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上第1章讲解讲章背景
【撒上一1】「以法莲山地的拉玛·琐非有一个以法莲人,名叫以利加拿,是苏弗的玄孙,托户的曾孙,以利户的孙子,耶罗罕的儿子。」
【撒上一2】「他有两个妻:一名哈拿,一名毗尼拿。毗尼拿有儿女,哈拿没有儿女。」
- 「拉玛·琐非」(1节)就是「拉玛」(19节),可能位于约书亚的城亭拿·西拉附近,就是新约中安葬主耶稣的约瑟的家乡「亚利马太」(太二十七57)。
- 「以利加拿」(1节)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神已经拥有、神已经创造」。他属于利未支派的哥辖族,是可拉的后裔(代上六22、27),他们的城邑位于以法莲支派的境内(书二十一20-21),所以说是「以法莲人」(1节)。可拉曾因为反对亚伦当祭司而被神惩罚(民十六),但神却在他的后裔中兴起了撒母耳做祭司和士师。神不会因为祖先的罪而看轻任何人,「凡被杀的都为本身的罪」(申二十四16)。
- 「哈拿」(2节)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恩典 Grace」,「毗尼拿」(2节)的意思可能是「宝石」。
- 旧约没有禁止一夫多妻,但神为人设立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创二21-24;太十九3-6),一夫一妻是教会领袖的条件之一(提前三2)。
【撒上一3】「这人每年从本城上到示罗,敬拜祭祀万军之耶和华;在那里有以利的两个儿子何弗尼、非尼哈当耶和华的祭司。」
- 「示罗」(3节)的意思是「安歇之地」,位于拉玛东北大约24公里。在士师时代,会幕和约柜大部分时间都在示罗(书十八1;士十八31)。以色列的「一切的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见主耶和华」(出二十三17),聚集到示罗守无酵节、七七节和住棚节(士二十一19)。
- 本节是圣经中第一次用「万军之耶和华」(3节)来称呼神,此后经常出现于撒母耳记、列王纪、历代志与先知书中。「万军」原文指数量众多的军队,包括天使、星辰和人;「万军之耶和华」这个称呼,表明神是创造、支配「万军」的神。
- 「以利」(3节)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升高」。祭司以利是亚伦的小儿子以他玛的后裔(撒上十四3;二十二9、20;代上十八16;二十四3;出六23),此时的大祭司已经从亚伦的第三个儿子以利亚撒的后代,变成了第四个儿子以他玛的后代。
- 以利可能与参孙同时期做士师,时间大约在主前11世纪初叶。此时是士师时代的末期,也是最黑暗的时期,百姓受非利士人辖制四十年(士十三1),竟然已经习以为常,既不反抗、也不呼求神(士十五11)。
【撒上一4】「以利加拿每逢献祭的日子,将祭肉分给他的妻毗尼拿和毗尼拿所生的儿女;」
【撒上一5】「给哈拿的却是双分,因为他爱哈拿。无奈耶和华不使哈拿生育。」
- 律法规定,平安祭的祭肉要分给洁净的家人吃(利七19-21)。在三大节期中,只有住棚节要献平安祭(民二十九39),所以此时很可能是住棚节。
- 「哈拿没有儿女」(2节),在人看,是「无奈」(5节)、「羞耻」(创三十23)的难处;但从神看,却是「耶和华不使哈拿生育」(5节),好让祂的旨意成就在哈拿身上。神要借着这难处来预备、磨练与祂同工的器皿,让哈拿成为神百姓的祝福,为救恩的历史带来重大的转折。同样,专心跟从主的人所经历的苦难,都不会白受,都是因为神「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约九3)。
【撒上一6】「毗尼拿见耶和华不使哈拿生育,就作她的对头,大大激动她,要使她生气。」
【撒上一7】「每年上到耶和华殿的时候,以利加拿都以双份给哈拿;毗尼拿仍是激动她,以致她哭泣不吃饭。」
【撒上一8】「她丈夫以利加拿对她说:『哈拿啊,你为何哭泣,不吃饭,心里愁闷呢?有我不比十个儿子还好吗?』」
- 「耶和华殿」(7节)原文是「耶和华的房屋」。当时还没有圣殿,「耶和华殿」指会幕及周围的房屋,包括门框(9节)、卧房(三2)和殿门(三15)。
- 毗尼拿和哈拿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两种生活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
