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使徒行传第4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徒四1】「使徒对百姓说话的时候,祭司们和守殿官,并撒都该人忽然来了。」

【徒四2】「因他们教训百姓,本着耶稣,传说死人复活,就很烦恼,」

【徒四3】「于是下手拿住他们;因为天已经晚了,就把他们押到第二天。」

【徒四4】「但听道之人有许多信的,男丁数目约到五千。」

  • 犹太史学家约瑟夫指出(《犹太古史记》卷18第1章),此时犹太教有四大派系:法利赛人、撒都该人、奋锐党和爱色尼人。主后70年第二圣殿被毁以后,只有法利赛人幸存下来,所以法利赛信条成为拉比犹太教的基础,最终形成今天正统犹太教中的各种派系。当时这四大派系是:
    1. 「法利赛 Pharisee」,意思是「分别出来的人」,法利赛人有六千多人(《犹太古史记》卷17第2章),是解释律法的权威,掌控会堂,得到大多数犹太人的拥护,但并无政治权力。他们生活简朴,严格遵守摩西五经和口传律法,相信灵魂不朽和复活,文士、拉比大都是法利赛人。
    2. 「撒都该 Sadducee」,意思是「正人君子」。撒都该人以犹太祭司长为中心,大都是贵族和祭司,掌控圣殿和政治事务。他们接受希腊化思想,与罗马人妥协,只承认摩西五经,藐视口传律法,不相信灵魂不灭、复活、天使和圣灵。但他们为了掌权,不得不尊重法利赛人的教导,否则就会失去大多数犹太人的支持。
    3. 「奋锐党 Zealot」,意思是「热心的、狂热的」。奋锐党人基本认同法利赛人的教导,但政治上激进,不断发动反抗罗马的抗争。
    4. 「爱色尼 Essene」,意思不能确定。爱色尼人可能有四千多人(Quod Omnis Probus Liber. XII.75.,斐罗 Philo),他们比法利赛人更加严谨,不但远离政治,而且常常过着集体苦修的生活。
  • 在《路加福音》中,法利赛人激烈反对耶稣;但在《使徒行传》中,他们却对教会相对友善(五34;二十三9)。在《路加福音》中,「撒都该人」(1节)在主耶稣被钉十字架前才频频登场(路二十27);但在《使徒行传》中,他们却成了逼迫教会的头号敌人。
  • 「使徒」(1节),指彼得和约翰(三1)。
  • 「祭司们」(1节),指当时在圣殿值班的祭司,他们刚刚献过晚祭。
  • 「守殿官」(1节)原文是单数,意思是「看管圣殿的官长」,在圣殿中的地位仅次于大祭司。
  • 「因他们教训百姓,本着耶稣,传说死人复活,就很烦恼」(2节),可译为「就很烦恼,因为使徒们教导百姓,传扬在耶稣的事上证明有死人复活」(和合本修订版)。撒都该人不相信死人复活(路二十27-40),所以听到有人「传说死人复活,就很烦恼」。复活是教会信仰的根基,也是撒都该人的软肋。
  • 彼得和约翰下午三点去圣殿祷告(三1),在所罗门廊的讲道可能用了两个多个小时(三11-26),所以现在「天已经晚了」(13节)。根据犹太口传律法,犹太公会不能在晚上举行合法的会议(《密西拿 Mishnah》 Sanhedrin 4:1),所以守殿官拿住他们以后,「就把他们押到第二天」(13节)。
  • 这帮「得众民的喜爱」(二47)的门徒,现在终于遇到反对了。神的工作在什么地方开始,仇敌的破坏也会接踵而来;如果一项工作始终一帆风顺,恐怕并不是出于神,因为主耶稣说:「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祸了!因为他们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这样」(路六26)。但是,仇敌的攻击和地上的权势都不能拦阻神国的拓展,因为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罗一16)。双腿痊愈的只有一位,灵魂得救的却有「男丁数目约到五千」(4节),加上妇孺可能超过一万。这正如主耶稣所预言的:「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约十二32)。主耶稣的医治,从来都不是为了暂时解决身体的病痛,而是为了吸引万人归向祂;既不是按照人的需要、也不是根据人的「能力和虔诚」(三12),而是照着祂自己的主权。

