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以赛亚书第13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赛十三1】「亚摩斯的儿子以赛亚得默示,论巴比伦。」

  • 「默示 מַשָּׂא/mas-saw’」(1节)的原文与一1的「默示 חָזוֹן/khaw-zone’」和二1的「默示 חָזָה/khaw-zaw’」并非同一个词,又被译为「预言」(王下九25)、「重担」(二十二25),指神放在人心中的负担、不得不说的预言。
  • 十三-二十三章的预言并非按照时间顺序,而是用十个「默示」(十三1;十四28;十五1;十七1;十九1;二十一1、11、13;二十二1;二十三1)组成一个交错平行结构,两组预言各包括五个「默示」,启示神在全地掌权:
    • A. 巴比伦必不长久(十三1-十四27);
    •  B. 非利士错估前途(十四28-32);
    •   C. 摩押徒然祈求偶像(十五-十六章);
    •    D. 北国错误倚靠盟友(十七-十八章);
    •     E. 埃及的谋略将被败坏(十九-二十章);
    • A1. 巴比伦必要倾倒(二十一1-10);
    •  B1. 以东前途黑暗(二十一11-12);
    •   C1. 阿拉伯徒然互助互保(二十一13-17);
    •    D1. 南国错误倚靠自己(二十二章);
    •     E1. 推罗的货财必不存留(二十三章)。
  • 在亚述威胁的背景之下,十三-二十三章预言了十个国家的众生百相,包括巴比伦、非利士、摩押、亚兰、北国以色列、埃及、以东、阿拉伯、南国犹大和推罗。这些国家的反应和结局显明:神不但是以色列的神,更在全地掌权;祂不但将以公义管教百姓,更要以慈爱拯救他们;不但将以公义审判仇敌,更要使国度扩展到全地(十一9)。因此,当神使用亚述作为斧锯(十15)削伐列国(十33-34),「打发他攻击亵渎的国民」(十6)、管教神「所恼怒的百姓」(十6)的时候,百姓不应该倚靠任何地上的势力,而应当「谨慎安静」(七4)地学习「诚实倚靠」(十20)自己的神,因为祂必将使锡安成为全地的中心(二2-4)。
  • 十三1-十四27是论巴比伦的默示,由四个部分组成一个交错平行的结构:
    • A. 巴比伦必将倾覆(十三1-22);
    •  B. 神自己会领回百姓(十四1-2);
    • A1. 巴比伦必将被弃(十四3-23);
    •  B1. 神自己会拯救百姓(十四24-27)。
  • 「巴比伦」(1节)是位于亚述东方的一个古老城市,就是宁录所建的「巴别」(创十10)。大洪水之后,人类在这里开始悖逆、建造巴别塔(创十一1-9),逐渐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宗教中心。因此,「巴比伦」比任何名字都更能代表人类想高举自己、倚靠自己的心态(十四14)。在亚伯拉罕的时代,古巴比伦王国曾是美索不达米亚的强权,到摩西的时代被埃及和赫人帝国取代。当以赛亚发出本章预言的时候,亚述帝国是神的百姓所要面对的世界强权和最大威胁,巴比伦只是亚述帝国东部一个动荡不安、经常反叛的藩属国。一百多年以后,新巴比伦帝国(Neo-Babylonian Empire,主前626-539年)将重新崛起。主前605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将率领巴比伦和玛代联军打败亚述和埃及联军。主前586年,尼布甲尼撒将摧毁耶路撒冷和圣殿、掳走百姓,巴比伦从此将成为神仇敌的代名词。此时巴比伦并非犹大的敌人,而是盟友(三十九1)。但神却首先宣告了巴比伦的灭亡结局,好让百姓对地上的任何势力都不存幻想,「不再倚靠那击打他们的」(十20)。

【赛十三2】「应当在净光的山竖立大旗,向群众扬声招手,使他们进入贵胄的门。」

【赛十三3】「我吩咐我所挑出来的人;我招呼我的勇士——就是那矜夸高傲之辈,为要成就我怒中所定的。」

【赛十三4】「山间有多人的声音,好像是大国人民。有许多国的民聚集哄嚷的声音;这是万军之耶和华点齐军队,预备打仗。」

【赛十三5】「他们从远方来,从天边来,就是耶和华并祂恼恨的兵器要毁灭这全地。」

  • 「净光的山」(2节),指没有树木的荒山,所以在远处能看到所立之大旗。
  • 「使他们进入贵胄的门」(2节),比喻推翻世上的统治者。「门」是防卫的象征。
  • 「我所挑出来的人」(3节),原文是「我所分别为圣的人」(和合本修订版),指被神使用的军队。这些战士耀武扬威、高傲自信,却不知道自己只是被神差遣的器皿。
  • 玛代和波斯位于巴比伦东方五百多公里,就像「从远方来,从天边来」(5节)的,他们将于两百年后联合攻陷巴比伦城(但五30-31)。

