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书第1章原注释版本
【雅一1】「作神和主耶稣基督仆人的雅各请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的安。」
- 「神和主耶稣基督」表明主耶稣基督与神同等(腓二6),两者可以相提并论。
- 「仆人」表明雅各写本书信不是以主耶稣肉身兄弟(加一19)的身份为权威。
- 「散住十二支派」指分散居住在罗马帝国各地的犹太信徒(二1;徒十一19),今天的信徒也是「散住」在世界上的属神族类,要在世人中显明我们是「世上的盐」和「世上的光」(太五13-14)。
- 「请……安(chairein)」是希腊书信典型的问候方式(徒十五23;二十三26),可见雅各或本信的代笔人熟悉希腊格式。
【雅一2】「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
- 「试炼」在此特指从外面来的试炼,包括得失(一10)、欺压(二6)、疾病(五14)等。当时这些犹太信徒在罗马帝国各地都遇到当地犹太教的排挤、逼迫。
- 「以为」原文意思是经过酌量之后得出的结论。
- 「大喜乐」意思是全然喜乐或极端喜乐。
- 《雅各书》的形式很像格言集,从一个话题谈到另一个话题,有时以松散的相关主题将两个话题接连起来,有时则用双关语作转接,如2节的「喜乐(chara)」承接1节的「请……安(chairein)」,而「缺欠」(leipo)将4-5节接连起来。
- 我们在「百般试炼」中要「以为大喜乐」的原因,是因为知道这些试炼乃是神用来成全信心的「试验」。
- 「试验」原文指金银被火熬炼的过程,并非为了鉴定真假,而是为了炼净杂质(彼前一7)。「信心经过试验」指信心经历逆境的熬炼以后,杂质炼净,更加强化。
- 「忍耐」原文并非指被动的屈服,而是指长久在逆境中坚持、忍受(罗五3-4;彼前一6-7)。
- 「忍耐也当成功」,意思是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接受「试验」,让忍耐做成圆满的工作,「让忍耐成功」。人所盼望的「成功」是把难处熬过去,但神心意中的「成功」是要我们的属灵生命在信心里成长到「成全、完备,毫无缺欠」的地步,恢复到神起初创造的安排里。
- 信心的开头是神的恩赐(弗二8),信心的成长是神在人身上做工的结果,而神做工的方法就是允许各种各样的「试验」临到我们,催促我们回到祂面前。因此每经过一次「试验」,我们就能多经历一次神的信实和大能,就能认识神更深,信心就能多一点增长、丰富、扩充。
【雅一5】「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
- 天然人不可能「落在百般试炼中」还「以为大喜乐」(2节),因此我们应当求神赐给我们属灵的「智慧」,使我们认识「试验」(3节)的目的是要带我们到「成全、完备,毫无缺欠」(4节)的地步。
- 「智慧」指属灵的洞察力,能够明白并遵行神的旨意(箴二10-19;三13-14;九1-6)。神不会因我们过去的失败、愚昧、「缺乏智慧」而「斥责人」,因此「缺乏智慧的」信徒可以放胆地来到祂面前求。
【雅一6】「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
「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指求属灵智慧(5节)的态度。「信心」不是自信,不是「正面、积极、肯定的思想」,而是抓住神的话、抓紧神的应许,「一点不疑惑」。神自己启示「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箴九10),应许「祂给正直人存留真智慧」(箴二7),因此我们若凭信心求属灵的智慧,神必赐给我们。
「这样的人」指「那疑惑的人」(6节),因为他们并不相信神的话,对神的应许并没有把握,对神的态度就像「被风吹动翻腾的海浪」(6节),既不真诚也不一致。
「心怀二意的」原文意思是「两个灵魂的」,人格是分裂的。「心怀二意的人」对神没有专一的信靠,一面想跟随神,一面又留恋世界,结果是既被神厌恶,又被世界抛弃。他们就像在旷野飘流的以色列人,既不能回到埃及,又不能进入迦南,结局是死在旷野,不能进入属灵的安息,信心也不能「成全、完备」(4节)。
- 在世人眼中无足轻重的贫困信徒,应该以与主的关系而「喜乐」,因为我们的主己被「升为至高」(腓二9)。
- 「卑微的弟兄」指贫困的信徒。「升高」指信徒属灵超越的地位和将来有分于基督荣耀国度的盼望(二5)。
【雅一10】「富足的降卑,也该如此;因为他必要过去,如同草上的花一样。」
