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第10章讲解讲章背景
【可十1】「耶稣从那里起身,来到犹太的境界并约旦河外。众人又聚集到祂那里,祂又照常教训他们。」
「来到犹太的境界」一至九章记录的都是主耶稣在加利利的服事,十至十五章将记录主耶稣在犹太地的服事。主耶稣现在正在上耶路撒冷的途中,祂正在走一条向着十字架的道路,经过「约旦河外」希律安提帕管辖的比利亚,终点在耶路撒冷的十字架上。南方的犹太地与北方的加利利截然不同。加利利山地由希律安提帕管辖,有许多外邦人杂居期间,是国际商路经过的地方,历来是犹太革命的中心,在主后70年的犹太革命中是罗马人难以攻击的一个坚垒。犹太地由罗马巡抚直接管辖,中心是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中心是圣殿,控制圣殿的是撒都该祭司贵族与公会,他们都是宗教和政治上的既得利益者。
【可十2】「有法利赛人来问祂说:『人休妻可以不可以?』意思要试探祂。」
- 犹太拉比根据「人若娶妻以后,见她有什么不合理的事,不喜悦她,就可以写休书交在她手中,打发她离开夫家」 (申二十四1),允许人休妻,但对休妻的合法理由争论不休。撒买学派强调「不合理的事」 ,认为婚姻上的不忠贞是允许休妻的惟一理由;希列学派则强调「不喜悦她」 ,认为只要妻子做了任何让她丈夫不喜悦的事,便可休妻。
- 主耶稣询问摩西的「吩咐」(3节),但法利赛人熟悉律法,不敢说摩西「吩咐」人离婚,所以他们退一步说摩西「许」(4节)。
摩西律法中休妻的条例(申二十四1)并非「许」,连肯定都没有,只不过是因为现实中不能避免休妻的事,需要保护被休妻子的权益。
【可十5】「耶稣说:『摩西因为你们的心硬,所以写这条例给你们;」
【可十7】「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 摩西准许人休妻,乃因人「心硬」(5节),并非神「起初」(6节)的心意,不是表示神喜悦人休妻,因为神绝不改变祂起初的心意。
- 主耶稣的答话,是要把人带回到「起初」(6节)的光景,回到神起初的定意。
- 第7节引自创二24。婚姻是神所命定的,并且神的命定是一男一女,而不是一男多女,或一女多男,也不是两个男人,或两个女人。
- 男女二人一经婚姻的结合,在神眼里就不再是两个人,而是一个人。每一对夫妻都是「神配合的」,在神面前都是「一体的」(8节)。因为他们的婚姻背负着神的见证,表达神要与人联合的心意,不管人怎样悖逆,神永远不改变与人联合的心意,所以「人不可分开」(9节)。
【可十11】「耶稣对他们说:『凡休妻另娶的,就是犯奸淫,辜负他的妻子;
- 正当的离婚只有一种理由,就是有一方犯了淫乱,破坏了夫妻的合一。以任何其他理由离婚,都是破坏夫妻的合一,在神眼里都是「犯奸淫」(11节)。
- 犹太律法原本不容许妻子主动向丈夫提出离异的要求,但因和罗马、希腊、以东等外邦人杂处,妻子「离弃丈夫另嫁」(12节)。的外邦风俗也侵入犹太社会中。12节肯定了施洗约翰的谴责,希律不该娶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六17-18)。
【可十13】「有人带着小孩子来见耶稣,要耶稣摸他们,门徒便责备那些人。」
「摸」指按手祷告,为小孩子祝福(16节)。「门徒便责备那些人」,门徒可能因为他们认为小孩子微小、幼稚、无知,不应为此小事阻延主耶稣上耶路撒冷的行程。
【可十14】「耶稣看见就恼怒,对门徒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可十15】「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
- 像小孩子「这样的人」(14节)单纯、谦卑,正是进神国的必要条件(15节),是主所喜爱的。「恼怒」(14节)意思是「生气,很不喜悦」,主耶稣的这个感情细节可能是彼得注意到的。
- 「像小孩子」(15节)不是指无知(林前三1-3)、不能分辨好坏(弗四14)、不能吃干粮(来五12-14),而是指「谦卑」(太十八4)。小孩子的「谦卑」乃是诚实的「谦卑」,人只有诚实地承认自己一无所是、一无所有、一无所能,才能单纯地仰望神、接受神的权柄,所以「谦卑像这小孩子的」(太十八4)才有进神国的资格。
【可十17】「耶稣出来行路的时候,有一个人跑来,跪在祂面前,问祂说:『良善的夫子,我当做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
