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路加福音第9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路九1】「耶稣叫齐了十二个门徒,给他们能力、权柄,制伏一切的鬼,医治各样的病,」

【路九2】「又差遣他们去宣传神国的道,医治病人,」

【路九3】「对他们说:『行路的时候,不要带拐杖和口袋,不要带食物和银子,也不要带两件褂子。」

【路九4】「无论进哪一家,就住在那里,也从那里起行。」

【路九5】「凡不接待你们的,你们离开那城的时候,要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见证他们的不是。』」

【路九6】「门徒就出去,走遍各乡宣传福音,到处治病。」

  • 1-6节的主题,是「耶稣赐给门徒权柄」(九1-6)。
  • 过去,主耶稣带着十二个门徒「周游各城各乡传道,宣讲神国的福音」(八1),让他们见证弥赛亚的工作;现在,祂差遣十二个门徒去「宣传神国的道,医治病人」(2节),让他们体会弥赛亚的工作(七22)。
  • 「宣传神国的道」,原文是「宣告神的国」;「宣传福音 εὐαγγελίζω/euaggelizoy」(6节),原文是「宣告好消息」。十二门徒的使命既不是医病赶鬼,也不是劝人信主,而是带着神国的权柄去宣告:国度已经预备好了,每个人都要作出选择!人若接受这个好消息,降服在神的权柄之下,就不会再被任何别的辖制;人若不接受这个好消息,就要自己承当后果,与神的国度无分无关(5节)。
  • 「不要带拐杖和口袋」(3节),可能是一句俗语,意思是「不必准备,就这么去吧」。《马可福音》可能用另一句俗语表达了同样的意思:「除了拐杖以外,什么都不要带」(六8)。
  • 「无论进哪一家,就住在那里,也从那里起行」(4节),意思是神若安排他们在哪城传福音,一定会感动人接待他们。主人愿意接待他们多久、他们就在那城停留多久,完全顺服神的安排。
  • 「凡不接待你们的,你们离开那城的时候,要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5节),意思是把拒绝神国的选民当作与神国无关的外邦人。当时法利赛人离开外邦人的地区时,会把尘土从鞋子上除掉,表示脱离外邦尘土的污秽(徒十三51)。
  • 四福音中所记录的事,并不是「要叫你们也可以如此行」,而是「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约二十31)。主耶稣赐给门徒「能力、权柄,制伏一切的鬼,医治各样的病」(1节),差遣他们「走遍各乡宣传福音,到处治病」(6节),也不是要作我们传福音的榜样,因为他们传道的方式很快就会有所变化(二十二35-36)。主耶稣差遣十二门徒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
    1. 向选民宣告神国的临到(太十5-6),让神的百姓作出选择(5节);
    2. 让门徒认识基督(20节)和十字架(22节)。当门徒们亲身经历了神国的权柄以后,就会发现医病的能力并不能让人信主(十13-15)、赶鬼的权柄也不能让人跟从(约六21),神国的福音绝不能缺少十字架(22节)。

【路九7】「分封的王希律听见耶稣所做的一切事,就游移不定;因为有人说:『是约翰从死里复活』;」

【路九8】「又有人说:『是以利亚显现』;还有人说:『是古时的一个先知又活了。』」

【路九9】「希律说:『约翰我已经斩了,这却是什么人?我竟听见祂这样的事呢?』就想要见祂。」

  • 7-20节的主题,是「耶稣显明基督的身分」,包括:
    1. 众人猜测耶稣是谁(7-9节);
    2. 耶稣用五饼二鱼启示自己(10-17节);
    3. 彼得承认耶稣是基督(18-20节)。
  • 「分封的王希律」(7节),指希律·安提帕,加利利是他的辖区。「游移不定」(7节),可译为「困惑起来」(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 主耶稣和十二门徒带着权柄「宣讲神国的福音」(八1;九2),引起了众人对祂身分的猜测(7-8节),也第一次引起了希律的注意。希律杀害了施洗约翰(太十四1-12),内心却无法安宁(太十四9)。现在有人传说耶稣是「约翰从死里复活」(7节),让他非常困惑,所以想见耶稣(9节),可能想试验祂究竟是不是约翰。希律相信主耶稣能施行神迹,却不知道祂到底是谁。无论是神迹奇事、还是医病赶鬼,都不能叫人认识基督。惟有父神的指示,才能让人认识祂(太十六17)。
  • 在人看来,「耶稣的名声传扬出来」(可六14),岂不证明神已经开路了吗?君王愿意接见传道人,岂不正是传福音的好机会吗?既然主耶稣可以让税吏来跟从祂(五27),难道不能把希律变成门徒、让福音征服加利利吗?但是,主耶稣却不愿见希律,所以「听见了,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太十四13)。无论是魔鬼的试探,还是权贵的垂青,都不能让主偏离十字架的道路。今天,主的门徒更当谨慎:一切不需要十字架的捷径,无论是爱心的感动,还是名人的影响,都不能让人进入神的国。

【路九10】「使徒回来,将所做的事告诉耶稣,耶稣就带他们暗暗地离开那里,往一座城去;那城名叫伯赛大。」

【路九11】「但众人知道了,就跟着祂去;耶稣便接待他们,对他们讲论神国的道,医治那些需医的人。」

  • 「使徒」(10节)的意思是「使者、被差遣者」,特指「十二个门徒」(1节;六13)。
  • 「使徒回来,将所做的事告诉耶稣」(10节),这让今天的教会非常羡慕。如果每个传道人都能直接向基督汇报事奉的结果,会消除多少统计数字带来的嫉妒纷争啊!但是,使徒们虽然有福直接「将所做的事告诉耶稣」,但却并没有减少议论「谁将为大」(46节)。没有十字架的事奉,即使是做在主面前,也是出于肉体的。
  • 「耶稣就带他们暗暗地离开那里」(10节),目的可能是为了远离希律·安提帕的辖区(9节)。「伯赛大」(10节)位于迦百农东面大约七公里,已经过了约旦河,进入了腓力二世管辖的「特拉可尼」(三1)。主耶稣坐船前往伯赛大(约六1),后来又继续向北前往腓力二世的首都「凯撒利亚·腓立比」(太十六13;可八27)。
  • 众人可能知道了希律的图谋(9节),认为主耶稣可能暂时不会再回加利利,所以「就跟着祂去」(11节),而不像以前那样在迦百农等候(八40)。

