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提摩太前书第三章讲解(原注释版本)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提前二1】「我劝你,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

  • 「第一」不是指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指最重要的事。救恩乃是「为万人」,所以我们该「为万人」代祷,求神向他们施恩,不管他们是多么的败坏和不配。
  • 「恳求、祷告、代求、祝谢」这四个词并无精确的区分。「恳求」比「祷告」更清楚地表达具体的需求。「代求」原文则是对在上位者的请愿。「祝谢」我们不但要为万人代求,也要为万人感恩。
  • 二、三章的教导主要是针对教会聚会,好让提摩太「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当怎样行」(三15)。

【提前二2】「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该如此,使我们可以敬虔、端正、平安无事地度日。」

  • 「君王」是复数,包括各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君主。无论在什么制度下,无论掌权者是否堕落,是友善还是敌对,信徒都应当为他们代祷(路二十三34;太五44)。祷告的目的是「使我们可以敬虔、端正、平安无事地度日」,不是为了世界和平、好好过日子,而是为了使福音传开(3-4节)。初期教会在各种大大小小的患难、逼迫中都没有停止「为万人、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代祷,最后福音传遍了整个罗马帝国。
  • 「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罗十三1),每一个政权的存在都仰赖神的允许,地上的权柄不过是表明神的权柄。任何政权,无论形式是民主、共和,还是专制、独裁;无论成因是选举、任命,还是政变、侵略;无论信仰是敬虔、顺服,还是抵挡、悖逆,若没有神的允许,没有一个能够存在。保罗劝勉信徒为掌权者代祷,并非因为当时的政权善待教会。实际上,正是犹太公会和罗马帝国的掌权者合作将主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当时的罗马帝国是奴隶制,没有民主、自由和人权,在位的罗马皇帝尼禄(主后54-68年)是一个声名狼藉的暴君、同性恋者,死后甚至被罗马元老院宣布为人民公敌,施以除忆诅咒(Damnatio memoriae)。保罗写完本信后之大约一、两年,尼禄残害基督徒,保罗和彼得都在此期间殉道。此后二百五十年间,罗马帝国对教会有十次大逼迫,但教会始终遵守使徒教导, 没有以暴力抗拒、用血气对付血气,最后温顺的教会却「徒手征服了罗马帝国」。因为在「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之上的,是基督「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太二十八18)。

【提前二3】「这是好的,在神我们救主面前可蒙悦纳。」

神是「救主」,因此「祂愿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4节),所以我们「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1节)是摸着了神的心意,「可蒙悦纳」。

【提前二4】「祂愿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

  • 「愿意(thelo)」原文不是指预定,乃是指希望、乐意,与彼后三9中所用的「愿(boulomai)」(乐意、但愿)类似。若不是神「愿意万人得救」,我们「为万人」(1节)代祷就没有意义。
  • 神「愿意万人得救」,指神「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三9),并不是指「万人自动都会得救」。因为「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5节),人若不愿意接受主耶稣基督,就不能得救。
  • 「真道」就是5-6节的救恩真理。

【提前二5】「因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

  • 「只有一位神」是旧约主要启示的「真道」(4节),「只有一位中保」是新约主要启示的「真道」。
  • 「中保」指立约双方之间的中间人、担保人(来七22)。
  • 「神和人中间」指一面是向神,另一面是向人,所以中保必须是完全的神,才能代表神,也必须是完全的人,才能代表人。主耶稣是神的儿子(约二十31),是完全的神;祂又是道成肉身,也是完全的人。所以祂的中保职分是「永远常存的」(来七24),不但是犹太人的中保,也是外邦人的中保。
  • 「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所以人只有接受基督做我们的中保,才能与神恢复和好,得以「万人得救,明白真道」(4节)。当时犹太人依靠摩西(加三19)或天使作为他们的中保,诺斯底主义者依靠中介的神灵,今天的教会中则有人迷信圣母马利亚或已去世的圣徒可以更好地为自己代求。

【提前二6】「祂舍自己作万人的赎价,到了时候,这事必证明出来。」

  • 当时罗马帝国盛行奴隶制度,一个奴隶必须由自己或别人付出「赎价」,才能获得自由。神「愿意万人得救」(4节),所以差派主耶稣「舍自己作万人的赎价」,在十字架上「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十45),这价值足以买赎所有的人。但只有我们接受这「赎价」来买赎自己,我们才能得着自由,才能得着主耶稣代赎的果效。
  • 主耶稣的「赎价」是为所有的人支付的,所以我们如果不向别人传福音,就是欠了他们的债(罗一14)。
  • 「证明出来」指神在「及至时候满足」(加四4)的时候,差遣祂的独生子道成肉身,显明「这事」的成就。

【提前二7】「我为此奉派作传道的,作使徒,作外邦人的师傅,教导他们相信,学习真道。我说的是真话,并不是谎言。」

「我说的是真话,并不是谎言」,保罗在此如此郑重地声明自己的外邦人使徒职分,表明他希望提摩太在以弗所教会公开宣读本信。

【提前二8】「我愿男人无忿怒,无争论(或译:疑惑),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

  • 「我愿」是根据保罗的使徒权柄(7节)所表达的较重的口气,以下的教导都是针对教会聚会(三15)。
  • 举手祷告是当时普遍的祷告方式,犹太人、回教徒至今仍举手祷告,但这里强调的不是姿势,而是「圣洁」。如果我们双手沾满不圣洁的行为,应当在祷告之前先洁净自己(诗二十六6)。
  • 「忿怒、争论」就像被玷污的双手,会妨碍我们与神的祷告交通,阻碍神施恩的通路(弗四26-32)。男人的天然性情容易「忿怒、争论」,但如果我们的心思意念常常停留在神的光中,就会发现那些本来是非怒不可、非争不可的,在神的光照下没有一点怒的必要、争的价值。
  • 「随处」可能指任何基督徒聚会的地方,因为二、三章的教导是针对教会聚会(三15)。
  • 这里继续1节关于祷告的教导,有人认为是指教会的公祷应该由弟兄带领。

