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使徒行传第17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徒十七1】「保罗和西拉经过暗妃坡里、亚波罗尼亚,来到帖撒罗尼迦,在那里有犹太人的会堂。」

【徒十七2】「保罗照他素常的规矩进去,一连三个安息日,本着圣经与他们辩论,」

【徒十七3】「讲解陈明基督必须受害,从死里复活;又说:『我所传与你们的这位耶稣就是基督。』」

【徒十七4】「他们中间有些人听了劝,就附从保罗和西拉,并有许多虔敬的希腊人,尊贵的妇女也不少。」

  • 罗马帝国的伊格那提亚大道(Via Egnatia)从巴尔干半岛东部爱琴海的尼亚坡里开始,向西横穿巴尔干半岛,到达亚得里亚海的都拉基乌姆(Dyrrachium),再从那里渡海到意大利半岛,非常方便。保罗和西拉身上带着棍伤(十六33),从腓立比沿着伊格那提亚大道,经过「暗妃坡里 Amphipolis」(1节)、「亚波罗尼亚 Apollonia」(1节)到达马其顿省的首府「帖撒罗尼迦 Thessalonica」,走了大约152公里,沿途都是马其顿省的城市。此时本书作者路加可能留在腓立比,所以一直到二十5-6才恢复以「我们」来称呼保罗的宣教团队。
  • 帖撒罗尼迦是马其顿最繁荣的城市,也是一个拥有自治权的自由城,这里有犹太会堂。「保罗照他素常的规矩进去」(2节),不是说保罗守安息日,而是说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利用犹太人安息日在会堂聚集的机会向他们传福音。保罗给犹太人传道的重点,是「讲解陈明基督必须受害,从死里复活」(3节),并且「这位耶稣就是基督」(3节)。
  • 保罗不但在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会堂「一连三个安息日」(2节)辩论,平时也要为生计工作、「昼夜做工」(帖前二9;帖后三8)。在这段时间里,腓立比教会也曾派人前来供给保罗一行的需用(腓四16)。
  • 帖撒罗尼迦信主的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尊贵的妇女」(4节)可能指当地上层社会人士的妻子(12节)。

【徒十七5】「但那不信的犹太人心里嫉妒,招聚了些市井匪类,搭伙成群,耸动合城的人闯进耶孙的家,要将保罗、西拉带到百姓那里。」

【徒十七6】「找不着他们,就把耶孙和几个弟兄拉到地方官那里,喊叫说:『那搅乱天下的也到这里来了,」

【徒十七7】「耶孙收留他们。这些人都违背凯撒的命令,说另有一个王耶稣。』」

【徒十七8】「众人和地方官听见这话,就惊慌了;」

【徒十七9】「于是取了耶孙和其余之人的保状,就释放了他们。」

  • 「不信的犹太人心里嫉妒」(5节),是因为保罗吸引外邦人信主(4节),成了他们的竞争对手。
  • 「百姓 δῆμος/demos」(5节;十九30、33),原文指为了讨论公共事务而召开的市民大会。帖撒罗尼迦是一座自由城,不但有本地的执政官,还有本地的议会。
  • 「耶孙」(5节)是接待保罗的主人。「耶孙」是希腊名字,他可能是个犹太人,犹太名字应该是「约书亚」。
  • 反对者本来想把外来的保罗和西拉带到市民大会那里,现在只抓住了本地的耶孙和一些门徒,就担心这几位本地居民会被市民大会宽待,于是把他们带到「地方官」(6节)那里投诉。有圣经批评者认为,希腊文学从来没有采用「地方官 Politarchs」这个词来称呼执政官,所以质疑路加记录的准确性。后来,考古学家在帖撒罗尼迦发现了古城门,城门石上载有若干执政官的名字,还把他们的头衔称为「地方官 Politarchs」,证实了路加记录的准确性。
  • 「搅乱天下」(6节),指这些犹太人故意把保罗传讲的末世论信息扭曲成煽动性的政治言论,说有一位君王将兴起替代凯撒。而罗马帝国禁止百姓预言王位的更迭(7节)。
  • 虽然众人和地方官因为这政治罪名而「惊慌」(8节),但帖撒罗尼迦是自由城,地方官既不想惹是生非、也不想得罪本地居民,所以就释放了「耶孙和其余之人」(9节),只是要求他们写下「保状」(9节),担保不再收留保罗和西拉。保罗后来对帖撒罗尼迦的门徒说「撒但阻挡了我们」(帖前二18),可能就是指这件事。虽然撒但意图借着这些「保状」来阻挡保罗当面造就帖撒罗尼迦的门徒,但牠却没有料到,这些「保状」不但不能阻挡帖撒罗尼迦本地的门徒放胆传扬福音(帖前一8),而且促使保罗写下了宝贵的《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借着这两卷书信造就了后世无数的信徒——这就是圣灵所采取的宣教方法。

