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尼希米记第1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尼一1】「哈迦利亚的儿子尼希米的言语如下:亚达薛西王二十年基斯流月,我在书珊城的宫中。」

  • 「尼希米的言语」(1节),意思是尼希米的回忆录(一至七章)。「尼希米」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耶和华安慰」。
  • 「亚达薛西王二十年基斯流月」(1节),原文是「二十年基斯流月」,但很可能是「亚达薛西王二十年」(二1)。
  • 「亚达薛西」是波斯王的称号(「他的统治是通过真理」),圣经中提到两位「亚达薛西」。一位是下令停止重建圣殿的亚达薛西(拉四7)、即冈比西斯二世(《犹太古史记卷11第2章》),这位是他的孙子阿尔塔薛西斯一世(Artaxerxes I,主前465-424年在位),曾经批准以斯拉回归(拉七1)。
  • 「书珊城」(1节)是波斯王过冬的地方。当时波斯帝国共有四个王都:波斯巴利、巴比伦、书珊和亚马他,波斯王夏季在北部高地的亚马他城避暑,冬季则在西部低地的书珊过冬。
  • 「基斯流月」(1节)是古代民事历的三月、犹太历的九月,大约是主前446年阳历十一、十二月之间,所以「作王酒政的」(11节)尼希米「在书珊城的宫中」(1节)陪王一起过冬。

【尼一2】「那时,有我一个弟兄哈拿尼,同着几个人从犹大来。我问他们那些被掳归回、剩下逃脱的犹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光景。」

【尼一3】「他们对我说:『那些被掳归回剩下的人在犹大省遭大难,受凌辱;并且耶路撒冷的城墙拆毁,城门被火焚烧。』」

  • 「哈拿尼」(2节)可能是尼希米的亲兄弟或亲戚,后来被尼希米委派管理耶路撒冷(七2)。
  • 「被掳归回、剩下逃脱的犹大人」(2节)、「被掳归回剩下的人」(3节),包括跟随所罗巴伯第一批回归、以及跟随以斯拉第二批回归的百姓及其后代。「剩下逃脱的」(2节)这个说法,是《以赛亚书》中常用的,尼希米和他的兄弟使用这个词,使读者联想到以色列人「虽多如海沙,惟有剩下的归回」(赛十22),而且「到那日,以色列所剩下的和雅各家所逃脱的,不再倚靠那击打他们的,却要诚实倚靠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所剩下的,就是雅各家所剩下的,必归回全能的神」(赛十20-21),而这正是本书的重要主题。
  • 耶路撒冷周围的城墙在一百四十多年前被巴比伦军队拆毁(王下二十五10),长期没有防御能力。第一批回归的百姓曾经尝试重修城墙(拉四12),但并没有成功。这里提到的「耶路撒冷的城墙拆毁,城门被火焚烧」(3节),可能是最近的另一次尝试。
  • 耶路撒冷城是神在地上的见证。当神的国度兴旺的时候,「耶路撒冷被建造,如同连络整齐的一座城」(诗一百二十二3),里面有「耶和华的殿」(诗一百二十二1)和「大卫家的宝座」(诗一百二十二5)。「耶和华的殿」代表敬拜和事奉,「大卫家的宝座」代表神国的权柄。而耶路撒冷城的被毁和重建,乃是神救赎计划中的拆毁和重建。地上的耶路撒冷城预表着「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来十二22),当基督再来的时候,必有「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启二十一2)。
  • 虽然尼希米身处波斯帝国最繁华的首都书珊城,在王宫里工作稳定、生活安逸,却惦记着破败荒凉的耶路撒冷城(2节),心中向往神的见证、关心远方的弟兄(2节)。此时第一批百姓已经回归九十三年(拉一1),圣殿已经重建七十一年(拉六14),第二批百姓也已经回归十三年(拉七8)。虽然留在巴比伦的百姓已经过了一百四十多年属灵荒凉的生活,但神仍然在这里维持着祂的见证,为自己保留了一批关心耶路撒冷、关心国度和圣殿计划的人。今天,我们也在「巴比伦大城」(启十四8;彼前五13)安逸了很久了,有没有看见「耶路撒冷的城墙拆毁,城门被火焚烧」的光景呢?

