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阿摩司书第1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摩一1】「当犹大王乌西雅,以色列王约阿施的儿子耶罗波安在位的时候,大地震前二年,提哥亚牧人中的阿摩司得默示论以色列。」

【摩一2】「他说:耶和华必从锡安吼叫,从耶路撒冷发声;牧人的草场要悲哀;迦密的山顶要枯干。」

  • 以色列位于非洲板块和阿拉伯板块边缘的死海断层(Dead Sea Transform)上,历史上经常发生地震。考古学家对米吉多、夏琐、拉吉、亚柯和迦特遗址的发掘表明,主前8世纪曾经发生过两次大地震,造成了广泛的破坏。其中主前8世纪中期的地震可能有7.8-8.2级,是死海断层带在过去四千年里最大的地震。这次地震,很可能就是乌西雅年间的「大地震」(1节;亚十四5)。犹太史学家约瑟夫记载:当乌西雅王强行进入圣殿烧香时,突然发生了大地震。圣殿裂了一条缝,阳光透过裂缝照到乌西雅脸上,他就长了大麻风(代下二十六19);而城外的伊罗结山(Eroge)东西裂开了一个800米的口子(《犹太古史记》卷9第10章225节)。
  • 「大地震前二年」(1节),原文可以指「在大地震两年前」,也可以指「在大地震前的两年期间」(英文ESV译本)。阿摩司预言神将使用地震作为审判的工具(八8;九1-6),虽然他只是个「牧人」(1节),但大地震的预言应验之后,就证明他是神所呼召的真先知。
  • 「耶罗波安在位的时候」(1节),是北国以色列表面最强盛的时候,也是里面最可怜的时候,三十多年后就要亡国。但表面的繁荣却弄瞎了百姓的心眼,使他们看不见自己好像熟透了的无花果,已经接近了腐烂的边缘(八2)。
  • 「提哥亚」(1节)位于南国犹大旷野的边缘,在伯利恒南面大约8公里(撒下十四2;代下二十20;耶六1)。「阿摩司」(1节)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负担」。「牧人」(1节)原文在圣经里只被用来形容「摩押王米沙牧养许多羊」(王下三4),表明阿摩司很可能不是帮人放羊,而是羊群的拥有者,兼作果农(七14)。
  • 「以色列」(1节)指北国以色列。「得」(1节)默示,原文是「看见」(赛一1;二1;十三1;弥一1;哈一1)。作为一位「牧人」,神首先让他看见的是最熟悉的景象:「牧人的草场要悲哀」(1节)。
  • 阿摩司是一位南国的普通农夫,并不是什么有名的人物,却被神差遣向北国宣告审判,这注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任务。但先知的事奉并非因为自己为神发热心,而是因为神的话语掌握了他,令他无法抗拒。
  • 「吼叫」(2节),原文指狮子的吼叫。「牧人的草场」(2节),可能指北国在约旦河东最适合放牧的基列地。「迦密的山顶」(2节)位于以色列西北地中海沿岸,雨量充足,是北国在约旦河西树木最茂盛的地方。神的审判,将使北国最倚赖、最肥沃的土地枯干。
  • 虽然北国拒绝到圣殿敬拜,一面用金牛犊来代替神,一面追随巴力和各种外邦偶像,但神却仍然没有离弃自己的百姓。当北国以色列即将「自取败坏」(何十三9)的时候,神像狮子般从圣殿发出吼叫,警告百姓、也提醒他们:他们的神在锡安。