【徒四5】「第二天,官府、长老,和文士在耶路撒冷聚会,」

【徒四6】「又有大祭司亚那和该亚法、约翰、亚历山大,并大祭司的亲族都在那里,」

【徒四7】「叫使徒站在当中,就问他们说:『你们用什么能力,奉谁的名做这事呢?』」

  • 「官府、长老,和文士在耶路撒冷聚会」(5节),指召开犹太公会。五十多天前审讯耶稣的,就是这个公会(路二十二66),现在他们又要审讯耶稣的跟从者了。
  • 犹太公会(Great Sanhedrin)是由71位犹太长老组成的宗教立法议会和最高法院,撒都该人的大祭司担任主席(Nasi),法利赛人的圣拉比(Tannaim)担任首席大法官(Av Beit Din),另外69名成员由以下三类人组成。
    1. 「官府」就是祭司长,是祭司的族长或高级祭司(拉八24),大都是撒都该人。
    2. 「长老」是民间的领袖、族长。
    3. 「文士」是精通旧约圣经和口传律法的人,他们大多是法利赛人。
  • 「亚那」(6节)是叙利亚巡抚居里扭任命的犹太行省第一任大祭司,于主后6-15年在位,后来被罗马巡抚革职。在此后的四十八年中,大祭司的职分在他的五个儿子和女婿之间传递。「该亚法」(6节)是亚那的女婿(约十八13),于主后18-36年任大祭司。但亚那得到儿子和女婿的拥戴,在犹太人的心目中仍被视为合法的大祭司(路三2)。实际上,这两位大祭司都是罗马帝国任命的政治工具。
  • 路加列出了到会的公会领袖及其亲族的名字(6节),甚至比审判耶稣的那次会议还要详细(路二十二66),表明这次聚会非常郑重。犹太教高层对彼得和约翰这两个小小的渔夫如此重视,是因为彼得的讲道在耶路撒冷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当时,犹太全地的法利赛人只有六千多,而这次信主「男丁数目约到五千」(4节),是一个庞大的数目。加上五旬节已经信主的三千人(二41),门徒的人数已经大大超过了法利赛人。
  • 彼得已经两次当众宣告,他是「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三6、16)医治;公会领袖们若不听说了这一点,也不会郑重其事地召集会议。但在审问的时候,他们却明知故问:「你们用什么能力,奉谁的名做这事呢」(7节)?因为他们无法否认已经发生的神迹(16节),只想施加压力、诱使彼得承认自己是能行神迹的假先知(申十三1-3),从而定他死罪(申十三5)。

【徒四8】「那时彼得被圣灵充满,对他们说:」

【徒四9】「『治民的官府和长老啊,倘若今日因为在残疾人身上所行的善事查问我们他是怎么得了痊愈,」

【徒四10】「你们众人和以色列百姓都当知道,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人得痊愈是因你们所钉十字架、神叫祂从死里复活的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

