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16章讲解讲章背景
【徒十六1】「保罗来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里有一个门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犹太妇人的儿子,他父亲却是希腊人。」
【徒十六3】「保罗要带他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腊人,就给他行了割礼。」
【徒十六4】「他们经过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交给门徒遵守。」
- 保罗从叙利亚的安提阿经过基利家「来到特庇」(1节),最近的路程大约是420公里,途中要路过大数、翻越托罗斯山脉(Taurus Mountains)的崇山峻岭,登上安纳托利亚高原。从「特庇 Derbe」到保罗差点被石头打死(十四19)的「路司得 Lystra」(1节),还要再走100公里。保罗从特庇到路司得的顺序,与第一次宣教旅程(十四6)正好相反,因为这次保罗是沿着陆路从东面来的。
- 「提摩太」(1节)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荣耀神」,他不但受到本地路司得教会弟兄的称赞,也受到63公里之外的语言不同的「以哥念 Iconium」(2节)教会弟兄的称赞。这样的好见证,是传道人必不可少的品质,后来他成为保罗最亲密的同工(十七14;十八5;十九22;廿4;罗十六21;林前四17;林后一19;帖前三2,6;提摩太前后书)。
- 「他父亲是希腊人」(3节),原文是过去式,表明提摩太的父亲已经去世,而母亲友尼基和祖母罗以都是信主的(提后一15)。当时犹太妇女与外族通婚所生的儿子究竟算不算犹太人,并无定论。当时严谨的犹太人可能不会承认异族通婚(尼十30;十三23-25),但是若按第二世纪以后犹太拉比的规条,若母亲是犹太人,孩子就算是犹太人。保罗把混血的提摩太当作自己「亲爱的儿子」(提后一2),表明他确实打破了一切种族的壁垒。
- 耶路撒冷会议的决议是不要求外邦门徒行割礼(十五28),但为了「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交给门徒遵守」(4节),保罗却给提摩太「行了割礼」(3节)。保罗反对「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十五1)的谬误,所以没有勉强希腊人提多受割礼(加二3),但却不介意给有犹太血统的提摩太行割礼,目的是让他能更方便地与犹太人来往、向犹太人传福音。保罗对自由的原则是:凡是不涉及真理原则的事情,若是能造就人,「凡事都可行」(林前十23);凡是限制神多得人的事情,即使是自由也可以放弃(林前九19)——「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林前九20)。
- 「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指耶路撒冷大会关于外邦门徒的守则(十五28-29)。这些「条规」不但有助于犹太门徒和外邦门徒之间的合一,而且有助于各地更多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信主,所以「众教会信心越发坚固,人数天天加增」(5节),初期教会的成长登上了第五个台阶(二47;六7;九31;十二24;十六5)。
【徒十六6】「圣灵既然禁止他们在亚细亚讲道,他们就经过弗吕家、加拉太一带地方。」
【徒十六7】「到了每西亚的边界,他们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许。」
