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传道书第1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传一1】「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

  • 「大卫的儿子」(1节),既可以指大卫的亲生儿子,也可以指大卫的后裔。犹太传统认为是所罗门。
  • 「传道者」(1节),原文的意思是「聚会的召集者、演讲者」。这位传道者所传的不但是道理,而且包含了他全部的生活。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无论是辉煌还是暗淡、痛苦还是欢乐,都只是过眼云烟;只有经过内心诚实的反省,人生才能成为一卷让人受益的《传道书》。

【传一2】「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传一3】「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传一4】「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

  • 2-11节是一首开篇的「时空之诗」,向每个人发出一个挑战:「你活着有意思吗?」实际上,每个人一来到世上,就面临一个巨大的问号:「你要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只是许多人要等到生命消耗了一半以后,才会发现眼前的这个问号。
  • 「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2节),这句话清楚而简洁地表达了传道者对人生的洞见,不必任何复杂的哲学术语。如果一个人不能简单地说清一件事,说明他还没有完全明白。
  • 「虚空 הֶבֶל/heh’vel」的原文就是「亚伯 הֶבֶל/heh’·vel」(创四2),意思是「蒸汽、呼吸」,比喻没有价值、稍纵即逝的东西,在圣经中的含义包括:短暂(伯七16)、脆弱(诗六十二9)、徒劳(伯九29)、虚假(耶十六19;亚十2)。《传道书》中的「虚空」包括了所有这些意思:地上的一切都是不实在、不值得信赖的,人类没有一种努力能带来永恒的满足,最大的喜乐也会转瞬即逝,最高的成就也会如飞而去。
  • 「虚空的虚空」(2节),是希伯来文中表示最高级的方法,如「歌中之歌」(歌一1「歌中的雅歌」原文)、「圣中之圣」(出二十六33「至圣所」原文)。「虚空的虚空」,意思是「非常虚空、特别虚空」。世上的事一开始都会给人一点满足、一些向往,但是当人经过一生的追求,刚刚开始能享受的时候,它却消失了。无论是青春、美貌、爱情、事业、名利、地位、幸福感、成就感、满足感……没有一样能够真实存留,最终在人的心中留下一个巨大空洞:「虚空的虚空」。
  • 「日光之下」(3节),也就是「天下」(13节),指人类所生活的世界。「神在天上,你在地下」(五2),这是本书最基本的两个视角。「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3节),意思是人类在地上一切劳碌都是徒劳的,最终都赚不到利益、也得不到满足。「益处」原文的意思是「利润、好处」。全地都「服在虚空之下」(罗八20),虚空只会产生虚空,虚空的利息还是虚空。人的劳碌是为了糊口,糊口是为了继续劳碌,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这样毫无意义的人生是绝望的。
  •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4a),形容人的生命短暂,如同白驹过隙、来去匆匆。但「地却永远长存」(4b),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努力都是毫无意义,根本不能改变世界,一切还是虚空。
  • 「虚空」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人若将自己未曾经历的事物说成「虚空的虚空」,会被认为是酸葡萄心态。传道者却享受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财富、爱情、事业、快乐和尊荣,但他回顾一生的时候,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人若在日光之下追求满足,无论是喜乐(二1)还是挫折(四4;七8;五10)、生命(二17;六12;九9;十一10)还是死亡(三19,十一8),智慧还是愚昧(二15、19)、殷勤还是懒惰(二21、23、26),结果都没有分别,「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2节)。因为人堕落以后,一切受造之物就都「服在虚空之下」,「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罗八22)。我们若在「日光之下」观察世界,就会发现人生只是毫无意义的循环(2-11节),智慧(12-18节)和喜乐(二1-11)都无法使人得着满足,因为这两者都无法逃脱死亡的结局(二12-23)。永恒的事在日光之上,如果我们的人生观只是在「日光之下」,那么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虚空。因此,我们应当「盼望那所不见的」(罗八25)的日光之上的事,「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四18)。

