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提摩太前书第2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提前二1】「我劝你,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

【提前二2】「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该如此,使我们可以敬虔、端正、平安无事地度日。」

【提前二3】「这是好的,在神我们救主面前可蒙悦纳。」

【提前二4】「祂愿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

【提前二5】「因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

【提前二6】「祂舍自己作万人的赎价,到了时候,这事必证明出来。」

【提前二7】「我为此奉派作传道的,作使徒,作外邦人的师傅,教导他们相信,学习真道。我说的是真话,并不是谎言。」

【提前二8】「我愿男人无忿怒,无争论(或译:疑惑),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

  • 二1-三13的主题是「神家当有的秩序」,与四1-六10「恢复神家的秩序」前后呼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要为万人祷告(二1-8);
    2. 女人要沉静自守(二9-15);
    3. 作监督的品格要求(三1-7);
    4. 作执事的品格要求(三8-13)。
  • 1-8节的主题是「要为万人祷告」,这部分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 A. 为万人祷告(1-2节);
    •  B. 神愿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3-4节);
    •   C. 因为只有一位神、一位中保(5节);
    •  B1. 基督作万人的赎价,保罗传讲真道(6-7节);
    • A1. 祷告要圣洁(8节)。
  • 第1节原文直译是「首先,因此我劝你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英文ESV、NASB译本),表明下文的内容是上文的结果,以下指示是为了回应假师傅在教会中所造成的纷争(8节;一4),好让提摩太在保罗到达之前,「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当怎样行」(三15)。
    • 「首先」,不是说首先为谁祷告,而是二1-三13所有指示中最重要的一项。
    • 「劝 parakaleo」和一3的「劝 parakaleo」原文是同一个词,表明接下来的所有指示,都与「劝你仍住在以弗所,好嘱咐那几个人不可传异教」(一3)有关。
    • 「恳求、祷告、代求、祝谢」,这四个词原文的意思并无精确的定义和区分(腓四6),表示包括祷告的每一方面。
    • 以弗所教会的假师傅可能有某种排外、孤立的倾向(一4、7;四3),所以保罗强调要「为万人」祷告,因为福音是「为万人」预备的(4、6节),宣教使命是普世性的(7节)。
  • 第2节可译为「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要如此,使我们能够敬虔端正地过平稳宁静的生活」(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这句话是对「为万人」祷告的补充,并非重点:
    • 「君王和一切在位的」,原文是复数,包括各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掌权者。无论在什么制度下,无论掌权者是否堕落,是友善还是敌对,信徒都应当为他们代祷(路二十三34;太五44)。因为「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罗十三1),每一个政权的存在都仰赖神的允许,地上的权柄不过是表明神的权柄。任何政权,无论形式是民主、共和,还是专制、独裁;无论成因是选举、任命,还是政变、侵略;无论信仰是敬虔、顺服,还是抵挡、悖逆,若没有神的允许,没有一个能够存在。保罗劝勉信徒为掌权者代祷,并非因为当时的政权善待教会。实际上,正是犹太公会和罗马帝国的掌权者合作将主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当时的罗马帝国是奴隶制,没有民主、自由和人权,在位的罗马皇帝尼禄(主后54-68年)是一个声名狼藉的暴君、同性恋者,死后甚至被罗马元老院宣布为人民公敌,施以除忆诅咒(Damnatio memoriae)。保罗写完本信之后大约一、两年,尼禄残害基督徒,保罗和彼得都在此期间殉道。此后二百五十年间,罗马帝国对教会有十次大逼迫,但教会始终遵守使徒教导, 没有以暴力抗拒、用血气对付血气,最后温顺的教会却「徒手征服了罗马帝国」。因为在「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之上的,是基督「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太二十八18)。