【徒四11】「祂是你们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徒四12】「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 彼得在五旬节已经「被圣灵充满」(二4)了,现在又再次「被圣灵充满」(8节),可见圣灵的充满可以是多次的。这次被圣灵充满的表现不是说方言,而是得着了向公会领袖见证基督的口才和胆量(9-12节)。当圣灵需要赐给门徒事奉和见证的能力时,就会及时地充满他们,正如主耶稣所应许的:「所以,你们当立定心意,不要预先思想怎样分诉;因为我必赐你们口才、智慧,是你们一切敌人所敌不住、驳不倒的」(路二十一14-15)。
  • 「倘若今日因为在残疾人身上所行的善事查问我们他是怎么得了痊愈」(9节),可译为「倘若今日我们被查问是因为在残障的人身上所行的善事,就是这人怎么得了痊愈」(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这句话的语气带着讽刺,表明彼得在公会的衮衮诸公面前坦然无惧(13节),与五十多天前在大祭司院里的表现判若两人(路二十二56-60)。
  • 「痊愈」(9节)与「得救」(12节)原文是同一个词,是双关语。这位身体有「残疾」(9节)的人因着「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10节)得了「痊愈」,也象征一切信靠耶稣基督之名的人将在灵性的残疾上「得救」。
  • 「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人得痊愈是因你们所钉十字架、神叫祂从死里复活的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10节),这个回答使撒都该人非常尴尬,尽管他们不相信复活,但却又无法反驳,因为这个人确实「得痊愈」了。
  • 「祂是你们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11节),这是直接引用诗一百一十八22。古代中东任在建造房屋安放根基时,先在最外角安置「房角的头块石头」(11节),作为建筑物底部转角处的基石,用以连接墙垣,支持和稳定整个建筑物。基督就是教会的「房角石」(弗二20;彼前二6),教会中的「活石」(彼前二5)都是因着祂联在一起,凡事都以基督为最终的依归。撒都该人想诱使彼得自己承认是用神迹引人离开神(申十三5),但彼得却引用圣经,反过来把他们推上了被告席,指控他们钉死了以色列唯一的救主基督。
  • 「除祂以外,别无拯救」(12节),这是间接引用诗一百一十八25:「耶和华啊,求祢拯救!耶和华啊,求祢使我们亨通」(诗一百一十八25),宣告耶稣基督就是那块唯一能施行拯救的「房角石」。今天,凡是主张「万教归一」和宗教多元化的人,都会刻意回避「除祂以外,别无拯救」,以便与各路宗教家、思想家握手言欢,宣扬宽容博爱、劝人向善。但是,出于肉体的爱心和善行,都是人手所造的巴别塔(创十一4);只是通往地狱的鲜花之路,终点并非天堂。因此,传道人不可以有半点妥协,传福音首先就要宣告:「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12节)。人若想上天堂,不能借着道德宗教、也不能乘坐宇宙飞船,而是要经过从天而降的天梯(创二十八12;约一51)、也就是那位「神叫祂从死里复活的拿撒勒人耶稣基督」。
  • 同时,传福音不能只传拯救、不传建造,不但要传天梯(12节)、也要传房角石(11节)。因为神拯救我们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叫个人得着永生,更是为了「建立基督的身体」(弗四12),让「祂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得着荣耀」(弗三21)。

【徒四13】「他们见彼得、约翰的胆量,又看出他们原是没有学问的小民,就希奇,认明他们是跟过耶稣的;」

【徒四14】「又看见那治好了的人和他们一同站着,就无话可驳。」

【徒四15】「于是吩咐他们从公会出去,就彼此商议说:」

【徒四16】「『我们当怎样办这两个人呢?因为他们诚然行了一件明显的神迹,凡住耶路撒冷的人都知道,我们也不能说没有。」

【徒四17】「惟恐这事越发传扬在民间,我们必须恐吓他们,叫他们不再奉这名对人讲论。』」

  • 「没有学问」(13节),原文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指没有受过抄写妥拉的训练。
  • 「小民」(13节),原文意思是「没有受过训练、没有经验的人 」,指没有资格抄写妥拉的普通人。
  • 「认明他们是跟过耶稣的」(13节),原文语法的意思是「渐渐明白过来他们是跟过耶稣的」。彼得满有智慧的应对(9-12节),可能使犹太领袖们想起了五十多天前与耶稣屡辩屡败的尴尬场面。今天,每个信徒在世上最大的荣幸,就是被世人认明是「是跟过耶稣的」;而最大的羞耻,就是别人看不出自己「是跟过耶稣的」,甚至在人前否认是「跟过耶稣的」。因为主说:「凡在人面前认我的,人子在神的使者面前也必认他;在人面前不认我的,人子在神的使者面前也必不认他」(路十二8-9)。
  • 「彼得被圣灵充满」(8节)以后,突然从「没有学问的小民」(13节)变成了传福音的巨人,「因为那在你们里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约壹四4):
    1. 过去,彼得凭着血气,可以跟随主来到捉拿耶稣的大祭司院中。如今,彼得靠着圣灵,却能坦然地站立在钉死耶稣的公会面前。
    2. 过去,彼得倚靠肉体,当被大祭司的使女认出来时,竟三次不认主(路二十二56-60)。如今,他完全放下自己,敢于放胆在大祭司面前宣告耶稣基督的名(9-12节;提后四2)。
    3. 过去,彼得自信刚强,结果「因为忧愁都睡着了」(路二十二45),没有「起来祷告,免得入了迷惑」(路二十二46),结果遇到使女的时候,圣灵就没有指教他当说的话(路十二12)。如今,他「时时警醒,常常祈求」(路二十一36),圣灵就在需要的时候充满他(8节)。
  • 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抬杠的人是辩不赢的,即使公会不否认「他们诚然行了一件明显的神迹」(16节),也不会因此而「悔改归正」(三19)。因为他们既不关心耶稣是不是基督,也不关心耶稣有没有复活,只关心维持社会稳定、维护既得利益。
  • 无论是「圣灵充满」的扎心讲道,还是叫人「无话可驳」(14节)的明显神迹,都不能改变这些公会成员的心。因为人之所以能悔改信主,既不是因为讲道、也不是因为神迹,更不是因为自己的决定,而是因为「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弗一4)。圣灵充满的讲道只能唤醒「凡预定得永生的人」(十三48),却会使不被拣选的人更加刚硬(六10-11;七57-58;出四21);因为福音既是对罪人的恩典呼召,也是对罪的严厉审判,叫听者无法置之不理、必须选择顺服还是拒绝。