- 亚细亚省位于小亚细亚半岛的西部。圣灵「禁止他们在亚细亚讲道」(6节),可能是阻挡保罗前往亚细亚西南的首府以弗所。圣灵的带领不但会有积极的「差遣」(十三4),还会有看似消极的「禁止」、「不许」(7节)。主的工人遇到「禁止」时,就应该祷告等候,不可被工作吸引、坚持自己的计划,却忽略了寻求工作的主人——神的旨意。
- 小亚细亚半岛的众教会正在兴旺之中(5节),圣灵却「禁止他们在亚细亚讲道」(6节),这在当时令人费解,但从历史中,我们却可以看到圣灵的美意:
- 圣灵要尽快把福音传遍欧洲(10节)。
- 圣灵以后会安排保罗前往亚细亚宣教(十九10);
- 圣灵会安排别人向庇推尼传福音(彼前一1)。
- 「弗吕家、加拉太」(6节)、「每西亚」(7节)都是当时小亚细亚半岛的文化和民族区域,而罗马的省份则加在这些原来的区域之上。弗吕家地区的一部分位于亚细亚省,一部分位于加拉太省。加拉太地区原是塞尔特(Celtic)人定居之地,是加拉太省的核心,加拉太省还包括彼西底、以哥念等地区。每西亚地区位于亚细亚省的西北部,东北毗邻「庇推尼」(7节)省。
- 「耶稣的灵」(7节)就是「圣灵」(6节),强调这一路的开门和关门都是主在亲自带领。
- 保罗一行从东边的加拉太省来,现在南北两个方向都碰了壁,既不能去西南的以弗所,又不能去北边的庇推尼。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三条路:1、向东原路回去,再次坚固沿路教会,圆满完成回访教会的计划;2、向南「下亚大利」(十四25)去,然后坐船回去,也完成了回访教会的任务;3、继续向西北前往未知的领域。这支宣教团队的决定是:向西北「越过每西亚,下到特罗亚去」(8节)。
- 「特罗亚 Troas」(8节)是位于亚细亚省西北的罗马殖民地、亚洲和欧洲之间的重要港口,《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Troy)城就在附近,后来保罗在这里建立了教会(林后二12)。从以哥念一路走到这里,大约是750公里,要从安纳托利亚高原下到海边。
【徒十六9】「在夜间有异象现与保罗。有一个马其顿人站着求他说:『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
【徒十六10】「保罗既看见这异象,我们随即想要往马其顿去,以为神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听。」
- 「马其顿」(9节)是位于巴尔干半岛(Balkans)北方的罗马省份,与亚细亚省之间隔着爱琴海,东连色雷斯省(Thrace)、西接「以利哩古 Illyricum」(罗十五19)省 、南临「亚该亚 Achaia」(十二18)省。马其顿从主前146年起就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东西横穿巴尔干半岛的伊格那提亚大道(Via Egnatia)衔接了罗马和帝国的东部,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大于希腊南方的亚该亚省。史上最著名的「马其顿人」(9节)就是亚历山大大帝。实际上,特罗亚的全名「亚历山大·特罗亚 Alexandria Troas」就是为了纪念亚历山大,在保罗后续的行程所到之处,「腓立比」(12节)这个名字是纪念亚历山大的父亲,「帖撒罗尼迦」(十七1)这个名字是纪念亚历山大的妹妹。
- 「我们随即想要往马其顿去,以为神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听」(10节),可译为「我们就立即设法往马其顿去,认为神呼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在第10节之前,一直都用「他们」(4、6、7、8节)来称呼保罗和他的同工,但从现在开始,突然改用「我们」,很可能是本书的作者路加在特罗亚加入了这个宣教团队,此后对途中的记载也格外详尽、生动。
