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鸿书第1章讲解讲章背景
【鸿一1】「论尼尼微的默示,就是伊勒歌斯人那鸿所得的默示。」
- 「尼尼微」(1节)位于底格里斯河东岸、现代伊拉克北部的摩苏尔(Mosul)附近。主前9-7世纪,新亚述帝国的君王们在此大兴土木、建造宫殿。 尼尼微城当时可能与附近的几个城邑连成一片(创十11-12),需要三日的时间才可走完(拿三3),是一个「大城」(拿一2)。新亚述帝国在战争中虐杀残暴,被各国所惧怕、憎恨。现在,神借着先知那鸿宣告,祂必将审判尼尼微。
- 「伊勒歌斯」(1节)的位置不能确定。
- 「那鸿」(1节)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安慰」,与「尼希米」(尼一1)的字根相同。
- 「所得的默示」(1节),原文是「所看见的」。神可能是借着异象,让先知看到将来要发生的事。
【鸿一2】「耶和华是忌邪施报的神。耶和华施报大有忿怒;向祂的敌人施报,向祂的仇敌怀怒。」
【鸿一3】「耶和华不轻易发怒,大有能力,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祂乘旋风和暴风而来,云彩为祂脚下的尘土。」
【鸿一4】「祂斥责海,使海干了,使一切江河干涸。巴珊和迦密的树林衰残;黎巴嫩的花草也衰残了。」
【鸿一5】「大山因祂震动;小山也都消化。大地在祂面前突起;世界和住在其间的也都如此。」
【鸿一6】「祂发忿恨,谁能立得住呢?祂发烈怒,谁能当得起呢?祂的忿怒如火倾倒;磐石因祂崩裂。」
【鸿一7】「耶和华本为善,在患难的日子为人的保障,并且认得那些投靠祂的人。」
【鸿一8】「但祂必以涨溢的洪水淹没尼尼微,又驱逐仇敌进入黑暗。」
- 2-8节是一首不受时空限制的开卷之诗,宣告了神在西奈山自我启示的属性(出三十四6-7、14)。我们只有认识了神的性情,才能脱离狭隘、盲目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或人道主义,站在属天的高度来认识神在历史中的作为,明白祂的忿怒(6节)和拯救(7节)。
- 神在宣告对尼尼微的审判之前,首先让百姓认识祂的属性:
- 神是公义圣洁、「忌邪施报的神」(2节)。「忌邪」(2节)原文是「嫉妒」,指夫妻之间的忠贞要求,借用夫妻关系来描述神的性情(出二十5;三十四14;申四24)。世人之间的「嫉妒」,是因为想要得着别人的东西;夫妻之间的「嫉妒」,是因为不允许别人抢走自己的东西。神的「嫉妒」是出于爱和盟约,正如丈夫不愿看到妻子有外遇,神也不能容忍祂的百姓爱错对象,所以神必「向祂的敌人施报」(2节)。
- 神是恒久忍耐、「不轻易发怒」(3节)的神,在刑罚之前总是发出警告、给人悔改回转的机会;但神「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3节),绝不容忍祂所造的人长久地活在罪恶里。
- 神是掌管历史、「大有能力」(3节)的神,祂的能力遍及全地(3-6节)。虽然此时亚述帝国如日中天、不可一世,但在神的忿怒面前,「谁能立得住呢」(6节)。
- 神是慈爱怜悯、「本为善」(7节)的神,祂必在患难的日子成为「投靠祂的人」(7节)的保障。虽然百姓不断失败,世人不断抵挡神,但神的旨意却不会受到人失败和悖逆的影响,祂必然「驱逐仇敌进入黑暗」(8节),恢复百姓、成就自己的救赎计划。
- 「施报」(2节)指报应,而不是报复。