【徒四18】「于是叫了他们来,禁止他们总不可奉耶稣的名讲论教训人。」

【徒四19】「彼得、约翰说:『听从你们,不听从神,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吧!」

【徒四20】「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

【徒四21】「官长为百姓的缘故,想不出法子刑罚他们,又恐吓一番,把他们释放了。这是因众人为所行的奇事都归荣耀与神。」

【徒四22】「原来借着神迹医好的那人有四十多岁了。」

  • 犹太公会自以为是神的代言人,其实只是人的组织,因为连大祭司都是罗马任命的政治工具。因此,当公会违背基督的命令(一8)、禁止他们「奉耶稣的名讲论教训人」(18节)时,彼得就引用摩西律法来回复他们,让高举摩西律法的撒都该人哑口无言:
    1. 「听从你们,不听从神,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吧」(19节),这是引用《申命记》:「你们要顺从耶和华——你们的神,敬畏祂,谨守祂的诫命,听从祂的话」(申十三4)。
    2. 「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20节),这是引用《利未记》:「若有人听见发誓的声音,他本是见证,却不把所看见的、所知道的说出来,这就是罪」(利五1)。
  • 公会的领袖虽然学识渊博,但此时竟然无言以对。表面上,是因为彼得胸有成竹、应对自如;实际上,在圣灵充满的彼得面前(8节),他们未必知道该说什么。今天,我们在未知的难处和试探面前,也无法预料自己将如何应对,更难自夸刚强。但是,只要我们「时时警醒,常常祈求」(路二十一36),一面承认全然败坏、一面对罪敏感痛恨,一旦试探来到,「人带你们到会堂,并官府和有权柄的人面前,不要思虑怎么分诉,说什么话;因为正在那时候,圣灵要指教你们当说的话」(路十二11-12)。
  • 「官长为百姓的缘故,想不出法子刑罚他们」(21节),因为若是「这事越发传扬在民间」(17节),可能会使更多的百姓信从;若是惩罚他们,更可能导致百姓的骚动。「原来借着神迹医好的那人有四十多岁了」(22节),病历漫长、病情顽固,众所周知是药石无医,现在却痊愈了,这是无可辩驳的神迹,所以「众人为所行的奇事都归荣耀与神」(21节)。因此,刑罚或不刑罚,两者都会妨碍撒都该人的既得利益,让他们进退为难,只好「恐吓一番,把他们释放了」(21节)。
  • 「恐吓」本来是公会没有办法的办法,但却是撒但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战术,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助纣为虐、人人难离网络手机的时代。今天,最容易让我们跌倒的时候,常常不是在被「扔在狮子坑中」(但六16)之时,而是在「大流士王立这禁令」(但六9)之时;最容易让我们内心恐惧的,常常不是既成的事实,而是未知的可能。一个人「今生的思虑」(路八14)越多、难撇下的所有越大(路十八22),仇敌的「恐吓」就越有效;因为「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手下」(约壹五19),人的思虑和牵挂都是恶者手中的人质。但是,人若真的敬畏神,就不怕与世界为敌(约壹二15;诗三6),所以「收生婆敬畏神,不照埃及王的吩咐行」(出一17),「俄巴底甚是敬畏耶和华,耶洗别杀耶和华众先知的时候,俄巴底将一百个先知藏了」(王上十八3-4)。因此,对付「恐吓」的唯一方法,不是倚靠自己的刚强,而是平时「时时警醒,常常祈求」,在「恐吓」面前「求主鉴察」(29节)。如果我们平时敬畏神、警惕罪,圣灵就会让我们「凡事不怕敌人的惊吓」(腓一28),反而看出「这是证明他们沉沦」(腓一28);不但给我们信心相信「那杀身体以后不能再做什么的,不要怕他们」(路十二4),也给我们勇气只管听从神,因为「祂必救你们脱离一切仇敌的手」(王下十七39)。

