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传道书第4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传四1】「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压。看哪,受欺压的流泪,且无人安慰;欺压他们的有势力,也无人安慰他们。」

【传四2】「因此,我赞叹那早已死的死人,胜过那还活着的活人。」

【传四3】「并且我以为那未曾生的,就是未见过日光之下恶事的,比这两等人更强。」

  • 四1-五7的主题是「日光之下凡事都相对」,与一12-二26「日光之下凡事都虚空」平行,包括七个例子:
    1. 活着不一定比没活好(四1-3);
    2. 勤奋不一定比懒惰好(四4-6);
    3. 孤身不一定比同伴好(四7-12);
    4. 智慧不一定比愚昧好(四13-16);
    5. 献祭不一定比聆听好(五1);
    6. 多言不一定比寡语好(五2-3);
    7. 许愿不一定比不许好(五4-7)。
  • 1-3节是「日光之下凡事都相对」的第一个例子:活着不一定比没活好。
  •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压」(1a),可译为「我转而观看日光之下所发生的一切欺压之事」(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 虽然「人莫强如在他经营的事上喜乐,因为这是他的分」(三22),但人得着的未必是喜乐、反而可能是「流泪」(1b)。因为在日光之下经常发生欺压之事,受欺压者不但不能享受自己的分,而且「无人安慰」(1b)。可见人活着不一定是最好的事(2-3节),有些人是生不如死,有些人是受尽痛苦而死,欢乐总是没有痛苦多,何必生下自己呢?人生就像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忍受生活就像迅速踩过一些荆棘,然后踏入另外一些荆棘,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传四4】「我又见人为一切的劳碌和各样灵巧的工作就被邻舍嫉妒。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

【传四5】「愚昧人抱着手,吃自己的肉。」

【传四6】「满了一把,得享安静,强如满了两把,劳碌捕风。」

  • 4-6节是「日光之下凡事都相对」的第二个例子:勤奋不一定比懒惰好。
  • 「我又见人为一切的劳碌和各样灵巧的工作就被邻舍嫉妒」(4节),可译为「我见人因彼此嫉妒而有一切的劳碌和各样工作的成就」(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NASB、NIV译本)。日光之下的各种勤奋和成就,动机大都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嫉妒和比较。许多人热衷于工作,听起来总是崇高的,看穿了却是肤浅的,日光之下的努力都是出于野心、止于愚昧(二19、21)、归于虚空。
  • 沉溺于竞争的勤奋固然是虚空(4节),冷漠厌世的懒惰也没有好结局(5节)。「抱着手」(5a)指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吃自己的肉」(5b),比喻挨饿。
  • 「满了一把」(6a),指工作点到为止,但却「得享安静」(6a)。「满了两把」(6b),指工作积极进取,但却没有得到更多的满足和安息,最终只是「劳碌捕风」(6b)。那么,人真的能把握好争竞与逃避、上进与懈怠、「一把」与「两把」之间的合适界限吗?正如一阵风吹来,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不冷,到底怎样才算冷或不冷呢?

【传四7】「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有一件虚空的事:」

【传四8】「有人孤单无二,无子无兄,竟劳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钱财为足。他说:『我劳劳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乐,到底是为谁呢?』这也是虚空,是极重的劳苦。」

【传四9】「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

【传四10】「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

【传四11】「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独睡怎能暖和呢?」

【传四12】「有人攻胜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敌挡他;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

  • 7-12节是「日光之下凡事都相对」的第三个例子:孤身不一定比同伴好。
  •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有一件虚空的事」(7节),可译为「我转而观看日光之下有一件虚空的事」(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 10-12a是三句谚语,用来诠释「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9a)。这三句谚语可能取材于旅途中的危险:崎岖的道路(10节)、寒冷的夜晚(11节)和打劫的强盗(12a)。
  • 「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12b),是古代常见的箴言,在苏美尔和亚喀得的文献中也可以见到。
  • 人若孤身一人,固然可以无牵无挂、专心工作,但「劳碌不息」(8a)所赚得的财富却给不出去;既无亲朋好友可以分享,也无子孙可以继承,最终还不归自己享受(7-8节),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的成就若是无人能够分享,不但「是虚空」(9b),而且「是极重的劳苦」(9b)。人若有同伴,虽然牵挂和分享的人都多了,但彼此配搭的果效更美、彼此分享的喜乐也更多(9-12节)。

【传四13】「贫穷而有智慧的少年人胜过年老不肯纳谏的愚昧王。」

【传四14】「这人是从监牢中出来作王,在他国中,生来原是贫穷的。」

【传四15】「我见日光之下一切行动的活人都随从那第二位,就是起来代替老王的少年人。」

【传四16】「他所治理的众人就是他的百姓,多得无数;在他后来的人尚且不喜悦他。这真是虚空,也是捕风。」

  • 13-16节是「日光之下凡事都相对」的第四个例子:智慧不一定比愚昧好。
  • 9-12节是第8节的反例,而13-16节却是9-12节的反例。有同伴(9-12节)固然比孤身一人好(8节);但这种好却不能持久,同伴多(13节)和没同伴(16节)最后的结局都一样。
  • 「少年人」(13节),指年轻人,三十岁的约瑟(创四十一12)和罗波安四十多岁的参谋(王上十二8)都被称为「少年人」。
  • 「年老不肯纳谏」(13节),原文是「年老不再纳谏」(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表示这位老王原来是愿意纳谏的,年老后才变得孤立而愚昧,以致失去了同伴的支持。
  • 「在他后来的人尚且不喜悦他」(16节),可译为「但后来的人还是不喜欢他」(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因此,人永远都不要以为自己有多么重要,君王精神崩溃的一个先兆,就是坚信臣民非常需要自己。
  • 这位年轻人出身贫寒、人生坎坷(14节),却大有智慧、广受拥戴(15-16a),但这样伟大的成就却不能持久。他的同伴固然「多得无数」(16节)、他的成就也有「众人」(16节)分享,但最终还是被「后来的人」(16节)所厌弃,和愚昧的老王一样陷入孤立。因此,无论是智慧还是愚昧、有同伴还是没同伴、有人分享还是无人分享,最终都不能长久;世上一切伟大的成就,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会被后来的人厌倦、淡忘。日光之下凡事都是相对的,在为一个人举行葬礼之前,没有人能断言他的一生会如何。人眼中看为好的,往往不是最好,因为「凡不是永恒的事,最终都会被时间淘汰 All that is not eternal is eternally out of date」(C.S. Lewis, The Four Loves)。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传道书   日光   的人   虚空   同伴   劳碌   愚昧   在他   孤身   译本   事都   英文   修订版   一人   自己的   我又   工作   成就   满了   例子   多得   二人   智慧   勤奋   喜乐   这人   都是   译为   少年人   支派   喜悦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