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书第6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赛六1】「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祂的衣裳垂下,遮满圣殿。」
【赛六2】「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个翅膀:用两个翅膀遮脸,两个翅膀遮脚,两个翅膀飞翔;」
【赛六3】「彼此呼喊说: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祂的荣光充满全地!」
【赛六4】「因呼喊者的声音,门槛的根基震动,殿充满了烟云。」
- 「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1节),大约是主前740年。乌西雅王统治了半个世纪,「他寻求耶和华,神就使他亨通」(代下二十六5),「甚是强盛」(代下二十六15),但晚年却「心高气傲」(代下二十六16),在大麻风的刑罚中去世(代下二十六21-23)。在乌西雅王执政的五十二年里(代下二十六3),亚述暂停对外扩张,南国犹大和北国以色列都长期享受繁荣稳定。但乌西雅王驾崩之前,乌云已经密集,社会问题严重,五年前登基的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即普勒,主前745-727年执政)重新发动对外战争(王下十五19、29)。犹大开始走下坡路,亚述将成为神施行管教的刑杖(十5),北国以色列离灭亡还剩十八年,而圣殿在一百五十四年后就要被毁。
- 「撒拉弗 שָׂרָף/sä·räf’」(2节)的字根是「燃烧 שָׂרַף/sä·raf’」(创十一3),又被译为「火蛇」(民二十一6;申八15)、「火焰」(赛十四29;三十6),在这里是指一类天使。他们以翅膀遮脸,可能表示敬畏(出十九21);以翅膀遮脚,可能表示圣洁;以翅膀飞翔,可能表示行动迅速。
- 希伯来语用重复来表示最高的境界,如:用「金金、银银」来表达「金的银的」(王下二十五15),用「坑坑」来表达「许多石漆坑」(创十四10)。「圣 קָדוֹשׁ/kä·doshe’」(3节)的意思是「不同的、独特的」,「圣哉!圣哉!圣哉」(3节)是三次重复(耶二十二29;结二十一27),强调神的完全圣洁是人的语言无法表达的。
- 神的完全圣洁(3节),意味着祂的本性独特,是受造之物不可接近、不可逾越的,所以圣殿的「门槛的根基震动,殿充满了烟云」(4节)。「门槛的根基震动」,就像神降临西奈山(出十九18),象征神的威严不变。「殿充满了烟云」,就像所罗门献殿时的情景(王上八10),象征神的同在不变。
- 一-五章的序言描述了当时百姓的属灵光景。先知以赛亚可能早已开始事奉(一1),但这是第一次在异象中见到神,时间可能在乌西雅王去世的前后。此时的立约之民忽略圣约,藐视神「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罗二4),不但地上的道路「黑暗艰难」(五30),上面的盼望也「变为昏暗」(五30),君王也不再能带来安全感(1节),人的努力已经走到尽头。这时,神差遣以赛亚,在黑暗之中发出救恩的亮光:祂将赐下一位伟大的君王(九6-7)。为此,神首先让先知看到永生的「大君王」(5节)仍然「坐在高高的宝座上」(1节),「惟独耶和华被尊崇」(二11、17);祂的「衣裳垂下,遮满圣殿」(1节),从来没有离开祂的圣殿和百姓;祂的荣光「充满全地」(3节),人的失败并不能减少神的荣耀,地上君王的更替、强权的兴衰,始终都在神的管理之中(二1-4)。
- 本章记录了先知蒙召的过程,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结构:
- A. 神的显现(1-4节);
- B. 先知蒙赦免(5-7节);
- C. 先知接受差遣(8节);
- B1. 先知的使命(9-10节;
- A1. 神的计划(11-13节)。
- 六-十二章预言了弥赛亚的救赎计划,以先知蒙召开始、救恩之歌结束,包括四个部分:
- 先知蒙召(六1-13);
- 神主动应许以马内利(七1-九7);
- 神怎样成就以马内利(九8-十一16);
- 救恩之歌(十二1-6)。
【赛六5】「那时我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
【赛六6】「有一撒拉弗飞到我跟前,手里拿着红炭,是用火剪从坛上取下来的,」
【赛六7】「将炭沾我的口,说:『看哪,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恶就赦免了。』」
