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第2章讲解讲章背景
【启二1】「『你要写信给以弗所教会的使者,说:“那右手拿着七星、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的,说:」
【启二2】「我知道你的行为、劳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恶人。你也曾试验那自称为使徒却不是使徒的,看出他们是假的来。」
- 「以弗所」(1节)是亚细亚行省的七个城市中最重要的一个,位于地中海东部爱琴海东岸的考斯特(Cayster River)河口,是位居罗马、亚历山大、叙利亚的安提阿之后的罗马帝国第四大城市。以弗所是罗马的驻防城,也是允许保留原有法律的自由城,罗马总督定期轮访该城、审讯重大案件(徒十九38)。罗马总督从罗马坐船前往亚细亚省上任时,必须先在以弗所登陆,然后前往行政首府别迦摩,所以该城也被称为登陆处(Landing Place)。以弗所是个商业重镇,从地中海运来的商品必须经以弗所送到亚细亚省各地,从东方运来的商品也必须经过以弗所出海,从幼发拉底河和美索不达米亚通往地中海的路、从加拉太经撒狄通往地中海的路、从考斯特河谷和南方迈安德河谷(Maeander River)来的路都在以弗所汇合,所以这里被称为「亚细亚的市场 The Market of Asia」(斯特拉波 Strabo,主前63-23年)。而亚细亚省的基督徒被押往罗马受刑时,也必须在以弗所登船,所以初期教父安提阿的伊格那丢(Ignatius of Antioch,主后67-110年)称以弗所为「殉道者的驿道 Highway of the Martyrs」。以弗所是异教的宗教中心,有号称世界七奇观之一的亚底米女神庙(徒十九27)和大剧场,买卖护身符、驱魔咒和行邪术的事情非常普遍(徒十九19),还有罗马皇帝克劳第和尼禄的神庙。
- 以弗所的居民成分复杂,犹太人比较多,保罗曾在这里传道两年多(徒十九8-10),比任何地方都长。以弗所教会是保罗在第三次传道旅程中建立的,提摩太是首任监督(提前一3)。由于以弗所是繁华都会,来往之人很多,教会更容易受到扰乱,所以保罗在与以弗所教会最后道别时,预言「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徒二十29),到提摩太时已经应验(提前六21)。但以弗所教会忠心事奉,在真理上始终站立得稳,可被称为初期教会的模范标竿。教会传统认为,使徒约翰晚年居住在以弗所,主耶稣的肉身母亲马利亚终老于此。
- 主耶稣在对七教会说话之前,总是针对各教会的不同光景,先启示祂自己是怎样一位主,接着称赞教会的优点、责备她的缺欠,最后是劝勉和对得胜者的呼召。除了给老底嘉教会的信,主耶稣的自称都来自一14-18对复活、荣耀基督的描述。
- 主耶稣向以弗所教会的自称引自一13、16,但「右手拿着七星」原文比一16的「拿着」用词更加强烈,意思是「紧紧地抓住」。这提醒以弗所教会,教会是在主的掌管之中,没有任何人可以把我们从祂手中夺走。一13只提到「灯台中间」,但在此特地强调「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表明主就是那位在祂的百姓中间行走的神(利二十六12),始终在看顾教会。
- 这七封信的受信者是各教会的「使者」(二1、8、12、18;三1、7、14),而不是教会本身。「七个教会的使者」(一20)意义不能确定,可能指教会在天上的属灵代表。
- 主耶稣向每个教会都强调「我知道你」(二2、9、13、19;三1、8、15),使徒约翰用这个「知道 οἶδα/oida」来表达「无所不知」(约二十一17)。主是我们的大牧者,祂知道每个人的心思言行、也了解每个教会的难处压力。因此,我们在任何环境和难处中都可以信靠祂,随时随地都应当注意在主面前行事为人。
- 「行为、劳碌、忍耐」(2节),原文就是「因信心所做的工夫,因爱心所受的劳苦,因盼望我们主耶稣基督所存的忍耐」(帖前一3)中的「工夫、劳苦、忍耐」。「行为」主要指「做神的工」(约六29;四34)。「劳碌」主要指传福音,这个词几乎是「宣教」的同义词(林前三8「工夫」原文;十五58「劳苦」原文;林后十15;帖前三5「劳苦」原文)。