【赛十三6】「你们要哀号,因为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了!这日来到,好像毁灭从全能者来到。」

【赛十三7】「所以,人手都必软弱;人心都必消化。」

【赛十三8】「他们必惊惶悲痛;愁苦必将他们抓住。他们疼痛,好像产难的妇人一样,彼此惊奇相看,脸如火焰。」

  • 「耶和华的日子」(6节),指神介入历史,施行审判和「毁灭」(6节)的日子,包括对个别城市和国家局部的审判,以及对全世界终极的审判,最终将应验在基督再来「审判的日子」(太十一24)、「主耶稣的日子」(林前五5;林后一14)或「主的日子」(帖前五2;彼后三10)。「耶和华的日子」既是神审判和得胜的日子,也是神的百姓得赎的日子。先知以赛亚、以西结、约珥、阿摩司、俄巴底亚、西番雅、撒加利亚和玛拉基都反复提到「耶和华的日子」(赛十三6、9;结十三5;三十3;珥一15;摩五18、20;俄一15;番一7;亚十四1)、「耶和华的大日」(番一14)或「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 玛四5)。
  • 「好像毁灭从全能者来到」(6节),是预言神将毁灭巴比伦。「毁灭 שֹׁד/shode」和「全能者 שַׁדַּי/shad-dah’-ee」原文谐音,是双关语。
  • 「产难的妇人」(8节),形容痛苦、无助。
  • 「脸如火焰」(8节),形容羞愧、尴尬。巴比伦城是在骄傲自信的欢宴中陷落的(但五1-2)。

【赛十三9】「耶和华的日子临到,必有残忍、忿恨、烈怒,使这地荒凉,从其中除灭罪人。」

【赛十三10】「天上的众星群宿都不发光;日头一出就变黑暗;月亮也不放光。」

【赛十三11】「我必因邪恶刑罚世界,因罪孽刑罚恶人,使骄傲人的狂妄止息,制伏强暴人的狂傲。」

【赛十三12】「我必使人比精金还少,使人比俄斐纯金更少。」

【赛十三13】「我——万军之耶和华在忿恨中发烈怒的日子,必使天震动,使地摇撼,离其本位。」

【赛十三14】「人必像被追赶的鹿,像无人收聚的羊,各归回本族,各逃到本土。」

【赛十三15】「凡被仇敌追上的必被刺死;凡被捉住的必被刀杀。」

【赛十三16】「他们的婴孩必在他们眼前摔碎;他们的房屋必被抢夺;他们的妻子必被玷污。」

  • 9-16节形容神将任凭拒绝祂的人无拘无束地渲泄本性(罗一24、26、28),毫无怜悯地互相毁灭(14-16节),作为对罪人的公义审判。人类战争的「残忍」(9、16节),并非因为神不怜悯,而因为罪的可怕。
  • 实际上,神不必主动伸手「除灭罪人」(9节),只要祂收回保护的手,任由罪人自己作主、尽情发挥,结果必然会自取灭亡。在「耶和华的日子」(9节),凡是不要神的人,都会得到他们所要的结果:「邪恶」(10节)自己就会「刑罚世界」(10节),「罪孽」(10节)本身就会「刑罚恶人」(10节),骄傲的结局必然会「使骄傲人的狂妄止息,制伏强暴人的狂傲」(11节)。