- 神全然圣洁,每一个真正遇见神的人(5b),第一反应绝不是兴奋陶醉,而在神的圣洁中看见自己的不洁和不配(利十九2),发现自己是当「灭亡」的(5节;士六22;十三22),因此战兢畏惧(启一17)。天使「圣哉!圣哉!圣哉」(3节)的呼喊,不但使以赛亚承认自己是「嘴唇不洁的人」,而且承认自己「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5节;三8),与自己用「祸哉」(五8-22)所谴责的百姓一样「祸哉」(5节)。
- 「坛」(6节)原文指祭坛(出二十七1)。
- 「这炭沾了你的嘴」(7节),象征先知「嘴唇不洁」(5节)的嘴将被神洁净和使用。
- 「赦免」(7节)原文又被译为「洁净」(出二十九37)、「赎罪」(利一4)、「遮盖」(创六14「抹上」原文),意思是付出了代价、遮盖了罪。
- 以赛亚蒙召的整个过程,都是神采取主动:神自我启示(1-3节),引导人知罪认罪(3-5节),赐下赎罪的恩典(6-7节)。神主动显明自己的圣洁和荣耀,并非为了定罪,而是引导人归向祂。因此,虽然「殿充满了烟云」(4节),所有的一切都令人无法仰视,神却让先知清楚地看见了「红炭」、「火剪」和「坛」(6节)。火代表神的圣洁和审判(创三24;民十一1-3;申四12、33、36),祭坛上祭牲的代死满足了神圣洁的要求(利十七11),所以祭坛上的「红炭」 也带着除罪、赎罪和洁净的果效,不但除去了人所承认的「嘴唇不洁」 (5节),也赎去了神在我们里面所看见的「罪孽 עָוֹן/ä·von’」(7节;一4;五18)和外面的「罪恶 חַטָּאָת/khat·tä·ä’」(7节;三9;五18)。以赛亚罪得赦免的经验(6-7节),使他依稀看见了百姓黑暗光景(五30)的解决之道,那就是神的仆人「要担当他们的罪孽」(五十三11)。
【赛六8】「我又听见主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我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
- 「我可以差遣谁呢」(8节),这句话就像神呼唤亚当「你在哪里」(创三9),并非神不知道,而是给人一个主动回应的机会。
- 「谁肯为我们去呢」(8节),这句话可能是三位一体的神彼此商量(约十二41),也可能是用来表示尊贵的「华丽的多数」(创一26)。
- 先知按着相反的顺序回应了神的呼召,迅速而完全:「我在这里」(8节)是回应「谁肯为我们去呢」,表示顺服;「请差遣我」(8节)是回应「我可以差遣谁呢」,表示甘心。
- 救赎立即带来了和好(8节),人从神的发怒之处得着了洁净和赦免,所以能以拯救之神为乐。以赛亚起初是要灭亡的罪人(5节),如今却蒙了救恩(7节);起初只能听见天使的呼喊(3节),现在却能听见神伟大的呼召:「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8节)?而与神和好的结果,使以赛亚立刻回应「我在这里,请差遣我」(8节)。他没有先问是什么任务,也没有先想自己喜不喜欢、合不合适、够不够格,只知道「我在这里」,要让神的心意得着满足,这正是每一个与神和好的蒙恩罪人所当有的回应——「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十二1)。
【赛六9】「祂说:『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赛六10】「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便得医治。』」
- 这是一个奇怪的使命:先知要谴责百姓不明白(9节),却又要确保他们不明白(10节)。第9节交错地提到外面的「听见」、「看见」和里面的「不明白」、「不晓得」,第10节又把「心」、「耳朵」、「眼睛」、「眼睛」、「耳朵」和「心」 排列成一个环,反复强调这个看似矛盾的使命。实际上,以赛亚以后的遭遇正是如此,他的信息清楚、全备,但却仍然被人拒绝、讥诮:「讥诮先知的说:他要将知识指教谁呢?要使谁明白传言呢?是那刚断奶离怀的吗」(二十八9)。
- 以赛亚所面对的困难,乃是人性的本身:只有真理才能让拒绝真理的人回头,但真理又会使拒绝真理的人更加「硬着颈项」(出三十二9),以致把得救的机会变成了审判的证据(来六4-8)。神提前宣告了责备的信息(9节)、百姓的回应(10节)和他们的结局(11-13节),清清楚楚、毫不隐瞒,但百姓却「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眼睛昏迷」(10节)。在神的话语面前,不懂是因为不肯懂,不信是因为不愿信,罪人的本性都是「心中刚硬,性情顽梗」(申二30)。人并不能完全认识自己,也无法看清那条下滑之路的终点,甚至开始滑动时还乐在其中。但神不但知道终点是什么,而且整个法则都是祂以完全的公义所定规的:「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罗六23)!