【尼一4】「我听见这话,就坐下哭泣,悲哀几日,在天上的神面前禁食祈祷说:」

【尼一5】「『耶和华——天上的神,大而可畏的神啊,祢向爱祢、守祢诫命的人守约施慈爱。」

【尼一6】「愿祢睁眼看,侧耳听,祢仆人昼夜在祢面前为祢众仆人以色列民的祈祷,承认我们以色列人向祢所犯的罪;我与我父家都有罪了。」

【尼一7】「我们向祢所行的甚是邪恶,没有遵守祢借着仆人摩西所吩咐的诫命、律例、典章。」

【尼一8】「求祢记念所吩咐祢仆人摩西的话,说:“你们若犯罪,我就把你们分散在万民中;」

【尼一9】「但你们若归向我,谨守遵行我的诫命,你们被赶散的人虽在天涯,我也必从那里将他们招聚回来,带到我所选择立为我名的居所。”」

【尼一10】「这都是祢的仆人、祢的百姓,就是祢用大力和大能的手所救赎的。」

  • 虽然尼希米并没有在十三年前和以斯拉一起回归(拉七8),但并不表明他不够属灵。尼希米是一个以神的事为念的人,所以当耶路撒冷的坏消息传到耳中的时候(3节),他的反应是「哭泣、悲哀、禁食祈祷」(4节)。
  • 「天上的神」(4、5节)这个称呼,在旧约中大都出现在被掳之后的《历代志》、《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但以理书》。当时波斯帝国的国教是琐罗亚斯德教,主神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被称为「天上的神」,尼希米用这么大的头衔来称呼自己的神,乃是信心的宣告。虽然「耶路撒冷的城墙拆毁,城门被火焚烧」(3节),但他却坚信神是掌管一切的「天上的神」。虽然神的百姓「遭大难,受凌辱」(3节),但神却绝不会蒙羞。因为列祖被掳巴比伦,并不是神被动的失败,而是神主动的管教(6节);无论是把百姓「分散在万民中」(8节)、还是「将他们招聚回来」(9节),都在「天地之神」的旨意之中。因着对神的准确认识,人所认为的坏消息,却成了神对尼希米的大声呼召。
  • 尼希米的祷告是一个中保的代祷(6节)。神的百姓是一个整体(出十九6),一个人犯罪,就破坏了神见证的完整。因此,尼希米没有自视清高、置身事外地指责别人,而是站在罪人的地位上,与百姓一起向神认罪(6节)。这个代祷包括三个部分:
    1. 认清真相、抓紧圣约(5节):尼希米并没有就事论事、只关心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清楚地看见,百姓和耶路撒冷的难处(3节),是神整个救赎历史中的一部分。神过去、现在、将来一样「大而可畏」,也一样向爱祂、守祂诫命的人「守约施慈爱」(5节)。
    2. 追溯罪因、认罪悔改(6-7节):尼希米是一个懂得堵住破口的人,他没有抱怨百姓的遭遇,而是反省这些遭遇的根源。若不是百姓的「所行的甚是邪恶」(7节),神就不会收回赐福的手;因此,百姓若不「转离他们的恶行」(代下七14),神赐福的手也不会伸出。
    3. 照着应许、求神施恩(8-11节):尼希米之所以敢为犯罪的百姓代求,是因着神自己清楚的应许(8-9节)。虽然百姓一再犯罪,但「这都是祢的仆人、祢的百姓,就是祢用大力和大能的手所救赎的」(10节)。神的救赎计划,就是要主动挽回这些全然败坏、不能主动爱祂(约壹四19)的亚当后裔;所以,「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约壹四10)。
  • 虽然尼希米是「作王酒政的」(11节),但却非常熟悉神的话语,祷告中大量引用了《申命记》和《利未记》。虽然我们在任何岗位上都能被神使用,但光有热心、没有预备,并不能成为合神使用的器皿。人只有在神的话语上忠心地预备自己,才是摆上自己、随时预备被神使用的忠心仆人;才是不轻看神所安排的岗位,在哪里都是「世上的盐、世上的光」(太五13-14)。

