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约珥书第2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珥二1】「你们要在锡安吹角,在我圣山吹出大声。国中的居民都要发颤;因为耶和华的日子将到,已经临近。」

【珥二2】「那日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好像晨光铺满山岭。有一队蝗虫(原文是民)又大又强;从来没有这样的,以后直到万代也必没有。」

  • 神第一次吩咐百姓「在锡安吹角」(1节),是为了报警,让「国中的居民都要发颤」(1节),好让他们「撕裂心肠」(13节)归向神。今天,我们若只敢传讲恩典、安慰,却不敢「吹出大声」(1节)、让人「发颤」,也不能让人真正「撕裂心肠」、悔改蒙福。
  • 「圣山」(1节)指锡安山,代表耶路撒冷。第一章中的蝗虫还在田野(一10-12),而本章中的蝗虫即将进入耶路撒冷(9节)。
  • 「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2节),是预言蝗群遮蔽天日的情景,也是预言神审判的可怕。
  • 「晨光」(2节)原文是「黎明」。「好像晨光铺满山岭」(2节),原文也可译为「好像黑暗铺满山岭」(英文ESV译本),形容蝗虫密密麻麻飞来的情形。
  • 「有一队蝗虫」(2节),原文是「有一队民」。先知把蝗虫比作人,表明这预言既适用于蝗灾,也适用于蝗虫般「北方来的军队」(20节)。这预言的重点是宣告神的审判将像蝗灾一样,毁灭世人看为重要的事物,因此百姓应当赶快悔改。
  • 「从来没有这样的,以后直到万代也必没有」(2节),表明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蝗灾,预表末后「耶和华的日子」(1节)。

【珥二3】「它们前面如火烧灭,后面如火焰烧尽。未到以前,地如伊甸园;过去以后,成了荒凉的旷野;没有一样能躲避它们的。」

【珥二4】「它们的形状如马,奔跑如马兵。」

【珥二5】「在山顶蹦跳的响声如车辆的响声,又如火焰烧碎秸的响声,好像强盛的民摆阵预备打仗。」

【珥二6】「它们一来,众民伤恸,脸都变色。」

【珥二7】「它们如勇士奔跑,像战士爬城;各都步行,不乱队伍。」

【珥二8】「彼此并不拥挤,向前各行其路,直闯兵器,不偏左右。」

【珥二9】「它们蹦上城,蹿上墙,爬上房屋,进入窗户如同盗贼。」

【珥二10】「它们一来,地震天动,日月昏暗,星宿无光。」

【珥二11】「耶和华在祂军旅前发声,祂的队伍甚大;成就祂命的是强盛者。因为耶和华的日子大而可畏,谁能当得起呢?」

  • 「形状如马,奔跑如马兵」(4节),可能形容蝗虫的头像马,也可能是形容蝗群的飞行形如骑兵冲锋陷阵的队伍,并不是说蝗虫的大小如马。在启示录中,这样的蝗虫将再次出现(启九7)。
  • 「耶和华在祂军旅前发声」(11节),表明神在指挥这支军队。「祂军旅」(11节)、「祂的队伍」(11节),表明神使用蝗虫作为执行惩罚的军队,预演将来「耶和华的日子大而可畏」(11节)。

【珥二12】「耶和华说:虽然如此,你们应当禁食、哭泣、悲哀,一心归向我。」

【珥二13】「你们要撕裂心肠,不撕裂衣服。归向耶和华——你们的神;因为祂有恩典,有怜悯,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

【珥二14】「或者祂转意后悔,留下余福,就是留下献给耶和华——你们神的素祭和奠祭,也未可知。」

  • 「虽然如此」(12节)原文是「现在虽然如此」(英文ESV、NSAB译本),表明还有得救的机会。神把人带到尽头,是为了让人看见得救的机会;因此,虽然审判即将来临,悔改仍不嫌迟。
  • 神在宣告审判的同时,也宣告了救恩的应许;在执行刑罚之前,先指出了得救的门路(12-14节),呼吁百姓「归向耶和华——你们的神」(13节),并提醒他们神在立约时自我启示的性情:「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出三十四6)。
  • 「要撕裂心肠,不撕裂衣服」(13节),意思是内心的悔改比外表的伤痛更加重要,因为「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诗五十一17)。
  • 「后悔」(13、14节)原文的意思包括「遗憾、怜悯、同情、后悔、使舒坦」,这里可译为「减弱」(英文ESV、NASB译本)。「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致说谎,也不致后悔;因为祂迥非世人,决不后悔」(撒上十五29)。因此,神「后悔不降所说的灾」(13节)、「转意后悔」(14节),并不是说神的计划会根据人的反应而改变,因为「在祂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一17);而是表明神「有恩典,有怜悯,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13节),必定会向回转的百姓施行恩典。但神是全知的(诗一百三十九16),祂早就知道哪些人会回转归向祂(何三5)、哪些人不肯归向祂(何五4),不需要根据人的反应调整管教的力度。
  • 神愿意在审判之中「留下余福」(14节),是为了在审判之后恢复每日的献祭(一9、13),作为神与人恢复正常关系的标志。同样,神赐给我们恩典,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在地上安逸满足,而是要用恩典带领我们正确地活在神面前。蒙恩的人若忽略了与神的关系,恩典就失去了意义,早晚会失去恩典。