【路九12】「日头快要平西,十二个门徒来对祂说:『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四面乡村里去借宿找吃的,因为我们这里是野地。』」

【路九13】「耶稣说:『你们给他们吃吧!』门徒说:『我们不过有五个饼,两条鱼,若不去为这许多人买食物就不够。』」

【路九14】「那时,人数约有五千。耶稣对门徒说:『叫他们一排一排地坐下,每排大约五十个人。』」

【路九15】「门徒就如此行,叫众人都坐下。」

【路九16】「耶稣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递给门徒,摆在众人面前。」

【路九17】「他们就吃,并且都吃饱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篮子。」

  • 12-17节是「五饼二鱼」的神迹。除了耶稣复活之外,这是唯一一个四福音里都记载的神迹,表明这个神迹对于初期教会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这个神迹就像神在旷野降下吗哪,促使门徒们宣认耶稣「是神所立的基督」(20节)。
  • 「野地」(12节),指伯赛大附近的郊野。这里离附近的乡村其实并不太远,走路回迦百农也不到两个小时。众人可以回家吃饭,少吃一顿也没有问题。但主耶稣却说:「你们给他们吃吧」(13节),与其说是为解决众人身体的需要,不如说是逼着门徒们转向祂,认识并承认祂「是神所立的基督」(20节)。因此,主耶稣像当年以利沙指示门徒一样(王下四42-44),让门徒们亲身参与了这个神迹。
  • 饼和鱼是加利利海周围常见的食物,这「五个饼,两条鱼」(13节)是一个孩童提供的(约六9),饼是和以利沙当年一样的「大麦饼」(约六9;王下四42),是穷人的食物。
  • 主耶稣是一位有次序的主(14节),在崇拜中也喜爱次序(林前十四40),以防人滥用属灵的自由而引起混乱。这么多人井然有序地坐着,表明他们也完全顺服主耶稣的权柄(15节)。
  • 「坐下」(15节),也被译为「坐席」(七34;二十四30),是参加筵席的姿势(十四8)。
  • 「祝福」(16节)是谢饭的仪式,由犹太家庭的家长来做。这不是一次随意的聚餐,而是圣餐和弥赛亚筵席的预演。圣经描述喂饱五千人(16节)、喂饱四千人(可八6)、以马忤斯坐席(路二十四30)和最后的晚餐(可十四22;太二十六26;路二十二19;林前十一23-24),用的都是这四个动词:「拿着、祝福、擘开、递给」(16节)。这是犹太人每日三餐的仪式,但却让人想到「万军之耶和华必为万民用肥甘设摆筵席」(赛二十五6)。那时,「从东、从西、从南、从北将有人来,在神的国里坐席」(十三29)。
  • 「十二篮子」(17节),可能是十二个门徒随身携带、盛载杂物的柳条篮。旷野的吗哪「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出十六18),但基督的丰盛不但足够、而且有余。门徒把剩下的零碎装满了「十二篮子」,比起初摆上的「五个饼,两条鱼」多得多。
  • 今天,我们的所有、所能也像这些穷人的五饼二鱼,普普通通、毫不起眼。但是,当我们愿意把自己献为活祭(罗十二1)、交给主用的时候,祂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把我们的五饼二鱼变成神的「诸般恩赐」(彼前四10),并且比我们摆上的更多,让我们能「按着神所赐的力量服事,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稣基督得荣耀」(彼前四11)。

