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书第1章讲解讲章背景
【赛一1】「当乌西雅、约坦、亚哈斯、希西家作犹大王的时候,亚摩斯的儿子以赛亚得默示,论到犹大和耶路撒冷。」
- 先知以赛亚在南国犹大事奉,他的信息面向「犹大和耶路撒冷」(1节),启示了神关于大卫的后裔和耶路撒冷的旨意。这些信息发表于三个时期:
- 「乌西雅、约坦」(1节)年间(约主前791-736年),这两位君王都「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代下二十六4;二十七2),犹大国享受了五十多年的繁荣强盛(代下二十六4-15;二十七2-6),但百姓却在长期的安逸中渐渐堕落。以赛亚在此期间蒙神差遣(六1),谴责百姓的愚昧(六9-10)。
- 「亚哈斯」(1节)年间(约主前736-716年),这个恶王公开敬拜偶像(王下十六3-4),遭到以色列王和亚兰王入侵后,又投靠亚述、引虎驱狼(王下十六5-18)。
- 「希西家」(1节)年间(约主前716-687年),北国以色列被亚述掳走(王下十八9-12),希西家努力将南国犹大带回到神面前,但许多百姓暗中的行为仍然败坏。
- 「默示」(1节),也被译为「异象」(二十九7;诗八十九19;箴二十九18),指神透过特殊启示赐给先知的真理和预言。
【赛一2】「天哪,要听!地啊,侧耳而听!因为耶和华说:我养育儿女,将他们养大,他们竟悖逆我。」
【赛一3】「牛认识主人,驴认识主人的槽,以色列却不认识;我的民却不留意。」
- 神的百姓还没有进入应许之地,摩西就已经「呼天唤地」(申四26;三十19;三十一28)地向他们陈明「生死祸福」(申三十19),要求百姓顺服神、「拣选生命」(申三十19),才能长久地享用恩典(申三十20)。但摩西也预言后人必然会「全然败坏」(申三十一29),偏离生命之道。神比人更加清楚亚当后裔的罪性(出三十二9),但人若不经过自己的尝试,总是不肯承认自己悖逆的天性,无法认清「肉体之中,没有良善」(罗七18)。因此,神在摩西之后的六百多年里,用「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罗二4)来恩待百姓,直到他们经历了所有失败、找不到任何出路(五30),然后才差遣先知以赛亚,要天地一同作证(2节),谴责百姓的悖逆。
- 「耶和华说」(2节),表明先知是代表神说话。先知的工作既不是为人预测前程,也不是帮人趋吉避凶,而是替神说话、作神话语的出口,责备走迷者、安慰回转者,把神的百姓从软弱和失败中带回到神永远的旨意里。
- 本书的开头和结尾都用「悖逆 פָּשַׁע/pä·shah’」(2节;六十六24「违背」原文)一词首尾呼应,表明「悖逆」是神最憎恶的罪:世上最坏的恶行就是「悖逆」、也就是拒绝以神为神,而世上最好的善行就是顺服、也就是把神当神对待。神超越万有,但却不会按照世人的想法来「大度包容」,对罪恶和偶像视而不见(四十二8)。人的「悖逆」固然无损于神永远的荣耀(五16;六1-4),但却会得罪神,正如儿女的悖逆会让父母伤心、愤怒(2节)。
- 「悖逆」暴露了人性的骄傲,也会使人变得盲目而愚蠢。「我的民却不留意」(3节),原文是「我的民却不明白」(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万物之灵在动物的本能面前相形见绌:连无知的牛、驴都能认识主人和食物的来源(3节),神为自己的荣耀「创造、做成、造作」(四十三7)的百姓却不认识自己的神、不留意恩典的来源,岂不是「禽兽不如」?
