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19章讲解讲章背景
【徒十九1】「亚波罗在哥林多的时候,保罗经过了上边一带地方,就来到以弗所;在那里遇见几个门徒,」
【徒十九2】「问他们说:『你们信的时候受了圣灵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也未曾听见有圣灵赐下来。』」
【徒十九3】「保罗说:『这样,你们受的是什么洗呢?』他们说:『是约翰的洗。』」
【徒十九4】「保罗说:『约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告诉百姓当信那在他以后要来的,就是耶稣。』」
【徒十九6】「保罗按手在他们头上,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他们就说方言,又说预言(或译:又讲道)。」
- 「保罗经过了上边一带地方」(1节),可译为「保罗经过了内陆地区」(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保罗本来可以直接从安提阿坐船前往以弗所,航海距离大约是1000公里;但他却特地「经过了内陆地区」,翻越托罗斯山脉(Taurus Mountains),登上安纳托利亚高原,「挨次经过加拉太和弗吕家地方,坚固众门徒」(十八23),然后才下到沿海平原的「以弗所」(1节),全程1150公里。
- 亚细亚省位于小亚细亚半岛西部、爱琴海沿岸。主前190年,塞琉古帝国被罗马共和国打败,把小亚细亚西部割让给罗马。主前133年,罗马在这一地区建立了亚细亚省。随着时间的推移,「亚细亚」这个词逐渐被西方人用来称呼遥远的东方,最终被用于称呼整个亚洲大陆。
- 「以弗所 Ephesus」(1节)位于爱琴海东岸、凯斯特(Cayster River)河口附近,是一个自由城,当时是罗马帝国的第四大城市,犹太人口很多。以弗所是亚细亚省最大的城市,也是小亚细亚半岛的商业中心,来自北、西、南的航海路线和两条通往东方的贸易大道在此汇合,从西方来的商品经过以弗所运往内陆,从东方来的商品也经过以弗所运往地中海。以弗所是一个宗教和文化中心,偶像和邪术非常普遍(19节),有号称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大女神亚底米的庙」(27节),还有能容纳两万四千人的大剧院。使徒约翰可能晚年在以弗所写成了《约翰福音》。
- 保罗很可能看出这几位门徒有点不同,所以才问他们「信的时候受了圣灵没有」(2节)。他们可能是亚波罗带信主的门徒(十八24-26),所以「单晓得约翰的洗礼」(十八25)。保罗在哥林多栽种的,圣灵安排亚波罗去浇灌(十八27);亚波罗在以弗所栽种的,现在圣灵安排保罗来浇灌。保罗没有指责亚波罗教导不够全备,亚波罗也没有抱怨保罗对羊只生不养,而是看见了,就竭力帮补彼此的不足,因为「栽种的,算不得什么,浇灌的,也算不得什么;只在那叫他生长的神」(林前三7)。今天,当我们看到牧者和同工在事奉上的不足时,耳中首先听到的是旁观者清的抱怨,还是「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十六9)呢?心中首先涌出的是理直气壮的指责,还是圣灵说:「你去贴近那车走」(八29)呢?
