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以赛亚书第2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赛二1】「亚摩斯的儿子以赛亚得默示,论到犹大和耶路撒冷。」

【赛二2】「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

【赛二3】「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说: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将祂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祂的路。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

【赛二4】「祂必在列国中施行审判,为许多国民断定是非。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

  • 二-四章是序言(一-五章)的第二部分,用一系列的「日子 יוֹם/yom」(二2、11、12、17、20;三7、18;四1、2)作为关键词,组成一个交错平行的结构,发表了神对「犹大和耶路撒冷」(1节)的旨意:
    • A. 到那日,神将在耶路撒冷治理万民(二1-4);
    •  B. 呼吁百姓在光明中行走(二5-9);
    • A. 到那日,神将审判百姓的骄傲狂妄(二10-21);
    •  B. 呼吁百姓不要倚靠世人(二22-三15);
    • A. 到那日,神将洁净锡安的狂傲污秽(三16-四6)。
  • 人在哪里失败,神就要在那里得胜;人在哪里悖逆,神就会在那里挽回。上一章,神刚刚宣告了人的失败:「他的工作好像火星,都要一同焚毁,无人扑灭」(一31);这一章,神立刻预言祂对耶路撒冷的恢复:「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2节)。
  • 「末后的日子」(2节),将应验在进入千年国度的时候。2-4节与弥四1-3基本相同,弥迦和以赛亚是同时代的先知,他们有可能互相引述对方的话,也可能是分别被圣灵感动。
  • 「耶和华殿的山」(2节)、「锡安」(3节)都是指圣殿的所在地、圣城耶路撒冷。「殿 בַּיִת/bah’·yith」原文和「家 בַּיִת/bah’·yith」是同一个词,这是一个双关语,「耶和华殿」就是「耶和华家」,象征神住在祂的百姓中间(出二十九46)。
  • 「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2节),表明耶路撒冷将成为国度的行政中心,全世界都将接受神的管治(启七9)。耶路撒冷在群山中并不算高(诗六十八16),但被神恢复为「公义之城、忠信之邑」(一26)以后,却将「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吸引「万民都要流归这山」(2节)。
  • 百姓努力了两百多年,结果却使「忠信的城变为妓女」(一21),荒凉到「仅存锡安城,好像葡萄园的草棚」(一8)。但被神恢复以后,百姓必能恢复「祭司的国度」(出十九6)的功用,「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3节)。「训诲 תּוֹרָה/Torah」原文与「路 אֹרַח/Orah」(2节)谐音,「言语 דָּבָר/Dabar」原文与「道 דֶּרֶךְ/Derek」(2节)谐音。锡安将成为人的「道」和「路」的起点,也将成为神的「训诲」和「言语」的中心。
  • 「施行审判」、「断定是非」(4节),是「施行统治」的代名词,并非最后的审判,而是比喻神是国度的统治者。「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4节),比喻止息战争。世人只有不再以自己为神,而是以神为神;只有不再自以为「如神能知道善恶」(创三5),而是承认惟有神是绝对真理,纷争才能和平解决,战争才会消失,伊甸园的光景才能恢复。人类的历史证明,离开了神来谈论「和平、博爱」,不是幼稚天真,就是别有用心,最终都是事与愿违。
  • 神一切的计划,都是祂「亲口应许,亲手成就」(王上八24),并不需要任何人帮忙,也不会被任何势力拦阻。祂应许给亚伯拉罕的「大国」(创十二2)、应许给摩西的「祭司的国度」(出十九6),绝不会因着人的软弱和失败而落空。因此:
    • 当百姓偏行己路的时候,神却宣告以色列必将成为真正的「祭司的国度」,用神的话语吸引万民降服在神的权柄之下(2-4节);
    • 当百姓即将亡国的时候,神却宣告外邦人必将投靠真神,承认「我们列祖所承受的,不过是虚假」(耶十六19);
    • 当圣殿破败、圣城荒凉的时候,神却宣告恩典必将临到,外邦人必将彼此劝说「快去恳求耶和华的恩,寻求万军之耶和华」(亚八21),「必有十个人从列国诸族中出来,拉住一个犹大人的衣襟,说:『我们要与你们同去,因为我们听见神与你们同在了』」(亚八23)。

【赛二5】「雅各家啊,来吧!我们在耶和华的光明中行走。」

  • 「在耶和华的光明中行走」(5节),就是在神的同在与眷顾中(民六25;诗二十七11),遵行神的旨意(诗四十三3)和话语(诗一百一十九105)。
  • 这是先知第一次呼吁百姓回转,劝勉百姓与神同行。当先知宣告了国度的荣耀前景之后(2-4节),就呼吁百姓回转归向神(5节);当神对立约之民的管教完成的时候,也将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罗十一26)、国度在地上显现的时候。