- 「行为、劳碌、忍耐」,这句话会使以弗所信徒联想到当地旷日持久的港口清淤工程。以弗所城的生命力在于海陆运输的畅通,但以弗所港是考斯特河的出海口,当时泥沙淤塞已有二百年之久,多米田皇帝曾有意清除以弗所港,市政当局也一再耗财费力。但后来淤塞还是越来越严重,主后六百年左右,以弗所港已经沦为泥塘,最终变为内陆废墟。
- 「乏倦 κοπιάω/kopiao」(3节)原文与「劳碌 κόπος/kopos」(2节)谐音,「劳苦」(3节)原文与「容忍」(2节)是同一个词。这些都是双关语:以弗所教会虽然为主「劳碌」,但却「并不乏倦」(3节);他们为主「劳苦」时可以「忍耐」一切,但在真理上却「不能容忍恶人」(2节)。今天,教会的光景却常常相反:我们为自己劳碌不觉得累,但一做神的工就会「乏倦」;我们可以包容谬误和罪恶,但却难以「容忍」说出真相的人。
【启二4】「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
【启二5】「所以,应当回想你是从哪里坠落的,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临到你那里,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
- 「起初的爱心」(4节),指爱主之心,也是因着爱神而爱弟兄、爱众人之心(彼后一7)。爱心是重生的记号(约壹三14-15),但以弗所信徒可能在维护真道的过程中(2、6节),渐渐忘记了「起初的爱心」。信徒首先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太二十二37),然后才可能真实地「爱人如己」(太二十二39)、「彼此相爱」(约十三34);信徒若没有真实的爱,一切事奉和摆上都是枉然(林前十三1-3)。
- 要恢复「起初的爱心」,必须有三个步骤:
- 「回想你是从哪里坠落的」(5节),找到爱心冷淡的原因。信徒爱心的冷淡,常常是自以为义的结果。主耶稣说:「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路七47)。我们越是认识自己的全然败坏,越能体会神的恩典,也越能爱神、爱人。一个自以为义、骄傲自满的人,总是用律法待人、用恩典待己,对别人的罪敏感、对自己的罪麻木。当人越来越不认识自己的时候,就越来越难以体会救恩,爱主的心也会越来越冷淡,对别人也越来越苛责。
- 「并要悔改」(5节),在态度上首先承认自己的全然败坏,才能回转到神面前。
- 「行起初所行的事」(5节),就像第一代的以弗所信徒焚烧价值「五万块钱」的邪书一样(徒十九18-19),第二、三代的信徒也当付上代价、将属灵的港口挖深,恢复与主畅通、亲密的生命交通,才能「信从主耶稣,亲爱众圣徒」(弗一15;徒二十37)。
- 「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5节),不一定指挪去教会,而是指失去为主见证发光的资格。金灯台是神性情的发表,教会要作为神的见证,真理和爱心一样都不能少(约十三35;提前三15)。初期教父伊格那丢在《致以弗所人书》(Epistle to the Ephesians)中指出,以弗所教会已经领受了这一警告。
- 今天,我们常常和以弗所教会一样劳碌忍耐、为主劳苦、信仰纯正,但久而久之,事奉会成为责任,肉体的热心也会渐渐代替对主的「爱心」。当我们用「爱事奉」、「爱聚会」、「爱公义」、「爱怜悯」或「爱传福音」代替了「爱主」的时候,就已经「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而贯穿信徒一生的大使命(太二十八18-20),并不只是向别人传福音,更是不断向自己宣讲「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林前二2)。当我们每天都体会自己就是那个把基督钉上十字架的罪人的时候,才能恢复和保持「起初的爱心」。
【启二6】「然而你还有一件可取的事,就是你恨恶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这也是我所恨恶的。」