- 「毗尼拿有儿女」(2节)、有盼望,也没有被人羞辱,是一个环境里没有难处的人。因此,她的生活里不需要神,满足于活在肉体里,结果就成了一个「属肉体」(罗八8)的人,不但自己不能经历神、认识神,也不能给人带来祝福,反而给别人带来难处(6节)。
- 「哈拿没有儿女」(2节)、没有盼望,还要被人羞辱,是一个环境里长久充满难处的人。因此,她盼望神介入她的生活,救自己「脱离这取死的身体」(罗七24),结果就成了一个「属圣灵」(罗八9)的人,不但自己经历了神、认识了神,更给神的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祝福。
【撒上一9】「他们在示罗吃喝完了,哈拿就站起来。祭司以利在耶和华殿的门框旁边,坐在自己的位上。」
【撒上一11】「许愿说:『万军之耶和华啊,祢若垂顾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不用剃头刀剃他的头。』」
- 在士师时代的末期,百姓的属灵光景黑暗到一个地步,即使被非利士人辖制了四十年,也不肯回转呼求神(士十三1;十五11)。所以神就允许沉重的难处长久地停留在哈拿身上,好炼净她的生命,把她带进与神亲密的关系里,成为合神使用的器皿。因此,难处不但没有让哈拿沉沦,反而催促她「不住地祷告」(12节),最终能从神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难处。
- 人若是透过难处来看神,只会沉溺于自己的需要和感受,陷入自怜、埋怨和苦毒;人若是透过神来看难处,才能看到难处所表明的神的心意,祷告的重心才会从自己转移到神。当哈拿透过神来看难处的时候,「没有儿女」(2节)的难处,就让她体会到神更需要一个「合祂心意」(十三14)的器皿;而毗尼拿「作她的对头」(6节)的难处,也让她能体会神因着百姓的悖逆而被仇敌羞辱的心情。
- 哈拿很可能生活在参孙的年代,知道参孙是一个被动的、不合格的拿细耳人。「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罗八5),所以哈拿体贴神的心意,求神「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11节),也就是主动把自己所求的头生儿子归给神,作一个合格的拿细耳人,满足神的需要、除掉仇敌的羞辱。这个祷告摸着了神的需要,立刻蒙了神的悦纳。因为神就是要把人带到一个地步,愿意把自己所领受的恩典用来荣耀神。这个祷告使神心满意足,也改变了神百姓的历史。
- 头发是拿细耳人「离俗归神的凭据」(民六9)。「不用剃头刀剃他的头」(11节),意思是作拿细耳人(民六5),这也是神对参孙母亲的吩咐(士十三5)。
- 旧约只提到参孙和撒母耳终生作拿细耳人,新约只提到施洗约翰终生作拿细耳人(路一15)。参孙作拿细耳人,是神所吩咐的;撒母耳作拿细耳人,却是他母亲主动献上的。参孙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拿细耳人,他只是被神用来「起首拯救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的手」(士十三5),也作为以色列人属灵光景的镜子,激励哈拿献上那位合格的拿细耳人撒母耳。只有从恩典(哈拿名字的意思)而生,又被人主动献上的合格的拿细耳人,才能被神用来预备大卫的宝座。而到了新约里,神又使用另一位从恩典里来的合格的拿细耳人施洗约翰,预备永恒国度的君王——耶稣基督的道路(可一2-4)。
【撒上一12】「哈拿在耶和华面前不住地祈祷,以利定睛看她的嘴。」
【撒上一13】「(原来哈拿心中默祷,只动嘴唇,不出声音,因此以利以为她喝醉了。)」
【撒上一14】「以利对她说:『你要醉到几时呢?你不应该喝酒。』」
【撒上一15】「哈拿回答说:『主啊,不是这样。我是心里愁苦的妇人,清酒浓酒都没有喝,但在耶和华面前倾心吐意。」
【撒上一16】「不要将婢女看作不正经的女子。我因被人激动,愁苦太多,所以祈求到如今。』」
【撒上一17】「以利说:『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愿以色列的神允准你向祂所求的!』」
【撒上一18】「哈拿说:『愿婢女在你眼前蒙恩。』于是妇人走去吃饭,面上再不带愁容了。」
- 「不住地祈祷」(12节),原文是「多多地祈祷」。
- 在住棚节期间,百姓可以把「五谷、新酒、和油的十分之一,并牛群羊群中头生的,吃在耶和华——你神面前」(申十四23),所以以利以为哈拿「喝醉了」(13节)。
- 「倾心吐意」(15节),原文的意思是「倾倒出自己的生命」。哈拿所经历的难处越沉重,与神的交通就越深入,以致她在神面前「倾倒出自己的生命」,也摸着了神的心意。