【徒十七10】「弟兄们随即在夜间打发保罗和西拉往庇哩亚去。二人到了,就进入犹太人的会堂。」

【徒十七11】「这地方的人贤于帖撒罗尼迦的人,甘心领受这道,天天考查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

【徒十七12】「所以他们中间多有相信的,又有希腊尊贵的妇女,男子也不少。」

  • 「庇哩亚」(10节)位于帖撒罗尼迦西南约74公里(现代的 Veria),离开了伊格那提亚大道,转而向南前往亚该亚省。保罗的经历早就让他明白,逃难只是形式、宣教才是内容。因此,他不但没有因为帖撒罗尼迦的逼迫而沮丧,反而一到庇哩亚就直接进入那里的会堂开始传道(10节)。
  • 11节可译为「这地方的犹太人比帖撒罗尼迦的人开明,热心领受这道,天天查考圣经,要知道这道是否真实」(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 主体恤自己的仆人,在庇哩亚预备了愿意寻求主的人,好叫祂的工人得着安慰。这里的犹太人对真理的态度更加开放,没有因为传统而反对,反而「热心领受这道」。他们既没有人云亦云,也没有只在安息日听道,而是「天天查考圣经,要知道这道是否真实」。圣经能使人「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提后三15),一个人越是认真「查考圣经」,就越能相信主,「所以他们中间多有相信的」(2节)。

【徒十七13】「但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知道保罗又在庇哩亚传神的道,也就往那里去,耸动搅扰众人。」

【徒十七14】「当时弟兄们便打发保罗往海边去,西拉和提摩太仍住在庇哩亚。」

【徒十七15】「送保罗的人带他到了雅典,既领了保罗的命,叫西拉和提摩太速速到他这里来,就回去了。」

  • 帖撒罗尼迦对宣教士的法律制裁,在别的城市是无效的,所以帖撒罗尼迦不信的犹太人必须在庇哩亚重新「耸动搅扰众人」(13节),逼着保罗第三次撤离,离开马其顿省,前往南方的亚该亚省。
  • 「雅典 Athens」(15节)是巴尔干半岛南方亚该亚省的重要城市,位于庇哩亚南边约400公里。它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哲学家的家乡,是希腊文化、艺术和哲学的中心。但亚该亚的省会和最大城市是哥林多,保罗的目的地可能是哥林多,只是因着坐船需要在雅典登陆。
  • 表面上,是仇敌屡战屡胜、一路驱赶保罗;实际上,是狂风欲灭山火、反而星火燎原。保罗知道「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罗一16),神的话语本身就带着能力,有如燃烧的野火,仇敌想在一处将它扑灭,余烬却飘到另一处继续蔓延。所以保罗在一地点起福音的火焰以后,就坦然地前往下一站,留下「西拉和提摩太仍住在庇哩亚」(14节)继续喂养教会。保罗一路走,一路「把火丢在地上」(路十二49);仇敌一路滋事,只不过是催促他更快地传扬福音——这就是圣灵所制定的宣教计划。

