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启示录第1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启一1】「耶稣基督的启示,就是神赐给祂,叫祂将必要快成的事指示祂的众仆人。祂就差遣使者晓谕祂的仆人约翰。」

【启一2】「约翰便将神的道和耶稣基督的见证,凡自己所看见的都证明出来。」

【启一3】「念这书上预言的和那些听见又遵守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因为日期近了。」

  • 本书原文的第一个词就是「启示 ἀποκάλυψις/apokalypsis」,这个词又被译为「照亮」(路二23)、「显现」(林前一7),意思是靠人自己无法明白、只有神才能向人揭露的「奥秘」(20节)。
  • 《启示录》一开始就宣告,本书的内容不是可有可无的知识,也不是隐晦难懂的寓言,而是「耶稣基督的启示」(1节)。这启示不是来自任何人或天使,而是来自耶稣基督自己。这启示是「神赐给祂,叫祂将必要快成的事指示祂的众仆人」(1节;太二十四36),不但要我们明白那些在神的计划中必须很快成就的事情,更要我们「遵守其中所记载的」(3节)。因此,每一位信徒都应当用心读《启示录》。
  • 「证明」(2节)是法庭用语,意思是「当见证人」、「作证明」。约翰所见证的包括「神的道和耶稣基督的见证」(2节),也包括他在异象中「凡自己所看见的」(2节)。
  • 《启示录》中的「预言」(3节)是从基督直接来的,不是为了满足我们对未来的好奇,而是:
    1. 要让为主受苦的教会信心得以坚固,从天上的视角看待地上的苦难逼迫,看见神的权柄始终统管万有、复活得胜的基督始终看顾教会;
    2. 要让「属灵的人能看透万事」(林前二15),从历史的幕后看清世界的属灵真相,看到神永远的计划决定了历史的方向和结局,世上的国必要成为主神和主基督的国;
    3. 要让信徒清楚神永远的计划,知道神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因此「听见又遵守」(3节),在今生能活出永恒的价值。
  • 「念」(3节),指在教会中公开朗诵。古人的识字率不高,诵读圣经是犹太会堂崇拜的核心,也是初期教会崇拜的中心。无论是在教会「念这书上预言的」(3节),还是那些「听见又遵守」的,都是「有福的」(3节),因为主来的「日期近了」(3节)。今天世界的种种征兆表明,祂「正在门口了」(太二十四33)。
  • 《启示录》是一卷满了祝福的书,第3节是七福中的第一福(一3;十四13;十六15;十九9;二十6;二十二7、14)。

【启一4】「约翰写信给亚细亚的七个教会。但愿从那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神,和祂宝座前的七灵,」

【启一5】「并那诚实作见证的、从死里首先复活、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稣基督,有恩惠、平安归与你们!祂爱我们,用自己的血使我们脱离(有古卷:洗去)罪恶,」

【启一6】「又使我们成为国民,作祂父神的祭司。但愿荣耀、权能归给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 「亚细亚」(4节)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位于今日土耳其小亚细亚的西部。
  • 「七」(4节)在圣经中是一个完全的数目,信是写给这「七个教会」(4节),但其中的信息是给亚细亚的众教会,也是给历世历代的众教会。所以信中七次强调:「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二7、11、17、29;三6、13、22)。
  • 「昔在、今在、以后永在」(4、8节;四8),原文是「今在、昔在、以后永在」(和合本修订版)。神是超越时空的,所以对神来说,既没有「过去」,也没有「以后」,永远都是「现在」,也就是神向摩西启示的「我是 I am」(出三14) 。这句话原文并不符合希腊文法,因为介词「从 ἀπό」(4节)之后应该用分离格(Ablative),但这里都是用带冠词「ὁ」的主格。这并非作者的无知,因为接下来「祂宝座前的七灵」用的就是正规的分离格文法。显然,作者用这样特殊的语法,要强调神的永恒性和不可改变性。
  • 「七灵」(4节)指圣灵,即「七重之灵」(三1;四5;五6),表示圣灵的全知、全能与全在,「七」可能是指圣灵的七重恩赐(赛十一2-3)。本书中的「圣灵」(10节;二7、11、17等),原文都是「灵」。
  • 「那诚实作见证的」(5节),原文是「那诚实的见证」。这个称号是提醒受苦的教会:基督本身就是诚实的见证。
  • 「从死里首先复活」(5节),这个称号是提醒受苦的教会:「复活」已经使基督的死成为祂的得胜,「复活」也照样会使殉道者的死变为他们的得胜(二十4)。
  • 「为世上君王元首的」(5节),引自犹太人所公认的弥赛亚诗篇诗八十九27。这个称号是提醒受苦的教会:主耶稣就是弥赛亚基督。
  • 「耶稣」(5节)是主耶稣的名字,是希伯来文「约书亚」的希腊文形式,意思是「耶和华是拯救」。主耶稣道成肉身的使命,就是「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5节;太一21)。
  • 「基督」(5节)是主耶稣的职分,是希伯来文「弥赛亚」的希腊文形式,意思是「受膏者」,以色列的君王、祭司与先知承接职分时要用油膏抹。主耶稣道成肉身的工作,就是为了做神国度里受膏的君王、祭司与先知。
  • 「恩惠、平安」(5节)并非客套,而是「神」、「七灵」和「耶稣基督」三一真神对受苦教会的极大安慰和鼓励。约翰的问安语结合了希腊式的「恩惠」和希伯来式的「平安」。当时的书信一般用「问候 Chairein」一词来问安(徒十五23;二十三26),但约翰却改为双关语「恩惠 Charis」,原意是「那引致喜乐的」,「恩惠」是神赐给不配的罪人白白的、主动的礼物,是我们喜乐的源泉。希伯来文「平安 Shalom」不只是没有战争的状态,更表示繁荣、兴盛,特别是属灵事物上的兴盛。
  • 摩西领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在西奈山与神立约,目的就是归神「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十九6)。但只有等基督救赎我们「脱离罪恶」(5节),与神立了新约,才能使我们真正「成为国民,作祂父神的祭司」(6节)。
  • 主耶稣在地上传神国的福音,已经使神的国临到地上(太十二28;路十一20),每一位信徒都已经被神「迁到祂爱子的国里」(西一13),身份「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彼前二9)。因此,圣灵提醒受苦的教会:要从「天上的国民」(腓三20)的角度来看待地上短暂的得失,盼望那些「将必要快成的事」(1节)。
  • 「神的祭司」的职责是献祭,也就是让人「与神和好」(林后五20),向人介绍神、把人带向神。因此,每一位信徒都应当效法我们的大祭司基督(来四14),既作祭司、又作祭物(来十10),「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罗十二1)。
  • 「但愿荣耀、权能归给祂」(6节)可能引自但七13-14,宣告耶稣基督就是那位「得了权柄、荣耀、国度」 (但七14)的人子弥赛亚。