【赛二6】「耶和华,祢离弃了祢百姓雅各家,是因他们充满了东方的风俗,作观兆的,像非利士人一样,并与外邦人击掌。」

【赛二7】「他们的国满了金银,财宝也无穷;他们的地满了马匹,车辆也无数。」

【赛二8】「他们的地满了偶像;他们跪拜自己手所造的,就是自己指头所做的。」

【赛二9】「卑贱人屈膝;尊贵人下跪;所以不可饶恕他们。」

  • 第6节原文以「因为」(英文ESV、NASB译本)开始,表明第5节的呼吁,是因为人已经濒临险境:百姓自以为蒙福,却不知已经被神离弃(6节)、面临审判(6-21节);百姓偏行己路,却不知已经离开光明、走向黑暗;百姓看重生活和福气,却不知道已经脱离了生命和福气的源头。日益世俗化的百姓对生活、前途和朋友的观念,都与世人无异:
    1. 「他们充满了东方的风俗」(6节),原文是「他们充满了东方」,百姓不但没有「在耶和华的光明中行走」(5节),反而向东方的外邦人寻求亮光;不但没有吸引外邦人「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3节),反而效法东方亚兰、美索不达米亚一带的外邦风俗。如:所罗门敬拜摩押人的基抹、亚扪人的摩洛和米勒公(王上十一5、7),亚哈斯王在全国敬拜偶像(代下二十八1-4,23-25;王下十六10-14),玛拿西敬拜天上的万象(王下二十一5),亚哈斯(王下十六3)和玛拿西(王下二十一6)焚烧自己的儿子献祭等等。
    2. 「作观兆的,像非利士人一样」(6节),百姓不但没有专心寻求神的智慧,反而效法外邦人的迷信,用人的方法作为生活的指南。
    3. 「与外邦人击掌」(6节),百姓不但没有专心倚靠神的看顾,反而与外邦人结盟,靠人的努力在列强之间求生存。
  • 「国 אֶרֶץ/eh’·rets」(7节)和「地 אֶרֶץ/eh’·rets」(7、8、19、21节)原文是同一个词。百姓追求的是地上的「金银、财宝」(7节),倚靠的是地上的「马匹、车辆」(7节),敬拜的是地上的「偶像」(8节)。他们的价值观、安全感和精神寄托都建立在地上,与外邦人无异。
  • 古代以色列的「马匹、车辆」(7节)都是用来打仗的。神吩咐「王不可为自己加添马匹」(申十七16),「不可为自己多积金银」(申十七17)。所以大卫说:「有人靠车,有人靠马,但我们要提到耶和华——我们神的名」(诗二十7)。但从所罗门开始,犹大君王却越来越追求金银、马匹和车辆。
  • 「偶像 אֱלִיל/el·el’」(8节)原文是「虚无的、没有价值的」,与「神 אֱלֹהִים/el·o·hem’」谐音。这正是偶像的特点:它们看起来好像是真的,其实是虚无之物。
  • 在乌西雅王年间,百姓享受长期的和平、稳定和繁荣,但地上的福气不但没有使人「在耶和华的光明中行走」(5节),反而令他们背道而驰(8-9节);国家的强盛不但没有使人感恩顺服,反而令他们「眼目高傲、性情狂傲」(11节)。正如神借着摩西所预言的,百姓已经渐渐在恩典中堕落,离弃了福气的来源:「耶书仑渐渐肥胖,粗壮,光润,踢跳,奔跑,便离弃造他的神,轻看救他的磐石」(申三十二15)。