【徒四23】「二人既被释放,就到会友那里去,把祭司长和长老所说的话都告诉他们。」

【徒四24】「他们听见了,就同心合意地高声向神说:『主啊!祢是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

【徒四25】「祢曾借着圣灵,托你仆人——我们祖宗大卫的口,说:外邦为什么争闹?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

【徒四26】「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也聚集,要敌挡主,并主的受膏者(或译:基督)。」

【徒四27】「希律和本丢·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这城里聚集,要攻打祢所膏的圣仆(仆:或译子)耶稣,」

【徒四28】「成就祢手和祢意旨所预定必有的事。」

【徒四29~30】「他们恐吓我们,现在求主鉴察,一面叫祢仆人大放胆量讲祢的道,一面伸出祢的手来医治疾病,并且使神迹奇事因着祢圣仆(仆:或译子)耶稣的名行出来。』」

【徒四31】「祷告完了,聚会的地方震动,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神的道。」

  • 「会友」(23节),原文的意思是「自己人」,又被译为「自己的」(路十34)。
  • 二人只提到「祭司长和长老所说的话」(23节),可能因为公会里的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的意见有所不同(五34)。
  • 教会受到的第一次逼迫,引发了教会的第一个祷告会。逼迫能使人认清世界的真相,难处能让人发现地上无所倚靠。因此,当逼迫把教会逼到神面前的时候,难处就会成为教会的得胜、发出能使地面震动的祷告(31节)。
  • 「他们听见了,就同心合意地高声向神说」(24节),表明这是一个昂首挺胸、坦然无惧的祷告会,是靠着主向仇敌夸胜。
  • 24节引自诗一百四十六6,25-26节引自诗二1-2。
  • 「希律和本丢·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27节)被列在一起,表明他们都是25-26节所说的弥赛亚的敌人。犹太人因为拒绝耶稣,就和不信的外邦人一样成了基督的仇敌;而门徒在心志上已经脱离了地上的民族和国度,单单成为神国的公民。
  • 23-30节是教会史上记录下来的第一篇公祷,给我们示范了一个让「聚会的地方震动」(31节)的祷告会。今天,如果我们的祷告会门可罗雀、祷告软弱无力,就让我们仔细复习这个使「聚会的地方震动」、又让聚会的人都「被圣灵充满」(31节)的祷告吧: 
    1. 这个祷告是同心合意的——门徒「同心合意地高声向神说:『主啊!祢是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24节)。因为门徒对抗公会,就是与全世界为敌,所以只能专心仰望万有之主:「除祢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祢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诗七十三25)。今天,我们的祷告会却常常是同床异梦,充满了世界之友、人人各有偶像,所以南辕北辙、各怀鬼胎。许多人都是心持两意、不是诚实倚靠「我们在天上的父」(路十一2),只是到神面前打个卡,或者看看这里有没有比别处的偶像更好的选择。这样同床异梦的祷告会,怎么能让人「同心合意」呢?
    2. 这个祷告是扎根圣经的——门徒的内心完全被神的话语充满,所以才能效法希西家王、紧紧抓住神的应许(赛三十七16-20)。今天,我们的祷告会却常常是荆棘丛生,被难处需要、忧愁思虑充满,既不转眼仰望神的「手」(28节)、也不专心思想神的「意旨」(28节),所以对神「所预定必有的事」(28节)或者茫然不知、或者明知故问。在祷告会中,有的人平时不读圣经,祷告只是向神罗列需要;有的人读经浮光掠影,祷告冗长重复,说的只是堆砌辞藻的套话,妨碍了别人与神相交。这样荆棘丛生的祷告会,怎么能让人「被圣灵充满」呢?
    3. 这个祷告是脱离世界的——门徒已经撇下所有跟从主,所以逼迫他们的就是「敌挡主」(26节),主必伸冤;既然他们的生活以神为王,所以摸他们的就是摸神「眼中的瞳人」(亚二8),神必报应。今天,我们的祷告会却常常是投鼠忌器,充满留恋世界、双重国籍的祷告者:主日基督为主,平时自己作王;事奉像在国度,生活却在世界。这些人祷告的实际不是求主快来、而是求主别来。因为有些人在世界如鱼得水、乐不思蜀,只求地上的环境能更好一点;有些人对世界爱恨交织、难分难舍,只求地上的生活能轻松一些。神若与「希律和本丢·彼拉多」为敌,社会动荡、股票暴跌怎么办?神若击打「外邦人和以色列民」,工作投资、医疗退休怎么办?因此,我们若不肯撇下所有跟从主,利益就会与世界盘根错节、祷告也会对世界投鼠忌器,「愿祢的国降临」(路十一2)只是空话、套话。这样投鼠忌器的祷告会,怎么能让「聚会的地方震动」呢?