【传一5】「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

【传一6】「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

【传一7】「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

【传一8】「万事令人厌烦(或译:万物满有困乏),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

  • 「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5节),原文把周而复始运行的太阳描绘成非常疲累、呼哧带喘的运动员,日复一日地回到原点。
  • 「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6节),虽然风循环往复,但却无人能够抓住。
  • 「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7节),虽然江河不断流入海洋,但却永远也无法填满。
  • 「万事令人厌烦,人不能说尽」(8a),可译为「万事满有困乏,人不能说尽」(英文ESV译本)。尽管万物活动到一个地步,已经筋疲力竭(5-7节),但却无法让世人得着任何持久的满足,因为人「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8b),「日光之下」(3节)的一切事物和言论,都无法使人得到精神上的饱足。
  • 「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祂的手段」(诗十九1),但人类堕落以后,「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罗八22),宇宙也成了人类困乏虚空的写照。因着神的护理,「地还存留的时候,稼穑、寒暑、冬夏、昼夜就永不停息了」(创八22),人本来应该因着神的荣耀(诗八1、9;十九1;八十九9-12;九十六11-12)和大能(诗八3;十九4-6)而欢呼歌唱(诗六十五12-13),但这一切在「日光之下」的视角中都失落了,剩下的只是一个筋疲力竭的大自然。人类的劳苦固然徒然无益(3节),宇宙的劳苦也是一无所得,各种活动都是循环往复、毫无意义。

【传一9】「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传一10】「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传一11】「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9a)。虽然每个世代的人都喜欢推陈出新,但在一百个新主意里,可能有九十九个比老办法更糟,因为「已有的事」经历了许多世代的试错和筛滤。虽然每个世代的人都以为自己与前人不同,旧事已过、还看今朝;但人性却始终未变,「已行的事」还会重演。历史已经包含了所有的治国之道,洞悉了所有的事物结局。因此,虽然法国大革命是千年一遇的创新,但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1735-1826年,美国第二任总统)却说:「在它爆发之前,我就看透、并且确信,在法国和欧洲血流成河之后,结局只能是波旁王朝复辟,或是军事独裁」(《Letters to Benjamin Rush》)。鄙视历史是每个世代都流行的一种愚昧,傲慢、懒惰、怯懦和实惠在其中推波助澜,使人不断地付出同样的代价。
  • 现代人都和在碑文上自夸的亚述诸王一样,喜欢夸耀自己做了一些前所未有之事,不断寻求「创新」,比如新的征服和成就,新的技术和庆典,新的道路、王宫、庙宇和城市建设。但「日光之下并无新事」(9节),人所以为的「创新」,只是因为他们忘记了过去(11节)。历史不会完全重复,却会惊人相似地押韵。虽然人类的知识增加了、科技进步了,时尚翻新了、思想也改变了,但罪人的本相和死亡的结局毫无变化。今天的各种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制度创新、娱乐创新、社交创新……,其实都是新瓶装旧酒,无非还是要满足「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约壹二16),但却没有一样能够让人满足、很快就会令人厌烦(8节),结局都是沦为「虚空的虚空」(2节)。因此,「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10节)?连核战争和人工智能的威胁都算不得一个新问题,它们只是让人意识到解决某个老问题的必要性越来越迫切。
  • 大凡想建功立业的人,都想标新立异,期望流芳百世、名垂青史。但传道者却发现:「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11节)。人是健忘的,前人的功绩,后人会全盘否定;前人的错误,后人会重蹈覆辙,这也是另一种「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人类的历史证明,真相很容易被抹杀,圆得好的谎言则会长盛不衰。当过去被抹掉,抹掉的渐渐被遗忘,谎言就会变成事实。编造历史是每个世代都流行的另一种愚昧,在自以为神的掌权者看来,历史只是烘托自己的背景,而不是用来借鉴的镜子;他们认为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但是,忘记历史的民族并没有未来,向后看得越远的人,才能向前看得更远。因为神绝不会忘记过去(出二24;耶十七10;尼十三31),所以神的百姓也始终活在「已过的世代」的亮光和盼望之中(申八2;诗七十七11;但九2-4)。
  • 如果撇开神来看人生,「日光之下」(9b)就不可能有新事。无论「已有的事」还是「已行的事」,都是过去的重复;人类的历史就像大自然(5-8节),只是了无新意、永恒不变地循环,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没有意义、没有方向。惟有神的护理才能使历史朝着救赎的目标前进,只有神才能做一件真正的「新事」(赛四十三19),让望定日光之上的人能唱出「新歌」(诗九十六1):「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五17)。

【传一12】「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

【传一13】「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

【传一14】「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传一15】「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

