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使徒行传第11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徒十一1】「使徒和在犹太的众弟兄听说外邦人也领受了神的道。」

【徒十一2】「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礼的门徒和他争辩说:」

【徒十一3】「『你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了。』」

  • 「使徒」(1节)原文是复数,指众使徒。
  • 「奉割礼的门徒」(2节)指犹太门徒。
  • 「割礼」就是切割男性生殖器的包皮,是一些中东古代民族原来就有的习俗,被神用来作为神与人「立约的证据」(创十七11),表明人与犯罪的旧生命隔绝,单单信靠神、「不靠着肉体」(腓三3)。在挪亚之约中,挪亚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但在亚伯拉罕之约中,亚伯拉罕却有责任「受割礼」,「作他未受割礼的时候因信称义的印证」(罗四11)。这进一步启示了神救赎计划的心意:新约的信徒在基督里也将受「不是人手所行的割礼,乃是基督使你们脱去肉体情欲的割礼」(西二11);因此,我们不是以身体上的记号作「证据」,而是领受了圣灵的「印记」(弗四30),「真受割礼的,乃是我们这以神的灵敬拜、在基督耶稣里夸口、不靠着肉体的」(腓三3)。凡只在肉身上有割礼的记号,但在生活行为上没有表现出割礼的实际功效的人,实际上并未受割礼(七51;利二十六41;耶六10)。
  • 这些犹太门徒并没有反对彼得向外邦人传道,所以争辩「你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了」(3节)。他们一面做主门徒、一面谨守律法,有些人还认为外邦人信徒必须受过割礼才能得救(十五1),并且还要遵守律法的食物条例(加二12;六13)。律法禁止以色列人吃不洁净的食物(利十一2-47),所以犹太人为避免误食不洁之物,从来不和外邦人一起吃饭、更不会进入外邦人的家。对于犹太人来说,这并非简单的文化差异 、也不只是对真理的不同理解,更关系到几百年来所建立的民族自尊。在历史上,犹太人多次激烈反抗希腊和罗马人的统治,就是为了获得保持洁净的权力,所以连罗马帝国也不得不有所顾忌。现在,彼得竟然轻易放弃了前辈抗争了几百年所得来的尊重,不能不让犹太门徒们震惊。

【徒十一4】「彼得就开口把这事挨次给他们讲解说:」

【徒十一5】「『我在约帕城里祷告的时候,魂游象外,看见异象,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块大布,系着四角,从天缒下,直来到我跟前。』

【徒十一6】「我定睛观看,见内中有地上四足的牲畜和野兽、昆虫,并天上的飞鸟。」

【徒十一7】「我且听见有声音向我说:“彼得,起来,宰了吃!”」

【徒十一8】「我说:“主啊,这是不可的!凡俗而不洁净的物从来没有入过我的口。”」

【徒十一9】「第二次,有声音从天上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

【徒十一10】「这样一连三次,就都收回天上去了。」

【徒十一11】「正当那时,有三个人站在我们所住的房门前,是从凯撒利亚差来见我的。」

【徒十一12】「圣灵吩咐我和他们同去,不要疑惑(或译:不要分别等类)。同着我去的,还有这六位弟兄,我们都进了那人的家。」

【徒十一13】「那人就告诉我们,他如何看见一位天使站在他屋里,说:“你打发人往约帕去,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

【徒十一14】「他有话告诉你,可以叫你和你的全家得救。”」

【徒十一15】「我一开讲,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正像当初降在我们身上一样。」

【徒十一16】「我就想起主的话说:“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你们要受圣灵的洗。”」

【徒十一17】「神既然给他们恩赐,像在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样;我是谁,能拦阻神呢?』」

【徒十一18】「众人听见这话,就不言语了,只归荣耀与神,说:『这样看来,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

