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20章讲解讲章背景
【徒二十1】「乱定之后,保罗请门徒来,劝勉他们,就辞别起行,往马其顿去。」
【徒二十2】「走遍了那一带地方,用许多话劝勉门徒(或译:众人),然后来到希腊。」
【徒二十3】「在那里住了三个月,将要坐船往叙利亚去,犹太人设计要害他,他就定意从马其顿回去。」
【徒二十4】「同他到亚细亚去的,有庇哩亚人毕罗斯的儿子所巴特,帖撒罗尼迦人亚里达古和西公都,还有特庇人该犹,并提摩太,又有亚细亚人推基古和特罗非摩。」
【徒二十6】「过了除酵的日子,我们从腓立比开船,五天到了特罗亚,和他们相会,在那里住了七天。」
- 「保罗心里定意经过了马其顿、亚该亚,就往耶路撒冷去」(十九21),所以先向西经过马其顿和亚该亚,回访这一带的教会,这些教会有负担捐助耶路撒冷教会(林后八1-2;林前十六3-5)。保罗可能于主后54年五月离开以弗所前往马其顿,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走遍了那一带地方」(2节),然后到了哥林多。他可能于主后56年在马其顿写了《哥林多后书》(林后二12-14;七5-8;八1-2;九2;罗十五26-28)。
- 「希腊」(2节)指巴尔干半岛南方的亚该亚省,首府是哥林多。
- 保罗在哥林多住了三个月(3节),可能是主后56-57年的冬天,航运停止。他原来的计划,可能是过了冬天就从哥林多东面的坚革哩港直接「坐船往叙利亚去」(3节),先回安提阿教会报告,然后再去耶路撒冷。此时有许多犹太人坐船去耶路撒冷守逾越节,可能有人谋划在船上把保罗推下海(3节)。圣灵不允许这个计划得逞,就让保罗改变了计划,让一部分同工坐船前往「特罗亚 Troas」(6节)等候,自己先到马其顿,等过了逾越节、再从腓立比坐船前往特罗亚会合(6节)。保罗可能在这三个月里写了《加拉太书》和《罗马书》(罗十五22-32;徒十九21;林前十六3-7)。
- 与保罗一起去亚细亚的这些人,可能是马其顿各教会的代表,要把外邦教会的爱心捐献护送到耶路撒冷(二十四17;林前十六3-5),显明「爱心的凭据」(林后八22)。保罗极力避免自己携带捐资,以免给魔鬼留破口(林后八19-21)。
- 「特庇人该犹」(4节),可能就是「马其顿人该犹」(十九29),他可能是马其顿人,但住在小亚细亚的特庇。
- 在《使徒行传》中,「我们」(5节)这个词最后一次出现在腓立比(十六17),现在再度出现在腓立比(6节),可能是本书的作者路加过去七年里一直在腓立比,现在再度与保罗会合、加入了他的旅程。从此,路加一直与保罗同行,陪他同往罗马(二十八14),直到保罗最后殉道(西四10、14;门23-24;提后四11)。本节以后的细节,也越发显得生动。
- 「过了除酵的日子」(6节),指过了逾越节,避开拥往耶路撒冷守节的犹太人。从腓立比到特罗亚的旅程,比上次从特罗亚到腓立比多了三天(十六11),可能因为风向不顺。
【徒二十7】「七日的第一日,我们聚会擘饼的时候,保罗因为要次日起行,就与他们讲论,直讲到半夜。」
【徒二十9】「有一个少年人,名叫犹推古,坐在窗台上,困倦沉睡。保罗讲了多时,少年人睡熟了,就从三层楼上掉下去;扶起他来,已经死了。」
【徒二十10】「保罗下去,伏在他身上,抱着他,说:『你们不要发慌,他的灵魂还在身上。』」
【徒二十11】「保罗又上去,擘饼,吃了,谈论许久,直到天亮,这才走了。」
- 「七日的第一日」(7节),指星期天。初期教会的门徒白天都必须工作,晚上才能参加聚会,所以聚会常常在晚上进行(8节)。因为保罗牵挂教会,这次见面又可能是最后一次了,所以「直讲到半夜」(7节)。这里的教会都是外邦人,所以路加并非按犹太算法、从日落到日落算一天;而是按罗马算法、从午夜到午夜算一天。因为这里清楚地指出,「天亮」(11节)已经是「次日」(7节),并不是日落后才算「次日」。