    • 「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祷告,目的不是为了国泰民安、没有逼迫(提后一8;三12),而是「使我们能够敬虔端正地过平稳宁静的生活」,自由地在教会之外活出福音的见证(三7)、完成普世宣教。假师傅可能不但在内部搅扰教会,也在外面败坏教会和福音的名声,所以信徒应当「立志作安静人」(帖前四11)、「向外人行事端正」(帖前四12),「免得神的名和道理被人亵渎」(六1)。
  • 3-4节证明「为万人」祷告是合神心意的:
    • 「这是好的,在神我们救主面前可蒙悦纳」(3节),因为神是「我们救主」(一1;二3),所以信徒「为万人」的得救祷告,是蒙神悦纳的祭物(来十三15)。
    • 「祂愿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4节),表明救恩是普世性的,并不局限于某些特定的民族或人群,所以信徒应该「为万人」祷告。
  • 5节是神「愿意万人得救」的证据,这是1-7节交错对称结构的中心:
    1. 「因为只有一位神」(5a),祂不但是以色列人的神,也是万人的神(申六4;林前八4)。
    2. 「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5b),「中保」就是立约双方之间的中间人、担保人(来七22),这位中保一面要代表神,另一面要代表人,所以必须既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只有「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才能承担这个职分,祂不但是犹太人的弥赛亚,也是外邦人的基督(7节)。
  • 6-7节与「祂愿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前后呼应: 
    • 基督「舍自己作万人的赎价」(6a),证明神「愿意万人得救」。但神并不是「定意万人得救」,更不是「万人自动得救」,而是接受基督作中保的人才能得救(5节)。「到了时候,这事必证明出来」(6b),可译为「在适当的时候这事已经证实了」,耶稣基督已经在十字架上为万人而死,履行了唯一中保的职分。
    • 关于赎价(rasnsom)、代赎(atonement)和救赎(redemption),我们需要明白以下事实:
      1. 基督的赎价(rasnsom)是付给父神:当时罗马帝国实行奴隶制,奴隶必须由自己或别人付出「赎价」,才能获得自由。基督在十字架上「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十45),不但作了犹太人的赎价,也作了外邦人的赎价,把信徒从罪恶和撒但的捆绑中买赎回来(约壹五19;来二15;西一13),得了作神儿女的自由。但「赎价」的比喻并不适用于救赎过程的每个细节,因为基督的赎价是付给父神,而捆绑罪人的不是神。
      2. 基督代赎(atonement)的价值是无限的:代赎是指基督之死所产生的客观功效,也就是使罪得赦。基督代赎的价值是无限的,祂以神人二性的身份受苦(林前二8:徒三15;徒二十28),效力足以拯救普天下的人,所以约翰说:「祂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约壹二2)。
      3. 基督代赎的效力是确定的:基督「舍自己作万人的赎价」,赎价已经被全部付清。神是公义的,一接到赎价就会释放那些基督出面为他们作保的人,信徒已经被赎回、脱离了罪恶的权势(徒二十28;多二14;弗一7;罗六11、14;来二14、15),所以神不会要求人再付第二次——第一次是基督代替罪人受死,第二次是罪人本人受永死。
      4. 基督救赎(redemption)的对象是限定的:救赎是指基督代赎的效力应用到个别人的身上,也就是个人接受救恩、主观上经历得救。救赎是限定(limited)的,也就是说,救赎的目的和应用对象是被限定的:虽然代赎的价值足以拯救全人类,但只对蒙拣选的罪人才有效,只有被圣灵重生的人才能接受救恩、得到救赎。「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约三16),是说爱的范围,但爱的具体对象却是一个个因信神的儿子得生命的人(约二十31),所以约翰又说:「神差祂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借着祂得生,神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祂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约壹四9-10)。
    • 第7节直译是:「为此我奉派作传道的和使徒——我说的是真话,并不是谎言——在信仰和真理上作外邦人的师傅」(英文ESV、NASB译本)。保罗郑重宣告自己外邦人使徒的职分,证明神愿意万人「明白真道」,所以信徒要「为万人」祷告。
  • 8节直译是「因此,我希望男人们随处祷告,举起圣洁的手,无忿怒,无争论」(英文NASB译本),与1-2节「为万人」祷告首尾呼应。
    • 早期教会和犹太人一样举手祷告,表示双手在祷告前已经洁净(出三十19-21;诗二十六6;七十三13)。「举起圣洁的手,无忿怒,无争论」,指祷告的人不应该被「忿怒、争论」玷污。
    • 「随处祷告」,指在每一个聚会的地方。当时的教会分散在信徒家庭里聚会。
    • 保罗不是指示应当由男人带领祷告、在哪里祷告、祷告时要举手,而是说:「当大家聚集祷告的时候,要确保自己是在祷告,而不是带着忿怒、争论祷告。」假师傅在教会所引起的纷争(一4),必须在祷告之前全部清除(弗四26-32),才不会妨碍与神相交(太五23-24;六15)。