- 「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6节),具体内容无法确定。早期教父伊格那丢、爱任纽、亚历山大的革利免等认为,「尼哥拉一党人」打着「恩典、自由」的旗号,教导信徒继续敬拜偶像、放纵肉体(14-15节)。今天,也有许多人标榜自己是反律法主义者,用一厢情愿的「恩典、自由」来自欺欺人,引诱信徒体贴肉体、随从世俗。
- 恢复「起初的爱心」(4节),并不是作老好人、与世界妥协,而要爱主所爱、恨主所恨。主恨恶「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信徒也应当恨恶恶行,因为「不憎恶恶事」(诗三十六4)就是犯罪。但信徒也当照着主的吩咐「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太五44),因为每个罪人都和我们一样需要救恩。
- 主在责备(5节)之后,再度称赞以弗所教会「还有一件可取的事」(6节),免得我们矫枉过正、为了强调爱心而妥协真理。「彼此相爱的心」(约十三35)是门徒的标志,但教会也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我们不能因为争辩真理而离弃「起初的爱心」(4节),也不能为了标榜爱心而妥协真理。如果真理和爱心之间产生了矛盾,一定是出现了肉体的假冒,因为从神而来的爱是「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林前十三6)。
【启二7】「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我必将神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赐给他吃。”』」
-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二7、11、17、29;三6、13、22),就是主耶稣向众教会所说的话。主耶稣向七教会所说的话,既针对每个教会的特点,也针对历世历代所有的教会。主耶稣对七教会的称赞、责备和要求,都是祂对众教会的心意,也是祂对每个信徒的要求。
- 「凡有耳的,就应当听」(7节),表明许多人有耳却听不见,听见却不明白(赛六9)。这句话在每封信中都出现(二7、11、17、29;三6、13、29),主耶稣传福音时也常常这样提醒人。但主耶稣说「有耳可听的」(太十一15;可四9;路十四35)是复数,是向着众人说的;而这七封信中的「耳」却是单数,是圣灵对历世历代每个信徒的个别提醒。
- 保罗强调信心,而约翰指出,信心会带来得胜,「因为凡从神生的,就胜过世界;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约壹五4)。「得胜」(7节)就是对主忠心,是重生生命的记号。圣灵呼召七个教会中「得胜的」(二7、11、17、26;三5、12、21),原文都是现在分词,表明忠心的信徒应当持续得胜,而不是得胜几次就够了;即使偶有失败、也当屡败屡战。
- 「乐园 παράδεισος/paradeisos」(7节;路二十三43;林后十二4)原文来自波斯文,意思是「有围墙的园子、游乐的园子」,这里指伊甸园。英文「天堂 paradise」源于此字。
- 主责备一个模范教会「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4节),并非「命上加命,令上加令」(赛二十八10)的苛求,而是提醒我们:神在教会中所要得着的,不是人的肉体表现,而是基督的生命彰显。神儿子的生命里既有真理、也有爱心。无论是偏离真理的爱心,还是缺乏爱心的真理,都不是从神来的,只是肉体的假冒。亚当、夏娃因犯罪而失去了生命(创二17),被赶出伊甸园(创三22-24),不管肉体如何努力,都不再有资格享用「生命树的果子」(7节)。但信徒的得胜并非倚靠「行为、劳碌、忍耐」(2节),而是根据出于神所赐的真实的生命,所以「乐园」和「生命树的果子」这两样恩典都能重新得着(二十二2、14、19)。
