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28章讲解讲章背景
【徒廿八2】「土人看待我们,有非常的情分;因为当时下雨,天气又冷,就生火接待我们众人。」
- 「马耳他」(1节)是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南方约90公里的一个岛屿,当时隶属于罗马帝国的西西里省。
- 「土人 βάρβαρος/barbaros」(2节),原文意思是「不讲希腊语的人、说外语的人」。这些居民并非不开化的蛮族,而是来自迦太基的腓尼基人后裔,说的是布匿语(Punic language)。古希腊人认为他们对陌生人并不友好,但神却让他们对这些落难者「有非常的情分」(2节),生火接待他们。十月底的马耳他气温最低大约摄氏十度,在雨中又湿又冷。
【徒廿八3】「那时,保罗拾起一捆柴,放在火上,有一条毒蛇,因为热了出来,咬住他的手。」
【徒廿八4】「土人看见那毒蛇悬在他手上,就彼此说:『这人必是个凶手,虽然从海里救上来,天理还不容他活着。』」
【徒廿八6】「土人想他必要肿起来,或是忽然仆倒死了;看了多时,见他无害,就转念,说:『他是个神。』」
- 这条蛇可能正在树枝里睡觉,被火焰赶了出来,条件反射地攻击保罗,「咬住他的手」(3节)。表面上,这是保罗在劫难逃;实际上,主让万事都为保罗效力,连咬住他手的毒蛇,也是主让土人尊重保罗、听他传道的方法(7-10节)。
- 「天理 δίκη/dike」(4节),原文是希腊神话中的正义女神狄刻(Dike)的名字。
- 两千年后,毒蛇已经在现代的马耳他岛绝迹了,但当时的土人都认识那是一条毒蛇。因此,他们认定保罗是个凶手,正在遭受天理报应。但「保罗竟把那毒蛇甩在火里,并没有受伤」(5节),也没有「肿起来」(6节)。结果他们又从一个极端转为另一个极端,认为保罗「是个神」(6节)。
【徒廿八7】「离那地方不远,有田产是岛长部百流的;他接纳我们,尽情款待三日。」
【徒廿八8】「当时,部百流的父亲患热病和痢疾躺着。保罗进去,为他祷告,按手在他身上,治好了他。」
【徒廿八10】「他们又多方地尊敬我们;到了开船的时候,也把我们所需用的送到船上。」
- 「部百流」(7节)是个罗马名字,意思是「受欢迎的」。他可能是罗马帝国派驻该岛的代表。曾有学者质疑当时没有「岛长 πρῶτος/protos」(7节)这一头衔,后来在马耳他附近岛屿(Gaulus)的碑刻中找到了印证。教会传统认为,部百流(Saint Publius)后来成为马耳他教会的第一任监督,又成为雅典教会的第一任监督。
- 「热病」(8节),可能是马耳他岛流行的马耳他热(Malta Fever),学名是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这种细菌寄宿在牛羊的身上,患者食用受到污染的肉或奶以后,发烧高达摄氏40度以上。
- 保罗不但没有被毒蛇伤害,反而被神使用,医治了岛上的病人(8-9节),不仅如此,信徒们也因着身上所彰显出的基督的生命,赢得了岛民「多方地尊敬」(10节),以致三个月后他们要离开的时候,岛民供应了他们「所需用的」(10节)。实际上,这一切都在主的管理之下,祂要在自己仆人的身上显出作为、供应他们。
- 保罗在船上成了全船人的祝福(二十七24),在马耳他岛上又成了全岛人的祝福(9节)。当我们与神同工、有主同在的时候,无论在何处,都能给四围的人带来祝福(创十二2)。