- 一至五章相当于本书的序言,为先知以赛亚的蒙召(六1-13)铺设了舞台背景。这段序言并没有对应于具体的年代,包括三个部分:
- 第一章:谴责百姓的悖逆、宣告神的恢复;
- 第二-四章:发表神对犹大和耶路撒冷的旨意;
- 第五章:「葡萄园之歌」,宣告百姓不但地上前途黑暗,上面的盼望也变为昏暗。
【赛一4】「嗐!犯罪的国民,担着罪孽的百姓;行恶的种类,败坏的儿女!他们离弃耶和华,藐视以色列的圣者,与祂生疏,往后退步。」
- 「以色列的圣者 קְד֥וֹשׁ יִשְׂרָאֵ֖ל/yis·rä·al’ kä·doshe’」(4节)这个头衔,是以赛亚对神的特殊称呼,原文在本书中出现了二十五次,而在旧约其它书卷中只出现过两次(耶五十29;结三十九7)。「圣 קָדוֹשׁ/kä·doshe’」的意思是「不同的、独特的」。神的能力、性情和道德都是独特的,属祂的百姓也当圣洁(利十九2),成为「独居的民」(民二十三9),过着与罪恶的世界不同的生活。
- 「国民、百姓、种类、儿女」,这四个词本来都代表选民的身分,现在百姓却活成了完全相反的样式:「圣洁的国民 גּוֹי/go’·e」(出十九6)成了「犯罪的国民 גּוֹי/go’·e」(4节),神的「百姓 עַם/am」(出八20)成了「担着罪孽的百姓 עַם/am」(4节),亚伯拉罕的「后裔 זֶרַע/zeh’·rah」(创十二7)成了「行恶的种类 זֶרַע/zeh’·rah」(4节),神的「儿子 בֵּן/ban」(出四23)成了「败坏的儿女 בֵּן/ban」(4节)。
- 除了亚哈斯王执政的时候,南国犹大的属灵光景从表面上看并没有那么糟,圣殿的献祭还是按部就班。但先知却严厉地谴责他们,因为他们的内心早已「离弃耶和华,藐视以色列的圣者,与祂生疏,往后退步」(4节)。今天,许多人表面上还过着教会的生活,但言行却与「藐视」神的人无异,内心早已「与祂生疏,往后退步」,这些都是人开始「离弃」神、回转成外邦人的标志。
【赛一5】「 你们为什么屡次悖逆,还要受责打吗?你们已经满头疼痛,全心发昏。」
【赛一6】「从脚掌到头顶,没有一处完全的,尽是伤口、青肿,与新打的伤痕,都没有收口,没有缠裹,也没有用膏滋润。」
【赛一7】「 你们的地土已经荒凉;你们的城邑被火焚毁。你们的田地在你们眼前为外邦人所侵吞,既被外邦人倾覆就成为荒凉。」
【赛一8】「仅存锡安城(原文是女子),好像葡萄园的草棚,瓜田的茅屋,被围困的城邑。」
【赛一9】「若不是万军之耶和华给我们稍留余种,我们早已像所多玛、蛾摩拉的样子了。」
- 亚哈斯王年间,君王带头敬拜偶像(代下二十八1-4),南国犹大「屡次悖逆」(5节),被神多次「责打」(5节),先后遭到亚兰、北国以色列、以东和非利士、亚述的侵略(代下二十八5-18),国中一片「荒凉」(7节)。但亚哈斯却没有把这些难处当作神早已预言的管教和审判(利二十六31-33),不但不肯悔改顺服,反而「在急难的时候,越发得罪耶和华」(代下二十八22),「祭祀攻击他的大马士革之神」(代下二十八23),投靠亚述、苟延残喘。
- 「锡安」(8节)原来是耶路撒冷城南面的山丘,在大卫时代指「大卫城」(撒下五7;王上八1),后来也被用来指圣殿山(弥四2)以及整个耶路撒冷(十32)。「锡安」和「耶路撒冷」代表圣殿和国度的宝座,更是神与人同在的标志(启二十一2-3)
- 希西家王年间,「亚述王西拿基立上来攻击犹大的一切坚固城,将城攻取」(三十六1),仅存的耶路撒冷城「好像葡萄园的草棚,瓜田的茅屋」(8节)。「葡萄园的草棚,瓜田的茅屋」是农夫在收获季节用来看守水果的简陋建筑,收割完成后就会被弃置,形容荣耀的耶路撒冷落到了孤单凄凉的地步。
- 神的百姓顽梗悖逆(2节)、又屡教不改(5-6节),却没有「像所多玛、蛾摩拉的样子」(9节)遭到彻底的毁灭(创十九24)。这不是因为他们的品行比「所多玛、蛾摩拉」更好,也不是因为君王的外交手段圆滑,而是因着神的怜悯和信实。「万军之耶和华」(9节)是全知、全能的,但祂却允许自己的百姓陷入彻底的失败,是要显明罪人无法自我救赎;祂又给百姓「稍留余种」(9节;四2),是为成就祂救赎罪人的旨意。
【赛一10】「你们这所多玛的官长啊,要听耶和华的话!你们这蛾摩拉的百姓啊,要侧耳听我们神的训诲!」
【赛一11】「耶和华说:你们所献的许多祭物与我何益呢?公绵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经够了;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悦。」
【赛一12】「你们来朝见我,谁向你们讨这些,使你们践踏我的院宇呢?」