    4. 这个祷告是全然交托的——门徒看出逼迫乃是要「成就祢手和祢意旨所预定必有的事」(28节),不但包括仇敌的逼迫,也包括仇敌的失败,因为「人的忿怒要成全祢的荣美;人的余怒,祢要禁止」(诗七十六10)。既然主耶稣都「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二23)了,门徒又何必惧怕神「所预定必有的」逼迫呢?既然神已经「叫祂从死里复活」(10节)了,门徒又何必担心神「所预定必有的」的拯救呢?今天,我们的祷告会却常常是患得患失,一面递上难处清单,一面不敢把难处全然交托,背着重担来、又背着重担走。因为我们心知肚明:生活没有以神为王,所以害怕难处会带来神「所预定必有的」管教;祷告只为自己的国,所以担心逼迫将成就神「所预定必有的」拆毁。这样患得患失的祷告会,怎么能「高声向神说」呢?
    5. 这个祷告是求主鉴察的——在「恐吓」(29节)面前,门徒毫无惧色,反而昂首「求主鉴察」(29节)、败坏仇敌。因为彼得自己的悔改是「出去痛哭」(路二十二62),所以他对罪恶的攻击才能不留情面(三13-15),也敢放胆「求主鉴察」仇敌的「恐吓」。今天,我们的祷告会却常常是藏污纳垢,认罪避重就轻、悔改点到为止。所以仇敌一「恐吓」、马上就焦虑,逼迫还没有到、自己先瘫倒;总是「为明天忧虑」(太六35),为还没有出现的难处担惊受怕,好像自己所信的不是「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神。这是因为我们不敢「求主鉴察」自己、管教己罪,所以作贼心虚,祷告时竭力掩饰、东掖西藏,只求圣灵过门不入、让罪避过风头。这样藏污纳垢的祷告会,怎么敢「求主鉴察」仇敌呢?
    6. 这个祷告是坦然无惧的——门徒既然知道一切逼迫都是为了成就神的意旨「所预定必有的事」,就求神赐下够用的恩典应对(林后十二9)。因为他们虽然心志坦然无惧,但却承认肉体实不足恃,所以求神「叫祢仆人大放胆量讲祢的道」(29节)。今天,我们的祷告会却常常是「脸上带着愁容」(路二十四17),好像基督还没有复活,所以可怜巴巴地祈求逼迫不要临到、哭哭啼啼地盼望难处赶快过去,似乎不知道「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太六33)。这样的祷告只是翻来覆去地提醒神、催促神,就「像外邦人,用许多重复话,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太六7)。因为我们所关心的根本不是「大放胆量」讲论神国的道,而是「自己的私欲」(雅一14)。这样脸带愁容的祷告会,怎么能叫人「大放胆量」呢?
    7. 这个祷告是积极委身的——门徒既然知道这些难处都是为了成就神的手「所预定必有的事」,就不求神的手挪走难处,而是积极委身于祂手的计划,求神「伸出祢的手来医治疾病,并且使神迹奇事因着祢圣仆耶稣的名行出来」,也就是求神使用自己行出大能、见证主名。今天,我们的祷告会却常常是虚与委蛇,不是真心求神使用;因为器皿不够圣洁(提后二21),对罪不疼不痒、不羞不耻,所以害怕被神拆毁、使我们「成为圣洁,合乎主用」(提后二11)。因此,许多人并不是不知道「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六34),而是因为没有经历过复活的基督,所以不肯「自洁,脱离卑贱的事」(提后二11)、不敢委身「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样虚与委蛇的祷告会,怎么能使神迹奇事因着主耶稣的名行出来呢?
  • 神「所预定必有的」逼迫,带出了教会第一次的祷告会。这是一个得胜的祷告,所以神立刻作出了明确的答复:「祷告完了,聚会的地方震动」(31节),好像当年神在西奈山与百姓同在一样(出十九18)。这震动使门徒确信自己「得了不能震动的国」(来十二28),因此越发不可摇动,于是「都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神的道」(31节)。
  • 门徒在五旬节第一次被圣灵充满(二1-4),彼得在公会第二次被圣灵充满(四8),现在门徒在祷告会后第三次被圣灵充满。这次被圣灵充满的表现不是说方言,而是「放胆讲论神的道」。公会禁止他们「奉耶稣的名讲论教训人」(18节),圣灵却让他们不断地「放胆讲论」。
  • 今天,有些人只爱传救恩所带来的平安喜乐、医治祝福,却不敢传「出黑暗入奇妙光明」(彼前二9)所必经的争战。实际上,神常常允许教会遭受逼迫、信徒面临难处。因为安逸的生活总是使我们的心被世界充满,只有逼迫和难处才能迫使我们「同心合意地高声向神」祷告,使教会大有能力、「放胆讲论神的道」。如果我们的祷告会已经成了死气沉沉的例行公事,如果我们的祷告已经成了对空气说话的自言自语,如果我们从来都没有被圣灵充满而得着能力,那就让我们祈求逼迫和难处的风暴来得更猛烈一些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耶稣始终都在我们的小船里(路八22-25)!