【徒廿八11】「过了三个月,我们上了亚历山大的船往前行;这船以『宙斯双子』为记,是在那海岛过了冬的。」
【徒廿八13】「又从那里绕行,来到利基翁。过了一天,起了南风,第二天就来到部丢利。」
【徒廿八14】「在那里遇见弟兄们,请我们与他们同住了七天。这样,我们来到罗马。」
- 冬季的地中海完全停航,到主后60年2月下旬又开始航行。这只「亚历山大的船」(11节)可能是一艘过冬的运粮船。
- 古代地中海航船喜欢在船头装饰雕像作为吉祥物。「宙斯双子」(11节)是希腊神话中的航海守护神卡斯托尔(Castor)和波鲁克斯(Pollux),但这两个神也不得不在马耳他过冬,只有保罗的神才能让他一路有惊无险。
- 「叙拉古 Syracuse」(12节)是西西里岛的首府,位于该岛的东海岸。从马耳他向北到叙拉古的航海距离约150公里。
- 「利基翁 Rhegium」(13节)位于意大利半岛地图那只「长靴的脚尖」(即现代的Reggio Calabria),与西西里岛的东北角相隔狭窄的海峡。从叙拉古向北到利基翁的航海距离约120公里。
- 「部丢利 Puteoli」(13节)是那不勒斯湾(Gulf of Naples)北部海港(即现代的Pozzuoli)。从利基翁向西北到部丢利的航海距离约380公里,由于「起了南风」(13节),竟然一天就到了,可谓极其顺利。
- 部丢利是个大都巿,当时是亚历山大粮船的主要卸货港,进出口航运繁忙,福音已经从罗马城传到了这里。从部丢利向西北到罗马城的215公里都是陆路,不再有海途之险。
- 此时已经是春天,保罗一路顺风(13节)、又与弟兄和睦同居(14节),狂风大浪和海难脱险的经历恍如隔世,心中就像经历了一次死而复活。当我们回首这一路的时候,就会发现五句重要的话:
- 保罗在以弗所说:我「须往罗马去看看」(十九21),渴望得着这个条条大路通向各地的罗马帝国心脏。然后,圣灵就借着以弗所的骚乱带领他起程了。
- 两个月后,在一个寂寞的夜晚,保罗经过了两天的毒打和控诉,主在耶路撒冷的监狱里亲自对他说:「放心吧!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见证,也必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见证」(二十三11)。
- 两年之后,罗马巡抚非斯都在凯撒利亚的公堂上对保罗说:「你既上告于凯撒,可以往凯撒那里去」(二十五12)。这句话让保罗好像看到主正向他微笑。
- 不到一个月,在一个狂风大浪的夜晚,一位天使对保罗说:「保罗,不要害怕,你必定站在凯撒面前,并且与你同船的人,神都赐给你了」(二十七24)。
- 三个月后,路加平静地说:「这样,我们来到罗马」(二十八14)。
- 从耶路撒冷开始,一方面是艰难险阻,人间和自然的各种力量都联合起来拦阻保罗,如果读者不知道故事的结局,可能会认为这个人永远也到不了罗马。但在另一方面,无论是人的诡计,还是狂风巨浪,都无法将保罗击碎,他一路都能在黑暗中得引导、在风暴中得安慰、在绝望中得坚固。最后,路加平静地说:「这样,我们来到罗马」(14节)。一句「这样」,概括了整个险象环生的旅程,使我们心中充满了对神的敬畏:「风息浪静,他们便欢喜;祂就引他们到所愿去的海口。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祂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祂」(诗一百零七30)。今天,我们生命中的罗马又在哪里呢?