- 保罗在特罗亚住了七天(6节),但只提到「聚会擘饼」这一天,可能是因为当时的门徒已经特别将「七日的第一日」从一般日子里分别出来,专门为记念主而聚集在一起。
- 初期教会的聚会常常在一座房子的「楼上」(8节;一13),因为古代楼房里最大的房间都位于顶层,下层的房间都会被承重墙分割成小房间。
- 「犹推古」(9节)是个希腊名字,意思是「幸运」,他果然很幸运。这位少年可能白天忙碌了一天,现在已经很累了,楼上又「有好些灯烛」(8节),容易缺氧,所以「困倦沉睡」(9节),不幸落窗身亡。根据医生路加的确诊,他「已经死了」(9节),并非昏迷不醒。
- 保罗「伏在他身上,抱着他」(10节),并不是对一个可能有骨折和脑震荡的人的正确急救方法,而是像先知以利亚(王上十七21)和以利沙(王下四34)一样施行神迹。
- 教会的聚会出了人命,这是一件大事。但希奇的是,不但保罗泰然自若,众人也都非常淡定,大家都对圣灵的大能和使徒的权柄(10节)很有信心。他们「擘饼,吃了,谈论许久,直到天亮,这才走了」(11节)。当时可能是擘饼聚会与爱筵聚餐在一起进行(林前十一20-34),所以众人又吃又喝,竟然一点也不着急。
- 当保罗定意前往耶路撒冷之后(十九21),一直就麻烦不断,先是外邦人要抓他(十九29),然后是犹太人要害他(3节),现在是聚会出了人命(9节)。但这一切既是圣灵的「指证」(23节),也是圣灵的「安慰」(12节)。保罗的三次宣教旅程都在圣灵的带领之下,外面的逼迫是推动宣教之帆的东风,里面的难处也是主给教会预备的「安慰」。保罗虽然走了,犹推古却复活了;这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教会。众人从圣灵那里「得的安慰不少」(12节),从此他们知道虽然不再有保罗(25节),但却永远有基督。圣灵所带领的宣教,不是让人跟随使徒,而是让人得着基督。
【徒二十13】「我们先上船,开往亚朔去,意思要在那里接保罗;因为他是这样安排的,他自己打算要步行。」
【徒二十14】「他既在亚朔与我们相会,我们就接他上船,来到米推利尼。」
【徒二十15】「从那里开船,次日到了基阿的对面;又次日,在撒摩靠岸;又次日,来到米利都。」
【徒二十16】「乃因保罗早已定意越过以弗所,免得在亚细亚耽延,他急忙前走,巴不得赶五旬节能到耶路撒冷。」
- 从特罗亚向南到达「亚朔 Assos」(13节)航海距离约65公里,沿海岸步行距离约50公里,保罗特意「这样安排」(13节),也许是需要一天单独的时间与神交通。圣灵已经在一路上向他指示,前面将有极大的危险在等候他(22-24节),所以他需要与主有深入的交通,才能行完当行的路程(25节)。
- 亚朔是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主前384-322年)开办学院、迎娶公主的地方,被波斯帝国征服后,亚里士多德逃往马其顿、辅导亚历山大,最后波斯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保罗从「亚历山大·特罗亚 Alexandria Troas」一路走到亚朔,心中对世事的变幻莫测有何感触呢?
- 从亚朔向南到达「米推利尼 Mitylene」(14节),航海距离约45公里。米推利尼是希腊七贤庇塔库斯(Pittacus of Mytilene,主前640-568年)的家乡,他最著名的格言是「认清你的时机 Know thine opportunity」。在米推利尼停泊的一夜,保罗有没有认清自己的时机呢?