【摩一3】「耶和华如此说:大马士革三番四次地犯罪,我必不免去她的刑罚;因为她以打粮食的铁器打过基列。」

【摩一4】「我却要降火在哈薛的家中,烧灭便·哈达的宫殿。」

【摩一5】「我必折断大马士革的门闩,剪除亚文平原的居民和伯·伊甸掌权的。亚兰人必被掳到吉珥。这是耶和华说的。」

  • 「大马士革」(3节)位于北国以色列东北方,是亚兰诸国中最大的城邦,代表亚兰。大卫曾经征服了大马士革(撒下八6),但所罗门偏离神以后,大马士革就开始与所罗门为敌(王上十一23-25),常常与以色列争战(王上十五18-20;二十1、23;二十二31;王下六8、24;八28;十32;十二17;十三3、22),成为南北分裂以后北国最大的仇敌。在阿摩司的时代,北国的耶罗波安二世曾收复大马士革(王下十四28),但很快又被亚兰人占领(王下十六5)。
  • 「三番四次地犯罪,我必不免去她的刑罚」(3节),原文是「三次犯罪,第四次我必不收回刑罚」,意思是:三次犯罪已经足以遭到审判,第四次犯罪,更是罪无可赦。
  • 「打粮食的铁器」(3节)是木制的脱粒板,在木板下装着金属片或石片,人站在上面,由牲畜拖着辗过谷粒,把谷壳辗碎。「以打粮食的铁器打过基列」(3节),可能指「亚兰王灭绝约哈斯的民,践踏他们如禾场上的尘沙」(王下十三7)。
  • 「基列」(3节)是北国以色列约旦河东的土地,后来被亚兰王哈薛侵占(王下十32-33)。
  • 「哈薛」(4节)是主前9世纪的亚兰王(Hazael,主前842-796年在位),由于他的功绩很大(王下十32-33),一百年多后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主前745-727年在位)的年表里,还把亚兰称作「哈薛的家」(4节)。许多亚兰王的名字也都叫「便·哈达」(4节)。因此,「哈薛的家」代指亚兰,并非指某个特定的王。
  • 「门闩」(5节)代表城的防御。「亚文」(5节)原文的意思是「空虚」,「亚文平原」(5节)很有可能是讽刺某个敬拜巴力的地区(何十8)。亚述年表称「伯·伊甸」(5节)是一个反叛的亚兰人王国(Bit-Adini),位于幼发拉底河以南。
  • 「吉珥」(5节)可能位于巴比伦和以拦的交界处(赛二十二6),是亚兰人的老家(九7)。主前733-732年,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发动第二次西征,攻陷大马士革,把亚兰人掳到吉珥(王下十六9),应验了阿摩司的预言。

【摩一6】「耶和华如此说:迦萨三番四次地犯罪,我必不免去她的刑罚;因为她掳掠众民交给以东。」

【摩一7】「我却要降火在迦萨的城内,烧灭其中的宫殿。」

【摩一8】「我必剪除亚实突的居民和亚实基伦掌权的,也必反手攻击以革伦。非利士人所余剩的必都灭亡。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 「迦萨、亚实突、亚实基伦、以革伦」(6-8节)都是地中海沿岸的非利士人城邑,非利士五城中最南的「迦萨」(6节)代表所有的非利士人。非利士人在士师时代就常常与以色列人争战,后来与控制南方贸易路线的阿拉伯部落联盟,成为犹大王约兰的敌人(代下二十一16-17)。非利士五城中的迦特可能已经被乌西雅王攻取(代下二十六6-7),所以这里没有提到。
  • 「迦萨」是当时转运奴隶的中心(珥三4-6)。「掳掠众民交给以东」(6节),可能指北国以色列被仇敌掳掠时,非利士人将百姓转卖给以东作奴隶。
  • 主前733-732年,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发动第二次西征,占领了地中海沿岸的非利士诸城,征服了迦萨,应验了阿摩司的预言。