【路九18】「耶稣自己祷告的时候,门徒也同祂在那里。耶稣问他们说:『众人说我是谁?』」

【路九19】「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还有人说是古时的一个先知又活了。』」

【路九20】「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彼得回答说:『是神所立的基督。』」

  • 此时,主耶稣已经从迦百农向北走了六十公里,来到黑门山麓的希腊化城市「凯撒利亚·腓立比」(太十六13;可八27)。这里是腓力二世的首都,周围都是敬拜偶像的外邦人。主耶稣特意带着门徒来到这里,远离热切盼望政治弥赛亚的犹太群众(约六15),在众多的外邦偶像之间问了两个问题,为要让门徒们正确地认识祂是谁。
  • 第一个问题,是「众人说我是谁」(18节)。主耶稣在加利利传讲福音(四31-九50),所做的一切工作都不是为了围绕人的需要、解决人的问题,而是要以正确的方式显明祂的身分。弥赛亚的身分、工作和经历,先知以赛亚早已预言得清清楚楚,但熟悉《以赛亚书》的百姓因着各种偏见,只想看到自己想象的那种弥赛亚,却不能正确地认识耶稣是谁:
    1. 同乡轻看主:「这不是约瑟的儿子吗」(四22)。虽然他们了解耶稣的家世,但却忘了基督来的时候,「祂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祂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祂」(赛五十三2)。既然基督并无显赫出身,现在生为木匠的儿子、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2. 污鬼承认主:「祢是神的儿子」(四41),但主耶稣却「斥责牠们,不许牠们说话,因为牠们知道祂是基督」(41节)。虽然牠们比人更知道耶稣的真实身分,但邪灵掺杂的见证只会混乱基督的所是和所作。
    3. 文士议论主:「这说僭妄话的是谁?除了神以外,谁能赦罪呢」(五21;七49)。虽然他们知道只有神才能赦罪,但却忘了基督就是「全能的神」(赛九6)。既然他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耶稣是不是基督,现在看见基督赦罪、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4. 约翰质问主:「那将要来的是祢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七19)?虽然他相信耶稣就是基督,但却忘了基督还要「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赛五十三3)。既然基督还没有被人厌弃,现在国度尚未成就、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5. 西门怀疑主:「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祂的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乃是个罪人』」(七39)。虽然他认为耶稣可能是先知,但却忘了基督「也被列在罪犯之中」(赛五十三12)。既然基督要与罪人同列,现在与罪人亲近、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6. 门徒希奇主:「这到底是谁?祂吩咐风和水,连风和水也听从祂了」(八25)。虽然他们相信耶稣就是基督(约一41),但却忘了基督也是完全的人,「祂的面貌比别人憔悴;祂的形容比世人枯槁」(赛五十二14)。既然基督既是人、又是神,祂一面累到沉睡、一面平静风浪,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7. 众人拥戴主:「要来强逼祂作王」(约六15)。虽然五饼二鱼使他们确信耶稣「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约六14),但却忘了基督还要「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赛五十三7)。既然基督要被宰杀,现在不能作王、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8. 舆论传说主:「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还有人说是古时的一个先知又活了」(19节;7-8节)。虽然他们承认耶稣不同寻常,但最多只是民族的英雄、先知的首位。今天,世人也同样对耶稣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但无论是看为道德教师、还是圣人典范,无论是看作虚构传奇、还是真实历史,都无法脱离「人」的范畴。
  • 第二个问题,是「你们说我是谁」(20节)。因为「有人说」(19节)不算数,「你们说」才算数。每个人对基督的真正认识,都是个人的亲身经历,而不是学来的二手知识;而只有第一手的认识,才能让人有确切的把握跟从主走十字架的道路。
    1. 彼得代表门徒作出了回答:「是神所立的基督」(20节)。这个告白总结了主耶稣在加利利的工作成果,也成了主耶稣教导门徒的分水岭。在这之前,祂带领门徒在加利利周游传道,就是为了让门徒认识祂「是神所立的基督」;而在这之后,祂将带领门徒走向耶路撒冷,让门徒认识钉在十字架的基督(林前一23)。
    2. 「基督 Χριστός/Christos」是希伯来文「弥赛亚」的希腊文形式,意思是「受膏者」(诗二2)。旧约以色列的君王、祭司与先知承接职分时要用油膏抹。承认主耶稣「是神所立的基督」,就是承认神用无限量的圣灵膏抹祂进入服事,成为神国度里的大先知、大祭司、大君王——神「以圣灵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稣」(徒十38),「赐圣灵给祂是没有限量的」(约三34)。
    3. 从彼得见到耶稣的第一天起,安得烈就告诉祂「我们遇见弥赛亚了」(约一41)。而众门徒之所以「撇下所有的」(五11、28)跟从了耶稣,就是因为相信祂是基督。因此,这个告白并不是简单地承认,而是经过了许多风雨之后,仍然确信祂「是神所立的基督」。人的难处,就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来造神。所以当基督的教导不迎合人的逻辑时,门徒就抱怨「这话甚难,谁能听呢」(约六60);当基督的作为不符合人的预期时,门徒中就「多有退去的,不再和祂同行」(约六66)。今天,有些信徒岂不也常常把基督装进自己的框框里,把基督当作服务自己的偶像吗?

【路九21】「耶稣切切地嘱咐他们,不可将这事告诉人,」

【路九22】「又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

  • 21-27节的主题,是「耶稣向门徒启示十字架的道路」。
  • 「耶稣切切地嘱咐他们」(21节),这是一个严格的禁令。因为当时的犹太人认定基督将是民族的救星,他们不愿臣服于外邦、渴望获得自由解放,已经多次发动革命。如果门徒们公开宣布耶稣就是基督,百姓一定会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来理解祂的救赎使命,完全误解神国和福音。
  • 「长老、祭司长,和文士」(22节)原文都是复数,他们都是当时犹太公会(Great Sanhedrin)的主要成员。犹太公会是由71位犹太长老组成的宗教立法议会和最高法院,当时由撒都该人的大祭司担任主席(Nasi),法利赛人的圣拉比(Tannaim)担任首席大法官(Av Beit Din),另外69名成员由以下三类人组成。
    1. 「长老」是民间的领袖、族长。
    2. 「祭司长」是祭司的族长或高级祭司(拉八24),大都是撒都该人。「祭司长 ἀρχιερεῖς」与「大祭司 ἀρχιερέως」(三2)原文相同,复数时译为「祭司长」、单数时被译为「大祭司」。大希律、亚基老和罗马巡抚都根据政治需要,从众多的「祭司长」中任命一位「大祭司」(《犹太古史》卷20第10章249节)。
    3. 「文士」是精通旧约圣经和口传律法的人,他们大多是法利赛人。
  • 「弃绝」(22节),意思是「经过研究之后决定拒绝」,表明犹太公会拒绝耶稣,并非出于无知或冲动,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认定耶稣并非自己心目中的基督,所以决定予以「弃绝」。而这个「弃绝」不是口头说说,而是逼迫和杀害,以免假基督导致天下大乱。
  • 「凯撒利亚·腓立比」(太十六13)是主耶稣在地上传道的分水岭,主耶稣在这里第一次宣布自己将要受难(九22、44;十八31-33)。只有当门徒经过了风风雨雨,仍然确信耶稣「是神所立的基督」之后,「耶稣才指示门徒」(太十六21)、启示十字架。从此,主耶稣的传道进入了新的阶段,祂将更多地教导门徒、更多地启示十字架的道路。
  • 彼得承认耶稣「是神所立的基督」(20节),但这并不是人的发现,而是神的启示(太十六17),所以他们还不明白基督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因此,主耶稣马上开始逐步启示十字架:
    1. 基督必须首先受苦、被杀(22节),在耶路撒冷被钉十字架(31节)。
    2. 十字架并不是结局,基督还将在「第三日复活」(21节),复活和钉十字架同样确定要发生。
    3. 被人拥戴的基督,并不能实现救赎;只有被人「弃绝」的基督,才能「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一21)。不需要十字架的基督,都是「人所立的基督」;只有被钉十字架的基督,才是「神所立的基督」。因为「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约一5);所以受到黑暗欢迎的光,必定不是「真光」(约一9)。
  • 这个道理实在令人费解(45节;十八34),所以直到主耶稣上了十字架,门徒们还是无法完全明白(二十四17)。他们可能以为这些都是比喻,以为「第三日复活」是象征以色列民族的属灵复兴(何六2)。只有耶稣从死里复活之后,门徒才能真正认识十字架、并且用一生去传钉在十字架的基督(林前一23)。现在,主耶稣命令他们「不可将这事告诉人」(21节),而是跟从自己行走十字架的道路(23节),让他们亲身经历什么是「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林前二2)。

