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马太福音第16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太十六1】「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来试探耶稣,请祂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是当时犹太教的两大派别。「法利赛人」相信全部旧约,相信拉比遗传的规条,相信复活,拒绝希腊化。「撒都该人」只相信摩西五经,拒绝遗传,不相信灵魂、天使、复活,接受希腊化。这两派平时彼此敌对,现在却联合起来对付主耶稣。过去他们也曾一起去找施洗约翰(三7)。不认识神的人,在别的事情上都会各持己见,但在抵挡神的事情上却特别一致。「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指主耶稣在地上所行的神迹还不够,还需要借着天上的神迹来证明主耶稣的确是从神来的。

【太十六2】「耶稣回答说:『晚上天发红,你们就说:“天必要晴。”」

【太十六3】「早晨天发红,又发黑,你们就说:“今日必有风雨。”你们知道分辨天上的气色,倒不能分辨这时候的神迹。」

外邦人看到主耶稣所行的神迹,「就归荣耀给以色列的神」(十五31)。但这些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并不是诚心实意要看神迹,而是存了不信的心来想试探主耶稣。文士和法利赛人已经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十二38),而且已经知道主耶稣不会照他们的要求来行神迹(十二39-40),现在只是想设个圈套来羞辱祂。

【太十六4】「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看。』耶稣就离开他们去了。」

试探主耶稣的人第二次发问,主耶稣再次用「约拿的神迹」来回答(十二39-40)。人所需要的不是多看神迹,而是要接受救恩。只有死而复活的基督,才是神向人所显出的最大神迹,只有主耶稣死而复活的神迹,才能使人得生命、脱离不信的恶心。「离开」指「放弃,撇弃,拂袖而去」。「约拿的神迹」指约拿在鱼腹中三日三夜(拿一17),后又被吐出得以生还(拿二10),预表主耶稣死后被埋葬,三日后复活。

【太十六5】「门徒渡到那边去,忘了带饼。」

「渡到那边去」可能是从马加丹渡到迦百农,然后从迦百农向北上行到凯撒利亚腓立比。

【太十六6】「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

「酵」在这里指邪恶的教训。

【太十六7】「门徒彼此议论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带饼罢。』」

门徒们的注意力全集中在「饼」上,所以不理解主耶稣的意思,可能以为主耶稣是说没饼也别接受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救济。属地的牵挂常常是我们属灵认识的障碍。

【太十六8】「耶稣看出来,就说:『你们这小信的人,为什么因为没有饼彼此议论呢?」

「小信的人」指门徒们做事只凭眼见,不凭信心。在圣灵降临之前,人因为太定睛在「饼」上,所以不能领悟主耶稣隐喻的教训;即使单从「饼」的角度看,也没能从主耶稣喂饱众人的神迹中学到教训。

【太十六9】「你们还不明白吗?不记得那五个饼,分给五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篮子的零碎吗?」

这个神迹详见十四13-21。

【太十六10】「也不记得那七个饼分给四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筐子的零碎吗?」

这个神迹详见十五32-39。

【太十六11】「我对你们说:“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这话不是指着饼说的,你们怎么不明白呢?』」

【太十六12】「门徒这才晓得祂说的不是叫他们防备饼的酵,乃是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大部分都是彼此针锋相对的。可八15又加上「希律的酵」,希律却从未以「教训」闻名。这三类人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不相信主耶稣是弥赛亚,对主耶稣持抵挡的态度,这使他们无法从主耶稣的教训和神迹中明白神的旨意,这就是他们的「酵」。

【太十六13】「耶稣到了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就问门徒说:『人说我——人子是谁(有古卷无我字)?』」

「凯撒利亚腓立比」位于加利利以北的黑门山麓,当地人崇拜各种外邦偶像。主耶稣特意带领门徒们从加利利海跋涉60多公里山路来到这里,远离犹太群众,在外邦众偶像之间问了两个问题,为要让门徒们正确地认识祂是谁。

【太十六14】「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

施洗约翰、以利亚、耶利米等先知都是被神重用的仆人,他们在某些方面像基督,却不是基督。犹太人只看见神迹,却没有留心听主耶稣自己说的话,所以他们还是不能认识主、不能跳出「先知」的认识。从前的人是这样,现在许多追求神迹奇事的人也是一样。

【太十六15】「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

天国之王不能让祂的门徒和别人一样糊涂,他们必须有确切的把握知道祂是谁,才能跟主走十字架的道路,建立天国。所以主耶稣直接问门徒「你们说我是谁」,对主耶稣的二手认识(「有人说」)不算数,亲身的认识(「你们说」)才算数。

【太十六16】「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

天国之王在加利利公开传道从四17开始,至此发展到了高潮。彼得一语道破主耶稣是谁,他所承认的弥赛亚「基督」,不只是一位以色列民族的解放者,更是「永生神的儿子」。虽然彼得对「基督」的使命还不够领悟(22-23节),但他已经认识到主耶稣是「永生神的儿子」亲自来做「基督」。彼得使用「永生」这个形容词,是为了把真神与当地人敬拜的外邦假神区别开来。