【摩一9】「耶和华如此说:推罗三番四次地犯罪,我必不免去她的刑罚;因为她将众民交给以东,并不记念弟兄的盟约。」

【摩一10】「我却要降火在推罗的城内,烧灭其中的宫殿。」

  • 「推罗」(9节)是以色列西北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城邦。「弟兄的盟约」(9节),可能指在大卫和所罗门的时代,推罗与以色列立约(撒下五11;王上五12),在暗利和亚哈的时代也彼此结盟(王上十六31)。
  • 推罗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大陆、另一部分在岛上,防御能力很强。主前第8世纪的早期,推罗人控制了地中海地区绝大部分的商业活动,并且扩张殖民,在北非建设了迦太基城,一时非常骄傲(结二十八2)。推罗是当时转运奴隶的中心(结二十七13)。「掳掠众民交给以东」(6节),可能指北国以色列被仇敌掳掠时,推罗人将百姓转卖给以东作奴隶(珥三4-6)。
  • 主前727-722年,推罗被亚述王撒缦以色五世(Shalmaneser V,主前727-722年在位)围困了五年,之后又相继被巴比伦、波斯和马其顿希腊帝国攻取,应验了阿摩司的预言。

【摩一11】「耶和华如此说:以东三番四次地犯罪,我必不免去她的刑罚;因为她拿刀追赶兄弟,毫无怜悯,发怒撕裂,永怀忿怒。」

【摩一12】「我却要降火在提幔,烧灭波斯拉的宫殿。」

  • 「以东」(11节)是雅各的孪生哥哥以扫的子孙(创三十六9),住在死海的东南方。他们本是以色列人的「兄弟」(11节;俄10;申二十三7),却不念兄弟之情(民二十14-21),主动攻击大卫(诗六十诗题),结果被大卫征服(撒下八13-14)。以东在所罗门王期间开始反叛(王上十一14-15),于犹大王约兰期间独立(王下八20-22),与犹大的冲突一直延续到阿摩司的时代(王下十四7、22)。阿摩司发出预言之后,「以东人又来攻击犹大,掳掠子民」(代下二十八17)。主前586年耶路撒冷陷落之后,以东幸灾乐祸、乘火打劫、落井下石(诗一百三十七7;结三十六5-6;俄11-14),正是「毫无怜悯,发怒撕裂,永怀忿怒」(11节)。
  • 「提幔」(12节)是以东的主要城市,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是出智慧人的地方(伯二11;耶四十九7)。「波斯拉」(12节)是以东扼守王道(King’s Highway)的重要绿洲和堡垒。耶路撒冷被毁之后,以东的城市也于主前6世纪被巴比伦人摧毁,应验了阿摩司的预言。
  • 犹大被掳巴比伦以后,以东人被东方的纳巴泰人(Nabataeans)逐渐逐出以东地,迁到犹大南部。纳巴泰人于主前5世纪取代以东人成为以东地、亚喀巴湾沿岸和海港的主人。以东对兄弟「毫无怜悯」,结果却失去了神赐给他们祖先的家园(申二5),未来唯一的希望,就是与兄弟犹大合并(摩九12;俄21)。

