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以赛亚书第6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赛六1】「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祂的衣裳垂下,遮满圣殿。」

【赛六2】「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个翅膀:用两个翅膀遮脸,两个翅膀遮脚,两个翅膀飞翔;」

【赛六3】「彼此呼喊说: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祂的荣光充满全地!」

【赛六4】「因呼喊者的声音,门槛的根基震动,殿充满了烟云。」

  • 「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1节),大约是主前740年。乌西雅王统治了半个世纪,「他寻求耶和华,神就使他亨通」(代下二十六5),「甚是强盛」(代下二十六15),但晚年却「心高气傲」(代下二十六16),在大麻风的刑罚中去世(代下二十六21-23)。在乌西雅王执政的五十二年里(代下二十六3),亚述暂停对外扩张,南国犹大和北国以色列都长期享受繁荣稳定。但乌西雅王驾崩之前,乌云已经密集,社会问题严重,五年前登基的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即普勒,主前745-727年执政)重新发动对外战争(王下十五19、29)。犹大开始走下坡路,亚述将成为神施行管教的刑杖(十5),北国以色列离灭亡还剩十八年,而圣殿在一百五十四年后就要被毁。
  • 「撒拉弗 שָׂרָף/sä·räf’」(2节)的字根是「燃烧 שָׂרַף/sä·raf’」(创十一3),又被译为「火蛇」(民二十一6;申八15)、「火焰」(赛十四29;三十6),在这里是指一类天使。他们以翅膀遮脸,可能表示敬畏(出十九21);以翅膀遮脚,可能表示圣洁;以翅膀飞翔,可能表示行动迅速。
  • 希伯来语用重复来表示最高的境界,如:用「金金、银银」来表达「金的银的」(王下二十五15),用「坑坑」来表达「许多石漆坑」(创十四10)。「圣 קָדוֹשׁ/kä·doshe’」(3节)的意思是「不同的、独特的」,「圣哉!圣哉!圣哉」(3节)是三次重复(耶二十二29;结二十一27),强调神的完全圣洁是人的语言无法表达的。
  • 神的完全圣洁(3节),意味着祂的本性独特,是受造之物不可接近、不可逾越的,所以圣殿的「门槛的根基震动,殿充满了烟云」(4节)。「门槛的根基震动」,就像神降临西奈山(出十九18),象征神的威严不变。「殿充满了烟云」,就像所罗门献殿时的情景(王上八10),象征神的同在不变。
  • 一-五章的序言描述了当时百姓的属灵光景。先知以赛亚可能早已开始事奉(一1),但这是第一次在异象中见到神,时间可能在乌西雅王去世的前后。此时的立约之民忽略圣约,藐视神「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罗二4),不但地上的道路「黑暗艰难」(五30),上面的盼望也「变为昏暗」(五30),君王也不再能带来安全感(1节),人的努力已经走到尽头。这时,神差遣以赛亚,在黑暗之中发出救恩的亮光:祂将赐下一位伟大的君王(九6-7)。为此,神首先让先知看到永生的「大君王」(5节)仍然「坐在高高的宝座上」(1节),「惟独耶和华被尊崇」(二11、17);祂的「衣裳垂下,遮满圣殿」(1节),从来没有离开祂的圣殿和百姓;祂的荣光「充满全地」(3节),人的失败并不能减少神的荣耀,地上君王的更替、强权的兴衰,始终都在神的管理之中(二1-4)。
  • 本章记录了先知蒙召的过程,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结构:
    • A. 神的显现(1-4节);
    •  B. 先知蒙赦免(5-7节);
    •   C. 先知接受差遣(8节);
    •  B1. 先知的使命(9-10节;
    • A1. 神的计划(11-13节)。
  • 六-十二章预言了弥赛亚的救赎计划,以先知蒙召开始、救恩之歌结束,包括四个部分:
    1. 先知蒙召(六1-13);
    2. 神主动应许以马内利(七1-九7);
    3. 神怎样成就以马内利(九8-十一16);
    4. 救恩之歌(十二1-6)。

