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马可福音第9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可九1】「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

「在没尝死味以前」即离世以前。「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指主耶稣在祂的国度里掌权,这以2-8节的登山变像作为预表,而应验在主耶稣复活后掌握了「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之时(太二十八18)。

【可九2】「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象,」

【可九3】「衣服放光,极其洁白,地上漂布的,没有一个能漂得那样白。」

  • 从彼得承认主耶稣是基督之日(八29),也就是主耶稣说有人「必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之日(1节),到上高山的那一天,中间「过了六天」(2节)。路加福音将头尾两天也算在内,所以说「约有八天」(路九28)。传统认为这「高山」(2节)是耶斯列平原的他泊山,「六天」正好足够从凯撒利亚腓立比走到此地,而且山下有犹太人的村庄(14节)。
  • 「暗暗地」(2节)是因为登山变像是在复活里的荣耀的启示,但「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9节)。主耶稣在与神单独交通时往往带「彼得、雅各、约翰」与祂作伴(太二十六37,可五37),摩西在山上也有三个同伴(出二十四9)。
  • 「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象」(2节)指门徒们在清醒状态下看见主改变形象。
  • 第3节是神国的小影,是神的儿子在荣耀中显明祂本来的面目。门徒平时所看见的主,「祂的面貌比别人憔悴,祂的形容比世人枯槁」(赛五十二14),「祂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祂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祂」(赛五十三2)。这样一位隐藏在憔悴的人里面的主,竟是神的儿子,祂原是圣洁光明无比!

【可九4】「忽然,有以利亚同摩西向他们显现,并且和耶稣说话。」

「摩西」代表律法,「以利亚」代表先知,这两个人在犹太人眼中都是伟人,但在主的荣耀显明的时候,他们都成了陪衬。因为律法和先知都是为基督作见证的(约五39),律法和先知所指向的就是基督,基督正是按着律法和先知的预言显现在人的眼前。「向他们显现」表明摩西和以利亚的显现是为了让门徒们能认识神的儿子基督。「和耶稣说话」是谈论关于主耶稣将要在耶路撒冷受死的事(路九31)。摩西曾死在摩押地(申三十四5-6),可以代表死而复活的人,以利亚未曾经过死而被提升天(王下二11),可以代表活着被提的人。有人认为他们很可能是千年国度来临之前,被神使用的「那两个见证人」(启十一3-12)。

【可九5】「彼得对耶稣说:『拉比(拉比就是夫子),我们在这里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为祢,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

「搭三座棚」表示不但要留住基督,也要留住摩西和以利亚,把与基督有关的人、事、物提高到与基督同等的地位上。「搭三座棚」也表示只愿停留在山上荣耀、享受的光景中,而不愿下山去面对苦难、背十字架,忘了十字架是神国在地上显明的道路(八31,34)。这两样都是基督徒常犯的毛病。「棚」是用树枝搭起的临时遮蔽处所,就像住棚节的棚一样。

【可九6】「彼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因为他们甚是惧怕。」

门徒们听到主耶稣正式承认自己就是基督,一时兴奋不已,主耶稣却立刻告诉他们祂和门徒都要背十字架受难(八31,34),这个打击非同小可。紧接着主耶稣又登山变像,让三位门徒亲身经历神国的荣耀显现,显明祂确确实实是神的儿子基督,这使他们又如释重负。在十字架的道路上,苦难和荣耀总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彼得以后虽然多经软弱,但这次经历照亮了他的一生(彼后一16-19),使他软弱了但不灰心,跌倒了就爬起来。

【可九7】「有一朵云彩来遮盖他们;也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祂。』」

「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神不让彼得糊涂下去,亲自出声打断彼得的话,向门徒肯定了只有祂的儿子能带进神国的荣耀。「我的爱子」当主耶稣受洗时,天父也说过同样的话(一11),表明祂三十年来的「为人」,满足了父神的心意;此处是表明祂三年来的「事工」,也满足了天父的心意。天父喜悦祂爱子的两个样式:一个是卑微顺服,一个是尊贵荣耀;一面是被杀的羔羊,一面是犹大支派的狮子(启五5-6)。「你们要听祂」神的宣告应验了摩西的预言:「耶和华你的神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像我,你们要听从祂」(申十八15),主耶稣就是那位新摩西。