【路九23】「耶稣又对众人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路九24】「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生命:或译灵魂;下同)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路九25】「人若赚得全世界,却丧了自己,赔上自己,有什么益处呢?」

【路九26】「凡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自己的荣耀里,并天父与圣天使的荣耀里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

【路九27】「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神的国。』」

  • 主耶稣在宣告祂将受苦受死之后(22节),马上就宣布了另一个十字架。这个十字架并不是主耶稣所背的,而是跟从祂的人都要背负的(23节):
    1. 「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23节)——门徒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五11),不畏艰难地「走遍各乡宣传福音」(6节),难道还不够「舍己」吗?
    2. 主耶稣说:不够,因为「舍己」就是「背起他的十字架」(23节)——门徒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当一个人背起他的十字架的时候,就是被一小队罗马士兵押送着走向刑场,一路受尽凌辱和耻笑。他所走的是一条无法回头的不归之路,是一条充满冷嘲热讽的羞辱之路,是一条通往残酷死亡的痛苦之路。因此,「十字架」是对肉体生命的彻底对付。人若不明白十字架的道理,难处越多,心越刚硬:受苦越多,肉体越大。凡是不能叫肉体有所减少的,无论受了多大的苦,都算不得「十字架」。
    3. 主耶稣还特别指出,这不是一条很快就可以走完的道路,需要「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23节)。背十字架已经够难了,更难的是「天天」都要背。
    4.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位「神所立的基督」(20节)竟然说︰门徒要这样「来跟从我」(23节)。因为在跟从主的路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凭着「自己」走下去,只有让十字架来除掉「自己」、让基督来代替,才能「忍耐到底」(太十22)。
  • 「舍己」的原文是「拒绝自己、否定自己」,意思是不再坚持自我、自我欣赏,而是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接受基督的权柄、对付自己的肉体:
    1. 不但拒绝自己的罪,也不接受自己的义;
    2. 不但否定自己的缺点,也不欣赏自己的优点;
    3. 不但放下自己的所恨,也不执着自己的所爱;
    4. 不但离开自己的舒适,也要拆毁自己的坚持;
    5. 不但忘掉属世的雄心,也不惦记属灵的壮志;
    6. 不但放弃属地的荣耀,也要对付属灵的骄傲;
    7. 不但认清自己的无知,也要破碎自己的把握。
  • 「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24节),因为人要进入神的国,最大的阻拦不是撒但,而是人自己(约三5)。不管是「好的自己」还是「坏的自己」,结果都会阻拦神的权柄行在「自己」身上。
  • 「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24节),因为人若为主而舍己,主就会用祂来代替。十字架的功用就是拆毁肉体的生命,再用基督的生命代替;肉体的生命被拆毁得越多,基督的生命就彰显得就越多。
  • 「人若赚得全世界,却丧了自己,赔上自己」(25节),比喻赚得了暂时的利益,但却丧失了永恒的生命。「赚、赔、益处」都是当时的生意人熟悉的术语,主耶稣用这些通俗的语言让这些加利利的渔夫、税吏明白:神国是世界上最好的生意,值得为永恒付上任何代价。
  • 「人子在自己的荣耀里,并天父与圣天使的荣耀里降临的时候」(26节),这句话表明:十字架并非基督使命的终点,复活和荣耀才是。基督经过了十字架(22节),将来必要得荣耀(26节)。人若是背起自己的十字架(23节)、「作基督受苦的见证」(彼前五1),也必能「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彼前五1)。人若把任何地上的人、事、物看作比基督和福音更宝贵,就是把主耶稣和祂的道「当作可耻的」(26节),将来主耶稣再来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26节)。
  • 「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神的国」(27节),指在场的门徒中有人在离世以前,就能看见主耶稣在祂的国度里掌权。这可能首先应验在登山变像(28-36节),接着应验在主耶稣宣告获得「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太二十八18)。

【路九28】「说了这话以后约有八天,耶稣带着彼得、约翰、雅各,上山去祷告。」

【路九29】「正祷告的时候,祂的面貌就改变了,衣服洁白放光。」

【路九30】「忽然有摩西、以利亚两个人同耶稣说话;」

【路九31】「他们在荣光里显现,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就是祂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

  • 28-36节的主题,是「耶稣显明十字架的荣耀」。
  • 从彼得承认主耶稣是基督之日(20节),也就是主耶稣说有人「必看见神的国」(27节)那天,到上山祷告,包括头尾「约有八天」(28节),《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去掉头尾两天,所以说「过了六天」(太十七1)。
  • 传统认为,耶稣「上山去祷告」(28节),是上了耶斯列平原的他泊山。他泊山离凯撒利亚·腓立比大约九十公里,山下有犹太人的村落(37节),六天足以从凯撒利亚·腓立比轻松地走到此地。
  • 「耶稣带着彼得、约翰、雅各,上山去祷告」(28节),正如摩西上西奈山也带着亚伦、拿答和亚比户三个同伴(出二十四9)。
  • 门徒平时看见主耶稣的时候,「祂的面貌比别人憔悴,祂的形容比世人枯槁」(赛五十二14),「祂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祂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祂」(赛五十三2)。但在神国的荣耀里,「祂的面貌就改变了,衣服洁白放光」(29节),显明了神儿子本来的荣耀。
  • 「摩西」(30节)是律法的颁布者,代表律法;「以利亚」(30节)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先知,代表先知。旧约圣经最主要的部分是律法书和先知书,所以犹太人用「律法和先知」(太五17;二十二40;徒十三15)来代表圣经。律法和先知「在荣光里显现」(31节),是为了让门徒认识基督的荣耀。这两位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的属灵人物,在基督面前却成了陪衬,因为整本旧约都是在为基督作见证(约五39),「律法和先知」所指向的就是基督(二十四27),基督正是按着「律法和先知」的预言显明在世人眼前(罗三21)。
  • 摩西已经死在摩押地(申三十四5-6),他的出现代表复活;以利亚直接被提升天(王下二11),他的出现代表升天。「他们在荣光里显现,谈论耶稣去世的事」(31节),表明十字架的荣耀不但包括主耶稣的受死,更包括祂的复活和升天。
  • 「去世 ἔξοδος/exodos」(31节),原文是「离开」,与「出 ἔξοδος/exodos」(来十一22)埃及是同一个字。基督使命的核心,就是在十字架上「去世」。主耶稣被钉十字架,将「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来二16),解决了罪的问题;又「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来二14-15),领着神的百姓第二次出埃及,拯救宇宙所有的受造之物(罗八19-23)。人类的救赎不是倚靠旧约,也不是倚靠新约;不是倚靠律法,也不是倚靠恩典;不是倚靠说教,也不是倚靠神迹,而是倚靠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代赎。因此,我们所传福音的核心,乃是「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林前二2)。