【启二8】「『你要写信给士每拿教会的使者,说:“那首先的、末后的、死过又活的,说:」
【启二9】「我知道你的患难,你的贫穷(你却是富足的),也知道那自称是犹太人所说的毁谤话,其实他们不是犹太人,乃是撒但一会的人。」
【启二10】「你将要受的苦你不用怕。魔鬼要把你们中间几个人下在监里,叫你们被试炼,你们必受患难十日。你务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
- 「士每拿」(8节)是以弗所北方约70公里的一个港口城市,是富饶的赫耳墨斯(Hermus)河谷出海口,与以弗所共争「亚细亚第一城市」的荣誉。士每拿在罗马尚未崛起之前,就是罗马的「历史上最可靠和最悠久的盟友」(古罗马史家西塞罗 Cicero)。这是一座允许保留原有法律的自由城,但也是第一个建造罗马女神(Dea Roma)庙的城市,更是亚细亚省最早开始敬拜凯撒的城市。保罗在第三次传道旅程中,曾在以弗所传道两年多(徒十九10),士每拿教会可能就是在那时建立的(徒十九26)。「士每拿」的意思是「没药」,象征受苦。该城是一个希腊殖民地,主前600年左右被吕底亚人摧毁,主前300年左右被希腊人重建,成为古代罕见的有规划的城市,「街道极其美丽」(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 Strabo),被称为「以哥念之冠」。今天,士每拿的海港仍然可以使用,教会仍然存在,但以弗所却已成为废墟。
- 主耶稣向士每拿教会的自称引自一18。士每拿商业发达、文化先进、市容美丽,在政治和宗教上都有重要的地位,但主却宣告,荣耀的基督才是「那首先的、末后的」(8节),世人一切的骄傲成就,在祂面前都黯淡无光。士每拿是一个被毁重建、死而复活的城市,但主却宣告,复活的基督才是「死过又活的」(8节)。因此,教会所受的患难都在主的允许和掌管之中,绝不能越过祂所划定的界限。主是死过的,我们可以相信祂能「体恤我们的软弱」(来四15);主也是用复活向死亡宣告得胜的,我们可以信靠祂能让我们「至死忠心」(10节)。
- 「患难」(9节)原文是单数,指逼迫所带来的苦难。
- 希腊文有两个字表示「贫穷」,一般的「贫穷 πένης/penes」(林后九9)是指没有多余,而这里的「贫穷 πτωχός/ptocheia」(9节;林后八2、9)却是指一无所有。士每拿城的经济繁荣,但市民强烈效忠罗马、犹太势力强大,信徒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可能因此贫穷到一无所有的地步。
- 士每拿信徒又经「患难」、又受「贫穷」,可谓雪上加霜,但主不但没有深表同情,反而说:我「知道」(9节)!因为这些遭遇毫不奇怪,都是神的旨意。但主又说:「你却是富足的」(9节),因为主「知道」,这些遭遇都会增加他们在天上的银行余额。今天,持守真理的信徒也越来越容易在职场和商场上遇到难处,越来越可能遭遇「患难、贫穷」。但这一切也都在主的「知道」之中,祂让我们放心:凡是经过主的手量给我们的,对我们永远的「富足」都有益处的(罗八28)。
- 「那自称是犹太人」(9节),指逼迫信徒的犹太教徒,他们虽然生来就是犹太人,但却算不得「真犹太人」(罗二28-29)。「撒但」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控告者、毁谤者,这些犹太教徒被撒但利用、「控告我们弟兄」(十二10),虽然自称是「耶和华的会众」(民二十4),实际上却是「撒但一会的」(9节)。
- 以弗所教会的麻烦来自假使徒(2节),士每拿教会的逼迫则来自犹太教。当地的犹太人口众多,很有影响力,有一次为美化市容就捐出了一万得拿利乌(Denarius),相当于一万个工人一天的工资。这些人特别痛恨教会,主后155年,使徒约翰的门徒坡旅甲(Polycarp,主后69-155年)在士每拿殉道,当地犹太人竟在安息日捡拾木柴到刑场,参与烧死了坡旅甲。
- 罗马帝国并不长期关押犯人,通常是轻罪罚款、重罪流放,更严重的处以死刑。所以「下在监里」(10节),是指等候裁决、上诉或执刑,过一段时间就能知道结果。在教会被罗马政府逼迫的时代,被关押的信徒很少能被无罪开释,结局通常是被处死。但主却提前告诉他们:「你将要受的苦你不用怕」(10节)!