- 从特罗亚的海港坐船出发,可以向西去马其顿、向南到以弗所、向北往庇推尼,所以保罗还不能决定下一步往哪里走。他们回访了各教会以后,一路不断地改变行程,从弗吕家、加拉太、每西亚一路走到特罗亚。当他们愿意为主放弃计划的时候,圣灵就用「异象」(9节)指示他们下一步的目标:欧洲的「马其顿」。从此,保罗一行得出了结论:原来圣灵的旨意是要他们向欧洲宣教!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立即跟上。
- 「被圣灵差遣」(十三4)的保罗,竟然也有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今天,圣灵也可能用「禁止」(7节)、「不许」(7节)和马其顿的异象(9节),带领每个信徒人生和事奉的道路。但是,我们若不了解圣灵带领保罗的整个背景,不但会画虎类犬、还可能被主管教:
- 保罗是被圣灵充满:他完全「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罗十二1),又「在祷告之间常常恳求」(罗一10),不断求神给自己「开传道的门」(西四3),并且一路都在圣灵的引导之下,每一步都离目标更近。今天,有些人却是随己意盲目尝试、四处碰壁,把「开门关门」的责任推给圣灵。
- 保罗早有清楚呼召:主耶稣已经呼召他作「外邦人的使徒」(罗十一13),他也「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二十六19),所以在等候的时候既没有止步、也没有躺平。今天,有些人却是一见拦阻就打退堂鼓,一碰问题就避难就易。
- 保罗乃是负重前行:他从安提阿走到特罗亚,在将近两个月里走了一千三百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和高原,一路很少停留,露宿挨饿更是家常便饭。今天,有些人却是一路车船飞机、饭店旅馆,顺便找机会传福音。
- 保罗只有单程船票:他的「钱囊」(路二十二36)容量有限,途中不可能请安提阿教会转账汇款,也不常有「制造帐棚」(十八12)的机会。因此,他们走得越远、回程越难。保罗接下来必须在帖撒罗尼迦「昼夜做工」(帖前二9;帖后三8),还接受了腓立比教会的供给(腓四15),表明他们已经囊中羞涩、只够买一张前往欧洲的单程票了。今天,有些人却是宣教经费充足、尝试无限可能,自己作出决定、别人支付代价。
【徒十六11】「于是从特罗亚开船,一直行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亚坡里。」
【徒十六12】「从那里来到腓立比,就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也是罗马的驻防城。我们在这城里住了几天。」
- 「撒摩特喇 Samothrace」(11节)是爱琴海北部的一个岛屿,有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作为航标,渡海的船只可以在此停泊过夜。从特罗亚到这里的航海距离约110公里。
- 「尼亚坡里 Neapolis」(11节)是离腓立比大约16公里的海港,现名卡瓦拉(Kavalla),从撒摩特喇到这里的航海距离约104公里。从尼亚坡里沿着伊格那提亚大道(Via Egnatia)可以到达「腓立比 Philippi」(12节)。
- 腓立比是马其顿省东部的一个古城,被亚历山大的父亲腓立二世( Philip II of Macedon)攻占后,以他的名字命名。主前42年,这里爆发了罗马帝国内战腓立比战役(Battle of Philippi),屋大维和马克·安东尼联军战胜了政敌。战后,屋大维把许多退役官兵安置在这里,把腓立比变成了「罗马的驻防城」(12节)、也就是殖民地。主前27年屋大维登基以后,把这个殖民地建成了一个繁华的微型罗马。罗马人经常出于军事目的,在一些战略要地建立殖民地,把罗马公民和支持者迁居到这些城市,不受周围行省的管辖。殖民地在罗马国内法的管理下、享有自治权,许多居民都是罗马公民和退役官兵,可以减免税项。「头一个城」(12),可能表示腓立比人为自己的特权地位非常自豪。彼西底的安提阿(十三14)、路司得(十四8)、特罗亚(8节)都是罗马的殖民地。