「有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个年轻的财主(太十九22),也是一个官(路十八18)。他看待主耶稣不是救人的「主」,而是教导人的「夫子」。他问「当做什么事,才能得永生」,说明他认识「永生」的重要性,也承认在自己里面没有「永生」,但他以为永生可以靠作「事」换来,只是不知道还缺哪些事。「承受永生」就是「得着神永远的生命」,得以免去永远的沉沦(约三16),「永生」是神借着主耶稣基督赏给人的恩典,不是人凭着善行向神赢得的报偿。他在公众面前「跑」、「跪」,显出他切慕永生的态度。
【可十18】「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
【可十19】「诫命你是晓得的: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不可亏负人;当孝敬父母。』」
- 「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18节)意思是「你如果认为我是一个普通的夫子,就不该称我是良善的」,因为「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主耶稣是启发这人认识自己并未真正明白圣经。
- 19节是十诫中关于人与人关系的第5-9条「诫命」(出二十12-16),「不可亏负人」(19节)是这几条诫命的总结。
【可十20】「他对耶稣说:『夫子,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
这人真诚地声称「从小都遵守了」,因为他只想到外面的行为,却未想到里面的思想。但他虽然对自己外面的行为很满意,在心中仍知道自己缺少些什么,否则他就不会「跑」、「跪」到主耶稣这里来寻求永生(17节)。
【可十21】「耶稣看着他,就爱他,对他说:『你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你还缺少一件」表明即使少年人遵行了一切外面的行为,在主看仍是不完全的。他的「所有」正是他不完全的明证,因为他不能「爱人如己」(利十九18),让别人来分享自己的「所有」。如果他愿意变卖所有「分给穷人」,证明他确实能「爱人如己」,而愿意「跟从主」就是「爱主你的神」,这两条正是律法的总纲(太二十二40)。主耶稣并非要每一个基督徒变卖所有分给穷人,而是要叫这人知道他并不能完全遵守诫命,永远都「还缺少一件」,因此明白人并不能靠做善事换取永生(17节),只能在圣灵里重生来承受永生(约三3,5)。只有马可福音提到「耶稣看着他,就爱他」,主耶稣实在是很爱这个年轻人切慕永生的心,也许这个人以后还是有机会回转得救的。
【可十22】「他听见这话,脸上就变了色,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
「产业很多」反而使人不完全,因为他舍不得与人分享自己的富足,做不到「爱人如己」。人若靠恩典,小孩子也能蒙主按手祝福(13-16节);人若靠行为,即使自以为遵守了一切的诫命,结果仍是「忧忧愁愁地走了」。
【可十23】「耶稣周围一看,对门徒说:『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
重生是进神国的条件(约三3,5),我们只要相信主就能得重生,所以财主进神国并不难。但「进神的国」,也包括今生就要活出神国子民的实际,「舍己」(太十六24),撇下属地的一切来接受神的权柄。因为财主舍不得撇下他们的「钱财」,所以「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我们也许没有那么多「钱财」可以撇下,但总有舍不得撇下的家庭、事业、学问、地位、骄傲、自义……,凡是自己还「有」的人,总是「还缺少一件」(21节)。
【可十24】「门徒希奇祂的话。耶稣又对他们说:『小子,倚靠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
- 「钱财」(24节)本身不是进神国的阻拦,「倚靠钱财」(24节)的心才是阻拦。即使是穷人,只要「倚靠钱财」,照样难以「进神的国」(24节)。我们可能没有多少钱财,但是有学问,可能没有多少学问,但是有道德……不只是「倚靠钱财」,倚靠任何基督以外的其它事物,都一样难以「进神的国」。
- 「骆驼穿过针的眼」(25节)可能是当时的一句谚语,形容不可能的事。
【可十26】「门徒就分外希奇,对祂说:『这样谁能得救呢?』」
【可十27】「耶稣看着他们说:『在人是不能,在神却不然,因为神凡事都能。』」
「在人是不能」这是宣告人不能凭着自己的行为进入神国。「神凡事都能」是宣告神的恩典,不但得救是祂白白的恩赐,得救的人行善事也是圣灵在人里面运行动工的结果。什么时候人的眼睛不再看地,不依靠任何属地的人、事、物,而是把眼目从地转到天上,神就会改变我们的生命,从里面活出神国的实际,财主也能撇下一切来跟随主。