- 「十」在圣经里是个完全的数目,如拉班十次改了雅各的工价(创三十一7),埃及受了十次大灾害(出七13至十一8),神赐下十诫(出二十1-17),约伯受到朋友十次羞辱(伯十九2)。「受患难十日」(10节),可能引自但以理的十天试验(但一12-15),表明这「试炼」(10节)是完全的,但与「第二次的死」(11节)相比,时间是短暂的、程度是有限的。
- 「务要至死忠心」(10节),指那几位被「下在监里」的信徒必须在死亡和背道之间作出选择。士每拿的世俗市民对罗马帝国忠心,天国的国民也当对神尽忠。
- 「冠冕 στέφανος/stephanos」(10节),原文指运动会中颁给得胜者的花冠,或者在筵席中给客人戴上的花冠,表示快乐之情。「生命的冠冕」(10节),指信徒经过「试炼」之后,最终能得着永生的喜乐和荣耀。「生命」原文前面有冠词,特指「永生」。士每拿有亚细亚省最有名的运动会和竞技场,用冠冕作比喻,令他们印象深刻。
- 给士每拿教会的信是最短的一封,他们面临「患难、贫穷」,但却和非拉铁非教会一样,没有内忧、只有外患,主耶稣只有称赞、没有责备。教会的历史表明,患难是主洁净教会的工具。对于活在地上的天上国民来说,苦难是必然的,因为「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后三12);但神的权柄管理万有,任何仇敌都无法越过祂的界限。当我们遭遇患难、忍受贫穷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所爱的人罹患重病、面临死亡的时候,常常不理解神的旨意、不知道怎样「凡事谢恩」(帖前五18)。但主耶稣清楚地告诉我们:祂「知道」一切,所以「你不用怕」,「务要至死忠心」!主量给我们的患难都有限的、也是有益的,世人所惧怕的「死」,会变成主所赐的「生命的冠冕」。因此,「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太十28),凡是只能「杀身体」的逼迫,总是使教会变得更强大;凡是「不能杀灵魂」的患难,必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固!
【启二11】「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
- 「第二次的死」(11节),指火湖的永刑(二十14;二十一8),也就是与神永远隔绝。与有限的「受患难十日」(10节)相比,「第二次的死」在时间和程度上都是无限的。
-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九27),神的旨意并非让信徒免去一死(约二十一23),而是应许「得胜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11节)。因此,我们在软弱中所需要祈求的恩典(林后十二9),不是让我们病得医治、化险为夷,而是使我们能靠主得胜。
- 得胜的信徒即使殉道,但也「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因为即使在火窑之中,主也与我们同在(但三25):「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罗八38-39)。而不肯「至死忠心」(10节)的人并没有重生的生命,虽然能暂时躲过有限的一死,但最终身体还会死亡,并且将与神永远隔绝、遭受无限的「第二次死的害」。
【启二12】「『你要写信给别迦摩教会的使者,说:“那有两刃利剑的,说:」
【启二13】「我知道你的居所,就是有撒但座位之处;当我忠心的见证人安提帕在你们中间、撒但所住的地方被杀之时,你还坚守我的名,没有弃绝我的道。」
- 「别迦摩」(12节)位于内陆山区,原来是阿塔罗斯(Attalus)王国的首都。主前133年,阿塔罗斯的末代国王在遗嘱中将王国赠予罗马,别迦摩从此成为罗马在亚细亚省的行政中心。别迦摩的文化发达,建有希腊医神(Asclepius)、宙斯、酒神、雅典娜和凯撒的神庙,拥有可容纳1万人的大剧院,又有藏书20万、仅次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大图书馆。别迦摩人发明了羊皮纸,取代了埃及蒲草纸的地位,英语「羊皮书卷 Parchment」就是从「别迦摩 Pergamon」的名字演变而来的。保罗在第三次传道旅程中,曾在以弗所传道两年多,别迦摩教会可能是在那时建立的(徒十九26)。