【路九32】「彼得和他的同伴都打盹,既清醒了,就看见耶稣的荣光,并同祂站着的那两个人。」

【路九33】「二人正要和耶稣分离的时候,彼得对耶稣说:『夫子,我们在这里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为祢,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他却不知道所说的是什么。」

【路九34】「说这话的时候,有一朵云彩来遮盖他们;他们进入云彩里就惧怕。」

【路九35】「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儿子,我所拣选的(有古卷: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祂。』」

【路九36】「声音住了,只见耶稣一人在那里。当那些日子,门徒不提所看见的事,一样也不告诉人。」

  • 彼得、约翰和雅各和我们一样软弱,他们不但在主耶稣登山变像的时候「打盹」(32节),将来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祷告时,这三个人也「因为忧愁都睡着了」(二十二45)。他们被光亮唤醒后,才看见「耶稣的荣光」(32节)和两位客人。
  • 「棚」(33节)是用树枝搭起来的,与住棚节的棚是同一个词。此时可能临近住棚节(约七9),彼得兴奋之余,建议为耶稣、摩西和以利亚「搭三座棚」(33节),把他们留在山上过节。但实际上,「他却不知道所说的是什么」(33节):
    1. 「我们在这里真好」(33节)——这是不知道耶稣的使命,只想停留在享受荣耀、自己得救的光景中,不明白基督必须到耶路撒冷上十字架(22、31节),而门徒也当走十字架的道路(23节)。
    2. 「可以搭三座棚」(33节)——这是不知道耶稣的身分,把耶稣和摩西、以利亚同等对待,当作「古时的一个先知」(19节),把属灵的人、事、物提高到与基督同等的地位上,以为教会是建立在律法、先知和基督的基础上。
  • 不清楚耶稣是谁、祂为什么要来到地上,这些也是今天信徒常犯的毛病,所以在「说这话的时候」(34节),「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35节),神马上纠正了彼得的误解,向我们清楚宣告了祂的旨意:
    1. 「这是我的儿子,我所拣选的」(35节)——这是宣告耶稣的身分。父神三次见证了主耶稣(三22;九35;约十二28)。教会并不是建在律法、先知和基督的基础上,因为基督成全了「律法和先知」(太五17),惟有基督是神为教会「所拣选、所宝贵的房角石」(彼前二6)。一切属灵的人、事、物,只不过为了帮助我们寻见基督,单单注目基督、「只见耶稣一人在那里」(36节)。
    2. 「你们要听祂」(35节)——这是宣告耶稣的使命。主耶稣就是摩西所预言的:「耶和华——你的神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像我,你们要听从祂」(申十八15;徒三22)。而「你们要听祂」,首先就要谨记基督还要受苦受死(22节)、门徒也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祂(23-26节)。
  • 门徒们听到主耶稣正式承认自己就是基督,一时兴奋不已,但主耶稣却立刻宣告了十字架的道路(22-23节),这个打击非同小可。主耶稣登山变像,让三位门徒亲眼看见了十字架的荣耀(29节),这使他们又如释重负。而父神的宣告,则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十字架的道路是必不可少的。
  • 「门徒不提所看见的事,一样也不告诉人」(36节),因为又打盹(32节)、又说糊涂话(33节),并不是一个可以炫耀的经历。但这次经历却照亮了彼得的一生(彼后一16-18),使他软弱了却不灰心(二十二62),跌倒了就爬起来(约二十3),能够坚固他的弟兄(二十二32)。彼得在殉道之前回顾登山变像的经历(彼后一16-18),说:「我以为应当趁我还在这帐棚的时候提醒你们,激发你们」(彼后一15)。这个经历为什么能「提醒、激发」患难中的圣徒呢?因为父神亲自宣告:「你们要听祂」,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走十字架的道路。既然荣耀的基督都「必须受许多的苦」(22节),「如果我们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荣耀」(罗八17)。

【路九37】「第二天,他们下了山,就有许多人迎见耶稣。」

【路九38】「其中有一人喊叫说:『夫子!求祢看顾我的儿子,因为他是我的独生子。」

【路九39】「他被鬼抓住就忽然喊叫;鬼又叫他抽风,口中流沫,并且重重地伤害他,难以离开他。」

【路九40】「我求过祢的门徒,把鬼赶出去,他们却是不能。』」

【路九41】「耶稣说:『嗳!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啊,我在你们这里,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将你的儿子带到这里来吧!』」

【路九42】「正来的时候,鬼把他摔倒,叫他重重地抽风。耶稣就斥责那污鬼,把孩子治好了,交给他父亲。」

  • 37-50节的主题,是「门徒对十字架的错误认识」。这里记录的四个事件表明,门徒已经开始背起了自己的十字架:
    1. 门徒小信赶鬼失败(37-42节)。
    2. 耶稣再次预言受难(43-45节)。
    3. 门徒议论谁将为大(46-48节)。
    4. 门徒禁止别人赶鬼(49-50节)。
  • 摩西下山后,立刻面对以色列人的背叛(出三十二17-19);主耶稣下山后,也立刻面对门徒的小信(40-41节)。山上的门徒陶醉于神国的荣耀,山下的门徒受挫于黑暗的权势,都是因为不认识十字架。
  • 「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41节),是责备门徒们不明白主耶稣的旨意,对主耶稣的权柄缺乏信心。主耶稣已经「给他们能力、权柄,制伏一切的鬼」(1节),他们也经历了这权柄。但主耶稣向他们宣告了十字架的道路之后(22-23节),他们就恐惧困惑(可八32-33)、信心涣散(太十七20),所以对这个强悍的鬼(42节)束手无措。因为主所赐的能力并非出于人自己、而是出于主,所以必须通过祷告来支取(可九28-29),而祷告的前提是对主权柄的信心。
  • 十字架首先要洁净的,就是人的信心。天然人的信心只是相信耶稣医治的能力、赶鬼的权柄,而从神而来的信心却是明明知道前面有十字架,也相信耶稣「是神所立的基督」(20节)。当主宣告自己「必须受许多的苦」(22节)的时候,出于肉体的信心就动摇了,因为天然人无法理解基督既然大有权柄、能力,为什么还会「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22节)。主耶稣「把孩子治好了,交给他父亲」(42节),并不是因为祂有求必应、热心助人,也不是因为孩子的父亲有信心(可九24),而是为了唤醒门徒的信心:「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九23)。