【赛一13】「你们不要再献虚浮的供物。香品是我所憎恶的;月朔和安息日,并宣召的大会,也是我所憎恶的;作罪孽,又守严肃会,我也不能容忍。」
【赛一14】「你们的月朔和节期,我心里恨恶,我都以为麻烦;我担当,便不耐烦。」
【赛一15】「你们举手祷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们多多地祈祷,我也不听。你们的手都满了杀人的血。」
- 救恩(出六6-7)、律法(出二十1)和礼仪(出二十五40)都是神所赐的,三者按照顺序、成为整体。律法是蒙救恩的人应当活出的顺服生活,而礼仪是用神的恩典来弥补人的不完全。但人若让罪孽与礼仪并存(13节),即使礼仪中规中矩,也不能表达感恩和顺服,与「所多玛的官长」(10节)和「蛾摩拉的百姓」(10节)毫无分别。
- 「耶和华说」(11节),原文是未完成式,表示神不断地说。
- 律法规定,以色列所有的男丁一年要三次「朝见」(12节)神(出二十三17)。但人若没有顺服之心,即使付出了「朝见」的代价,也不算真实的敬拜,只是在「践踏」(12节)神的院宇。
- 「月朔」(14节),指每月初一举行的献祭仪式(民二十八11)。「节期」(14节),指律法规定的每年三大节期:逾越节、七七节和住棚节(利二十三1-44)。第14节可译为「你们的初一和节期,我心里恨恶,它们成了我的重担,担当这些,令我厌烦」(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月朔和节期」本来是神所吩咐的,并非重担;让神不耐烦的不是礼仪,而是人心。对于新约信徒来说,也不是聚会越勤越好、事奉越多越好,有名无实的聚会和事奉也会成为神的重担,越做越令祂厌烦!
- 表面上,百姓似乎非常看重宗教,献祭(11节)、守节(12-14节)和祷告(15节)一样也不少,但却被神「心里恨恶」(14节)、眼睛「不看」(15节)、耳朵「不听」(15节)。因为这些礼仪的背后并无顺服,百姓的「手都满了杀人的血」(15节),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在应付神、贿赂神,以为只要完成了宗教的仪式(10-15节),就可以随着自己的喜好生活。有名无实的宗教并非旧约百姓的专利,许多新约信徒的敬拜和事奉,其实只是为了操纵神、服务自己的需要;结果不但不能蒙神悦纳(11节),反而成了神「所憎恶的」(13节)「虚浮的供物」(13节)。人若只有敬虔的外表(11-15节),却没有顺服的实际,无论如何「举手祷告、多多地祈祷」(15节),神也一概不看、不听。
【赛一16】「你们要洗濯、自洁,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止住作恶,」
【赛一17】「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
- 人若愿意回转,仍然还有盼望。神给百姓指明了九项具体的顺服行动,以便维持与神、与人的正确关系,可以分为三组:
- 洁净内心:「你们要洗濯、自洁,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16节);
- 弃恶行善:「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寻求公平」(16-17节);
- 爱人如己:「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17节)。
【赛一18】「耶和华说: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
【赛一20】「若不听从,反倒悖逆,必被刀剑吞灭。这是耶和华亲口说的。」
- 「辩论 יָכַח/yä·kahh’」(18节)原文指法庭上的辩论,也被译为「断定是非」(二4;弥四3)、「判断」(十一4)。神不但是公义的法官,也是慈爱的父亲,祂把自己的百姓传到庭上「辩论」,不只为了定罪,更是为了恢复;不是让人与神谈判,而是要人认识自己的本相。人在神面前固然会显为有罪(六5),但回到神面前也能得蒙赦免(六7)。因此,躲藏并不明智(创三10),直面才是聪明。
- 人若照着神的吩咐「洗濯、自洁」(16节),神应许必定有效。人的罪行无论有多严重,真实的悔改都能蒙神赦免,并且得着圣洁的新性情:「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18节)。
