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箴言第11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箴十一1】「诡诈的天平为耶和华所憎恶;公平的法码为祂所喜悦。」

【箴十一2】「骄傲来,羞耻也来;谦逊人却有智慧。」

  • 十31-十一2是一个单元,主题是神的喜悦与恨恶。
  • 「喜悦」(1b)一词把本节与十32相连。义人的言语能得着神的「喜悦」(十32),交易中的诚实也是如此。「喜悦 רָצוֹן/rä·tson’」与「骄傲 זָדוֹן/zä·don’」(2节)、「羞耻 קָלוֹן/kä·lon’」(2节)原文的母音韵相连,把1-2节组成意义相关的一对平行句。1-2节和十31-32节在结构和意义上都前后对称,应当作为一个单元来理解:
    1. 「诡诈的天平为耶和华所憎恶」(1a),对应「恶人的口说乖谬的话」(十32b);
    2. 「公平的法码为祂所喜悦」(1b),对应「义人的嘴能令人喜悦」(十32a);
    3. 「骄傲来,羞耻也来」(2a),对应「乖谬的舌必被割断」(十31b);
    4. 「谦逊人却有智慧」(2b),对应「义人的口滋生智慧」(十31a)。
  • 「公平的法码」(1b),指重量合格的法码石,古代的度量衡工具的误差最高可达6%,很少有重量完全相同的法码石。交易是否公平,往往取决于人的诚实。
  • 在交易上欺诈的,就是拒绝神的权柄,在神面前「骄傲」(2a)。「骄傲」是受恶人欢迎的客人,「羞耻」不受欢迎,但却不请自来;因为骄傲的人不肯降服在神面前,必要被神管教,所以「骄傲来,羞耻也来」(2节)。真智慧知道「骄傲」只是无知的假面具,所以人的「骄傲」与「羞耻」如影随形,优越感与自卑感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 在交易上诚实的,就是顺服神的权柄,在神面前作「谦逊人」(2b)。真智慧是承认「耶和华所赐的福使人富足」(十22),所以不会用诡诈的方法致富;相反,「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们怀里;因为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路六38)。
  • 公平的交易(1节)和慷慨的施舍(24-25节),都是神所喜悦的。今天,许多人却想取代神的法则,用「均贫富」来代替公平交易,醉心于公平地分配财富,而不是公平地创造和交易财富。二十世纪有许多国家始于重新分配财富,却终于重新分配贫穷;摧毁了一个自由市场,却创造了一个黑市。这个社会实验到二十一世纪还在许多福利国家继续,用剥夺富人的自由来使穷人进入自由,用一种不平等来推翻另一种不平等。真智慧是相信真正的平等是富人不占穷人的便宜,穷人也不占富人的便宜。只有智慧才可以与人分享,却不会造成新的不平等(十六23);只有真理才能叫人得以自由(约八32),而不会伤害别人的自由(加五13)。

【箴十一3】「正直人的纯正必引导自己;奸诈人的乖僻必毁灭自己。」

【箴十一4】「发怒的日子资财无益;惟有公义能救人脱离死亡。」

【箴十一5】「完全人的义必指引他的路;但恶人必因自己的恶跌倒。」

【箴十一6】「正直人的义必拯救自己;奸诈人必陷在自己的罪孽中。」

【箴十一7】「恶人一死,他的指望必灭绝;罪人的盼望也必灭没。」

【箴十一8】「义人得脱离患难,有恶人来代替他。」

  • 3-8节是一个单元,主题是义人和恶人的保障。
  • 3-4节是一对平行句,模式是「正-反-反-正」,从1-2节过渡到3-8节的主题:
    • 「正直人的纯正」(3a)必能 「引导自己」(3a)进入拯救、免受审判,而「奸诈人的乖僻」(3b)必在审判的日子「毁灭自己」(3b)。
    • 「发怒的日子」(4a),原文是单数,指神审判的日子。到那时,倚靠钱财的人将事与愿违,因为审判的时候「资财无益;惟有公义能救人脱离死亡」(4节;十2)。
  • 5-6节是一对平行句,模式是「正-反-正-反」:
    • 「完全人的义必指引他的路;但恶人必因自己的恶跌倒」(5节),可译为「完全人的义修平自己的路;但恶人必因自己的恶跌倒」(和合本修订版)。完全人的义和恶人的恶,都会给自己带来相应的后果:一个使道路平坦,一个成为路上的绊脚石。
    • 「正直人的义必拯救自己;奸诈人必陷在自己的罪孽中」(6节),人若正直而无知,只是软弱无力;人若博学却奸诈,则是危险可怕。「奸诈人必陷在自己的罪孽中」(6b),可译为「奸诈人必被自己的欲望缠住」(和合本修订版)。奸诈人的贪婪将成为捕获自己的陷阱,而正直人的义可以拯救自己逃离贪婪的陷阱。
  • 7-8节是两个告诫:
    • 「恶人一死,他的指望必灭绝;罪人的盼望也必灭没」(7节),意思是人的肉身一死,所有的能力和资源都归于无有,一切承诺和盼望也终成泡影。
    • 「义人得脱离患难,有恶人来代替他」(8节),指恶人将落进自己为义人设置的陷阱里,而义人只是暂时受苦。正如埃及军兵代替以色列人被淹没在红海之中(出十四26-31),哈曼代替末底改被挂在木架上(斯七10),控告但以理的人代替但以理被丢在狮子坑中(但六24)。
  • 真智慧是认识到,财富、势力和谋算都不能成为人的保障,惟有神才是自己最终的保障。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当照着神所喜悦的「公义」去行;不要以为可以一面行恶、一面指望神能拯救自己。