【尼一11】「主啊,求祢侧耳听祢仆人的祈祷,和喜爱敬畏祢名众仆人的祈祷,使祢仆人现今亨通,在王面前蒙恩。』我是作王酒政的。」

  • 「喜爱敬畏祢名」(11节),是神仆人的特点。真正认识神的人,既是敬畏神的人,也是「以神为乐」(罗五11)的人。我们因着爱神而敬畏祂,又因着敬畏神而爱祂,「当存畏惧事奉耶和华,又当存战兢而快乐」(诗二11)。
  • 「在王面前蒙恩」(11节),原文是「在这人面前蒙恩」,表明尼希米清楚地知道,在「天上的神」(5节)面前,地上的王只不过是个人。
  • 「使祢仆人现今亨通,在王面前蒙恩」(11节),是求神让自己能顺利地向波斯王提出大胆的要求(二4)。表面上,是尼希米先求神,神再开路;实际上,是神先把负担放入尼希米的心中(3节),然后他才回应呼召、把自己交在神的手中:「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二13)。
  • 尼希米并不是有经验的建筑师,也没有做过大工程的领导者,但却要带领百姓重建城墙,这是他过去从来没有想过的事。今天,神也常常让既没有经验、也没有能力的信徒,心中却满了事奉的负担。我们若没有呼召,就不要出头;但如果确认了呼召,就不必惧怕,因为主说:「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十一30)。正如尼希米回应神的呼召,并不是凭着自己的关系、地位、经验或努力,完全是倚靠「神施恩的手」(二8)。
  • 「酒政」(11节)的职责是为君王选酒、试酒、倒酒,防范有人在酒中下毒,伺候君王宴乐。亚达薛西王的父亲亚哈随鲁(Xerxes I,即薛西王一世,主前486-465年在位)被权臣阿尔达班(Artabanus)联合宫中的太监暗杀,因此,亚达薛西的「酒政」是个既被信任、又如履薄冰的职位(创四十1)。
  • 「我是作王酒政的」(11节),这句话把读者拉回到现实:原来尼希米根本管不了这些事!尼希米虽然受到波斯王的信任,也关心回归百姓的光景,但并不像以斯拉是神所选立的「祭司」(拉七11)、学识渊博的「文士」(拉七6),也不像但以理是「大蒙眷爱」(但十11)的先知、位高权重的「总长」(但六2);他只是个给王倒酒的「酒政」,并不是一位属灵的领袖,也没有权力改变耶路撒冷的局面,反而要在王面前谨小慎微(二2),免得引起猜疑。本章的这个结尾,使我们不得不思想:既然尼希米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为耶路撒冷操心,会不会多管闲事、祸从口出呢?既然蒙召的信徒「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林前一26),我们为神的国度和旨意祷告(太六10),是不是有点眼高手低、热心过度呢?