- 此时可能是主后50年3月初,从特罗亚到腓立比是顺风,所以两天就到了。同一季节,逆风行船需要五天(二十6)。
【徒十六13】「当安息日,我们出城门,到了河边,知道那里有一个祷告的地方,我们就坐下对那聚会的妇女讲道。」
【徒十六14】「有一个卖紫色布疋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敬拜神。她听见了,主就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
【徒十六15】「她和她一家既领了洗,便求我们说:『你们若以为我是真信主的(或译:你们若以为我是忠心事主的),请到我家里来住』;于是强留我们。」
- 犹太会堂的设立至少需要有十个成年男人,腓立比的犹太人可能比较少,所以没有会堂,也没有来自犹太教的逼迫。「祷告的地方」(13节)是虔诚的妇女们惯常聚集祷告的地方。由于政府不允许犹太人在城内集会,她们可能在城外靠近加格斯河(Gangites River)的地方聚会,这里离城大约两公里,是安息日可走的距离。
- 保罗「坐下对那聚会的妇女讲道」(13节),表明福音已经使他整个人焕然一新,完全摒弃了犹太人对妇女的偏见。没有一个宗教家会在囊中羞涩的时候去教导一批被人轻视的妇女,因为这是使徒的工作。宣教与宗教的最大区别,是宣教士是「与神同工的」(林前三9),法利赛人看不起妇女,神却「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14节)。所以保罗后来说:「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三27-28)。
- 「紫色布疋」(14节)是比较高贵的衣料,「卖紫色布疋」(14节)的买卖双方都比较富有。「紫色」是推罗人从地中海的染料骨螺(Bolinus brandaris)中提取的骨螺紫,又被称为推罗紫(Tyrian purple)或皇家紫(Royal purple),接近深紫红色,稳定持久,会随着风化和日照变得更加鲜亮,所以非常贵重,是古代社会权力、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士八26;斯八15;启十八16)。
- 「推雅推喇」(14节)位于亚细亚省境内的吕底亚地区,以染料业闻名,其紫色的染料特别出名。「吕底亚」(14节)和哥尼流一样(十2),是个没有加入犹太教、但却敬拜神的外邦人,她的名字就是她家乡的地名,意思是「辛勤劳动」。
- 保罗在欧洲所结的第一个果子是一位妇女,从此福音顺利地在腓立比生根发芽、长势喜人(腓一1-5),印证了马其顿人的异象(9-10节)。吕底亚之所以能信主,完全是因为主「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传福音的人只是神手中的器皿,「我们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借我们劝你们一般」(林后五20),所以一定要站稳「与神同工」(林后六1)的地位,让神借着我们做工,而不是我们替神做工、更不能偷窃神的荣耀。
- 吕底亚家境富裕,房子可能比较宽敞,所以受洗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强留」(15节)使徒。接待宣教士就是接待主,必须是「真信主的」(15节)人才有此资格。接待圣徒(罗十二15;彼前四9),并不是我们给人一个面子,而是主耶稣给我们一个接待祂的机会(太二十五34-40),是需要「求」(15节)才能得来的荣幸。为了不绊倒软弱者,保罗很少麻烦当地的教会(二十33-35;帖前二9;帖后三8),只接受了腓立比教会的供给(腓四15)。后来腓立比教会一再供给他的所需(腓四16-18),可见保罗认为他们的灵命很成熟了。
【徒十六16】「后来,我们往那祷告的地方去。有一个使女迎着面来,她被巫鬼所附,用法术,叫她主人们大得财利。」
【徒十六17】「她跟随保罗和我们,喊着说:『这些人是至高神的仆人,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