- 「约翰的洗」(3节)象征人悔改归向神,「当信那在他以后要来的,就是耶稣」(十九4),所以又称「悔改的洗」(4节)。「奉主耶稣的名受洗」(十九5)乃是「受圣灵的洗」(一5;十一16),象征与基督同死、又与基督同活(罗六3-5)。施洗约翰的工作,只有在基督里才能结出果实,所以他预言说:「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来,我就是给祂解鞋带也不配。祂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路三16)。
- 「方言」(6节),原文与「乡谈」(二11)是同一个词。
- 《使徒行传》中提到四类信徒的受洗和受圣灵的经过,次序各不相同:
- 犹太人的次序是:悔改、受洗、接受圣灵(二38)。因为犹太人已经熟悉圣经,只需要悔改相信耶稣就是主基督;他们的受洗是悔改的具体行动,悔改之后才能接受圣灵。
- 撒马利亚人的次序是:相信、受洗、使徒按手、接受圣灵(八14-17)。他们的受洗不是悔改的行动,而是信心的见证。他们需要经过使徒按手才能接受圣灵,因为神要让与犹太人「没有来往」(约四9)的撒马利亚人也「遵守使徒的教训」(二42)。
- 外邦人的次序是:相信、接受圣灵、受洗(十43-48)。他们的受洗不是悔改的行动,而是信心的见证。他们不需要经过使徒按手就接受了圣灵,因为神要主动向使徒显明:「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十一18)。
- 施洗约翰门徒的次序是:相信、受洗、使徒按手、接受圣灵(十九2-6)。他们的受洗不是悔改的行动,而是信心的见证。他们需要经过使徒按手才能接受圣灵,因为神要向他们显明必须「奉主耶稣的名受洗」(十九5)。
- 除了以上四次,圣经并没有再提到可见的圣灵降临现象(二41;四4)。因此,并非每次受洗都有可见的圣灵降临,这四次可见的圣灵降临具有代表意义,要显明所有的犹太人、撒马利亚人和外邦信徒「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林前十二13)。
- 在今天的教会中,也有这样一批「以弗所的门徒」:他们已经受过水洗,但却没有受过「圣灵的洗」(一5);他们知识丰富,但却没有圣灵的光照;他们热心事奉,但却没有圣灵的能力。因为「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路六40),传道人的生命到了什么程度,也只能把人领到什么地步;传道人若没有先被圣灵充满,也不能带人受圣灵的洗;传道人若不肯把人「交托所信的主」(十四23),也不要指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徒十九8】「保罗进会堂,放胆讲道,一连三个月,辩论神国的事,劝化众人。」
【徒十九9】「后来,有些人心里刚硬不信,在众人面前毁谤这道,保罗就离开他们,也叫门徒与他们分离,便在推喇奴的学房天天辩论。」
【徒十九10】「这样有两年之久,叫一切住在亚细亚的,无论是犹太人,是希腊人,都听见主的道。」
- 保罗一连三个月在会堂里讲道、辩论(8节),但一遭遇反对,就及时地「离开他们,也叫门徒与他们分离」(9节)。圣灵带领的宣教,必然是知所进退,不会沉溺于无谓的辩论。
- 「推喇奴的学房」(9节),可能是一个讲学的场所,推喇奴可能是房主或教师。有些圣经古卷加上了「从第五时至第十一时」,即上午11点至下午4点,这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可能保罗在早晨织帐棚(二十34),然后利用推喇奴学房休息的时间讲道。「学房 σχολή/schole」的希腊文后来演变成英文的「学校 school」。
- 「这道」(9节)原文是「这道路」。
- 保罗停留在以弗所的时间,可能是主后52年二月到54年五月。圣灵原来「禁止他们在亚细亚讲道」(十六6),现在却让保罗常驻以弗所,「叫一切住在亚细亚的」(10节)的犹太人和希腊人「都听见主的道」(10节)。亚细亚的七个教会(启一4、11),很可能就是在这期间建立的(林前十六19)。因此,圣灵带领的宣教,不必因为暂时的关门而心急,凡是出于神的工作,圣灵都会按照神自己的时间敞开「宽大又有功效的门」(林前十六9)。
