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记第11章讲解讲章背景
当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很可能就是希伯来语。1-9节是说明挪亚的后代是怎样「分地居住」(十25)、「在地上分为邦国」(十31)的。
【创十一2】「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
- 神的旨意是要人「遍满了地」(九1),但人却执意要「住在那里」,不打算离开,因为这片平原足以满足他们自己。
- 「往东边迁移」可能指人们从亚拉腊山脉下来,沿着幼发拉底河迁移到东南方的美索不达米亚下游平原,宁录可能是当时众人的领袖(十8、10)。
- 「示拿地」指底革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下游的盆地,这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出现了乌鲁克(Uruk)、吾珥(Ur)、苏美尔(Sumer)、阿卡德( Akkadian)、巴比伦(Babylon)等早期文明。在圣经里,「示拿地」代表巴比伦(但一2;亚五11),象征人类奢侈放纵、敬拜偶像的中心。
【创十一3】「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
- 神的工作是改变人的生命,「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彼前二5),成为「圣城新耶路撒冷」(启二十一2),使人和神能亲密相交;但人却「彼此商量」,定意要用自己的工作代替神的工作,「拿砖当石头」,建造高举人的「一座城和一座塔」(4节)。整个人类的历史,都是这两种「建造」的争战,撒但则在背后推波助澜。
- 巴比伦平原缺少石头,必须用以窑烧的砖头取代石块。巴比伦一带窑烧砖头的技术大约出现在主前4000年,以沥青作为胶合料,不但防水,更坚硬如石头,但由于制造过程昂贵,只有重要的公共建筑物才会使用。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如今这些「砖」所造的建筑早已成为土堆。「石漆」就是沥青。
【创十一4】「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 犹太史学家约瑟夫和早期教父都指出,是宁录教唆人们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犹太古史记》卷1第4章113节)。当年人们在示拿地「彼此商量」(3节)的,正是历世历代人们不断提出的宏伟计划和远大理想,结果都是事与愿违、归于无有。人里面亚当的生命若不改变,罪人的本性就不会改变,高举人所带来的结局也不会改变。
- 「来吧,我们要」表明世人决定根据自己、依靠自己,而不是根据神、依靠神。人自己做主,脱离神而自立,是离弃神的开始。
- 「城」指有城墙等防卫设施的城市,表明离开神的人一面缺乏安全感,一面要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积累财富、掌握自己的命运。「神所经营所建造的」是天上「那座有根基的城」(来十一10),就是「圣城新耶路撒冷」(启二十一2),而世人却要用自己所建的「巴比伦大城」(启十四8)来代替,最后的结局是「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启十八2),而「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启二十一2)。美索不达米亚早期的「城」不是给人居住的,城中主要是宗教建筑、仓库、公务机关,居民大都围绕城市居住,有敌人来袭时,城外的居民可以进城躲避。
- 「塔」也被称为巴别塔,建这塔的表面目的可能是抵御洪水、彰显人的伟大,实际上是要追求与神同等。人高举自己的结果,是敬拜自己所造的偶像,塔庙(Ziggurat)后来成为美索不达米亚早期城市最明显的特色,作为城市守护神从天而降的阶梯。
- 「塔顶通天」指世人想凭着自己的力量「升到天上」,「要与至上者同等」(赛十四13-14),与天比高、胜天一筹。人类企图在政治上建立人间天国、在宗教上「万教归一」,都是现代版的巴别塔。神的救赎计划是让恩典和启示「从天而降」(启二十一2),我们只需要接受白白赐下的救恩。世人却要凭着自己的能力,靠着科技、道德、经济、文化的进步来「通天」,结果惟一能够「通天」的,只是「罪恶滔天」(启十八5)。
- 「为要传扬我们的名」表明这些人是集体地高举自己、荣耀自己,所有的人都想传扬自己的名,而不是过去该隐只是个别的行为(四17)。巴别塔是当时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但它只是用来传扬人自己的名,而不是荣耀神的名。神应许要叫亚伯拉罕的名「为大」(十二2),我们也都可能获得一些名、利、地位,甚至是伟大的属灵成就,但是当我们用这些来炫耀自己的「名」的时候,它们成了我们所建造的巴别塔。犹太哲学家斐罗(Philo)说,当时人们在砖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但这些砖头现在都已成为尘土;现代人一生争权夺利,将来归于尘土的时候,这些争夺来的「名」又在哪里呢?