【赛六5】「那时我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

【赛六6】「有一撒拉弗飞到我跟前,手里拿着红炭,是用火剪从坛上取下来的,」

【赛六7】「将炭沾我的口,说:『看哪,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恶就赦免了。』」

  • 神全然圣洁,每一个真正遇见神的人(5b),第一反应绝不是兴奋陶醉,而在神的圣洁中看见自己的不洁和不配(利十九2),发现自己是当「灭亡」的(5节;士六22;十三22),因此战兢畏惧(启一17)。天使「圣哉!圣哉!圣哉」(3节)的呼喊,不但使以赛亚承认自己是「嘴唇不洁的人」,而且承认自己「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5节;三8),与自己用「祸哉」(五8-22)所谴责的百姓一样「祸哉」(5节)。
  • 「坛」(6节)原文指祭坛(出二十七1)。
  • 「这炭沾了你的嘴」(7节),象征先知「嘴唇不洁」(5节)的嘴将被神洁净和使用。
  • 「赦免」(7节)原文又被译为「洁净」(出二十九37)、「赎罪」(利一4)、「遮盖」(创六14「抹上」原文),意思是付出了代价、遮盖了罪。
  • 以赛亚蒙召的整个过程,都是神采取主动:神自我启示(1-3节),引导人知罪认罪(3-5节),赐下赎罪的恩典(6-7节)。神主动显明自己的圣洁和荣耀,并非为了定罪,而是引导人归向祂。因此,虽然「殿充满了烟云」(4节),所有的一切都令人无法仰视,神却让先知清楚地看见了「红炭」、「火剪」和「坛」(6节)。火代表神的圣洁和审判(创三24;民十一1-3;申四12、33、36),祭坛上祭牲的代死满足了神圣洁的要求(利十七11),所以祭坛上的「红炭」 也带着除罪、赎罪和洁净的果效,不但除去了人所承认的「嘴唇不洁」 (5节),也赎去了神在我们里面所看见的「罪孽 עָוֹן/ä·von’」(7节;一4;五18)和外面的「罪恶 חַטָּאָת/khat·tä·ä’」(7节;三9;五18)。以赛亚罪得赦免的经验(6-7节),使他依稀看见了百姓黑暗光景(五30)的解决之道,那就是神的仆人「要担当他们的罪孽」(五十三11)。

【赛六8】「我又听见主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我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

  • 「我可以差遣谁呢」(8节),这句话就像神呼唤亚当「你在哪里」(创三9),并非神不知道,而是给人一个主动回应的机会。
  • 「谁肯为我们去呢」(8节),这句话可能是三位一体的神彼此商量(约十二41),也可能是用来表示尊贵的「华丽的多数」(创一26)。
  • 先知按着相反的顺序回应了神的呼召,迅速而完全:「我在这里」(8节)是回应「谁肯为我们去呢」,表示顺服;「请差遣我」(8节)是回应「我可以差遣谁呢」,表示甘心。
  • 救赎立即带来了和好(8节),人从神的发怒之处得着了洁净和赦免,所以能以拯救之神为乐。以赛亚起初是要灭亡的罪人(5节),如今却蒙了救恩(7节);起初只能听见天使的呼喊(3节),现在却能听见神伟大的呼召:「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8节)?而与神和好的结果,使以赛亚立刻回应「我在这里,请差遣我」(8节)。他没有先问是什么任务,也没有先想自己喜不喜欢、合不合适、够不够格,只知道「我在这里」,要让神的心意得着满足,这正是每一个与神和好的蒙恩罪人所当有的回应——「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十二1)。

【赛六9】「祂说:『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赛六10】「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便得医治。』」

  • 这是一个奇怪的使命:先知要谴责百姓不明白(9节),却又要确保他们不明白(10节)。第9节交错地提到外面的「听见」、「看见」和里面的「不明白」、「不晓得」,第10节又把「心」、「耳朵」、「眼睛」、「眼睛」、「耳朵」和「心」 排列成一个环,反复强调这个看似矛盾的使命。实际上,以赛亚以后的遭遇正是如此,他的信息清楚、全备,但却仍然被人拒绝、讥诮:「讥诮先知的说:他要将知识指教谁呢?要使谁明白传言呢?是那刚断奶离怀的吗」(二十八9)。
  • 以赛亚所面对的困难,乃是人性的本身:只有真理才能让拒绝真理的人回头,但真理又会使拒绝真理的人更加「硬着颈项」(出三十二9),以致把得救的机会变成了审判的证据(来六4-8)。神提前宣告了责备的信息(9节)、百姓的回应(10节)和他们的结局(11-13节),清清楚楚、毫不隐瞒,但百姓却「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眼睛昏迷」(10节)。在神的话语面前,不懂是因为不肯懂,不信是因为不愿信,罪人的本性都是「心中刚硬,性情顽梗」(申二30)。人并不能完全认识自己,也无法看清那条下滑之路的终点,甚至开始滑动时还乐在其中。但神不但知道终点是什么,而且整个法则都是祂以完全的公义所定规的:「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罗六23)!
  • 以赛亚的使命是宣告人心的愚昧和刚硬(9-10节),这是一个缺乏成就感和喝彩声的使命,听众不但会置若罔闻、而且会讥诮逼迫,他的一生的工作好像都是失败的。「学生不能高过先生;仆人不能高过主人」(太十24),主耶稣的遭遇是如此(太十三14-15;路八10;约十二37-41),使徒保罗的使命也是如此(徒二十八26-27),何况是传福音的门徒呢?因此,主耶稣大使命(太二十八18-20)并不是根据人,而是根据祂所宣告的:「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太二十八18)。所以我们只管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8节),只管「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提后四2),而放心地把工作的结果交托给神。正如主耶稣所说的:「弃绝我、不领受我话的人,有审判他的——就是我所讲的道在末日要审判他」(约十二48),又如使徒保罗所说的:「因为我们在神面前,无论在得救的人身上或灭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气。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这事谁能当得起呢」(林后二15-16)?

