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以斯拉记第1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拉一1】「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华为要应验借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就激动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诏通告全国说:」

【拉一2】「『波斯王古列如此说:“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祂建造殿宇。」

【拉一3】「在你们中间凡作祂子民的,可以上犹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华——以色列神的殿(只有祂是神)。愿神与这人同在。」

【拉一4】「凡剩下的人,无论寄居何处,那地的人要用金银、财物、牲畜帮助他,另外也要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献上礼物。”』」

  • 「古列」(1节)又译为塞鲁士、居鲁士二世(Cyrus the Great,主前539-530年统治波斯帝国),是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Empire)的创建者,于主前539年攻陷巴比伦,定都巴比伦,次年改年号为古列元年。
  • 「耶和华为要应验借耶利米口所说的话」(1节),指先知耶利米在「约雅敬第四年,就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元年」(耶二十五1),预言百姓将被掳、「服事巴比伦王七十年」(耶二十五11),然后「仍回此地」(耶二十九10)。「七十年」是大约的数目,此时距离这个预言已经过了67年,所以神「激动波斯王古列的心」(1节),成就祂的应许,继续国度和圣殿的计划。
  • 此时,原来亚述帝国和巴比伦帝国的领土都已囊括在波斯帝国的疆域之中。古列王「下诏通告全国」(1节),使被掳亚述的北国余民和被掳巴比伦的南国余民都获得了释放。2-4节的诏书原文是亚兰文,被收藏于波斯宫廷的档案库(六2)。
  • 「天上的神」(2节)这个称呼,在旧约中大都出现在被掳之后的《历代志》、《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但以理书》。古列王也用类似的用语称呼波斯帝国境内其他民族的假神,目的是为了实行宗教怀柔政策。
  • 犹太史学家约瑟夫记载,古列王读了先知以赛亚的预言(赛四十四28-四十五5;四十五13-14),所以渴望实现神的旨意(《犹太古史》卷11第1章5-6节)。「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祂建造殿宇」(2节),是古列对先知以赛亚预言的回应。在古列王登基之前两百多年,先知以赛亚已经预言:神「论古列说: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悦的,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发命立稳圣殿的根基」(赛四十四28)。
  • 「只有祂是神」(3节),原文是「祂是在耶路撒冷的神」。古列王是一个多神主义者,并不是真正认识独一真神,但照样被神用来预备重建圣殿的环境。
  • 巴比伦和耶路撒冷相隔千里,波斯人不会说「上犹大的耶路撒冷」(3节),这诏书可能是由犹大文士帮助起草的。
  • 「在你们中间凡作祂子民的」(3节),包括被掳亚述的北国余民和被掳巴比伦的南国余民,但首先作出回应的是犹大、便雅悯和利未支派的百姓(5节)。
  • 「凡剩下的人」(4节),指被掳剩下的余民(英文ESV译本)。「那地的人」(4节),可能指与被掳的余民杂居的外邦人。这些外邦邻居被要求馈赠金银、财物,为被掳回归的百姓送行,正如当年埃及人把金银送给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出十二35-36)。神带领余民离开被掳之地、回归耶路撒冷,就像当年带领百姓出埃及、进迦南的救赎之旅,正如先知以赛亚所预言的:这是第二次出埃及(赛四十三14-17;四十八20-21)。
  • 圣殿的恢复,是从神自己开始的。古列王的诏书在波斯帝国无人能够挑战,但实际却是完全被动的,真正掌权的乃是掌管君王兴衰的神。神使用古列预备环境,但只允许「凡作祂子民的」回去重建圣殿。因为只有属神的人才会失落神的见证,也只有属神的人才能被神使用恢复神的见证。神让「万事都互相效力」(罗八28),但属神的事,不能任由不属神的人去发热心、去影响、去主导。

【拉一5】「于是,犹大和便雅悯的族长、祭司、利未人,就是一切被神激动他心的人,都起来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华的殿。」