- 「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表明人执意违抗神要人「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一28)的旨意,只寻求自己的满足,不愿意做神的管家。
人以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使「塔顶通天」(4节),但这里却用拟人化的方法,讽刺这「城和塔」离天实在太远了,以致神在天上看不见它们,必须「降临」下来才能看清。「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所表明的实际,是一个高举人、离弃神的社会,这个社会所根据的是:
- 政治势力:当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1节),他们已经有高明的政治手段、行政组织,能「彼此商量」(3节),分工合作、有条不紊,联合起来实现共同的目标。《犹太古史记》记载,宁录宣称人的快乐是因为自己的勇气,不应该归荣耀于神,他要建造一座高塔,使洪水不再能淹没人,并且要因神毁灭了他们的先祖而报复神(卷1第4章113-114节);今天的政客也是用类似激动人心的说辞来煽动世人的盲目骄傲。
- 科学技术: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知识,能「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3节),用人工产品代替天然之物,因此自信心膨胀。《犹太古史记》记载,当时人们认为他们的繁荣是凭自己的力量得到的,不是出于神的恩惠,所以也不必顺服神的旨意(卷1第4章111节);今天世人普遍的想法也都是如此。
- 哲学文化:他们已经产生了一种高举人的哲学和文化,用人的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以满足人的欲望作为一切行为的目的,然后才会为「传扬我们的名」(4节)这样一个共同的理想而努力。《犹太古史记》记载,当时人们认为顺从神、不跟随宁录就是怯懦胆小(卷1第4章115节);今天世人所崇尚的也是这种扭曲的文化。
- 经济利益:「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4节)并非出于亲情,而是出于经济利益。美索不达米亚早期的城市带来了分工合作的生活方式,方便大规模的灌溉和农业生产,使更多人可以在同一个地区居住,享受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利益,而不必「分散在全地上」。《犹太古史记》记载,当时人们怀疑神让人「遍满地面」(一28),是为了更容易地压制人(卷1第4章112节);今天世人也是为了眼前利益而故意扭曲神的旨意、不顺服神的旨意。
【创十一6】「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做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 「成为一样的人民」原文是「同属一个民族」。人若里面没有基督的生命,都凭着各自的标准「如神能知道善恶」(三5),又「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必然会先联合起来反对神,然后人与人之间互相斗争。历史不断地告诉我们,每一次人本主义者、无神论者团结起来搞什么革命,都不会在成功之后继续团结一致、彼此相爱,而会从「高举人」变成「高举我」,每个人都成为唯我独尊的假神,以致互相斗争、践踏、杀戮。
- 「如今既做起这事来」原文是「这是他们所开始做的事」,「没有不成就的了」原文是「不能被拦阻」。一旦人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决定建造巴别塔、抵挡神的旨意,就没有任何人能拦阻人类变本加厉地走向败坏,最终奔向灭亡。只要看看现代人滥用科技、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可以理解神为什么必须进行干预,预防人类在「女人的后裔」(三15)出现之前集体灭亡。
- 神的旨意是要「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弗一10),在基督之外的合一,结果都是建造巴别塔。
【创十一7】「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神并未拆除城和塔,而是「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因为城和塔并不是问题的根源,人里面亚当的生命才是问题的根源。五旬节之后,当人们接受基督的生命做自己的生命的时候,就能「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徒二4),用不同的语言来传讲同一个福音。当基督再来的时候,神应许「那时,我必使万民用清洁的言语,好求告我耶和华的名,同心合意地侍奉我」(番三9)。语言并不是由人类自己逐渐演化而来的,而是神赐下的(出四11-12):