【启一7】「看哪,祂驾云降临!众目要看见祂,连刺祂的人也要看见祂;地上的万族都要因祂哀哭。这话是真实的。阿们!」

  • 「看哪,祂驾云降临」(7节),指基督再来的时候不会像第一次降临时那样默默无闻,而要像先知但以理所预言的那样(但七13),万民都看见祂荣耀的降临(太二十四30)。
  • 「刺祂的人」(7节),指先知撒迦利亚所预言的(亚十二10)、耸动罗马兵丁刺祂(约十九34)的犹太人。凡是拒绝接受基督作救主的人,今天不肯用「心眼」看主,却坚持要用「肉眼」看主,将来「众目要看见祂」(7节)时,也「都要因祂哀哭」(7节)。
  • 「这话是真实的。阿们」(7节),前一句是希腊文,后一句是希伯来文,两句话的意思相同,表示无论是外邦人还是犹太人,都要见证这预言的真实性。
  • 先知但以理预言,人子弥赛亚要终结地上的仇敌,建立神在地上的国度(但二44;七13-14)。因此,犹太人把历史分为现今的世代和弥赛亚来临后未来的世代,即「今世、来世」(太十二32;可十29-30;路十八30;二十34-35;弗一21)。而主耶稣进一步启示,祂已经开启了「来世」,信徒已经生活在神的国度里(6节;加一4;西一13-14)。但「来世」尚未成全,从主耶稣开始传福音、到祂荣耀再来之间的整个历史,是两个世代互相重叠的「末世」(徒一17;林前十11;来一2;彼前一20)。
  • 此时的信徒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既然神的国已经临到,他们已经「成为国民」(6节),为什么仇敌仍然掌权,罪恶仍然肆虐,信徒仍然面临试探,教会仍然面临逼迫?这一切何时才能结束?将会怎样结束?因此,圣灵用两个「阿们」(6、7节)向受苦的教会保证:他们所经历的一切试炼,都是出于神的旨意、更在神的掌管之中。弥赛亚基督必将按照应许再来,使来世得以成全(太十六27-28)、让国度临到全地(十一15)。

【启一8】「主神说:『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阿拉法,俄梅戛:是希腊字母首末二字),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

  • 「阿拉法」(8节)是希腊文的第一个字母(大写Α,小写α),「俄梅戛」(8节)是希腊文的最后一个字母(大写Ω,小写ω),两者合在一起,代表一切事物的开始和终结,表明神是历史的主宰。凡是神所开始的工作,祂必负责完成(二十一6)。
  • 「全能者」(8节)原文在新约中出现了十次,其中九次在《启示录》(林后六18;启一8;四8;十一17;十五3;十六7、14;十九6、15;二十一22)。在《启示录》的时代,教会正面对罗马帝国的残酷逼迫,看似软弱失败,但神却向受苦的教会宣告:祂是统管万有、无人能敌的「全能者」,信徒完全可以放心仰望祂的保守。

【启一9】「我——约翰就是你们的弟兄,和你们在耶稣的患难、国度、忍耐里一同有分,为神的道,并为给耶稣作的见证,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岛上。」

【启一10】「当主日,我被圣灵感动,听见在我后面有大声音如吹号,说:」

【启一11】「『你所看见的当写在书上,达与以弗所、士每拿、别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铁非、老底嘉那七个教会。』」