【徒十六18】「她一连多日这样喊叫,保罗就心中厌烦,转身对那鬼说:『我奉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从她身上出来!』那鬼当时就出来了。」
- 这位可怜的使女神志不清、「被巫鬼所附」(16节),但却被人利用,「叫她主人们大得财利」(16节)。她可能是一个会说腹语的占卜者,因为「巫 πύθων/Puthon」(16节)原文是指希腊神话中守护德尔斐(Delphi)神谕的蛇,又指「腹语者」。不是所有的神迹奇事和预言都是从神来的,邪灵也会行出一些异能、预测一点未来。
- 「这些人是至高神的仆人」(17节),好像是在宣传事实。但听众的理解可能是「这些人是宙斯神的仆人」,因为这里的犹太人不多,而希腊人却以「至高神」来称呼宙斯。见证的源头若不是出于神,再真实也不能使荣耀归于神;不但不能把人领到神面前,反而混乱主的所是和所作,模糊神与鬼的界线。
- 「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17节),好像是在疾呼真理。但邪灵认出基督的时候(路八28),主耶稣却拒绝接受邪灵的见证(路四35、41);当巫鬼为保罗捧场的时候,「耶稣的灵」(7节)也让保罗「心中厌烦」(18节)。表面上,这是传道的良机,实际上,这是对福音的威胁,让人误以为巫鬼是真理的代言人。因为,一切掺杂的见证,主都不能接受;一切不是出于神的荣耀,神都一概拒绝。
- 当福音在小亚细亚传开的时候,最危险的时刻不是在保罗被打之时(十四9),而是在外邦人「向使徒献祭」(十四13)之时;当福音进入欧洲的时候,最危险的时刻不是在保罗被囚之时,而是在巫鬼高喊真理之时(17节)。在历史上,每次接受来自地狱的善意、允许魔鬼参与宣教,都会使教会陷入危机。保罗之所以忍耐了「多日」(18节)才赶鬼,因为圣灵不动,他就不能动,赶鬼的能力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圣灵的。这是保罗第二次宣教旅程中所行的第一个神迹,和第一次宣教旅程中的一样,都是为了对付邪灵(十三10)。
【徒十六19】「使女的主人们见得利的指望没有了,便揪住保罗和西拉,拉他们到市上去见首领;」
【徒十六20】「又带到官长面前说:『这些人原是犹太人,竟骚扰我们的城,」
【徒十六22】「众人就一同起来攻击他们。官长吩咐剥了他们的衣裳,用棍打;」
【徒十六23】「打了许多棍,便将他们下在监里,嘱咐禁卒严紧看守。」
【徒十六24】「禁卒领了这样的命,就把他们下在内监里,两脚上了木狗。」
- 保罗在腓立比所受的逼迫,不是来自犹太人,而是来自外邦的人。在《使徒行传》中,外邦人反对福音的两次主要事件发生在腓立比和以弗所(十九23-29),都是因为福音妨碍了他们的既得利益。每当福音碰到了世人的钱包时,攻击和苦难便会随之而来。
- 保罗恢复了使女的理智,「使女的主人们」(19节)却疯狂了;他们利用使女的不幸去发财,现在「见得利的指望没有了」(19节),就群起报复,提出的理由却是冠冕堂皇:
- 指控保罗和西拉破坏社会稳定,利用当时罗马殖民地的反犹情绪(20节)。大约在此之前一年,罗马皇帝克劳第于主前49年驱逐犹太人出罗马城(十八2)。所以这些人只「揪住保罗和西拉」(19节),却没有揪住半个外邦人提摩太和外邦人路加。
- 指控保罗和西拉传不合罗马人的规矩的福音(21节),将赶鬼事件扩大为反对大使命。此时罗马官员并不能区分犹太教和基督教(十八14-15),他们承认犹太教是合法宗教,但不可以向罗马公民传教。但事实上,只要不冒犯罗马风俗,罗马人信什么都可以。
- 「众人」(22节)所赞同的事,不一定就合乎真理;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制度,不一定就是公义制度:苏格拉底是被民主投票处死的,希特勒是经过民主选举上台的,主耶稣是众人「一齐喊着」(路二十三18)除掉的,而保罗也是被众人「一同起来」(22节)攻击的。今天,许多「民主国家」的政客为了取悦选民,罔顾真理,并不比所谓的「专制社会」更公义;因此,福音所要改变的不是社会制度,而是人的生命。
