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第19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箴十九2】「心无知识的,乃为不善;脚步急快的,难免犯罪。」
【箴十九5】「作假见证的,必不免受罚;吐出谎言的,终不能逃脱。」
【箴十九6】「好施散的,有多人求他的恩情;爱送礼的,人都为他的朋友。」
【箴十九7】「贫穷人,弟兄都恨他;何况他的朋友,更远离他!他用言语追随,他们却走了。」
【箴十九8】「得着智慧的,爱惜生命;保守聪明的,必得好处。」
- 十九8的「寻得好处」与十八22的「得着好处」原文相同,首尾呼应,把十八22-十九8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单元,总结了人生最重要的三大智慧:敬畏耶和华(一7)、不交坏朋友(一10;四14)、别娶也别做愚妄妇人(十二4;十四1)。
- A. 得着贤妻、得着好处(十八22);
- B. 财富妨碍友情(十八23-24);
- C. 择友的禁忌(十九1-5);
- B1. 财富妨碍友情(十九6-7);
- A1. 得着智慧,必得好处(十九8)。
- 1-5节是一组平行句,主题是选择朋友的五大禁忌。「爱人如己」(利十九18),不等于把所有人都当作朋友。我们若以这五大禁忌(十九1-5)「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就能避免不可误交的损友;若再加上选择朋友的三个标准(十七7-9),就能分辨值得结交的朋友。而我们自己首先不要作这样的人,才能避免物以类聚。这样,人生最重要的三大智慧就得着了三分之一:就是敬畏耶和华(一7)、不交坏朋友(一10;四14)、别娶也别做愚妄妇人(十二4;十四1)。
- 嘴唇歪曲:「行为纯正的贫穷人胜过乖谬愚妄的富足人」(1节),可译为「行为纯正的穷乏人胜过嘴唇歪曲的愚昧人」(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一个说话模棱两可、善于打「擦边球」的人,千万不要结交。因为包含部分真理的谬误比谎言更危险,似是而非的愚昧比无知更会让人陷入困境。这些人「行为纯正」的智慧没有,「嘴唇歪曲」却能花样百出;一般人说出来的愚蠢话,经他们唱出来就截然不同:有时是隐瞒坏消息、只说好消息,有时是淡化好消息、夸大坏消息;有时是该说时不说,有时是不该说时乱说;有时是用贪婪吸引人,有时是用恐惧催促人。但「行为纯正」的道路只有一条:「智慧的泉源,好像涌流的河水」(十八4),清清白白、坦坦荡荡。
- 没有见识:「心无知识的,乃为不善;脚步急快的,难免犯罪」(2节),可译为「热心而无见识,实为不善;脚步急快的,易入歧途」(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知识」原文的意思是「知识、洞察力、智慧」。一个徒有热心、却不谨慎的人,千万不要结交。这种人行事莽撞、行动在思想之前,结果往往欲速而不达,很容易把朋友一起带入歧途。
- 推诿己过:「人的愚昧倾败他的道;他的心也抱怨耶和华」(3节),可译为「人因愚昧自毁前途,他的心却埋怨耶和华」(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一个回避自己的问题,总是怨天尤人的人,千万不要结交。人从亚当开始就有一个通病,明明是自己「因愚昧自毁前途」,却总是「埋怨耶和华」,把问题推给神给自己安排的环境、同工、朋友或配偶(创三12)。这一节也是本单元的中心句,表明只有一个敬畏神的人,才有智慧交到挚友、娶到贤妻。
- 看重财富:「财物使朋友增多;但穷人朋友远离」(4节)。穷人的烦恼在于没有选择,富人的烦恼却是太多选择,并且常常是假的多、真的少。一个看重财富的人,千万不要结交。财富的可悲之处是,它既会成为友情的障碍,也会成为爱情的绊脚石。一个人的财富越多,就越难遇到真情;一个人越倚靠财富,就越难付出真情。坎坷的道路才能测试骡子的耐力,患难的生活才能看出友谊的忠诚,而有钱人往往只有酒肉朋友和利益夫妻。