【提前二9】「又愿女人廉耻、自守,以正派衣裳为妆饰,不以编发、黄金、珍珠,和贵价的衣裳为妆饰,」

 【提前二10】「只要有善行,这才与自称是敬神的女人相宜。」

【提前二11】「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地顺服。」

【提前二12】「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辖管男人,只要沉静。」

【提前二13】「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

【提前二14】「且不是亚当被引诱,乃是女人被引诱,陷在罪里。」

【提前二15】「然而,女人若常存信心、爱心,又圣洁自守,就必在生产上得救。」

  • 9-15节的主题是「女人要沉静自守」,这部分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 A. 女人要廉耻自守,以善行为妆饰(9-10节);
    •  B. 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地顺服(11节);
    •   C. 不许女人讲道(12a);
    •  B1. 不许女人辖管男人,只要沉静(12b);
    • A1. 女人要圣洁自守,借生产而得救(13-15节)。
  • 9-10节中的「女人」原文是复数,指一些富有的姊妹,她们「以编发、黄金、珍珠,和贵价的衣裳为妆饰」(9节),是「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六5)的假师傅重点诱惑的对象(提后三6)。
    • 「廉耻、自守」(9节),可被译为「端正、克制」(和合本修订版),这是每个敬畏神的姊妹最基本的品德(15节)。「正派衣裳」(9节)的标准因时、因地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应该与在神面前圣洁、谦卑、悔改的心相称。
    • 保罗并不是让姊妹不注重仪表,而是说在聚会中用奢侈的服饰炫耀自己、吸引别人,与敬虔妇女的身分并不相称。姊妹只有尊重自己,才能被人尊重;姊妹若是炫耀自己,反会招来轻看。
    • 「与自称是敬神的女人相宜」(10节)的妆饰是「善行」(10节),包括「养育儿女,接待远人,洗圣徒的脚,救济遭难的人,竭力行各样善事」(五10)。
    • 当时的犹太妇女在家庭中有很好的地位,但在公共场合的地位却是非常低微。妇女不可参与会堂的崇拜,不可在会堂读经,只许在会堂或走廊划分出来的地方聆听。妇女不可在学校教导,一个严谨的拉比从来不会在街上与妇女打招呼,甚至连他的妻子、女儿和母亲也不能点头或说话。
    • 在当时的希腊宗教中,妇女的地位很低。哥林多的爱神庙里有一千个女祭司,她们实际上就是庙妓,到了黄昏便成群结队地在街上兜生意。以弗所的亚底米女神庙(徒十九27)也有数百位女祭司,也就是庙妓。庄重的希腊妇女通常不会单独在街上露面,也不会参加任何公众集会。有些妇女毕生的工作就是替自己精心制作衣服和编发。
    • 另一方面,当时有一些富有的罗马妇女通过家庭或婚姻继承了大量财富,热衷于借着捐款来争取社会地位。当她们进入教会以后,也可能会通过捐献、教导来博取众人的重视,结果成了假师傅诱惑和利用的对象。
  • 11-12节中的「女人、男人」原文都是单数,是用个别例子来概述原则,不一定是指妻子和丈夫。
    • 保罗两次要求姊妹「沉静」(11、12节),不是指沉默,而是指学习态度要安静、专心,不要参与假师傅引发的「辩论」(一3)。