【太十六17】「耶稣对他说:『西门··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

本节是主耶稣正式确认祂是来做「基督」的「永生神的儿子」(16节)。而彼得之所以能认识基督,是因为父神借着圣灵的感动与启示:「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林前十二3)。「基督」就是神的受膏者,是来完成神的旨意的。当主耶稣以从死里复活来向世人显明祂是基督以后,彼得就清楚放胆地向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宣告:「故此,以色列全家当确实的知道,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神已经立祂为主,为基督了」(徒二36)。

【太十六18】「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权柄原文作门)不能胜过他。」

当彼得承认主耶稣就是「永生神的儿子」亲自来做「基督」以后,天国之王就启示了祂使天国显现的计划。主耶稣「特要借着死败坏掌死权的,就是魔鬼」(来二14),借着复活的生命建立祂的「教会」,然后使用长成基督身量的教会去对付「阴间的权柄」,把天国显明在地上,「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一21)。教会的根基不是彼得这块「磐石」,乃是「对基督正确的认识」这块大「磐石」。基督复活的生命扶持着教会,使教会经过两千年的风风雨雨还是不住地成长,印证了「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彼得」的意思是「磐石」。「教会」的意思是「召出来,会众,聚集」,在四福音书中,只有马太两次提到「教会」(本节和十八17)。「权柄」的意思是「门」(复数词)。罗马天主教根据本节圣经,认为教会是建造在「彼得」这块磐石上,所以认为彼得是首任教皇,进而倡议「教皇无误论」,其实彼得从来就没有当过教皇。

【太十六19】「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钥匙」原文是复数,「家宰」是负责管钥匙的(赛二十二15,22),彼得是管理神家事的「家宰」,得着了天国的权柄。这权柄包括「捆绑」和「释放」,这两个词是犹太拉比惯用的术语,「捆绑」表示禁止,「释放」表示许可。「捆绑」和「释放」就是在地上执行天国的权柄,决定是神在天上作的,彼得只是执行、传达的「家宰」,接受福音的人要得着释放,拒绝福音的人就继续留在捆绑里。在五旬节(徒二38-42)和哥尼流家里(徒十34-48),彼得行使了这「天国的钥匙」的权柄,分别为犹太人和外邦人开启了进入天国的门。借着福音来释放人的权柄不但给了彼得,也给了基督的教会和「受圣灵」的门徒(十八17-18,约二十21-23)。

【太十六20】「当下,耶稣嘱咐门徒,不可对人说祂是基督。」

关于主耶稣的身份,马太福音之前已经记载了神的宣告(三17)和邪灵的承认(八29),但直到现在,主耶稣才明确地向门徒们宣布自己就是弥赛亚「基督」。但主耶稣嘱咐门徒「不可对人说祂是基督」,因为此时连彼得都还没彻底明白基督使命的实质(21-23节),其他犹太人更是认定弥赛亚是他们民族的救星,要来率领犹太人反抗异族的统治。如果现在把「祂是基督」宣扬出去了,会影响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使命。主耶稣要借着十字架来显明祂就是基督,显明祂所要成就的救赎。

【太十六21】「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

因为门徒有了基督的启示,祂就可以进一步向门徒启示十字架的道路。这是主耶稣第一次宣布自己将受难,这是彼得还不能明白的地方。主耶稣在启示祂要建造教会(18节)之后,紧接着便提到十字架,人认识了有神性的基督(16节)之后,还必须认识救赎代死的基督,因为十字架乃是建造教会、带进天国的道路。十字架的功课,必须以认识基督和教会为根基,才有积极的功效和意义。「长老、祭司长、文士」是犹太人的最高统治机构犹太公会的主要成员。「从此」主耶稣的传道工作进入新的阶段,祂的讲道方式由公开讲道转为单独教训门徒,讲道内容转为启示十字架的道路。门徒们可能并不完全明白「第三日复活」的意思,以为「复活」是像何六2-3里说的象征以色列民族的再生。

【太十六22】「彼得就拉着祂,劝祂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

彼得实在不能理解十字架竟是成就神永远旨意的唯一道路,因为天然的人不可能认识十字架,也不肯接受十字架。他好像没有听进去「第三日复活」,只听到「受苦」和「被杀」,他所注意到的只是人的感觉,而没有留心神的目的。「劝」原文有「严厉告诫」的意思。「万不可如此」原文意思是「可怜你自己」或「愿神禁止」。

【太十六23】「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彼得刚刚承认基督,「是有福的」(17节),他所说的话是「天上的父指示的」(17节)。但一旦他用人的心思来思想,就会拒绝十字架、阻拦建立天国的路,成为「撒但」试探主的工具,连满有爱心的话也是来自「撒但」的。「撒但」就是「敌对者,控告者」的意思。「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原文直译「不思念神,只思念人」,这是彼得被「撒但」利用的原因。因此我们不但要认识基督,也要认识十字架,「体贴神的意思」。

