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利未记查经第4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利四1】「耶和华对摩西说:」

【利四2】「『你晓谕以色列人说:若有人在耶和华所吩咐不可行的什么事上误犯了一件,」

【利四3】「或是受膏的祭司犯罪,使百姓陷在罪里,就当为他所犯的罪把没有残疾的公牛犊献给耶和华为赎罪祭。」

【利四4】「他要牵公牛到会幕门口,在耶和华面前按手在牛的头上,把牛宰于耶和华面前。」

  • 第四个祭是「赎罪祭」(3节),是把祭牲的脂油和腰子「烧在燔祭的坛上」献给神(10节),其它部分或者搬到营外烧掉(12节),或者由祭司吃掉(六26-30)。「赎罪祭」的功用是除去罪的影响,而不是除去罪,「因为公牛和山羊的血,断不能除罪」(来十4),神「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出三十四7)。「赎罪祭」是为了洁净神的百姓(十二8,十四9;来十2),使人「蒙赦免」(20、26、31、35节;五6、10、13)、与神恢复交通(十六19),让神得以继续与祂的百姓同住(十五31)。「赎罪祭」预表神「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作了赎罪祭」(罗八3),「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来十12-14),彻底洁净了他们(来一3;九13-14;约壹一7;启七14),使神「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和他们的过犯」(来十17)。
  • 「误犯」原文指「无心的过失或粗心的罪、因疏忽而造成的罪」,原因是人肉体的软弱,而不是故意悖逆、抵挡神。「赎罪祭」只对「误犯」的罪有效。人「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来十26),必须按照律法惩罚(民十五30-31;三十五31)。因此,主耶稣说:「凡说话干犯人子的,还可得赦免;惟独亵渎圣灵的,总不得赦免」(路十二10)。
  • 第一种犯罪是「受膏的祭司犯罪」,也就是属灵的领袖大祭司「误犯」了罪(2节),会影响到全体百姓,「使百姓陷在罪里」,所以祭物的价值最高,是两岁的「公牛犊」(3节,《他勒目 Talmud》Rosh haShanah 10a)。大祭司必须「按手在牛的头上」,象征在神面前承认自己的罪,并由无辜的祭牲代自己受惩罚。「受膏的祭司」在这里可能特指大祭司。

【利四5】「受膏的祭司要取些公牛的血带到会幕,」

【利四6】「把指头蘸于血中,在耶和华面前对着圣所的幔子弹血七次,」

【利四7】「又要把些血抹在会幕内、耶和华面前香坛的四角上,再把公牛所有的血倒在会幕门口、燔祭坛的脚那里。」

  • 在「赎罪祭」中,血的处理非常严肃,「因血里有生命,所以能赎罪」(十七11)。「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来九22),所以基督「不用山羊和牛犊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远赎罪的事」(来九12)。
  • 大祭司在会幕里事奉神,他的罪也会使会幕变得污秽,所以必须把血「带到会幕」(5节),洁净「香坛」,恢复他在神面前的属灵功用。
  • 「燔祭坛」本是神追讨人的罪的地方,但因着神儿子宝血的功用,却成了成就救赎的地方。这些血倒在「燔祭坛的脚那里」,神看见了基督的血,就不再追讨人的罪,人就恢复了蒙恩的地位。

【利四8】「要把赎罪祭公牛所有的脂油,乃是盖脏的脂油和脏上所有的脂油,」

【利四9】「并两个腰子和腰子上的脂油,就是靠腰两旁的脂油,与肝上的网子和腰子,一概取下,」

【利四10】「与平安祭公牛上所取的一样;祭司要把这些烧在燔祭的坛上。」

祭牲的「脂油」代表荣美,「腰子」代表生命力。在希伯来文化中,「腰子」掌管情感,又被译为「心肠」(伯十九27;诗十六7)或「肺腑」(伯十六13;诗七十三21)。「把这些烧在燔祭的坛上」,功用相当于「燔祭」,目的是「作为馨香的祭」(31节)求神悦纳。

【利四11】「公牛的皮和所有的肉,并头、腿、脏、腑、粪,」

【利四12】「就是全公牛,要搬到营外洁净之地、倒灰之所,用火烧在柴上。」

  • 赎罪祭牲要在「营外洁净之地」烧掉,象征离开蒙恩的范围。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大声喊着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可十五34),正是祂代我们受这刑罚、被神掩面不看的时刻。「牲畜的身子被烧在营外。所以,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来十三11-12)。
  • 虽然赎罪祭牲被「搬到营外」,但这祭牲并没有担当人的罪孽,所以那里还是「洁净之地」。只有「赎罪日」把一只公山羊「打发人送到旷野去,归与阿撒泻勒」(十六10),那只羊才是「担当他们一切的罪孽」(十六22),预表彻底清除罪,让罪从眼前彻底消失。所以「那放羊归与阿撒泻勒的人」(十六26)是不洁净的,「要洗衣服,用水洗身,然后进营」(十六26)。
  • 用来描述献祭、烧香的「烧קָטַר」原文意思是「使祭物上升如烟」(10节),而本节的「烧שָׂרַף」(创十一3;出十二10)原文意思是「焚烧」(出三十二20),并非为了献给神,而是严肃地处置献祭后剩余物品。