- 「官长 στρατηγός/strategos」(20节)原文是复数,指罗马殖民地的两位执政官。按照罗马惩罚犯人的规矩,要先「剥了他们的衣裳」(22节),再用棍打。但这两位执政官却顺从了群众的反犹情绪,未经审判、当场执法(22-23节)。这是保罗三次被棍打中的一次(林后十一25;帖前二2)。
- 「内监」(24节),指监牢最内部及最严密的地方,通常用来关押重罪犯。「木狗」(24节)是一种木制的刑具,上面有许多可以开合的孔,用来铐住囚犯的双脚、腕部或颈项,通常用铁链牢牢钉在墙上,以防囚犯逃脱。
- 撒但在腓立比的伎俩,与在路司得一模一样,软的不行,就来硬的。献祭不成(十四18),就用石头(十四19);献媚不成(17节),就下监牢(24节)。但是,当仇敌把信徒关进监牢的时候,就是地将震动的时候(26节);当仇敌把石头投向门徒的时候,就是让他看见人子的时候(七56)。禁卒关上了保罗牢房的门,保罗却将为他打开得救的门(30节);仇敌要监禁福音的使者,神却将把监狱变成福音的出口(31-34节)。实际上,即使保罗在宣教旅程中最卓越的成果,也无法与他的书信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相比;而这些书信中最成熟、最馨香的部分,都是他在狱中完成的。
- 在历史上,撒但总是轮番使用「石头」(十四5)和「花圈」(十四13)、联合(17节)和攻击(22节)来对付教会。今天,牠奏效的方法就是参与宣教、帮忙传福音。而基督的新妇最大的难处,就是舍不得叫魔鬼把手拿开;后现代的信徒最大的问题,就是有热心追随讲论耶稣的人,却没勇气效法顺服基督的人。
【徒十六25】「约在半夜,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赞美神,众囚犯也侧耳而听。」
【徒十六26】「忽然,地大震动,甚至监牢的地基都摇动了,监门立刻全开,众囚犯的锁链也都松开了。」
【徒十六27】「禁卒一醒,看见监门全开,以为囚犯已经逃走,就拔刀要自杀。」
【徒十六28】「保罗大声呼叫说:『不要伤害自己!我们都在这里。』」
- 保罗和西拉在欧洲第一个城市所受的待遇,是身上的棍伤(33节)和脚上的木狗(24节),所以一夜难眠。但他们都确信这是圣灵的带领(10节),自己是「为基督耶稣被囚的」(门1;弗四1;提后一8),所以能在半夜「祷告,唱诗赞美神」(25节。他们的双脚虽然在木狗里,心灵却已经升到天上:「白昼,耶和华必向我施慈爱;黑夜,我要歌颂祷告赐我生命的神」(诗四十二8)。当人的心灵与主同在的时候,就不会被眼见的环境和自己的感觉捆绑,而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罗五3)。
- 地震震开了监门,内监里暗外明,若不掌灯就看不清(29节),所以禁卒从外面看不清里面的情形,而保罗却可以从里面看清监外禁卒「拔刀要自杀」(27节)。
- 按照罗马法律,如果囚犯逃走,禁卒要替逃犯偿命(十二18-19),所以禁卒「看见监门全开,以为囚犯已经逃走」(27节),所以神志混乱、手足无措。保罗此时并不认为即刻越狱是圣灵的带领,因此放弃了逃跑的机会,不仅没有趁人之危、等禁卒自杀再逃走,反而是大声呼叫:「不要伤害自己!我们都在这里」(28节)。一个被圣灵差遣传福音的人,不但要给亲朋好友传福音,也要给仇敌传福音,因为他们的灵魂在主的眼中同样宝贵。
【徒十六29】「禁卒叫人拿灯来,就跳进去,战战兢兢地俯伏在保罗、西拉面前;」
【徒十六30】「又领他们出来,说:『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
【徒十六31】「他们说:『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徒十六33】「当夜,就在那时候,禁卒把他们带去,洗他们的伤;他和属乎他的人立时都受了洗。」
【徒十六34】「于是禁卒领他们上自己家里去,给他们摆上饭。他和全家,因为信了神,都很喜乐。」