【可十28】「彼得就对祂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祢了。』」
彼得不知道自己就是一个属灵的「财主」,一句「看哪」就说出他的「有」,他还有可夸的地方。一直到经过三次不认主的跌倒经历,彼得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在主面前真的是毫无可夸,「思想起来,就哭了」(十四72),那时他才能真正撇下一切来跟从主。我们也需要经历十字架的对付,才能认识到自己所舍不得撇下的实在都是「粪土」,甚至连事奉的经历和果效、属灵的抱负和荣耀、为主的「撇下」和摆上,也常常成为阻拦我们进神国的「有」,让我们总是「还缺少一件」(21节),唯有基督是需要我们去追求的「至宝」(腓三8)。
【可十29】「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儿女、田地。」
【可十30】「没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姐妹、母亲、儿女、田地,并且要受逼迫,在来世必得永生。」
- 虽然彼得问了一个很功利的问题,但主耶稣还是要把神的心意启示给门徒。「撇下」(29节)不是扔掉,而是把主权交到主的手里,让主来掌管、使用。凡我们不愿「撇下」的东西,最后终究会失去。凡我们愿意为主的名「撇下」的东西,最后必要在今世和永生里得着更丰盛的奖赏。
- 十字架不是只让我们「撇下」,更是要叫我们「得」(30节)。我们只有先看见十字架要让我们「得」的是基督里的丰盛,然后才能有甘心的「撇下」。因此我们追求的目标不是为了得着恩典,而是要得着基督自己,当我们得着基督的时候,就在祂里面得着了「神本性一切的丰盛」(西二9-10)。
- 「今世得百倍」(30节)形容活在神国实际里的人今世就能得着基督里因万事互相效力而得的丰富、平安和喜乐。在犹太人的观念中,历史可以分为现今的世代和弥赛亚来临之后的未来的世代,即「今世、来世」(太十二32;可十30;路十八30),但新约进一步教导,「来世」因主耶稣已经临到了。现在是两个世代互相重叠的「末世」(林前十11),信徒已经被拯救脱离了现今「罪恶的世代」(加一4),并且已经开始尝到「来世权能」(来六5)。
【可十31】「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
「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是一句警告,我们若和彼得一样满足于目前光景(8节),炫耀自己为主所摆上的,就必落到「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是一句鼓励,虽然在起头的时候落在人后,但并不就此决定一切,因此仍有可能变成超前。
【可十32】「他们行路上耶路撒冷去。耶稣在前头走,门徒就希奇,跟从的人也害怕。耶稣又叫过十二个门徒来,把自己将要遭遇的事告诉他们说:」
神的儿子在地上的服事最后是透过十字架的凌辱来成就的,但主耶稣「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来十二2),因为十字架的终点是荣耀的神,在主耶稣的心思里只有神自己。这是主耶稣在上耶路撒冷的路上第三次很严肃地对门徒们宣布十字架的道路(八31,九31,十33),这次是最详尽的预言。门徒「希奇、害怕」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主耶稣从来没有这样神情严肃地「在前头走」。主耶稣是好牧人,祂「 既放出自己的羊来,就在前头走,羊也跟着祂」(约十4),祂要作群羊的榜样,亲自「在前头走」十字架的道路。
【可十33】「『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将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祂死罪,交给外邦人。」
【可十34】「他们要戏弄祂,吐唾沫在祂脸上,鞭打祂,杀害祂。过了三天,祂要复活。』」
- 门徒以为主耶稣上耶路撒冷是要在地上建立弥赛亚国(亚九9;徒一6),在那里作王,所以引起他们之间的地位之争(35-39节)。但是主却说祂此去耶路撒冷乃是要受死,门徒并没有把这话听进去。
- 「祭司长和文士」(33节)分别是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的代表,他们和民间的长老组成的公会是犹太人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机构。