【徒十七16】「保罗在雅典等候他们的时候,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

【徒十七17】「于是在会堂里与犹太人和虔敬的人,并每日在市上所遇见的人,辩论。」

【徒十七18】「还有伊壁鸠鲁和斯多亚两门的学士,与他争论。有的说:『这胡言乱语的要说什么?』有的说:『他似乎是传说外邦鬼神的。』这话是因保罗传讲耶稣与复活的道。」

【徒十七19】「他们就把他带到亚略·巴古,说:『你所讲的这新道,我们也可以知道吗?」

【徒十七20】「因为你有些奇怪的事传到我们耳中,我们愿意知道这些事是什么意思。』」

【徒十七21】「(雅典人和住在那里的客人都不顾别的事,只将新闻说说听听。)」

  • 「保罗在雅典等候他们」(16节),表明此处并非保罗的目的地。雅典已经没落,保罗只是经过;他只是在此登陆,然后前往哥林多(十八1)。雅典是古代希腊文化艺术、哲学思想和民主政治的中心,在罗马时代也是个备受尊重的自由城,但却失去了昔日的朝气蓬勃。虽然城中到处可见精美的雕像,但艺术却被用来敬拜死亡;虽然哲学家们还在唇枪舌剑,但理论却无法面对实际;虽然饱学之士仍然辈出,但却和布衣白丁一样心中茫然。这里就像今天的后现代社会:文化已经成为政治的奴隶,艺术已经沦为金钱的婢女,科技只是利用前人的发现,哲学只是重复古老的思想,音乐不再发出天赋的光芒,绘画只靠技巧的回光返照。尽管昔日荣耀的痕迹尚存,但一切都已经死了、没有生命了。这样垂死的社会所需要的既不是学术自由,也不是文化更新,更不是政治民主,而是「耶稣与复活的道」(18节)。
  • 神经常借着难处赐下机遇,那些突如其来的麻烦,常常会出人意料地成就神的旨意。保罗因为匆匆离开庇哩亚,所以才有几天时间「在雅典等候」,进而「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16节)。有时候,神也会迫使我们停下思考、驻足细看,免得我们错过人生途中的功课。保罗并非不关心周围,正因为他「看见满城都是偶像」,才发现雅典人有能力敬拜神,但却敬拜虚无。保罗并非不欣赏艺术,正因为他看见雅典的美丽,才「心里着急」,因为这个城市的一切都缺乏生机。
  • 「虔敬的人」(17节),指归信犹太教的外邦人。
  • 「市上 ἀγορά/agora」(17节),指集市。这是雅典的公共广场,周围有各种政府、商业和宗教建筑,彼此之间通过柱廊连通,成了雅典人日常生活、工作、娱乐和集会的中心。雅典人聚集在这里打听新闻、讨论各种话题,许多知识精英、文人哲士和游学教师也出没于此。
  • 「伊壁鸠鲁和斯多亚两门的学士」(18节),指当时希腊最主要的两大学派的哲学家:
    1. 「伊壁鸠鲁学派 Epicureanism」是原子论唯物主义者,认为神或者不存在、或者是不理人世的自然神。这个学派由伊壁鸠鲁(Epicurus,主前341-270)所创,认为人生最高的美德是「快乐」——肉身不受痛苦、情感也不受打扰。到了保罗的时代,这种哲学已沦为「享乐主义」。
    2. 「斯多亚学派 Stoicism」是泛神物质一元论者,认为神就是宇宙的灵魂和智慧,其理性渗透整个宇宙,万物会被周期性地吸进神里。这个学派由芝诺(Zeno of Citium,主前334-262)所创,认为人生最高的美德是「自足」——顺应理性、克己制欲。到了保罗的时代,这种哲学已变为「禁欲主义」。
  • 哲学家的问题,就是聪明绝顶、才智过人,能用智慧的语言诊断人生的苦闷和烦恼,但却开出南辕北辙、互相矛盾的药方。两派哲学家都找不到人生的答案,但一听到「保罗传讲耶稣与复活的道」(18节),却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好奇(18-19节)。保罗确实有他们所需要的答案,这个答案不是从哲学里找到的,而是从启示来的。保罗过去自以为热爱真理(加一14),但却没有找到真理,而是真理找到了他(九5);哲学家也自诩追求真理,但他们若不肯停止倚赖聪明才智,安心聆听真理自己的启示,永远也找不到真理。
  • 「亚略·巴古」(19节)的意思是「阿瑞斯山」,阿瑞斯(Ares)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罗马神话中称为马尔斯(Mars),拉丁文的火星源于他的罗马名字。亚略·巴古位于雅典集市的南面、卫城的西北面,是一个高约十米的岩石小山丘,设在这里的雅典议会是雅典的最高行政机构。雅典议会的这次集会,可能是打算评估是否把新的「外邦鬼神」(18节)引入他们的万神殿(19-20节)。
  • 庇哩亚有一批「天天考查圣经」(11节)的贤人,雅典却有一批「只将新闻说说听听」(21节)的闲人。四百多年前,苏格拉底站在「亚略·巴古」,遭到激烈反对、最终被判死刑;如今,保罗来到同一个地方,但雅典却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激情。他们礼貌地「把他带到亚略·巴古」(19节),心中只是充满好奇(21节);因为这些人「都不顾别的事」(21节),只是在「玩哲学」。