- 「甘心听从」(19节),就是顺服;「不听从」(20节),就是悖逆。顺服是神百姓首要的美德和益处,而悖逆则是他们最大的失败和祸患。「你们若甘心听从,必吃地上的美物」(19节),并不是用顺服去换取神的奖赏。因为行为不是人赚取恩典的根据,当以色列人没有任何好行为的时候,神就已经把他们带出埃及为奴之地、领进迦南应许之地。恩典是神白白赐下的,但承受恩典里的人也有责任顺服神、「拣选生命」(申三十19)。律法的目的就是让人学习顺服、长久地活在应许和恩典里,「可以存活得福,并使你们的日子在所要承受的地上得以长久」(申五33)。
- 「必被刀剑吞灭」(20节)指遭到外敌侵略。人「若不听从,反倒悖逆」(20节),不必神亲自降灾,早晚都会自食其果(申二十八、二十九),结果「必被刀剑吞灭」。因为灾祸与悖逆并行,死亡与犯罪同来;历史证明,悖逆神的人一定会彼此背叛、欺压,人类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祸患。
【赛一21】「可叹,忠信的城变为妓女!从前充满了公平,公义居在其中,现今却有凶手居住。」
【赛一23】「你的官长居心悖逆,与盗贼作伴,各都喜爱贿赂,追求赃私。他们不为孤儿伸冤;寡妇的案件也不得呈到他们面前。」
【赛一24】「因此,主——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大能者说:哎!我要向我的对头雪恨,向我的敌人报仇。」
【赛一25】「我必反手加在你身上,炼尽你的渣滓,除净你的杂质。」
【赛一26】「我也必复还你的审判官,像起初一样,复还你的谋士,像起先一般。然后,你必称为公义之城,忠信之邑。」
- 21-26节以「忠信的城 קִרְיָ֖ה נֶאֱמָנָֽה/kir·yä’ ä·man’」(21节)和「忠信之邑 קִרְיָ֖ה נֶאֱמָנָֽה/kir·yä’ ä·man’」(26节)首尾呼应,组成一首交错对称的诗歌,核心是「主——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大能者说」(24节),表明耶路撒冷的复兴,将完全根据神自己的旨意和作为,人已经无能为力:
- A. 忠信之城已经败坏(21a);
- B. 锡安出现渣滓(22节);
- C. 官长带头悖逆(23节);
- D. 神的宣告(24a);
- C1. 神要追讨官长(24b);
- B1. 神要炼尽渣滓(25节);
- A1. 神要恢复忠信之城(26节)。
- 「忠信的城」(21节)指耶路撒冷城,代表神的百姓。「妓女」(21节)比喻城中的百姓对神不忠,转而敬拜偶像(何二5-13)。神的救恩,就是将耶路撒冷城从「妓女」变为「新妇」(六十二5;启二十一2)。
- 「你的银子变为渣滓」(22节),比喻全然败坏(耶六30)。「你的酒用水搀对」(22节),比喻寡淡无味。「银子」和「酒」既代表物质的丰富,也比喻属灵的实际。人心一旦不肯顺服神,无论物资怎样丰富、地位怎样蒙福,也不能避免全然败坏(23节)。
- 乌西雅王年间,南国犹大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繁荣稳定,国中充满「银子」和「酒」,结果却是「忠信的城变为妓女!从前充满了公平,公义居在其中,现今却有凶手居住」(21节)。平安并不能使人更加顺服,富足也没有使社会更加公义;因为「仓廪实而知礼节」并非人类的常态,「饱暖思淫欲」才是肉体的本相。
- 信徒常常试探神的底线,一旦发现神没有立刻惩罚,就以为神的爱可以包容一切、「耶和华必不追究」(诗十4)。但神是轻慢不得的,祂亲自宣告「要向我的对头雪恨,向我的敌人报仇」(24节;申三十二41)。这些「对头、敌人」并不是那些拒绝神、不认识神的人,而是悖逆神的百姓(2节)、带头犯罪的官长(23节),更是人里面那个不肯顺服的肉体(罗八7)。神爱儿女的方式是「反手加在你身上」(25节),用对付和拆毁来达到恢复的目的(26节),「因为主所爱的,祂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来十二6)。
-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是在爱主、事奉主,但献上的却是神看不上的「渣滓」和「杂质」(25节),因为人的肉体总是使「你的银子变为渣滓;你的酒用水搀对」(22节)。但负责拣选、也负责成就的神一定会「炼尽你的渣滓,除净你的杂质」(25节),让基督成为在我们心中作主的「审判官」和「谋士」(26节)。