- 以赛亚的使命是宣告人心的愚昧和刚硬(9-10节),这是一个缺乏成就感和喝彩声的使命,听众不但会置若罔闻、而且会讥诮逼迫,他的一生的工作好像都是失败的。「学生不能高过先生;仆人不能高过主人」(太十24),主耶稣的遭遇是如此(太十三14-15;路八10;约十二37-41),使徒保罗的使命也是如此(徒二十八26-27),何况是传福音的门徒呢?因此,主耶稣大使命(太二十八18-20)并不是根据人,而是根据祂所宣告的:「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太二十八18)。所以我们只管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8节),只管「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提后四2),而放心地把工作的结果交托给神。正如主耶稣所说的:「弃绝我、不领受我话的人,有审判他的——就是我所讲的道在末日要审判他」(约十二48),又如使徒保罗所说的:「因为我们在神面前,无论在得救的人身上或灭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气。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这事谁能当得起呢」(林后二15-16)?
【赛六11】「我就说:『主啊!这到几时为止呢?』祂说:直到城邑荒凉,无人居住,房屋空闲无人,地土极其荒凉。」
【赛六12】「并且耶和华将人迁到远方,在这境内撇下的地土很多。」
【赛六13】「境内剩下的人若还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灭,像栗树、橡树虽被砍伐,树墩子却仍存留。这圣洁的种类在国中也是如此。」
- 「主啊!这到几时为止呢」(11节),这既是一种代求,也是在问神的计划。因此,神清楚地宣告:「直到城邑荒凉,无人居住」(11节),当亚述和巴比伦执行神刑罚的时候,百姓才会明白以赛亚所宣讲的一切。
- 百姓「耳朵发沉」(10节),把神的话当作耳旁风,但神不会让风轻轻拂过,而会让微风变为风暴。百姓「眼睛昏迷」(10节),掩目不看四周,但神不会让他们继续盲目,而会让他们看到自己所追求的「城邑、房屋、地土」(11节)都将毁灭(王下二十五8-10)。百姓「心蒙脂油」(10节),不肯思想将来,但神不会让他们继续自欺,而会让他们照着摩西反复警告的(利二十六33;申四27;二十八64)被掳到远方(12节;王下十七6;二十四14-16;二十五11),剩下的人「也必被吞灭」(13节)。
- 「树墩子」(13节),指大树砍下后留在地里的树根,比喻被掳之后的余民。以赛亚的蒙召以死亡开始,整个过程充满了让人不断思想的死亡的记号:君王的驾崩(1节)、先知自认「灭亡了」(5节)、焚烧祭牲的祭坛(6节)、被砍伐的「树墩子」。死亡似乎是无可避免的,但先知却发现死亡并非结局。祭坛上的审判炭火,却赦免了灭亡者的罪孽(7节);树干被砍倒了,「树墩子却仍存留」(13节),留在地里的根里仍有生命,可重新发出嫩枝、长成一棵新树,基督也将从这个根出来(十一1)。先知向瞎子和聋子所作的工作绝不会徒然,因为工作的主人乃是神自己。
- 「圣洁的种类」(13节),原文是「圣洁的种子、后裔、子孙」,与「行恶的种类」(一4)对应。这些人并不是比其他百姓更加敬虔、更加爱神,而是神分别为圣、「在生命册上记名的」(四3)余民,继续承受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四十一8;四十八19;六十五9、23;六十六22)。正如以赛亚看见的是天使带着火来(6节),让他以为自己的死期已到(5节),但听见的却是罪已得赎(7节)。同样,以赛亚在这里看见的是「栗树、橡树虽被砍伐」(13节),但听见却是「树墩子却仍存留。这圣洁的种类在国中也是如此」(13节)。这句话与「乌西雅王崩」(1节)首尾呼应,让我们清楚地看见:虽然百姓已经完全失败、只配接受惩罚,但神的救赎计划是「亲口应许,亲手成就」(王上八24),承受弥赛亚应许的百姓必将存活下去,直到神的应许成就。
- 百姓的盼望并非来自社会的改善,也不根据君王的谋划,而是出于神所预定的救恩。神是信实的,祂不但会按着自己公义的本性审判,也会按着自己慈爱的本性施怜悯,这道亮光将成为余民在黑暗的安慰和忍耐(西一5;帖前一3)。而到了这段信息的末尾,看似用罄的恩典(五4)将被恩典的得胜所超越,看到黑暗(五30)和绝望(六1)将被拯救(十二2-3)与歌唱(十二5)所取代,圣洁的神(六1-3)将继续住在锡安居民中间(十二6),祂对大卫的应许(一26)和锡安的应许(一27;四2-6)终将成就(九1-7;十一1-9)。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