【太十六24】「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十字架是天国显现的道路,十字架显明了基督,十字架也预备了配得天国的人。所以主耶稣必须拣选十字架的道路,跟从祂的人也必须像祂一样拣选十字架的道路。主耶稣在初次差遣十二门徒出去医病赶鬼时,已经警告过他们将要付的代价(十38-39)。如果说那里「背起他的十字架」还只是个形象生动的比喻,现在就成了随时可能发生的现实。当时被罗马判钉十字架处死的犯人,要「背起他的十字架」走向刑场,一路受尽凌辱。因此「背十字架」的意思就是「舍己」,否认、弃绝「自己」。主耶稣建立天国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挡不是来自撒但,而是来自人的「自己」,不管是「好的自己」还是「坏的自己」,结果都是阻挡天国的权柄施行在「自己」身上。只有十字架能除掉人的「自己」,在跟从主的路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凭着「自己」走下去,必须舍去「自己」,接受十字架来除去「自己」。

【太十六25】「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作灵魂,下同),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

背十字架一定会叫人感觉痛苦。凡不能叫人感觉痛苦的,还算不得十字架。背十字架在人看是接受难处,在主看是借着难处来拆毁人的「自己」,然后再把祂的成分加进来。人的「自己」被拆毁得越多,基督的成分在人身上就显明得越多。人若不愿意接受十字架的对付,一直活在「自己」里面,圣灵就不能在他里面自由运行,基督的生命就不能在他里面成长。人必须弃掉「自己」,才能让圣灵自由运行在他里面,主才能完全地住在他里面,基督的生命才能成为他的生命。

【太十六26】「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人里面若是满了世界,里面再也没有地位给主,就得不着主,得不着永生的生命。因此,主要我们借着接受十字架来除掉人的「自己」,为要叫我们得着主、得着永生。「赚、赔、益处」都是生意人熟悉的术语,主耶稣用这些通俗的语言,要这些加利利的渔夫、税吏、可能还有生意人明白,神国是世界上最好的事业、最好的买卖,值得付上任何代价。

【太十六27】「人子要在祂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候,祂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十字架把主引进「祂父的荣耀里」,十字架也一样把跟从主的人引进主的荣耀里。十字架的过程是除掉人的「自己」,十字架的目的却是让人完全地得着主,因着主的缘故甘心把「自己」除掉的,必然会得着主荣耀生命的丰富,这就是十字架的结局。所以将来主耶稣「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谁甘心接受十字架,谁就能进到主的荣耀里,谁拒绝十字架,谁就要失掉主的荣耀。原文在本节开头有「因为」一词,表示「因为」主耶稣将要在荣耀里降临施行审判,所以不可只顾惜「自己」而拒绝十字架。「行为」不是指偶然的行为,而是指「惯行」,所以才遭到永远的「报应」。我们如果想知道将来在永生里得什么「报应」,只须省察自己是否甘心接受十字架来对付「自己」。本节的后半句的「祂」在诗六十二12里指的是神,主耶稣就是神自己。本章启示的次序是:1、基督;2、教会;3、十字架;4、荣耀。基督是启示的中心,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十字架是基督的道路,荣耀是十字架的结局。惟有认识基督,建造教会,走十字架的道路,才能使基督得着荣耀的彰显。

【太十六28】「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祂的国里。』」

十字架的道路彰显了基督,引进了复活,显明了人的「自己」,带进了荣耀与国度。「在没尝死味以前」即离世以前。「人子降临在祂的国里」指主耶稣在祂的国度里掌权,这以十七1-8的登山变像作为预表,而应验在主耶稣复活后掌握了「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之时(二十八18)。

读经有感:试探耶稣

从人活生生的经验说,因人所存不同善恶的动机和目的,同一场合、同一时机、同一关系、同一拥有、同一地位、同一自由、同一天赋、同一权利、同一科技、同一刀枪、同一器材、同一方便、同一消闲、同一处境、同一遭遇、同一事情,就会被使用、应用、运用、利用成为南辕北辙、大相径庭、截然不同的两回事!试验是为了确知对方的真实情况、试探是为了导致对方的跌倒失败、试炼是为了促成对方的刚强成熟!上帝叫选民按祂所说的去做,看看祂是否信实可靠;耶稣被圣灵引导接受挑战,看看祂是否如假包换!魔鬼求上帝对付约伯,为使他身败名裂;上帝容撒但对付约伯,为使他成为精金!在今生舞台上,不论信徒与否,人人天天都面对里外来自各方轻重大小的试验、试探、试炼。从上帝来的一定出于善意,从魔鬼来的一定出于恶意,从人来的或许善恶相间。但人是活的,可以滥用好意而自我毁灭,也可以颠覆恶意而卓越成长。我们不可不慎:一定要坚持择善拒恶,一定要坚持爱神爱人!

默然自问:我何曾舍己?何曾否定、放下、弃绝自己的:利益、拥有、权柄、面子、方便、亲情、习惯、作风、理想、打算、观点、主意?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马太福音   基督   彼得   主耶稣   神迹   门徒   耶稣   凯撒   荣耀   权柄   的人   天国   教会   磐石   利亚   希腊   生命   岩壁   显明   以色列   偶像   神龛   道路   借着   罗马   天上   人说   都是   犹太   启示   教训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