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使徒行传第21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徒廿一1】「我们离别了众人,就开船一直行到哥士。第二天到了罗底,从那里到帕大喇,」

【徒廿一2】「遇见一只船要往腓尼基去,就上船起行。」

【徒廿一3】「望见塞浦路斯,就从南边行过,往叙利亚去,我们就在推罗上岸,因为船要在那里卸货。」

【徒廿一4】「找着了门徒,就在那里住了七天。他们被圣灵感动,对保罗说:『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徒廿一5】「过了这几天,我们就起身前行。他们众人同妻子儿女,送我们到城外,我们都跪在岸上祷告,彼此辞别。」

【徒廿一6】「我们上了船,他们就回家去了。」

  • 从米利都向南到达「哥士 Cos」(1节),航海距离约67公里。哥士就是科斯岛(Kos),这里是爱琴海重要的文化和贸易中心,大希律每年都会为这里的运动会获奖者提供奖金,还在这里为他的儿子希律·安提帕竖立了一座雕像。来到这个地方,保罗心中又会有何感想呢?
  • 从哥士向东南到达「罗底 Rhodes」(1节),航海距离约130公里。罗底就是罗得岛,这里是爱琴海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曾经矗立在罗得岛港口的太阳神铜像,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但这个奇迹已经于主前227年被地震摧毁。当保罗的航船驶入港口的时候,他有没有想起这个不复存在的奇迹呢?
  • 从罗底向东到达「帕大喇 Patara」(1节),航海距离约130公里。帕大喇位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南的旁非利亚省,是重要的贸易中转站。从帕大喇向东南前往腓尼基,必须横渡地中海、航海距离约760公里,所以要在这里换乘大船。当保罗在这里「遇见一只船要往腓尼基去,就上船起行」(2节)的时候,他所不知道的是,就在被他留在身后的这座城市里,将会兴起教会史上十位著名的教父和殉道者。
  • 罗马的叙利亚省包括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推罗 Tyre」(3节)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海港。古代地中海的大船都是客货两用,每到一港都要装卸货物(3节)、停留若干天。保罗的船可能需要在推罗停留七天,离五旬节的时间又足够,所以他就寻访当地的门徒(4节),没有直接沿陆路去耶路撒冷。
  • 「找着」(4节)原文在圣经中只出现过两次,另一处被译为「寻见」(路二16)。保罗不是碰巧遇到了门徒,也不是早就知道他们住在哪里,而是经过努力寻找,终于找到了他们;就像像牧羊人经过努力寻找,终于「寻见马利亚和约瑟,又有那婴孩卧在马槽里」(路二16)。保罗一路经过了许多人文荟萃的地方,目睹了许多名胜古迹,但他一路努力寻找的,只有失丧的灵魂和基督的群羊,因为只有这些才是他心中的最爱。今天,我们每到一处,心中所爱的又是什么呢?首先寻找的又是什么呢?
  • 推罗的门徒「被圣灵感动」(4节),知道保罗上耶路撒冷将有危险,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正是圣灵催逼保罗上耶路撒冷去的(二十22)。他们之前也许与保罗素昧平生,但现在却带着「妻子儿女」(5节),与保罗当众「跪在岸上祷告,彼此辞别」(5节)。这样的彼此相爱,能让所有的人都认出他们是基督的门徒(约十三35)。

【徒廿一7】「我们从推罗行尽了水路,来到多利买,就问那里的弟兄安,和他们同住了一天。」

【徒廿一8】「第二天,我们离开那里,来到凯撒利亚,就进了传福音的腓利家里,和他同住。他是那七个执事里的一个。」

【徒廿一9】「他有四个女儿,都是处女,是说预言的。」

【徒廿一10】「我们在那里多住了几天,有一个先知,名叫亚迦布,从犹太下来,」

【徒廿一11】「到了我们这里,就拿保罗的腰带捆上自己的手脚,说:『圣灵说:犹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绑这腰带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里。』」