- 以利已经年老昏花,但却说对了话,成为神话语的出口(17节)。他之所以能说对话,并非因为他明白神的心意,而是因为他的职分是祭司。正如新约时代的大祭司该亚法所说的预言「不是出于自己,是因他本年作大祭司,所以预言耶稣将要替这一国死」(约十一50)。
- 哈拿听到了以利的一句话,「面上再不带愁容了」(18节),因为神所赐的平安已经进入了她的心,让她得着了安息。她里面的安息,使她能顺服神的安排:有儿子,接受;没有儿子,也一样能接受。人不再强求自己所要的,而是存感恩的心接受神所给的,这才是真正的顺服。
【撒上一19】「次日清早,他们起来,在耶和华面前敬拜,就回拉玛。到了家里,以利加拿和妻哈拿同房,耶和华顾念哈拿,」
【撒上一20】「哈拿就怀孕。日期满足,生了一个儿子,给他起名叫撒母耳,说:『这是我从耶和华那里求来的。』」
- 人的祷告对了,成了能与神同工的人,神的手就开始做工,撒母耳就出生了。
- 「撒母耳」(20节)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祂的名是神」,原文的发音「שְׁמוּאֵל/shem·ü·āl’ 」与「求」(20节)的发音「שָׁאַל/shä·al’」相近。这个名字可以不住地提醒哈拿:撒母耳向神求来的。
【撒上一21】「以利加拿和他全家都上示罗去,要向耶和华献年祭,并还所许的愿。」
【撒上一22】「哈拿却没有上去,对丈夫说:『等孩子断了奶,我便带他上去朝见耶和华,使他永远住在那里。』」
【撒上一23】「她丈夫以利加拿说:『就随你的意行吧!可以等儿子断了奶。但愿耶和华应验祂的话。』于是妇人在家里乳养儿子,直到断了奶;」
- 「直到断了奶」(22节)的时间,在古代以色列通常是三岁。「永远住在那里」(22节),指撒母耳将终生在神的殿事奉。撒母耳不是以亚伦后裔的身分当祭司,而是按照拿细耳人的条例被神选召作祭司。
- 以利加拿说「随你的意行吧」(23节),就是认可他妻子所许的愿,因此,这也就成了他自己的愿(民三十7)。
- 「愿耶和华应验祂的话」(23节),在七十士译本和死海古卷中是「愿耶和华坚定你的话」、「愿耶和华使你照你的话行」。
【撒上一24】「既断了奶,就把孩子带上示罗,到了耶和华的殿;又带了三只公牛,一伊法细面,一皮袋酒。(那时,孩子还小。)」
【撒上一26】「妇人说:『主啊,我敢在你面前起誓,从前在你这里站着祈求耶和华的那妇人,就是我。」
【撒上一27】「我祈求为要得这孩子;耶和华已将我所求的赐给我了。」
【撒上一28】「所以,我将这孩子归与耶和华,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于是在那里敬拜耶和华。」
- 利未人任职的岁数是二十五至五十岁(民八24-25)。但撒母耳不但是利未人,也是终身奉献的拿细耳人,所以从小就开始事奉神。
- 「归与」(28节)原文和「求」(26、27节)是同一个词「שָׁאַל」,这是双关语:神把哈拿所「求 שָׁאַל」的赐给她,哈拿就把向神「求」来的献上「归于 שָׁאַל」神,这正是神所悦纳的「本于祂,倚靠祂,归与祂」(罗十一36)的事奉,动机、方法和结果都合神心意。
- 「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28节)的「归与」原文是被动分词「שָׁאוּל」,与扫罗的名字「שָׁאוּל」完全相同,这是另一个双关语。
- 「公牛」(24节)是还愿祭中最昂贵的一种(民十五3),而哈拿却献上了三份。「一伊法细面,一皮袋酒」(24节),就是与「三只公牛」(24节)同献的素祭和奠祭的分量(民十五8-10)。哈拿不但用三份献祭表达了感恩,她更大的、更蒙悦纳的奉献,是毫无保留地顺服了神的权柄,彻底献上了自己唯一的儿子。
- 今天,向神求恩典的人,常常在得着恩典以后,却把恩典当成了偶像,把恩典看得比赐恩典的神还重要。但这位名叫「恩典 Grace」(「哈拿 Hannah」原文的意思)的姊妹,经过了难处的长久磨练,生命被神炼净、与神的关系更加亲密,成了一位真正认识恩典的人。她并没有让恩典在心中代替神,而是把恩典献给了神。这就是以神为王(出十五18)的心思,也是真正敬拜神的心思。
- 哈拿不是把神当作一个可以利用的偶像,而是把神当作配得的神来敬拜;她的祷告里带着用彻底的奉献所证明的信心(28节),并不是一个肤浅、表面的祷告(11节)。因此,这个信心的祷告加上信心的奉献,就成就了神百姓历史的转折点,神将使用甘心与神同工的哈拿所献上的撒母耳作为士师、祭司与先知,结束混乱黑暗的士师时代,膏立合神心意的大卫王,引进永恒的宝座和国度。
《撒母耳记》背景