【提前二9】「又愿女人廉耻、自守,以正派衣裳为妆饰,不以编发、黄金、珍珠,和贵价的衣裳为妆饰,」

 【提前二10】「只要有善行,这才与自称是敬神的女人相宜。」

  • 第9节在文法上延续第8节,针对妇女的弱点,教导妇女在教会聚会中应有的举止妆饰。女人的装饰往往是她的心态写照,若在聚会中注重用发型、妆饰来表现自我、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向自己,怎么能与在神面前认罪悔改的心相称呢?
  • 「廉耻、自守」(9节)指不可轻率、轻浮。「正派衣裳」(9节)的标准虽然因时、因地会有不同,但应该与在神面前圣洁谦卑的心相称,不应该沦为撒但试探人的工具。
  • 保罗并不是说妇女的外表不重要,而是强调不要通过服饰和装扮来表现敬虔,因为「善行」(10节)才是真正被神悦纳的。「善行」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二10)。

【提前二11】「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地顺服。」

  • 「沉静学道,一味地顺服」指在教会的聚会中要安静守秩序,学习真理,完全地顺服。「沉静」原文不只是安静,也是祥和、不要无礼的意思(帖后三12)。「顺服」是根据神所设立的秩序(林前十一3),而不是根据人的能力、知识或地位(加三28)。
  • 当时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希腊人,妇女在公共场合的地位都很低,但初期教会中有许多姊妹被神使用(徒十六14;十八2;罗十六1-2),所以保罗特别提醒姊妹们在教会聚会中注意自我约束、守住神创造的秩序(林前十四34-35)。

【提前二12】「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辖管男人,只要沉静。」

  • 「讲道」原文是教导、指示。「辖管」指下令,在某人身上行使权力。「男人」原文也可以指丈夫。可能当时在教会聚会时,有些妇女对自己的丈夫颐指气使,因此保罗禁止妻子在教会中当众教导、辖管丈夫。「沉静」原文不只是安静,也是祥和、不要无礼的意思(帖后三12)。
  • 保罗允许女人讲道(林前十一5),教会里也有百基拉(罗十六3-5)、非比(罗十六1)、友阿蝶和循都基(腓四2-3)、女先知(徒二十一9)等姊妹同工。
  • 保罗也允许姊妹教导,比如百基拉、亚居拉教导亚波罗(徒十八26),老年妇女指教年轻妇女(多二2-3),提摩太自己也是从小被母亲教导圣经(提后一5,三15)。

【提前二13】「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

【提前二14】「且不是亚当被引诱,乃是女人被引诱,陷在罪里。」

  • 保罗不许妻子辖管丈夫,并不是根据人的能力、知识、地位,也不是根据社会风俗,乃是带我们回到神起初造人时的计划和安排(林前十一8-9)。在神起初的安排里,男人是为了完成神的计划而被造的(创一26),女人是为帮助男人执行神的计划而被造的(创二18),如果男人放弃做头、迫使女人出头,颠倒了神安排的属灵次序,无论家庭还是教会都会受亏损(士四4-9)。通常弟兄自卑、姊妹出头的原因,是因为人看不见神的心意和托付,只看见自己的才干和条件,把人的自己放在神的心意前面。
  • 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不同的天赋,男人比较强壮,女人比较柔弱;男人重理智,女人重感情;男人容易下决断,女人较优柔寡断。撒但在伊甸园先引诱夏娃(创三1-6)的事实也说出,通常女人比较容易被「诡诈诱惑」(林后十一3),而丈夫又很容易被妻子说服(创三17)。所以妻子接受丈夫在属灵上的保护,而不是逞强出头,乃是神所安排的保护。

【提前二15】「然而,女人若常存信心、爱心,又圣洁自守,就必在生产上得救。」

  • 夏娃在堕落后被神咒诅:「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创三16),但在基督里的妇女「若常存信心、爱心,又圣洁自守」,就脱离了这个咒诅,「必在生产上得救」。「就必在生产上得救」是疑难经文,有多种解释,另一种比较合理的理解是:女人若持守神赐给她们的角色,就不会有觉得自己不重要和无价值的感觉。「在生产上」可译为「通过生产」,「得救」可译为「得保守」。
  • 要理解7-15节关于妇女如何参与教会生活的教导,必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1. 犹太人的背景:当时犹太妇女在家庭中有很好的地位,但在公共场合的地位却是非常低微。妇女不可参与会堂的崇拜,不可在会堂读经,只许在会堂或走廊划分出来的地方聆听。妇女不可在学校教导,包括连最年幼的孩童。一个严谨的拉比从来不会在街上与妇女打招呼,甚至连他的妻子、女儿和母亲也不能点头或说话。
  2. 希腊人的背景:在希腊人的宗教中,妇女的地位很低。哥林多的爱神庙里有一千个女祭司,她们实际上就是庙妓,到了黄昏便成群结队地在街上兜生意。以弗所的亚底米女神庙(徒十九27)也有数百位女祭司,也就是庙妓。庄重的希腊妇女通常过一种少与外界接触的生活,她从来不会单独在街上露面,也不会参加任何公众的集会。有些妇女毕生的工作就是替自己精心制作衣服和编发。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提摩太前书   万人   保罗   教会   中保   妇女   基督   女人   罗马   罗马帝国   男人   顺服   聚会   的是   是指   妆饰   圣洁   权柄   犹太人   使徒   真道   原文   沉静   主耶稣   这是   君王   丈夫   地位   雕像   姊妹   善行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