- 「像起初一样、像起先一般」(26节),就是恢复起初大卫在耶路撒冷设立国度宝座、神拣选耶路撒冷的光景(撒下五6-10)。这句话重申大卫之约必定成就(撒下七16;诗八十九3-4),预告弥赛亚君王必将耶路撒冷恢复为「公义之城,忠信之邑」(26节)。大卫的后裔和耶路撒冷,是以赛亚预言的中心。神的百姓虽然将面临拆毁(25节),但拆毁的结果却不是叫人绝望,而是要把他们恢复到「起初」蒙拣选的地位。
【赛一27】「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
【赛一28】「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灭。」
- 「归正 שׁוּב/shüv」(27节)的意思是「回转」,原文与「复还 שׁוּב/shüv」(26节)和「反手」(25节)的「反 שׁוּב/shüv」是同一个字,也被译为「归回」(申四30;三十8)、「归向」(申三十2、9),指耶路撒冷城中那些认罪悔改、重新归向神的百姓。这个双关语表明,神的预定和人的责任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 人已经全然败坏,若不是神定意「复还」锡安、主动「反手」做工,人不可能主动「归正」;
- 立约的百姓有责任「归正」,顺服神手的引导、「拣选生命」(申三十19),在管教中「尽心尽性归向耶和华」(申三十2);
- 神的旨意并不倚赖于人的决定。即使百姓不肯「拣选生命」,神也会借着万事互相效力,引导所预定的人「归正」,所以摩西预言:「日后你在患难中,当这一切的事临到你,你必归回耶和华——你的神,听从祂的话」(申四30和合本修订版)。
- 神的「炼尽」(25节)和「复还」(26节)遵循「公平、公义」(27节)的原则:首先是神为人付出赎价,才能满足律法的要求;其次是人要「归正」回转,接受赎价的功效,才能「得蒙救赎」(27节)。因此,拒绝「归正」、不肯接受救赎的人仍要为自己的罪行接受审判,结果必然是「败亡、消灭」(28节)。
【赛一29】「那等人必因你们所喜爱的橡树抱愧;你们必因所选择的园子蒙羞。」
【赛一30】「因为,你们必如叶子枯干的橡树,好像无水浇灌的园子。」
【赛一31】「有权势的必如麻瓤;他的工作好像火星,都要一同焚毁,无人扑灭。」
- 第29节原文以「因为」开始,表示下文是解释为什么「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灭」(28节)。
- 「橡树、园子」(29节)都是当时外邦人敬拜偶像的地方,目的是为了追求田地的丰收、牲畜和人口的繁殖。离弃神的人从来都不会得到自由,反而会落到偶像的辖制之下。不肯归正的人表面敬拜神(11-15节),内心「所喜爱、所选择」(29节)的却是经济利益。他们以为在「橡树」下(五十七5)、「园子」中(六十五3;六十六17)敬拜偶像,就可以风调雨顺,结果却是自己和偶像一起成了「叶子枯干的橡树、无水浇灌的园子」(30节)。并非所有的宗教都是劝人为善、殊途同归,跟随谬误的人不管多么虔诚、多么热闹,最终都是和偶像一同「抱愧、蒙羞」(29节)。
- 「有权势的」(31节)指那些自以为强大的人;「麻瓤」(31节)指亚麻的纤维,是易于燃烧的火种;「工作」(31节)指这些人为了敬拜偶像所做的一切。容易犯罪的人加上能够犯罪的能力,如同火种碰上「火星」(31节),结局是「一同焚毁」(31节)。今天,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偶像越来越多,人心离神也越来越远,如此多的「麻瓤」和「火星」积聚在一起,灾难还能避免吗?
- 28-31节和第六十五、六十六章原文用了大量相同的词首尾呼应,如「悖逆 פָּשַׁע/pä·shah’」(28节;六十六24「违背」原文)、「一同 יַחַד/yakh’·ad」(28、31节;六十五6,六十六17)、「败亡 שֶׁבַר/sheh’·ver」(28节;六十五14「忧伤」原文)、「离弃耶和华 וְעֹזְבֵ֥י יְהוָ֖ה/ä·zav’ yeh·ho·vä’ 」(28节;六十五11)、「抱愧 בּוּשׁ/büsh」(29节;六十五13,六十六5「蒙羞」原文)、「选择 בָּחַר/bä·khar’」(29节;六十五12;六十六3、4「拣选」原文)和「园子 גַּנָּה/gan·nä’」(30节;六十五3;六十六17)、「扑灭」(31节;六十六24),表明整卷《以赛亚书》都在宣告人的悖逆无法阻挡神的旨意。神允许百姓落在悖逆和失败里,并非任凭他们灭亡,而是要让人在失败中认清自己无可救药的本相,因此彻底拒绝自己、专心寻求救恩。人类和选民的历史都在神的掌管之中,祂的恢复计划必要成就,并且延续到新天新地(启二十一1-2)!