在希伯来文圣经中,《撒母耳记上、下》是一卷书,紧接着《士师记》,之后是《列王纪》。七十士译本为了方便,将《撒母耳记》和《列王纪》各分为上下两册。希腊文七十士译本把《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合称为《王国记一、二、三、四卷》,拉丁文武加大译本称之为《列王纪一、二、三、四卷》。《撒母耳记》记录了主前11世纪初叶到10世纪早期撒母耳、扫罗和大卫的历史,叙述神怎样照着祂对列祖的应许,在百姓中兴起君王(创十七6;三十五11;四十九10),用大卫的宝座来预表基督永恒的王权,用大卫的王国来预表基督永恒的国度(撒下七16)。
《撒母耳记》是在圣灵的管理下,由多部文献编撰而成的。先知撒母耳可能是《撒母耳记上》前二十四章的作者 ,而先知拿单与迦得的书(代上二十九29)、诗歌《雅煞珥书》(撒下一18)也被编辑在内。撒母耳是书中的三位主角之一,他是最后一位士师,也是祭司和先知。神借着他带领百姓回转归向神,拯救以色列人脱离了「各人任意而行」(士二十一25)的混乱与黑暗,也脱离了非利士人的辖制;神又借着他膏立了另外两位主角扫罗(撒上十1)和大卫(撒上十六13)为王,使以色列从士师时代进入了王国时代。而「撒母耳」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祂的名是神」,也是「求」神(撒上一27)、「归于」神(撒上一28)的谐音,因此,以「撒母耳」为书名,能贴切地表明神是历史的主宰。
《撒母耳记》不但是历史的记录,也是先知的话语,所以在希伯来圣经《塔纳赫》(תנ״ך / Tanakh)中被列为《早期先知书》(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的第三卷。先知的作品从来都不是为了写历史而记录历史,他们更关心的是神借着历史所显明的心意,好作为后人的鉴戒。因此,《撒母耳记》中人物、事件所占的篇幅,并不是按其政治地位、执政时间或治国成就,也没有罗列所有的历史资料,而是按照属灵的意义加以取舍、整理。例如:以利当士师四十年,但他的政绩却从未被提及;扫罗作王四十年,除了早期的争战以外,其他的事迹也鲜有记述。相反,圣灵却借着三对人物,让我们看到:同样是神的百姓,里面却有两种不同的生命,因此向神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人生也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
- 两种生活:属肉体的毗尼拿和属圣灵的哈拿(撒上一1-二11);
- 两种事奉:属肉体的以利和属圣灵的撒母耳(撒上二12-七17);
- 两种君王:属肉体的扫罗王(撒上八1-十五35)和属圣灵的大卫王(撒上十六1-撒下二十四25)。
圣灵要我们在《撒母耳记》里看清这两种生命的结局,也认识神对付我们的肉体,破碎旧人、造就新人的过程:「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神为仇;因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而且属肉体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欢。如果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罗八6-9)。因此,每一位信徒都「当顺着圣灵而行」(加五16),「不放纵肉体的情欲」(加五16),而是甘心接受十字架的对付。这样,神的手就能把我们模造成「合祂心意的人」(十三14),好让我们能成为「合乎主用」的「贵重的器皿」(提后二21)。
《撒母耳记》的最后成书时间可能是在所罗门死后、北国灭亡之前(撒上二十七6),目的是为了向南北分裂后陷入失败的以色列人说明,神的选民为什么会沦落到当时可怜的光景,神对大卫宝座的应许到底有没有前途?先知所要传达的信息是:神是历史的掌管者,百姓在应许之地的生存、国家的兴亡,完全取决于他们是否忠于圣约、遵守神的律法(申二十八)。虽然以色列的失败可以追溯到所罗门的败坏,甚至远至大卫的犯罪、士师时代的败坏,但在失败中的百姓也可以盼望:不管人怎样软弱、失败,神都有办法挽回自己的百姓,把「属肉体」(罗八8)的生命改变成「属圣灵」(罗八9)的生命,把全然败坏的亚当后裔造就成合神心意的君王(徒十三22),将来在荣耀的国度里「与基督一同作王」(启二十6),「直到永永远远」(启二十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