《以斯拉记-尼希米记》背景

  在希伯来文圣经中,《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是同一卷书,希伯来名是「以斯拉 עֶזְרָא / Ezrā」。希腊文《七十士译本》译成之后不久,犹太人把这卷书分为《以斯拉记上、下》,后来又将《以斯拉记下》称为《尼希米记》。《以斯拉记-尼希米记》记录了波斯帝国统治期间,神先后兴起了所罗巴伯、以斯拉和尼希米三位领袖,带领被掳的余民回归耶路撒冷,完成重建圣殿、重建百姓和重建城墙的百年复兴史。这段历史从主前538年一直到主前423年以后,对应于中国的春秋末期,先知哈该(哈一1)、撒迦利亚(亚一1)和玛拉基在此期间事奉。

  传统认为,《以斯拉记-尼希米记》的作者是作祭司的文士以斯拉,但并不能确定。本书的内容取材广泛,包括官方文件、家谱、名单、以斯拉的回忆录和尼希米的回忆录。其中波斯帝国官方文件的原文是亚兰文(拉一2-4;四8–22;五7–17;六3–12;七12–26)。书中的内容是按照属灵启示的顺序排列的:首先必须重建圣殿(拉一-六章),然后才能重建百姓(拉七-十章),最后才是重建城墙(尼一-十三章),三位领袖的使命也是循序渐进。所以本书有一些历史事件并未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录。

  在希伯来圣经《塔纳赫》(תנ״ך‎‎ / Tanakh)中,《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位于《历代志》之前,是《圣卷》的倒数第二卷,也是整本希伯来圣经《塔纳赫》倒数第二卷。《塔纳赫》的名字Tanakh由三个单词的开头字母组成,代表以下三部分、24卷书:

  • 《妥拉》(Torah / תורה):意思是「指导、教导」,共5卷。顺序是: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
  • 《先知书》(Navim / נביאים):意思是「先知们」,共8卷。现代顺序是:早期先知书(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后期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十二先知书)。
  • 《圣卷》(Ketuvim  / כתובים):意思是「作品集」,共11卷。现代顺序是:诗歌(诗篇、箴言、约伯记),五小卷(雅歌、路得记、耶利米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历史书(但以理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历代志)。

  早在南国犹大被掳之前,先知耶利米就已经预言:「耶和华如此说:为巴比伦所定的七十年满了以后,我要眷顾你们,向你们成就我的恩言,使你们仍回此地」(耶二十九10)。虽然新巴比伦帝国从来都不肯释放俘虏,但神的话语高过地上的一切强权(赛十5)。先知以赛亚在两百多年前就宣告了神的预言:「我——耶和华所膏的古列;我搀扶他的右手,使列国降伏在他面前。我也要放松列王的腰带,使城门在他面前敞开,不得关闭」(赛四十五1)。主前539年10月12日晚上,巴比伦王伯沙撒放肆地使用圣殿的器皿大宴群臣,向偶像致敬。波斯大军当晚就攻陷了巴比伦城(但五1-31),应验了先知的预言。

  波斯人是现代伊朗的一个民族。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部落的古列(Cyrus the Great,又译为居鲁士二世、居鲁士大帝、塞鲁士)于主前559年自称波斯王,附庸于他外公统治的玛代王国。主前549年,古列征服了玛代,自称玛代王。主前547年,古列征服了吕底亚和小亚细亚,自称吕底亚王。主前539年,古列攻陷了巴比伦,自称巴比伦王,缔造了亘古未有的超级大国,疆土从西方的小亚细亚延伸到东方的印度河。与亚述和巴比伦的高压统治相反,古列王心胸宽广,对被征服的国家采取宽容的怀柔政策,下诏重建各民族的神庙,允许各民族一定程度的自治,以避免广大帝国的内乱。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国教是祆教(Zoroastrianism,又称琐罗亚斯德教或拜火教),他们把被征服民族的神明看作隶属于祆教主神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的天军,帮助光明之神与黑暗之神阿里曼(Ahriman)争战。因此,古列王并不介意把感谢归于被认为助他得胜的外族神明,并且把自己塑造成被各族神明所拣选的解放者和统治者:在巴比伦人中,他是被马尔杜克神拣选的,保证马尔杜克神庙不遭毁坏;在以色列人中,他是被耶和华神拣选的,资助重建圣殿。因此,在波斯帝国两百多年(主前549-330年)的统治期间,中东基本维持和平,文化艺术得以兴盛,是形成新约犹太民族最重要的时期。

