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撒母耳记上第9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撒上九1】「有一个便雅悯人,名叫基士,是便雅悯人亚斐亚的玄孙,比歌拉的曾孙,洗罗的孙子,亚别的儿子,是个大能的勇士(或译:大财主)。」

【撒上九2】「他有一个儿子,名叫扫罗,又健壮、又俊美,在以色列人中没有一个能比他的;身体比众民高过一头。」

  • 「大能的勇士」(1节)原文的意思可以是「大能的勇士、大财主、有地位的人」。
  • 「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十六7),古代中东列国都很重视君王的身材和外貌,高大威猛的君王让百姓引以为傲,并在浮雕、史料中流传至今。扫罗的家世很好,「又健壮、又俊美」(2节),身材高大,而且孝顺谦卑、彬彬有礼,照着列国的标准,没有比扫罗更合适做王的了。因此,神先拣选扫罗作王,让百姓看到,按人的标准最理想的君王,一旦掌握权力以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神要借着「合人心意」的扫罗王来预备百姓的心,让他们甘心接受神亲自造就的「合祂心意」(撒上十三14)的大卫王。
  • 扫罗是「属肉体」(罗八8)的人,按着人的肉体本相作王,大卫是「属圣灵」(罗八9)的人,在肉体不断被对付中作王。这两位王将用自己一生的经历,证明「属肉体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欢」(罗八8),亚当的后裔无论多么完美,在权力面前都会走向骄傲和败坏。因此,人的肉体生命如果不接受神的对付,就不会甘心以神为王(出十五18),也就不能为神作王。每个新约信徒将来都要与基督「一同作王」(提后二12;启二十二5),我们若不学习顺着圣灵而行(加五16),让神在自己身上作王掌权,将来也不能为神作王掌权。

【撒上九3】「扫罗的父亲基士丢了几头驴,他就吩咐儿子扫罗说:『你带一个仆人去寻找驴。』」

【撒上九4】「扫罗就走过以法莲山地,又过沙利沙地,都没有找着;又过沙琳地,驴也不在那里;又过便雅悯地,还没有找着。」

【撒上九5】「到了苏弗地,扫罗对跟随他的仆人说:『我们不如回去,恐怕我父亲不为驴挂心,反为我们担忧。』」

  • 「苏弗地」(5节)就是撒母耳的家乡「拉玛·琐非」(一1)。
  • 扫罗一路辛苦寻找父亲丢失的驴,表明他对父亲孝敬、顺服、忠心、体贴,这些品格完全符合百姓对领袖的理想。

【撒上九6】「仆人说:『这城里有一位神人,是众人所尊重的,凡他所说的全都应验。我们不如往他那里去,或者他能将我们当走的路指示我们。』」

【撒上九7】「扫罗对仆人说:『我们若去,有什么可以送那人呢?我们囊中的食物都吃尽了,也没有礼物可以送那神人,我们还有什么没有?』」

【撒上九8】「仆人回答扫罗说:『我手里有银子一舍客勒的四分之一,可以送那神人,请他指示我们当走的路。』」

【撒上九9】「(从前以色列中,若有人去问神,就说:『我们问先见去吧!』现在称为『先知』的,从前称为『先见』。)」

【撒上九10】「扫罗对仆人说:『你说的是,我们可以去。』于是他们往神人所住的城里去了。」

  • 「这城」(6节)就是「苏弗地」(5节),也就是撒母耳的家乡「拉玛·琐非」(一1)。
  • 扫罗对撒母耳并不熟悉,表明他是一个不关心世事的单纯农夫。
  • 「一舍客勒的四分之一」(8节),大约是当时工人一个星期的工资。

【撒上九11】「他们上坡要进城,就遇见几个少年女子出来打水,问她们说:『先见在这里没有?』」

【撒上九12】「女子回答说:『在这里,他在你们前面。快去吧!他今日正到城里,因为今日百姓要在邱坛献祭。」

【撒上九13】「在他还没有上邱坛吃祭物之先,你们一进城必遇见他;因他未到,百姓不能吃,必等他先祝祭,然后请的客才吃。现在你们上去,这时候必遇见他。』」

【撒上九14】「二人就上去;将进城的时候,撒母耳正迎着他们来,要上邱坛去。」

  • 古代以色列的城邑通常建于水源附近的高地,所以要「上坡」(11节)才能进城。城里的人每天都要出城打水。「打水」(11节)通常是妇女的工作,一般是在比较凉快的黄昏时分。他们「遇见几个少年女子出来打水」(11节),表明此时已近黄昏。
  • 「邱坛」(12节)原文是高处,指山丘上献祭的地方。示罗被毁后,撒母耳在拉玛筑坛献祭(七17)。