- 主耶稣向别迦摩教会的自称引自一16。主是「那有两刃利剑的」(12节),表明祂口中所出的话不但要对付仇敌(十九15),也将审判教会中的搀杂(16节)。别迦摩是亚细亚省的行政首府,「佩剑」(罗十三4)代表罗马总督掌管生杀大权的权柄。所以主耶稣向别迦摩教会宣告:祂才是「那有两刃利剑的」,只有基督才有权决定生死,祂的权柄超越了地上一切刀剑的权柄。
- 别迦摩是行政首府,初期教会许多信徒都在别迦摩殉道,所以说这里是「有撒但座位之处」(13节)、「撒但所住的地方」(13节)。「撒但座位」可能指别迦摩山上的宙斯大祭坛,也可能因为这里是官方的凯撒敬拜中心,是亚细亚省第一个获准为活着的罗马皇帝建庙的城市。另外,被称为「别迦摩之神」的希腊医神(Asclepius)的记号是蛇,撒但的记号也是蛇(十二9;二十2)。加上基督「忠心的见证人安提帕」(13节)不久前在此城中被杀,这座城可谓不折不扣的「有撒但座位之处」、「撒但所住的地方」。但这样的逼迫却没有使教会灰心退后,所以主耶稣称赞他们「你还坚守我的名,没有弃绝我的道」(13节)。英文「殉道者 martyr」就源于希腊文「见证人 μάρτυς/martus」。
【启二14】「然而,有几件事我要责备你:因为在你那里有人服从了巴兰的教训;这巴兰曾教导巴勒将绊脚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叫他们吃祭偶像之物,行奸淫的事。」
【启二16】「所以,你当悔改;若不悔改,我就快临到你那里,用我口中的剑攻击他们。」
- 「巴兰的教训」(14节),指巴兰为了财利向摩押王巴勒献计(民三十一16),引诱以色列人与摩押女子行淫(民二十五1)、拜偶像(民二十五2)。
- 「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训」(15节),可能是打着「恩典、自由、反律法主义」的旗号,教导信徒继续敬拜偶像、放纵肉体(14节)。
- 「照样」(15节)一词,表明「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训」(15节)与「巴兰的教训」(14节)相似,就是想通过某些折衷、妥协的方法,一手抓紧天堂的门票、一手抓住世界的好处,结果都是与世界妥协、不再分别为圣。
- 在以弗所教会,「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是被「恨恶」(6节)的。但到了别迦摩教会,却已经有人「服从了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训」(15节)。
- 「你当悔改」(16节),就是要分别为圣。这句话原文的语气紧迫,是一个没有宽容余地的命令。
- 「用我口中的剑攻击他们」(16节),指主耶稣将根据祂的话语审判拒不悔改的信徒。今天,我们若不顺服主的道,将来,主的道就会成为审判我们的根据(约十二48)。
- 今天,教会所面临的最大仇敌也和别迦摩教会一样,不是来自外面的逼迫(13节),而是混进内部的假师傅(14-15节)。他们不会公开宣称摧毁教会,而是自称能提供一个更加合理、更有人情、更合时宜的信仰,结果都是使教会不再分别为圣、迅速败坏。因为神的百姓若不成为「独居的民」(民二十三9;弥七14),很快就会被世界同化,一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与世界毫无两样。如果我们容忍那些「巴兰的教训」在教会流行,主耶稣会来亲自管教我们(16节)!
【启二17】「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我必将那隐藏的吗哪赐给他,并赐他一块白石,石上写着新名;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
- 「那隐藏的吗哪」(17节),指藏于约柜中的吗哪(出十六32-34),犹太人传说耶利米将约柜、会幕和香坛藏在尼波山的岩洞里,要等到弥赛亚来临时才会出现(次经《马加比传下》二4-8)。「隐藏的吗哪」与「祭偶像之物」(14节)针锋相对。正如以色列人没有因为离开埃及、进入旷野就饿死,因为神亲自降下吗哪;信徒也不必担心拒绝「祭偶像之物」、与世界分别,就会遭遇生活的难处,因为主将负责供应我们。
- 「白石」(17节)的意义不能确定,可能指陪审员用白石代表无罪的投票,象征祝福的凭据。
- 「新名」(17节)的意义不能确定,可能代表一个人新的位分。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屋大维(Octavius)登基之后,就改名为奥古斯都(Augustus)。正如神将亚伯兰改名为亚伯拉罕(创十七5)、雅各改名为以色列(创三十二28),神也要将「新名」赠给得胜的人,这「新名」是神与人之间的一个秘密,适合将来的新天新地,所以「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17节)。