【徒四32】「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

【徒四33】「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众人也都蒙大恩。」

【徒四34】「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因为人人将田产房屋都卖了,把所卖的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

【徒四35】「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

  • 四32-五11的主题,是「堵住假冒为善的破口」,与六1-7「堵住事务分心的破口」前后呼应。
  • 当教会开始得胜、福音开始广传的时候,撒但也不会停止工作。牠并不需要很多武器,无论对付旧约的百姓、还是新约的教会,撒但都是一面从环境兴起逼迫、一面在内部制造难处;靠外面的恐吓得不着的,就从里面的破口得到。在历史上,来自教会内部的危机,总是比来自外部的更加微妙、难测和危险;教会从来都没有屈服于外部的压力,却不断受到内部的伤害。耶路撒冷教会首先出现的三大破口,也是历世历代的教会都会面临的难处:1、假冒为善(四32-五11);2、伟人崇拜(五12-42);3、事务分心(六1-7)。而圣灵对使徒的及时带领,也是今天的教会堵住破口的榜样。
  • 耶路撒冷教会的门徒「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32节),这既不是人为的规条、也不是周围的压力,而是被圣灵充满的结果。信徒的身心才智力量、财宝时间生命,全部都是主托付我们代管的「别人的东西」(路十六12),没有一样「是自己的」(32节)。我们如果认识到自己所有的都是主的,就当「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彼前四10),照着主的心思放进基督的身体,让「大家公用」(32节)。
  • 「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33节),可译为「使徒以大能见证主耶稣复活」(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包括放胆讲道和神迹奇事。
  • 「众人也都蒙大恩」(33节),可能包括「得众民的喜爱」(二47)、并且「满得恩惠能力」(六8)。
  • 耶路撒冷教会「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34节),这正是摩西所吩咐的:「你若留意听从耶和华——你神的话,谨守遵行我今日所吩咐你这一切的命令,就必在你们中间没有穷人了」(申十五4-5)。在基督的身体里,不会人人富足,但也不应该有人缺乏。教会中若不缺少爱,就不会缺乏物质;若是教会中有人缺乏,必定是「彼此相爱」(约十三34)出了问题。
  • 「人人将田产房屋都卖了」(34节),并非卖掉了所有家业,至少留下了自己家人居住的房屋,否则初期教会也不可能「在家中擘饼」(二46)。但这些信徒的家也是开放给教会使用的,比如「那称呼马可的约翰、他母亲马利亚家」(十二12)。
  • 「放在使徒的脚前」(34节),意思是请使徒决定如何分配。这些奉献出来的钱财不是用来平均分配、实现共产,也不是用来扶贫济困、施舍行善,而是由「被圣灵充满」(六3)的人「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35节)。
  • 五旬节「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二41),现在又增加了「男丁数目约到五千」(4节),加上妇孺、可能人数将近两万。许多人都是从「天下各国」(二5)各地前来耶路撒冷守节的,他们信主以后,需要留在耶路撒冷学习「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一1),谨记「使徒的教训」(二32),才能回去传扬纯正的福音、作主复活的见证(一8)。旧约的第一个五旬节以后,以色列人在西奈山下停留了一年,然后才继续前行(出十九1;民十11);新约的第一个五旬节以后,各地的门徒很可能也在耶路撒冷停留了一年,然后才陆续离开。因此,这些人的路费很快消耗殆尽,而许多在耶路撒冷有产业的信徒就「将田产房屋都卖了」,使那些滞留在耶路撒冷的门徒「没有一个缺乏的」(34节)。