【赛十三17】「我必激动玛代人来攻击他们。玛代人不注重银子,也不喜爱金子。」

【赛十三18】「他们必用弓击碎少年人,不怜悯妇人所生的,眼也不顾惜孩子。」

【赛十三19】「巴比伦素来为列国的荣耀,为迦勒底人所矜夸的华美,必像神所倾覆的所多玛、蛾摩拉一样。」

【赛十三20】「其内必永无人烟,世世代代无人居住。阿拉伯人也不在那里支搭帐棚;牧羊的人也不使羊群卧在那里。」

【赛十三21】「只有旷野的走兽卧在那里;咆哮的兽满了房屋。鸵鸟住在那里;野山羊在那里跳舞。」

【赛十三22】「豺狼必在它宫中呼号;野狗必在它华美殿内吼叫。巴比伦受罚的时候临近;它的日子必不长久。」

  • 17-22节预言巴比伦的倾覆。
  • 「玛代人」(17节)是古代伊朗北部的一个民族,又译为「米底亚人」,是与波斯人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在亚述帝国时期,巴比伦与东方的玛代长期结盟,最终将一同攻陷尼尼微、毁灭亚述,但神却预言「我必激动玛代人来攻击他们」(17节)。巴比伦征服亚述之后大约七十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创建者古列(Cyrus the Great)于主前539年派遣「玛代人大流士」(但五31)攻占巴比伦城,应验了这个预言。
  • 「不注重银子,也不喜爱金子」(17节),指玛代人的兴趣不是财富、而是权力,所以不会被金银收买,毫无怜悯之心(18节),一心只想征服。
  • 「迦勒底」(19节)位于巴比伦尼亚(Babylonia)的南部,即现代的伊拉克南部和科威特。主前11-9世纪,在美索不达米亚西北部黎凡特地区游牧的「迦勒底人」(伯一17)迁入这一地区,之后又有许多民族陆续迁入。主前780-748年,迦勒底人从亚述的附庸手中夺取了巴比伦王位,但很快就被镇压。亚述王撒珥根二世(Sargon II,主前722-705年在位)即位后,正被迫与东方的乌拉尔图(Urartu)和玛代争战,南方的埃及乘机鼓动非利士和犹大背叛亚述,迦勒底人「米罗达·巴拉但」(三十九1)也在古代伊朗南部的「以拦」(十一11)支持下再次短暂夺取巴比伦的王位(主前721-710年)。主前626年,迦勒底人那波帕拉萨尔(Nabopolassar,主前626-605年在位)在巴比伦建立了新巴比伦帝国(Neo-Babylonian Empire,主前626-539年)。因此,圣经中常用「迦勒底」来代指「巴比伦」。
  • 「巴比伦素来为列国的荣耀」(19节),指巴比伦历来都被美索不达米亚的各国、包括亚述视为宗教中心。主前689年,巴比伦因叛乱而被亚述王西拿基立彻底摧毁,城墙、寺庙和宫殿被夷为平地,碎石被扔到阿拉图(Arakhtu)的海边。此举引发众怒,导致西拿基立被两个儿子暗杀赎罪(三十七38),继位的以撒哈顿则迅速重建了巴比伦。
  • 以赛亚发出预言一百多年以后,尼布甲尼撒把巴比伦建成古代世界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成为「迦勒底人所矜夸的华美」(19节),后来的波斯王和亚历山大也将把巴比伦城作为首都之一。继承亚历山大东部帝国的塞琉古一世迁都塞琉西亚以后,巴比伦开始变得无足轻重。到了主前141年帕提亚帝国接管这片地区的时候,巴比伦已经被彻底废弃,「世世代代无人居住」(20节),连在沙漠游牧的「阿拉伯人也不在那里支搭帐棚」(20节)。
  • 「必像神所倾覆的所多玛、蛾摩拉一样」(19节),表明巴比伦的倾覆表面是玛代人的作为,实际上是神对巴比伦「邪恶、罪孽、狂妄、狂傲」(11节)的审判。
  • 此时,亚述帝国是统治世界的强权、百姓最大的威胁,巴比伦只是遥远东方的小国,但神却首先宣告一百多年后新巴比伦帝国的崛起和灭亡,而犹大所寄予厚望的外援巴比伦将成为百姓最大的仇敌。当被掳巴比伦的百姓回顾这一预言过程时,不能不承认与巴比伦结盟是他们最愚蠢的错误(三十九1-8),从此回转「诚实倚靠耶和华」(十20)。因为人在神之外无论倚靠什么,「它的日子必不长久」(22节)。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以赛亚书   巴比伦   亚述   埃及   耶和华   帝国   日子   的人   也不   美索不达米亚   联军   百姓   在那里   迦勒   他们的   犹大   二世   幼发拉底河   仇敌   波斯   默示   刑罚   二十一   罪人   能者   列国   法老   战役   狂傲   罪孽   强权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