【徒十九12】「甚至有人从保罗身上拿手巾或围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退了,恶鬼也出去了。」
- 以弗所人流行拜偶像和行邪术,所以神特地「借保罗的手行了些非常的奇事」(11节),「用神迹奇事的能力,并圣灵的能力,使外邦人顺服」(罗十五18)。这些都是主自己的作为,有恩赐的人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行神迹,所以后来虽然保罗的同工病了,保罗也不能用神迹医治他们(腓二27;提前五23;提后四20)。
- 正如主耶稣允许血漏的妇人摸祂的衣裳穗子得医治(路八43-48),祂也允许「有人从保罗身上拿手巾或围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退了,恶鬼也出去了」(12节),目的是「借着神迹、奇事、异能显出使徒的凭据来」(林后十二12)。「手巾」可能是保罗做工时擦汗用的布,平时系在手腕上。「围裙」可能是织帐棚时所系的皮质工作裙。
【徒十九13】「那时,有几个游行各处、念咒赶鬼的犹太人,向那被恶鬼附的人擅自称主耶稣的名,说:『我奉保罗所传的耶稣敕令你们出来!』」
【徒十九15】「恶鬼回答他们说:『耶稣我认识,保罗我也知道。你们却是谁呢?』」
【徒十九16】「恶鬼所附的人就跳在他们身上,胜了其中二人,制伏他们,叫他们赤着身子受了伤,从那房子里逃出去了。」
【徒十九17】「凡住在以弗所的,无论是犹太人,是希腊人,都知道这事,也都惧怕;主耶稣的名从此就尊大了。」
【徒十九18】「那已经信的,多有人来承认诉说自己所行的事。」
【徒十九19】「平素行邪术的,也有许多人把书拿来,堆积在众人面前焚烧。他们算计书价,便知道共合五万块钱。」
- 表面上,这「几个游行各处、念咒赶鬼的犹太人」(13节;路十一19)只是为了牟利而模仿保罗赶鬼、「擅自称主耶稣的名」(13节)。实际上,他们是被魔鬼利用,企图把主耶稣降格成偶像,把祷告扭曲成念咒。若是得逞,就会有许多人群起效法,以弗所到处都会出现各种妄称主名、以假乱真的咒语,福音的大能在亚细亚就会被混淆成神秘的法术。既然魔鬼企图摧毁福音,圣灵就在保罗根本不在场的时候主动出击,「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弗六12)。
- 「士基瓦」(14节)是个罗马名字,意思是「读心者」。这个名字表明他并非来自犹太地,「犹太祭司长」(14节)只是自封的头衔,用以抬高身价、招摇撞骗。
- 恶鬼嘲笑这些妄称主名的犹太人:「耶稣我认识,保罗我也知道。你们却是谁呢」(15节)?这岂不也正是对我们的警告吗——当我们奉主的名祷告的时候,真的是照着主的心意吗?当我们奉主的名事奉的时候,真的是遵行主的旨意吗?属灵争战是真实的,邪灵最能看穿人的假冒,人若有口无心、有名无实,就是把「奉主耶稣的名」当成了咒语,圣灵也会任凭他们被鬼制伏、遭鬼耻笑:「你们却是谁呢」?
- 「胜了其中二人」(16节),可能是主持赶鬼仪式的两个人。「制伏他们」(16节),指制伏了所有赶鬼的犹太人。
- 以弗所城流行各种邪术,而犹太赶鬼者更是花样百出地发明了许多希伯来咒语。今天,许多热衷于宗教掺杂的人,也擅长把各种人的道理和鬼的巫术包装成神的福音。因此,圣灵借着恶鬼制伏假冒者(13-16节),让以弗所人都知道主耶稣与众不同,并非可以操纵的偶像,而是应当「惧怕」(17节)的真神。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妄称主名当作咒语,「主耶稣的名从此就尊大了」(17节)。
- 「那已经信的,多有人来承认诉说自己所行的事」(18节),可能是因为看到属灵争战如此真实,所以不敢再假冒,赶快认清还没有认清的罪。他们不但认罪,而且付上代价洁净自己(19节),这才是真正的悔改。