【珥二15】「你们要在锡安吹角,分定禁食的日子,宣告严肃会。」

【珥二16】「聚集众民,使会众自洁:招聚老者,聚集孩童和吃奶的;使新郎出离洞房,新妇出离内室。」

【珥二17】「事奉耶和华的祭司要在廊子和祭坛中间哭泣,说:耶和华啊,求祢顾惜祢的百姓,不要使祢的产业受羞辱,列邦管辖他们。为何容列国的人说:『他们的神在哪里』呢?」

  • 神第二次吩咐百姓「在锡安吹角」(15节),不再是为了报警,而是在指出了得救的门路之后(12-14节),要求百姓回应神所要求的「撕裂心肠」(13节)。因此,这次不是要他们「发颤」(1节),而要他们「哭泣」(17节)。
  • 律法规定「新郎」(16节)可以有一年的时间免除兵役与公职(申二十四5),但神要求「新郎、新妇」也走出洞房,不管百姓有无义务、是否有罪,都要在神面前认罪悔改。今天,教会若出现了破口,全体都要悔改,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自命清高,因为「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林前十二26-27)。神所要的是「建立基督的身体」(弗四12),彰显团体的见证。
  • 「廊子和祭坛中间」(17节),指圣殿的内院、即祭司院(代下四9),这里常常用作重要集会的场所:耶何耶大的儿子撒迦利亚在这里被石头打死(代下二十四21),耶路撒冷被毁之前,百姓在这里敬拜太阳(结八16)。
  • 「祢的产业」(17节)指神的百姓。「列邦管辖他们」(17节),原文是「在列国中成为笑谈」(英文ESV、NASB译本)。
  • 17节不是祭司主动的祷告,而是神教导祭司如何祈求救恩。神不但赐给人救恩的应许和得救的门路(12-14节),也引导人用准确的祷告来支取救恩。这个祷告单单高举神的怜悯和荣耀,而不是标榜人的悔改和回转。神借着这个祷告启示我们:救恩完全是因着神主动的恩典,而不是因为人的悔改或努力,因为人连怎样祈求救恩都不会。因此,「神救了我们,以圣召召我们,不是按我们的行为,乃是按祂的旨意和恩典」(提后一9)。