【可九8】「门徒忽然周围一看,不再见一人,只见耶稣同他们在那里。」

2-8节正是神国的小影,神的儿子是神国里唯一的权柄,众人都要听从祂。主耶稣是唯一配得高举的,活在祂的同在中,就能享用祂作喜乐与安慰。生命成熟的人,眼目会逐渐从主之外的人事物转向基督自己,「不再见一人,只见耶稣」。一切属灵的人事物,只不过是为了帮助我们寻见基督。

【可九9】「下山的时候,耶稣嘱咐他们说:『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

主耶稣要经历十字架的道路,用十字架来显明祂的所是和所作。在祂「从死里复活」之前的张扬,并不能帮助犹太人正确地认识弥赛亚,也会让未经历十字架的门徒们骄傲自满。只有在主耶稣复活之后,登山变像的意义才能完全显明出来。

【可九10】「门徒将这话存记在心,彼此议论『从死里复活』是什么意思。」

门徒并非不知道「从死里复活」的字面意思,他们所感到困惑的,乃是这位大能的基督,为何须要先经过受苦和受死,然后才要复活。

【可九11】「他们就问耶稣说:『文士为什么说以利亚必须先来?』」

「文士」熟悉旧约圣经,他们根据旧约圣经认为,基督未到之前,以利亚必须先来(玛四5)。门徒所以问此问题,可能是因为刚见过主耶稣登山形象,认定祂就是那要来的基督。他们刚才既然已经看见以利亚来了,为什么还不能宣布主耶稣就是基督呢?

【可九12】「耶稣说:『以利亚固然先来复兴万事;经上不是指着人子说,祂要受许多的苦被人轻慢呢?」

【可九13】「我告诉你们,以利亚已经来了,他们也任意待他,正如经上所指着他的话。』」

  • 主耶稣肯定了文士的圣经知识,「复兴万事」(12节)指为弥赛亚的来临预先铺路(玛四5-6)。
  • 「经上不是指着人子说,祂要受许多的苦,被人轻慢呢」(12节)意思是说,旧约圣经不单讲到以利亚要再来的事,也提到「人子」弥赛亚的事(但七13),施洗约翰和主耶稣将受苦的事都在圣经上预言了。正如施洗约翰来了,犹太人因为不认识他而「任意待他」(13节);犹太人也因为不认识主耶稣,而轻慢祂、弃绝祂,并且迫害祂,叫祂受许多的苦(赛五十三)。
  • 「以利亚已经来了」(13节)指施洗约翰就是那位为基督开路的以利亚(太十一14;路一17)。
  • 「正如经上所指着他的话」(13节)指旧约所记以利亚被亚哈王和耶洗别迫害(王上十九1-10),是预表施洗约翰也将被希律王和希罗底「任意对待」(六14-28)。

【可九14】「耶稣到了门徒那里,看见有许多人围着他们,又有文士和他们辩论。」

「又有文士和他们辩论」可能因为其他九位门徒赶鬼失败,文士们趁机质问门徒和他们拉比的神学资格。这些文士一心想给门徒难堪,却不亲自动手赶鬼来证明他们的正统神学。摩西下山后,便立即面对以色列人的背叛(出三十二17-19),主耶稣下山后,也立即面对众人的不信(19节)和门徒的小信(29节)。

【可九15】「众人一见耶稣,都甚希奇,就跑上去问祂的安。」

「都甚希奇」大概是希奇正说到祂的时候,祂就来了。

【可九16】「耶稣问他们说:『你们和他们辩论的是什么?』」

主耶稣的问题不是表明祂不知道所发生的事,而是要转移众人的注意力,将众人的眼目转到祂自己身上。

【可九17】「众人中间有一个人回答说:『夫子,我带了我的儿子到祢这里来,他被哑巴鬼附着。」

【可九18】「无论在哪里,鬼捉弄他,把他摔倒,他就口中流沫,咬牙切齿,身体枯干。我请过祢的门徒把鬼赶出去,他们却是不能。』」

门徒们应该是有权柄去医治这个病人的(三15)。他们的失败表明,他们虽然具有主耶稣所给的权柄,却缺乏行使权柄所应有的信心。

【可九19】「耶稣说:『嗳!不信的世代啊,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把他带到我这里来吧。』」

「不信」指对于主耶稣的权柄没有信心,不能在信心里支取主的权柄。这些人对主耶稣的权柄的「不信」,正代表了主耶稣那世代的人的典型态度。主耶稣的回应部分引自诗九十五10。