- 「书」(19节)是指写有咒语、符录的蒲草纸或羊皮卷,以弗所盛产行邪术的手册,以致在希腊文学中,魔法咒语被称为「以弗所文法 Ephesia grammata」。他们相信这些咒语的力量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发音,必须完美地背诵才能产生力量。现在,这些原来行邪术的人烧掉了这些魔法书,意味着砸掉了自己的饭碗。
- 「五万块钱」(19节),大约是五万个工人一日的工资(太二十2),价值不菲。这些人一旦真心信了主,就愿意付出真实代价,挣脱邪术和利益的捆绑。今天,有些人把信耶稣当作迷信,实际上,只有信耶稣才能脱离迷信。无论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只要是人云亦云、先入为主的,本质上都是迷信。
- 20节可译为「这样,主的道大大兴旺,而且普遍传开了」(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罪恶出去,活水才能进来;教会得洁净,基督才能被显明;信徒真实认罪悔改,主的道才能「大大兴旺」。被圣灵洁净的教会,就成了满有能力和得胜的教会。
- 雅典没有什么人反对保罗,但保罗却没有在雅典停留;以弗所「反对的人也多」(林前十六9),但保罗却在这里住了两年多。因为越是神要做成的工作,越会遭到仇敌的反对;仇敌的反对越多,越证明是圣灵的工作。所以保罗说:「有宽大又有功效的门为我开了」(林前十六9),初期教会的成长登上了第六个台阶(二47;六7;九31;十二24;十六5;十九20)。
【徒十九21】「这些事完了,保罗心里定意经过了马其顿、亚该亚,就往耶路撒冷去;又说:『我到了那里以后,也必须往罗马去看看。』」
【徒十九22】「于是从帮助他的人中打发提摩太、以拉都二人往马其顿去,自己暂时等在亚细亚。」
- 十九21-二十三10的主题是「保罗在耶路撒冷受审」,与路十九45-二十四43「耶稣在耶路撒冷受审」平行。使耶稣「定意向耶路撒冷去」(路九51)的,是神的爱(约三16);而保罗定意「往耶路撒冷去」(21节),乃是被「基督的爱激励」(林后五14)。这部分整体组成了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让我们看出无处不在的爱——「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罗八35):
- A. 保罗在以弗所被逼迫——保罗对外邦人的爱(十九21-41);
- B. 保罗从以弗所到米利都——保罗对教会的爱(二十1-16);
- C. 保罗在米利都的告别谈话——保罗与教会彼此相爱(二十17-38);
- B1. 保罗从米利都到耶路撒冷——教会对保罗的爱(廿一1-16);
- A1. 保罗在耶路撒冷被审问——保罗对犹太人的爱(二十一17-二十三10)。
- 「保罗心里定意」(21节),可译为「保罗在圣灵里定意」(英文ESV、NASB译本)。保罗去耶路撒冷的目的,是为了把马其顿和亚该亚外邦教会的爱心奉献带到耶路撒冷(二十四17),帮助「耶路撒冷圣徒中的穷人」(罗十五26)。
- 「罗马」(21节)是罗马帝国的首都,当时已经有了信徒 (二十八14-15),保罗早就有意去那里探访他们(罗一11-13)。但在圣灵的宣教计划里,他不必再做工凑钱买船票,也不必再徒步几千公里,而是将以「为基督耶稣被囚」(门1;弗四1)的身分,被百一队兵丁护送到罗马(二十五25)。
- 保罗「暂时等在亚细亚」(22节),可能是要等到五旬节(林前十六8),他可能在这段期间写了《哥林多前书》(林前十六8-10)。
- 以弗所的得胜,还没有完成保罗前往地极的呼召,所以圣灵就把罗马帝国的心脏放进使徒的心中,让他为自己说了一句伟大的预言:「我到了那里以后,也必须往罗马去看看」(21节)。保罗不是要去观光,而是要去为主得着这个城市。今天,世界并不大,但却值得我们去看看;我们若带着福音到处看看,主就必与我们同在(太二十八20),借着我们改变许多人的生命。今天,圣灵要你往哪里去看看呢?
