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记第1章讲解讲章背景
【斯一1】「亚哈随鲁作王,从印度直到古实,统管一百二十七省。」
- 「亚哈随鲁」(1节),指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第四任国王薛西斯一世(Xerxes I,主前486-465年在位)。他父亲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把帝国扩张为古代西亚四大帝国(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中版图最大的一个,东达印度河流域,西南到尼罗河上游。因此,亚哈随鲁登基时,波斯帝国的疆域到达了顶峰。
- 希伯来文「亚哈随鲁(אֲחַשְׁוֵרוֹשׁ/Ăḥašəwērôš,拉丁文Ahasuerus)」的意思是「我将沉默而贫穷」,是古波斯语「英雄之王、王中英雄(Xšaya-ṛšā、Xšaya.āršan)」的巴比伦文形式(𒄴𒅆𒐊𒅈𒋗/Aḥšiyaršu、𒀝𒅆𒄿𒈠𒅈𒍪/Akšiwaršu)的音译,古希腊文直接从古波斯语译为「薛西斯(Ξέρξης/Xérxēs,英文Xerxes)」。在人看来,波斯王亚哈随鲁是一位发号施令的「英雄之王、王中英雄」;而在神看来,他只是一个「沉默而贫穷的人」。
- 「印度」(1节),指印度河流域的巴基斯坦。
- 「古实」(1节),指尼罗河上游的苏丹。
- 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指出,大流士一世把波斯帝国划分为二十个行省,由总督管理(三12;八9;九3) 。「一百二十七省」(1节),是比行省小的行政单位。
【斯一3】「在位第三年,为他一切首领臣仆设摆筵席,有波斯和玛代的权贵,就是各省的贵胄与首领,在他面前。」
【斯一4】「他把他荣耀之国的丰富和他美好威严的尊贵给他们看了许多日,就是一百八十日。」
【斯一5】「这日子满了,又为所有住书珊城的大小人民在御园的院子里设摆筵席七日。」
【斯一6】「有白色、绿色、蓝色的帐子,用细麻绳、紫色绳从银环内系在白玉石柱上;有金银的床榻摆在红、白、黄、黑玉石的铺石地上。」
【斯一7】「用金器皿赐酒,器皿各有不同。御酒甚多,足显王的厚意。」
【斯一8】「喝酒有例,不准勉强人,因王吩咐宫里的一切臣宰,让人各随己意。」
【斯一9】「王后瓦实提在亚哈随鲁王的宫内也为妇女设摆筵席。」
- 「书珊城」(1节)是波斯王过冬的地方。当时波斯帝国共有四个王都:波斯巴利、巴比伦、书珊和亚马他,波斯王夏季在北部高地的亚马他城避暑,冬季则在西部低地的书珊过冬。
- 亚哈随鲁王「在位第三年」(3节),大约是主前483年3月。主前490年,大流士一世第一次远征希腊失败。主前486年,大流士一世在准备再次远征希腊的过程中去世,遗命亚哈随鲁惩罚希腊人。亚哈随鲁继位的第二年,平定了埃及叛乱,第三年就开始筹备远征希腊,包括:召集各族士兵,建造两座横跨达达尼尔海峡(Hellespont)的薛西斯浮桥(Xerxes’ Pontoon Bridges),在色雷斯的沿路储备供给,挖掘薛西斯运河(Xerxes Canal)。因此,亚哈随鲁向臣仆展示国力「一百八十日」(4节),可能是动员「各省的贵胄与首领」(3节),筹划古代史上空前的百万大军远征。
- 「玛代」(3节),又译为「米底亚」,是与「波斯」(3节)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两族联军攻占巴比伦后,波斯人古列建立了波斯帝国。
- 亚哈随鲁宴请「住书珊城的大小人民」(5节),可能是为了保证在远征希腊期间,书珊城的臣民保持忠诚。后来他们果然在波斯战败时仍然忠于波斯王。
- 6-7节描述了波斯王的奢华程度,证明作者熟悉书珊王宫。「白色、绿色、蓝色的帐子」(6节),原文是「白色、蓝紫色的布料」,这两种颜色是波斯王室的颜色。「红、白、黄、黑玉石」(6节)都是天然的颜色,需要从不同的地方进口。波斯人斜躺着享用筵席,所以要把「金银的床榻」(6节)摆在地上。「御酒」(7节),原文是「王室的酒」,指为王室特供的酒,市场上买不到。
【斯一10】「第七日,亚哈随鲁王饮酒,心中快乐,就吩咐在他面前侍立的七个太监米户幔、比斯他、哈波拿、比革他、亚拔他、西达、甲迦,」
【斯一11】「请王后瓦实提头戴王后的冠冕到王面前,使各等臣民看她的美貌,因为她容貌甚美。」
【斯一12】「王后瓦实提却不肯遵太监所传的王命而来,所以王甚发怒,心如火烧。」