- 从米推利尼向南到达「基阿的对面」(15节),也就是士每拿和以弗所之间突出的半岛的尖端,航海距离约100公里。「基阿 Chios」是诗人荷马(Homer,主前8世纪)的家乡,在「基阿的对面」停泊的一夜,保罗的心中对荷马的史诗有何感慨呢?
- 从基阿岛的对面向东南到达「撒摩 Samos」(15节),航海距离约100公里。撒摩岛是讲故事的伊索(Aesop,主前620-564年)、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主前570-495)和伊壁鸠鲁派始祖伊壁鸠鲁(Epicurus,主前341-270年)的家乡,在这里停泊的一夜,保罗有没有想到伊索的寓言和雅典的哲学家们呢?
- 从撒摩向南到达「米利都 Miletus」(15节),航海距离约60公里。米利都是希腊七贤泰勒斯(Thales of Miletus,主前623-545年)的家乡,他是米利都学派(Milesian school)的创始人,被誉为哲学之祖、科学之父。泰勒斯的格言「认识你自己 Know thyself」是德尔斐神庙门口最著名的箴言,劝人醒悟人只是人、并非诸神。在米利都等候的几天里,保罗又是怎样认识自己、认识神的呢?
- 13-15节是保罗一路沿着爱琴海东岸南下航行的路线。这种「跳岛式」的古代航行方式,是因为爱琴海的夏天通常只有白天起风,而小亚细亚沿岸的狭长海峽又布满了小岛,夜间航行既慢又危险。路加不厌其烦地描述这些细节,是要让读者体会保罗一路「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22节);「基督的爱」(林后五14)激励他一心行完自己的路程、完成领受的职事(24节)。
- 「保罗早已定意越过以弗所,免得在亚细亚耽延」(16节),指他上了一条不在以弗所停靠的船。保罗的决定乃是出于圣灵的催逼(22节)。两年前保罗在以弗所传道时,曾引起极大的骚乱(十九23-34),他若此时出现,可能会被人缠上、难以脱身,无法在五旬节前赶到耶路撒冷。
【徒二十17】「保罗从米利都打发人往以弗所去,请教会的长老来。」
【徒二十18】「他们来了,保罗就说:『你们知道,自从我到亚细亚的日子以来,在你们中间始终为人如何,」
【徒二十19】「服事主,凡事谦卑,眼中流泪,又因犹太人的谋害,经历试炼。」
【徒二十20】「你们也知道,凡与你们有益的,我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我都教导你们;」
【徒二十21】「又对犹太人和希腊人证明当向神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
- 保罗自知此去耶路撒冷面临危险,所以争取最后的机会向教会领袖们话别。他此刻最关心的,就是「教会的长老」(17节)。以弗所在米利都北面约63公里,往返路途需要三天,保罗的船要在米利都至少停留三天,等候以弗所的长老们前来。
- 18-35节是保罗的临别赠言,也是《使徒行传》中惟一一段对教会的勉励,整体用「知道」和「现在」作关键词,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 A. 长老知道保罗的事奉(18-21节);
- B. 现在保罗的领受(22-24节);
- C. 保罗知道自己已经尽责(25-27节);
- D. 叮嘱长老的责任(28节);
- C1. 保罗知道教会将有危机(29-31节);
- B1. 现在保罗的交托(32节);
- A1. 长老知道保罗的舍己(33-35节)。
- 18-21节是保罗把自己的事奉作为长老的榜样,这也是今天每一个事奉神的人都应当效法的:
- 「服事主」(19节),不是讨好人。
- 「凡事谦卑」(19节),作众人的仆人,「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太二十25-28)。
- 「眼中流泪」(19节),对信徒有真正的关爱之心(罗九2;林后二4;腓三18)。
- 「经历试炼」(19节),忍耐坚毅,坚持做工(林后十一24、26;帖前二14-16)。
- 「凡与你们有益的,我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20节),虽然「凡事谦卑」,但却不能以牺牲真理为代价。凡是能在主里造就人、建立教会的,都是「有益的」,不管「得时不得时」(提后四2)、无论当众还是私下都必须说。一个教会的牧者若是「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就是有福的教会。
- 「对犹太人和希腊人」(21节)宣教,没有种族、文化歧视和偏见。
