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书第1章讲解讲章背景
【雅一1】「作神和主耶稣基督仆人的雅各请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的安。」
- 「作神和主耶稣基督仆人的雅各」(1节),是主耶稣的肉身兄弟雅各(加一19)。「神和主耶稣基督仆人」,表明主耶稣基督与神同等(腓二6),两者可以相提并论。在主耶稣复活以前,雅各并不相信祂(约七5;可三21、31);但主耶稣复活以后,雅各却成了门徒(林前九5),承认复活的主耶稣就是那位弥赛亚基督,从此一生由主耶稣基督支配掌管,不再以主耶稣的兄弟自居,而是自称「主耶稣基督仆人」。
- 「散住十二支派之人」(1节),指居住在罗马帝国各地的犹太基督徒(二1;徒十一19)。主前722年左右,北国以色列被亚述掳去(王下十七23);主前586年左右,南国犹大被掳到巴比伦(王下二十五21);主前63年,又有一批犹太人被罗马将军庞贝掳到罗马为奴。而几百万希腊化的犹太人则是为寻求更好的生活而定居于叙利亚(如安提阿、大马士革)、埃及(如亚历山大)、小亚细亚(如以弗所)和地中海沿岸的各大城巿,主要从事贸易。根据古希腊史学家、地理学家斯特拉波(Strabo,主前64–23年)的记载:「在整个世界里,很难找到一个地方没有犹太人,或在经济上不受他们控制的。」(W. Roscher, The Status of the Jews in the Middle Ages, Historia Judaica, 1944年4月刊第17页)正因为如此,福音通过散居的犹太人很快传遍了罗马帝国。今天,信徒也是「散住」在世界上的属神百姓,要在世人中显明我们是「世上的盐」和「世上的光」(太五13-14)。
- 「请……安 chairo」是希腊书信典型的问候方式(徒十五23;二十三26),原文在别处又被译为「喜乐」(帖前五16)、「平安」(太二十八9)。
【雅一2】「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
- 2-8节的主题是「在试炼中忍耐祷告」。
- 第2节的「喜乐 chara」原文源于第1节最后的「请……安 chairo」,两者谐音,把两个段落连接起来,表明2-4节所教导的内容,就是为了让收信者得着喜乐。
- 当时各地的犹太信徒正「落在百般试炼中」(2节),遭遇各种难处和逼迫,但雅各却劝勉他们不要焦虑、沮丧、抱怨或灰心,而是满有「大喜乐」(2节;约十六20;来十二11);不要把试炼当作惩罚、咒诅或羞辱,而要知道那是神用来熬炼我们信心的「试验」(3节)。「试验」原文指金银被火熬炼的过程(彼前一7),可以炼净杂质、验明真伪。逆境的熬炼可以炼净我们的信心,并且使我们认识到信心的真实性,从而得着强化,产生「忍耐」(3节),更加坚定、持久地面对困难。
- 第4节可译为「但要让忍耐发挥完全的功用,使你们能又完全又完整,一无所缺」(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忍耐」只是让我们得着属灵益处的开始(罗五4-5),若要让「忍耐」发挥完全的功用,我们就不能走捷径,而要在「忍耐」中接受神恩典的训练(多二11-12),让患难使我们属灵的视线更加清晰、视野更加宽阔(诗十八19)。人在困境中总是难免心乱如麻,盼望赶快熬过去,但神的心意却是要我们的信心和生命在试炼中成熟到「又完全又完整,一无所缺」的地步。祂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也知道什么时候结束。
- 信心的开头是神的恩赐(弗二8),信心的成长是神的工作,而神做工的方法就是允许「百般试炼」临到我们,让我们的信心经过一次次的「试验」,「训练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过克己、正直、敬虔的生活」(多二12和合本修订版),「本于信,以至于信」(罗一17)。
【雅一5】「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
【雅一6】「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
- 第5节的「缺少 leipo」原文与第4节最后的「缺欠 leipo」是同一个词,把两个段落连接起来,表明5-8节所求的智慧,是为了「让忍耐发挥完全的功用,使你们能又完全又完整,一无所缺」(4节和合本修订版)。
- 当我们面临困境的时候,默然忍受已经很难了,怎么还能把「落在百般试炼中」(2节)当作「大喜乐」(2节)呢?如果做不到,我们就应当向神承认自己是「缺乏智慧的」(5节),大胆地求神赐下能带来喜乐的智慧(约十六24)、而不只是赐下「忍耐」。神是「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5节),无论我们多么失败、多么软弱,只要我们回转认罪、承认软弱,祂都不会斥责我们,「因为祂知道我们的本体,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诗一百零三14)。能帮助我们用喜乐面对试炼的「智慧」,不是更多的知识,而是属灵的判断力和正确选择的能力(箴二10-19;三13-14;九1-6),使自己能「心意更新而变化」(罗十二2),让主的喜乐使自己的喜乐可以满足(约十五11;十七23);而主最大的喜乐,就是神的旨意在我们身上得以成就(路十一2)。