【徒四36】「有一个利未人,生在塞浦路斯,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来就是劝慰子)。」

【徒四37】「他有田地,也卖了,把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

  • 「塞浦路斯」(36节),就是地中海的第三大岛塞浦路斯岛。从亚历山大大帝的时代开始,就有许多犹太人陆续移民到此。到了新约时代,岛上已经建立了许多犹太会堂(十三5)。
  • 巴拿巴是利未人。根据律法,利未人在应许之地不能拥有土地(民十八20;申十9)。但在新约时代,应许之地已经杂居了大量外邦人,这一律法不再适用(耶三十二9),所以巴拿巴可能在耶路撒冷附近有田地。
  • 「巴拿巴」(36节)是亚兰文,意思是「劝慰之子」。他本名约瑟,因「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十一24),以良善忠厚闻名,所以使徒给他起一个别名「劝慰子」(36节)。
  • 巴拿巴是安慰人的榜样,他并不是用温馨的话语来安慰人,而是付出了爱心、包容、勉励和钱财的真实代价(九27;十一23;十五37),后来被神使用呼召保罗(十一25),并且成为使徒保罗的宣教同工(十三2)、同作外邦人的使徒(十四14)。但是,当教会出现属灵榜样的时候,也难免出现东施效颦、生搬硬套;当圣灵兴起劝慰之子造就教会的同时,撒但也会撒下稗子、把假冒为善的酵掺进教会(六1-2)。

读经有感:没有学问的小民!(13节)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被人目为没有学问的小民,虽算不得奇耻大辱,但一定也是个很令人抬不起头,非常沮丧难过的事实。

  公会领袖与官府政要都是知识渊博、经验老到、大权在握的人。他们看彼得约翰竟在他们名言禁止的压力下,不怕恐吓、不怕苦难、不怕牺牲,仍旧壮胆宣扬耶稣的复活,就都很觉希奇,认明一定是因为他们都跟过耶稣的缘故。

  显然,在主的眼中、在主的国里,像门徒那样没学问、没地位的人,倒反而是更能凭借圣灵而软弱变刚强、愚拙化智慧、在后转在前,让主名大得荣耀的人。

  当然,没有学问的彼得约翰所以能在政教联合的恐吓下,不经思考就能就事论事,一开口就能反问官府和公会,究竟「听从神不听从人」合不合理,究竟说「亲眼所见亲耳所听见之事」应不应该,而令对方哑口无言。原来,上帝的灵总在全心信靠祂之人最为需要的时候,赐下最为合宜的话语,叫有智慧的羞愧!

默然自问:

  1. 耶稣挑选许多没有学问的小民作门徒,是否对我们有什么重大的启示或提示?
  2. 门徒为何总就耶稣复活之事对人着手传讲福音?
  3. 究竟信徒如何能自发性从心里不当自己的东西为自己的东西?这与共产主义强制性要人人都把东西掏出来让一小撮人去安排有何不同?
  4. 信徒为主把钱拿出来,对比把命摆上去,是否在原则和机制上,在心里和感受上,一定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是否为基督为肢体摆上所有财物,相比之下,应该最为简单容易?
  5. 要有效广传福音,是否必须具备宣教学的认识,甚至掌握宣教法的门路,尤其抓牢宣教术的诀要?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使徒行传   耶稣   彼得   都是   圣灵   基督   教会   耶路撒冷   门徒   使徒   的人   犹太   自己的   公会   难处   神迹   仇敌   约翰   祭司   面前   二十   福音   这是   大祭司   同心合意   耶稣基督   摩西   是因为   法利赛   文士   犹太教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