- 「证明当向神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21节),传讲全备福音。能使人得救的悔改,不是向良心、道德或法律悔改,乃是「向神悔改」;不是按神之外的标准悔改,乃是按神自己为标准悔改。既然是以神自己为标准,悔改者就不可能自以为从此就变成了好人,而会认识到自己永远都是有限的人,所以必须永远「信靠我主耶稣基督」。
【徒二十22】「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原文是心被捆绑),不知道在那里要遇见什么事;」
【徒二十23】「但知道圣灵在各城里向我指证,说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
【徒二十24】「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神恩惠的福音。」
- 22-24节是保罗现在的领受。
- 「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22节),可译为「现在我被圣灵催迫要往耶路撒冷去」(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圣灵的感动不是人的头脑发热、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冷静思考(13-16节),心里仍有催迫和捆绑,只有完全顺服,灵里才会轻松释放。
- 圣灵并没有向保罗启示前往耶路撒冷的目的,所以他「不知道在那里要遇见什么事」(22节)。但圣灵已经在各城向他「指证」(23节),前面「有捆锁与患难等待」(23节)他,所以保罗估计可能与以弗所的长老们没有机会再见了(25节)。他到耶路撒冷以后,果然就被逮捕,辗转送往罗马,虽然曾获短暂释放,但还没有回到以弗所,就再次被捕殉道。
- 圣灵在各城的「指证」,是预告、而不是「禁止」(十六6-7)。今天,许多人寻求「圣灵带领、神的旨意」,其实只是想「趋吉避凶」;只想知道怎样最体贴自己,却不想知道怎样最讨神喜悦。如果圣灵向我们预告前面「有捆锁与患难」(23节),我们还会继续顺服前行吗?真正被圣灵充满的人,乃是明知前面「有捆锁与患难」,仍然「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24节);正如主耶稣明知祂将会在耶路撒冷受死,却仍「定意向耶路撒冷去」(路九51),出于圣灵的带领都是一个原则:「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路二十二42)。这样,当我们预备见主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提后四7)。
- 保罗「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24节),就是向犹太人和外邦人传福音,这也是每个信徒所领受的职事。「神恩惠的福音」(24节),就是「神国的道」(25节)。福音不只是让人得着平安喜乐和永生,更要领得救的人进入神国,服在神的权柄管理之下。
【徒二十25】「我素常在你们中间来往,传讲神国的道;如今我晓得,你们以后都不得再见我的面了。」
【徒二十26】「所以我今日向你们证明,你们中间无论何人死亡,罪不在我身上(原文是我于众人的血是洁净的)。」
【徒二十27】「因为神的旨意,我并没有一样避讳不传给你们的。」
- 保罗已经知道自己将不能与以弗所的长老们再见(25节),所欣慰的是自己已经尽责(26-27节)。
- 「你们中间无论何人死亡,罪不在我身上」(26节),这是引用神对先知以西结的吩咐(结三19;三十三9),表明保罗已经把神的旨意原原本本地转达了(27节)。
- 今天,神把每个信徒摆在任何一个地方,我们就对周围的人欠了福音的债(罗一14)。信徒对于传福音的正确态度是:
- 传福音是责任——「我传福音原没有可夸的,因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林前九16),「若不甘心,责任却已经托付我了」(林前九17)。
- 传福音是恩典——「我若甘心做这事,就有赏赐」(林前九17)。
- 传福音要忠心——如果我们忠心传了福音,对方却不接受,「罪不在我身上」,正如神所说的:「倘若你警戒恶人,他仍不转离罪恶,也不离开恶行,他必死在罪孽之中,你却救自己脱离了罪」(结三19)。