- 「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6节),是正确祈求属灵智慧的态度。这「信心」既不是自信,也不是「正面、积极、肯定的思想」,而是根据神的应许。「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箴九10),「祂给正直人存留真智慧」(箴二7),主耶稣也应许:「向来你们没有奉我的名求什么,如今你们求,就必得着,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约十六24)。因此,我们若凭信心求智慧,神必赐给我们,让我们的「喜乐可以满足」。
- 相反,「那疑惑的人」(6节)对神的应许并没有把握,态度「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6节)。「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来十一6),因此,没有信心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7节)。
- 「心怀二意的人」(8节),一面想跟随神,一面又留恋世界;一面想得着益处,一面害怕试炼。结果既被神厌恶,又被世界抛弃;就像在旷野飘流的以色列人,既不能回到埃及,又不能进入迦南,结果死在旷野,不能进入属灵的安息。反过来,神允许我们「落在百般试炼中」(2节),也可以使我们尝到「心怀二意的人」的恶果,因此学会专一地信靠神。
【雅一10】「富足的降卑,也该如此;因为他必要过去,如同草上的花一样。」
【雅一11】「太阳出来,热风刮起,草就枯干,花也凋谢,美容就消没了;那富足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也要这样衰残。」
- 9-11节的主题是「不要陷入财富的试探」。10-11节引自赛四十6-7。
- 第9节原文的最后一个词是「他 autos 」,第8节原文最后一个词也是「他 autos 」,把两个段落连接起来,表明9-11节所描述的物质贫富、人生起落,既是「百般试炼」(2节)之一,也最容易使我们成为「心怀二意的人」(8节)。一个人若要做到「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6节),首先不能「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14节),一面事奉神、想得天上「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17节),一面事奉玛门(太六24)、随从世界的贫富价值观(弗五5;提前六10)。
- 第9-10节可译为「卑微的弟兄要因高升而夸耀,富足的却要因被降卑而夸耀,因为富足的人要消逝,如同草上的花一样」(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意思是被降卑的富足者要像被升高的卑微者那样高兴,因为这样可以让富足者看透财富的虚幻,以免陷入财富的试探。
- 第11节可译为「太阳出来,热风刮起,草就枯干,花也凋谢,它美丽的样子就消失了;那富足的人在他一生的奔波中也要这样衰残」(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以色列的东风来自干燥的沙漠,炎热的程度可使花草在一日之间枯萎。同样,人的生命也和「草」一样脆弱,地上的财富就像「花」的美丽一样短暂。
【雅一12】「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祂之人的。」
- 12-25节的主题是「从上头来的真道帮我们忍受试探」。在原文中,12节的「有福 makarios」和25节的「得福 makarios」是同一个词,15b的「生出 apokueo」和18节的「生了 apokueo」是同一个词。这两个关键词在本书中只出现在这里,提示12-25节是一个完整的交错对称结构:
- A. 神借着试验赐下祝福(12节);
- B. 人的私欲是试探的源头(13-15节);
- B1. 神是恩赐和赏赐的源头(17-18节);
- A1. 人借着行道领受祝福(19-25节)。
- 第12节原文的第一个词「有福 makarios」,与第11节原文的最后一个词「衰残 maraino 」谐音,把两个段落连接起来。神允我们「忍受试探」(12节),不是为了让我们「衰残」,而是为了让我们「有福」。