【箴十一9】「不虔敬的人用口败坏邻舍;义人却因知识得救。」

  • 「义人却因知识得救」(9节),指属灵的智慧和洞察力能使义人逃脱恶人的言语,成为他的保障。「知识」原文的意思是「知识、洞察力、智慧」,与「分别善恶」(创二9、17)的「分别」是同一个词,在圣经中也被译为「知道」(伯十7)、「认识」(赛五十三11)、「明白」(赛五十八2)。「知识」包括两个要素:首先是知道一件事、或者知道去哪里找;其次是懂得如何分辨。
  • 第9节的「得救」原文与第8节的「得脱离」是同一个词,两句交错对称。第9节是承上启下,用「得救」承接3-8节,用「口」(9、11节)、「邻舍」(9、12节)开启10-15节,从3-8节的「保障」过渡到10-15节的主题。

【箴十一10】「义人享福,合城喜乐;恶人灭亡,人都欢呼。」

【箴十一11】「城因正直人祝福便高举,却因邪恶人的口就倾覆。」

【箴十一12】「藐视邻舍的,毫无智慧;明哲人却静默不言。」

【箴十一13】「往来传舌的,泄漏密事;心中诚实的,遮隐事情。」

【箴十一14】「无智谋,民就败落;谋士多,人便安居。」

【箴十一15】「为外人作保的,必受亏损;恨恶击掌的,却得安稳。」

  • 10-15节是一个单元,主题是明智的言语和沉默。
  • 10-11节是一对平行句,模式是「正-反-正-反」,描述义人和恶人的言语对周围的影响。
    • 「义人享福,合城喜乐」(10a),是因为「城因正直人祝福便高举」(11a)。
    • 「恶人灭亡,人都欢呼」(10b),是因为城「因邪恶人的口就倾覆」(11b)。
    • 「高举」原文是「建造」,「倾覆」原文是「拆毁」。真智慧是认识到,明智的言语可以建造教会,无知的言语却会拆毁教会。
  • 12-13节是一对平行句,模式是「反-正-反-正」,具体描述义人和恶人的言语特征。
    • 恶人「藐视邻舍」(12a),说话容易伤人;但面对侮辱,「明哲人却静默不言」(12b),用爱心约束自己。
    • 恶人「往来传舌」(13a),在背后毁谤别人、制造纷争;义人却是「心中诚实的,遮隐事情」(13b),值得信赖。
    • 信徒普遍的难处,就是「舌头没有人能制伏」(雅三8),有意无意地以各种属灵的借口「往来传舌」。真智慧是认识到,信徒若要「彼此切实相爱」(彼前四8),首先就要对付自己的口舌、学会保守秘密,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 14-15节是一对平行句,形成一个交错平行结构:
    • A. 责备不明智的沉默:「无智谋,民就败落」(14a);
    •  B. 称赞明智的言语:「谋士多,人便安居」(14b);
    • A1. 责备不明智的言语:「为外人作保的,必受亏损」(15a);
    •  B1. 称赞明智的沉默:「恨恶击掌的,却得安稳」(15b)。
    • 「无智谋」,可译为「没有指导」(英文ESV译本)。「谋士多」,意味着独立思考、不崇拜权威,因为我们总能找到相反意见的权威、不同观点的「谋士」。真智慧是为了个人的原因,就应当约束口舌、保守秘密(12、13、15节);而为了邻舍和教会的利益,则应当积极发声、提出忠告(14节)。毁坏一个国家的通常不是那些作恶多端的人,而是那些作壁上观、明哲保身的人。
    • 圣经不赞成为人作保(六1),但第15节的重点不是作保的行为,而是明智的言语。真智慧是该拒绝时就要拒绝、该沉默时就要沉默;不懂拒绝的就是滥用爱心的愚昧人,不懂沉默的就是热心过度的愚妄人。