【撒上九15】「扫罗未到的前一日,耶和华已经指示撒母耳说:」

【撒上九16】「『明日这时候,我必使一个人从便雅悯地到你这里来,你要膏他作我民以色列的君。他必救我民脱离非利士人的手;因我民的哀声上达于我,我就眷顾他们。』」

【撒上九17】「撒母耳看见扫罗的时候,耶和华对他说:『看哪,这人就是我对你所说的,他必治理我的民。』」

  • 「已经指示撒母耳」(15节),原文是「已经打开撒母耳的耳朵」。神在万有之上掌管一切,借着一系列的琐事、巧合,把扫罗带到撒母耳面前。
  • 「君」(16节;十1)原文是「领袖、统治者、王子」。以色列人是神的子民,不是君王的子民;是神的「产业」(出三十四9),不是君王的私有财产。「我民以色列的君」(16节)、「祂产业的君」(十1),表明扫罗不是外邦人的集权君王,而是管理神的「民」、神的「产业」的管家,必须按照神的旨意来做王。
  • 「膏他」(16节),是将膏油倒在人的头上(十1),代表将此人分别为圣归与神,奉神差遣执行特殊的任务。在旧约中只有三种职分需要受膏:祭司、君王和先知。
  • 扫罗受膏,是被神拣选执行两大任务:1、「救我民脱离非利士人的手」(16节);2、「治理我的民」(17节)。这两项任务是为了解决当时百姓认为最重要的两大问题:1、安全的保障;2、稳定的政府。既然百姓一意孤行地要把属灵的问题当作政治的问题来解决(八19),神就「依从他们的话」(八22),允许他们用政治的方法来解决属灵的问题,好让他们从自己的拣选里学到功课:「那时,你们必因所选的王哀求耶和华,耶和华却不应允你们」(八18)。

【撒上九18】「扫罗在城门里走到撒母耳跟前,说:『请告诉我,先见的寓所在哪里?』」

【撒上九19】「撒母耳回答说:『我就是先见。你在我前面上邱坛去,因为你们今日必与我同席;明日早晨我送你去,将你心里的事都告诉你。」

【撒上九20】「至于你前三日所丢的那几头驴,你心里不必挂念,已经找着了。以色列众人所仰慕的是谁呢?不是仰慕你和你父的全家吗?』」

【撒上九21】「扫罗说:『我不是以色列支派中至小的便雅悯人吗?我家不是便雅悯支派中至小的家吗?你为何对我说这样的话呢?』」

  • 神掌管一切,让扫罗直接「走到撒母耳跟前」(18节)。而撒母耳请扫罗在自己前面登上邱坛,是表示对神的尊重。
  • 「以色列众人所仰慕的是谁呢?不是仰慕你和你父的全家吗」(20节),意思是把扫罗所关心的驴子与众人所关心的君王作对比。
  • 便雅悯是雅各最小的儿子,便雅悯支派曾经因为内战差点灭族,人口稀少(士二十46;二十一6),所以扫罗自称是「以色列支派中至小的便雅悯人」(21节)。扫罗的家乡是基比亚(十26),基比亚人曾经行恶引发过内战,名声不好(士二十5),所以扫罗自称是「便雅悯支派中至小的家」(21节)。
  • 扫罗的回答非常谦卑,因为他认识自己的身分。但是,亚当的后裔「肉体之中,没有良善」(罗七18),扫罗此时的谦卑,只是因为还没有骄傲的机会。人只要还活在肉体里面,一旦身分、地位、成就变了,谦卑会变成骄傲,温柔会变成刚硬。因此,我们永远也不可以对自己有把握,需要时时接受十字架的对付。

【撒上九22】「撒母耳领扫罗和他仆人进了客堂,使他们在请来的客中坐首位;客约有三十个人。」

【撒上九23】「撒母耳对厨役说:『我交给你收存的那一分祭肉现在可以拿来。』」

【撒上九24】「厨役就把收存的腿拿来,摆在扫罗面前,撒母耳说:『这是所留下的,放在你面前。吃吧!因我请百姓的时候,特意为你存留这肉到此时。』当日,扫罗就与撒母耳同席。」

  • 这个宴席可能是当地长老们参加的平安祭宴席。
  • 「收存的腿」(24节),是最好的肉。平安祭的「右腿」是归给祭司的分(利七32-34),只有祭司能吃。这条可能是左腿,撒母耳把它让给扫罗,表示待扫罗如上宾。

【撒上九25】「众人从邱坛下来进城,撒母耳和扫罗在房顶上说话。」

【撒上九26】「次日清早起来,黎明的时候,扫罗在房顶上。撒母耳呼叫他说:『起来吧,我好送你回去。』扫罗就起来,和撒母耳一同出去。」

【撒上九27】「二人下到城角,撒母耳对扫罗说:『要吩咐仆人先走(仆人就先走了);你且站在这里,等我将神的话传与你听。』」

  • 古代以色列的建筑,屋顶平坦,可以用来招待客人睡觉,所以撒母耳让扫罗住在房顶上。而「撒母耳和扫罗在房顶上说话」(25节),可能是为了让城里的人都看在眼里(赛十五3;路十二3),好在众人面前抬举扫罗。
  • 「城角」(27节)原文是「城的边缘、城的尽头」。撒母耳私下膏抹扫罗,可能是为了避免嫉妒和纷争。当时各支派可能都有人想当王,而最不可能服众的,就是便雅悯支派的基比亚人。
  • 扫罗出门是为了寻找他父亲失去的驴子,并不是出去争取名誉或权力,却找到了王位;撒母耳正在为百姓寻找一位合适的王,却找到一个完全不关心政治、被人「藐视」(十27)的基比亚农夫。这一切后面,都是神的安排,因为神「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林前一28-29)。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撒母耳记上   以色列   支派   仆人   君王   的人   百姓   先见   屋顶   耶和华   肉体   的是   神人   谦卑   房顶   面前   还没有   原文   城里   二十   父亲   祭司   亚当   自己的   先知   打水   指示   是为了   大卫   儿子   几个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