  • 5-17节是彼得简略重述十1-47的事件。古代的书记写在笨重的蒲草纸书卷上,最长大约三十五尺,差不多正是整卷《使徒行传》所需的长度。因此,路加必须非常小心地在有限的篇幅中放进最重要的资料,但他竟然奢侈地把哥尼流的事件记录了两次,表明这些细节都非常重要。
  • 彼得加上「六位弟兄」(12节),一共七个人,代表完全的见证。按照当时埃及的法律,要完全证明一个案件,必须有七个证人;而按照当时罗马的法律,要证明一个重要的文件,必须有七个印章(启五1)。因此,彼得实际上并不是在讲理、争辩,而是用七个见证人来见证圣灵自己的工作。
  • 「他有话告诉你,可以叫你和你的全家得救」(14节),表明即使哥尼流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周济百姓,常常祷告神」(十2),仍然需要接受福音才能得救。因为天然人的行为都是不可靠的,时间会改变一切、环境会改变内心。
  • 「我一开讲,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正像当初降在我们身上一样」(15节),表明这是圣灵主动的拣选,也证明这些外邦人所领受的圣灵恩赐,与犹太门徒在五旬节所领受的完全相同(17节)。因此,外邦人在圣灵面前和犹太人的地位是完全一样的。既然这些外邦人已经受了主耶稣应许的「受圣灵的洗」(16节;一5),圣灵的恩赐已经印证了他们的信心,当然也可以接受水洗(十47)、当众承认信仰。
  • 彼得知道哥尼流一家整个得救的过程都是圣灵自己的工作,所以他既不能要求他们行割礼、再受洗礼,也不敢要求他们先做犹太人、再做门徒,只能说:「我是谁,能拦阻神呢」(17节)?
  • 众人「不言语了,只归荣耀与神」(18节),面对圣灵的作为无话可说。被圣灵充满的教会,不一定在真理上没有疑问、在配搭中没有分歧,但却会完全顺服圣灵的管理。对于其他犹太门徒来说,这个观念实在太令人震惊了,所以还是有人并没有完全放弃犹太教的传统,以后还会要求外邦人信徒「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十五1)、「遵守摩西的律法」(十五5),认为否则就「不能得救」(十五1)。这并非文化的差异,而是对真理还不够认识。所以圣灵还要继续在教会工作,显明基督已经「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弗二14),让犹太人和外邦人都「借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神和好了」(弗二16)。
  • 「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18节),这句话表明,门徒们都很清楚一个真理:不但救恩是恩典,悔改也是恩典,信心是神借着圣道和圣灵赐下的礼物。并不是外邦人主动要求悔改,而是神主动「赐恩给外邦人」,所以他们才能「悔改得生命」。

【徒十一19】「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塞浦路斯,并安提阿;他们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

【徒十一20】「但内中有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他们到了安提阿也向希腊人传讲主耶稣(有古卷:也向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传讲主耶稣)。」

【徒十一21】「主与他们同在,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

  • 十一19-30的主题是「安提阿教会向外邦人传道」,与十二24-十四28「安提阿教会向外邦人宣教」前后呼应。
  • 「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19节),他们都是说希腊话的犹太信徒,因此,很自然地就分散到犹太地以外的地区。司提反的死不但促使福音传到撒马利亚(八4),而且进一步传向外邦,所以主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十二24)。
  • 「腓尼基」(19节)是迦密山以北、地中海沿岸的一片狭长地域,包括推罗(二十一3)、西顿(二十七3)、多利买(二十一7)等城镇,这些地方后来都出现了教会。
  • 「塞浦路斯」(19节)是地中海的第三大岛塞浦路斯岛,离安提阿的直线距离大约160公里。从亚历山大大帝的时代开始,就有许多犹太人陆续移民到此。到了新约时代,岛上已经建立了许多犹太会堂(十三5)。这里是巴拿巴的家乡(四36),后来成为巴拿巴和保罗第一次出外宣教的第一站(十三4)。
  • 「安提阿」(19节)靠近奥龙特斯河(Orontes)的出海口,在耶路撒冷北方大约640公里,是仅次于罗马、亚历山大的罗马帝国第三大城市,当时人口可能超过五十万,居民包括希腊人、罗马人、叙利亚人、腓尼基人、埃及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其中还有几万犹太人,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地方,各种偶像也无所不在。安提阿是由塞琉古帝国(Seleucid Empire,主前312-63年)的创始人塞琉古一世(Seleucus I Nicator, 主前305-281年在位)创建的,冠以他父亲安提阿古(Antiochus)的名字。这位孝子一口气建了16个叫安提阿的城市(十三14),奥龙特斯河的安提阿(Antioch on the Orontes)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在罗马帝国时代成为叙利亚行省的首府、叙利亚兵团的总部,又被称为叙利亚的安提阿(Syrian Antioch)。
  • 在安提阿之前,门徒只向犹太人传福音(19节),撒马利亚人、衣索匹亚的太监、哥尼流都是主动寻求神,然后从门徒那里听到了福音。但在安提阿这个大都会,这些无名的「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20节)却开始主动把福音传给安提阿的希腊人,这是圣灵带领教会主动向外邦人宣教的开始。一个真正的门徒,必定是一个真正的宣教士;无论遭受何种患难,无论身处什么地方,心中念念不忘的都是传福音(提后四2)。而主也常与宣教的门徒同在(21节;太二十八19),让「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八28)。
  • 门徒向安提阿的外邦人传福音,不是「传耶稣是基督」(五42),乃是「传讲主耶稣」(20节)。因为这些外邦人对「基督」很陌生,对「主」的概念却很熟悉;安提阿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大都市,人们从各种各样的「主」那里寻求安慰和帮助。因此,这些福音的使者就向他们宣讲「主耶稣」才是独一的「救主」(五31),因为「祂是万有的主」(十36)。
  • 「信而归主」(21节),这两个动词的顺序表明:人要先信主,然后才能回转归向主;心思先被圣灵改变,然后行为才能转变;生命先被圣灵改变,然后生活才能改变。
  • 「主与他们同在」(21节),可译为「主的手与他们同在」(和合本修订版),表明神手的工作(四28-30)伴随着这些无名的门徒。当耶路撒冷教会的使徒和犹太门徒对接纳外邦人还心存疑虑的时候(2-3节),主已经借着无名的门徒亲自开始向外邦人宣教。安提阿教会并不是某个人建立的,而是圣灵亲自的工作。安提阿教会创下了许多「第一」的记录:
    1. 这是第一个向外邦人宣教的教会(20节)。
    2. 这是第一个在使徒之外有先知和教师的教会(十三1)。
    3. 这是第一个门徒被人称为「基督徒」的教会(十一26)。
    4. 这是第一个向外邦派遣宣教士的教会(十三2-3)。
    5. 这是第一个开始教导门徒的教会(十一26)。
    6. 这是第一个主张不必行割礼、守律法就能得救的教会(十五1-2)。
    7. 这是第一个主动帮助其他教会的教会(十一29-30)。