《以赛亚书》背景
《以赛亚书》的希伯来名是「以赛亚 יְשַׁעְיָה/yesh·ah·yä」,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耶和华已经拯救」。这个书名贴切地表明了本书的主题(八18):在南北两国即将灭亡的多事之秋,当选民尝试了各种人的努力,最终还是无可挽回地陷入失败的时候,神却让人看到拯救早已预备,向我们启示了祂在创世以前就已经预定的救恩(弗一1-11)。
《以赛亚书》在希伯来圣经《塔纳赫》(תנ״ך / Tanakh)中被列为《先知书》中「后期先知书」的第一卷。《塔纳赫》的名字Tanakh由三个单词的开头字母组成,代表以下三部分、24卷书:
- 《妥拉》(Torah / תורה):意思是「指导、教导」,共5卷。顺序是: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
- 《先知书》(Navim / נביאים):意思是「先知们」,共8卷。现代顺序是:早期先知书(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后期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十二先知书)。
- 《圣卷》(Ketuvim / כתובים):意思是「作品集」,共11卷。现代顺序是:诗歌(诗篇、箴言、约伯记),五小卷(雅歌、路得记、耶利米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历史书(但以理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历代志)。
犹太传统和新约圣经都认为本书的作者是先知以赛亚(路四17;约十二38-41;徒八28),十八世纪以后有人猜测有多位作者,但并无确凿根据。由于《以赛亚书》对弥赛亚的预言与耶稣基督非常吻合,所以也有人质疑基督徒篡改了旧约。但在1947年出土的死海古卷中,发现了主前二世纪的完整《以赛亚书》抄本,内容与主后九世纪的马所拉抄本(Masoretic text)基本一致,使这种质疑不攻自破。
犹太传统认为,以赛亚的父亲「亚摩斯」(一1)是亚玛谢王的兄弟(《他勒目 Talmud》Sotah 10b:3;Megillah 10b:13),也是劝亚玛谢遣返以色列雇佣军的那位神人(代下二十五7-9;《米大示 Midrash》Seder Olam Rabbah 20)。因此,以赛亚可能是乌西雅王的堂兄弟、希西家的曾叔祖。 他的妻子也是位女先知(八3),至少有两个儿子(七3;八1)。先知以赛亚的事奉经过南国犹大的乌西雅王、约坦王、亚哈斯王、希西家王和玛拿西王时代,长达五十多年,对应于中国春秋初年从平王东迁到管仲相齐的时代。和他同时期的先知包括南国犹大的弥迦(弥一1)和北国以色列的阿摩司(摩一1)、何西阿(何一1)。以赛亚一直活到希西家的儿子玛拿西登基以后,犹太传统认为,他是被玛拿西下令锯死的(《塔木德 Talmud》Yevamot 49b)。
在北国耶罗波安二世(约主前793-753年在位)和南国乌西雅王(约主前791-740年在位)执政期间,神使新亚述帝国陷入了持续三十九年的衰落,阿达德尼拉里三世(Adad-nirari III,主前811-783年执政)的三个儿子撒缦以色四世(Shalmaneser IV,主前783-773年执政)、亚述但三世(Ashur-dan III,主前773-755执政)和亚述尼拉里五世(Ashur-nirari V,主前755-745年执政)都面临内乱,君权受到贵族的限制,不得不停止对外扩张,使南北两国都有了一个安全的国际环境。乌西雅王去世前五年,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即普勒,主前745-727年执政)登基,重新开始对外扩张(王下十五19、29)。