【徒十九24】「有一个银匠,名叫底米丢,是制造亚底米神银龛的,他使这样手艺人生意发达。」
【徒十九25】「他聚集他们和同行的工人,说:『众位,你们知道我们是倚靠这生意发财。」
【徒十九26】「这保罗不但在以弗所,也几乎在亚细亚全地,引诱迷惑许多人,说:“人手所做的,不是神。”这是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
【徒十九27】「这样,不独我们这事业被人藐视,就是大女神亚底米的庙也要被人轻忽,连亚细亚全地和普天下所敬拜的大女神之威荣也要消灭了。』」
- 23节可译为「那时,因这道路而起的骚动不小」(和合本修订版)。当「主的道大大兴旺」(20节)的时候,仇敌也无法冷静。春江水暖鸭先知,制造偶像的银匠比众人更快地体会到了福音的威力,因为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的生意一落千丈。世人的交口称誉是「误入歧途」的指示牌(路六26),仇敌的激烈反对是「圣灵在此」的信号台;当「玛门」(路十六13)的差役倾巢而出的时候,保罗就知道:「有宽大又有功效的门为我开了,并且反对的人也多」(林前十六9)。
- 「亚底米 Artemis」(24节)是希腊神话中的狩猎与生育女神,又被译为「阿耳忒弥斯」,对应于罗马神话中的「狄阿娜 Diana」,是古代地中海世界最广泛、级别最高的偶像崇拜(保萨尼亚斯《希腊志 Pausanias’ Description of Greece 》4.31.8)。罗马帝国境内有33座亚底米神庙(斯特拉波《地理学 Strabo’s Geography 》4.1.5),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弗所的「大女神亚底米的庙」(27节),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个奇迹在主前356年被一个渴望出名的年轻人(赫罗斯特拉特 Herostratus)焚毁了,但重建之后规模却更大,长115米、宽46米,有126根高13米高的大理石柱,被以弗所人引以为荣。
- 「银龛」(24节)是放置偶像的匣子,各地的朝圣者到以弗所去膜拜偶像时,顺便买个复制品回去敬拜。「他使这样手艺人生意发达」(24节),表明这个生意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许多人「倚靠这生意发财」(25节)。表面上,他们是靠手艺吃饭,实际上,他们是帮偶像捆绑人心。今天,许多人的谋生之道,不也是在某些貌似无害、引人上瘾的产业链里助纣为虐吗?
- 保罗对银匠行业并无成见,他只是宣告「人手所做的,不是神」(26节),对一切偶像下个准确的定义(出二十4)。但这个真理却打击了以弗所繁荣的偶像生意、影响了本地的经济,因为亚细亚省信主的人越多,来拜偶像的人就越少。大约主后112年,本都省长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主后61-113年)在写给罗马皇帝的信中报告,自从镇压基督徒之后,「很明显,几乎被遗弃的神庙已经开始被经常光顾,久违的宗教仪式正在复苏,祭品开始到处畅销,而不久之前顾客还寥寥无几」(普林尼给图拉真的信《书信集》10.96-97)。
- 「不独我们这事业被人藐视,就是大女神亚底米的庙也要被人轻忽,连亚细亚全地和普天下所敬拜的大女神之威荣也要消灭了」(27节),仇敌的口见证了圣灵的工作,表明以弗所和亚细亚省已有许多原来敬拜亚底米的人信主,不再相信人手所造的偶像。
- 底米丢可能是行业公会的领袖,精于操控之术,所以发表了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1、本行业将要「被人藐视」(27节);2、本地庙宇将会「被人轻忽」(27节);3、全天下的女神「威荣也要消灭了」(27节)。自古以来,煽动者的基本技能,就是给个人的私利加上爱国爱民的包装。这三个理由看似毫不利己,一心为了本行、本城、本国,不但抓住了同行的贪婪(25节),也戳中了以弗所人的虚荣(27节),所以激发了众人同仇敌忾之心。以弗所又称为守庙之城(35节),本地许多人都靠亚底米庙维生。他们也许并不太关心银匠行业的倒闭,但却不能忍受自己的利益受损、虚荣被碰。