- 「王后瓦实提」(11节),可能是希罗多德史书中的阿美斯提(Amestris)。她的父亲奥塔尼斯(Otanes)是帮助大流士一世取得王位的七个功臣之一,母亲是大流士一世的妹妹,家世显赫,个性强势。十八年后,她的儿子亚达薛西继位,这位被废的王后东山再起,长期影响朝政。她不肯遵王命而来,可能认为展示容貌有失体统,也可能因为正在怀孕。亚达薛西就是这一年出生的。
- 史上最大帝国的君王,竟然放纵肉体,在急需树立权威的重要场合发出了荒唐的命令,结果自取其辱,「所以王甚发怒,心如火烧」(12节)。活在肉体中的人,无论地位有多高,都无法摆脱亚当里的罪性,所以权力越大,罪也越多。正如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The Lord Acton,1834-1902年)所总结的:「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伟人几乎总是坏人,即使他们施加的是影响力而不是权力;当你用权力加上腐败的趋势或必然时,就更是如此。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Great men are almost always bad men, even when they exercise influence and not authority, still more when you superadd the tendency or the certainty of corruption by authority.」
【斯一13~14】「那时,在王左右常见王面、国中坐高位的,有波斯和玛代的七个大臣,就是甲示拿、示达、押玛他、他施斯、米力、玛西拿、米母干,都是达时务的明哲人。按王的常规,办事必先询问知例明法的人。王问他们说:」
【斯一15】「『王后瓦实提不遵太监所传的王命,照例应当怎样办理呢?』」
【斯一16】「米母干在王和众首领面前回答说:『王后瓦实提这事,不但得罪王,并且有害于王各省的臣民;」
【斯一17】「因为王后这事必传到众妇人的耳中,说:“亚哈随鲁王吩咐王后瓦实提到王面前,她却不来”,她们就藐视自己的丈夫。」
【斯一18】「今日波斯和玛代的众夫人听见王后这事,必向王的大臣照样行;从此必大开藐视和忿怒之端。」
【斯一19】「王若以为美,就降旨写在波斯和玛代人的例中,永不更改,不准瓦实提再到王面前,将她王后的位分赐给比她还好的人。」
【斯一20】「所降的旨意传遍通国(国度本来广大),所有的妇人,无论丈夫贵贱都必尊敬他。』」
【斯一21】「王和众首领都以米母干的话为美,王就照这话去行,」
【斯一22】「发诏书,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通知各省,使为丈夫的在家中作主,各说本地的方言。」
- 「七个大臣」(13节),指波斯王的枢密院,由七个地位很高的王公贵族组成,其中有波斯人,也有玛代人。
- 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波斯王后阿美斯提个性残忍,曾经得罪了不少波斯有名望的人(《历史 Histories》卷7第114章)。因此,「米母干」(16节)可能是故意落井下石,在关键时刻维持了波斯王的权威,还借机报了私仇。
- 「永不更改」(19节),指波斯王的命令不能撤回(八8;但六8)。
- 波斯是一个多民族的帝国,通用语言是亚兰语,其他「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22节)有二十多种。
- 「所有的妇人……都必尊敬他」(20节),这句话原文四个词「הִ֑יא וְכָל הַנָּשִׁ֗ים יִתְּנ֤וּ」的第一个字母连起来,就是「耶和华 יהוה」的倒置。在这旨意里,其实隐藏着神的名字。亚哈随鲁酒后失态、一怒之下废黜了王后,表面上是人意,其实是神在背后管理一切,为了把卑微的以斯帖带进王宫,预备拯救神的百姓。
- 此时,圣殿已经重建30多年,但以斯拉和尼希米还没有回到耶路撒冷,城墙的重建还要等到30多年以后。一场惊心动魄的属灵争战正在酝酿,撒但再次试图灭绝神的百姓(三6;出一22;王上十一1)。但在史上最大帝国的筵席之间、人间君王的号令之中,神已经提前排兵布阵,埋下了得胜的伏笔,确保祂永恒旨意的成就。今天,我们也看到「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一同商议,要敌挡耶和华并祂的受膏者」(诗二2),但我们也可以借着信心的眼睛、以史为镜,看到「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诗二4)。世人虽然喧嚣一时,但神始终掌管一切,要把历史带往祂所定意的方向,「叫祂的荣耀从我们这首先在基督里有盼望的人可以得着称赞」(弗一12)。