- 「巴珊」(4节)是约旦河东、雅木河以北的肥沃草场,「迦密」(4节)是靠近地中海草木繁盛的山区,「黎巴嫩」(4节)以盛产香柏木著称。这些原来都是北国以色列的领土,此时已经沦为亚述的行省(王下十五29)。
- 「祂必以涨溢的洪水淹没尼尼微」(8节),原文是「祂必以涨溢的洪水淹没她的地方」(8节)。本章除了第1节以外,其它几处「尼尼微」(8、9、12、14节)都是和合本翻译时加上去的。
【鸿一9】「尼尼微人哪,设何谋攻击耶和华呢?祂必将你们灭绝净尽;灾难不再兴起。」
【鸿一10】「你们像丛杂的荆棘,像喝醉了的人,又如枯干的碎秸全然烧灭。」
- 亚述屡次进攻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虽然被神作为管教百姓的工具,但他们的动机却是设谋「攻击耶和华」(9节),要除掉神所设立的「祭司的国度」(出十九6;赛十7)。
- 此时,北国以色列即将灭亡,南国犹大面对征服了从埃及到美索不达米亚广大区域的亚述帝国,无法再倚靠自己和势力,只能仰望那位「大有能力」(3节)的神。因此,神宣告:祂必将亚述「灭绝净尽;灾难不再兴起」(9节),彻底而严厉地审判尼尼微。主前612年,尼尼微被巴比伦-玛代联军攻陷,成为废墟,亚述帝国从历史上永远消失了,在1843年尼尼微遗址被考古学家发掘之前,许多历史学家甚至怀疑历史上是否有亚述帝国存在。
【鸿一11】「有一人从你那里出来,图谋邪恶,设恶计攻击耶和华。」
【鸿一12】「耶和华如此说:尼尼微虽然势力充足,人数繁多,也被剪除,归于无有。犹大啊,我虽然使你受苦,却不再使你受苦。」
【鸿一13】「现在我必从你颈项上折断他的轭,扭开他的绳索。」
【鸿一14】「耶和华已经出令,指着尼尼微说:你名下的人必不留后;我必从你神的庙中除灭雕刻的偶像和铸造的偶像;我必因你鄙陋,使你归于坟墓。」
- 「有一人」(11节),可能指希西家十四年侵略南国犹大的亚述王西拿基立(王下十八13)。他「图谋邪恶,设恶计攻击耶和华」(11节),肆意「辱骂永生神」(王下十九16),越过了神的底线。因此,神「已经出令」(14节),在使用亚述管教完百姓以后(赛十5),要严厉、彻底地对付攻击神的尼尼微(14节),不再像在约拿的时代留有余地。
- 此时正是亚述帝国最强盛的时候,尼尼微「势力充足,人数繁多」(12节),没有人能相信这样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会「被剪除,归于无有」(12节)。但神却宣告,亚述已经没有前途了(14节),必将「归于坟墓」(14节)。
- 「我虽然使你受苦」(12节),指犹大夹在亚述和埃及两大帝国之间,是列强争霸的必经之地。犹大的百姓只嘴唇尊敬神、心却远离神(赛二十九13),因此神使用亚述惩罚偏离正道的犹大王亚哈斯(代下二十八19-20)和玛拿西(代下三十三10-11),使百姓遭受攻击(赛二十九3)。但难处把希西家王逼回到神面前以后(王下十九14),神就击败西拿基立大军(王下十九35-37),「不再使你受苦」(12节),让犹大从此不再遭受亚述的侵扰。第12节原文并没有「犹大啊」(12节)。
- 「轭、绳索」(13节),可能指犹大从亚哈斯王开始向亚述纳贡(王下十六6-7)。神不是只做消极的工作,而是一面审判仇敌、一面释放百姓,让他们从仇敌的「轭」和「绳索」之下得释放。今天,有些信徒只爱听释放的信息,却不爱听审判的信息;但神不但是慈爱的、也是公义的,如果罪恶不被对付,罪人就不可能得着释放。
- 尼尼微不但是亚述帝国的首都,也是人类在大洪水后最早建立的一批城市(创十11-12),是宁录所建「大城」(创十12)的一部分。人类从这些地方开始用偶像来代替神,变本加利地发展到全地。亚述神庙中偶像众多,他们以为得胜是因为自己偶像的能力,因此,神必从尼尼微的庙中「除灭雕刻的偶像和铸造的偶像」(14节)。