- 在《使徒行传》中,外邦人反对保罗的只有在以弗所和腓立比(十六19),原因都是因为福音阻挡了倚靠偶像牟利的财路。这次骚乱,正是圣灵向保罗发出的出发信号(21节)。不管撒但如何攻击,但只要不在神的旨意里,一点也伤害不到临到神的仆人。主不但会亲自保护宣教的工人,而且能借用撒但的狂风推动宣教的风帆。整卷《使徒行传》都让我们看到:「人的忿怒要成全祢的荣美;人的余怒,祢要禁止」(诗七十六10)。
【徒十九28】「众人听见,就怒气填胸,喊着说:『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啊!』」
【徒十九29】「满城都轰动起来。众人拿住与保罗同行的马其顿人该犹和亚里达古,齐心拥进戏园里去。」
【徒十九30】「保罗想要进去,到百姓那里,门徒却不许他去。」
【徒十九31】「还有亚细亚几位首领,是保罗的朋友,打发人来劝他,不要冒险到戏园里去。」
- 众人一旦感到钱包被威胁、自尊要受伤,立刻怒火中烧,高唱颂歌:「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啊」(以弗所的色诺芬《以弗所记事 Xenophon of Ephesus’s Ephesian Tale of Anthia and Habrocomes》1.11.5)。于是「满城都轰动起来」(29节),这帮乌合之众就像有头没脑的野兽,正像保罗所说的,他是「在以弗所同野兽战斗」(林前十五32)。今天,许多人反对福音,也是因为福音妨碍了他们的既得利益,并非因为坚持真理。许多理想主义的信徒,其实只是实用主义的门徒,只要偶像符合自己的利益,他们就会固守捍卫,不管它们有多么荒谬虚假。
- 「戏园」(29节),是以弗所的露天大剧院,可以容纳两万四千人,许多大集会都在那里举行。此时可能是五月初亚底米女神的生日,当地举行盛大的宗教集会,群众也很容易被煽动。
- 「该犹」(29节)可能就是「特庇人该犹」(二十4),他是马其顿人,后来住在小亚细亚的特庇。「亚里达古」(29节)来自帖撒罗尼迦(二十4;二十七2)。
- 在这样危险的时刻,保罗竟然「想要进去」(30节);这既不是出于理性的谋算,也不是出于血气的冲动,而是出于对外邦人的爱。保罗并不需要为自己辩解,但他从来不愿错过任何作见证的机会,即使是面对一群失去理智的反对者(十四14-18;二十一39)。「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罗八35)、谁能阻挡保罗发表基督的爱呢?难道「是逼迫吗」(罗八35)?但神却借着门徒和当地官员拦阻了他(30节),因为保罗还没有到为主殉道的时候。「亚细亚几位首领」(31节)是本地的贵族、省里的官员,他们已经成了保罗的朋友,显然对这场骚乱并不赞同。
【徒十九32】「聚集的人纷纷乱乱,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大半不知道是为什么聚集。」
【徒十九33】「有人把亚历山大从众人中带出来,犹太人推他往前,亚历山大就摆手,要向百姓分诉;」
【徒十九34】「只因他们认出他是犹太人,就大家同声喊着说:『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啊。』如此约有两小时。」
- 「聚集ἐκκλησία/ekklesiay」(32、39节)、「众人」(41节)原文与「教会」(十八22)是同一个词,在希腊文学中常用来指公民的聚会。这个闹闹哄哄的聚会非常混乱,「聚集的人纷纷乱乱」(32节),完全看不到一个自由城里希腊民主的传统。路加幽默地说,群众「大半不知道是为什么聚集」(32节)。世人的民主往往就是这样「人云亦云」,不知道自己所做、所高举的到底是什么。
- 「亚历山大」(33节)可能就是「铜匠亚历山大」(提后四14),是以弗所城中犹太人的领袖。「犹太人推他往前」(33节),是想声明犹太人与基督徒无关,以免被骚乱波及。但是民主往往就是群情激愤,群众不但不听解释、反而大喝倒采,竟然唱了两个小时的颂歌(34节)。可能正是因此,「从亚细亚来的犹太人」(二十一27)才在耶路撒冷竭力逼迫保罗。