【启二18】「『你要写信给推雅推喇教会的使者,说:“那眼目如火焰、脚像光明铜的神之子说:」
【启二19】「我知道你的行为、爱心、信心、勤劳、忍耐,又知道你末后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
- 「推雅推喇」(18节)以染羊毛驰名,在腓立比卖紫色布的吕底亚就来自推雅推喇(徒十六14)。推雅推喇城比亚细亚省的其他城市拥有更多的行业公会,当地出土的碑文提及了以下行业:羊毛工匠、亚麻工匠、外衣工匠、染色工匠、皮革工匠、陶器工匠、面包师、奴隶交易商和铜匠。保罗在第三次传道旅程中,曾在以弗所事奉将近三年,推雅推喇教会可能在那时建立(徒十九10)。
- 主耶稣向推雅推喇教会的自称引自一14-15。推雅推喇城有铜匠公会,所以主自称「眼目如火焰、脚像光明铜」(18节),表明主一直在察看我们的存心和行为,祂的目光能把人的掩饰和矫揉造作清除得一干二净,并要审判、践踏教会中的一切罪恶(22-23节)。推雅推喇城的守护神是宙斯之子太阳神阿波罗(即吕底亚版的Tyrimnos),当地人把罗马皇帝当作阿波罗在地上的彰显,将他们合并敬拜。所以主向推雅推喇教会宣告:祂才是真正的「神之子」(18节)。
- 以弗所教会失去了「起初的爱心」(4节),推雅推喇教会却拥有许多「爱心」(19节),但「爱心」并不能代替真理,更不等于属灵的生命。如果「爱心」不是建立在真理的根基上(20节),人「所行的善事」(19节)再多,也只是神眼中的「恶行」(约贰11)。
【启二20】「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容让那自称是先知的妇人耶洗别教导我的仆人,引诱他们行奸淫,吃祭偶像之物。」
【启二22】「看哪,我要叫她病卧在床。那些与她行淫的人,若不悔改所行的,我也要叫他们同受大患难。」
【启二23】「我又要杀死她的党类(原文是儿女),叫众教会知道,我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肠的,并要照你们的行为报应你们各人。」
- 在以弗所教会,异端是被「恨恶」(6节)的;在别迦摩教会,已经有人「服从」(15节)了异端的教训。而在推雅推喇教会,甚至「容让」(20节)假先知在教会里教导会众、引诱信徒。新约的教会和旧约的以色列人一样,神的百姓最大的仇敌从来都不是外面的逼迫,而是里面的掺杂。
- 「那自称是先知的」(20节),指假先知。
- 「耶洗别」(20节)是以色列王亚哈的外邦妻子,引诱北国以色列敬拜偶像巴力(王上十六31-32), 在这里代表一位身分不详的妇人,她对推雅推喇教会的影响就像耶洗别对北国以色列一样巨大。正如耶洗别并不想毁灭消灭北国,只是想让百姓接受她认为更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巴力;这位妇人可能也没有存心毁灭教会,只不过想帮信徒解决生计问题。但这两位妇人对于北国和教会属灵生命的伤害,同样是致命的。
- 「行奸淫」(20节),指敬拜偶像时的淫乱行为。「吃祭偶像之物」(20节),指参加敬拜偶像的筵席。推雅推喇的行业公会常在本行业守护神的神庙里聚会,献祭和吃祭物是必有的环节,场面常常荒淫放荡。信徒若不参与,就无法加入行业公会,结果将被社会孤立、难以生存。假先知可能鼓励信徒放心参与这些聚会,不但能融入社会、广传福音,还能勤劳致富、多行更多的「善事」(19节)。
- 「病卧在床」(22节),指假先知只能苟延残喘。
- 「与她行淫的人」(22节),指听从假先知教训、与世俗妥协的人。
- 「若不悔改」(22节),暗示虽然已到这种地步,但若及时回头,还是可以蒙神赦免。
- 「党类」(23节),指全心全意跟随假先知的人。
- 「肺腑心肠」(23节)原文是「肾和心」,犹太人以肾代表情感、以心代表理智(耶十一20)。基督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肠的」(23节),无论假先知的教导貌似多么合情合理,主都能看穿人的一切掩饰和矫揉造作。祂的审判不但根据我们外面「所行的善事」(19节),也要根据我们里面的动机。因为,神眼中的行为包括我们心中的「恶行」(诗一百三十九24),祂必「照你们的行为报应你们各人」(21节)。
- 今天,许多信徒也习惯于和世俗妥协,一面上教会、一面与世界联合,「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太六24),如鱼得水,似乎并没有遭到神的管教。岂不知这是神给我们「悔改的机会」(21节),千万不可「藐视祂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祂的恩慈是领你悔改」(罗二4)。