【珥二18】「耶和华就为自己的地发热心,怜恤祂的百姓。」

【珥二19】「耶和华应允祂的百姓说:我必赐给你们五谷、新酒,和油,使你们饱足;我也不再使你们受列国的羞辱;」

【珥二20】「却要使北方来的军队远离你们,将他们赶到干旱荒废之地:前队赶入东海,后队赶入西海;因为他们所行的大恶(原文是事),臭气上升,腥味腾空。」

  • 「耶和华就为自己的地发热心」(18节),原文是「耶和华将为自己的地发热心」。「怜恤」(18节)原文与「顾惜」(17节)是同一个字,表明这是神对祷告(17节)的回应。神就像一位要帮助学生通过考试的老师,耐心地引导百姓:祂将应允怎样的祷告(17节)。因为神管教的目的不是为了败坏人、羞辱自己的名,而是为了恢复人、彰显祂的荣耀。所以,一旦百姓回转归向神(15-17节),神必然会「为自己的地发热心,怜恤祂的百姓」(18节),不容仇敌质疑「他们的神在哪里呢」(17节;诗四十二10;七十九10;弥七10)?虽然神为了管教而让百姓受苦,内心却更愿意「为自己的地发热心,怜恤祂的百姓」,好让祂的荣耀得以彰显。
  • 以色列的蝗灾通常来自东方或南方的旷野,这里却说是「北方来的军队」(20节)。可能这次空前的蝗灾来自东北的亚兰旷野,也可能是预表亚述、巴比伦、歌革等从北方入侵的敌人(番二13;结二十六7;三十八15)。
  • 「五谷、新酒,和油」(19节)都是蝗灾中被破坏的出产(一10 ),将来神必一一赐回。
  • 「干旱荒废之地」(20节),可能指犹大南方的旷野。「东海」(20节)指死海。「西海」(20节)指地中海。
  • 「因为他们所行的大恶」(20节),也可译为「因为祂已经行了大事」(英文ESV译本)。
  • 蝗虫不知情地执行神的管教,但却最终被神消灭(20节)。神对待那些被用来管教以色列的仇敌,不论是亚述(赛十5-19)还是巴比伦(哈二6-19),也是如此。
  • 「耶和华应允祂的百姓说」(19节),原文是「耶和华将应允祂的百姓说」。因此,18-20节并不是神回应百姓已经作出的祷告,而是神应许祂将怎样回应百姓的祷告。人的祷告不可能改变神的心意,神之所以应允人的祷告(17节),是因为神主动预备了救恩,并且引导人用合神心意的祷告去支取(15-16节)。正如保罗所说的:「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二8-9)。
  • 18节是本书信息的转折点、神恢复的开始。第一阶段在物质上的恢复(18-27节)。

【珥二21】「地土啊,不要惧怕;要欢喜快乐,因为耶和华行了大事。」

【珥二22】「田野的走兽啊,不要惧怕;因为,旷野的草发生,树木结果,无花果树、葡萄树也都效力。」

【珥二23】「锡安的民哪,你们要快乐,为耶和华——你们的神欢喜;因祂赐给你们合宜的秋雨,为你们降下甘霖,就是秋雨、春雨,和先前一样。」

  • 「耶和华行了大事」(21节),指神将要施行拯救,恢复受蝗灾危害的「地土」(21节;一10)、「田野的走兽」(22节;一20)、「旷野的草」(22节;一19)、「树木」(22节;一19)、「无花果树、葡萄树」(22节;一12)和「锡安的民」(23节;一8),也恢复已经止息的「欢喜快乐」(一16)。
  • 「秋雨、春雨」(23节)原文是「早雨、晚雨」或「前雨、后雨」,分别出现在阳历九、十月间和三、四月间。以色列与中国的农耕季节不同,是秋季播种、春夏收割,所以先提「秋雨」,后提「春雨」。

【珥二24】「禾场必满了麦子;酒榨与油榨必有新酒和油盈溢。」

【珥二25】「我打发到你们中间的大军队,就是蝗虫、蝻子、蚂蚱、剪虫,那些年所吃的,我要补还你们。」

【珥二26】「你们必多吃而得饱足,就赞美为你们行奇妙事之耶和华——你们神的名。我的百姓必永远不至羞愧。」

【珥二27】「你们必知道我是在以色列中间,又知道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在我以外并无别神。我的百姓必永远不致羞愧。」

  • 「归向耶和华」(13节)的结果,就是回到神的恩典里,原来是「五谷毁坏,新酒干竭,油也缺乏」(一10),将来是「禾场必满了麦子;酒榨与油榨必有新酒和油盈溢」(24节)。百姓在管教中所失去的一切,神不但一一「补还」(25节),并且「盈溢」(24节)有余,使经过管教的百姓能更加认识神的性情(27节)。
  • 「那些年所吃的」(25节),表明蝗灾蹂躏了犹大许多年,也暗示百姓要经过许多年,才有可能降服在神的管教之下,顺服神的引导作出正确的回应(15-17节)。
  • 被恢复的百姓「必多吃而得饱足」(26节),用「赞美」(26节)代替了「哀求」(一14)、「哭泣」(17节)。
  • 「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在我以外并无别神」(27节),是重新宣告十诫的第一诫(出二十2-3),也是对外邦人质疑的有力回答(17节)。大地的恢复(21-23节)、满溢的粮仓(24节)、饱足的肚腹(26节),并不是神恢复的最终目的,它们只是作为记号,表明神与百姓恢复了正常的立约关系,让百姓「知道」(27节)神继续「在以色列中间」(27节),又让百姓真正认识神、「知道」在独一的真神之外「并无别神」(27节)。
  • 神在百姓回转之前,就两次宣告「我的百姓必永远不至羞愧」(26、27节),清楚显明了祂的大能和主权:无论百姓悖逆到怎样的光景,神都称他们是「我的百姓」;无论百姓堕落到怎样的地步,神都能拯救他们;因为神不允许仇敌质疑神的能力(17节),祂救恩的计划并不依赖人的光景,祂必不让自己的拣选落空,所以蒙拣选的「百姓必永远不至羞愧」。