【徒十七22】「保罗站在亚略·巴古当中,说:『众位雅典人哪,我看你们凡事很敬畏鬼神。」

【徒十七23】「我游行的时候,观看你们所敬拜的,遇见一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你们所不认识而敬拜的,我现在告诉你们。」

  • 22-31节是《使徒行传》中保罗的第三篇讲章,这篇讲章的风格与在安提阿(十三16-41)和在路司得(十四15-17)的讲章风格都不相同,因为这次的听众既不是教条主义的犹太人,也不是迷信无知的外邦人,而是学富五车的哲学家。保罗的这番话并非阐明「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林前二2),而是解释自己为什么「传讲耶稣与复活的道」(18节);并非是福音的宣传册,而是否定世上一切宗教哲学的判决书(29-31节)。
  • 「众位雅典人哪,我看你们凡事很敬畏鬼神」(22节),这句话并非恭维,而是一针见血。虽然在场的听众中有信奉唯物主义的伊壁鸠鲁派,但保罗却指出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有「敬畏鬼神」的倾向。寻找神、敬拜神的倾向是人与生俱来的(27节),与教育水平、文化背景无关。
  • 古代文明的象征雅典,竟也是一个充满偶像的地方。第二世纪的旅行家保萨尼亚斯(Pausanias,主后110-180年)在《希腊志 Description of Greece》中说,当时的雅典城庙宇林立、到处都是祭坛;他们不但敬拜偶像和人,也敬拜思想和能力,还特地为哲学、福祉、谣言、耻辱设立了祭坛,甚至有一些坛是为未识之神设立的。保罗就「遇见一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23节)。因此,他看出雅典最大的悲剧,就是虽然有伟大的哲学,但却无法认识真神(林前一21);虽然已经拜遍诸神,但却怀疑错过了「未识之神」;虽然知道有「未识之神」,但对其却既一无所知、也不敢得罪。虽然在场的哲学家都不知道保罗是谁,但保罗却知道他们——所有的饱学之士都是需要福音的罪人,惟有「耶稣与复活的道」(18节)才能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答案。同样,「属灵的人能看透万事,却没有一人能看透了他」(林前二15),虽然世人不了解我们,我们却了解世人蒙昧无知、茫然无望的内心,并且知道怎样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我们也可以像保罗一样勇敢地对世人说:「你们所不认识而敬拜的,我现在告诉你们」(23节)——你们的一切需要、不安,都在于你们敬拜的这个「未识之神」。
  • 保罗以「未识之神」为切入点,说明他所传讲的不是某种新的「外邦鬼神」(18节),而是让雅典人惴惴不安的「未识之神」——其实那并不是什么「未识之神」,而是创造世界的独一真神。