【徒廿一12】「我们和那本地的人听见这话,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徒廿一13】「保罗说:『你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我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人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愿意的。』」

【徒廿一14】「保罗既不听劝,我们便住了口,只说:『愿主的旨意成就』,便了。」

  • 从推罗向南到达「多利买 Ptolemais」(7节)的航海距离约40公里,半天就能到达。多利买就是古代的「亚柯」(士一31)、现代的阿卡(Acre),是罗马帝国为退役官兵建立的殖民地,后来成为十字军在巴勒斯坦的主要港口。
  • 从多利买到「凯撒利亚」(8节)的路程是65公里,需要走一天半,这城也是罗马帝国为退役官兵建立的殖民地。
  • 「他是那七个执事里的一个」(8节),直译是「他是那七人里的一个」(英文ESV译本)。腓利原是耶路撒冷教会管理饭食的七人之一(六2-5),一路传福音,直到凯撒利亚(八40),所以被称为「传福音的腓利」(8节),与使徒腓利有所分别。凯撒利亚的教会可能就是他建立的。腓利的房子看来不小,家中已「有四个女儿」(9节),还能接待保罗的九人团(二十4)。
  • 保罗在腓立比过完七天除酵节以后,坐船到特罗亚用了五天,在那里停留七天(二十6)。然后用四天到了米利都(二十13-15),在那里至少停留三天(二十17)。从米利都到推罗大约需要十天,在那里等候七天(4节),再走两天到凯撒利亚(8节),已经过了四十五天,离五旬节大约还有五天,所以就「在那里多住了几天」(10节)。
  • 「亚迦布 Ἅγαβος/Agabos」(10节)是希伯来名字「哈甲 חָגָב/khaw-gawb’」(拉二46)的希腊文形式,意思是「蝗虫」。这位先知果然人如其名,预言的都不是好事,不是天下将有大饥荒(十一27-28),就是保罗将在耶路撒冷被捆绑(11节)。但他的预言只是预告,并非禁令,因此,门徒们的苦劝乃是出于爱心(12节),而非「主的旨意」(14节)。
  • 弟兄的眼泪和恳求压在保罗的心头,使他难以承受,所以说:「你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13节)?保罗看重弟兄的爱,但却被「基督的爱激励」(林后五14),不得不拒绝弟兄的爱。因为「主的旨意」是要让他去罗马为主作见证(二十三11)。
  • 被圣灵充满,就是明知将被捆绑,也要知难而上;明知可以回避,但却不肯退缩(13节),一切只「愿主的旨意成就」(14节)。「主的旨意」不但会借着顺境完成,更会借着苦难成就,「为基督的身体,就是为教会,要在我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西一24) 。因此,圣灵所带领的宣教,不在于外面的环境是否顺逆,乃在于里面的心思是否顺服「主的旨意」。
  • 在保罗的坚持之下,众弟兄不但「住了口」(14节),并且「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15节)。这样美丽的结局,证明他们是在主里团契相交。弟兄的劝阻是出于真诚,保罗的坚持是因为忠心,他们最终在「主的旨意」重新合一。不久我们就将看到,「主的旨意」最终会「叫福音兴旺」(腓一12)。
  • 大约二十四年前,扫罗「残害教会,进各人的家,拉着男女下在监里」(八3),把门徒驱离耶路撒冷,腓利也因此来到了凯撒利亚(八40)。二十多年过去了,腓利成了向外邦人传福音的腓利(八38),而残害教会的扫罗不但成为外邦人的使徒保罗,而且还成了腓利的座上宾,原来逼迫耶稣的人(九5)、如今「活着就是基督」(腓一21)。当这两个人一起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们将如何称颂神的奇妙呢?会如何感谢神的恩典呢?只有在基督里,生命才能彻底改变,仇敌才能成为弟兄,相互的憎恨才能化为彼此的相爱。也只有在基督里,才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就是永远的生命」(诗一百三十三3)。
  • 在保罗前往耶路撒冷的一路上,读者的感受是山雨欲来风满楼(4、11-12节;二十23),保罗的感受却是「黑门的甘露降在锡安山」(诗一百三十三3)。在米利都(二十36-38)、推罗(5节)、多利买(7节)和凯撒利亚(12-13节),这一路的「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诗一百三十三3),就像客西马尼园的天使在「加添他的力量」(路二十二43)。没有真理的爱固然会让人死亡,没有爱的真理也不能让人复活。「主的旨意」是必成的,主爱的恩典也是够用的(林后十二9);祂的安慰可以抚平我们的伤痛,祂的主权可以除去我们的惧怕。