【徒廿八15】「那里的弟兄们一听见我们的信息就出来,到亚比乌巿和三馆地方迎接我们。保罗见了他们,就感谢神,放心壮胆。」
【徒廿八16】「进了罗马城,(有古卷加:百夫长把众囚犯交给御营的统领,惟有)保罗蒙准和一个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处。」
- 二十八15-31的主题是「保罗在罗马作见证」。
- 「亚比乌 Forum of Appius」(15节)是从罗马通往意大利东南部的亚壁古道(Via Appia)上的一个驿站(Forum Appii),位于罗马东南方64公里。「三馆 Three Taverns」(15节)的意思是「三间旅馆」,也是亚壁古道上的驿站(Tre Taverne),位于罗马东南方50公里。从罗马城到这两个地方,需要走一天多的路程。
- 这些罗马教会的弟兄虽然与保罗素昧平生,但却在灵里彼此相知相交,因为保罗在四年前已经给他们写了《罗马书》。现在,他们如此隆重地远道出迎「被囚的保罗」(二十三18),既像欢迎大将军的凯旋、又像恭迎大君王的使者,实在是主所赐的莫大安慰,要让保罗明白:无论他去哪里,神都与他同在。一个人的灵命无论怎样老练成熟,圣灵都会差遣弟兄前来激励安慰,因为属灵的生命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喜欢与相同的生命彼此相交(约壹一3)。所以「保罗见了他们,就感谢神,放心壮胆」(15节)。
- 今天,我们也许没有讲道的口才、没有教导的恩赐,但我们对传道人、对同工的的一点鼓励、一点尊重,都可以成为圣灵安慰的管道。正如保罗所说的:「我们劝你们敬重那在你们中间劳苦的人,就是在主里面治理你们、劝戒你们的;又因他们所做的工,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帖前五12-13)。
- 「保罗蒙准和一个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处」(16节),可能因为他还没有被定罪。
- 当保罗沿着亚壁古道「进了罗马城」(16节)的时候,一路已经经过了3275公里。展现在他面前的是古代世界的权力中心,到处是辉煌的建筑、精美的艺术。但是,在这城里的一百万人中,有一半是奴隶,另外一半的公民中可能大部分是贫民。所有的专业人士、制造商和生意人都是奴隶,贫穷而骄傲的公民则不屑与他们来往。现在,保罗将把福音带给他们。
【徒廿八17】「过了三天,保罗请犹太人的首领来。他们来了,就对他们说:『弟兄们,我虽没有什么事干犯本国的百姓和我们祖宗的规条,却被锁绑,从耶路撒冷解在罗马人的手里。」
【徒廿八18】「他们审问了我,就愿意释放我;因为在我身上,并没有该死的罪。」
【徒廿八19】「无奈犹太人不服,我不得已,只好上告于凯撒,并非有什么事要控告我本国的百姓。」
【徒廿八20】「因此,我请你们来见面说话,我原为以色列人所指望的,被这链子捆锁。』」
【徒廿八21】「他们说:『我们并没有接着从犹太来论你的信,也没有弟兄到这里来报给我们说你有什么不好处。」
【徒廿八22】「但我们愿意听你的意见如何;因为这教门,我们晓得是到处被毁谤的。』」
- 「犹太人的首领」(17节),可能是罗马各犹太会堂的领袖。保罗每到一地,总是先到会堂向犹太人传福音,即使被软禁不能去会堂,也请罗马各会堂的领袖们前来谈道。罗马皇帝克劳第(Claudius,主后41年1月24日-54年10月13日在位)已经于五年多前驾崩,他驱逐犹太人的命令(十八2)也人亡政息,许多犹太人又回到罗马。
- 保罗坚持「上告于凯撒」(19节),可能会被犹太人误解,所以保罗首先解释他「并非有什么事要控告我本国的百姓」(19节)。
- 「以色列人所指望的」(20节),就是弥赛亚和复活的应许(二十六6-8),保罗为此被控告。一方面,罗马的犹太人遵守法利赛信条,并非热心控告保罗的撒都该人,对复活的信仰并没有异议;另一方面,他们刚刚经过克劳第对犹太人的逼迫,不想惹是生非,也没有兴趣参与指控保罗。所以他们说:「我们并没有接着从犹太来论你的信,也没有弟兄到这里来报给我们说你有什么不好处」(21节)。
【徒廿八23】「他们和保罗约定了日子,就有许多人到他的寓处来。保罗从早到晚,对他们讲论这事,证明神国的道,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以耶稣的事劝勉他们。」
【徒廿八25】「他们彼此不合,就散了;未散以先,保罗说了一句话,说:『圣灵借先知以赛亚向你们祖宗所说的话是不错的。」
【徒廿八26】「祂说: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徒廿八27】「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徒廿八28】「所以你们当知道,神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他们也必听受。』」
【徒廿八29】「(有古卷加本节:)保罗说了这话,犹太人议论纷纷地就走了。」
- 保罗虽然被软禁了,但仍然利用每一个环境和机会向犹太人传福音,「证明神国的道,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以耶稣的事劝勉他们」(23节)。