  主前538年,「波斯王古列元年」(拉一1),所罗巴伯带领第一批被掳的余民回归耶路撒冷(拉二1-三1),次年开始重建圣殿(拉三8-13)。

  主前530年,古列王在中亚阵亡,其子冈比西斯二世(Cambyses II,主前530-522年在位)继位。圣殿的重建工程因仇敌控告,被下令停工(拉四7-22)了九年多(《犹太古史记》卷11第2章第30节)。冈比西斯二世于主前525年征服埃及,许多埃及的庙宇遭到亵渎和破坏,却保留了当地的犹大会堂。耶路撒冷位于巴比伦和埃及之间的道路上,是波斯帝国重点维稳的地方。

  主前522年,冈比西斯二世在从埃及回国的路上去世,王室远支大流士一世(Darius the Great,主前522-486年在位)、即大利乌继位。此时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开始事奉,圣殿的重建工程得以继续。主前516年,圣殿于「大利乌王第六年」(拉六15)完成重建。之后,大流士一世于主前490年在入侵希腊的马拉松战役中失败。

  主前486年,大流士一世与古列女儿的儿子亚哈随鲁(Xerxes I,即薛西斯一世,主前486-465年在位)继位。亚哈随鲁于主前480年在入侵希腊的萨拉米斯海战中失败,之后,以斯帖于「亚哈随鲁王第七年」(斯二16)成为王后,保护犹大人免受灭顶之灾。

  主前465年,亚哈随鲁在政变中被杀,其子亚达薛西(Artaxerxes I,即阿尔塔薛西斯一世,主前465-424年在位)继位。主前460-454年,亚达薛西镇压了希腊支持的埃及起义。在此期间,以斯拉于「亚达薛西王第七年」(拉七7)带领第二批余民回归,重建百姓。主前449年,波斯和希腊签订卡里阿斯和约(Peace of Callias),带来了三十多年的和平。几年之后,尼希米于「亚达薛西王二十年」(尼二1)带领第三批余民回归,重建耶路撒冷城墙。

  这一百年的史实表明,地上超级帝国的历史,完全是在神的管理之下。虽然神的百姓已经成为一小群余民,但他们仍然是「天地之神的仆人」(拉五11)。「以斯拉」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帮助」,这个最初的书名贴切地表明了本书的主题:《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反复强调创造天地之神的「帮助」(拉一4、6;五2;七6、9、28;八18、22、36;十4;尼二8、18),国度和圣殿的恢复,并不需要人的帮助,因为「我们神施恩的手必帮助一切寻求祂的」(拉八22);而书中频繁出现的献祭、祷告和律法,正是百姓领受神恩典的媒介。因着神施恩之手的帮助,被掳的余民不但归回耶路撒冷(赛十22),更「归回全能的神」(赛十21);不但重建了圣殿和圣城,更重建了「圣洁的种类」(拉九2)。经过了被掳和恢复,百姓痛定思痛,认清了失败的根源,重新与神立约(拉十3;尼九38),立志分别为圣、彻底与偶像和外邦恶俗决裂。

  虽然国度并没有政治上的主权,百姓还没有完全恢复与神的正常关系,但却比起任何一个独立的时期更符合自己的身分、更像他们该有的样子。神做工的法则是永不改变的,今天,每个重生得救的信徒也都要在圣灵的帮助下,经历属灵的复兴。神同样要让「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罗八28),好把我们建成合乎「神借着圣灵居住」(弗二22)的「圣灵的殿」(林前六19)。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尼希米记   波斯   耶路撒冷   巴比伦   帝国   的人   百姓   先知   西王   仆人   耶和华   城墙   埃及   犹大   犹太   亚细亚   以色列   希伯来   西斯   是一个   面前   希腊   本书   二十年   城门   天上   敬畏   自己的   之神   疆域   巴尔干半岛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