【路九43】「众人都诧异神的大能(大能:或译威荣)。耶稣所做的一切事,众人正希奇的时候,耶稣对门徒说:」

【路九44】「『你们要把这些话存在耳中,因为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

【路九45】「他们不明白这话,意思乃是隐藏的,叫他们不能明白,他们也不敢问这话的意思。」

  • 「耶稣所做的一切事,众人正希奇的时候」(43节),祂却第二次预言提醒「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九22、44;十八31-33)。门徒的小信,是因为对十字架的恐惧;所以主耶稣再次强调「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不让「神的大能」(43节)使门徒误以为不必再走十字架的道路。
  • 既然基督能如此轻易地赶出那强悍的污鬼(42节),为什么不继续施行「神的大能」、建立神国,却要「被交在人手里」呢?门徒们实在「不明白这话」(45节),这样吊诡的事实,使他们对自己的判断能力完全失去了把握。
  • 门徒们「不明白这话」,是因为他们心中的基督仍然是一位广受欢迎的英雄;「被交在人手里」,意味着这个理想的破灭。因此,「他们也不敢问这话的意思」(45节),似乎害怕自己的担心会被证实。
  • 十字架第二要破碎的,就是人的把握。把握就是相信自己,而信心则是根据神的话语。所以主耶稣对门徒的困惑并不解释,只要他们「把这些话放在耳中」(44节)、铭记在心。因为现在这句话的「意思乃是隐藏的,叫他们不能明白」(45节),必须到主耶稣复活之后,门徒才能真正明白。一个人若不经历过十字架,就没有办法理解十字架;一个人若开始背负自己的十字架,就会越来越认识十字架。因为在十字架面前——自信刚强的,会被显明软弱;自信圣洁的,会被显明污秽;自信谦卑的,会被显明骄傲;自信爱人的,会被显明自私——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一切都是出于恩典,并且厌恶对自己都没有把握的自己(结六9),「诚实倚靠耶和华」(赛十20)。

【路九46】「门徒中间起了议论,谁将为大。」

【路九47】「耶稣看出他们心中的议论,就领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自己旁边,」

【路九48】「对他们说:『凡为我名接待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

  • 当主耶稣定意走向十字架的时候(51节),人的天然生命却走向相反的方向;十字架的方向是让自己减少(23节),人的方向却是使肉体加增。门徒就像世人一样彼此争论「谁将为大」(46节),只不过是把地上的大小换成了神国里的大小。在神的眼中,「属灵的骄傲」与「属世的骄傲」并无区别,炫耀世界的成就,和攀比事奉的成绩毫无两样,都是为了让人自己得荣耀。
  • 「小孩子」(47节)在犹太社会的地位低微、不受重视,代表软弱无助、无足轻重的人。人若「接待这小孩子」(48节),既不能在日后得回报、也不能在人前得名声,完全是白白做工。人「接待这小孩子」的唯一原因,是因为他是属主的,所以不求任何好处地接待他。因此,主耶稣说:「凡为我名接待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48节)。
  • 十字架第三要对付的,就是人的荣耀。「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48节),并不是说「接待最小的人为大」,而是说「最小的人为大」。在基督里,越是对自己无关紧要、无利可图的人,我们越要看他「为大」;越是不能在人前得荣耀、人后得名声的事,我们越要去做。「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十四14),所以每一次接待这样的人,每一次做这样的事,都是接受十字架来对付自己骄傲和虚荣。

【路九49】「约翰说:『夫子,我们看见一个人奉祢的名赶鬼,我们就禁止他,因为他不与我们一同跟从祢。』」

【路九50】「耶稣说:『不要禁止他;因为不敌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

  • 门徒赶鬼失败了(40节),但这个人却能奉耶稣的名赶鬼(49节),表明他比门徒对主耶稣的权柄更有信心,只是没有和门徒们一起跟从耶稣。门徒之所以想禁止他,因为他们渴望成为主耶稣的独家代表。
  • 「因为他不与我们一同跟从祢」(49节),这句话表明,门徒所关心的是那人与自己的关系,而不是他与基督的关系;不是基督的权柄在地上彰显,而是通过自己来彰显。同样,今天我们所追求的,到底是福音被传开,还是通过我们被传开呢?是神的旨意行在地上,还是按照我们的方式行在地上呢?
  • 十字架第四要拆毁的,就是人的坚持。无论我们怎样做,总会有不同的方法;无论我们怎么想,总会有不同的意见。神允许人的不同,是要提醒我们不是神。因此,十字架的功用不是坚持自己、改变别人,而是拆毁自己、包容别人:
    1. 在属灵的争战中,主耶稣说:「不敌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50节)。因为人在神和鬼之间不可能保持中立,我们应当用这个原则来包容别人(腓一15-18)。
    2. 在真理的原则上,主耶稣说:「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十一23)。因为人在真理和谬误之间只能选择一个,我们应当用这个原则来要求自己。

【路九51】「耶稣被接上升的日子将到,祂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

【路九52】「便打发使者在祂前头走。他们到了撒马利亚的一个村庄,要为祂预备。」

【路九53】「那里的人不接待祂,因祂面向耶路撒冷去。」

【路九54】「祂的门徒雅各、约翰看见了,就说:『主啊,祢要我们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他们,像以利亚所做的(有古卷没有像以利亚所做的这几个字)吗?』」