- 「外邦人」(33节)指罗马人,主耶稣是由罗马巡抚彼拉多判死罪而被钉十字架的(十五1-15)。犹太教高层弃绝以色列的弥赛亚,竟然将祂交给外邦人。
- 主耶稣在被钉十字架之前,曾遭罗马兵丁的戏弄鞭打(十五15-20)。这次受难预言的细节是最多的。
【可十35】「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约翰进前来,对耶稣说:『夫子,我们无论求祢什么,愿祢给我们做。』」
【可十37】「他们说:『赐我们在祢的荣耀里,一个坐在祢右边,一个坐在祢左边。』」
- 「西庇太的儿子」(35节)就是雅各和约翰,他们的母亲很可能是主耶稣的肉身姨母撒罗米(十五40;太二十七56;约十九25)。主耶稣让这两兄弟说出他们所求的目标,好显明他们的本相,让他们能认识真实的自己。
- 主耶稣正在忍受十字架阴影的重压,祂最亲近的门徒却在为自己求荣耀,可见当时门徒们都以为主耶稣此次上耶路撒冷是要赶逐罗马人,在地上建立弥赛亚国,在荣耀中作王。主的左右座位指在弥赛亚国里仅次于主的地位。雅各与约翰是与主耶稣最亲近的三个门徒中的两个,大卫也有三个勇士最接近他宝座(撒下二十三8-12),而且这两个弟兄是祭司长所认识的(约十八15),可能因此他们觉得自己配得高位。他们所追求的只是地上国度里的荣耀和地位,但跟随主的人不但不追求世界的荣耀和高位,甚至也不追求地上教会的荣耀和高位,而是「为要得着基督」祂自己(腓三8),单单仰望神在永世里为我们预备的荣耀和赏赐。
【可十38】「耶稣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我所喝的杯,你们能喝吗?我所受的洗,你们能受吗?』」
【可十39】「他们说:『我们能。』耶稣说:『我所喝的杯,你们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们也要受;」
【可十40】「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赐的,乃是为谁预备的,就赐给谁。』」
- 「我将要喝的杯」(38节)主耶稣即将在十字架上担当罪人所该受的刑罚,因此祂所要喝的「杯」是指神忿怒的杯,祂所要受的「洗」(38节)是指十字架上的受死。实际上,当主耶稣在十字架上荣耀得胜的时刻,在祂两边的是两个被钉十字架的强盗(十五27)!
- 他们说「我们能」(39节),是因为他们还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求的是什么。
- 「我所喝的杯,你们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们也要受」(39节),果然后来他们都为主受苦、殉道(徒十二1;启一9),十字架的路主怎样走过,跟从主的人也一样要走过,因为受主的「洗」,就是「受洗归入祂的死」(罗六3)。
- 「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赐的」(40节)主耶稣站在人子的地位上,甘愿降卑自己做仆人,绝对尊重父神的主权,把一切都交在父神的手中。
这表明十二个门徒没有一个例外,彼此争论谁为大,互不相让,以致嫉妒、恼怒。
【可十42】「耶稣叫他们来,对他们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尊为君王的,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
【可十43】「只是在你们中间,不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
【可十45】「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 我们这些从地上来的人深受属地国度的影响,免不了跟随世界的样式,把属地权柄的观念带进教会。
- 「只是在你们中间,不是这样」(43节)属天的权柄和属地的权柄完全不同,谁能降卑自己、甘心作服事弟兄的「用人」(43节),属天的权柄就自然从他身上流出来。「用人」指执事,管家。在神国里,所有的「为大」(43节)都是为着服事、照顾、成全、牧养别人(彼前五1-3;徒二十28;弗四11),没有地位的不同,只有恩赐、职事、功用的不同(罗十二4;林前十二4-6)。
- 在神国里,越是「为首」(44节)就越没有自由;越是自己卑微、受苦,越是放弃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就越显出为大。「仆人」(44节)指失去主权的奴隶。每一个在教会里「为首」的人都应当有做「众人的仆人」(44节)的心志,甘心服事人,但神并不允许我们轻视这些「仆人」,却教导我们要「顺服」他们(来十三17)、「敬重」他们(帖前五12)、「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帖前五13)。