- 传福音要全备——神的旨意应当「没有一样避讳不传」(27节)。不能用「谄媚的话」(帖前二5)「讨人的喜欢」(加一10)、求自己的利益,只传温馨的真理,却不传扎心的真理;只提平安喜乐,却不敢攻击罪恶;只讲慈爱怜悯,却不敢提地狱审判、舍己背架、奉献事奉。「避讳不传」的结果,是「为利混乱神的道」(林后二17),不但得罪了神,也让人无法得到真正的益处(20节)。
【徒二十28】「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神的教会,就是祂用自己血所买来的(或译:救赎的)。」
- 28节是保罗叮嘱长老的责任。
- 「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28节),表明长老的选立乃是出于圣灵,是使徒在「禁食祷告」(十四23)后,按照圣灵的指示按立的。长老的职责是「作全群的监督」,这并非他们自己的选择,而是圣灵的托付。
- 因此,长老必须首先「为自己谨慎」(28节),然后才能「为全群谨慎」(28节);首先自己接受神的牧养,然后才能「牧养神的教会」(28节)。而长老最大的悲剧,是没有监看周围,反而瞎了心眼;没有喂养别人,反而等着人喂。
- 「神的教会,就是祂用自己血所买来的」(28节),这句话揭示了教会的定义:教会并非一群人仰慕耶稣的理想榜样、试图遵行祂的伦理教训,而是主用宝血赎买的产业(诗七十四2;来九22);那血是基督的血(来九12),也就是神的血。
【徒二十29】「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
【徒二十30】「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
【徒二十31】「所以你们应当警醒,记念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地流泪、劝戒你们各人。」
- 29-31节是保罗所知道教会即将面临的危机。
- 圣灵之所以设立「全群的监督」(28节),是因为仇敌必然会从外面和里面攻击神的产业:
- 外来的假教师:「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29节)。任何歪曲、增添、减少或离弃真理的,都是假师傅;任何只讲道理、对错和利益,却没有爱心、怜恤和榜样的(彼前五3),都是假牧人。假教师和假牧人都是「凶暴的豺狼」。
- 里面的背道者:「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30节)。后来以弗所教会果然面临异端的攻击(提前一3;启二2)。
- 教会最大的危险不是逼迫,而是异端。逼迫只会洁净教会、使信徒灵命复兴,异端却会败坏教会,使信徒半死不活。但长老若牢记使徒的「劝戒」(31节),「警醒」(31节)监督,教会就可以在防范异端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老练。
【徒二十32】「如今我把你们交托神和祂恩惠的道;这道能建立你们,叫你们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
- 32节是保罗现在的交托。
- 教会是「神的教会」(28节),神是教会唯一的倚靠。因此,保罗虽然知道教会必有内忧外患,但却放心地把长老们「交托神和祂恩惠的道」(32节)。众长老必须「靠着那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牢牢地守着」(提后一14)这道、遵行这道,才能被神的话语「建立」(32节),并且「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32节),「丰丰富富地得以进入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国」(彼后一11)。
- 「恩惠的道」,意思是神的话语是白白的恩典,是人所不配受的。
【徒二十34】「我这两只手常供给我和同人的需用,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
【徒二十35】「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
- 33-35节是保罗把自己的舍己之爱(林前十三3)作为长老的榜样,这也是今天每一个事奉神的人都当效法的:
- 长老在物质生活上不应该给撒但留下任何破口,不但不能贪图别人的财物(33节),还要劳苦扶助别人(34-35节)。