- 口出谎言:「作假见证的,必不免受罚;吐出谎言的,终不能逃脱」(5节)。一个说话不诚实、习惯说谎的人,千万不要结交。这样的人不但自己「终不能逃脱」惩罚,也会带坏别人,把朋友变成掩盖谎言、传播谎言的工具。这些人说真话的勇气没有,说假话的技巧却很多:有的是不说真话,有的是说一半真话;有的是背景虚假、细节真实,有的是背景真实、细节虚假;有的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有的是「见人学鬼话,见鬼学人话」。但说真话的方法却只有一个:「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太五37)。
- 6-7节是一对平行句,主题是财富妨碍友情:
- 「好施散的,有多人求他的恩情;爱送礼的,人都为他的朋友」(6节),但这些都是冲着利益来的虚假朋友。因为一旦他失去了财富,在这些朋友眼中就失去了价值。所以「贫穷人,弟兄都恨他;何况他的朋友,更远离他」(7a),当他需要朋友帮助的时候,「他用言语追随,他们却走了」(7b)。
- 因此,朋友所看重的是你的心,还是你的钱财、能力或背景,决定了这是真朋友还是假朋友。我们在主面前一无所有、一无所是,但主耶稣却说:「以后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仆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称你们为朋友」(约十五15)。因此,主耶稣是我们最好的真朋友!
- 「得着智慧的,爱惜生命;保守聪明的,必得好处」(8节),与十八22首尾呼应。「得着贤妻的,是得着好处」(十八22),因此,「得着智慧」,也就是「得着贤妻」,结果都是「爱惜生命」(八35)。因为「才德的妇人是丈夫的冠冕」(十二4),「智慧妇人建立家室」(十四1),能使人一生蒙福;而「贻羞的妇人如同朽烂在她丈夫的骨中」(十二4),「愚妄妇人亲手拆毁」(十四1)家庭,能毁掉人的一生。
【箴十九9】「作假见证的,不免受罚;吐出谎言的,也必灭亡。」
【箴十九10】「愚昧人宴乐度日是不合宜的;何况仆人管辖王子呢?」
【箴十九11】「人有见识就不轻易发怒;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
【箴十九12】「王的忿怒好像狮子吼叫;他的恩典却如草上的甘露。」
【箴十九13】「愚昧的儿子是父亲的祸患;妻子的争吵如雨连连滴漏。」
【箴十九14】「房屋钱财是祖宗所遗留的;惟有贤慧的妻是耶和华所赐的。」
- 9-15节是一个交错对称的单元,主题是持家之道:
- A. 不可说谎(9节);
- B. 不被恩典辖制(10节);
- C. 不轻易发怒(11节);
- D. 以恩典彼此相待(12节);
- C1. 不轻易争吵(13节);
- B1. 应当珍惜恩典(14节);
- A1. 不可懒惰(15节)。
- 9节和15节前后对应,主题是不可说谎、不可懒惰:
- 「作假见证的,不免受罚;吐出谎言的,也必灭亡」(9节)。谎言会伤害别人、伤害社会,也会毁掉自己的家。因此,真智慧是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上就不可说谎。人若以为戏言或借口可以不算说谎,对孩子的戏言可以不必当真,就会在一切的事情上都习惯性地说谎,这个家早晚要衰败。
- 「懒惰使人沉睡;懈怠的人必受饥饿」(15节)。懒惰和说谎一样会败家,真智慧是在家庭生活的细节中操练殷勤。属灵的人不但要全人奉献事奉神,也必须殷勤做工自食其力,「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饭」(帖后三10)。
- 10节和14节前后对应,主题是不被恩典辖制、应当珍惜恩典:
- 「愚昧人宴乐度日是不合宜的;何况仆人管辖王子呢」(10节),可译为「愚昧人奢华度日并不相宜,仆人管辖王子,也不应该」(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真智慧是把恩典当作服事自己的仆人,而不是辖制自己的主人。人若「奢华度日」,相当于「仆人管辖王子」、被恩典所辖制,结果必然在恩典中堕落。