【拉一6】「他们四围的人就拿银器、金子、财物、牲畜、珍宝帮助他们(原文是坚固他们的手),另外还有甘心献的礼物。」

  • 「犹大和便雅悯」(5节),是被掳到巴比伦的两个主要支派。
  • 「族长」(5节),原文是「父亲们的领袖」,是由同一位大家长掌管的几个家庭的领袖。
  • 「四围的人」(6节),包括留在被掳之地的以色列人和他们的外邦邻居。回去的人是为着恢复神的见证,留下的人也不甘心留在神的见证之外,纷纷「帮助他们」(6节)。正如诗篇所说的:「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诗一百三十七1),当百姓经历了被掳之苦,回头追想神的时候,神的恢复就显明在他们中间。
  • 神不但「激动」(1节)古列王诏令百姓「上犹大的耶路撒冷」(3节)重建圣殿,也「激动」(5节)了一批百姓「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华的殿」(5节)。南国犹大已经被掳将近七十年,神应许那些安心在被掳之地受管教的百姓安居乐业(耶二十九4-7)。现在要他们放弃相对安逸的生活,连根拔起、长途跋涉一千六百公里,回到城中一片荒凉、城外充满敌意的耶路撒冷,实在需要极大的信心和勇气。因此,在被掳的几十万人当中,第一批只有四万多人回归(二64-65)。「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太十九26),从外邦君王、到响应呼召的百姓,全部都是因为神「激动」他们的心。恢复和重建都是神所发起、所推动的,神的信实和眷顾驱散了属灵的黑暗,人的回转把七十年的阴霾一扫而光:「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二13)。

【拉一7】「古列王也将耶和华殿的器皿拿出来,这器皿是尼布甲尼撒从耶路撒冷掠来、放在自己神之庙中的。」

【拉一8】「波斯王古列派库官米提利达将这器皿拿出来,按数交给犹大的首领设巴萨。」

【拉一9】「器皿的数目记在下面:金盘三十个,银盘一千个,刀二十九把,」

【拉一10】「金碗三十个,银碗之次的四百一十个,别样的器皿一千件。」

【拉一11】「金银器皿共有五千四百件。被掳的人从巴比伦上耶路撒冷的时候,设巴萨将这一切都带上来。」

  • 神的百姓摆上自己,奉献了「甘心献的礼物」(6节)以后,神就催促古列王交出了圣殿的器皿(7节)。古代中东人在征服一个民族时,通常会掳掠对方神庙里的圣物,「放在自己神之庙中」(7节),以证明自己的神胜过被征服者的神。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先后曾经三次掠夺圣殿中的器皿:
    1. 尼布甲尼撒元年,即主前605年(耶二十五1;四十六2),尼布甲尼撒王第一次攻击耶路撒冷,约雅敬王和部分圣殿器皿被掳(6-7节),先知但以理也在这次被掳(但一1、6);
    2. 尼布甲尼撒八年,即主前597年(王下二十四12),耶路撒冷城被围三个月后陷落,约雅斤王、所有的犹大精英和部分圣殿器皿被掳(王下二十四13-16),先知以西结也在这次被掳(结一1-2);
    3. 尼布甲尼撒十九年,即主前586年,耶路撒冷被攻陷、圣殿被毁,所有的圣殿器皿和大部分剩下的百姓被掳(王下二十五11-17)。
  • 「拿出来」(7、8节),原文是「出来」,被用来形容亚伯拉罕出吾珥(创十一31)、出哈兰(创十二4),也被用来形容以色列人被神从埃及「领出来」(出三10-12;十二51;十三3)。第11节的「从……将……带上来」,原文是用来描述出埃及的措辞(出三十三1)。因此,被掳的百姓带着圣殿的器皿回归耶路撒冷,正是先知以赛亚所预言的第二次出埃及(赛五十二11-12)。
  • 「设巴萨」(8节)可能是所罗巴伯的巴比伦名字,也可能是其他人,不能确定。「犹大的首领」(8节)这个称呼非常独特,使本书最初的读者想起出埃及时,各支派的首领向神献上器皿(民七84-86)。
  • 「金盘」(9节)原文是个外来语,表示9-11节的清单是由外邦人制作的。
  • 「银碗之次」(10节),意思可能是「第二等银碗」。
  • 在被掳之前,先知耶利米曾经预言:「论到那在耶和华殿中和犹大王宫内,并耶路撒冷剩下的器皿,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必被带到巴比伦存在那里,直到我眷顾以色列人的日子。那时,我必将这器皿带回来,交还此地」(耶二十七21-22)。因此,每一件金器、银器都见证了神的保守和看顾,虽然已经落在外邦人手中多年,但神仍然叫他们交出来,为神所用。今天,也有许多信徒如同被掳七十年的「耶和华器皿」(赛五十二11),在世界上打滚数十年,但神最终必然要叫世界交出他们,让他们重新分别为圣,把他们带回来归神所用!