【珥二28】「以后,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你们的老年人要做异梦,少年人要见异象。」

【珥二29】「在那些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

  • 「以后」(28节),指第一阶段物质的恢复(18-27节)之后,神将开始第二阶段属灵的恢复(28-32节)。第一阶段是物质的「补还」(25节),第二阶段是属灵更新。物质的恢复是属灵恢复的证据与记号,神百姓的物质生活和属灵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赛三十二9-20)。
  • 「凡有血气的」(28节),在这里特指以色列人。
  • 「浇灌」(28节)原文是「倾倒」。在此之前,圣灵只降临在少数被神使用的人身上,如基甸(士六34)、参孙(士十四6)、扫罗(撒上十6)和大卫(撒上十六13)。但经过了蝗灾的重大管教和百姓的彻底回转,神不止要在物质上「补还」百姓(18-27节),更要将圣灵倾倒给「凡有血气的」的以色列余民,使他们有能力重新成为「祭司的国度」(出十九6),正如摩西所盼望的:「惟愿耶和华的百姓都受感说话!愿耶和华把他的灵降在他们身上」(民十一29)。
  • 教会的第一个五旬节,门徒们「都被圣灵充满」(徒二4),这是约珥的预言实现的开始(徒二15-18)。那时,使徒彼得宣告,圣灵也将赐给「一切在远方的人,就是主——我们神所召来的」(徒二39)外邦人。
  • 「说预言」、「做异梦」、「见异象」(28节),并不是说某种人只能用某种方式领受神的旨意,也不是说只有这三种方式能领受神的旨意,而是使用诗歌的对称手法,宣告圣灵将亲自引导「凡有血气的」百姓,不分尊卑(28节)和性别(29节)。这个预言的重点是宣告神将赐下圣灵,而不是谈圣灵的特殊工作。
  • 在希伯来圣经里,28-32节独立成为约珥书的第三章。

【珥二30】「『在天上地下,我要显出奇事,有血,有火,有烟柱。」

【珥二31】「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这都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

【珥二32】「到那时候,凡求告耶和华名的就必得救;因为照耶和华所说的,在锡安山,耶路撒冷必有逃脱的人,在剩下的人中必有耶和华所召的。』」

  • 「有血,有火,有烟柱」(30节),可能是代表战争,也可能是代表神将重复在出埃及时的作为(出七17;九24;十九18);「日头要变为黑暗」(31节)可能是日全食,在新月时出现;「月亮要变为血」(31节)可能是月全食,在满月时出现。这些「奇事」(30节)也可能是超自然的现象,是「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31节)的征兆(赛十三9-10),是末日主耶稣再来之前「人子的兆头」(太二十四29-30;启六12)。
  • 「凡求告耶和华名的就必得救」(32节),在这里是向耶路撒冷「逃脱的人」(32节)、以色列「剩下的人」(32节)发出的应许,预言神要拯救以色列的余民(亚十三9)。但使徒保罗宣告,这个应许也将适用于因信称义的外邦人(罗十10-13);因为「求告耶和华名」,是人唯一能得救的门路。
  • 「照耶和华所说的」(32节),可能指先知俄巴底亚的预言:「在锡安山必有逃脱的人」(俄一17) 。
  • 神首先启示了救恩的应许:祂所拣选的「百姓必永远不至羞愧」(26、27节);接着启示了人得着应许的途径:「凡求告耶和华名的就必得救」。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1. 若没有神主动的预备和拣选,任何人的道德、行为或哲学、方法,都只能使人自我陶醉,并不能使人真正得救;
    2. 任何模棱两可、「心持两意」(王上十八21),不必「一心归向」(12节)神的门道,都只能使人自欺欺人,并不能得着神所应许的救恩。
  • 「求告」(32节)原文与「召」(32节)是同一个字,与「选召」(赛五十一2)也相同。神两次使用这个字,向我们启示了神的拣选与人的回应之间的奥秘:「求告耶和华名」的人,就是被「耶和华所召」的人;「凡求告耶和华名的就必得救」(32节),前提是圣灵浇灌神所拣选的「仆人和使女」(29节),使他们能「求告耶和华名」。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约珥书   耶和华   百姓   蝗虫   以色列   蝗灾   的人   恩典   自己的   原文   耶路撒冷   你们的   这是   巴比伦   日子   圣灵   犹太人   旷野   锡安   祭司   要在   后悔   译本   荣耀   英文   在这里   羞愧   必有   心肠   羊角   晨光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