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书第4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传四1】「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压。看哪,受欺压的流泪,且无人安慰;欺压他们的有势力,也无人安慰他们。」
【传四2】「因此,我赞叹那早已死的死人,胜过那还活着的活人。」
【传四3】「并且我以为那未曾生的,就是未见过日光之下恶事的,比这两等人更强。」
- 四1-五7的主题是「日光之下凡事都相对」,与一12-二26「日光之下凡事都虚空」平行,包括七个例子:
- 活着不一定比没活好(四1-3);
- 勤奋不一定比懒惰好(四4-6);
- 孤身不一定比同伴好(四7-12);
- 智慧不一定比愚昧好(四13-16);
- 献祭不一定比聆听好(五1);
- 多言不一定比寡语好(五2-3);
- 许愿不一定比不许好(五4-7)。
- 1-3节是「日光之下凡事都相对」的第一个例子:活着不一定比没活好。
-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压」(1a),可译为「我转而观看日光之下所发生的一切欺压之事」(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 虽然「人莫强如在他经营的事上喜乐,因为这是他的分」(三22),但人得着的未必是喜乐、反而可能是「流泪」(1b)。因为在日光之下经常发生欺压之事,受欺压者不但不能享受自己的分,而且「无人安慰」(1b)。可见人活着不一定是最好的事(2-3节),有些人是生不如死,有些人是受尽痛苦而死,欢乐总是没有痛苦多,何必生下自己呢?人生就像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忍受生活就像迅速踩过一些荆棘,然后踏入另外一些荆棘,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传四4】「我又见人为一切的劳碌和各样灵巧的工作就被邻舍嫉妒。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
- 4-6节是「日光之下凡事都相对」的第二个例子:勤奋不一定比懒惰好。
- 「我又见人为一切的劳碌和各样灵巧的工作就被邻舍嫉妒」(4节),可译为「我见人因彼此嫉妒而有一切的劳碌和各样工作的成就」(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NASB、NIV译本)。日光之下的各种勤奋和成就,动机大都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嫉妒和比较。许多人热衷于工作,听起来总是崇高的,看穿了却是肤浅的,日光之下的努力都是出于野心、止于愚昧(二19、21)、归于虚空。
- 沉溺于竞争的勤奋固然是虚空(4节),冷漠厌世的懒惰也没有好结局(5节)。「抱着手」(5a)指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吃自己的肉」(5b),比喻挨饿。
- 「满了一把」(6a),指工作点到为止,但却「得享安静」(6a)。「满了两把」(6b),指工作积极进取,但却没有得到更多的满足和安息,最终只是「劳碌捕风」(6b)。那么,人真的能把握好争竞与逃避、上进与懈怠、「一把」与「两把」之间的合适界限吗?正如一阵风吹来,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不冷,到底怎样才算冷或不冷呢?
【传四8】「有人孤单无二,无子无兄,竟劳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钱财为足。他说:『我劳劳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乐,到底是为谁呢?』这也是虚空,是极重的劳苦。」
【传四9】「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
【传四10】「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
【传四11】「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独睡怎能暖和呢?」
【传四12】「有人攻胜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敌挡他;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
- 7-12节是「日光之下凡事都相对」的第三个例子:孤身不一定比同伴好。
-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有一件虚空的事」(7节),可译为「我转而观看日光之下有一件虚空的事」(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 10-12a是三句谚语,用来诠释「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9a)。这三句谚语可能取材于旅途中的危险:崎岖的道路(10节)、寒冷的夜晚(11节)和打劫的强盗(12a)。
- 「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12b),是古代常见的箴言,在苏美尔和亚喀得的文献中也可以见到。
- 人若孤身一人,固然可以无牵无挂、专心工作,但「劳碌不息」(8a)所赚得的财富却给不出去;既无亲朋好友可以分享,也无子孙可以继承,最终还不归自己享受(7-8节),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的成就若是无人能够分享,不但「是虚空」(9b),而且「是极重的劳苦」(9b)。人若有同伴,虽然牵挂和分享的人都多了,但彼此配搭的果效更美、彼此分享的喜乐也更多(9-12节)。
【传四13】「贫穷而有智慧的少年人胜过年老不肯纳谏的愚昧王。」
【传四14】「这人是从监牢中出来作王,在他国中,生来原是贫穷的。」
【传四15】「我见日光之下一切行动的活人都随从那第二位,就是起来代替老王的少年人。」
【传四16】「他所治理的众人就是他的百姓,多得无数;在他后来的人尚且不喜悦他。这真是虚空,也是捕风。」
- 13-16节是「日光之下凡事都相对」的第四个例子:智慧不一定比愚昧好。
- 9-12节是第8节的反例,而13-16节却是9-12节的反例。有同伴(9-12节)固然比孤身一人好(8节);但这种好却不能持久,同伴多(13节)和没同伴(16节)最后的结局都一样。
- 「少年人」(13节),指年轻人,三十岁的约瑟(创四十一12)和罗波安四十多岁的参谋(王上十二8)都被称为「少年人」。
- 「年老不肯纳谏」(13节),原文是「年老不再纳谏」(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表示这位老王原来是愿意纳谏的,年老后才变得孤立而愚昧,以致失去了同伴的支持。
- 「在他后来的人尚且不喜悦他」(16节),可译为「但后来的人还是不喜欢他」(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因此,人永远都不要以为自己有多么重要,君王精神崩溃的一个先兆,就是坚信臣民非常需要自己。
- 这位年轻人出身贫寒、人生坎坷(14节),却大有智慧、广受拥戴(15-16a),但这样伟大的成就却不能持久。他的同伴固然「多得无数」(16节)、他的成就也有「众人」(16节)分享,但最终还是被「后来的人」(16节)所厌弃,和愚昧的老王一样陷入孤立。因此,无论是智慧还是愚昧、有同伴还是没同伴、有人分享还是无人分享,最终都不能长久;世上一切伟大的成就,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会被后来的人厌倦、淡忘。日光之下凡事都是相对的,在为一个人举行葬礼之前,没有人能断言他的一生会如何。人眼中看为好的,往往不是最好,因为「凡不是永恒的事,最终都会被时间淘汰 All that is not eternal is eternally out of date」(C.S. Lewis, The Four Loves)。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