【徒十七24】「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

【徒十七25】「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

【徒十七26】「祂从一本(本:有古卷是血脉)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

【徒十七27】「要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祂离我们各人不远;」

【徒十七28】「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我们也是祂所生的。”」

  • 首先,保罗用礼貌而肯定的语气,一面推翻那些听众的全部神学,一面介绍独一真神。
    1. 令雅典人心中不安的「未识之神」(23节),原来是「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24节)。这个概念对于希腊哲学家们是陌生的,因为这位神乃是一位有位格的创造主宰,不但与伊壁鸠鲁派的自然神论不同,也与斯多亚派的泛神论不同。
    2. 「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23节),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自然不会被囚禁在万物之中,所以「不住人手造的殿」(王上八27;赛四十六6;可十四58),也不必人雕刻偶像来敬拜祂。这个道理伊壁鸠鲁派和斯多亚派都能接受,但雅典人敬拜偶像的实际与他们头脑理性的认识自相矛盾。
    3. 「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么」(24节),神是自给自足的,无需人的供应。这个道理伊壁鸠鲁派和斯多亚派都能接受,但雅典人敬拜偶像的做法却恰恰相反。
    4. 「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24节),斯多亚派也认为神是一切生命的源头,只不过所说的神不同。赛四十二5指出神是「气息」的源头,但保罗用当时希腊流行的词汇,把「生命、气息、万物」三者并用。「生命 ζωή/Zoe」原文通常与希腊至高神「宙斯Ζεύς/Zeus」的名字相提并论,可能是双关语,意思是说:只有神才是生命的源头,并不是宙斯。
    5. 「祂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26节),这是宣告岁月和物质一样,都是按照神的计划、接受神的管理。这否定了伊壁鸠鲁派所认为的宇宙是偶然的,也否定了斯多亚所认为的宇宙是循环的。「一本」指一个先祖,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亚当的后裔(创二7),否定了雅典人各种关乎人类来源的传说。
    6. 「要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27节),表明神在造人的时候,已经「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传三11),让我们按着神赐的本能去「寻求神」。「揣摩」(27节)表明,人只能不确定地暗中摸索寻找神,结果徒劳无功(罗一20-21)。伊壁鸠鲁派从自然神论的角度,认为神明完全不介入人世。斯多亚派则从泛神论的角度,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最初与神明的联系逐渐失去了。
    7. 「其实祂离我们各人不远」(27节),这个观点斯多亚派能够接受,但他们心目中的神是没有位格的理性存在,保罗所介绍的却是一位有位格的活神,「凡求告耶和华的,就是诚心求告祂的,耶和华便与他们相近」(诗一百四十五18)。虽然神伟大到「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但祂「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罗十8);对于诚心寻求祂的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路十一10)。因此,世人若是寻找不到神,是因为「你们的罪孽使你们与神隔绝」(赛五十九2)。
  • 为了证明神「离我们各人不远」,保罗引用了希腊诗人的两句诗。这些诗中所说的神其实是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保罗并不是用这些诗来证明真神,而是证明雅典人的理性和实践矛盾,对于神的认识和敬拜神的方法(29节)冲突:
    1. 「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28节),引自克里特诗人埃庇米尼得斯(Epimenides,约主前6-7世纪)的《克里特卡 Cretica》,保罗在《提多书》里引用了这首诗里的另一句(多一12)。
    2. 「我们也是祂所生的」(28节),引自保罗的老乡、基利家斯多亚派诗人阿拉托斯(Aratus,约主前315-240年)的长诗《物象 Phenomena》,斯多亚派哲学家克里安西斯(Cleanthes,约主前330-230年)的《宙斯颂 Hymn to Zeus》里也有同样的话。

【徒十七29】「我们既是神所生的,就不当以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艺、心思所雕刻的金、银、石。」

【徒十七30】「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

【徒十七31】「因为祂已经定了日子,要借着祂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祂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