- 即使是使徒保罗亲自讲道,人们对他所传的福音也是「有信的,有不信的」(24节),甚至「彼此不合」(25节)。因此,信徒的责任是尽力传福音,至于效果如何,则应当交托给主:「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林后二16)。
- 「圣灵借先知以赛亚向你们祖宗所说的话是不错的」(25节),意思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亚当的后裔都是顽梗的。26-27节是神对先知以赛亚所说的预言(赛六9-10),主耶稣也引用了这句话(太十三14-15)。
- 「神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他们也必听受」(28节),不是说犹太人已经不可能听到福音,而是说保罗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在罗马基本上是向外邦人传福音。此时保罗早已写完《罗马书》,对犹太人和外邦人在救恩上的次序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了(罗九-十一)。
【徒廿八30】「保罗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住了足足两年。凡来见他的人,他全都接待,」
【徒廿八31】「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人禁止。」
- 此时,保罗已经不可能靠制造帐棚赚取生活所需,只能倚靠各地教会的供应维持生活(腓二25;四18)。在这两年里,保罗并不孤独,不但有主同在,还有路加(提后四11)、亚里达古(西四10)、提摩太(腓一1;西一1;门1)、推基古(弗六21)、以巴弗(门23)、马可(西四10)等同工的陪伴。在这两年中,保罗不但继续接待访客、「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31节),而且写了四卷重要的「监狱书信」:《以弗所书》(弗三1;四1;六20)、《腓立比书》(腓一7、14、17)、《歌罗西书》(西四3、10、18)和《腓利门书》(门1、9)。同行的路加也在这两年中写完了《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这些文字工作在救赎计划中的价值,比当时带起万人信主还要重要千万倍。
- 控告保罗的撒都该人可能知道胜诉无望,所以没有出庭指证。主后62年保罗被释放后,相继探访了西班牙(罗十五28;Chrysostom’s Homilies on 2 Timothy, verse 4:20;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Series II/Volume VII/S. Cyril/Lecture 17, para. 26)、克里特(多一5)、以弗所(提前一3)、歌罗西(门22)、米利都(提后四20)、马其顿(提前一3)、哥林多(提后四20)、尼哥坡里(多三12)等地。主后64年7月罗马大火以后,尼禄发起罗马帝国对教会的第一次逼迫,保罗于特罗亚再次被捕(提后四13)。教会传统认为,保罗于主后67年6月29日在罗马殉道(优西比乌《编年史 Chronicon》)。
- 「并没有人禁止」(31节),原文直译是「毫无妨碍」(英文ESV译本)。传道人可以被捆锁,福音却无法被拦阻,保罗「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兴旺」(腓一12)。从此,初期教会踏上了成长的第七个台阶(二47;六7;九31;十二24;十六5;十九20;二十八31)。
- 主耶稣在升天之前的四十天里,一直预备祂的离去,让门徒习惯祂的离开。祂没有第一时间向十二门徒显现(路二十四11),也没有让以马忤斯路上的两位门徒立刻认出祂来(路二十四16);因为从那时起,每个人都要习惯「虽然没有见过祂」(彼前一8),但却知道祂常与我们同在(太二十八20);祂不是消失了,而是暂时离开了我们的视线(一9)。信心的眼睛比肉体的感官更加准确,只有在信心里看见了主的同在,当遭遇狂风大浪的时候,保罗才能平静地安稳在主里面;当兵丁日夜看守的时候(16节),保罗也能「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31节),「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林后五7)。
- 《使徒行传》开始于「神的国」(一3),结束于「神国的道」(31节);路加的故事开始于耶路撒冷(路一5),结束于罗马(31节)。但是,罗马并不是福音故事的终点,而是主所预备的「毫无妨碍」的起点,好叫教会放胆续写那最后的得胜结局。接在「并没有人禁止」后面的,并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感叹号!也是一个省略号……盼望每个爱慕主显现的人在见祂的时候,也能和保罗一样坦然地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祂显现的人」(提后四7-8)。
读经有感:为谁受苦受屈受绑(17-19)
严格说,人人今生都受苦受难,包括达官贵人和富翁土豪在内。不同的是,有人受的只是肉身的苦,有人受的却是心灵的苦。严格说,信徒尽管也经受肉身的苦难,但心灵却应该都享有平安和喜乐。而世人呢,信不信由你,他们却都免不了同时经受肉身与心灵的苦难!