- 罗马殖民地的禁卒通常都是久经沙场的退伍军人,一向冷酷无情、公事公办(24节),但现在却经历了死里逃生的大反转(27-28节),所以激动不已。使女喊了几天「这些人是至高神的仆人,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17节),可能他也听说了,所以「战战兢兢地俯伏在保罗、西拉面前」(29节),求问「救人的道」。
- 禁卒的问题是「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30节),保罗的回答却是什么都不用行,而是「当信主耶稣」(31节)。「主」和「先生」原文是同一个词。不管禁卒提问的动机是什么,保罗都抓住机会引导他真正「得救」。
- 「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31节),直译是「当信主耶稣,你必得救,你的一家也是这样」(英文ESV译本)。不是说只要家中有一个人相信,全家人就自动得救,而是说全家人只要「信主耶稣」,不必靠功德、就必得救。「耶稣是主」(罗十9;林前十二3;腓二11)是初期教会每个信徒的信仰告白,意思是承认耶稣是「万有的主」(十36)、接受祂为个人的「救主」(五31),顺服祂、跟从祂。
- 使徒并没有只让禁卒念一句信仰告白,而是「把主的道讲给他和他全家的人听」(32节),让他们能清楚地因信称义。没有一个哲学家会在伤痕累累的时候去启迪一个虐待自己的禁卒(32节),因为这些都是使徒的工作。福音和哲学的最大区别,是传福音的人总是认为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花时间都是值得的。
- 禁卒的家可能就在监房的楼上或隔壁,所以「禁卒领他们上自己家里去」(34节),并不等于释放他们(36节)。
- 腓立比禁卒的得救经历出人意料、令人惊讶,但却具备了我们悔改归信过程中的所有要素:
- 神的拣选:神总是有办法让福音临到祂所拣选的人。如果没有骚乱,保罗也不会被关进监狱、认识禁卒;如果没有地震,禁卒也不会战战兢兢、主动寻求得救之道。今天,当神要拯救一个人的时候,如果需要地震海啸、经济危机、全球瘟疫,祂也会立刻安排,好让福音进入人心最难触及的角落。
- 人的传道:保罗和西拉「把主的道讲给他和他全家的人听」,禁卒全家才能真正因信称义。「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罗十13),但「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未曾听见祂,怎能信祂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若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罗十14-15)。
- 因信称义:一个铁石心肠的异教禁卒,在顷刻之间出死入生,证明因信称义(31节)是在瞬间发生的。重生就是这样简单直接,得救就是这样出人意料,不是靠长期的善行或自律,而是借着主耶稣的恩典。惟有活出救恩才需要一生之久(腓一27)。
- 生命改变:救恩就像一场地震,使监门全开、锁链松脱(26节)、光明进入黑暗(29节),使人的生命立刻开始改变。这位禁卒几个小时前刚把保罗和西拉关进内监,对他们的伤口无动于衷,自己蒙头大睡,直到被地震惊醒。现在,他却亲手洗清他们的伤口(33节),又为他们摆上饭食(34节),而主里的「喜乐」(34节)更是重生得救的印记(八39)。
- 接受洗礼:一个真正因信称义的人,必然顺服主的吩咐(太二十八19),所以「立时都受了洗」(33节)。得救不是倚靠受洗(31节),受洗却是因为得救(33节)。保罗并没有等安息日到河边举行洗礼(13、15节),而是立刻给他们施洗。
【徒十六35】「到了天亮,官长打发差役来,说:『释放那两个人吧。』」
【徒十六36】「禁卒就把这话告诉保罗说:『官长打发人来叫释放你们,如今可以出监,平平安安地去吧。』」
【徒十六37】「保罗却说:『我们是罗马人,并没有定罪,他们就在众人面前打了我们,又把我们下在监里,现在要私下撵我们出去吗?这是不行的。叫他们自己来领我们出去吧!』」