  • 接着,保罗要求听众纠正过去自相矛盾的做法,悔改归向神。
    1. 既然斯多亚派诗人说「我们也是祂所生的」(28节),人「就不当以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艺、心思所雕刻的金、银、石」(29节),用价值不如自己的东西来代表「神的神性」。因为敬拜这些偶像,不但是诋毁神、也是贬低自己。今天,世界的艺术也不缺乏雅典艺术之美,但也像雅典人一样,表达的只是人心的愚昧、贫乏、脆弱和丑恶。
    2. 「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监察」(30节),这句话用「蒙昧无知」概括了世上所有的宗教和哲学,人类对神和对自己的认识,从根本上就是错的。因此,知识分子的问题不是缺少新的知识,需要的不是新的哲学,而是一位救主。所以保罗立刻宣告了恩典:神并不计较世人过去的「蒙昧无知」,「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30节),赐给他们得救的盼望。因此,每个人都有责任「悔改」归向神,而不是皈依某派哲学。
    3. 但是,悔改的要求是紧迫的。伊壁鸠鲁派认为历史会一直继续下去,斯多亚派认为历史会一直循环,他们都认为历史没有审判。但保罗却宣告:神的怜悯是有期限的,「因为祂已经定了日子,要借着祂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31节),倒计时已经从宣讲福音的时刻开始了(31节)。这个世界不会降服在一个偶像、一座祭坛或一种哲学的管理之下,而是将接受「祂所设立的人」的审判(约十五22)。为了这个目的,神已经给了万人一个凭据,就是「叫祂从死里复活」,成为公义的审判必将到来的「可信的凭据」。人在暗中摸索、「蒙昧无知」的日子已经过去,神已经在基督里启示了自己,所以祂将不再宽容人的无知,凡听见福音的人都要用「悔改」来回应光照。而拒绝复活,就是拒绝福音。