    • 「一味地顺服」(11节),指顺服真教师的教导权柄和内容,不要像假师傅那样「专好问难,争辩言词」(六4)。
    • 「我不许女人讲道」(12a),原文是「我不许女人教导」(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这是保罗根据以弗所教会当前情况所作的具体指示。在基督里人人平等、不分男女(加三27-28),初期教会就有许多姊妹同工(徒十六14;十八2;二十一9;罗十六1-5;腓四2-3)。所以保罗不但允许姊妹讲道(林前十一5),也允许姊妹教导;比如百基拉和亚居拉教导亚波罗(徒十八26),老年妇女指教年轻妇女(多二2-3),提摩太自己也是从小被母亲教导圣经(提后一5;三15)。但是,以弗所教会有些富有的姊妹受了假师傅的诱惑,「担负罪恶,被各样的私欲引诱,常常学习,终久不能明白真道」(提后三6-7),不肯节制端庄、诚实行善(9-10节),反而「禁止嫁娶」(四3)、排斥传统家庭价值(15节),对男人颐指气使。当教会被假师傅搅扰的时候(一3、7;六3),保罗必须制止这些姊妹添乱,所以不许她们在聚会中从事教导、「辖管男人」。
  • 「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罗五12),亚当的犯罪,导致全人类都陷在罪里。假师傅可能借此教导夏娃优于亚当、女人凌驾于有缺陷的男人之上,目的是骗她们的钱财(六5;提后三6)。后来的诺斯底主义就把夏娃形容为英雄、亚当得着知识的媒介。所以保罗从创造和堕落为例,纠正姊妹轻视弟兄、女人辖管男人的错误;并不是反过来证明在教会里弟兄比姊妹优越、不能有女传道人:
    1. 在创造的次序上,「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13节),所以女人并不比男人优越(创二21-22)。
    2. 在堕落的先后上,「不是亚当被引诱,乃是女人被引诱,陷在罪里」(14节),所以女人并不比男人更好。人类的始祖在伊甸园堕落的事实说明,撒但很清楚男女的不同,所以首先「用诡诈诱惑了夏娃」(林后十一3;创三1-6),然后亚当轻易被夏娃说服(创三17)。保罗并没有说「乃是夏娃被引诱」,而是说「乃是女人被引诱」,过渡到以弗所教会的姊妹。当时有不少姊妹被假师傅迷惑(提后三6-7),「已经有转去随从撒但的」(五15),所以更要注意不被引诱。
  • 15节直译是「但她必借着生产而得救——若她们常存信心、爱心,又圣洁自守」(英文ESV、NASB译本)。
    • 这句话前半句的主语是单数,是继续14节「女人被引诱,陷在罪里」。「但她必借着生产而得救」,因为「养育儿女」(五11)是善行的一部分。这位富有的妇女可能受到假师傅的诱惑,排斥传统家庭价值,「养育儿女」的善行可以帮助她从被撒但欺骗而陷入的罪里拯救出来(14节)。在本信中,「得救 sozo」既被用来指救赎(一15;二4),也被用来指从谬误中拯救出来(四16)。
    • 这句话后半句的主语是复数,与9-10节要求姊妹「廉耻、自守」的教导首尾呼应。这些富有的姊妹从罪中得救的前提,是「常存信心、爱心,又圣洁自守」。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提摩太前书   万人   保罗   教会   中保   妇女   基督   女人   罗马   罗马帝国   男人   顺服   聚会   的是   是指   妆饰   圣洁   权柄   犹太人   使徒   真道   原文   沉静   主耶稣   这是   君王   丈夫   地位   雕像   姊妹   善行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