  • 「拔摩」(9节)岛是当时罗马帝国亚细亚省流放政治犯的爱琴海岛屿,位于以弗所西南约95公里,刑罚是在石矿服苦役。主耶稣所经历的患难,使徒约翰如今也在这里经历。但这患难之地,竟成了复活之主的会见室!
  • 「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岛上」(9节),暗示此时使徒约翰已经结束放逐,得以整理并寄出本书。
  • 「我被圣灵感动」(10节),原文直译是「我在圣灵里」,是启示录的独特用法(四2;十七3;二十一10),可能是指一种恍惚的状态,先知的灵向圣灵完全敞开,准备好接受异象。
  • 「大声音如吹号」(10节),这情形与神当年降临西奈山、颁布律法时一样(出十九16-20)。
  • 「主日」(10节),原文是「主的日」,意思是「属于主的日子」,新约圣经中唯有此处提到,意思并不能确定,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1. 指星期天,即七日的第一日、主耶稣复活的日子(约二十1)。虽然「主日」还不是初期教会对星期天的普遍称呼,但主后107年,使徒约翰的门徒伊格那丢(Ignatius of Antioch)曾把七日的第一日称作「主日」(Epistle to the Magnesians, chp 9. Ante-Nicene Fathers , vol. 1, pg. 62-63)。
    2. 当时的罗马皇帝多米田自封为「主和神 Dominus et Deus」,并把自己的生日称为「主日」。主耶稣在这一天向使徒约翰显现,显明祂才是真正的「主」。
  • 「以弗所、示每拿、别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铁非、老底嘉」(11节)是罗马帝国亚细亚省的七个主要城市,沿着官道按顺时针方向排列,送信者可能先从以弗所开始,然后依次送达七个教会。亚细亚的众教会和这七个教会面临着相似的处境,来自罗马政府、犹太教、行业公会和背道者的巨大压力,要迫使信徒在信仰和行为上妥协。
  • 时代论(Dispensationalism,始于达秘弟兄John Nelson Darby,经《司可福串注圣经》广为传播)的解经者认为,七教会预表教会历史的七个时代:以弗所代表第一世纪的教会,士每拿代表教会受逼迫的时代,别迦摩代表国教时代,推雅推喇代表天主教时代,撒狄代表宗教改革时代,非拉铁非代表近代宣教时代,老底嘉代表现代离教背道的时代。

【启一12】「我转过身来,要看是谁发声与我说话;既转过来,就看见七个金灯台。」

【启一13】「灯台中间有一位好像人子,身穿长衣,直垂到脚,胸间束着金带。」

【启一14】「祂的头与发皆白,如白羊毛,如雪;眼目如同火焰;」

【启一15】「脚好像在炉中锻炼光明的铜;声音如同众水的声音。」

【启一16】「祂右手拿着七星,从祂口中出来一把两刃的利剑;面貌如同烈日放光。」

  • 「七个金灯台」(12节),并非指一座有七盏灯的灯台(出二十五31-39 ),而是指七座分开的灯台,代表七个教会(20节)。金在圣经里象征神的性情,教会就是神的金灯台(出二十五31),要向世人见证神的性情(太五15-16)。让灯台发光的油就是圣灵(亚四6),教会只有靠着圣灵的能力,才能照亮世人心中的黑暗(亚四2)。
  • 「好像人子」(13节),指先知但以理所预言的「驾着天云」而来、「得了权柄、荣耀、国度」的那位「人子」(但七13-14)弥赛亚。「人子」在灯台中间,象征基督常在祂自己的百姓中间(太二十八20;约十四18),看顾祂的教会。
  • 「身穿长衣,直垂到脚」(13节),是七十士译本用来描述大祭司服装的用字(出二十八4;二十九5;利十六4) ,基督就是那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来四14)。
  • 「胸间束着金带」(13节),是天使的装束(十五6),可能代表尊贵。因为大祭司的腰带并非「金带」,而是「捻的细麻,以绣花的手工做腰带」( 出三十六29 )。
  • 「祂的头发皆白,如白羊毛,如雪」(14节),是先知但以理所看见「亘古常在者」、也就是神的形象(但七9)。
  • 「眼目如同火焰」(14节),是先知但以理所看见神使者的形象(但十6),表明基督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肠的」(二23),可以「遍察全地」(亚四10)。
  • 「脚好像在炉中锻炼光明的铜」(15节),是先知但以理所看见神使者的形象(但十6)。「铜」可能指一种铜合金。「在炉中锻炼光明的铜」,可能代表审判(二18)。
  • 「声音如同众水的声音」(15节),是先知以西结所形容神的声音(结四十三2),在拔摩岛与海浪朝夕相伴的使徒约翰,对这个比喻的印象尤其深刻。
  • 「祂右手拿着七星」(16节),表明这「七星」是属于基督的。「七星」代表七个教会的使者(20节)。
  • 「从祂口中出来一把两刃的利剑」(16节),指当时罗马士兵舌头状的短剑,象征基督的话语有无可抗拒的审判权柄,能辨明一切(来四12)。
  • 「面貌如同烈日放光」(16节),是使徒约翰见过的基督登山变像时的形象(太十七2),象征荣耀可畏(太十三43)。「光」原文意思是「能力」。
  • 14-16节就像复活的基督向教会所启示的一幅自画像,在送给七个教会的信中,除了老底嘉之外,每一封信都以基督的自画像和自称(18节)中的一项特征作为开头(二1、8、12、18;三1、7)。