【利四13】「『以色列全会众若行了耶和华所吩咐不可行的什么事,误犯了罪,是隐而未现、会众看不出来的,」

【利四14】「会众一知道所犯的罪就要献一只公牛犊为赎罪祭,牵到会幕前。」

【利四15】「会中的长老就要在耶和华面前按手在牛的头上,将牛在耶和华面前宰了。」

【利四16】「受膏的祭司要取些公牛的血带到会幕,」

【利四17】「把指头蘸于血中,在耶和华面前对着幔子弹血七次,」

【利四18】「又要把些血抹在会幕内、耶和华面前坛的四角上,再把所有的血倒在会幕门口、燔祭坛的脚那里。」

【利四19】「把牛所有的脂油都取下,烧在坛上;」

【利四20】「收拾这牛,与那赎罪祭的牛一样。祭司要为他们赎罪,他们必蒙赦免。」

【利四21】「他要把牛搬到营外烧了,像烧头一个牛一样;这是会众的赎罪祭。」

  • 第二种犯罪是「以色列全会众」误犯了罪(13节),祭物的价值和大祭司犯罪一样,必须由「会中的长老」在神面前「按手在牛的头上」(15节),代表会众在神面前认罪,其他的步骤与大祭司犯罪相同。因为以色列全体是一个「祭司的国度」(出十九6),所以全体所犯的罪与大祭司的罪相等。
  • 「赎罪」(20节)原文的意思是「遮盖」(创六14的「抹上」)、「化解」(创三十二20的「解」)、「洁净」(出二十九36)、「代替」,这里意思是「代替」。「祭司要为他们赎罪」,表就是祭司作为「中保」代替献祭者承担罪责,使献祭者因着「必蒙赦免」的应许(20、26、31、35节;五6、10、13),「良心既被洁净,就不再觉得有罪了」(来十2)。而罪的全部后果,要等候将来那位「中保」(赛四十二6;提前二5)舍命付上「罪的工价」(罗六23),才能彻底解决。正如误杀人者可以跑到逃城,免受杀人的刑罚,但他犯罪的全部后果要「等到受圣膏的大祭司死了」才能解除(民三十五25),而基督是那位真正的「将来美事的大祭司」(来九11),祂「一次被献,担当了多人的罪」(来九28),彻底解决了罪的后果。

【利四22】「『官长若行了耶和华——他神所吩咐不可行的什么事,误犯了罪,」

【利四23】「所犯的罪自己知道了,就要牵一只没有残疾的公山羊为供物,」

【利四24】「按手在羊的头上,宰于耶和华面前、宰燔祭牲的地方;这是赎罪祭。」

【利四25】「祭司要用指头蘸些赎罪祭牲的血,抹在燔祭坛的四角上,把血倒在燔祭坛的脚那里。」

【利四26】「所有的脂油,祭司都要烧在坛上,正如平安祭的脂油一样。至于他的罪,祭司要为他赎了,他必蒙赦免。」

  • 第三种犯罪是「官长」误犯了罪(22节),必须由本人「按手在羊的头上」(24节),在神面前认罪。
  • 「官长」是民间的领袖,他犯罪只会影响自己管理的会众,所以使用的祭牲「公山羊」(23节)在价值上也低于祭司和全民所用的「公牛犊」(3节)。
  • 「官长」由祭司代赎,所以不需要「将血带进会幕在圣所赎罪」(六30),但需要在「燔祭坛的四角」(25节)抹血,并且剩余的祭牲肉要留给祭司和家中男子在圣所中吃(六25-27)。
  • 用作赎罪祭的「公山羊 שָׂעִיר」原文指一种毛长而卷的山羊(23节;出二十七23),又被译为野山羊(赛十三21,三十四14)、「鬼魔」(十七7原文;代下十一15原文)。而以色列人平时吃的、用来献燔祭和平安祭的「山羊 עֵז」则是顺毛的(一10;三12;创二十七2)。

【利四27】「『民中若有人行了耶和华所吩咐不可行的什么事,误犯了罪,」

【利四28】「所犯的罪自己知道了,就要为所犯的罪牵一只没有残疾的母山羊为供物,」

【利四29】「按手在赎罪祭牲的头上,在那宰燔祭牲的地方宰了。」

【利四30】「祭司要用指头蘸些羊的血,抹在燔祭坛的四角上,所有的血都要倒在坛的脚那里,」

【利四31】「又要把羊所有的脂油都取下,正如取平安祭牲的脂油一样。祭司要在坛上焚烧,在耶和华面前作为馨香的祭,为他赎罪,他必蒙赦免。」

【利四32】「『人若牵一只绵羊羔为赎罪祭的供物,必要牵一只没有残疾的母羊,」

【利四33】「按手在赎罪祭牲的头上,在那宰燔祭牲的地方宰了作赎罪祭。」

【利四34】「祭司要用指头蘸些赎罪祭牲的血,抹在燔祭坛的四角上,所有的血都要倒在坛的脚那里,」

【利四35】「又要把所有的脂油都取下,正如取平安祭羊羔的脂油一样。祭司要按献给耶和华火祭的条例,烧在坛上。至于所犯的罪,祭司要为他赎了,他必蒙赦免。』」

  • 第四种犯罪是百姓「误犯了罪」(27节),必须由本人「按手在赎罪祭牲的头上」(29、33节),在神面前认罪。
  • 百姓犯罪只会影响个人、家庭和周围的人,所以可以根据经济能力,用较便宜的「母山羊」(28节)、「绵羊羔」(32节)、「两只斑鸠或是两只雏鸽」(五7)、「细面伊法十分之一」(五11)作为祭物,其他步骤都与「官长」相同。
  • 不同的祭牲不是根据罪行的大小,而是根据犯罪者的身分。因为不同身分的人犯罪,会带来不同的影响,所以神追讨的原则是:「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路十二48)。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利未记   祭司   脂油   耶和华   公牛   面前   山羊   祭坛   头上   会众   洁净   腰子   一只   官长   大祭司   自己的   的人   倒在   以色列   平安   百姓   原文   所犯   四角   要为   指头   什么事   向谁   又要   要用   基督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