【可九20】「他们就带了他来。他一见耶稣,鬼便叫他重重地抽风,倒在地上,翻来覆去,口中流沫。」

这个鬼与之前其他的污鬼不同,很难被赶出去。

【可九21】「耶稣问他父亲说:『他得这病有多少日子呢?』回答说:『从小的时候。」

【可九22】「鬼屡次把他扔在火里、水里,要灭他。祢若能做什么,求祢怜悯我们,帮助我们。』」

  • 主耶稣把正在受鬼折磨的孩子放在一边,却与这位父亲谈孩子的病史,用意是在帮助这位父亲承认他的需要是多么迫切、多么无助,要把他带到有信心的地步(23-24节)。
  • 「祢若能做什么」(22节)这话表明他对主的「能」(22节)还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一面怀疑主,一面求主,正代表了许多人祷告求主时的态度,我们常常好像是相信祂,却又不能肯定祂「能」(22节)为我们做什么。

【可九23】「耶稣对他说:『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你若能信」许多古卷并无「信」字,而只有「你若能」,这在希腊文是不完整的语法,可能是主在引述那个父亲在22节的话,责备他怎么可以说「祢若能」(22节),意思是「问题不是主能不能,乃是人信不信」。信心不是「自信」,不是人的主观愿望,乃是对神所要做的事有把握的看见,看见了主的权柄、主的计划,相信神的旨意必要如此。真信心让人与主合而为一,照着主的心意去做事,所以「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可九24】「孩子的父亲立时喊着说(有古卷作立时流泪的喊着说):『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

信心不在乎大小,乃在乎有无(太十七20)。「信不足」不是真信,而是愿意信,但承认自己还信不来,需要「求主帮助」,因为信心「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弗二8)。

【可九25】「耶稣看见众人都跑上来,就斥责那污鬼,说:『你这聋哑的鬼,我吩咐你从他里头出来,再不要进去!』」

主耶稣不想给那些人看热闹。

【可九26】「那鬼喊叫,使孩子大大地抽了一阵风,就出来了。孩子好像死了一般,以致众人多半说:『他是死了。』」

【可九27】「但耶稣拉着他的手,扶他起来,他就站起来了。」

【可九28】「耶稣进了屋子,门徒就暗暗的问祂说:『我们为什么不能赶出牠去呢?』」

【可九29】「耶稣说:『非用祷告(有古卷在此有禁食二字),这一类的鬼总不能出来(或作不能赶他出来)。』」

赶鬼不是人的所有所能做得到的,必须在信心中支取神的权柄去对付鬼。「祷告禁食」就是认识自己的欠缺,因而舍弃自己合理合法的权利,付上代价,在神面前承认自己的「没有」和「不能」,专一地寻求主的「有」和「能」,让主的「有」和「能」来盖过我们的「没有」和「不能」。「禁食」的功效并不是因为其行为,乃是因为其存心和态度。「这一类的鬼」指很难被赶出去的污鬼(20,26节)。

【可九30】「他们离开那地方,经过加利利;耶稣不愿意人知道。」

「经过加利利」指在他们即将跟随主踏上往耶路撒冷最后一段旅程(十1,32)之前的时候。主耶稣「不愿意人知道」这次加利利之旅,因为祂要单独教导门徒十字架的道路。

【可九31】「于是教训门徒,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他们要杀害祂;被杀以后,过三天祂要复活。』」

这是主耶稣第二次预言自己在十字架上的死(八31,九31,十33),祂自己望定十字架,也不让门徒忘记十字架,每次提到十字架,都有新的功课给门徒去学习。

【可九32】「门徒却不明白这话,又不敢问祂。」

门徒听得懂「他们要杀害祂」,却听不懂「过三天祂要复活」。主每次说到十字架的时候,必定提到复活的事,但门徒们还不能领会复活的启示(10节),所以还不能欢喜快乐地接受十字架。

【可九33】「他们来到迦百农。耶稣在屋里问门徒说:『你们在路上议论的是什么?』」

【可九34】「门徒不作声,因为他们在路上彼此争论谁为大。」

  • 门徒们一路争辩不休。主耶稣并没有当众责备门徒,却是私下教导他们。
  • 「门徒不作声」(34节)表明他们所议论的题目让他们很尴尬。当主耶稣准备走向十字架的时候,人的天然生命却走向与主相反的方向。
  • 门徒「彼此争论谁为大」(34节),表明他们在登山变像看见了神国的荣耀以后,一直思想的是自己在这荣耀中能占有多少,却不是思想主耶稣关于十字架的教导。