【徒廿一15】「过了几日,我们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

【徒廿一16】「有凯撒利亚的几个门徒和我们同去,带我们到一个久为(久为:或译老)门徒的家里,叫我们与他同住;他名叫拿孙,是塞浦路斯人。」

【徒廿一17】「到了耶路撒冷,弟兄们欢欢喜喜地接待我们。」

  • 从凯撒利亚到耶路撒冷的距离大约是108公里,要走两天。此时正值五旬节期间,耶路撒冷到处人满为患,很难找到住处。凯撒利亚的门徒可能知道彼得和其他使徒都不在耶路撒冷,而且很难在耶路撒冷找到愿意接待外邦人的犹太门徒。所以他们特地与保罗同行,帮助他们在城外一位说希腊话的犹太门徒家中借宿(16节)。
  • 「拿孙 Μνάσων/Mnason」(16节)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记忆」,这是一位老门徒,他热情地招待了九位素昧平生的弟兄(二十4),果然是把「彼此相爱」(约十三35)的教导牢记在心,让众人都能认出他们是基督的门徒。这是保罗信主后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九26-29;十一30;十二25;十五2;十八22)。第一次接待他的是塞浦路斯人(九27),最后一次接待他的也是塞浦路斯人(16节)。
  • 「弟兄们欢欢喜喜地接待我们」(17节),可能指说希腊话的门徒,并非那些热心律法的门徒(22节)。
  • 十八23到二十一17记录了保罗的第三次宣教旅程,时间大约是主后52年春天至57年夏天。从此保罗不能再自由宣教,而是被囚两年之后,被送往罗马。

【徒廿一18】「第二天,保罗同我们去见雅各;长老们也都在那里。」

【徒廿一19】「保罗问了他们安,便将神用他传教,在外邦人中间所行之事,一一地述说了。」

【徒廿一20】「他们听见,就归荣耀与神,对保罗说:『兄台,你看犹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万,并且都为律法热心。」

【徒廿一21】「他们听见人说,你教训一切在外邦的犹太人离弃摩西,对他们说,不要给孩子行割礼,也不要遵行条规。」

【徒廿一22】「众人必听见你来了,这可怎么办呢?」

  • 「雅各」(18节)是主耶稣的肉身兄弟(十二17;十五13),此时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加二9)。
  • 「便将神用他传教,在外邦人中间所行之事,一一地述说了」(19节),可译为「然后将神用他在外邦人中所做的事奉,一一述说了」(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保罗每到一地,总是先在会堂开始传道,但大部分归信的都是外邦人。
  • 当时耶路撒冷教会的许多犹太信徒仍然继续按照传统谨守律法(加二12),「都为律法热心」(20节)。这些门徒误会保罗「教训一切在外邦的犹太人离弃摩西,对他们说,不要给孩子行割礼,也不要遵行条规」(21节),可能是听到了从亚细亚来的犹太人所传的谣言(28节)。
  • 保罗反对的是靠行律法得救,并不是反对律法本身。关于摩西律法,保罗的教导是:
    1. 「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罗三28)。
    2. 「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加三24)。
    3. 「这些原是后事的影儿;那形体却是基督」(西二17)。
    4. 信主的外邦人不必再受割礼(加五2),回到「靠律法称义」(加五4)的老路上。
    5. 信主的犹太人不必离弃律法,但要「知道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加二16)。
    6. 信徒「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林前九21),这律法乃是「基督的律法」(加六2)。
    7. 保罗自己也照着律法许愿剪发(十八18),他说:「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林前九20)。
  • 耶路撒冷的长老们对于外邦门徒的守则早有决议(25节),并无成见,而且也收到了外邦弟兄的爱心奉献(二十四17),「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弗三18),所以「就归荣耀与神」(20节)。但他们也关心教会的合一,谣言若不澄清、必会产生破口。