- 物质的贫富、人生的起落,最容易使我们「心怀二意」(8节)。信徒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足,都不可看重今生暂时的贫富环境,而应注重那属灵真实的结局。
- 「富足的」指富裕的信徒。「降卑」可能指富足的信徒应该记得,不管自己在世人眼中的地位如何高,在神面前并非如此,神的法则是「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四10;太二十三12),因此应该与基督认同,「自己卑微」(腓二8)。本节引自赛四十6。
【雅一11】「太阳出来,热风刮起,草就枯干,花也凋谢,美容就消没了;那富足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也要这样衰残。」
- 以色列的东南风来自干燥的沙漠,炎热程度可使花草在一日之间枯萎。我们的生命和「草」一样软弱无常,今生的事物像「花」一样不能永存,人所矜夸的「美容」转眼会消失无踪。因此健康和财物都不足依仗,惟独神才是我们永远的倚靠。
- 「在他所行的事上」原文意思是「在他的追求中」。本节引自赛四十7。
【雅一12】「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祂之人的。」
- 「冠冕」原文可以指运动会中颁给得胜者的花冠,也可以指在筵席中给客人戴上的花冠,表示快乐之情。「生命的冠冕」(启二10)指信徒「忍受试探」之后,最终能得着生命成熟的喜乐,就像运动员忍受锻炼的压力而使身体的耐力增强一样。
- 本节继续「试炼」的主题(2-4节),向那些「忍受试探」、经过了试炼的信徒宣布祝福。
【雅一13】「人被试探,不可说:『我是被神试探』;因为神不能被恶试探,祂也不试探人。」
- 「不可说」指不可把自己在「试探」中失败、犯罪的责任推给神。
- 「神不能被恶试探」意思是「神无法被试探」,即神不会被任何犯罪欲望所影响。
- 「祂也不试探人」意思是神不会用任何犯罪欲望来引诱人。
- 神「试验」人(3节),但不「试探」人。「试验」是把我们的杂质炼净,「试探」是引诱人犯罪;「试验」是把人带向神,「试探」是把人推离神。
- 虽然神允许信徒面对「试探」,但我们「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结果,因此人要为自己的犯罪负责。
- 人不能限制飞鸟从头上飞过,但能拒绝它在头上搭窝;来自撒但、世界的「试探」本身不是罪,但一旦变成我们「自己的私欲」,我们就陷入了「试探」。
【雅一15】「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
- 欲望本身不是罪,但如果我们不肯顺从圣灵管理我们的欲望,却体贴肉体,任凭不受控制的欲望决定我们的抉择行为,自然「就生出罪来」。「忍受试炼」的人会得生命(12节),容让「私欲」发展的人会导致死亡。
- 「长成」原文是被动式,指罪的长大是被人放任、助长的结果。
【雅一17】「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祂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
- 神不会引诱人犯罪,祂的旨意是要把我们带到「成全、完备,毫无缺欠」的地步(4节),所以祂的一切工作都是把「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加给我们,祂从永远到永远都是这样等候施恩的心意,「在祂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因此我们「不要看错了」(16节),在试探中不要把失败、犯罪的责任推诿给神,而是更多地受催促回到神面前去寻求祂。
- 「众光之父」指神是所有天体的创造者,神慈爱的大能彰显在祂的创造中。
- 「改变、转动」原文常用于天体方面,可能指天体定期的运转、日夜长短、月亮盈亏、季节变化等。这些受造物的变化被用来衬托创造之神不变的本性。
【雅一18】「祂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们,叫我们在祂所造的万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
- 「真道」指福音(弗一13)。「生了我们」指我们重生的生命乃出于神的话语。