【可九35】「耶稣坐下,叫十二个门徒来,说:『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用人。』」

神的儿子降卑自己来服事人,这就是十字架的道路,祂的门徒也照样要走降卑自己服事人的道路。

【可九36】「于是领过一个小孩来,叫他站在门徒中间,又抱起他来,对他们说:」

【可九37】「『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来的。』」

  • 「小孩子」(36节)在犹太社会里是极微小的,不受人重视和尊敬。
  • 「为我的名」(37节)指为着荣耀归主,因为对方是「属基督」的(41节)。「接待」(37节)指欢迎、关心、乐意接纳。「小孩子」(37节)指任何一个谦卑追求主的神国子民,他们都是与基督联合在一起的,主耶稣看重这样单纯向着祂的人。在神眼中,人的价值高低,不在乎他的年纪大小、地位尊卑、学识高低、财富多寡,只要那人谦卑单纯地寻求神,与基督联合,他在神国中就是最大的。

【可九38】「约翰对耶稣说:『夫子,我们看见一个人奉祢的名赶鬼,我们就禁止他,因为他不跟从我们。』」

与太十八5-6比较,38-41节是在主耶稣完整的教导中插进去的一段话。这段插话可能是因为约翰听了主耶稣关于「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的教导(37节),立刻明白自己禁止别人赶鬼是不对的,也可能他们「在路上议论的」(33节)就包括这件事。无论哪种原因,主耶稣都把话题带回到「彼此争论谁为大」(34节)上。约翰此时是性格急躁的「雷子」(三17),将来却要被称为爱的使徒。

【可九39】「耶稣说:『不要禁止他;因为没有人奉我名行异能,反倒轻易毁谤我。」

【可九40】「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

  • 既然那人奉主耶稣的名行异能,就必须在众人面前承认主耶稣的名,福音就被传开了,所以主说「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40节)。但这并不代表那人一定能得救,因为不是奉主的名传道、赶鬼、行异能就能进神国,惟独遵行天父旨意的才能进去(太七21-23)。只传福音、却不行道的人,恐怕「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林前九27)。
  • 神国的工人在事奉上的做法可以有所不同,应该用爱彼此包容,在事奉的工作上「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有的传基督是出于嫉妒纷争,也有的是出于好意。这一等是出于爱心……那一等传基督是出于结党,并不诚实……这有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无论怎样,基督究竟被传开了」 (腓一15-18)。但在主耶稣的身份、祂的能力是来自神还是鬼王的基本真理立场上,不可以有不同,在基本的真理立场上「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太十二30)。

【可九41】「凡因你们是属基督,给你们一杯水喝的,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不能不得赏赐。」

被赏赐的原因不是因为「一杯水」,而是「因你们是属基督,给你们一杯水喝」。人因为看到门徒与基督联合的实际而给他们「一杯水喝」,就「不能不得赏赐」,可见与基督联合有多么重要。主耶稣以这句话为过渡,继续把话题带回「彼此争论谁为大」(34节),教导门徒不能妨碍人与基督联合。

【可九42】「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扔在海里。」

「小子」就是「小孩子」。根据上文,这里「跌倒」的原因可能指门徒「彼此争论谁为大」(34节),以致轻视、藐视看起来最不起眼的门徒,妨碍了他与基督联合。「大磨石」原文直译是「驴子推转的磨石」,比一般家用的磨石(太二十四41)大得多,非常沉重。「扔在海里」比喻妨碍人与基督联合的后果非常严重,必须尽快除去这种行为,并非使人「跌倒」会失去永生。

【可九43】「倘若你一只手叫你跌倒,就把它砍下来;」

人之所以会被别人绊倒,固然有外面环境的原因,但首先是因为自己有容易「跌倒」的「手、脚、眼」,实际上许多人是自己绊倒了自己。如果一个人不想被绊倒,首先不是把责任推给别人,而要付出代价,接受主对付并除去自己身上任何会使自己「跌倒」的「手、脚、眼」,竭力维持自己在神面前的谦卑和单纯。主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有过类似的比喻(太五29-30),但这里的教导重点是指不要因为「彼此争论谁为大」(34节)而跌倒。