- 「房屋钱财是祖宗所遗留的;惟有贤慧的妻是耶和华所赐的」(14节),两者都是恩典,但两者都很容易被人当作理所当然、或者当作自夸的本钱。真智慧是「凡事感恩」(帖前五18);只有认识恩典,才有可能珍惜恩典、善用恩典,存着感恩知足的心享用「房屋钱财」、善待「贤慧的妻」。人类社会的种种不幸,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认识恩典、也不珍惜恩典。所以我们总是寻找自己原本就有的,忽略自己真正需要的,结果总是难以如愿以偿,永远都会抱怨别人的房子更好、别人的妻子更贤惠。
- 11节和13节前后对应,主题是不轻易发怒、不轻易争吵:
- 「人有见识就不轻易发怒;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11节)。「轻易发怒」,是人没有见识的表现;因为怒气虽然从来都不缺乏理由,但却很少有好的理由。一个不能控制欲望、容易被情绪战胜理性的人,只是肉体的奴隶。真智慧是在家中常常「宽恕人的过失」,因为家庭生活所需要的不是征服别人(创三16)、而是征服自己。征服自己「便是自己的荣耀」,是所有的胜利中最光荣的胜利。
- 「愚昧的儿子是父亲的祸患」(13a),而争吵的妻子却是儿子的祸患,因为「妻子的争吵如雨连连滴漏」(13b)。古代中东的房顶大都是平顶,用泥土覆盖,下雨时可能会漏水。争吵不休的妻子就像「连连滴漏」的屋顶,把人赖以得庇护、得温暖、得安息的地方,变成了一个令人失望、烦恼的地方。「连连滴漏」的屋顶如果无法修补,结果会逼人被迫放弃房子。从妇女地位低下的古代,一直到女权主义高涨的今天,「妻子的争吵」都是家庭所面对的同样难处。一个经常争吵的妻子不管为家庭付出再多,都是「亲手拆毁」(十四1)家庭的愚妄妇人。
- 第12节是本单元的中心,主题是以恩典彼此相待。「王的忿怒好像狮子吼叫」(12a),只是叫人战兢,却没有任何造就。但「他的恩典却如草上的甘露」(12b),可以滋润人、造就人。真智慧的持家之道,更要用「恩典」代替「忿怒」彼此相待,一个有「河东狮吼」、令人战兢的家,既不能留人、也不能长久。以色列的夏天是旱季,没有雨水,植物倚靠地中海的湿气在夜间凝结成的「草上的甘露」得着滋润。
【箴十九16】「谨守诫命的,保全生命;轻忽己路的,必致死亡。」
【箴十九17】「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
【箴十九18】「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儿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
【箴十九23】「敬畏耶和华的,得着生命;他必恒久知足,不遭祸患。」
- 16节和23节用「生命」首尾呼应,把16-23节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单元,主题是教养的方法:
- A. 教养的目的:谨守诫命(16节);
- B. 教养的操练:怜悯贫穷(17节);
- C. 管教的时机:及时管教(18节);
- D. 管教的实质:否定肉体(19-20节);
- C1. 管教的时机:求神带领(21节);
- B1. 教养的操练:施行仁慈(22节);
- A1. 教养的目的:敬畏耶和华(23节)。
- 16节和23节前后对应,主题是教养的目的——谨守诫命、敬畏耶和华:
- 「谨守诫命」(16a)是生死攸关的「保全生命」(16a)之道,而「轻忽己路的,必致死亡」(16b)。神的百姓教养儿女的目的,不是追求生活,而是寻求生命;不是学习谋生,而是学会做人;不是琢磨如何控制别人,而是省察怎样控制自己;不是掌握如何背诵,而是懂得怎样思考;不是变成某个团体或理念的工具,而是恢复神起初造人的目的。因此,真智慧的教养不是灌输知识、拥有文凭,而是帮助儿女把「谨守诫命」化为思考和生活的习惯,时时事事都可以作出明智的选择。灌输的道理就像假肢,启示和独立思考的结果才会属于自己。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学校所学的全都忘记后所剩下的东西。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