- 长老的生命被主对付、生活才能为神摆上,为神舍去的越多、从主领受的越大,以致成为神赐福教会的管道,所以说「施比受更为有福」(35节)。这句话在四福音书中没有记载,可能是保罗用这句话来总结主耶稣服事人的一生(太二十28),也可能是来自其他使徒的口传。无论是物质还是属灵,这个原则都是真的。
- 保罗可以自食其力(十八3),却没有要求传道人都亲自做工(林前九14;提前五17-18)。但一个神所呼召的传道人,即使教会的供应不足,也不能擅离岗位。因为无论是自己做工、还是教会供应,都是神的供应。
【徒二十38】「叫他们最伤心的,就是他说『以后不能再见我的面』那句话,于是送他上船去了。」
- 当时祷告的姿势是站着的,但在严肃的场合下,也会「跪下」(36节;七60)祷告。
- 拥抱和亲嘴(37节)是古代中东人表达亲密的礼节。
- 以弗所长老与保罗的送别场面,不能不令人动容。这是保罗与教会之间的彼此相爱,因为他们都领受了主的爱(约壹四19)。路加详细记录了一路之上众教会与保罗之间的彼此相爱,但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却高喊「除掉他」(二十一36)。「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约壹四8),谁才是神真正的百姓,已经一目了然了。
- 虽然长老们必然都已看淡今生,单单望定永恒,知道将来会在天上重聚,但仍然会为生离死别而「伤心」(38节),因为他们的确在主里「彼此相爱」(约十三34)。今天,虽然我们都知道受苦「不要以为奇怪」(彼前四12)、不必执着于今生的安逸,但如果我们在弟兄姊妹的需要和难处面前内心淡漠、缺乏怜恤同情(雅二16),只会冷静地用「永恒」来说教;无论表面上怎样属灵,实际上都没有「彼此相爱」。没有爱的真理,并不能让世人认出我们是主的门徒(约十三35)。
- 《使徒行传》并不是一本流水账,而是圣灵的默示。有时候,路加将旅程浓缩,免得我们迷失在细节里(1-2节);有时候,他又让我们与保罗一同飘洋过海(13-16节)、同行他的路程(24节)。当我们在爱里与保罗同往耶路撒冷的时候,就能体会到一个被圣灵充满的人,里面会有怎样的安息和不安:
- 他是一个灵里满有安息的人,特罗亚少年坠楼的意外没有让他发慌(7-12节),心中所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26节)。他被主得着以后,一生「活着就是基督」(腓一21),不但自己活在主的管理中,环境也在主的管理下。所以他能在半夜歌唱(十六25),不但自己信心得坚固(林后十二9),也能坚固别人(十八23)。因为没有什么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八39)。
- 他是一个灵里急切不安的人,以弗所教会面临的危机让他挂心(17-38节),一边努力面前的(十九20;腓三13),一边内心呼喊「必须往罗马去看看」(十九21)。一个在主里得享安息的人,也会在「服事主」(19节)的工作上急切敏感。「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林后五14),不但抚平我们内心的烦躁,也催迫我们与祂一同定意「往耶路撒冷去」(十九21;路九51),并且「心甚迫切」(22节),为要行完当跑的路程(24节;提后四7)、欣然向主交账。
读经有感:诚邀长老、临别叮咛(17-24)
保罗因有从圣灵而来的预感,所以觉得有必要趁旅途中路过的机会,打发人去邀请以弗所众长老到米利都来与他作最后一次的会面!
保罗提醒作为教会监督的长老们,在教会即将临到豺狼凶暴肆虐的处境里,必须勤于牧养,在教会即将面对异端谬论蜂起的情况下,必须儆醒谨慎。他的叮咛显然不是出于倚老、耸人听闻的讲论,而是出于他自己在为主生活、靠主服事中有血有泪的事实。
保罗心里迫切,从头到尾对长老们说的每句话都出自心灵肺腑,诉诸大家有目共睹自己在人面前、在主面前,凡事都活出仁爱谦卑、受苦受屈、果敢节制,单单为了主的福音、单单为了人的益处的鲜明见证!
默然自问
- 我们就犹推古沉睡跌死之事亡羊补牢,是否能推想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 试就保罗当时所提不久后即将临到教会的豺狼和谬论,对比时至今日普遍教会的光景,是否心中有何醒觉性的慨叹?
- 教会当时若都由长老治理和监督、喂养和牧养,究竟后来却怎么转为聘任专职牧师来讲道和带领的新传承?
- 今天教会的领头羊,是否都为了教会和信徒,天天都有置财物和性命于不顾,劳心劳力、受苦受累、流汗流泪的实质性见证——像正常父母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