- 「因你鄙陋」(14节),原文是「因你卑鄙」。
- 神向尼尼微宣告:「你名下的人必不留后」(14节),是为了对付罪恶,而不是对付罪人。今天,亚述人大部分都已经成为基督徒,他们已经不在尼尼微的「名下」,而是归在主耶稣基督的名下,历经一千多年的逼迫,始终没有离弃基督的名。
【鸿一15】「看哪,有报好信传平安之人的脚登山,说:犹大啊,可以守你的节期,还你所许的愿吧!因为那恶人不再从你中间经过,他已灭绝净尽了。」
- 「山」(15节)的原文是复数。「有报好信传平安之人的脚登山」(15节),是预言将来必有人登上群山,宣告平安的好消息。
- 「可以守你的节期,还你所许的愿」(15节),指南国犹大从此脱离亚述的辖制,可以「敬虔、端正、平安无事地度日」(提前二2)。
- 「不再从你中间经过」(15节),指亚述将不再给犹大制造难处。
- 「他已灭绝净尽了」(15节),原文是「他已被全然斩除了」,指亚述王的国位将不再延续,并不是亚述人将被要「灭绝净尽」。亚述帝国灭亡以后,神仍然恩待亚述人的后裔。亚述人于主后一至三世纪最早基督化,并且致力于向东方宣教、一直到达中亚、印度、蒙古和中国。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伊斯兰政权的逼迫,亚述人从未放弃基督信仰。今天,全世界三百多万亚述人大部分都是基督徒,应验了神对他们的预言:「当那日,以色列必与埃及、亚述三国一律,使地上的人得福;因为万军之耶和华赐福给他们,说:『埃及——我的百姓,亚述——我手的工作,以色列——我的产业,都有福了!』」(赛十九24-25)。
《那鸿书》背景
《那鸿书》的希伯来名是「那鸿 נחום / Nakhum」,是《十二先知书》(תרי עשר / Trei Asar)中的第七篇。在希伯来文圣经《塔纳赫》(תנ״ך / Tanakh)中,《十二先知书》是一整卷书,《那鸿书》被放在宣告赦免尼尼微的《约拿书》和管教犹大的《弥迦书》之后,借着对管教器皿尼尼微宣告最后的审判,向受管教的神的百姓发表安慰的信息。
「那鸿」的意思是「安慰」,这个书名非常贴切,因为先知并没有谴责正在受管教的百姓,而是借着对尼尼微的审判,安慰受苦中的百姓(一12)。先知宣告:在《约拿书》中暂时免除刑罚的尼尼微城,因为重新犯罪,必遭毁灭;因此,「看哪,有报好信传平安之人的脚登山,说:犹大啊,可以守你的节期,还你所许的愿吧!因为那恶人不再从你中间经过,他已灭绝净尽了」(一15)。
在《十二先知书》中,何西阿、约珥、阿摩司、俄巴底亚、约拿和弥迦生活在北国即将灭亡之前,那鸿、哈巴谷和西番雅生活在南国即将灭亡之前,哈该、撒迦利亚和玛拉基生活在犹大被掳回归以后。神在这三个多事之秋,密集地差派先知发表信息,启示祂永远的救赎计划。
传统认为,《那鸿书》的作者是南国的先知那鸿。那鸿的生平不详,他的家乡「伊勒歌斯」(一1)的地点至今不能确认,有人认为是在尼尼微的北边,有人认为是在耶路撒冷之南,有人认为是加利利的迦百农(「迦百农」的意思是「那鸿的村庄」),但都没有明确的证据。
主前612年,尼尼微城被巴比伦联军攻陷、夷为平地,到主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的时代,既找不到遗址、也不知道位置。曾经有许多学者质疑尼尼微的存在,进而质疑《那鸿书》的真实性。1843年以后,法国和英国考古学家在伊拉克摩苏尔(Mosul)河对岸的大土堆中发现了尼尼微的遗址,证实了《那鸿书》的描述。