主前738-735年,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在东方打败了制衡亚述最主要的敌人乌拉尔图王国(Urartu Kingdom),西方的黎凡特诸王失去了重要盟友。亚述准备发动第二次西征,以征服大马士革、完全控制地中海东岸的黎凡特地区。亚兰和北国以色列结成了抵抗亚述的联盟,并劝说南国犹大加入。遭到犹大王约坦的拒绝以后,联盟就入侵犹大(王下十五37)。继位的犹大王亚哈斯向亚述求助,结果损人不利己。主前733-732年,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发动第二次西征,亚兰和北国以色列相继被亚述所灭(王下十五29;十六9;十八9-11),南国犹大也成了亚述帝国的附庸(王下十六10),陷入黑暗的背道时期(王下十六1-4)。
在这内忧外患之际,神兴起南国的以赛亚、弥迦和北国的何西阿发表预言,让百姓看到这一系列危机背后的属灵真相:他们所面临的国际压力,都是神在管理人类的历史(十三-二十三章),实现祂从前与以色列立约时警告过的咒诅(一2-3;申三十19),也成就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就已经预定的救赎旨意(弗一4-12)。
亚哈斯王去世以后,希西家王继位, 撒玛利亚于主前722年被亚述攻破(王下十七6),耶路撒冷也在主前701年被亚述围攻(王下十八13-16)。以赛亚的预言及时地挽回了希西家的心(耶二十六18-19),使他致力于带领全国回转归向神,被亚述围困的耶路撒冷就按着预言蒙神拯救(三十七36;王下十九29-36)。
但是,百姓的全然败坏并不能倚靠君王的改革来改变,以赛亚所预言的刑罚延迟了一百多年之后,最终还是来到了:耶路撒冷和圣殿被毁(六十四12;王下二十五9-10);百姓被掳巴比伦(三十九5-7;王下二十五11)。而以赛亚所预言的恢复,也在神的彻底拆毁之后逐一实现:古列已经下令重建耶路撒冷(四十四28),大卫的后裔已经诞生(九6-7;太一1),以马内利已经来临(七14;太一23), 施洗约翰已经出现(四十3-5;太三1-3),弥赛亚已经宣讲了福音(六十一1-2;路四18-19),祂必将带来国度的恢复(三十五1-10;五十二1;徒一6-7)和新天新地(六十五17;六十六22;彼后三13;启二十一1)。
全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以巴比伦威胁的浮现作为分界线:
- 一-三十九章是第一部分,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 A. 耶路撒冷悖逆失败的光景(一-五章);
- B. 预言弥赛亚的救赎计划(六-十二章);
- C. 宣告神在全地掌权(十三-二十三章);
- D. 预言神的审判和复兴(二十四-二十七章);
- C1. 劝阻百姓投靠外邦(二十八-三十三章);
- B1. 预言弥赛亚国度的降临(三十四-三十五章);
- A1. 耶路撒冷得着悔改的机会(三十六-三十九章)。
- 四十-六十六章是第二部分,组成一个交错平行的结构:
- A. 神安慰和拯救被掳的百姓(四十-四十八章);
- B. 预言弥赛亚的受苦和救赎(四十九-五十五章);
- A1. 神管教和医治悔改的百姓(五十六-五十九章);
- B1. 预言弥赛亚的得胜和新天新地(六十-六十六章)。
在旧约圣经中,《以赛亚书》被列为「大先知书」的第一卷,新约圣经引用最多的除了《诗篇》,就是《以赛亚书》。大卫的后裔和耶路撒冷,是本书信息的中心,全书出现了三位大卫的后裔:完全不信的亚哈斯王、信心软弱的希西家王和将来那位完美荣耀的弥赛亚君王。在旧约中,《以赛亚书》对弥赛亚的预言最多、最详细,所以被称为「第五福音」、「旧约中的福音书」。《以赛亚书》一共六十六章,第一部分三十九章、第二部分二十七章;整本圣经也是六十六卷,旧约三十九卷、新约二十七卷。而比形式的巧合更重要的是,本书比任何一卷书都更全面地启示了真理:神、人、罪、审判、救恩、弥赛亚,因此,《以赛亚书》也被称为「小圣经」。当南国犹大每况愈下的时候,从眼见的环境看,神对亚伯拉罕、摩西和大卫的应许好像越来越渺茫,神的百姓越来越没有前途。但恰恰就在人最绝望的时候,神借着以赛亚发表了旧约最完整的启示,作为祂对人的安慰:神的旨意并不倚赖于人的光景和努力,而是祂「亲口应许,亲手成就」(王上八24)。无论百姓怎样失败、环境怎样黑暗,历史的进展都在神的手中;神的旨意绝不改变,救恩的计划将会一直向前,直到把祂所预定的人全部领进新天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