【徒十六38】「差役把这话回禀官长。官长听见他们是罗马人,就害怕了,」
【徒十六39】「于是来劝他们,领他们出来,请他们离开那城。」
【徒十六40】「二人出了监,往吕底亚家里去,见了弟兄们,劝慰他们一番,就走了。」
- 执政官们并不想把事闹大,可能觉得把滋事者打了一顿、关了一夜,已经可以安抚群众了,所以说「释放那两个人吧」(35节)。
- 「平平安安地去吧」(36节),这是一句犹太人祝福的话(路八48),现在也成了外邦信徒的用语,表明禁卒对这个意外的结果非常满意。但保罗却不肯善罢甘休。
- 保罗和西拉虽然是犹太人,但都是罗马公民(37节),受到罗马法律的保障,未经审判、不可定罪,没有定罪、不可用刑(二十二25)。保罗在入狱时没有表明身分,出狱时却宣布自己是罗马公民,坚持「叫他们自己来领我们出去」(37节),这让执政官们非常尴尬。因为罗马是个法治社会,罗马公民可以「上告于凯撒」(二十六32),让违法的执政官们官位难保。保罗的目的不是要讨回公道,而是为了对付仇敌所指控的「传我们罗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规矩」(21节)。执政官们被迫妥协,亲自来「劝他们,领他们出来,请他们离开那城」(39节),此后也不敢再逼迫腓立比的门徒。
- 保罗和西拉出狱以后,不是先接受劝慰,而是先劝慰别人(40节)。此时在腓立比已经有了一群门徒,并且在吕底亚家里开始了聚会(40节),路加可能先留在这里,几年后再次与保罗会合(二十5)。后来保罗回访腓立比,没有再受任何干扰(二十1-2、6)。从《腓立比书》可以看出,保罗与腓立比教会保持了特别亲密的关系。
- 在从特庇到腓立比的一路上,保罗给我们示范了「在基督耶稣里的自由」(加二4),「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林后三17):
- 他放弃了不受割礼的自由(3节);
- 他放弃了原来的宣教计划(6-8节);
- 他放弃了巫鬼的主动宣传(18节);
- 他放弃了公平审判的权利(22-23节);
- 他放弃了狱中逃脱的机会(28节);
- 但是,他却坚持要执政官们公开道歉(37节);
- 最终,他放弃了上诉的权利,离开了腓立比(40节)。
- 一个倚靠肉体事奉的人,无论是放弃什么,都是为了满足自己;无论是坚持什么,都是为了体贴肉体。一个「被圣灵充满」(十三9)的人,无论是放弃什么,都是为了荣耀神;无论是坚持什么,都是为了造就人。
读经有感:圣灵的红灯、异象的绿灯(6-10)
人间当然有太多吊诡的事,绝不都是红灯就停、绿灯就走那么简易鲜明的指示性标志。人人与生俱来独特而自由的超然意识,显然都是上帝所赋予,必须被尊重的神圣主权。我们都明白,孩子从一岁到十七岁,父母几乎每过一段时间,就自然都乐于扩大其自由行动与自由抉择的空间。相信天下没有一对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到大都像个失却独立自由思想意识的木偶。
然而,尽管地上父亲与儿子之间在凡事上的差距是有限的,而天父与信徒之间在凡事上的差距是无限的,但究其实,人间为父者的难处,至少也反映出我们天上父亲的部分难处——既巴不得我们都摸着祂的心而自由抉择行事,又为我们都按自己的心愿和喜好在生活与服事上履行教条性的公式,而心里难过、摇头叹息。
保罗作为跟你我一样有限的人,显然只能按他当时所认识的全世界而竭尽所能四处奔跑,所以有必要凭借圣灵主动通过他所能认知,比红灯绿灯更为鲜明的方式来显明具体的指引!
默然自问
- 保罗给提摩太行割礼的依据是否合理或牵强?是否按上帝或自己的意思?
- 是否就4-5节的所述,就是解经学上能赖以倒果为因的依据?
- 是否想象得出圣灵用以禁止和拒绝保罗所定宣教路线的具体方式?
- 突如其来的马其顿异象会否也临到当今任何属主为主的人身上?
- 作为同具人性情与血肉的保罗和西拉,到底怎能在那么疼痛委屈耻辱的牢狱中半夜离奇地欢然唱诗赞美上帝?是否凭借圣灵就真的什么都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