【徒十九35】「那城里的书记安抚了众人,就说:『以弗所人哪,谁不知道以弗所人的城是看守大亚底米的庙和从宙斯那里落下来的像呢?」
【徒十九36】「这事既是驳不倒的,你们就当安静,不可造次。」
【徒十九37】「你们把这些人带来,他们并没有偷窃庙中之物,也没有谤讟我们的女神。」
【徒十九38】「若是底米丢和他同行的人有控告人的事,自有放告的日子(或译:自有公堂),也有方伯可以彼此对告。」
【徒十九40】「今日的扰乱本是无缘无故,我们难免被查问。论到这样聚众,我们也说不出所以然来。』」
- 「书记」(35节)在以弗所和一些亚细亚城市里是最高的民选官员,是城市与罗马当局之间的联系人。
- 「从宙斯那里落下来的像」(35节),可能是一块人形陨石。
- 书记首先安抚焦躁不安的百姓,指出「以弗所人的城」(35节)威名依旧、不可动摇,「这事既是驳不倒的」(36节),何必介意小小的保罗说些什么呢?他又声明,亚底米是「从宙斯那里落下来的像」,并非保罗所说「人手所做的」(26节)。他最关心的是社会稳定,所以说「你们就当安静,不可造次」(36节)。
- 「他们并没有偷窃庙中之物,也没有谤讟我们的女神」(37节),表明保罗只是传讲耶稣基督,并没有掀起激烈的革命。
- 亚细亚省是罗马的元老院行省,所以省长被称为「方伯」(38节)。主前27年,凯撒奥古斯都把亚细亚省的首府从别加摩迁到以弗所,但省长平时会巡行各个主要城市,每月在各城市召开三次民众大会,审理重大案件,此时可能不在以弗所城内。罗马是法治社会,诉讼案件应由当事人在法庭上「彼此对告」(38节),而不是搞暴民运动、靠嗓门得胜。罗马法律允许经过批准的民众聚会,但却严厉惩罚非法「聚众」(40节)。如果骚乱的消息传到省长耳中,可能会影响以弗所城的自由城地位、得不偿失(40节)。书记非常了解群众的心理,知道只有利益才能让众人冷静下来,所以一句话切中了要害,「便叫众人散去」(41节)了。
- 在保罗三次宣教旅程中,本章非常特别,因为两个主要事件的主角都不是保罗。保罗在以弗所停留的时间最长,但他将近三年(二十31)的工作过程却被一笔带过(8-12节)。因为《使徒行传》并不是记流水账,记录的重点并不是人的劳苦,而是圣灵的工作。赶鬼的犹太人被恶鬼打败了,结果却洁净了教会、又使主道得胜(13-20节);外邦的银匠掀起了一场骚乱,结果却被官方轻易平息(23-41节)、又刺激了犹太人(33-34节)。在这两件大事里,保罗根本就没有出现。
- 就在保罗准备启航的时候(21节),圣灵也预备了东风。主不允许外邦人在以弗所伤害保罗,却允许犹太人「铜匠亚历山大」(提后四14)多多加害保罗,甚至任凭「从亚细亚来的犹太人」(二十一27)在耶路撒冷把保罗送进监狱。因为圣灵早已感动保罗「必须往罗马去看看」(21节),所以要借着仇敌把保罗送到罗马帝国的心脏,减少他旅途的疲累,让他在罗马「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二十八31)。今天,当圣灵感动我们往哪里「去看看」的时候,祂也必兴起北风、吹来南风,「吹在我的园内,使其中的香气发出来」(雅四15),「并借着我们在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林后二14)!
读经有感:奉主名赶鬼、倒被鬼制服
今天世界上许多人都看见鬼在人身上的作为,却看不见主在人身上的作为,所以就算不信鬼,也不太信主。原来鬼可以通过诱惑手段在人身上从事不同层次的挟制,但主不同,却必须经由人因甘心降服真理而打开心门,才会凭借圣灵住在他的里面!
圣经开宗明义地说,真接受应许之约的选民和真接受恩典之约信徒,其实少之又少。作为大祭司儿子竟然因奉主名赶鬼而落得赤着身子受伤逃跑,就在在说明选民和信徒,包括祭司和牧师,尽管骗得了别人和自己,却骗不了魔鬼!
默然自问
- 是否行邪术的人其实都应该把书卖出去捐给教会?
- 是否我们不行邪术的人,因为一切都得赦免、被担当,所以就只要在心里认罪悔改、归信耶稣,完全没必要熬费心思,影响正常的生活?
- 银匠底米丢要攻击保罗等人,为何必须「聚众」,诉诸大家的「理知」,让大家「相信」保罗等人是采用「诱惑」的手段,并「认同」大家的「事业」都受亏损,大家的「女神」也被「诋毁」?是否这其实是人之为人的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