保罗既没违犯任何政府的法律,也没违犯任何先祖的规条,所以他受苦受屈受绑,显然是因宗教的迫害而受,显然是为基督的使命而受。然而保罗所到之处既都能显扬因认识耶稣而有的香气,所以心中自然就满有来自天上的盼望和喜乐!
如此,信徒若不晓得抓紧当前转眼即逝的一切契机,为主摆上当前的所有所能,为主背负十架的耻辱苦难,要么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假信徒,要么他是个货真价实的大傻瓜!
默然自问
- 设想保罗当前在乐园里回顾他自信主以来为主宣教设会的历程,是否觉得他一定有所深感惋惜,必须在生命、服事或教导上积极改进的地方?
- 保罗当时所以马不停蹄,既作宣教的使徒,又作教导的师傅、治理的长老、默示的差使,还作为他所遍设之教会的总监督,是否客观而论,全都是因为初期教会人手匮乏,所以才令他迫不得已地如此而为?
- 就广传福音与普设教会的事而论,是否多马所及之处最为遥远?而保罗尽心竭力到处启动宣教设会,说明他所服事的区域范围最为广阔?
- 人偶尔被人尽情款待,像领受了岛上土人的恩情一样,偶尔被人恶意中伤,像遭受了犹太教徒的恶毒一样,是否对世人和信徒而言,其实都极为普遍寻常?
- 究竟信徒怎么理解、怎么相信,圣灵权能的同在与作为其实时刻都没离开过自己所面对的一切处境?
- 保罗对犹太首领证明耶稣是基督后,因为信与不信的人都有,所以很感慨地引用赛六9-10来说明人所以信不来的原由。但究竟人从对真理的听见和看见,到对真理的明白和晓得,到对真理的领受和回转——以致心灵得医治——三者之间,所存在问题的关键究竟是在于上帝、在于使者、或在于自己?何以见得?
- 在主的心目中,信徒于凭借圣灵广传福音与普设教会之事上,在意愿和志向、学习和装备、等候和仰望、遵行和实践四者之间,究竟何为绝对必要的主轴,何为相对附带的辅助?
旧约继约书亚与迦勒之后,选民如何效法他们的策略和运作模式,分别攻占所应许的迦南美地,新约信徒是否都也应当继保罗等使徒之后,效法他们的策略和运作模式,分别攻占所应许的天国版图? - 试想保罗在罗马两年期间住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接待凡来见他的人,对他们放胆传讲神国的事、教导基督的事,力劝他们归信基督。但究竟这是否就是保罗所以蒙召到罗马宣教很独特宣教模式?
- 试想期间保罗是否必然把身边所有的同工全都打发出去宣教设会?或安排他们全都在身边接受自己神学与宣教的培训?还是让他们都在经费和宣传上协助自己隔三差五就举行个上百人以上的布道培灵会?
- 是否所有归主属主的信徒、门徒、圣徒,其实也都应该是义不容辞实践使命的使徒——天天委身出去由近及远,凭借圣灵,广传福音直到地极,普设教会遍满全球的使徒?
- 若路加就像个隐形的天使,天天都在使徒们身边默默从事对他们的宣教极为详尽的笔录工作,是否我们当前每个人其实天天也都在路加型的天使面前,为他们还在继续笔录编写直到得救人数满足为止的《使徒行传》新篇章,提供崭新的资料?
- 是否我们届时对天上张贴出来《使徒行传》续集中有关自己的片段记录,心里的感受是超乎所想所求的欣慰雀跃?或心里的感受是超乎所料所想的愧疚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