  • 一12–六9的主题是「日光之下的虚空人生」,包括交错平行的四个部分:
    • A. 日光之下凡事都虚空(一12-二26);
    •  B. 人应当顺应于神的定时(三1-22);
    • A1. 日光之下凡事都相对(四1-五7);
    •  B1. 人应当满足于神的恩赐(五8-六9)。
  • 一12-二26由五个交错对称的单元组成,主题是「日光之下凡事都虚空」:
    • A. 智慧的寻求是虚空(一12-18);
    •  B.  享乐的结局是虚空(二1-11);
    •   C. 死亡使一切变为虚空(二12-17);
    •  B1. 劳碌的结局是虚空(二18-23);
    • A1. 罪人的寻求是虚空(二24-26)。
  • 12-18节是第一个单元,结论是「智慧的寻求是虚空」。
  • 「智慧 חָכְמָה/khok·mä’」(13节),原文的意思是「技巧、精明、睿智」,与神所赐给所罗门的「智慧」(王上四29-30)和《箴言》中的「智慧」(箴一2)是同一个词。在《传道书》中,智慧就是智慧,并没有属天和属世之分。
  • 传道者「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13a),第一次得出的结论是:智慧的寻求「都是虚空,都是捕风」(14节)。日光之下的智慧只会让思想者更加失望,因为这智慧只能作出三个诊断,却开不出解决生命问题的药方:
    1. 「神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13b),可译为「神指派给世人去忙的是不愉快的工作」(英文ESV译本)。神任凭世人熙熙攘攘、利来利往,自行其是、自得其乐,在地上过着没有神的生活,但虚空却让人始终无法漠视、也无法摆脱。因为人类只要会思考、会计划,就不能不去思想自己生命的去向,这就是人性无法逃避的事实。对生命问题的思考,是神加给每个人的重担,而不是可以任人选择的思想练习,没有经过思考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日光之下的人生并非一种享受,而是一桩「极重的劳苦」,所以托尔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年,俄国作家)说:「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2. 人类对生命问题的思考必然会遭到挫折,因为生命是短暂有限的,人无法从生命中有所赚取(3节),也无法从万事(8节)和历史(9-11节)中得着满足。如果把神从「日光之下」的世界里拿开,「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14节)。
    3. 「日光之下」的思想家之所以会如此失望,是因为在所有的思考中都有「弯曲」(15节)和「缺少」(15节)。不论思想如何深刻,都不能改变人生的结局:「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15节)。因为神已经设定了限制(13节),地已经落在咒诅之中(创三17),「神使为曲的,谁能变为直呢」(七13)?智慧能让人发现问题,却无法解决问题;而神却任凭我们落在这样的光景中,因为祂不是要纠正我们的所作,而是要改变我们的所是。

【传一16】「我心里议论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

【传一17】「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

【传一18】「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

  • 传道者「得了大智慧」(16节),胜过以前在耶路撒冷作王的人;不但有理性,而且有经历;不但从正面考察智慧,而且从反面考察狂妄和愚昧。然而,在「日光之下」(14节)的「智慧、狂妄,和愚昧」(17节)看起来虽然不同,但哲学家和愚昧人都无法解决生命的问题。所以结果「也是捕风」(17节)、虚空无用。
  • 「知识 דַּעַת/dah’·ath」(16节)原文的意思是「知识、洞察力、智慧」,与「分别善恶」(创二9、17)的「分别」是同一个词,在圣经中也被译为「知道」(伯十7)、「认识」(赛五十三11)、「明白」(赛五十八2)。「知识」包括两个要素:首先是知道一件事、或者知道去哪里找;其次是懂得如何分辨。
  • 「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18),人若想用理性来解决生命的问题,只会把问题放得更大。只要我们的人生观还被局限在「日光之下」,「多有智慧」只能多看清「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罗八20),此外没有出路、没有希望,所以「就多有愁烦」、痛苦越深。而知识越多,困惑也越多,所以「就加增忧伤」。相反,无知者无畏,没有知识,就没有伤害,这就是用理性追求人生意义的悖论。正如伊壁鸠鲁(Epicurus,主前341年-前270年,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若是无法解除身体上的疾病,医学可谓毫无助益;同样的,若是无法去除心灵上的苦难,哲学亦是毫无用处。」
  • 12-15节说出了智慧人的无能(15节),16-18节说出了智慧人的无奈(18节)。智慧是神所赐的,所以也是有界限的,只能在神面前运用,并不能独立成为解决人生困境的药方。若是没有神,再大的智慧也无法使人掌握人生,反而成了痛苦的重担。这并不是因为智慧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人出了问题。因此,神赐给人智慧,是为了让人提出问题,而不是帮人解决问题。在神的面前,人能提出问题,比能解决问题更加重要;承认无能无奈,比装作若无其事更有指望。因为只有这样,人才有可能回转仰望神。