【路九55】「耶稣转身责备两个门徒说:『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

【路九56】「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性命:或译灵魂;下同),是要救人的性命。』说着就往别的村庄去了(有古卷只有五十五节首句,五十六节末句)。」

  • 九51-十九44的主题是「耶稣经过撒马利亚和犹大前往耶路撒冷」,与徒八1-十九20「教会经过犹大和撒马利亚前往外邦」平行。
  • 「耶稣被接上升的日子将到」(5节),指按照神的救赎计划,主耶稣上十字架的时间即将到来,所以主耶稣结束了在加利利的事奉,「定意向耶路撒冷去」(51节)。这段旅程为时半年,其中五次提到耶稣定意前往耶路撒冷(九51;十三22;十七11;十八31;十九28)。在这期间,主耶稣可能两次到过耶路撒冷:
    1. 主后31年住棚节,主耶稣从加利利出发,经过撒马利亚前往耶路撒冷(九51;约七2-10),然后在犹太地、比利亚巡回传道;
    2. 主后32年逾越节,主耶稣从撒马利亚和加利利之间出发,经过耶利哥前往耶路撒冷(十七11),最后上了十字架。
  • 整个旅程都在十字架的阴影笼罩之下,主耶稣一面带领门徒前往祂的十字架,一面教导门徒如何背负自己的十字架。这个旅程可以分成三段:
    1. 在撒马利亚和犹太地传道(九51-十三21)
    2. 在比利亚传道(十三22-十七10);
    3. 最后前往耶路撒冷(十七11-十九44)。
  • 九51-十三21是「在撒马利亚和犹太地传道」,整体是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 A. 耶稣训练门徒(九51-十一13)。
    •  B. 耶稣应对质疑(十一14-54)。
    • A1. 耶稣教导众人(十二1-十三21)。
  • 九51-十一13是「耶稣训练门徒」,整体是一个交错平行的结构:
    • A. 被撒马利亚人拒绝(九51-56);
    •  B. 三种跟从主(九57-62);
    •   C. 主耶稣的祷告(十1-24);
    • A1. 好撒马利亚人(十25-37);
    •  B1. 两种爱主(十38-42);
    •   C1. 教导门徒祷告(十一1-13)。
  • 51-56节的主题是「被撒马利亚人拒绝」,与十25-37「好撒马利亚人」平行。
  • 此时,北方的加利利和约旦河东的比利亚由分封王希律·安提帕管辖,南方的犹太地、撒马利亚和以土买都属于犹太行省,由罗马巡抚本丢·彼拉多管辖。耶路撒冷位于犹太地,耶路撒冷的圣殿是所有的犹太人献祭、守节的地方。
  • 「撒马利亚」(52节)位于加利利和犹太地之间。以色列北方十个支派被掳到亚述,亚述又「从巴比伦、古他、亚瓦、哈马,和西法瓦音迁移人来,安置在撒马利亚的城邑,代替以色列人」(王下十七24)。「这些民又惧怕耶和华,又事奉他们的偶像」(王下十七41),与当地的以色列余民通婚,血统和信仰都是掺杂的,被称为撒马利亚人。但撒马利亚人却认为自己继承了被掳之前真正的摩西律法,只承认《撒马利亚五经 Samaritan Pentateuch》是正典。《撒马利亚五经》实际上是把摩西五经用撒马利亚字母拼写出来,但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是要求在基立心山建造祭坛。所罗巴伯带领回归的百姓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之后(拉四3),「和伦人参巴拉」(尼二10)也带领撒马利亚人在基利心山建造了撒马利亚圣殿。
  • 「那里的人不接待祂,因祂面向耶路撒冷去」(53节),指加利利人传统上都是经过撒马利亚前往耶路撒冷守节(《犹太古史》卷20第6章118),因为这是一条最近的道路,但犹太人和撒马利亚人却彼此互不来往(约四9)。主前110年,马加比王朝的大祭司海卡努斯一世(Hyrcanus I)摧毁了撒马利亚圣殿,使双方彻底决裂,彼此都厌恶对方的圣地(约四20)。
  • 雅各和约翰性格急躁,被主耶稣称为「雷子」(可三17)。他们爱主心切,所以对撒马利亚人的拒绝忍无可忍,想求主「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他们」(54节),就像先知以利亚叫天上降火烧灭亚哈王的军兵(王下一10-12)。
  • 雅各和约翰高举基督的荣耀,对主耶稣的权柄有着极大的信心,却还不懂十字架的道路,所以主责备他们:「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55节)。人眼中是对的事,在神的计划里未必是该做的。主耶稣第一次来是为了上十字架,而不是审判,所以说「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56节)。因此,「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雅一20),凡是凭着天然的理性、情感和意志事奉的,都是在阻挡十字架。因为十字架的道路,既是一条拒绝自己的道路,也是一条被人拒绝的道路。主耶稣不但要被撒马利亚人拒绝,还将被犹太人拒绝,「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22节)。
  • 主耶稣当然知道这些撒马利亚人会拒绝祂,但祂却故意打发门徒进入撒马利亚村庄(52节),借着撒马利亚人的拒绝、洁净门徒的爱心。因此,耶稣没有责罚撒马利亚人,「就往别的村庄去了」(56节)。当祂复活之后,这些门徒将重新回来,带领许多撒马利亚人信主(徒八5、14、25);那时,他们不但学会了爱他们的仇敌(六35),而且将把仇敌变成弟兄!