- 「谨守诫命」,就是「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太二十二37),因为主说:「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约十四21)。因此,父母要让儿女「谨守诫命」、「保全生命」,首先就要让他们效法自己「敬畏耶和华」(23a),这是「得着生命」(23a)的开始。儿女一旦失去了敬畏之心,就很难重新恢复。孩子在家中首先应当学会的不是自信,而是谦卑、顺服和敬畏。儿女若敬畏神,「他必恒久知足,不遭祸患」(23b),这是父母给儿女一生最好的礼物和祝福。
- 孟德斯鸠(Montesquieu,法国启蒙思想家,1689-1755年)说:「君主政体的教育只注重提升人心,专制政体的教育只谋求压抑人心,而共和政体的教育要激发对法律和国家的爱」(IV.3 & 5, The Spirit of Law )。第一种灌输的观念是不择手段、追逐荣耀,第二种灌输的观念是安于愚昧、接受奴役,第三种灌输的观念是自作聪明、甘为工具。这三种教育的本质都是洗脑,没有一样能让人思考生命之源:敬畏神。今天,许多学校的教育致力于铲除儿童独立思考的习惯,已经成为智慧和敬畏最主要的障碍之一,所以马克·吐温(Mark Twain,美国著名作家,1835年-1910年)说:「我从来不让上学耽误我的教育。I have never let schooling interfere with my education. 」。而信徒更有责任不要让自己孩子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 17节和22节前后对应,主题是教养的操练——怜悯贫穷、信实守约:
- 「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17节),因为《箴言》中的穷人都是指神的百姓,所以「怜悯贫穷的」、就是做在神的身上。主耶稣也说:「凡因你们是属基督,给你们一杯水喝的,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不能不得赏赐」(可九41)。
- 「施行仁慈的,令人爱慕;穷人强如说谎言的」(22节),可译为「人可贵的是不变的爱,穷人强如说谎言的」(英文ESV译本)。「仁慈」可译为「不变的爱」,是盟约中的用语,表示忠诚、信实,与「说谎言」相对。一个信实守约的穷人,是出于对神的敬畏,比不守诺言的富人更加可贵、更有底线。
- 「怜悯贫穷」(17a)、信实守约(22节),就是「爱人如己」(太二十三39)。这是敬畏神的具体表现,因为人若「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约壹四20)。因此,真智慧不是空洞地教导儿女「谨守诫命」、「敬畏耶和华」,而是身体力行地和儿女一起具体地操练「怜悯贫穷」、信实守约。儿女一旦离开家庭,在眼界开拓、知识增长的同时,也会动摇没有根基的敬畏之心。因此,父母在家中应当带领儿女勤于操练,把敬畏之心切实固化为生活的习惯。
- 18节和21节前后对应,主题是管教的时机——求神带领、及时管教:
- 「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儿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18节),这是父母的责任。父母若不及时管教、驱除愚蒙(二十二15),儿女必然会积习难改、积重难返,最终被罪恶辖制,实际上就是「任他死亡」。「趁有指望」,就是尽早、及时。「人心比万物都诡诈」(耶十七9),最善于给自己涂脂抹粉,什么臭味都会很快习惯。一旦时过境迁,孩子就会把错误自我合理化,不但不肯认罪、反而感觉委屈,事后的管教就成了惩罚、而不是造就。
- 「管教 יָסַר/yä·sar’」原文又被译为「惩罚」(利二十六18、28)、「改正」(利二十六23)、「教训」(申四36;代上十五22)、「指斥」(九7)、「惩治」(申二十一18;二十二18)、「责打」(王上十二11、14),并非一些人所解释的正面鼓励。亚当的后裔已经「全然败坏」(申三十一29),天生就有「愚蒙迷住孩童的心」(二十二15),从小就会掩饰自己的诡诈(二十11);学问越多,作恶的能力越大。只有先把愚蒙赶除,学到的知识才能用来行善;只有管教的杖才能赶除愚蒙(二十二15),所以「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十三24)。