- 「服事人、舍命」(45节)是主耶稣作神国之王的方式,我们若要将来「与基督一同做王」(启二十二5),现在就要效法祂,走十字架的舍己道路来服事人。「赎价」(45节)原文通常是指买回奴隶的赎价,基督以祂自己的生命为赎价,把我们从罪的奴役中释放出来。
【可十46】「到了耶利哥;耶稣同门徒并许多人出耶利哥的时候,有一个讨饭的瞎子,是底买的儿子巴底买,坐在路旁。」
「出耶利哥的时候」路加福音记载此事是发生在将近耶利哥的时候(路十八35)。耶利哥在当时有新、旧二城,新城是大希律王所建,两城之间有一条道路相通。马太和马可是记载主耶稣出旧城之时,而路加是记载主耶稣进新城之时。此时主耶稣即将进入耶路撒冷了,主耶稣在进耶路撒冷之前的传道以医治瞎子的神迹结束。「许多人」可能包括许多去耶路撒冷守逾越节的犹太人。马太福音记载「有两个瞎子」,马可和路加福音均只提到一个瞎子,马可更提到他的名字是「巴底买」,可能因为许多基督徒都认识这位后来做了门徒的巴底买,所以马可和路加福音只提到他。
【可十47】「他听见是拿撒勒的耶稣,就喊着说:『大卫的子孙耶稣啊!可怜我吧!』」
圣灵刚刚记载众门徒争夺地上国度的高位,接着就记载这个瞎子。门徒就像这个瞎子,因为瞎了心眼,不认识神国的事,所以彼此争夺高位。主在此医治瞎子,正如医治他们一样。「拿撒勒的耶稣」是早期教会用来形容主耶稣的用词。「大卫的子孙」是犹太人对弥赛亚基督的称呼,只有犹太人有权力这样叫祂,以这个名字来求告主耶稣,本身就是信心的表现。
【可十48】「有许多人责备他,不许他作声。他却越发大声喊着说:『大卫的子孙哪,可怜我吧!』」
此时已经行近耶路撒冷,主耶稣在一大群激情满怀的群众簇拥下前行,可能群众认为请弥赛亚来医治瞎子,太降低祂的身份了。
【可十49】「耶稣就站住,说:『叫过他来。』他们就叫那瞎子,对他说:『放心,起来!祂叫你啦。』」
主耶稣再一次更改了门徒对弥赛亚使命的观念。主耶稣已经接近十字架,却对别人动了慈心,祂即将面临的极大苦难并不阻碍祂去服事人。
当一个人的心灵向着主耶稣的呼召有所响应的时候,总是充满了无可抑制的喜乐和不顾一切的反应。西门与安得烈撇下了他们的渔网(一18),雅各与约翰撇下了他们的船(一20),利未撇下了他的税吏工作(二14),这个讨饭的瞎子则是撇下了他最重要的财产衣服。「衣服」是古代犹太人的重要财物。
【可十51】「耶稣说:『要我为你作什么?』瞎子说:『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我要能看见。』」
这瞎子什么也不要,单单要「我要能看见」,我们这些跟随主的人,岂不也应该要求主开我们的心眼,让我们能看见什么是「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三14)吗?那最好的赏赐是基督自己(腓三8),而不是荣耀和高位(37节)。
【可十52】「耶稣说:『你去吧!你的信救了你了。』瞎子立刻看见了,就在路上跟随耶稣。」
瞎眼的人不认识主的宝贵,所以斤斤计较地上的地位(37,41节)。一旦心眼得开,便会以认识基督为至宝,甘心跟从主走十字架的道路,为祂「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 (腓三8)。那被「看作粪土」的,包括所有地上的「万事」,不但包括世界上的荣耀和地位,也包括地上教会里的荣耀和地位(37节),包括除「基督」自己之外一切被我们以为是「属灵」的「万事」。
读经有感:变了脸色(21-22节)
少年官才华出众,品德高尚,令人佩服,连耶稣也刮目相看,很喜爱他。如果耶稣叫他去上个神学课、带个查经班、领个合唱团,或办个什么讲座的,相信他一定会喜出望外,乐意听从。对许多人来说,做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谈钱。叫他出钱吗,就等于割他的肉、要他的命,比要孩子手中的糖果还难!当然,周济穷人或捐献教会其实只关系我们将来在永恒天国里丰盛程度的光景,并不直接影响我们蒙恩得救的事。但话虽如此,爱耶稣和爱世界毕竟是两件此消彼长的事,不管人道貌怎么岸然,话语怎么甜蜜,只要他爱世界多了,他爱耶稣就必然少了。在钱的考验下,这个主动跑来当街跪在耶稣面前求问永生之道的虔诚人,马上变了脸色,忧忧愁愁的走了。今天教会里谈钱色变的信徒和同工应该也不在少数。
默然自问:扪心自问,我究竟为基督和福音撇下了什么自己所重视、所爱慕具体的事物?(28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