【路九57】「他们走路的时候,有一人对耶稣说:『祢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祢。』」

【路九58】「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

【路九59】「又对一个人说:『跟从我来!』那人说:『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

【路九60】「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

【路九61】「又有一人说:『主,我要跟从祢,但容我先去辞别我家里的人。』」

【路九62】「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

  • 57-62节的主题是「三种跟从主」,与十38-42「两种爱主」平行。主耶稣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遇到的这三个人,代表了三种不专心跟从主的态度。
  • 第一种是被主吸引的人。这种人主动要求跟从主,立志「祢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祢」(57节),但却不明白这句话的后果是什么。所以主耶稣让我们好好计算代价:「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58节)。人若跟从主走十字架的道路,首先就要认同主对世界的态度,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主(23节),不让任何好处、难处阻挡自己走向耶路撒冷。今天,有些人的宣教就像度假,首先考虑的不是走向耶路撒冷,而是路上有没有「枕头的地方」。有些人的事奉只是嗜好,首先想到的不是神的呼召,而是自己的爱好,总是流连于能让自己感觉舒适的地方。
  • 第二种是被主呼召的人。这种人已经蒙召(太八21),但却在十字架面前退缩了,请求「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59节)。这可能是一句谚语,意思是先回去为父亲养老送终,然后再来跟从主。但主耶稣却用另一句谚语回应他:「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60节),「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24节)。人若跟从主走十字架的道路,当对前途产生迷茫和畏惧时,唯一正确的办法就是更紧地抓牢主,而不是退后、停下。因为退后的人很难再回来,等候埋葬死人的最终也会成为死人。
  • 第三种是心持两意的人。这种人也愿意跟从主,但却先提条件:「容我先去辞别我家里的人」(61节)。先知以利亚允许以利沙辞别父母(王上十九20-21),主耶稣也允许税吏利未回家大摆筵席(五29),但这人的话只是拖延的借口,所以主提醒他:「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62节)。古代农夫用牲口拉犁耕田时,必须双手扶犁、注视前方。「手扶着犁向后看的」,就会使犁沟歪斜,甚至使犁头陷得太深、牲口牵引不动。人若跟从主走十字架的道路,就应当「定意向耶路撒冷去」(51节),不要再回头看世界(创十九26)。因为「人若赚得全世界,却丧了自己,赔上自己,有什么益处呢」(25节)?瞻前顾后、不冷不热的跟从都是出于肉体,所以「不配进神的国」。

读经有感:跺下尘土(5节)

  耶稣当然不是说门徒到一个地方传福音,面对冷漠无情、不接待住宿、连一杯茶水也不给的人,被气得连连跺脚,暗自把他们骂得狗血淋头。其实门徒跺下尘土,不是生气,不是咒诅,而是因为当地人既然拒绝唯一能拯救他们的生命之道、拒绝唯一能为他们赎罪的耶稣、拒绝门徒所显示福音必须被传扬的契机,自我注定失丧沉沦,所以门徒必须照耶稣的吩咐,跺下脚上所沾的尘土,表明与当地人永恒的厄运毫无瓜葛!信徒都借耶稣成为新造的人,当然必须以传讲永世福音为天职,矢志趁有生之年,尽心竭力,由近及远,带着从主而来的祝福和期盼,邀人早日走上蒙恩得救之路——不是用勾引或强迫的手段,而是诉诸各人独立自由的意愿。传福音是崇高的使命,信徒都应该本着白白得来、白白舍去的原则,绝不贪图人的报偿,尤其对拒绝福音的人,更应该滴礼不受、滴水不沾,怀着以利沙属天高风亮节的心志(王下五15—19)

默然自问:

  1. 信徒遵主使命自差自派出去宣教,是否必然也都被赋予医病赶鬼的恩赐?是否时至今日,信徒人人都还必须按主吩咐,自甘贫寒、挨家挨户,遵行使命、广传福音?究竟当前宣教机构普世林立的依据是出自圣经的教导或延续使徒的传承?(1-4节)
  2. 难道门徒就事论事,为人着想,对主合情合理的建议,果真有悖真理?究竟耶稣吩咐门徒给众人提供晚餐的用意是什么?(12-13节)
  3. 是否我因五饼二鱼能在主的手中变化而喂饱五千人的权能神迹,心里会萌起今后就只献一饼半鱼,让主有更大空间行使更大神迹的念头?(16-17节)
  4. 是否绝大多数信徒对“耶稣究竟是谁的问题”,其实都不放在心上,连想都不想?
  5. 我当时若与众门徒在一起听见耶稣所说,必在宗教领袖迫害下受苦受难受死后第三天复活的预言,是否必然在感情上、理性上、意志上、甚或言语和行动上,反映出自己心里许多复杂的意念和想法?(22节)
  6. 是否信徒都有跟不跟从主的选择自由?跟从两个字的意思究竟涵盖了什么——关系上、生命上、道路上、真理上、信心上、委身上,以及主客前后的模式上?(23上)
  7. 舍己两个字对世人与信徒而言,是否存在着观念上和运作上的差别?信徒在舍己的实践上,是否指自己的灵、或魂、或体?舍己是否在时、空、量等方面,都有可以量度的准绳?(23中)
  8. 是否广义而言,世人其实也必都有各自的十字架?信徒所面对必须背起相同的与不同的十字架究竟是指什么?信徒所以都必须背起自己十字架的原因和目的又是什么?是否能从历史上成功背负自己身心灵十字架之人的历程中,总结出各人所必须具备身心灵的什么条件?(23下)
  9. 究竟人要得着却反而丧失的生命,要为主丧失却反而得着的生命,是指相同或不相同的生命?是指灵或魂或体的生命?究竟丧失或保全自己生命的机制性依据是什么?(24节)
  10. 人一生究竟能赚得全世界的什么?人若天天都忙着以积攒财宝在地为目的,是否就说明他根本并不在乎也不相信属天的应许,所以终必丧失自己、赔上自己?(25节)
  11. 是否理解彼得为何不知道自己所说的是什么?这究竟是出于人在某种状况下莫名其妙的常情?(33节)
  12. 是否天下凡不抵挡我们的人事物境遇,就全都是对我们有益的帮助?究竟圣经上下文抵挡和帮助两个动词的字意是什么?(48-50节)
  13. 耶稣既知道自己将被接升天,所以决意到耶路撒冷为拯救世人而死,是否我们既知道自己将被提空中,所以也决意到宣教前线为抢救世人而死?(51节)
  14. 是否凡信耶稣的人都也是跟从耶稣的人?是否跟不成耶稣的人,当然就都也得救不了?(57-62节)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路加福音   耶稣   基督   门徒   主耶稣   耶路撒冷   自己的   的人   先知   荣耀   彼得   利亚   福音   犹太   权柄   都是   约翰   摩西   也不   生命   这是   道路   人子   利利   凯撒   雅各   祭司   的是   文士   但却   信徒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