《以斯拉记-尼希米记》背景

  在希伯来文圣经中,《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是同一卷书,希伯来名是「以斯拉 עֶזְרָא / Ezrā」。希腊文《七十士译本》译成之后不久,犹太人把这卷书分为《以斯拉记上、下》,后来又将《以斯拉记下》称为《尼希米记》。《以斯拉记-尼希米记》记录了波斯帝国统治期间,神先后兴起了所罗巴伯、以斯拉和尼希米三位领袖,带领被掳的余民回归耶路撒冷,完成重建圣殿、重建百姓和重建城墙的百年复兴史。这段历史从主前538年一直到主前423年以后,对应于中国的春秋末期,先知哈该(哈一1)、撒迦利亚(亚一1)和玛拉基在此期间事奉。

  传统认为,《以斯拉记-尼希米记》的作者是作祭司的文士以斯拉,但并不能确定。本书的内容取材广泛,包括官方文件、家谱、名单、以斯拉的回忆录和尼希米的回忆录。其中波斯帝国官方文件的原文是亚兰文(拉一2-4;四8–22;五7–17;六3–12;七12–26)。书中的内容是按照属灵启示的顺序排列的:首先必须重建圣殿(拉一-六章),然后才能重建百姓(拉七-十章),最后才是重建城墙(尼一-十三章),三位领袖的使命也是循序渐进。所以本书有一些历史事件并未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录。

  在希伯来圣经《塔纳赫》(תנ״ך‎‎ / Tanakh)中,《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位于《历代志》之前,是《圣卷》的倒数第二卷,也是整本希伯来圣经《塔纳赫》倒数第二卷。《塔纳赫》的名字Tanakh由三个单词的开头字母组成,代表以下三部分、24卷书:

  • 《妥拉》(Torah / תורה):意思是「指导、教导」,共5卷。顺序是: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
  • 《先知书》(Navim / נביאים):意思是「先知们」,共8卷。现代顺序是:早期先知书(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后期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十二先知书)。
  • 《圣卷》(Ketuvim  / כתובים):意思是「作品集」,共11卷。现代顺序是:诗歌(诗篇、箴言、约伯记),五小卷(雅歌、路得记、耶利米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历史书(但以理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历代志)。

  早在南国犹大被掳之前,先知耶利米就已经预言:「耶和华如此说:为巴比伦所定的七十年满了以后,我要眷顾你们,向你们成就我的恩言,使你们仍回此地」(耶二十九10)。虽然新巴比伦帝国从来都不肯释放俘虏,但神的话语高过地上的一切强权(赛十5)。先知以赛亚在两百多年前就宣告了神的预言:「我——耶和华所膏的古列;我搀扶他的右手,使列国降伏在他面前。我也要放松列王的腰带,使城门在他面前敞开,不得关闭」(赛四十五1)。主前539年10月12日晚上,巴比伦王伯沙撒放肆地使用圣殿的器皿大宴群臣,向偶像致敬。波斯大军当晚就攻陷了巴比伦城(但五1-31),应验了先知的预言。

  波斯人是现代伊朗的一个民族。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部落的古列(Cyrus the Great,又译为居鲁士二世、居鲁士大帝、塞鲁士)于主前559年自称波斯王,附庸于他外公统治的玛代王国。主前549年,古列征服了玛代,自称玛代王。主前547年,古列征服了吕底亚和小亚细亚,自称吕底亚王。主前539年,古列攻陷了巴比伦,自称巴比伦王,缔造了亘古未有的超级大国,疆土从西方的小亚细亚延伸到东方的印度河。与亚述和巴比伦的高压统治相反,古列王心胸宽广,对被征服的国家采取宽容的怀柔政策,下诏重建各民族的神庙,允许各民族一定程度的自治,以避免广大帝国的内乱。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国教是祆教(Zoroastrianism,又称琐罗亚斯德教或拜火教),他们把被征服民族的神明看作隶属于祆教主神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的天军,帮助光明之神与黑暗之神阿里曼(Ahriman)争战。因此,古列王并不介意把感谢归于被认为助他得胜的外族神明,并且把自己塑造成被各族神明所拣选的解放者和统治者:在巴比伦人中,他是被马尔杜克神拣选的,保证马尔杜克神庙不遭毁坏;在以色列人中,他是被耶和华神拣选的,资助重建圣殿。因此,在波斯帝国两百多年(主前549-330年)的统治期间,中东基本维持和平,文化艺术得以兴盛,是形成新约犹太民族最重要的时期。