【摩一13】「耶和华如此说:亚扪人三番四次地犯罪,我必不免去他们的刑罚;因为他们剖开基列的孕妇,扩张自己的境界。」

【摩一14】「我却要在争战吶喊的日子,旋风狂暴的时候,点火在拉巴的城内,烧灭其中的宫殿。」

【摩一15】「他们的王和首领必一同被掳去。这是耶和华说的。」

  • 「亚扪」(13节)是亚伯拉罕的侄子罗得的后裔(创十九38),住在约旦河东、摩押的北面。他们与以色列人有血缘关系,但从士师时代开始就常常与以色列人争战(士十7;十一4;撒上十一1;撒下十6)。
  • 「扩张自己的境界」(13节),指亚扪人找借口侵占以色列人在约旦河东的基列地(士十一13)。「拉巴」(14节)是亚扪的首都,即今日约旦首都安曼。
  • 主前733-732年,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发动第二次西征,征服了亚扪,应验了阿摩司的预言。
  • 阿摩司用同样的模式,发表了神对北国以色列周围七个国家的审判。每个审判,都是以「耶和华如此说」开始,宣告他们「三次犯罪,第四次我必不收回刑罚」(3、6、9、11、13节;二1、4)。神用「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罗二4)领人悔改,人却藐视神的恩典,继续作恶,任着自己「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罗二5),结果神「必不收回刑罚」。每个「刑罚」都是从上而下,先是「降火、烧灭」君王所倚赖和自豪的「宫殿」(4、7、10、12、14节;二2、5),然后刑罚平民百姓;因为有什么样的百姓,就有什么样的君王。
  • 神要向北国说话,却先从她周围的列国说起(一3-二5)。从一3到二5,神首先发表了对北国以色列7个邻国的审判:亚兰、非利士、腓尼基、以东、亚扪、摩押和南国犹大。从外邦人(一3-二3)一直说到选民(二4-5),最后才说到北国以色列(二6-16)。神在本章中对5个外邦国家的审判,原因都是因为他们对付神的百姓(3、6、9、11、13节)。谴责仇敌的不义、宣讲对仇敌的审判,自然是百姓喜闻乐见的。阿摩司如果继续这样讲下去,可能很快就会成为北国广受欢迎的先知。不料,到了最后,百姓所听到的却是对自己的审判(二6-16),神宣告:「我民以色列的结局已经到了,我必不再宽恕他们」(八2)!
  • 今天,信徒听道,也常常觉得台上的信息正好适合自己所认识的某某人,如果某人在场就好了。但正如神对每个邻国的审判,实际上都是向北国宣告的,要让他们看到:神不但是以色列的神,也是外邦人的神;不但是北国的神,也是南国的神。「神不偏待人」(罗二11),祂「按各人行为审判人」(彼前一17),每一个国家、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向神交账,没有人有犯罪的特权。因此,听道的人不要为别人而听,因为神的话语是要让每个罪人都扎心。

《阿摩司书》背景

  《阿摩司书》的希伯来名是「阿摩司 עמוס/ Amos」,是《十二先知书》(תרי עשר‎ / Trei Asar)中的第三篇。在希伯来文圣经《塔纳赫》(תנ״ך‎‎ / Tanakh)中,《十二先知书》是一整卷书。因此,《阿摩司书》被放在《何西阿书》和《约珥书》之后,并非完全因为年代,而是因为圣灵所要发表的信息。

  《何西阿书》让我们看到「神就是爱」(约壹四16),也看到「我们的神乃是烈火」(来十二29);《阿摩司书》让我们看到神「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五24);而《约珥书》和《阿摩司书》合在一起,则全面地阐明了「耶和华的日子」(五18;珥一15)。这三篇放在《十二先知书》的前面,清楚地表明了整卷《十二先知书》的主题:神在「耶和华的日子」的审判,乃是因着祂公义的要求,也是出于祂爱的挽回。因为人已经全然败坏,不可能遵行天父的旨意(太七21);所以神要彻底拆毁人的肉体生命,将神儿子的生命放到人里面,才能使人活出神的性情。到那时候,信徒才能用外面的行为来印证里面的信心,让世人能「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太七20),因为「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二17)。

  在《十二先知书》中,何西阿、约珥、阿摩司、俄巴底亚、约拿和弥迦生活在北国即将灭亡之前,那鸿、哈巴谷和西番雅生活在南国即将灭亡之前,哈该、撒迦利亚和玛拉基生活在犹大被掳回归以后。神在这三个多事之秋,密集地差派先知发表信息,启示祂永远的救赎计划。

  《阿摩司书》的作者是南国的先知阿摩司,他原本是在南国牧羊、修理桑树的普通农夫,并没有显赫的身世,但却被神差遣向北国宣告审判(七14-15)。阿摩司对大地震和列国审判的预言已经全部应验,证明他是真正的先知。司提反(徒七42-43)和雅各(徒十五15-18)都曾引用过《阿摩司书》(五25-27;九11-12)。