【徒廿一23】「你就照着我们的话行吧!我们这里有四个人,都有愿在身。」

【徒廿一24】「你带他们去,与他们一同行洁净的礼,替他们拿出规费,叫他们得以剃头。这样,众人就可知道,先前所听见你的事都是虚的;并可知道,你自己为人,循规蹈矩,遵行律法。」

【徒廿一25】「至于信主的外邦人,我们已经写信拟定,叫他们谨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与奸淫。』」

【徒廿一26】「于是保罗带着那四个人,第二天与他们一同行了洁净的礼,进了殿,报明洁净的日期满足,只等祭司为他们各人献祭。」

  • 「有愿在身」(23节),指拿细耳人的愿(24节;十八18),是为了向神感恩而许的。
  • 根据律法中拿细耳人的愿,在离俗归耶和华的日子,不喝酒、不剃头、避免沾染不洁;当满了离俗的日子,必须用「一只没有残疾、一岁的公羊羔作燔祭,一只没有残疾、一岁的母羊羔作赎罪祭,和一只没有残疾的公绵羊作平安祭」(民六14),然后「剃离俗的头,把离俗头上的发放在平安祭下的火上」(民六18)烧掉。因此,没钱买这些祭物的穷人,就没有办法「行洁净的礼」(24节),而替穷人「拿出规费,叫他们得以剃头」(24节),就成了公认的敬虔行为(《犹太古史记》卷19第6章294节)。
  • 耶路撒冷教会的长老们建议保罗用实际行动澄清谣言(23节),以体恤犹太信徒的软弱。而保罗作为一个犹太人,行律法和信耶稣并不冲突。既然「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加二16),所以遵行或不遵行律法都可以,并且保罗的原则是:「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林前九22)。
  • 雅各重申了外邦门徒的守则(25节;十五28-29),可能有两层意思:
    1. 长老们早已决定不把律法的轭加在外邦弟兄的身上,保罗是否也该为犹太弟兄做点什么呢?
    2. 这个建议与救恩无关,并不适用于信主的外邦人(25节),因为耶路撒冷会议的决议并没有改变。
  • 正如当日彼得顺服了保罗(加二14),如今保罗也顺服了雅各(26节)。为了把外邦人与犹太人都带进基督的身体,「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弗二14),自由的保罗将成为「为基督耶稣被囚的保罗」(腓一1)。基督的爱激励外邦的教会摆上了爱心奉献(二十四17),也激励外邦人的使徒摆上了人身自由。一颗真正被释放的心灵,也不会被得到的自由捆绑;因为信徒蒙召所得的自由,乃是自由地「用爱心互相服事」(加五13)。没有真理的爱固然是来自地狱,没有爱的真理也并非来自天堂。