【徒十一22】「这风声传到耶路撒冷教会人的耳中,他们就打发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为止。」

【徒十一23】「他到了那里,看见神所赐的恩就欢喜,劝勉众人,立定心志,恒久靠主。」

【徒十一24】「这巴拿巴原是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于是有许多人归服了主。」

【徒十一25】「他又往大数去找扫罗,」

【徒十一26】「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他们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

  • 耶路撒冷教会派遣巴拿巴的目的,是要证实腓尼基、塞浦路斯、安提阿等地教会的信仰是否真实,尤其是安提阿的外邦人对福音的接受是否真实,所以他向北一直「走到安提阿为止」(22节)。耶路撒冷教会差派巴拿巴,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决定,一方面,「巴拿巴原是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24节),心胸也非常宽广;另一方面,他是塞浦路斯人(四36),最适合帮助从塞浦路斯来的犹太信徒(20节)、应对安提阿多元文化的局面。
  • 巴拿巴看见安提阿教会的增长是神亲手成就的,所以「看见神所赐的恩就欢喜」(23节),不但没有催逼他们遵行律法,反而「劝勉众人,立定心志,恒久靠主」(23节)。有智慧的牧者应该时时看见神工作的手,而不是催逼人遵行律法。人若没有圣灵的动工,无论怎样「立定心志」都不能「恒久」。
  • 主兴起安提阿教会,就会负责预备同工。扫罗在大约十年前就回到家乡大数(九30),可能正在「基利家境内」(加一21)向犹太人和外邦人传道。也就在这十年里,扫罗真正领会了「福音的奥秘」(弗三3),「这奥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稣里,借着福音,得以同为后嗣,同为一体,同蒙应许」(弗三6)。大数位于安提阿西北大约220公里,坐船只要160公里。巴拿巴知道扫罗是被主拣选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二十二21),所以就继续「往大数去找扫罗」(25节)。这样,扫罗离开了学术中心大数,来到了商业中心安提阿,进一步地积累向各种人宣教的经验。
  • 扫罗被巴拿巴带到安提阿以后,首先是做巴拿巴的助手,「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25节)。在圣经的记录中,这是保罗在一个教会里事奉最长的一段时间。在教会里彼此配搭、谦卑事奉的经历,是一个宣教士必须的装备。当圣灵呼召他们外出宣教以后,扫罗就超过巴拿巴、成为主所使用的主要器皿(十三16、46)。
  • 门徒的生活方式与败坏的环境格格不入,所以被当作一群奇特的人看待;外邦人也很快看出他们高举基督、和犹太教并不相同,所以把他们称作「基督徒」(26节)。犹太人不会拿基督的名字开玩笑,所以「基督徒」是外邦人给门徒起的绰号(二十六28),但门徒却借此勉励自己跟从基督。他们里面有基督、外面像基督(腓一20-21),用他们的生活把这个名字变成了一个荣耀的称号(彼前四16)。
  • 安提阿是水陆交通枢纽、商业中心,东西方文明汇聚的大都会。也是一个偶像林立、淫乱败坏的地方,但圣灵却在这个败坏的城市里兴起了普世宣教的基地(十三1-3)。主耶稣把福音从加利利的乡村带到了耶路撒冷城市,现在又带到安提阿这个大都会;教会每一次所面临的环境转变,都是主自己在带领。