【启二24】「至于你们推雅推喇其余的人,就是一切不从那教训、不晓得他们素常所说撒但深奥之理的人,我告诉你们,我不将别的担子放在你们身上。」
- 「其余的人」(24节),指推雅推喇教会没有跟随假先知的信徒。
- 「不将别的担子放在你们身上」(24节),可能指除了使徒明明吩咐的「禁戒偶像的污秽和奸淫,并勒死的牲畜和血」(徒十五30),对外邦信徒不再加上别的要求(徒十五28-29)。表面上,若不听从假先知的教导(20节),推雅推喇信徒的生计问题就难以解决;但实际上,主说「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十一30),祂不会让我们所承受的难处超过祂所赐的恩典(林后十二9),「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林前十13)。
- 「撒但深奥之理」(24节),具体内容已经不能确定。可能指假先知声称,必须先熟悉罪恶、才能充分体会神的恩典;或者必须先进入撒但的大本营,才能洞悉撒但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假先知是早期诺斯底主义的异端,也可能辩称信徒只要保持心灵清洁无瑕,即使参加了异教公会的聚会,也能证明恩典会胜过行为,信徒的属灵生命不会受到肉体软弱的影响。
- 「已经有的」(25节),指信徒已经领受的、圣经明明吩咐的真理。
- 「直等到我来」(25节),表明信徒应当继续在软弱的教会中持守见证,直到基督亲自干预。
【启二26】「那得胜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赐给他权柄制伏列国;」
【启二27】「他必用铁杖辖管(辖管:原文是牧)他们,将他们如同窑户的瓦器打得粉碎,像我从我父领受的权柄一样。」
【启二29】「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 主耶稣给前三个教会的信,都是先吩咐教会应当听(7a、11a、17a),然后呼召得胜者(7b、11b、17b)。但从推雅推喇开始的四个教会,则是先呼召得胜者(26-28节;三5、12、21),然后吩咐教会应当听(29节;三6、13、22)。前三个教会是一组模式,后四个教会是另一组模式;前三个城市是沿着官道向北走,而后四个城市是沿着官道向南走;前三个城市越来越靠近「撒但座位」(13节),后四个城市越来越远离「撒但座位」。
- 主耶稣并没有呼召信徒离开推雅推喇教会,却呼召信徒在「容让」(20节)异端教导的教会中「得胜又遵守我命令到底」(26节)。只要是基督的教会,虽然暂时出现异端,但最终主必亲自管教、纠正。
- 「我要赐给他权柄制伏列国」(26节),指在国度中与基督一同作王(二十4、6)。对于推雅推喇的信徒来说,这是一个特别的应许。推雅推喇城缺乏天然屏障、战时无法坚守,当地人最多是盼望不要被列国制伏,从来不曾奢望「将他们如同窑户的瓦器打得粉碎」(27节)。但主却应许这些得胜者与基督一同作王(二十4、6),可能也将有分参加最后的决战(十九14)。26-27节引自弥赛亚诗篇诗二8-9。
- 基督自己就是那「明亮的晨星」(二十二16),主把「把晨星赐给他」(28节),可能指把自己赐给他们,让信徒能「得着基督」(腓三8)、永远不会失去基督的同在。
- 推雅推喇在七城之中最不起眼,但主给推雅推喇教会的信却最长。因为推雅推喇信徒所面临的试探,也是今天的信徒最常遭遇的。推雅推喇的信徒若不参与敬拜偶像,就不能加入行业公会,似乎是自断生路。这时假先知便乘虚而入,主张信徒不应该与社会隔绝,更不应该放弃加入公会的合法权利,立刻赢得了许多跟随者。这就像今天的一些教会,从表面上看,蓬勃兴盛、节目丰富,「行为、爱心、信心、勤劳、忍耐、善事」(19节)一样也不缺,但却在真理上妥协。这样的教会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热衷于给世俗化找神学借口,致力于让圣经为时代的需要服务,所以备受欢迎。但会众所渴望的只是心灵的满足、情绪的慰藉,并不是认罪悔改和接受救恩。主同样会向这种教会的信徒发出呼召:「那得胜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赐给他权柄制伏列国」(26节);若不悔改,虽然能暂时回避难处,结果却会「同受大患难」(22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