【可九44】「你缺了肢体进入永生,强如有两只手落到地狱,入那不灭的火里去。」

神国可以接受外面有残缺的人,但不能接受里面悖逆的生命。所有的亚当后裔都是残缺的,但神可以用基督来医治人的残缺。人里面的悖逆却会拒绝神的生命,所以神国里容不下亚当的生命。「地狱」一词原为耶路撒冷城外一处深谷的地名,又叫「欣嫩子谷」(书十八16)。那里曾经是拜偶像摩洛的人焚烧儿女的地方(耶七31),后来犹太人改用来焚烧犯罪者的尸首和一切不洁的垃圾,所以该处的火常年不止息,比喻地狱里永远的刑罚,也表明拒绝创造主的人,就像垃圾一样失去了被造的用途。

【可九45】「倘若你一只脚叫你跌倒,就把它砍下来;」

【可九46】「你瘸腿进入永生,强如有两只脚被丢在地狱里。」

【可九47】「倘若你一只眼叫你跌倒,就去掉它;你只有一只眼进入神的国,强如有两只眼被丢在地狱里。」

【可九48】「在那里,虫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

地狱就是与神隔绝的地方。人若离开神,只能和魔鬼、邪灵和罪人一起在与神隔绝的地方直到永永远远。神是公义、是慈爱、是光明,与神隔绝的地方就没有爱、没有公义、没有光明,所以圣经用「虫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48节)、「不灭的火」(44节)用来描述这种刑罚给灵魂带来的痛苦感受。至于这些灵魂经过刑罚以后会不会被消灭,从此「一了百了」、「人死如灯灭」,圣经并没有明确说明,实际上,如果神不允许,灵魂当然是不灭的。本节引自赛六十六24。

【可九49】「因为必用火当盐腌各人(有古卷在此有凡祭物必用盐腌)。」

「凡祭物必用盐腌」盐是神和百姓立约的象征,「凡献为素祭的供物都要用盐调和,在素祭上不可缺了你神立约的盐,一切的供物都要配盐而献」(利二13)。旧约也预言基督将「如炼金之人的火,如漂布之人的碱。祂必坐下如炼净银子的,必洁净利未人,熬炼他们像金银一样,他们就凭公义献供物给耶和华」(玛三2)。 我们要逃避地狱「不灭的火」(44节),就要经历「炼金之人的火」(玛三2),接受主耶稣「用火当盐」,「炼净、洁净、熬炼」我们,让我们因着洁净的属天生命而蒙神悦纳。被主洁净的属天生命必然能活出属天的智慧,所以又引出下一节的「盐」所代表的另一个含义。

【可九50】「盐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什么叫它再咸呢?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彼此和睦。』」

犹太拉比常用「盐」来比喻智慧(西四6),「失了味」的希腊原文又有「成为愚笨」的意思,主耶稣很可能用的是同时有这两个意思的亚兰语 「tapel」。「你们里头应当有盐」指门徒若有属天的生命,就「应当」有属天的智慧,这智慧在门徒的生活里能带出和睦、洁净、防腐的效用,因此能「彼此和睦」,而不是「彼此争论谁为大」(34节)。与基督联合的人不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外面「做盐」,而是因为有被主洁净的属天生命而「里头应当有盐」。「若失了味」古代以色列和中东的盐大多是「矿盐」或「井盐」,等咸味完全消失以后,原先的盐块就成为石头,很可能象征没有属天智慧的门徒就和世人无异。49-50节是新约中最难解的经文之一,许多人对「火」、「盐」比喻什么有不同的见解,但都应该放在主耶稣教导的上下文背景里来理解。

读经有感:听神爱子(6-7节)

彼得是很被主特别器重的门徒,不但有特殊的造诣,还有特殊的经历。他在山上亲眼目睹耶稣荣耀形象的机遇,不但令人羡慕,甚至连他自己也感觉惧怕,不知说什么才好。在荣耀之主面前,人本来就应该非常崇敬,脚步谨慎、言语寡少,不冒失开口、心急发言(传5: 2)。可惜彼得在当时那种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至荣幸至光彩时刻,虽不知所言,却还冒失发言。人最大的智慧就是确知自己在无限智慧之主面前一无所知的窘相,就是明白与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还按自己的意思和感觉开口建议,倒不如接受上帝从云彩中所发出来很及时「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祂」的郑重宣告,老老实实按主的指示和心意说话行事!

默然自问:我是否有意无意间,竟为当前花花世界及个人世界卖命埋命?(36节)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马可福音   耶稣   基督   门徒   主耶稣   的人   摩西   彼得   荣耀   利亚   耶路撒冷   权柄   约翰   文士   自己的   人子   来了   先知   的是   显明   都是   地方   儿子   是因为   圣经   犹太人   旧约   为大   福音   利利   爱子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