- 「人心多有计谋」(21a),古往今来发明了许多教育方法,试图在严厉管教和放纵溺爱之间找到平衡。但管教的方式和时机都在神的手中,「惟有耶和华的筹算才能立定」(21b)。真智慧是求神教导自己如何管教、赐下合适的管教时机;而不是自己「多有计谋」,一面说倚靠神,一面另找一套世界的方法,自己决定如何管教、何时管教。
- 19节和20节是一对平行句,主题是管教的实质——否定肉体:
- 「暴怒的人必受刑罚;你若救他,必须再救」(19节),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父母和儿女。「暴怒的人」放纵肉体,无论怎样用道德、知识、修养来掩饰自己的肉体,都无法避免肉体被惹动,所以「必受刑罚;你若救他,必须再救」。如果父母放纵肉体,用「暴怒」来管教儿女,儿女也会变成「暴怒的人」,无法从所受的「刑罚」中吸取教训,必须一打再打、一救再救。这样的管教只是倚靠肉体对付肉体。
- 「你要听劝教,受训诲,使你终久有智慧」(20节),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父母和儿女。只有那些「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罗八4),才能「听劝教,受训诲」。如果父母不肯「听劝教,受训诲」,没有「随从圣灵」的榜样,儿女也会「随从肉体」,不肯「听劝教,受训诲」。
- 管教的实质就是否定肉体;人在地上的一生,不是为了征服世界,而是为了征服自己。肉体的方法「在克制肉体的情欲上是毫无功效」(西二23),否定肉体才能拒绝肉体。因此,真智慧是父母首先否定肉体,孩子才能效仿父母拒绝肉体。父母不作「暴怒的人」,儿女才不会成为「暴怒的人」;父母在神面前「听劝教,受训诲」,儿女才能在父母面前「听劝教,受训诲」,受益一生、「终久有智慧」。
【箴十九24】「懒惰人放手在盘子里,就是向口撤回,他也不肯。」
【箴十九25】「鞭打亵慢人,愚蒙人必长见识;责备明哲人,他就明白知识。」
【箴十九29】「刑罚是为亵慢人预备的;鞭打是为愚昧人的背预备的。」
- 24节和二十1用食物首尾呼应,25和29节用「鞭」和「亵慢人」首尾呼应,把十九24-二十1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单元,主题是教养的守则:
- A. 管教要有分寸(十九24);
- B. 管教要分对象(十九25);
- C. 父母要有见证(十九26);
- D. 见证的关键是言行一致(十九27);
- C1. 父母要有见证(十九28);
- B1. 管教要分对象(十九29);
- A1. 管教要有分寸(二十1)。
- 24节和二十1首尾呼应,主题是管教要有分寸:
- 「懒惰人放手在盘子里,就是向口撤回,他也不肯」(24节)。食物已经唾手可得,但只差那一步,还是吃不到口,许多管教孩子的父母就是这样的懒惰人。真智慧的管教一定要认真执行,既不可半途而废、更不可功亏一篑。今天,许多父母的管教措施并不是认真祷告的结果,而是随心所欲、朝令夕改;最后是虎头蛇尾,被儿女看透自己的无知和虚伪,以致轻忽怠慢所有的管教。
- 「酒能使人亵慢,浓酒使人喧嚷;凡因酒错误的,就无智慧」(二十1)。酒是古代以色列人的重要饮料,在圣经中常常代表喜乐,「酒能悦人心」(诗一百零四15),是神的祝福(申十一14);但若喝过了头,却会「使人亵慢」。因此,真智慧的管教一定要点到即止,不可过为己甚。父母若不承认自己的罪性、不肯放下自己的面子,就会为了坚持而坚持,管教就会越过神的界限,成了肉体情绪的发泄。
- 25节和29节前后对应,主题是管教要分对象:
- 「鞭打亵慢人,愚蒙人必长见识;责备明哲人,他就明白知识」(25节),可译为「责打傲慢人,能使无知的人变精明;责备聪明人,他就明白知识」(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真智慧的管教首先要考虑能否在儿女身上达到目的。如果「鞭打、责备」并不能提高儿女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结果就不能造就人;口里说是为孩子好,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