【徒十一27】「当那些日子,有几位先知从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

【徒十一28】「内中有一位,名叫亚迦布,站起来,借着圣灵指明天下将有大饥荒。(这事到克劳第年间果然有了。)」

【徒十一29】「于是门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钱,送去供给住在犹太的弟兄。」

【徒十一30】「他们就这样行,把捐项托巴拿巴和扫罗送到众长老那里。」

  • 「亚迦布」(28节)曾经两次借着圣灵说预言,都完全应验了(二十一10)。他说预言的时间可能是主后39-41年,而饥荒发生的时间可能是在主后46年。
  • 「克劳第」(28节)是罗马帝国的第四任皇帝(主后41年1月24日-54年10月13日在位),他在位期间发生了多次饥荒,其中耶路撒冷的饥荒有许多人饿死(《犹太古史》卷20第3章51节)。「天下」(28节)指罗马帝国,当时只要罗马帝国的粮仓埃及出现灾害,就会导致整个帝国出现粮食短缺,穷苦的百姓受害就更为严重。
  • 安提阿的信徒并未像耶路撒冷教会那样实行「凡物公用」(二44),各人仍旧拥有自己的财产。而信徒在财物的捐献上,也没有任何明文规定,都是由信徒各人自愿自发,「照各人的力量捐钱」(29节)。
  • 30节的圣经中首次提到教会的「长老」(30节)。《使徒行传》对于教会行政管理学毫无兴趣,所以并没有记载耶路撒冷教会中的长老是如何产生的,一切都是圣灵自然而然的带领。长老的职分主要是为着治理教会(提前三5;五17),又称为「监督」(二十17、28)。这里只提及耶路撒冷的「众长老」(30节),却没有提到使徒,可能因为教会由长老管理捐项,使徒们「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六4)。这是扫罗信主后的第二次耶路撒冷之行,时间是扫罗信主之后「过了十四年」(加二1),大约是主后48年。
  • 可能没有一位教会领袖会期望通过饥荒或经济危机来促使教会的成长,但是教会的元首基督却会这么做。当耶路撒冷的犹太门徒在接纳外邦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定的时候(1-3节;加二1-10),主却借着饥荒,感动千里之外安提阿教会的犹太和外邦肢体,反过来关怀犹太的弟兄,实际地显明了门徒的彼此相爱、促进了基督身体的合一,也让耶路撒冷的使徒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主对扫罗的托付(加二7-9)。圣灵借着这场饥荒,让所有的人都认识到:「我是谁,能拦阻神呢」(17节)?

读经有感:默然不语,荣耀归神(18)

  信不信由你,人人都讲理。父子之所以闹情绪,夫妻之所以闹别扭,兄弟之所以鬧矛盾,其实全都拜各据各理、各讲各理、各执各理之赐?对其他的人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至于无关自己痛痒的事呢,各人当然又都乐的跟据自己从背景、经历、学习而来对错相间的理,各抒己见,甚至与人辩的面红耳赤,绝不服输!

  犹太教徒世世代代都跟着自己的宗教文化遵行割礼、不碰俗物。当前这些人竟能一同在彼得所作亲眼所见亲身所历的见证下,静默无声,说明他们的心其实是向客观真理敞开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显然是这些根深蒂固的犹太教徒竟还都又为救恩能以临到外邦人而深切体会到上帝的伟大,并由衷将荣耀于祂!

默然自问

  1. 人为何总甘心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绑锁在极为有限、极为扭曲的道理中,却还振振有词,执着到底?
  2. 与我们不相上下的犹太人,究竟凭什么能突破自己的主观,转而接上上帝的「主」观?
  3. 从上帝经常使用同样的人去扶立同样的人之事看,究竟自己应当积极出去扶立的对象在哪?
  4. 安提阿教会究竟是否耶路撒冷教会所派遣出去从事差传设会的结果?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使徒行传   教会   犹太   耶路撒冷   门徒   割礼   圣灵   基督   外邦   这是   彼得   塞浦路斯   使徒   福音   犹太人   第一个   自己的   的人   信徒   饥荒   都是   荣耀   借着   大数   罗马帝国   叙利亚   主耶稣   弟兄   长老   腓尼基   是一个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