- 语言的起源是科学界最难的问题之一,语言学家们无法合理解释各种语系的「祖语 Proto-language」来源于何处。已发现最早的文字是主前3500年左右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和主前3400年左右的埃及象形文字,文字记录表明,这些古老的语言一出现就是成熟的,就像亚当一被造就是成年人一样,找不到它们从简单到复杂逐渐演化的证据。研究也表明,人类语言的发展并不是从简单到复杂,反而是把复杂的古老语言逐渐简化成现代的形式。实际上,许多不会读书写字的民族所说的语言,比许多现代语言复杂得多。
- 圣经告诉我们,各种古代语言并不是从一种语言衍生出来的,而是神在巴别「变乱天下人的言语」(9节)时分别创造出来的独立语言,所以看不到这些古代语言的演化过程和彼此的联系。各种最基本的古代语言之间不但没有共通的词汇、语法、句子结构,连思想模式都不一样,因为神不允许人彼此商量、同心作恶。不管是否参考圣经,研究者都会发现,现代语言的发展路线都是以示拿平原为中心向外扩展的。
- 闪的后代要传递神从伊甸园以来关于「女人的后裔」的应许(三15),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希伯来人的直系祖先「法勒」(十25)的语言没受到巴别的影响。而「亚当」(二7)、「男人、女人」(二23)、「夏娃」(三20)、「该隐」(四1)、「亚伯」(四2)这些具有双关意义的名字也表明,希伯来语不但是人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很可能也是人类从伊甸园到巴别塔时期使用的共同语言(创十一1)。洪水之前人类的长寿,有助于希伯来语稳定地传递到巴别时代。而旧约也揭示了希伯来语非常特别的特征:虽然旧约的写作时间长达一千多年,但这一千多年来的希伯来语法与词汇竟然相差无几!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做到的,比较一下摩西五经同时期的殷商甲骨文和玛拉基书同时期的《春秋》之间的巨大差别,我们就能体会到这一点。
- 在巴别塔之前,世上只有一种言语,所有人类可以互相通婚,因此任何的基因差异都会减到最小,深肤色的人可以与浅肤色的人结婚,使人口的普遍肤色维持不变。随着言语的变乱,原本的大群体分散成许多小群体,不是每个小群体都包括所有肤色的人,有的小群体的普遍肤色会偏向较深的一端,有的小群体的普遍肤色会偏向较浅的一端,头发、眼型等其他身体特征也会因生活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这就是种族的起源。种族的起源是根据人类本身已存在的基因的遗传组合,如果现代各种族之间的人自由通婚,若干代以后就会恢复挪亚家族的肤色和身体特征。
【创十一8】「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一旦人与神的关系出了问题,人与人的关系也跟着会出问题,所以离弃神的人不可能和谐共处。神把人「分散在全地上」,不使人集体灭亡,是对人的保护。实际上是人类自己分散了,因为他们先与神分离了。有早期教父认为,这些人语言变乱后彼此争吵,爆发了战争。要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依靠语言或国家的统一,而是要先恢复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创十一9】「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 「巴别」的希伯来文「Babel / בָּבֶל」与「变乱 Balal / בָּלַל」谐音,而「巴别」的阿卡德文「Babili」字义是「神的门」,因为人建这座塔是要「塔顶通天」(4节)。旧约中的「巴比伦」希伯来原文都是「巴别」,「巴比伦」来自希腊文。
- 如果10-16节的家谱是连续的,此时可能正是「法勒」(16节)出生的时候,洪水之后才过了101年,挪亚、闪都还活着。考古发现,在主前4000年左右的乌鲁克时期(Uruk period),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居民固有的都市化、塔庙、窑砖等文化和技术突然在中东各个定居地点出现,表明此时正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的时候。
- 巴比伦城原址现在只能挖掘到主前2000年左右的遗迹,因为幼发拉底河水位的变迁已经破坏了更低层的遗迹。
【创十一10】「闪的后代记在下面。洪水以后二年,闪一百岁生了亚法撒。」
- 当世人在地上建造巴别塔的时候,神在天上安排召出亚伯拉罕,实现祂的救赎计划。10-26节这个家谱里所有的人都是为着神的选召铺路,神对他们一生的记念就是「生了」某一个人,并且这个人的出生是为了引出神将要选召的「亚伯兰」(27节),「女人的后裔」(三15)将从「亚伯兰」而出。
- 这份家谱上的人的年龄越来越短,从闪600岁(11节)逐渐降到他拉205岁(25节)。而之后的亚伯拉罕是175岁(二十五7),以撒180岁(三十五28),雅各147岁(四十七28),约瑟是110岁(五十22),可能是因为洪水之后的紫外线、宇宙射线强度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创十一11】「闪生亚法撒之后又活了五百年,并且生儿养女。」
10-26节是一段带着盼望的家谱,因此不像第五章的家谱总是说「就死了」(五5),而说「又活了」。
【创十一13】「亚法撒生沙拉之后又活了四百零三年,并且生儿养女。」
【创十一15】「沙拉生希伯之后,又活了四百零三年,并且生儿养女。」
【创十一17】「希伯生法勒之后又活了四百三十年,并且生儿养女。」