- 人若要对试炼有正确的态度,首先必须看见试炼的益处(2-4节);人若看不出试炼的益处,可以向神求智慧(5-8节);若是凭着信心求,神必会赐下智慧,让他能用大喜乐去面对试炼(2节),并且因着「忍受试探」而「必得生命的冠冕;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祂之人的」(12节)。
- 「生命的冠冕」,比喻生命成熟的喜乐(启二10),就像运动员忍受锻炼的压力而使身体的耐力增强一样。「冠冕」原文可以指运动会中颁给得胜者的花冠,也可以指在筵席中给客人戴上的花冠,表示快乐之情。
【雅一13】「人被试探,不可说:『我是被神试探』;因为神不能被恶试探,祂也不试探人。」
【雅一15】「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
- 神允许我们「忍受试探」(12节),但「试探」的源头不是神,而是人内心的私欲。
- 被试探的人不可说「我是被神试探」(13节),把失败的责任推诿给神(创三12),这实际上是试探神(民十四22)。「神不能被恶试探,祂也不试探人」(13节),不会用任何犯罪的欲望来引诱人。在原文中,「试炼 trial」(2节)和「试探 trial」(12节)是同一个词,「试验 test」(3、12节)则是另一个词。神的「试验」是要把我们的杂质炼净,而「试探」是要引诱人犯罪;「试验」是要把人带向神,「试探」是要把人推离神。
- 「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14节),本质上是自己引诱自己,所以要为自己的犯罪负责。受试探并不是犯罪(来四15;林前十13),屈服于试探才是;因为人不能阻止飞鸟从头顶飞过,但却能拒绝它在头上搭窝。来自撒但和世界的诱惑,只有被人接受为内心的私欲,才会「牵引诱惑」我们。我们若体贴肉体、任凭私欲决定我们的抉择和行为,私欲「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15节)。
【雅一17】「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祂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
【雅一18】「祂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们,叫我们在祂所造的万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
- 16节可译为「我亲爱的弟兄们,不要被欺骗了」(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意思是在试探中不要自欺欺人、诿过饰非,而要承认自己的罪(14-15节)、仰望神的「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17节)。因为神不是试探的源头,而是「各样美善的恩赐」的源头;祂不会给我们犯罪的意念,而会给我们「各样全备的赏赐」。但受试探的人总是害怕有所失去、渴望有所得着,不确定神的供应是否符合我们的所需。
- 神「不试探人」(13节)。人的私欲是「生出罪来、生出死来」(15节),使我们成为转瞬衰残的「草上的花」(10节)。神却是「用真道生了我们,叫我们在祂所造的万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18节),所以也会在试炼中赐下圣灵(路十一13)、出路(林前十13)和能力(林后十二9),让我们能「忍受试炼」(12节)、得着「生命的冠冕」。
- 日月星辰会改变、转动,但创造它们的「众光之父」(17节)却「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17节),对我们的旨意不会前后不一。神不会一面用真道重生我们(18节),一面用试探毁灭我们(13节)。祂若允许我们「落在百般试炼中」(2节),也会赐下够用的恩典(林后十二9)和忍受的出路(林前十13)。
【雅一19】「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
【雅一21】「所以,你们要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
【雅一22】「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
【雅一23】「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
【雅一25】「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 既然神不是试探的源头(13-15节),而是恩赐和赏赐的源头(16-18节),并且已经「用真道生了我们」(18节),「落在百般试炼中」(2节)的人就应当「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21节)、结出行道的果子,好让人能「忍受试探」(12节),「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25节)。