从主前第9世纪开始,新亚述帝国致力于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对以色列构成了重大的威胁。主前853年,北国以色列的亚哈王参与亚兰联军,在夸夸之战(Battle of Qarqar)中抵抗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而耶户王朝于主前841年开始向亚述臣服并进贡。到了耶罗波安二世(约主前793-753年在位)执政的时候,神使新亚述帝国陷入了持续三十九年的衰落,亚述面临内乱、君权受到贵族的限制,不得不停止对外扩张。在此期间,先知约拿到尼尼微宣告审判,使「尼尼微人信服神」(拿三5),神就「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拿三10)。
但神暂时推迟刑罚,是因为在祂的计划里,还要使用亚述作为管教百姓的工具(赛十5)。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即普勒,Tiglath-Pileser III,主前745-727年执政)上台以后,亚述重新改革崛起,征服了巴比伦和亚兰,屡次进攻北国以色列 (王下十五19、29)和南国犹大(代下二十八20)。但在亚述帝国的压力面前,南北两国都不肯回转寻求神,而是倚靠势力、彼此争斗,结果两败俱伤。
犹太史学家约瑟夫指出,先知那鸿的预言于115年以后应验了(《犹太古史记》卷9第11章242节)。因此,本书可能写于主前727年,南国亚哈斯王(约主前736-716年在位)和北国末代王何细亚(主前731-722年在位)年间。此时,亚述已经灭了亚兰(王下十六7-9),南北两国都向亚述臣服。大约在这一年,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去世,北国何细亚王趁机背叛亚述、投靠埃及(王下十七4)。五年后,亚述王撒缦以色五世(Shalmaneser V,主前727-722年在位)攻陷北国首都撒马利亚,同年继位的撒珥根二世把以色列人掳到北方的亚述和东方的玛代(王下十七1-6)。
当亚述完成了神所命定的管教任务以后(赛十6),神「必罚亚述王自大的心和他高傲眼目的荣耀」(赛十12);主前612年,尼尼微被巴比伦攻陷,从此成为废墟,不可一世的亚述帝国在历史上消失了。
本书非常简短,包括三部分信息:
- 尼尼微城倾覆的预告(一1-15);
- 尼尼微城倾覆的景况(二1-13);
- 尼尼微城倾覆的原因(三1-19)。
《那鸿书》和《约拿书》都是指着尼尼微发表预言,但约拿书是显明神的怜悯和赦免,那鸿书则显明神的公义和报应;约拿书是审判的警告,那鸿书是审判的宣告。神向百姓说话,不会只说一面的话,而是会照着祂的时间,将祂的心意完全地向人显明,把人带进祂永远的旨意里。《那鸿书》并不是向已经灭亡的尼尼微说话,而是向当时和今天神的百姓说话,让我们借着尼尼微的结局来认识祂公义的性情:「耶和华是忌邪施报的神。耶和华施报大有忿怒;向祂的敌人施报,向祂的仇敌怀怒」(2节)。本书几乎全部都是激情洋溢的优美诗歌,提醒我们:神不是遥远冷漠、给宇宙上了发条就不再理会的自然神,祂「察看世人」(诗十一4),顾念祂所创造的世界,绝对不允许罪恶在地上泛滥。因此,在尼尼微所代表的一切抵挡神的势力的面前,我们可以耐心等候,因为神必然报应,并且「复兴雅各的荣华,好像以色列的荣华一样」(二2),在管教之后重新建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