《传道书》背景

  《传道书》的希伯来名是「召集人 קֹהֶלֶת/ko·heh’·leth」,意思是「聚会的召集者、演讲者」,和合本圣经译为「传道者」(一1)。希腊文《七十士译本》的书名(Ἐκκλησιαστής/ Ekklēsiastēs)译自希伯来书名,而英文书名(Ecclesiastes)是拉丁文转译的希腊文书名。

  传道者自称是「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一1),犹太传统认为就是所罗门,而本书所描述传道者的经历(一1、12、16;二4-9;十二9),也与所罗门非常吻合。但传道者不一定就是作者,本书也有可能是别人根据传道者的教导编辑而成的。虽然我们并不能完全确定作者和写作日期,但本书的内容却是超越时空的,适用于任何一个世代。因此,「传道者」这个书名非常贴切,本书可以作为任何世代的「传道者」,传授人生真相和生活之道,帮助神的百姓在日光之下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在希伯来圣经《塔纳赫》(תנ״ך‎‎ / Tanakh)中,《传道书》是《五小卷》的第四卷。《塔纳赫》的名字Tanakh由三个单词的开头字母组成,代表以下三部分、24卷书:

  • 《妥拉》(Torah / תורה):意思是「指导、教导」,共5卷。顺序是: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
  • 《先知书》(Navim / נביאים):意思是「先知们」,共8卷。现代顺序是:早期先知书(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后期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十二先知书)。
  • 《圣卷》(Ketuvim  / כתובים):意思是「作品集」,共11卷。现代顺序是:诗歌(诗篇、箴言、约伯记),五小卷(雅歌、路得记、耶利米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历史书(但以理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历代志)。

  许多犹太会堂在节日都有公开诵读《五小卷 Five Megillot》的传统。

  1. 阿什肯纳兹犹太人(Ashkenazim,德国犹太人后裔,目前占世界犹太人的80%)在逾越节的安息日公开诵读《雅歌》。
  2. 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在五旬节早晨诵读律法书之前,先诵读《路得记》。
  3. 所有的犹太人在圣殿被毁日(Ninth of Av)诵读《耶利米哀歌》。
  4. 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在住棚节诵读《传道书》。
  5. 所有的犹太人在普珥节诵读两次(当天晚上和次日早晨)《以斯帖记》。

  由于传道者对人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而广泛的观察,使人难以总结其思路和结构,所以一些读者就懒惰地把《传道书》看作各种「默想、考查、陈说」(十二9)的堆砌。有些人肤浅地用「虚空、捕风」来概括一切,只注意「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二26),却忽略了之前的「人莫强如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二24)。有些人简单地提取零星的智慧,只注意「人莫强如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却忽略了紧随的「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实际上,传道者强调自己「专心寻求可喜悦的言语」(十二10),表明本书的结构是精心设计的。原文用一系列重复出现的关键词,把全书分成了环环相扣的几大部分。而全书整体的交错对称结构,使传道者的思路和宗旨昭然若揭:

  • A. 开头:人生经验之谈(一1);
  •  B. 循环往复的时空之轮(一2-11);
  •   C.  看清日光之下的虚空(一12–六9);
  •   C1. 积极度过虚空的年日(六10–十一6);
  •  B1. 一去不返的生命之路(十一7–十二8);
  • A1. 结尾:谨记向神交账(十二9–14)。

  传道者首先向所有的人发出了一个挑战:「你活着有意思吗?」(一2-11),然后分享了自己在日光之下的人生旅程。传道者的人生丰富多彩,比常人经历了更多的智慧知识、物质享受、爱情欢乐、劳碌经营、建功立业,最后却发现日光之下「凡事都是虚空」(一2、9),没有希望(二11)、令人厌烦(一17-18)。忽然,传道者提到了「神的手」(二24),一切都改变了。日光之下的一切都淡化为背景,取而代之的是神的恩赐(二26;三13;五19)和人的喜乐(三12;五18、20;九7;十一7-9)。本书原文十二次提到神的「给 נָתַן/nä·than’」(一13;二26×2;三10、11;五18、19;六2;八15;九9;十二7、11),七次提到人从神所得喜乐的「分 חֵלֶק/kha’lek」(二10、21;三22;五18、19;九6、9),引导读者从两个全然不同的角度来看人生:虽然日光之下的一切都是虚空,但只要看见神的身影,就可以感恩喜乐,用积极的态度来度过虚空的年日。