- 领受真道的正确态度是:
- 「快快地听」(19节),积极地「领受那所栽种的道」。
- 「慢慢地说」(19节),仔细思想,不要急于对面临的困境和神的旨意下结论。
- 「慢慢地动怒」(19节),「存温柔的心」,谦卑顺服圣灵的管理,不屈服于试探。
- 「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20节),用「人的怒气」去替神做工,是信徒挥之不去的一个试探。但神所喜悦的公义,绝不是靠着人肉体里出来的「怒气」实现的。神用真理光照人,用恩典挽回人,而「人的怒气」只是体贴肉体、不顺从圣灵的表现,只会惹动别人的肉体、败坏弟兄的生命;只能发泄情绪,把人推离神,对于神的工作毫无帮助。
- 「你们要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21节),可译为「你们要除去一切的污秽和累积的恶毒」(和合本修订版)。也就是除去「自己的私欲」(14节)和私欲生出的罪(15节)。因为「担负罪恶,被各样的私欲引诱」(提后三6)的人,「常常学习,终久不能明白真道」(提后三7)。无法「领受那所栽种的道」。
- 人若真正「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必然会将真道活出来,因为知道「听神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路十一28)。而「单单听道」(22节)却不「行道」的人,恐怕并没真正重生得救,只是「自己欺哄自己」(22节)。
- 许多人「听道而不行道」(23节),并不是为了遵行神的旨意,而是为了多一点圣经的知识、多一些属灵的感觉。因此,他们就像在镜子里匆匆一瞥,并没有时常「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25节),「道」并没有扎根于心中,只有表面、暂时的印象,「随即忘了」(24节)。
- 「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就是使人重生(18节)、得救(21节)的福音真道。这律法是完美的(太五17),并不是为了约束人。相反,「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八32),人若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25节),使人能「忍受试探」。
【雅一26】「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
【雅一27】「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 一26-三12的主题是「在试探中行道」。在原文中,26节的「勒住 chalinagogeo」和三2的「勒住 chalinagogeo」是同一个词,27节的「保守 tereo」和二10的「遵守 tereo」是同一个词。这两个关键词在本书中只出现在这里,提示一26-三12是一个完整的交错对称结构:
- A. 要勒住舌头(一26);
- B. 虔诚必然伴随行为(一27);
- B1. 信心必定伴随行为(二1-26);
- A1. 要制伏舌头(三1-12)。
- 一方面,一个真正行道的人,首先在于内心的顺服。一个人能否「勒住他的舌头」(26节),是他内心光景的标志。因为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太十二34):一个真正属灵的人,说话带着基督的恩典,能够造就人;一个管不住口舌的人,言语里都是自己的意见和情绪,只会败坏人。因为「这人的虔诚是虚的」(26节),里面并不顺服圣灵的管理,只是「自以为虔诚」(26节)、「欺哄自己的心」(26节),实际上是一个「听道而不行道的」(23节)。
- 另一方面,「虔诚」的本质就是顺服神、活出神的性情。因此,在神面前「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26节),必然会伴随着外面的行为:首先是「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太二十二37),其次是「爱人如己」(太二十二39)。「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27节),代表「爱人如己」,不是根据人的同情,而是根据神的性情(诗六十八5)。「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27节),代表爱神、亲近神,不「与世俗为友」(四4),因为「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来十二14)。