【启一17】「我一看见,就仆倒在祂脚前,像死了一样。祂用右手按着我,说:『不要惧怕!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

【启一18】「又是那存活的;我曾死过,现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远远;并且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

【启一19】「所以你要把所看见的,和现在的事,并将来必成的事,都写出来。」

【启一20】「论到你所看见、在我右手中的七星和七个金灯台的奥秘,那七星就是七个教会的使者,七灯台就是七个教会。』」

  • 「仆倒在祂脚前,像死了一样」(17节),代表敬畏(结一28)。凡真正在灵里看见主的,第一反应不是兴奋热烈地欢呼,而是立刻认识到自己的罪污和不洁,所以以赛亚一看见主,立刻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赛六5)。凡真正认识到主的恩典的人,第一反应不是盼望主从此不要离开自己,而是认罪悔改,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路五8)。
  • 主用「右手拿着七星」(16节),又「用右手」(17节)按着约翰,表明基督既将教会握在祂手中,又顾念我们每个人的需要。
  • 主耶稣在海上行走时,祂叫门徒「不要怕」(太十四27);登山变像时,祂也叫门徒「不要害怕」(太十七7);现在升上高天,祂还是叫我们「不要惧怕」(17节)。因此,受苦的教会也「不要惧怕」。
  • 「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17节),是神的自称(赛四十四6;四十八12),相当于「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8节)。主耶稣这样自称,表明祂与父神有同等的神性。
  • 「又是那存活的」(18节),可译为「又是永活的」(和合本修订版),永生是神的特征(创二十一33;申三十二40)。
  • 「我曾死过,现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远远」(18节),这个称呼对于受苦的教会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复活证明十字架的死就是基督的得胜,所以为主殉道也将成为所有信徒的得胜。
  • 「阴间」(18节)不是指地狱,而是人死后灵魂的暂时居所。「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18节),象征只有基督才拥有死亡和阴间的权柄,而不是在仇敌的手里。教会的元首有权叫人入阴间,也有权将人释放出来,受苦的信徒因此大得安慰。
  • 「使者」(20节)在本书的其他地方都是指天使。「七个教会的使者」(20节)意义不能确定,可能指教会在天上的属灵代表。
  • 19节指出了《启示录》的三大部分内容:一、「所看见的」(19节),可能指约翰在本章所看见的异象(1-20节),让我们看见荣耀复活的基督。二、「现在的事」(19节),就是二至三章给七教会的信,让我们看见基督对教会的劝勉和安慰。三、「将来必成的事」(19节),就是四至二十二章的预言,让我们看见基督将如何成就神的国度、把地上的教会带进永远的荣耀里去。而本书的主角,就是基督和祂的教会。

《启示录》背景

一、作者年代

  《启示录》又被称为《约翰启示录 Apocalypse of John, Revelation to John》或《耶稣基督的启示 Revelation from Jesus Christ》,这个书名来自原文的第一个希腊词:「阿波卡利普西斯 Αποκάλυψις/Apokalypsis」,意思是「揭示、揭开」。本书揭示了在神计划中「将必要快成的事」(一1),向当时正在受苦的众教会见证:地上一切的权柄都属于天上「坐宝座的和羔羊」(五13),不管仇敌看起来有多么强大、环境看上去有多么恶劣,历史都将按照神的计划进行,世上的国必将成为主神和主基督的国(十一15)。因此,神的王权和国度贯穿全书,「宝座」(46次)、「羔羊」(29次)和「使者」(即「天使」,67次),成为本书出现最频繁的关键词。

  初期教会普遍认为,本书作者约翰就是使徒约翰,写作时间大约是主后96年、罗马暴君多米田统治的末期。使徒约翰晚年在以弗所事奉,于主后94-96年左右被放逐到以弗所西南约95公里的拔摩岛(Patmos),在那里看见并记录下《启示录》的异象。初期教会早期的教父如殉道者游斯丁(卒于主后165年)、爱任纽(约主后130-202年)、特土良(约主后155-240年)、希坡律陀(约主后170-236年)、亚历山大的革利免(约主后150-22年)和俄利根(约主后185-254年),都认为本书的作者就是使徒约翰。早期教会史学家优西比乌(主后265-340年)说,约翰先后被囚18个月,后来获释回到以弗所,不久被主接去。但第三世纪的教父亚历山大的丢尼修(卒于主后264年)却不接受作者是使徒约翰,因为他反对千禧年的教义(二十1-6),所以猜测作者可能是「约翰马可」或者「长老约翰」。一些接受自由神学的现代学者也否定作者是使徒约翰。