  《传道书》中的人生困境,就像一个被关在房间里的人想逃出去,但窗户太小,烟囱又太高,让人束手无措;但只要尝试拧一下门把,他就会发现房门一直没锁。传道者要让我们认识到,如果人将视野局限在日光之下的世界,那么一切都是悲观的,世事循环往复、徒劳无益、没有目的,善人和恶人同样死亡,智慧人往遭丧之家比到宴乐之家学到更多。但只要仰望日光之上,我们就会发现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在地上实现某些目标,也不是在日光之下到达某个终点,而在于享受和善用旅途本身,到达日光之上的终点。因此,《传道书》是要教导敬虔的人如何享受生命——看清生活的本质,却仍然热爱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敬虔和勇气。神赐给我们「在日光之下虚空的年日」(九9),绝不是让我们哀怨悲叹,而是要我们为「一生虚空的年日」(九9)向祂交账(十一9;十二14)。因此,人不必追求「虚空」,也不必悲观厌世;而应当在日光之下的人生旅程中劳碌享福、感恩和知足,简单并快乐着(三12-13;五18-20;九9-10),「预备迎见你的神」(摩四12)。

  看透「虚空」,是为了超越「虚空」;看清「捕风」(一14),是为了不再「捕风」。有雾的早晨并不意味着阴天,只有知道了结尾(十二13-14),才能明白开头(一2)。《传道书》并没有消极悲观,而是积极潇洒(十一9),充满了光明的盼望(三11;十二1)。虽然传道者把自己的一切成就都视为「虚空」,但他却不是一位悲观主义者,也不是享乐主义者、虚无主义者,更没有主张不可知论、怀疑论或宿命论。他没有把大卫吩咐建造的圣殿和对神的敬拜当作「捕风」,也没有把神所赐的生命(三11)和恩典(三12-13;五18-20;八15)称为「虚空」,更没有劝告年轻人避世遁空。相反,他从日光之下的虚空中得出了一个积极而有盼望的结论:「敬畏神,谨守祂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十二1、13)。为现世而活的人是虚空的,为永恒而活的人却是快乐的。因此,犹太人在欢乐的住棚节诵读《传道书》,一方面,「因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劳碌的事上所得的分」(九9);另一方面,「凡事都是虚空」(一2),人不应当在节日欢庆得过了头。没有神的人生毫无意义,人只有遵行神的律法(十二13-14),住棚节的快乐才会延续全年。

  《传道书》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59首开篇引用传一9-10)、托尔斯泰(《忏悔录》)、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标题引用传一5)等许多著名作家都引用过《传道书》。一些名言已经称为英语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吃喝快乐 eat, drink and be merry」、「日光之下无新事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生有时、死有时 a time to be born and a time to die」、「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vanity of vanities; all is vanity」。1862年12月1日,当南北战争陷入最黑暗的时候,亚伯拉罕·林肯在美国历史上最雄辩的国情咨文中引用了传一4:「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我们的争执属于我们——即将过去的一代;这争执可以随着一代人的过去而销声匿迹、不再惊天动地。One generation passeth away, and another generation cometh: but the earth abideth for ever. … Our strife pertains to ourselves—to the passing generations of men; and it can, without convulsion, be hushed forever with the passing of one generation.」

  在旧约圣经里,《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和《雅歌》被称为「智慧书」。《约伯记》说到如何受苦,《诗篇》说到如何祷告,《箴言》说到如何行事,《传道书》说到如何享受,《雅歌》说到如何爱。《传道书》是一卷讲如何享受的书。基督徒的一生要学两个功课,一个是在万有中享受神,另一个是在神里面享受万有。一个人如果还不认识主,就会认为《传道书》里充满了矛盾;惟有站在「日光之上」,才能学会在神里面享受万有,把「日光之下的虚空年日」(九9)变成潇洒走一程的人生旅程。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传道书   虚空   日光   都是   智慧   人生   环流   的人   世代   劳碌   雅歌   让人   的是   耶路撒冷   大卫   生命   本书   就会   犹太人   希伯来   江河   先知   劳苦   原文   人类   出了   发现   诗篇   愚昧   是在   知识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