- 信徒是蒙神保守的人(约壹五18;犹1、24),但神的保守并不是人放松懈怠的理由,反而是人保守自己的根据,而不「保守」自己必然被神管教,因为「人若在火炭上走,脚岂能不烫呢」(箴六28)。正因为信徒是「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彼前一5),对自己的「保守」才不会徒劳落空。所以,立约之民有责任守住蒙召的地位(出十九5),信徒有责任「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一27;约壹五21;犹21)。
《雅各书》背景
《雅各书》的原文是希腊文,又被称为「雅各的信 Epistle of James」。《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后书》、《约翰壹、贰、叁书》、《犹大书》被称为「一般书信 General Epistles」或「大公书信 Catholic Epistles」,因为这些书信都没有指明特定的收信人,而且作者并非保罗。
教会传统认为,本书的作者是「主的兄弟雅各」(加一19)。他并不是十二使徒之一,而是主耶稣的肉身兄弟「公义者雅各 James the Just」(优西比乌《教会史》卷2第23章第4节),在犹太人占主体的耶路撒冷教会「被称为教会柱石」(加二9)。因此,他有足够的影响力劝勉「散住十二个支派的人」(1节)。大约主后62年,在罗马巡抚非斯都去世、新巡抚到任之前,大祭司亚那二世(Ananus II )乘乱将雅各处死(《犹太古史》卷20第9章200-203节;优西比乌《教会史》卷2第23章3-16节)。
本书的写作日期可能比较早,内证是:
-
- 与旧约和犹太人的传统智慧一致,除了两节提到「主耶稣基督」的经文(一1;二1),所有的犹太人都能接受本书的教导。
- 「散住十二支派之人」这个称呼,表明当时各地的教会以犹太人为主。
- 教会聚会的地方被称为「会堂」(二2),表明犹太基督徒还可以在犹太会堂里聚会。
- 教会的组织比较简单,只提到长老(五14)和教师(三1)。
- 特别提到犹太人的中心信条「神只有一位」(二19)。
- 没有提到关于犹太礼仪方面的争论,可能写于主后49年耶路撒冷会议之前(徒十五13)。
虽然本书可能是新约圣经最早写成的书卷,但被接纳为正典的过程很慢。罗马帝国的东方是犹太人主要的散居地,所以东方的教会很早就接受了本书,但西方的教会比较慢,直到主后397年的第三次迦太基会议才确立本书的正典地位。
本书最初的读者是散居在罗马帝国各地的犹太信徒。当时,他们正在面对各种艰难的处境,遭受逼迫(二6b-7)、生活贫困(二15-16)、被富人欺负(五1-6)、甚至被其他信徒歧视(二1-6a),以致教会中出现了许多纷争(三14-16),信徒心怀二意(一8;四8),在神和世俗(四4)之间摇摆不定,信心无法转化成行为(二14-26)。因此,本书的目的并非系统地教导福音的真理,而是要求信徒活出福音的实际,所以文风简洁、贴近生活,用了五十多个命令句,反映出许多登山宝训(太五至七章)和《箴言》的思想,被称为「新约的箴言」。本书的文学结构也像《箴言》那样,每段之间好像缺乏连贯性,实际上都有巧妙的内在联系,整体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
- A. 问安(一1);
- B. 在试炼中忍耐祷告(一2-8);
- C. 不要陷入财富的试探(一9-11);
- D. 从上头来的真道帮我们忍受试探(一12-25);
- E. 在试探中行道(一26-三12);
- D1. 从上头来的智慧帮我们抵挡试探(三13-四12);
- C1. 富人容易陷入的试探(四13-五6);
- B1. 在试炼中忍耐祷告(五7-18);
- A1. 结语(五19-20)。
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质疑本信的重要性,认为《雅各书》与保罗「因信称义」的教导对立;但加尔文和墨兰顿却不这样认为。事实上,本信关于「因行为称义」(二21、25)的教导,与保罗「因信称义」(罗四11;五1;加三8、24)的教导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雅各从正面肯定信心必然产生行为(二22),保罗从反面强调只有信心才能带出行为(二8-9)。「因信称义」的信心,乃是「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加五6),「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二10);因此,虽然行为并不能产生信心,但「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二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