- 「初熟的果子」是以后众果子的保证和标本,初熟的果子熟了,就保证其余的果子即将成熟;初熟的果子形色和质地如何,就表明以后也必更多地结出同样的果子。主耶稣在逾越节后的「安息日的次日」初熟节复活(太二十八1;利二十三11),初熟节所献的是第一天的收割,主耶稣是初熟节第一个复活「初熟的果子」(利二十三9-14;林前十五20, 23),祂复活进入丰满荣耀,就保证所有的信徒也必随祂进入丰满荣耀。教会从五旬节开始(徒二1-4),五旬节所献的是第一茬的收割(夏收)(利二十三16),教会是五旬节第一批「初熟的果子」(利二十三15-17),蒙恩得救的信徒是由万物中首先被分别出来归与神和基督的一班人(启十四4)。
【雅一19】「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
- 「我亲爱的弟兄们」引进了下一个话题。
- 「快快地听」指听那「真道」(18节)、「能救你们灵魂的道」(21节),认识神的旨意;也听圣灵在我们里面的声音,接受圣灵的引导。
- 「慢慢地说」指顺服圣灵的管理,「勒住他的舌头」(26节)。
- 「慢慢地动怒」指警惕自己的肉体,约束无节制的脾气。
- 神所要做成的工作,绝对不是靠着人肉体里出来的「怒气」完成的。神是用真理光照人,用恩典挽回人,而「人的怒气」只是发泄自己的情绪,只会惹动别人的肉体、败坏弟兄的生命,把人推离神,对于成就神的工作毫无帮助。
- 神是「不斥责人的神」(5节),祂对我们的愚昧满有忍耐,我们为什么要伸出肉体的手,用「人的怒气」去替神做工呢?「神的义」指神所喜悦的公义行为。
- 虽然生气不等于犯罪,但「人的怒气」不但无益,而且很容易让自己陷在罪中(弗四26)。
【雅一21】「所以,你们要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
- 罪会霸占人的心思,使人对神的话语听而不闻,如果想「快快地听」(19节),「成就神的义」(20节),首先要「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担负罪恶,被各样的私欲引诱」的人「常常学习,终久不能明白真道」(提后三6-7)。
- 「所栽种的道」指神已经放在重生得救的信徒心里的「道」(耶三十一33)。「领受那所栽种的道」指不是去听更多新的「道」,而是「存温柔的心」顺服神已经撒种在我们里面的「道」(太十三18-23),根据基督的生命来活,结出果子(可四20)。
- 「救我们的魂」(原文)不是指「灵」的重生得救,而是指让神的生命之道来照亮我们的「魂」,是我们能根据神的话来活。
- 「盈余」意思是丰富(罗五17;林后八2),指罪的花样众多。
【雅一22】「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
真正被「真道」重生(18节)、「领受那所栽种的道」(21节)的人,必然会顺从神的道、行出神的道。「听道」而不「行道」的人,自以为上教会、查经、读经,就已经重生得救,其实只是「自己欺哄自己」,并没有真正得着福音。
【雅一23】「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
- 许多人「听道而不行道」,读经、听道并不是为了遵行神的旨意,而是为了多一些知识、多一些教导人的资本、多一些高尚的感觉,有的人则是为了责备别人的不是。
- 「镜子」:当时最好的镜子是用铜做成的,并没有今天的镜子那么清楚。
「听道而不行道的」(24节)就像照镜子一样,对「道」只有表面、暂时的印象,并没有「详细察看」(25节),所以「道」并没有进入心里,「随即忘了」。
【雅一25】「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就是「道」(22节),即带来属灵新生(18节),引至救恩(21节)的福音。这「律法」包括旧约的吩咐(二8-11),但已经「全备」,因为主耶稣已经成全了旧约律法(太五17)。这「律法」是「使人自由」的,因为它是写在心上(耶三十一31-34),「栽种」(21节)在我们里面的。行这「律法」是与主耶稣同负一轭,而主耶稣应许:「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十一28-30)。
【雅一26】「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
- 真信心的标志不是「虔诚」的仪式、行为,而是顺服。要知道一个人是否顺服神,只要看他能否「勒住他的舌头」,因为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太十二34)。
- 属灵的人里面充满了基督,就能顺服圣灵的管理,「舌头」也必被圣灵「勒住」,说出来的话才能带着基督的恩典,能造就人、而不是败坏人。