《以斯帖记》背景
《以斯帖记》的希伯来名是「以斯帖 אֶסְתֵר / Estēr」。记叙了圣殿重建之后、以斯拉回归之前,在神的暗中看顾和保护之下,波斯王后以斯帖和叔叔末底改挫败了哈曼灭绝神百姓的企图,成为「普珥节 Feast of Purim」的由来。这段历史对应于中国的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以斯帖 אֶסְתֵר」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星星」,本书正像神摆放在夜空中的一颗星,在祂隐藏自己的时候,仍然给百姓指明方向。
犹太有传统认为,本书的作者是末底改(九20),但并不能确定。本书的文学技巧高超,记录细节精确,使用了不少波斯和亚兰文词汇,风格与《历代志》和《以斯拉记-尼希米记》相似,没有希腊文化的痕迹,成书时间可能在波斯帝国时期。
在希伯来圣经《塔纳赫》(תנ״ך / Tanakh)中,《以斯帖记》是《五小卷》的最后一卷。《塔纳赫》的名字Tanakh由三个单词的开头字母组成,代表以下三部分、24卷书:
- 《妥拉》(Torah / תורה):意思是「指导、教导」,共5卷。顺序是: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
- 《先知书》(Navim / נביאים):意思是「先知们」,共8卷。现代顺序是:早期先知书(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后期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十二先知书)。
- 《圣卷》(Ketuvim / כתובים):意思是「作品集」,共11卷。现代顺序是:诗歌(诗篇、箴言、约伯记),五小卷(雅歌、路得记、耶利米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历史书(但以理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历代志)。
《以斯帖记》和《路得记》都以妇女的名字命名,在救恩的历史里都起了生死攸关的转折作用,都列在《五小卷 Five Megillot》里。许多犹太会堂在节日都有公开诵读《五小卷》的传统:
- 阿什肯纳兹犹太人(Ashkenazim,德国犹太人后裔,目前占世界犹太人的80%)在逾越节的安息日公开诵读《雅歌》。
- 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在五旬节早晨诵读律法书之前,先诵读《路得记》。
- 所有的犹太人在圣殿被毁日(Ninth of Av)诵读《耶利米哀歌》。
- 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在住棚节诵读《传道书》。
- 所有的犹太人在普珥节诵读两次(当天晚上和次日早晨)《以斯帖记》。
路得是一位外邦女子,嫁给了犹大人;以斯帖是一位犹大女子,嫁给了外邦君王。路得是弥赛亚的祖先;以斯帖保存了基督的血脉。《路得记》里满了爱,却一个字都没有提到爱情;《以斯帖记》里满了神的作为,却一个字都没有提到神的名字。这两卷书里处处都是信心的行为,虽然没有一个提到信心的字句。真正的信心不是在言语上,而是在行动上;真正的信心不是不看事实,而是不计后果地投靠神、顺服神。路得和以斯帖这两位姊妹,都是不计代价顺服神的榜样;路得的信心宣告是:「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得一16),而以斯帖的信心宣告是:「我若死就死吧」(四16)。
波斯人是现代伊朗的一个民族。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部落的古列(Cyrus the Great,又译为居鲁士二世、居鲁士大帝、塞鲁士)于主前559年自称波斯王,附庸于他外公统治的玛代王国。主前549年,古列征服了玛代,自称玛代王。主前547年,古列征服了吕底亚和小亚细亚,自称吕底亚王。主前539年,古列攻陷了巴比伦,自称巴比伦王,缔造了亘古未有的超级大国,疆土从西方的小亚细亚延伸到东方的印度河。与亚述和巴比伦的高压统治相反,古列王心胸宽广,对被征服的国家采取宽容的怀柔政策,下诏重建各民族的神庙,允许各民族一定程度的自治,以避免广大帝国的内乱。