【赛二10】「你当进入岩穴,藏在土中,躲避耶和华的惊吓和祂威严的荣光。」

【赛二11】「到那日,眼目高傲的必降为卑;性情狂傲的都必屈膝;惟独耶和华被尊崇。」

【赛二12】「必有万军耶和华降罚的一个日子,要临到骄傲狂妄的;一切自高的都必降为卑;」

【赛二13】「又临到黎巴嫩高大的香柏树和巴珊的橡树;」

【赛二14】「又临到一切高山的峻岭;」

【赛二15】「又临到高台和坚固城墙;」

【赛二16】「又临到他施的船只并一切可爱的美物。」

【赛二17】「骄傲的必屈膝;狂妄的必降卑。在那日,惟独耶和华被尊崇;」

【赛二18】「偶像必全然废弃。」

【赛二19】「耶和华兴起,使地大震动的时候,人就进入石洞,进入土穴,躲避耶和华的惊吓和祂威严的荣光。」

【赛二20】「到那日,人必将为拜而造的金偶像、银偶像抛给田鼠和蝙蝠。」

【赛二21】「到耶和华兴起,使地大震动的时候,人好进入磐石洞中和岩石穴里,躲避耶和华的惊吓和祂威严的荣光。」

  • 10-21节是一组交错对称的诗歌,用三个「到那日」(11、17、20节),预言神将审判百姓的骄傲狂妄:
    • A. 人当藏在土中,躲避神的惊吓和荣光(10节);
    •  B. 高傲者必降卑,惟独神被尊崇(11节);
    •   C. 神降罚的日子(12-16节);
    •  B1. 狂妄者必降卑,惟独神被尊崇(17节);
    • A1. 人必抛弃偶像,躲避神的惊吓和荣光(18-21节)。
  • 既然「祭司的国度」(出十九6)成了「他们的国」(7节),「应许之地」(申六23)成了「他们的地」(7节),人所看重的一切都在地上(7、8节),神就「使地大震动」(19、21节),把神的百姓在地上所倚靠的金银财宝、马匹车辆、城邑保障,连同他们在地上所敬拜的偶像一起消灭(弥五10-14)。那时,凡是看重「地」、倚靠「地」的人,最合适的去处就是「藏在土中」(10节)、「进入土穴」(19节)。
  • 「万军耶和华降罚的一个日子」(12节),指神的主权介入人类历史的时候。「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十六18),骄傲不但使人与神为敌、也使人彼此为仇;人类越是「骄傲狂妄」(12节),神降罚的日子就越近。人性的败坏,在于不能在福气中感恩顺服,只有在灾难面前才能降卑屈膝。
  • 「香柏树、橡树、高山」(13-14节),比喻骄傲的人和民族,也是外邦人敬拜偶像的地方。
  • 「高台和坚固城墙」(15节)都是人所设计和倚仗的,是古代人类技术的最高成就,乌西雅(代下二十六9-10)、约坦(代下二十七3-4)和希西家(代下三十二2-6)都曾修筑过防御工程。但在神降罚的日子里,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类工程,也没有一样能够抵挡得住。
  • 「他施」(16节)可能位于地中海最西边的西班牙,以出产金属矿物闻名(结二十七12)。「他施的船只」(16节),可能泛指可以远洋航行的大型船只。
  • 「偶像 אֱלִיל/el·el’」(18节)原文是「虚无的、没有价值的」。当真神「兴起」(19、21节)的时候,不必与偶像争战,一切「偶像必全然废弃」(18节),「惟独耶和华被尊崇」(11、17节)。因为神「威严的荣光」(10、19、21节)显明了偶像的虚假和无用。
  • 神三次强调,百姓所追求的都是「地」上的事物(7-8节);所以神又两次宣告,祂必「使地大震动」(19、21节)。今天,教会和信徒如果追求的都是「地」上的福气、「地」上的安全感、「地」上的寄托,神也必使我们所看重的「地」大大震动。
  • 人越来越「骄傲狂妄」、神越来越「使地大震动」,这是末日临近的两大信号。当基督再来、施行审判之前,必有许多大地震(何十8;启六14-17;十一19;十六18;太二十四7)。那时,不管多么骄傲、狂妄和自高的人(11、12、17节),都不得不躲在洞穴中(19节),与携带大量细菌、病毒的田鼠和蝙蝠作伴(20节)。而他们所倚靠的财富(7a、16节)、武力(7b、15节)和偶像(8、18节),没有一样能够帮助他们,只能当作废物抛弃(20节)。但他们还是心里刚硬,宁可在黑暗的「磐石洞中和岩石穴里」(21节)躲避神,也不愿意「在耶和华的光明中行走」(5节)。

【赛二22】「你们休要倚靠世人。他鼻孔里不过有气息;他在一切事上可算什么呢?」

  • 「世人 אָדָם/ä·däm’」(22节)原文就是「亚当」。「气息」(22节)一词提醒我们,人的生命都是神所赐的(四十二5;创二7),唯有那位气息的赐予者,才是我们应当倚靠的对象。犹大南方的埃及和北方的亚述,是当时最强大的「世人」,但却很快就要毁灭。
  • 「他在一切事上可算什么呢」(22节),这句话并非否定人的价值,而是表明人并不足以作为倚赖的对象。今天,教会和信徒常常把希望寄托于贤明的领袖、公正的法官、民主的制度或慈善的行为,但实际上,任何人本主义的努力,都无法阻止世人的「全然败坏」(申三十一29)。
  • 这是先知第二次呼吁百姓回转,劝勉百姓不要「倚靠世人」(22节)。百姓的堕落始于制造和敬拜偶像(8、18、20节),但他们之所以用偶像来代替真神,根源是因为「倚靠世人」,以致「骄傲狂妄」(11、12、17节)。教会的历史告诉我们,信徒不管起初多么虔诚、多么摆上,只要在倚靠肉体的轨道上开始下滑,接踵而来的就是「骄傲狂妄」,很快就是随从世俗,最终都会被神离弃(6节)、管教(11、12、17节)。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以赛亚书   耶和华   百姓   耶路撒冷   偶像   都是   狂妄   世人   骄傲   雅各   他们的   光明   和平   蝙蝠   国度   外邦   原文   马匹   先知   犹大   人类   犁头   那日   在地上   福气   但却   磐石   都要   敬拜   病毒   日子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