  阿摩司事奉的时间是犹大王乌西雅(约主前791-740年在位)和以色列王耶罗波安二世(约主前793-753年在位)同时在位的时候,「大地震前二年」(一1),大约是主前760年,对应于中国的春秋(主前770-476)初年。与阿摩司同时做先知的有北国的何西阿和约拿,南国的约珥可能也同时事奉。

  在耶罗波安二世执政期间,神使新亚述帝国陷入了持续三十九年的衰落,阿达德尼拉里三世(Adad-nirari III,主前811-783年执政)的三个儿子撒缦以色四世(Shalmaneser IV,主前783-773年执政)、亚述但三世(Ashur-dan III,主前773-755执政)和亚述尼拉里五世(Ashur-nirari V,主前755-745年执政)都面临内乱,君权受到贵族的限制,不得不停止对外扩张,使以色列有了一个安全的国际环境。

  神赐给北国四十多年的繁荣稳定,但繁荣并不表明神的悦纳。耶罗波安二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不离开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一切罪」(王下十四24),百姓的属灵光景也极其黑暗。虽然这段时间是大卫、所罗门之后最富强的时候,北国以色列经济繁荣、疆域广大,成为整个黎凡特(Levant)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但是,表面的繁荣只是无花果烂透之前(八2)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耶罗波安二世死后不久,新登基的亚述王普勒(即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主前745-727年)就重新开始对外扩张(王下十五19、29),北国不到三十年就迅速灭亡。

  灭亡前夕的北国社会,与今天许多物质繁荣的国家一样,充满了罪恶:拜金主义流行,政府滥用权力;富人奢华无度,穷人欠债卖身;社会弊病丛生,全民道德低落。更糟糕的是,选民还有自欺欺人的宗教优越感,自以为活在神的祝福当中(五18),有免受审判的特权,自信心和安全感都爆棚(六2-3;九10);表面上宗教气氛浓厚(四4-5),实际上毫无敬虔的实际(五21-25)。因此,神戳破了北国虚有其表的「属灵泡沫」,宣告:「在地上万族中,我只认识你们;因此,我必追讨你们的一切罪孽」(三2)。

  有些人断章取义地引用《阿摩司书》,作为教会参与政治的圣经根据。但《阿摩司书》并不是在讲政治,而是在讲「你当预备迎见你的神」(四12)。《阿摩司书》针砭时弊,但所发表的信息并不是为了解决社会的罪恶或道德的问题。因为人已经全然败坏,不可能求善离恶、秉公行义(五14-15),「却使公平变为苦胆,使公义的果子变为茵陈」(六12),甚至「将公义丢弃于地」(五7);虽然神一再宣告「要寻求耶和华,就必存活」(五4、6、14),但百姓却一面前往伯特利和吉甲寻求代替神的金牛犊(五5),一面追求外邦偶像(五21)。因此,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并不是人的良心发现、道德觉醒或社会革命,也不是高举人道、人权来推行社会公义,而是神的彻底拆毁(三15;七8;八1-2;九1-4、8-10)和重建(九11-15)。

  虽然神五次宣告「你们仍不归向我」(四6、8、9、10、11节),却四次用「我民以色列」(七8、15;八2;九14)来称呼他们。因为神的选召绝不会落空,虽然百姓自己「不知道行正直的事」(三10),但神自己会负责成就祂的选召。因此,神定意彻底拆毁北国以色列的政治和宗教体系,却要留下余民(九8),重新修造:「到那日,我必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坏的建立起来,重新修造,像古时一样」(九11)。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阿摩司书   以色列   北国   犹大   先知   约旦   大马士革   耶和华   死海   板块   刑罚   阿拉伯   南国   河东   大卫   断层   非洲   牧人   百姓   地中海   大地震   所罗门   巴比伦   四次   亚述   自己的   士人   西奈半岛   腓尼基   铁器   二十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