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国教是祆教(Zoroastrianism,又称琐罗亚斯德教或拜火教),他们把被征服民族的神明看作隶属于祆教主神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的天军,帮助光明之神与黑暗之神阿里曼(Ahriman)争战。因此,古列王并不介意把感谢归于被认为助他得胜的外族神明,并且把自己塑造成被各族神明所拣选的解放者和统治者:在巴比伦人中,他是被马尔杜克神拣选的,保证马尔杜克神庙不遭毁坏;在以色列人中,他是被耶和华神拣选的,资助重建圣殿。因此,在波斯帝国两百多年(主前549-330年)的统治期间,中东基本维持和平,文化艺术得以兴盛,是形成新约犹太民族最重要的时期。
主前538年,「波斯王古列元年」(拉一1),所罗巴伯带领第一批被掳的余民回归耶路撒冷(拉二1-三1),次年开始重建圣殿(拉三8-13)。
主前530年,古列王在中亚阵亡,其子冈比西斯二世(Cambyses II,主前530-522年在位)继位。圣殿的重建工程因仇敌控告,被下令停工(拉四7-22)了九年多(《犹太古史记》卷11第2章第30节)。冈比西斯二世于主前525年征服埃及,许多埃及的庙宇遭到亵渎和破坏,却保留了当地的犹大会堂。耶路撒冷位于巴比伦和埃及之间的道路上,是波斯帝国重点维稳的地方。
主前522年,冈比西斯二世在从埃及回国的路上去世,王室远支大流士一世(Darius the Great,主前522-486年在位)、即大利乌继位。此时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开始事奉,圣殿的重建工程得以继续。主前516年,圣殿于「大利乌王第六年」(拉六15)完成重建。之后,大流士一世于主前490年在入侵希腊的马拉松战役中失败。
主前486年,大流士一世与古列女儿的儿子亚哈随鲁(Xerxes I,即薛西斯一世,主前486-465年在位)继位。亚哈随鲁于主前480年在入侵希腊的萨拉米斯海战中失败,之后,以斯帖于「亚哈随鲁王第七年」(斯二16)成为王后,保护犹大人免受灭顶之灾。
主前465年,亚哈随鲁在政变中被杀,其子亚达薛西(Artaxerxes I,即阿尔塔薛西斯一世,主前465-424年在位)继位。主前460-454年,亚达薛西镇压了希腊支持的埃及起义。在此期间,以斯拉于「亚达薛西王第七年」(拉七7)带领第二批余民回归,重建百姓。主前449年,波斯和希腊签订卡里阿斯和约(Peace of Callias),带来了三十多年的和平。几年之后,尼希米于「亚达薛西王二十年」(尼二1)带领第三批余民回归,重建耶路撒冷城墙。
《以斯拉记-尼希米记》让我们看到,经过所罗巴伯、以斯拉和尼希米的努力,都不能完全实现神的恢复;因为人若没有神儿子的生命,凭着肉体守律法,只能在外面暂时做成神的工作,里面却不能成就神恢复的旨意。而《以斯帖记》告诉我们,虽然人的软弱、撒但的阻挡会造成一些曲折,但神的大能却保证祂的旨意一定成就。表面上,神已经「掩面不顾」(申三十一17、18)被掳的百姓,隐藏起来了,所以本书中连一个「神」或「耶和华」的名字都找不到。但实际上,当人的眼睛看不见神的时候,神权能的手仍然在工作;纵然世人不能看见,但有信心的百姓却能看见。「耶和华」这个名字,四次以离合体(Acrostics)的形式隐藏在本书中(一20;五4、13;七7)。本书整体是一个交错平行结构,中心是波斯王的不眠之夜(六1-3),这个「巧合中的巧合」,清楚地表明了神的主权和旨意:
- A. 王后的废立(一1-二23);
- B. 波斯王第一次下旨,百姓面临危机(三1-15);
- C. 哈曼谋害末底改(四1-五14);
- D. 波斯王的不眠之夜(六1-3);
- C1. 末底改胜过哈曼(六4-七10);
- B1. 波斯王第二次下旨,百姓得着拯救(八1-九32);
- A1. 末底改的高升(十1-3)。
本书的开头是筵席,结局也是筵席,用十个筵席(一3、5、9;二18;三15;五6;七2;八17;九17、18、22)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最终以末底改高升的喜乐、平安圆满结束(十1-3)。七十士译本把《以斯帖记》摆在《以斯拉记-尼希米记》的后面,用夜空中的一颗星照亮旧约历史书的结尾,确实非常地合适。因为以斯拉和尼希米经过努力而没有达成的圆满结局,却在《以斯帖记》的筵席中成就了:「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太十九26)。而在天上,神也预备了一场伟大的筵席,作为我们圆满的结局(启十九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