  本书中一些特殊的用字、「希伯来式」的希腊文和「粗糙的文法」,使一些人认为《启示录》的作者不可能写出《约翰福音》。但很可能使徒约翰写福音书的时候有文书代笔,而在拔摩岛上却是独自一人,当他兴奋地记录如此之多的异象时,文笔自然不同。而有些特殊用字、用法和所谓的「语法错误」,有的是为了表达语气而有意为之(一4),有的是因为本书广泛地引用了希伯来圣经。

二、四种观点

  历代教会对于《启示录》的解释和应用,可以总结为4种观点:

  1. 过去派 (Preterism):认为本书预言了神对罗马帝国的审判,大部分都在主后一至五世纪应验了,只有最后几章是讲基督的再来。过去派正确地提醒我们,七教会所经历的逼迫是真实的,我们应当从起初读者的角度来看待本书。但如果忽略了这些预言在将来的应验,我们就无法全面地应用《启示录》给历代信徒的教导。
  2. 理想派(Idealism):又称为寓言派(Allegoricalism),认为本书描绘了神在历史中的行事原则和属灵争战模式,并没有预言具体的事件或时间。理想派正确地提醒我们,撒但的伎俩贯穿历史、毫无新意,任何世代的信徒都可以预料和应对。但圣灵也反复强调本书是「将必要快成的事」(一1;二十二6),本书的预言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历史事件,寓意解经就会变得天马行空。
  3. 历史派(Historicism):认为本书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从一世纪到基督再来之间的教会历史,其中二-十二章是初期教会,十三-十七章是宗教改革,十八-二十二是基督再来。历史派正确地提醒我们,《启示录》的信息也是鼓励历代教会历代信徒忠心等候基督再来,神始终是历史的掌管者。但历史派却忽视本书并非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认定所有的预言都将严格依次应验,所以常常使某个世代的信徒认为自己正处于历史的某个阶段,以致产生不恰当的悲观或乐观情绪。历史派也倾向于把《启示录》的预言狭隘地局限于西方教会、甚至只是欧洲教会的事件,却忽视了东方教会和世界其它地区的教会。这一派的意见众多、众说纷纭,解经家需要经常根据最新的头条新闻来修改解释。持无千禧年论(Amillennialism,存在于东正教、罗马天主教、路德宗、改革宗、圣公会、循道会、弥赛亚犹太人、阿米什人和门诺会中)和后千禧年论(Postmillennialism,存在于北美清教徒移民、废奴主义者、社会福音者和基督教重建主义者中)的解经者大都是这种观点。
  4. 未来派(Futurism):认为本书除了前三章,大部分预言要到基督再来之前的大灾难时期才会应验。未来派正确地提醒我们,要把盼望放在基督再来、最后审判和新天新地上,鼓励历代信徒警醒等候。但未来派却忽视了《启示录》对起初读者所说的话,也淡化了基督再来之前其它世代的应验,让本书看起来与贯穿历史的大多数信徒并没有很大关系。持前千禧年论(Premillennialism,存在于福音派和基要派中)的解经者大都是这种观点。

  以上四种观点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宗派的教会之中。实际上,圣灵允许历代教会对七教会、千禧年、被提等问题产生不同的解读,极大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奇妙地成就了神的计划。神赐下《启示录》的旨意,并非让我们在神学上分裂,而是鼓励我们忠心等候基督再来。因此,每一位解经者都应当谦卑地承认自己的有限,不可彼此轻看。本综合解读采取以下解释,但也尊重其它不同的观点:

    1. 七教会是当时七个真实的教会。西方教会七个历史时代的特征与七教会确实有一定的吻合,与主耶稣关于天国的比喻(太十三1-52)也有相似之处,但七教会的属灵特征也体现于任何时代的不同信徒和不同教会之中,他们的处境在任何时代都能找到对应之处。
    2. 本书预言的应验从罗马帝国开始,贯穿了整个教会历史,直到基督再来时才会全部成就。
    3. 受印的十四万四千人是大灾难期间信主的以色列人(七4-8)。
    4. 与羔羊站在锡安山的十四万四千人是大灾难期间的殉道者(十四1)。
    5. 教会将在大灾难中、第七号之前一次被提(十一12;十四16)。
    6. 千年国度并非属灵的象征,而是按照字面意义、基督在地上实际地进行千年统治(二十1-6)。
    7. 在基督再来之前,世界会越来越坏,基督将在千年国度之前降临(二十1-6)。

三、阅读基础

  本书充满了奇幻的象征,各种灾难、怪兽令人眼花缭乱、难以想象,使许多人不是敬而远之,就是当作寓言故事。但是,这些异象和象征的目的并非要让读者糊涂,而是用大有说服力、令人难忘的方式向他们传递真理。最初的读者对本书的象征并不陌生,因为它们大都出于旧约和当时的世界。要正确读懂《启示录》,必须把握三个前提:

  1. 《启示录》是建立在旧约的基础上。有人认为,本书之所以写得那么神秘,是想用隐晦的符号来躲避罗马政府的审查。但《启示录》并非人所创作的「启示文学」,而是「耶稣基督的启示」(1节);既是万王之王,何惧属地权柄?因此,本书中的各种符号并非为了隐晦,而是用旧约的典故和当时人所熟悉的事物来启示天上的事情。事实上,本书中的角色、象征、事件、地名、数字、颜色等等,大都来自旧约;只有熟悉旧约,尤其是《诗篇》、《以赛亚书》、《以西结书》和《但以理书》,才能读懂《启示录》。
  2. 《启示录》是写给初期教会受苦的信徒,并不是给神学家们猜谜,而是要让普通信徒都能得着安慰和坚固,向忠心者传达祝福、向不忠者发出警告,鼓励受苦的教会持守圣约、忠心等候基督再来。我们如果了解当时的罗马帝国,顺着最初读者的视角去观察,也能看懂那些光怪陆离的异象。
  3. 《启示录》是圣灵对历世历代教会所说的话。神的启示都是超越历史的、也是渐进式的,祂按着自己的计划和时间表,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一点一点地向祂的百姓揭开奥秘,「提醒、激发」(彼后三3)每一代的教会,警醒等候基督的再来。因此,每一代信徒都能从本书得着亮光。

  《创世记》是圣经的第一卷,揭穿了撒但的诡计,宣告了神对撒但的咒诅;《启示录》是圣经的最后一卷,预言了撒但失败的结局,宣告了神的彻底得胜。因此,撒但特别攻击这两卷书,牠诱惑人把《创世记》当作象征性的神话,把《启示录》当作难解释的寓言。但《启示录》是整本圣经的高峰,不但启示了历史的结局和国度的得胜,还将其余六十五卷书连结起来,为神救恩计划中所有的线索都作了圆满的总结,例如救赎、国度、选民、教会、撒但、敌基督等等,就像圣经中所有「列车」的「终点站」。虽然撒但不愿我们读这卷书,但神把《启示录》赐给我们,就是为了叫我们「遵守其中所记载的」,好让我们因着正确的选择而蒙福。虽然书中的许多奥秘还没到完全揭开的时刻,我们还不能完全明白所有「将来必成的事」(一18),但这更需要我们怀着渴慕和敬畏的心来研读,并且忠心地「到了什么地步,就当照着什么地步行」(腓三16),因为「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的一切话」(申二十九29)。当我们无需继续寻求这些奥秘的时候,主再来的日子也就到了。

四、文学结构

  《启示录》原文并没有划分章节,而是激情澎湃、一气呵成,引领读者跌宕起伏地前行:有时沿着时间激流勇进,有时却像时光倒流,有时发现河分两汊,有时感觉峰回路转。作者并非随心所欲、信手写就,而是巧妙地使用了数字三、四、七和十二,在整体和细节上都有许多非常精巧的结构。了解《启示录》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作者的脉络、理解复杂的异象。在历史上,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本书结构进行了分析:有人把「所看见的,和现在的事,并将来必成的事」(一19)作为分段的线索,有人用「我被圣灵感动」(一9;四2;十七3;二十一10)作为分段的标志,有人按照「七教会、七印、七号、七异象、七碗、七件最后的事」分段,有人按照「羔羊」分段,有人根据「天、地」变换场景,有人发现了「天上的殿」(十一19)的事奉进程,还有人看出了节期的顺序(逾越节、五旬节、吹角节、赎罪日、住棚节)。本综合解读根据《启示录》内容本身所呈现的交错结构(Chiastic Structure),把本书分为十二个部分:

  • A. 序言(一1-20);
  •  B. 今世的教会:七教会(二1-三22);
  •   C. 宝座前的敬拜(四1-五14);
  •    D. 灾难的起头:七印(六1-八1);
  •     E. 国度的成就:七号(八2-十一19);
  •      F. 国度的争战:七异象(十二1-十五8);
  •     E1. 仇敌的刑罚:七碗(十六1-21);
  •      F1. 仇敌的结局:巴比伦倾倒(十七1-十八24);
  •    D1. 灾难的结局:基督再来(十九1-二十10);
  •   C1. 宝座前的审判(二十11-15);
  •  B1. 永世的教会:新耶路撒冷(二十一1-二十二7);
  • A1. 结语(二十二8-21)。

  这个交错结构,从文本本身可以找到许多内证,比如:

  • 序言(一1-20)与结语(二十二8-21):用「见证」(一2;二十二18)、「书上预言」(一3;二十二19)、「有福了」(一3;二十二14)、「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一8;二十二13)首尾呼应。
  • 今世的教会(二1-三22)和永世的教会(二十一1-二十二7):用「得胜的」(二7、11、17;三5、12、21;二十一7)、「生命树」(二7;二十二2、14、19)、「第二次死」(二11;二十一8)、永不关闭的「门」(三8;二十一25)、「我必快来」(三11;二十二7)、从天而降的「新耶路撒冷」(三12;二十一2)、神的名写在上面(三12;二十二4)、「宝座」(三21;二十一3、5;二十二1)前后呼应。
  • 宝座前的敬拜(四1-五14)与宝座前的审判(二十7-二十15):用「宝座」(四2、3、4、5、6、9、10;五1、6、7、11、13;二十11、12)前后呼应。
  • 七印(六1-八1)和基督再来(十九1-二十10):用「白马」(六2;十九11)、殉道者的「灵魂」(六9;二十4)、「伸流血的冤」(六10;十九2)、「白衣」(六11;七9;十九14)、「君王、将军、壮士」(六15;十九18)、「许多的人」(七9;十九1、6)前后呼应。
  • 国度的争战(十二1-十五8)与巴比伦倾倒(十七1-十八24):都出现了两位妇人(十二1;十七1)、两种妆饰(十二1;十七4)、两种儿女(十二17;十七5),这两位妇人都到了旷野(十二6、14;十七3),都提到「为耶稣作见证的」(十二17;十七6)和「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十四8;十八2)。
  • 七号(八2-十一19)与七碗(十六1-21):都依次提到「地」(八7;十六2)、「海」(八8-9;十六3)、「众水的泉源」(八10-11;十六4)和「日头」(八12;十六8-9)被击打,并用「黑暗」(八12;十六10)、「幼发拉底大河」(九14;十六12)、「口中所出来」的灾祸(九18;十六13)、人「不悔改」(九20、21;十六11)、地「大震动、城倒塌」(十一13;十六18-19)、天上的「大声音」(十一15;十六17)、「成了」(十一15;十六17)前后呼应。

五、时代背景

  主前63年,罗马执政官格奈乌斯·庞培(Gnaeus Pompeius Magnus,主前106-48年)征服了叙利亚和犹大地,建为行省。此后,罗马独裁者尤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主前100-44年)给了犹太人许多方便,允许他们继续守自己的律法、免服兵役。在主后68-70年犹太人起义之前,基督徒被认为是犹太教的一个小支派,所以同样受到优待。在《使徒行传》的时代,当基督徒遭受犹太人的逼迫时,罗马政府往往对教会起到保护作用(徒十六36-40;十八1-17;十九13-41;二十一30-40;二十三12-31;二十五10-11)。只有在尼禄时代后期、罗马大火以后(主后64-68年),才局部对基督徒进行了逼迫,之后又有几年平静。

  主后70年,犹太人起义失败,耶路撒冷圣殿被提多率领的罗马军队摧毁,犹太教势力从此没落,罗马人也看出基督教并非是犹太教的一支。到了《启示录》的时代,由于凯撒崇拜的升级,罗马帝国开始逼迫不愿敬拜凯撒皇帝的基督徒。提多的弟弟多米田继位以后,凯撒崇拜到达顶峰。

  凯撒崇拜最初起源于人民对罗马帝国的感恩戴德。在希腊异教里,人和神的界线向来模糊,尤利乌斯·凯撒死后,被罗马元老院封为「神」。主前27年,凯撒的侄子屋大维结束罗马百年内战,自称凯撒·奥古斯都,「凯撒」成为罗马皇帝的尊称,罗马共和国变成罗马帝国,统治整个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区,法制相对公正严明,境内常年太平、治安良好,水陆交通通畅,使各族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自由贸易,进入二百年长期繁荣的「罗马和平 Pax Romana」时期。因此,逐渐有人建立庙宇,同时供奉罗马女神(Roma)和尤利乌斯·凯撒,渐渐演变为敬拜罗马女神和在位的凯撒,最终演变成凯撒崇拜的新宗教。

  罗马帝国幅员广大,人民背景错综复杂,有许多不同的语言、种族和宗教信仰。为了把不同的种族揉合为一,对罗马政权产生向心力,凯撒崇拜成为官方推行的新宗教。但历代罗马皇帝对凯撒崇拜的态度并不一致:

  • 奥古斯都(Augustus,主前30-主后14年在位)允许人民自愿敬拜尤利乌斯·凯撒,但只允许非罗马公民敬拜在位的凯撒。主耶稣就是在这期间降生的(路二1)。
  • 提庇留(Tiberius,主后14-37年在位)禁止人民为他建立神庙,极力阻止这种新宗教的蔓延。主耶稣在地上的事奉都是在此期间,教会也是从这期间开始的(路三1)。
  • 卡里古拉(Caligula,主后37-41年在位)是一个癫狂的暴君,他自命为神,把凯撒崇拜变成法律,强迫人民敬拜他。正当他计划在耶路撒冷圣殿供奉自己的肖像时,被刺身亡。这期间,保罗信主(徒九24),彼得把福音传给哥尼流。
  • 克劳第(Claudius,主后41-54年在位)废除了卡里古拉的政策,禁止敬拜他自己,犹太人恢复信仰自由。这期间发生了使徒雅各殉道(徒十二1-2),彼得逃离耶路撒冷(徒十二7),保罗三次传道旅程(徒十三4;十五41;十八3),耶路撒冷会议(徒十五2)。
  • 尼禄(Nero,主后56-68年在位)并不介意人们是否敬拜他,也没有鼓吹凯撒崇拜。主后57年,保罗结束第三次传道旅程(徒二十一7),在耶路撒冷被捕,被押往罗马受审,最后保罗和彼得在主后64-66年间相继殉道。
  • 尼禄死后,十八个月间先后出现了三位皇帝,动荡不安,无人顾及凯撒崇拜。
  • 维斯帕先(Vespasian,主后69-79年在位)和提多(Titus,主后79-81年在位)都是英明的君主,并没有坚持凯撒崇拜。
  • 多米田(Domitian,又译为图密善,主后81-96年在位)非常重视凯撒崇拜,他要求人民称他为「我们的主和我们的神」,拒绝敬拜凯撒的人被视为颠覆份子,遭受无情逼迫。多米田一面把罗马士兵110年未变的军饷提高30%,赢得士兵的拥戴;一面施行恐怖统治,镇压贵族,逼迫被认为不利于他的哲学家、星相家和宗教。此时正是写《启示录》的时代,罗马法律要求全国人民每年都必须在官长面前向凯撒皇帝的像焚香一次,并在像前说「凯撒是主」,承认凯撒的神性。只要他完成这个敬拜仪式,便可自由地敬拜自己的神祇,只要所拜的神不危害社会道德或国家安全。人若不口称「凯撒是主」,就是对罗马帝国不忠,将受严刑惩治。《启示录》写完之后不久,多米田即被刺身亡。