【箴十一16】「恩德的妇女得尊荣;强暴的男子得资财。」

【箴十一17】「仁慈的人善待自己;残忍的人扰害己身。」

【箴十一18】「恶人经营,得虚浮的工价;撒义种的,得实在的果效。」

【箴十一19】「恒心为义的,必得生命;追求邪恶的,必致死亡。」

【箴十一20】「心中乖僻的,为耶和华所憎恶;行事完全的,为祂所喜悦。」

【箴十一21】「恶人虽然连手,必不免受罚;义人的后裔必得拯救。」

【箴十一22】「妇女美貌而无见识,如同金环带在猪鼻上。」

  • 16-22节是一个单元,主题是: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
  • 16-17节是一对平行句,模式是「正-反-正-反」:
    • 「恩德的妇女」(16a)表面上软弱,但所得的「尊荣」(16a)却比「强暴的男子」(16b)的「资财」(16b)更有恒久的价值。
    • 对别人「仁慈」(17a),表面上吃亏,实际上是「善待自己」(17a),提升了内在的价值;对别人「残忍」(17b),表面上赢了,实际上是「扰害己身」(17b),损害了内在的价值。因为神审判的法则是:「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太七2)。
  • 18-19节是一对平行句,模式是「反-正-正-反」:
    • 「恶人经营,得虚浮的工价」(18a),价值并不实在,结果「必致死亡」(19b)。
    • 「撒义种的,得实在的果效」(18b),价值是实在而确定的,「必得生命」(19a);但并不会立竿见影,而需要带着信心「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直到得了秋雨春雨」(雅五7)。
    • 「恒心为义的,必得生命;追求邪恶的,必致死亡」(19节),可译为「真正行义的,必得生命;追求邪恶的,必致死亡」(和合本修订版),这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结局。
  • 20-21节是一对平行句,模式是「反-正-反-正」:
    • 人的心思和行为,决定了自己是神「所喜悦」(20b),还是被神「所憎恶」(20a)的。神「所喜悦」的,在神眼中看为宝贵;神「所憎恶」的,在神眼中毫无价值。
    • 「恶人虽然连手,必不免受罚;义人的后裔必得拯救」(21节),也可译为「可以确定,恶人必不免受罚;但义人的后裔必得拯救」(英文ESV译本)。因为神必拯救祂看为宝贵的,丢弃祂眼中的垃圾。
  • 22节无见识的妇女与16节「恩德的妇女」前后呼应,使16-22节成为一个完整的单元。「妇女美貌而无见识」(22节),原文是「妇女美貌而无判断力」。女人若没有明智的判断力(撒上二十五33),她的美貌只不过是猪所戴的金鼻环,戴着金鼻环的猪也还是猪。因为「艳丽是虚假的,美容是虚浮的」(三十一30),外表的美只能暂时取悦人的眼目,在神眼中与泥土无异;而灵魂的美不但能感染人的心灵,也能蒙神的喜悦。因此,女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里面有了恩德和判断力,外面就能长久地活出美丽和尊荣,这才是女人活出了自己的价值。
  •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年)说:「尽量不要成为成功的人,而要成为有价值的人。Try not to become a man of success, but rather try to become a man of value」(1955年5月2日《生活》杂志)。世人的难处是不知道什么才是人生的价值,真智慧是认识人生的价值在于活出品行,也就是恢复神起初造人时所赋予的形象(创一26),「恒心为义」、「行事完全」。因此,用真智慧来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他在多大程度上脱离了「自我」,「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弗四24)。