【徒廿一27】「那七日将完,从亚细亚来的犹太人看见保罗在殿里,就耸动了众人,下手拿他,」

【徒廿一28】「喊叫说:『以色列人来帮助,这就是在各处教训众人糟践我们百姓和律法,并这地方的。他又带着希腊人进殿,污秽了这圣地。』」

【徒廿一29】「(这话是因他们曾看见以弗所人特罗非摩同保罗在城里,以为保罗带他进了殿。)」

  • 保罗的麻烦并不是来自耶路撒冷的犹太门徒,而是来自「从亚细亚来的犹太人」(27节),他们可能是从以弗所上耶路撒冷过五旬节的。之前在以弗所发生的骚乱(十九33-34),他们或许受到了连累,所以怀恨在心。
  • 这些来自以弗所的犹太人认出了「以弗所人特罗非摩」(29节;二十4),所以推断保罗「带着希腊人进殿,污秽了这圣地」(28节)。外邦人只被允许进入圣殿的外邦人院,犹太人若带外邦人越过「中间隔断的墙」(弗二14),两者都要被处死(31节),这是罗马法律允许的。保罗诚心来行「洁净的礼」(25节),却被指控「污秽了这圣地」,没有比这一幕更适合被称为「悲剧」了。
  • 这是保罗第九次遭受被煽动的群众的反对(十三50;十四5、19;十六22;十七5、13;十八12;十九29)。

【徒廿一30】「合城都震动,百姓一齐跑来,拿住保罗,拉他出殿,殿门立刻都关了。」

【徒廿一31】「他们正想要杀他,有人报信给营里的千夫长说:『耶路撒冷合城都乱了。』」

【徒廿一32】「千夫长立时带着兵丁和几个百夫长,跑下去到他们那里。他们见了千夫长和兵丁,就止住不打保罗。」

【徒廿一33】「于是千夫长上前拿住他,吩咐用两条铁链捆锁;又问他是什么人,做的是什么事。」

【徒廿一34】「众人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千夫长因为这样乱嚷,得不着实情,就吩咐人将保罗带进营楼去。」

【徒廿一35】「到了台阶上,众人挤得凶猛,兵丁只得将保罗抬起来。」

【徒廿一36】「众人跟在后面,喊着说:『除掉他!』」

  • 「殿门」(30节),指连接内院与外邦人院之间的门。「殿门立刻都关了」(30节),表面上,这是为了防止圣殿受到亵渎。实际上,这是犹太教把自己关在了救恩的门外。主后70年,教会离开了耶路撒冷、圣殿被毁。主后135年,所有的犹太人都被驱离耶路撒冷。以后耶路撒冷的初期教会,与耶路撒冷被毁前的教会毫无关系,全部都是未受割礼的外邦人。
  • 「营楼」(34节)指罗马兵营,位于圣殿的西北角,居高临下、防范暴乱,有台阶(35节)通往外邦人院。大希律为了纪念他的朋友、罗马三巨头之一马克·安东尼(Mark Antony,主前83-30年),把这营楼命名为「安东尼亚营楼 Antonia Fortress」。
  • 主后第一世纪的罗马军团(Roman legion)由5200名步兵和120名辅助部队组成,每个军团分成十个「营 Cohort 」(十1),各由一名「千夫长」(31节)指挥。其中九个营各有六个标准百人队(80人),第一营有五个双倍百人队(160人)。
  • 「两条铁链」(33节),可能将保罗的双手连锁于两个兵丁,一边一个,应验了亚迦布的预言(11节)。
  • 这些捍卫圣殿的犹太人,与捍卫亚底米神庙的异教徒并没有什么两样(十九32-34)。以弗所「聚集的人纷纷乱乱,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大半不知道是为什么聚集」(十九32),犹太人也是「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34节),不清楚控告的对象到底是谁。犹太人和外邦人都酷爱自己的圣殿,没有真理的爱是闹剧,没有爱的真理却是悲剧。
  • 更糟糕的是,外邦人高唱的是宗教颂歌「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啊!」(十九28),犹太人高喊的却是杀人口号「除掉他」(36节)。这批人比二十五年前那些高呼「除掉这个人」(路二十三18)的人更加狂热,不经公会审判就要杀人(31节)。没有真理的爱是盲目的,没有爱的真理是冷漠的,两者都没有的教条却是残酷的。

【徒廿一37】「将要带他进营楼,保罗对千夫长说:『我对你说句话可以不可以?』他说:『你懂得希腊话吗?」

【徒廿一38】「你莫非是从前作乱、带领四千凶徒往旷野去的那埃及人吗?』」

【徒廿一39】「保罗说:『我本是犹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并不是无名小城的人。求你准我对百姓说话。』」