【创十一19】「法勒生拉吴之后又活了二百零九年,并且生儿养女。」
【创十一21】「拉吴生西鹿之后又活了二百零七年,并且生儿养女。」
【创十一23】「西鹿生拿鹤之后又活了二百年,并且生儿养女。」
【创十一25】「拿鹤生他拉之后又活了一百一十九年,并且生儿养女。」
- 这份家谱可能跳过了中间的许多代,目的是为了凑齐10代:从挪亚到亚伯拉罕的父亲他拉,一共经过10代(十一10-24),并分成巴别之前5代(10-14节)、巴别之后5代(16-24节),最后一代有3个儿子(十一26);而从亚当到挪亚,也一共经过了10代,最后一代有3个儿子(五32)。主耶稣的家谱为了凑齐14代(太一17),故意跳过了中间的许多代(太一8),希伯来文化并不认为这么处理有何不妥。因此,并不能根据这份家谱推算出创世的时间。
- 「亚伯兰、拿鹤、哈兰」年龄的次序可能是哈兰、拿鹤、亚伯兰,他拉可能是70岁生了长子哈兰(26节)、130岁生了幼子亚伯兰(31节;十二4;徒七4)。但「亚伯兰」是神拣选的主角,所以排在最前面。
【创十一27】「他拉的后代记在下面。他拉生亚伯兰、拿鹤、哈兰;哈兰生罗得。」
- 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是主前1447年(出十二40;王上六1),据此推算,亚伯兰大约生于主前2167年(二十一5;二十五26;四十七9),100年后中国才进入夏朝(「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始于主前2070年)。
- 本节不是重述26节,26节是「闪的后代」(10节)的结束,本节是「他拉的后代」的开端。
【创十一28】「哈兰死在他的本地迦勒底的吾珥,在他父亲他拉之先。」
- 这是洪水之后首次出现儿子先于父亲死亡的记载,表明人类的寿命更加缩短,警告死亡的突然性。「本地」意思是「出生地、亲族之地」。
- 「吾珥」位于幼发拉底河下游的「示拿地」(2节)。考古证据表明,该城是当时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高的城市之一,守护神是月神辛(Sin)。亚伯兰大约55岁时,乌鲁克人占领了吾珥,建立了吾珥第三王朝,吾珥进入了最繁荣的时期。「迦勒底的吾珥」很可能后来的抄写者用当时的地名取代了古代的地名「吾珥」。
【创十一29】「亚伯兰、拿鹤各娶了妻:亚伯兰的妻子名叫撒莱;拿鹤的妻子名叫密迦,是哈兰的女儿,哈兰是密迦和亦迦的父亲。」
- 「亚伯兰」的字义是「尊贵的父」,但实际上他却没有孩子。
- 「撒莱 Sarai」的字义是「公主」,可能源于苏美尔月神的配偶月亮女神的头衔「撒拉杜 Sarratu」。「密迦 Milcah」的字义是「皇后」,可能源于苏美尔天后伊丝塔(Ishtar)的头衔「密迦杜 Malkatu」。这些名字表明,他拉「住在大河那边事奉别神」(书二十四2),敬拜苏美尔人的月神和天后。
- 撒莱是亚伯兰同父异母的妹妹(二十12),密迦是拿鹤的侄女,近亲结婚是当时的习俗(二十四4;二十八2)。
- 「撒莱不生育」,表明亚伯拉罕的子孙、神的选民并非是堕落的人类自然产生的,而是出自神的作为。
- 「不生育」对古代家庭来说是很大的不幸,会使老人无人照顾、产业无人继承。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律因此制定了补救的方法,容许妻子无子的人与婢女(汉谟拉比法典 Code of Hammurabi、努斯文献 Nuzi Texts)或妓女(里皮特·伊什塔法典 Code of Lipit-Ishtar)同房,所生的子女若得父亲认可,就能成为继承人(汉谟拉比法典)。《犹太古史记》记载,亚伯兰收养了「哈兰的儿子罗得」(31节)做养子(卷1第7章154节)。
【创十一31】「他拉带着他儿子亚伯兰和他孙子哈兰的儿子罗得,并他儿妇亚伯兰的妻子撒莱,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他们走到哈兰,就住在那里。」
- 此时吾珥第三王朝刚刚开始,「吾珥」进入了最繁荣的时期,但亚伯兰却因为顺服神的呼召(徒七2-4),定意离开美索不达米亚最繁荣的城市「吾珥」,前往1900公里之外的蛮荒之地「迦南地」。因为神救赎计划中的「女人的后裔」(三15),不是来自人类文明的至高点「吾珥」,而是来自世人看不上的「迦南地」。
- 「吾珥」和「哈兰」都是敬拜月神的中心。「哈兰」位于幼发拉底河上游,建于主前2250年,位于连接大马士革、尼尼微和美索不达米亚的交通要道上,从吾珥到哈兰大约要走1100公里。拿鹤在他拉出发前后也前往「哈兰」定居,所以「哈兰」又叫做「拿鹤的城」(二十四10)。《犹太古史记》记载,他拉离开吾珥是因哈兰的死而心中悲痛,厌恶迦勒底(卷1第6章152节),并不是被神呼召,所以「走到哈兰,就住在那里」(31节),继续「住在大河那边事奉别神」(书二十四2)。而亚伯兰在迦勒底公开宣称只有一位真神,当地拜偶像的人起来反对他,他就知道是应该离开那地的时候了(卷1第7章155-157节)。
- 主前2006年,吾珥被以拦人毁灭,如果亚伯兰没有顺从神的呼召离开,结局必然是与吾珥一起灭亡。
- 「就死在哈兰」这句话与10-26节一贯的「又活了」截然相反,表明这是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开始。
- 此时大约是主前2092年,亚伯兰75岁(十二4),从此亚伯兰全心全意地顺从神的呼召离开哈兰(徒七4),神选民的历史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