【箴十一23】「义人的心愿尽得好处;恶人的指望致干忿怒。」

【箴十一24】「有施散的,却更增添;有吝惜过度的,反致穷乏。」

【箴十一25】「好施舍的,必得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

【箴十一26】「屯粮不卖的,民必咒诅他;情愿出卖的,人必为他祝福。」

【箴十一27】「恳切求善的,就求得恩惠;惟独求恶的,恶必临到他身。」

  • 23-27节是一个单元,主题是:提升人生价值的途径。
  • 23-24节是一对平行句,模式是「正-反-正-反」。
    • 「尽 אַךְ/ak」(23节)和「反致 אַךְ/ak」(24节)原文是同一个词,强调一种意想不到、并且毫无例外的结果。
    • 「义人的心愿尽得好处;恶人的指望致干忿怒」(23节),可译为「义人的心愿尽是好的;恶人的指望却带来愤怒」(和合本修订版),加强了十28的语气。
    • 这两句都是双关语:「义人的心愿」都是为了别人的好处,结果却自己得了好处;「恶人的指望」是损人利己,结果却给自己招来神的忿怒。这个吊诡法则的具体例子,就是「有施散的,却更增添;有吝惜过度的,反致穷乏」(24节)。
  • 25-26节都是农业方面的比喻。25节是具体说明「有施散的,却更增添」,26节是具体说明「有吝惜过度的,反致穷乏」。
    • 「好施舍的,必得丰裕」(25a),可译为「祝福别人的,必得丰裕」(英文ESV译本),意思是祝福别人的,神也让他的牲畜肥壮。
    • 「滋润人的,必得滋润」(25b),可译为「给别人浇水的,必得浇灌」(英文ESV译本),意思是用自己的水泉帮人浇灌田地的,神也使他的田地得着浇灌。我们帮助别人,实际上就是帮助自己,这也是「爱人如己」(利十九18)的属灵法则。
    • 「屯粮不卖的」(26a),指在缺粮的时候囤积居奇、待价而沽。
    • 「情愿出卖的」(26b),指在饥荒的时候粜粮给人(创四十一56)。
  • 27节的「善」(27节)与23节的「好」原文是同一个词,这个关键字把27节和23节联系到一起,前后呼应。「求善的」(27a),是为别人求好处;「求恶的」(27b),是咒诅别人。我们为别人求什么,最终却是自己得到什么,这也是一个属灵的法则,「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找到」(太七8)。
  • 用真智慧来提升人生价值的途径只有一个:不是增加多少,而是减少多少;不是拥有多少,而是舍去多少(约十二23-25)。无论是属灵还是物质,施比受都更为有福(徒二十35)。因为施舍就是舍去不能保留的,得着不会失去的;减少属肉体的,增加属灵的。所以舍弃比获取更能提升人生的价值,这就是「积攒财宝在天上」(太六20)的属灵法则。
  • 公平的交易(1节)和慷慨的施舍(24-25节),都是神所喜悦的。今天,许多人却想取代神的法则,用所谓的经济正义(Economic Justice)代替慷慨的施舍:不是鼓励人「好施舍」,而是先取走百姓的钱,然后替他们「施散」给更有可能投票给自己的人,让他们更加倚赖政府、继续拥护自己,越来越习惯于贪恋别人的钱财(出二十17)。这样的施舍是减少别人、增加自己,并不是「义人的心愿」,而是「恶人的指望」。凡是倚赖人的「均贫富」梦想,无不始于「均富」、终于「均贫」;凡是不能使人更加仰望神、只会使人更加倚赖人的「施舍」,都不是「求善」,而是「求恶」。

【箴十一28】「倚仗自己财物的,必跌倒;义人必发旺,如青叶。」

【箴十一29】「扰害己家的,必承受清风;愚昧人必作慧心人的仆人。」

【箴十一30】「义人所结的果子就是生命树;有智慧的,必能得人。」

【箴十一31】「看哪,义人在世尚且受报,何况恶人和罪人呢?」

  • 28-31节是一个单元,主题是比较倚仗财富和智慧的结果。
  • 「倚仗自己财物的,必跌倒」(28a),是把倚仗财富的恶人比作根基不稳的房屋,结果必然倒塌。29节继续了房屋的比喻:「扰害己家的,必承受清风」(29a),因为倚仗财富等于破坏自己的家庭,就像亚干(书七24-26),最终落得一场空;「愚昧人必作慧心人的仆人」(29b节),指倚仗财富的愚昧人必会家道败落、卖身给有智慧的人作奴仆。
  • 「义人必发旺,如青叶」(28b),是把有智慧的义人比作一棵树。30节继续了树的比喻:「义人所结的果子就是生命树」(30a),供应人生命、救人脱离死亡,就像亚比该(撒上二十五33);「有智慧的,必能得人」(30b),这棵树的果子可以吸引人归向智慧。
  • 「义人在世尚且受报」(31a),原文是「义人在地上尚且受报」(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使徒彼得引用了本节(彼前四17-18)。神乐意赐福给祂的百姓,但财富未必都是祝福。人若离弃智慧、倚仗财富,钱财反而会带来灾祸(28节)。相反,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诗一3),并且能给人带来生命和智慧。这个属灵法则对所有的人都是有效的:连有智慧的「义人」,尚且承担选择的后果(31节),何况那些不能做出明智选择的「恶人和罪人」(31b)呢?因此,凡有头脑的人,都应当按照智慧、而不是顺从自己的肉体行事。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箴言   恶人   自己的   的人   智慧   都是   是一个   喜悦   奸诈   砝码   原文   生命   正直   言语   邻舍   译为   价值   财富   法则   骄傲   人却   羞耻   明智   器量   公平   译本   属灵   模式   英文   资财   单元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