【徒十七32】「众人听见从死里复活的话,就有讥诮他的;又有人说:『我们再听你讲这个吧!』」

【徒十七33】「于是保罗从他们当中出去了。」

【徒十七34】「但有几个人贴近他,信了主,其中有亚略·巴古的官丢尼修,并一个妇人,名叫大马哩,还有别人一同信从。」

  • 雅典人可以耐心地听完新奇的道理,但到需要作出决定的时候,他们就按耐不住了。尤其是当保罗说到「从死里复活」(31节),并且要求「各处的人都要悔改」(30节)的时候,雅典人就产生了三种反应,就像今天世人对福音的态度一样:
    1. 伊壁鸠鲁派是唯物主义者,相信灵魂会和物质一起灭亡,当然不会相信身体复活。他们的反应是「讥诮他」(32节),也就是没礼貌地表示不信,就像今天的理性主义者。
    2. 斯多亚派是泛神论者,相信义人的灵魂不灭、但定期被吸进神里,所以也无法理解身体复活。他们的反应是拖延,说「我们再听你讲这个吧」(32节),结果再也没有回来,其实是有礼貌地表示不信,就像今天的神秘主义者。
    3. 「但有几个人贴近他,信了主」(34节),得着了救恩。「亚略·巴古的官」(34节),指议会的成员,「丢尼修」(34节)后来可能成为了雅典教会的监督(Dionysius the Areopagite)。「大马哩」(34节)作为一个妇女能够参与亚略·巴古的集会,可能属于接纳妇女的斯多亚派。从腓立比(十六14)、帖撒罗尼迦(4节)、庇哩亚(12节)到雅典,欧洲一路都有被饱学之士轻视的外邦妇女蒙神拣选。
  • 虽然雅典人的反应不同,但保罗的这篇讲章却非常成功。因为这篇讲章的价值,并非在于要在当场带起多少人信主,而是要用来否定世上的一切宗教哲学、唤醒一切被神拣选的知识分子。虽然保罗只是路过雅典,但在他的第二、三次宣教旅程中,路加却只记录了这篇讲章,因为它适用于任何世代:雅典人追求理性的结果,却是「满城都是偶像」(16节);而那城中的每一个偶像,岂不也正充斥着今天的世界吗——世人还在敬拜智慧女神雅典娜、爱情女神维纳斯、商业之神赫耳墨斯、大地之母盖亚、力量之神宙斯……,同样为哲学、福祉、谣言和耻辱建立祭坛,而伊壁鸠鲁派和斯多亚派哲学也换上了各种现代的包装。因此,圣灵借着雅典哲学家的「蒙昧无知」(30节),促使保罗后来写下了千古名篇《罗马书》一至三章——这就是圣灵预备的宣教讲章。
  • 同样是因材施教的讲道、同样是自命不凡的雅典人,对于没被拣选的人来说,复活的道理令他们讥诮困惑;对于被神拣选的人来说,复活的道理却使他们「信了主」(34」节)。「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林前一18),「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神的智慧了」(林前一21)。
  • 「保罗从他们当中出去了」(33节),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一个逼迫自己的地方,但却主动离开了「只将新闻说说听听」(21节)的雅典。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只有借着复活的耶稣,垂死的雅典才能起死回生。所以他像一个一路撒种的人(林前三6),把福音留在了雅典,很快就出现了「亚该亚遍处的众圣徒」(林后一1)。在保罗离开之后的三百年里,雅典为教会贡献了许多伟大的教父和作家,包括部百流(Saint Publius)、夸德拉图斯(Quadratus of Athens)、雅里斯底德(Aristides of Athens)、雅典那哥拉(Athenagoras of Athens)、该撒利亚的巴西流(Basil of Caesarea)和拿先素斯的贵格利(Gregory of Nazianzus)。圣灵所带领的宣教,固然有一天三千人(二41)、五千人(四4)的大奋兴,但更多的却是无人喝彩的寂寞撒种,最终福音却征服了罗马帝国——「可见栽种的,算不得什么,浇灌的,也算不得什么;只在那叫他生长的神」(林前三7)。

读经有感:招聚歹徒起哄、控以搅乱天下(5-7,13)

  地上的人显然都活在当权者所允准的管治下。不同的是,聪明人会见机行事,躲开祸害,捞取利益;愚昧人则相反,祸害总是首当其冲,利益总是排在后头!

  信徒与非信徒当然也都活在当权者所允准的管治下,但他们两者之间,不论聪明或愚昧,却都因为信仰所带出来生命的不同而在面对善恶是非的抉择和行动上恰恰相反。

  信徒看见另一个宗教兴盛,当然会以主的感受、观点、行动为自己的感受、观点、行动。反过来,信徒若失却了主的慈悲和怜悯,而竟然招聚歹徒起哄,则他充其量只是个入教的人,绝不是个信主的人!

  信徒本来就都应该是个被基督所取代,天天为了拯救世人而舍弃自己,是个世界所不配有的人。信徒不可能活在地上作个过无关痛痒,一点儿也不搅乱天下的人!

默然自问

  1. 到底为什么保罗根据相同旧约圣经所传基督与天国的福音,总有虔诚相信与坚定反抗,包括犹太教徒和异教信徒在内的两类人?
  2. 究竟该以圣经为据来省察传道人所传的道,或以传道人所传的道来解读圣经的讲论?庇哩亚的人凭什么能确定保罗所的所传是对是错?
  3. 雅典人在信仰上所持开放自由、兼收并蓄的态度,是否有一定的优劣与长短?
  4. 试就所设未识之神的祭坛,评述雅典人合理与否的智慧和心态。
  5. 雅典人为什么都习惯于说说听听精灵古怪的事,就像今天大家都聚在一起聊花边新闻一样?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使徒行传   保罗   雅典   的人   罗尼   福音   希腊   犹太人   耶稣   地方官   都是   他们的   哲学   之神   蒙昧无知   基督   巴尔干半岛   敬拜   尼亚   犹太   圣经   自己的   世人   波罗   宙斯   但却   哲学家   会堂   偶像   是个   信徒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