- 一个管不住自己口舌的人,言语里出来都是自己的心思、意见和情绪,虽然可能看上去「虔诚」、热心,但「这人的虔诚是虚的」,里面没有多少基督的成分。因此他是在「欺哄自己的心」,只是「一个听道而不行道的」(23节)人。
【雅一27】「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 「虔诚」的本质是活出神的性情,接受基督生命的管理。真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首先是「爱主你的神」,其次是「爱人如己」(太二十二37-38)。
- 「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代表最需要帮助的弱者,是神关心的对象(诗六十八5),信徒看顾他们,不是根据人的同情,而是根据神的性情,为要把他们带到神面前。
- 「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是为了爱神、亲近神,因为「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来十二14)。
《雅各书》背景
《雅各书》与《希伯来书》、《彼得前、后书》、《约翰壹、贰、叁书》、《犹大书》被称为「一般书信 General Epistles」或「大公书信 Catholic Epistles」,因为这些书信都没有写明特地的收信人。《雅各书》最初的读者可能是散居在罗马帝国各地的犹太信徒。主前722年左右,北国以色列被亚述掳去(王下十七23);主前586年左右,南国犹大被掳到巴比伦(王下二十五21);主前63年,又有一批犹太人被罗马将军庞贝掳到罗马为奴;而更多的犹太人则是为寻求更好的生活而自愿离乡背井,定居于叙利亚(如安提阿、大马士革)、埃及(如亚历山大)、小亚细亚和地中海沿岸的各大城巿。因此,当时犹太人遍布罗马帝国,古希腊史学家、地理学家斯特拉波(Strabo,主前64–23年)记载:「在整个世界里,很难找到一个城市没有犹太人居住,或不受其控制的。」犹太史学家约瑟夫(Flavius Josephus,主后37-100年)则记载:「没有一个希腊外邦城市或部落,是不受犹太律法及风俗所深深影响的。」借着神这样奇妙的安排,福音通过「散住十二支派之人」(1节),很快传遍了罗马帝国。
本信作者「雅各」最有可能是主耶稣的肉身兄弟雅各,他是早期教会倍受敬重的知名人物,在犹太信徒当中被尊为耶路撒冷教会的第一位「监督」。雅各在犹太信徒的「母会」耶路撒冷教会中的领袖地位,使他具备足够的权威劝勉「散住十二个支派的人」(1节)。大约主后62年,罗马巡抚非斯都去世,大祭司亚拿努斯二世(Ananus II )乘机将雅各等人处死。由于群众的抗议声浪太大,新的巡抚阿比那斯 ( Albinus ) 到任后,便因此废去亚拿努斯的大祭司职分。
本信中系统的神学教导比较少,表明写作日期很早。信中的犹太气氛非常浓,表明教会还没有大量接纳外邦人:旧约及犹太人的传统智慧屡次被述及;书信的风格犹如格言集,引用了许多旧约的箴言,在新约书信中引用登山宝训(太五至七章)最多,被称为新约的箴言;教会聚会的地方被称作「会堂」(二2);教会组织简单,只提到长老(五14)和教师(三1);犹太人的中心信条「神只有一位」特别被提及(二19)。本信也没有提到犹太人与外邦人在礼仪律法方面的争论,所以可能是在主后49年雅各主持耶路撒冷会议之前写的(徒十五13),可能是新约圣经最早写成的一卷。
主后46年左右犹大地区发生饥荒(徒十一28),逐渐变成愈演愈烈的社会、政治、宗教动乱,造成主后66-70年的犹太战争。主后66-70年和主后132-135年之间的犹太人起义,导致犹太地犹太教会的灭亡,可能因此导致《雅各书》的传阅缓慢,直到第四世纪末期才被罗马帝国东、西方的教会同时接受为正典。
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对本信作者的使徒身份起疑,认为《雅各书》对新约其他部分对「因信称义」的看法不同,「撕裂了圣经,与保罗及所有圣经对立」。但很少其他宗教改革家认同马丁·路德的看法。事实上,本信关于「因行为称义」(二14-26)的教导与保罗「因信称义」(加三8、24)的教导相辅相成:一个是强调得救以后的行为,另一个是强调得救以前的信心;一个是说真信心必然会带出行为,另一个是说没有信心的行为不能使人得救。保罗强调「因信称义」,但这信心是「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加五6),和雅各的教导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