【赛六11】「我就说:『主啊!这到几时为止呢?』祂说:直到城邑荒凉,无人居住,房屋空闲无人,地土极其荒凉。」

【赛六12】「并且耶和华将人迁到远方,在这境内撇下的地土很多。」

【赛六13】「境内剩下的人若还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灭,像栗树、橡树虽被砍伐,树墩子却仍存留。这圣洁的种类在国中也是如此。」

  • 「主啊!这到几时为止呢」(11节),这既是一种代求,也是在问神的计划。因此,神清楚地宣告:「直到城邑荒凉,无人居住」(11节),当亚述和巴比伦执行神刑罚的时候,百姓才会明白以赛亚所宣讲的一切。
  • 百姓「耳朵发沉」(10节),把神的话当作耳旁风,但神不会让风轻轻拂过,而会让微风变为风暴。百姓「眼睛昏迷」(10节),掩目不看四周,但神不会让他们继续盲目,而会让他们看到自己所追求的「城邑、房屋、地土」(11节)都将毁灭(王下二十五8-10)。百姓「心蒙脂油」(10节),不肯思想将来,但神不会让他们继续自欺,而会让他们照着摩西反复警告的(利二十六33;申四27;二十八64)被掳到远方(12节;王下十七6;二十四14-16;二十五11),剩下的人「也必被吞灭」(13节)。
  • 「树墩子」(13节),指大树砍下后留在地里的树根,比喻被掳之后的余民。以赛亚的蒙召以死亡开始,整个过程充满了让人不断思想的死亡的记号:君王的驾崩(1节)、先知自认「灭亡了」(5节)、焚烧祭牲的祭坛(6节)、被砍伐的「树墩子」。死亡似乎是无可避免的,但先知却发现死亡并非结局。祭坛上的审判炭火,却赦免了灭亡者的罪孽(7节);树干被砍倒了,「树墩子却仍存留」(13节),留在地里的根里仍有生命,可重新发出嫩枝、长成一棵新树,基督也将从这个根出来(十一1)。先知向瞎子和聋子所作的工作绝不会徒然,因为工作的主人乃是神自己。
  • 「圣洁的种类」(13节),原文是「圣洁的种子、后裔、子孙」,与「行恶的种类」(一4)对应。这些人并不是比其他百姓更加敬虔、更加爱神,而是神分别为圣、「在生命册上记名的」(四3)余民,继续承受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四十一8;四十八19;六十五9、23;六十六22)。正如以赛亚看见的是天使带着火来(6节),让他以为自己的死期已到(5节),但听见的却是罪已得赎(7节)。同样,以赛亚在这里看见的是「栗树、橡树虽被砍伐」(13节),但听见却是「树墩子却仍存留。这圣洁的种类在国中也是如此」(13节)。这句话与「乌西雅王崩」(1节)首尾呼应,让我们清楚地看见:虽然百姓已经完全失败、只配接受惩罚,但神的救赎计划是「亲口应许,亲手成就」(王上八24),承受弥赛亚应许的百姓必将存活下去,直到神的应许成就。
  • 百姓的盼望并非来自社会的改善,也不根据君王的谋划,而是出于神所预定的救恩。神是信实的,祂不但会按着自己公义的本性审判,也会按着自己慈爱的本性施怜悯,这道亮光将成为余民在黑暗的安慰和忍耐(西一5;帖前一3)。而到了这段信息的末尾,看似用罄的恩典(五4)将被恩典的得胜所超越,看到黑暗(五30)和绝望(六1)将被拯救(十二2-3)与歌唱(十二5)所取代,圣洁的神(六1-3)将继续住在锡安居民中间(十二6),祂对大卫的应许(一26)和锡安的应许(一27;四2-6)终将成就(九1-7;十一1-9)。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以赛亚书   先知   的人   圣洁   百姓   的是   树墩   君王   撒拉   城邑   都是   耶和华   基督   祭坛   使命   不洁   翅膀   二十六   自己的   嘴唇   脂油   我在这里   罪孽   会让   耳朵   眼睛   二十八   谁呢   烟云   天使   就像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