  根据罗马帝国的潜规则,犹太人可以免于敬拜凯撒。当时亚西亚的富有犹太人遭到多米田的压制,又因主后66-70年的犹太罗马战争备感尴尬,所以他们不愿与任何可能的颠覆团体沾上边,许多亚细亚的犹太基督徒因此被赶出会堂(二9;三9)。一旦离开犹太会堂,拒绝敬拜凯撒的犹太基督徒就会面对罗马的逼迫,因为他们只称耶稣基督为主。到了第二世纪初,整个亚细亚省全面逼迫基督徒。

六、历史意义

  在写《启示录》的时候,福音已遍传亚细亚,信徒们相信拿撒勒人耶稣是神的儿子基督,已经死而复活,升上高天,并将再来审判,建立神的国度。初期教会热烈盼望基督的再来,但现在已经过了60年,罗马帝国继续大权在握,偶像崇拜仍然继续,凯撒崇拜日见猖獗。然而复活得胜的基督并没有再度降临,教会却似乎很失败,虽然有所增长,但仍是弱小的一群。众使徒和见过主耶稣的门徒或去世、或殉道、或入狱,忠心的信徒或生活艰难、或备受排挤,教会外有逼迫、内有异端。

  一切仍然依旧,基督再来的应许是真的吗?神的作为在哪里呢?是不是当初信错了?信仰是否只是一场不堪现实之一击的美梦?《启示录》正是写给一小群心中充满这些疑问的信徒,他们备受逼迫、满怀疑问、东躲西藏。圣灵及时地向他们启示,未来并不属于罗马帝国,也不属于任何地上的势力,而是属于基督和教会。虽然历史舞台上的戏码看起来似乎相反,但圣灵把我们领到天上、领到幕后,用一幕接一幕的异象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权柄属于神,神始终坐着为王;真正的主角是基督和祂的教会,历史舞台上的各种配角你方唱罢我登场,只是为了烘托羔羊的得胜和国度的成就。正如十字架并非主耶稣生命的终结,复活证明死就是祂的得胜;同样,殉道也不是信徒生命的终结,复活的殉道者必将在国度的得胜中有分。因此,《启示录》大大鼓舞了信徒,此后二百年是教会最受逼迫的时代,也是教会最勇敢、最有能力的时代。

七、现实意义

  今天的人本主义世界与罗马帝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经济空前繁荣、社会迅速变迁,但贫富分化和族群对立却越来越严重,信徒越来越被世俗吸引,教会越来越被边缘化,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大政府、全球化和万教归一,假冒的三位一体呼之欲出。因此,教会越到了二十世纪,越感到《启示录》针砭时弊;越进入二十一世纪,越发现需要《启示录》的指引。因为仇敌已经不允许我们既跟随主、又讨好世界,每个人都必须在两种选择之间作出决定:两个灵(一10;十六14)、两种敬拜(十四7;十三4)、两种印记(七3;十三16)、两种患难(七14;二22)、两个妇人(十二1;十七1)、两类儿女(十二17;十七5)、两种跟从(十四4;十三3)、两座城(二十一2;十八2)、两次收割(十四15;十四18)、两个筵席(十九9;十九17)。

  圣经的任何一卷都是蒙福的,但并非每一卷都特别应许:「念这书上预言的和那些听见又遵守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一3)。虽然两千年已过,本书仍然是神给末世教会最好的祝福;因为撒但和世界的本质没有变,需要救赎的罪人也没有变,掌管历史的神更不会变。《启示录》的信息超越时空,赐给七教会的能力和应许,也同样会赐给我们。不管环境的压力看起来多么巨大,但忠心的教会必定得胜,因为主已应许:「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太十六18)。不管世界的势头看上去多么兴旺,但风光的巴比伦必将倾倒,因为主必快来,那时,「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十一15),而我们要与祂一同作王,「直到永永远远」(二十二5)!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启示录   教会   基督   凯撒   罗马   启示录   约翰   二十   本书   信徒   罗马帝国   再来   亚细亚   希腊文   使徒   都是   先知   我是   自己的   二十一   历史   圣灵   国度   灯台   时代   耶稣基督   主耶稣   耶路撒冷   荣耀   权柄   崇拜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