- 「刑罚是为亵慢人预备的;鞭打是为愚昧人的背预备的」(29节)。因此,真智慧的管教一定要适合儿女的属灵光景。如果儿女并非「亵慢人、愚昧人」,「刑罚、鞭打」就只会败坏人;口里说是为孩子好,其实是发泄肉体的情绪。
- 26节和28节前后对应,主题是父母要有见证:
- 「虐待父亲、撵出母亲的,是贻羞致辱之子」(26节),这样的「贻羞致辱之子」怎么指望他的儿女孝敬自己呢?因此,真智慧是父母自己不要有「虐待父亲、撵出母亲」的坏榜样,免得阻碍儿女学习「当孝敬父母」(出二十12)。
- 「匪徒作见证戏笑公平;恶人的口吞下罪孽」(28节),可译为「卑劣的见证嘲笑公平,恶人的口吞下罪孽」(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父母若没有好见证,一定会自食苦果;因为没有儿女只会听自己怎么说、却不看自己怎么做。真智慧是「言传」和「身教」并行,注意不让自己的坏见证成为儿女成长的绊脚石。
- 第27节是本单元的中心,强调见证的关键是言行一致。「我儿,不可听了教训而又偏离知识的言语」(27节),可译为「我儿啊,停止听那叫你偏离知识言语的教导」(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许多信徒教养儿女的最大失败,不是没有教导圣经、也不是没有好的主日学老师,而是父母言行不一致。他们天天教导儿女智慧,自己却不愿实践智慧;把智慧都送给了儿女,自己却一点也不剩。真智慧的父母不需要完美,但需要言行一致。说一套、做一套,就是一边建造、一边拆毁,最后所有的说教都沦为「偏离知识言语的教导」,越教越被儿女拒绝、越教越逼儿女反叛。
- 「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诗一百二十七3),神的心意是让作父母的人与神同工:父母的三大责任,是用管教赶除孩子心中的愚蒙(二十二15),用诫命填满孩子的内心(十九16-17,22-23),同时自己不要妨碍孩子的成长(十七26-28;十九26-28);而圣灵的工作,则是点燃智慧之火。因此,父母所当关注的重点不是学问和能力的增长,而是教养的目的(16、23节)、教养的操练(17、22节)、管教的时机(18、21节)和教养的实质(19-20节),并要掌握管教的分寸(24节;二十1)、区别管教的对象(25、29节)、注意自己的见证(26-28节),剩下的都是圣灵的工作。培养孩子的真智慧,并不是灌输知识、培养才艺,而是竭力保持他们与神之间的管道通畅,让圣灵带领他们认识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发现自己所需的知识。而作父母最普遍的愚昧,就是以为孩子成材是因为自己教导有方,不知道自己在大部分时候都是反面教材。
- 今天,许多人只熟悉「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二十二6),却不明白管教的必要性(二十九17-21),也不懂得怎样用「杖」管教(二十二15)、怎样正面引导(二十三15-16,22-25);既不理会教养的关键在于管住口舌(十七26-28),也不关心教养的方法(十九16-23)和教养的守则(十九24-二十1);更没有熟读《箴言》,把整卷《箴言》都当作教养的内容(一8)。还有许多人只知道管教儿女,却不知道教他们怎样选择朋友(十七7-9;十九1-5),结果一出家门,就被恶人引诱,远离教会、与神疏远。结果「人因愚昧自毁前途,他的心却埋怨耶和华」(3节和合本修订版)。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人本主义泛滥的时代,许多教育理念一昧强调正面鼓励,试图通过包容妥协来掩盖问题、改善人性,而否定人已「全然败坏」的自由神学也推波助澜,结果却造成了自私自恋、自大自怜、自以为是的「奖杯一代 The participation trophy generation」,亲手把儿女推向灭亡。父母若不肯首先学习《箴言》里的智慧,又怎么能指望儿女在人本主义的大潮面前作出明智的选择呢?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