  主前538年,「波斯王古列元年」(拉一1),所罗巴伯带领第一批被掳的余民回归耶路撒冷(拉二1-三1),次年开始重建圣殿(拉三8-13)。

  主前530年,古列王在中亚阵亡,其子冈比西斯二世(Cambyses II,主前530-522年在位)继位。圣殿的重建工程因仇敌控告,被下令停工(拉四7-22)了九年多(《犹太古史记》卷11第2章第30节)。冈比西斯二世于主前525年征服埃及,许多埃及的庙宇遭到亵渎和破坏,却保留了当地的犹大会堂。耶路撒冷位于巴比伦和埃及之间的道路上,是波斯帝国重点维稳的地方。

  主前522年,冈比西斯二世在从埃及回国的路上去世,王室远支大流士一世(Darius the Great,主前522-486年在位)、即大利乌继位。此时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开始事奉,圣殿的重建工程得以继续。主前516年,圣殿于「大利乌王第六年」(拉六15)完成重建。之后,大流士一世于主前490年在入侵希腊的马拉松战役中失败。

  主前486年,大流士一世与古列女儿的儿子亚哈随鲁(Xerxes I,即薛西斯一世,主前486-465年在位)继位。亚哈随鲁于主前480年在入侵希腊的萨拉米斯海战中失败,之后,以斯帖于「亚哈随鲁王第七年」(斯二16)成为王后,保护犹大人免受灭顶之灾。

  主前465年,亚哈随鲁在政变中被杀,其子亚达薛西(Artaxerxes I,即阿尔塔薛西斯一世,主前465-424年在位)继位。主前460-454年,亚达薛西镇压了希腊支持的埃及起义。在此期间,以斯拉于「亚达薛西王第七年」(拉七7)带领第二批余民回归,重建百姓。主前449年,波斯和希腊签订卡里阿斯和约(Peace of Callias),带来了三十多年的和平。几年之后,尼希米于「亚达薛西王二十年」(尼二1)带领第三批余民回归,重建耶路撒冷城墙。

  这一百年的史实表明,地上超级帝国的历史,完全是在神的管理之下。虽然神的百姓已经成为一小群余民,但他们仍然是「天地之神的仆人」(拉五11)。「以斯拉」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帮助」,这个最初的书名贴切地表明了本书的主题:《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反复强调创造天地之神的「帮助」(拉一4、6;五2;七6、9、28;八18、22、36;十4;尼二8、18),国度和圣殿的恢复,并不需要人的帮助,因为「我们神施恩的手必帮助一切寻求祂的」(拉八22);而书中频繁出现的献祭、祷告和律法,正是百姓领受神恩典的媒介。因着神施恩之手的帮助,被掳的余民不但归回耶路撒冷(赛十22),更「归回全能的神」(赛十21);不但重建了圣殿和圣城,更重建了「圣洁的种类」(拉九2)。经过了被掳和恢复,百姓痛定思痛,认清了失败的根源,重新与神立约(拉十3;尼九38),立志分别为圣、彻底与偶像和外邦恶俗决裂。

  虽然国度并没有政治上的主权,百姓还没有完全恢复与神的正常关系,但却比起任何一个独立的时期更符合自己的身分、更像他们该有的样子。神做工的法则是永不改变的,今天,每个重生得救的信徒也都要在圣灵的帮助下,经历属灵的复兴。神同样要让「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罗八28),好把我们建成合乎「神借着圣灵居住」(弗二22)的「圣灵的殿」(林前六19)。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以斯拉记   巴比伦   耶路撒冷   波斯   先知   犹大   的人   帝国   器皿   埃及   耶和华   百姓   犹太   大帝   原文   希伯来   这是   以色列   希腊   元年   本书   都是   外邦   是一个   西王   西斯   七十年   支派   激动   二世   他们的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