【徒廿一40】「千夫长准了。保罗就站在台阶上,向百姓摆手,他们都静默无声,保罗便用希伯来话对他们说:」

  • 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说「希伯来话」(40节),也就是亚兰话(二十二6;二十六14),说「希腊话」(37节)时有口音。但此时保罗所说的两句话(37、39节),都是优美的古典希腊语,并非各地的通俗希腊话。所以千夫长听出保罗并非本地人,以为他是「从前作乱、带领四千凶徒往旷野去的那埃及人」(38节),因为希腊化的埃及说流利的希腊语。根据犹太史学家约瑟夫的记载,大约三年前,有一个从埃及来的假先知率众聚集橄榄山、准备攻占耶路撒冷,结果被巡抚腓力斯打败,假先知却逃脱了(《犹太古史记》卷20第8章169-172节)。
  • 「大数」(39节)是基利家行省的首府,也是罗马帝国重要的学术教育中心。这里的学校在希腊化的时代就与雅典和亚历山大齐名,图书馆拥有二十万册藏书,包括大量古代的科学著作。因此,保罗「生在基利家的大数」(39节),代表他「并不是无名小城的人」(39节),绝非没有教养的暴徒。
  • 保罗刚刚被同胞暴打了一顿(32节),根本不适合辩解;他此时自身难保,也没有时间预备讲章。但是,当他被兵丁高高举起、抬上台阶的时候(35节),俯瞰下面攒动的人头(36节),心中却涌出了对「骨肉之亲」(罗九3)厚厚的爱——就像人子被举起来的时候(约三14),心中涌出的是「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二十三34)。因此,他请求千夫长允许自己「对百姓说话」(39节),而千夫长居然也批准了。当保罗「站在台阶上,向百姓摆手」(40节)的时候,这些咆哮的暴民奇迹般地安静下来、「静默无声」(40节),天使也在屏息观看(林前四9)。这时,「基督的爱」(林后五14)就从保罗里面喷薄而出,这爱使他愿意为那些误解自己、憎恨自己的人而死,正如「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罗五8);他也要向今日的我们说:「我现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们」(林前十二31)。

读经有感:人意神意、各就各位(22-30)

  保罗因为心意已定,所以坚持要赶在五旬节之前到耶路撒冷去受绑受苦。有人对他凭着主里的爱心劝说,但他觉得那是妇人之慈,令他心碎。有人对他奉圣灵之名讲说,但他认为那是偏颇之言,不予理会。有人对他以腰带捆绑的表演解说,但他誓言能够为主殉道,甘心乐意!

  保罗就是保罗,就像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一样。我们每个人,其实不论信仰和生命如何,显然都不是被上帝用粗绳所牵着走的猎犬,更不是被上帝用幼绳所拉着动的傀儡。信徒在上帝所允许的范围内,当然都有各按上帝的原则生活为人、抉择取舍、言行思想的自己,而终至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各得其所的结局!

默然自问

  1. 对比异教徒对他们的神所以时灵时不灵,与基督徒对自己的神所以时听时不听的现实情形,究竟两者是否都有各自同中有异,为自己以及为自己的神的辩解和说法?
  2. 是否保罗因有预感所以接受了主内弟兄冗长洁净礼的建议,并直奔圣殿去让群众捉拿?
  3. 是否牧师和教士其实作梦都渴望所到之处合城震动,夹道欢呼,享主荣耀尊贵的场合,却都拒绝所到之处合城震动,喊打喊杀,为主受苦受辱的场合?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使徒行传   保罗   耶路撒冷   基督   的人   外邦   门徒   犹太   凯撒   二十   犹太人   千夫   弟兄   的是   教会   利亚   旨意   希腊   这是   罗马   雅各   地中海   塞浦路斯   都是   亚细亚   兵丁   住了   带着   先知   一只   真理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