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列王纪上第19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王上十九1】「亚哈将以利亚一切所行的和他用刀杀众先知的事都告诉耶洗别。」

【王上十九2】「耶洗别就差遣人去见以利亚,告诉他说:『明日约在这时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样,愿神明重重地降罚与我。』」

  • 「耶洗别」(1节)这个名字的意思是「颂扬巴力」或「巴力是丈夫」。「那些人」(2节),指被杀的巴力先知(十八40 )。「神明」(2节)原文是复数,指耶洗别所敬拜的假神巴力和亚舍拉。
  • 罪使人「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弗二1),灵性已经死亡,若没有神的拣选,即使是无可推诿的神迹,也不能让人回转归主。耶洗别就是这样一个未蒙拣选的人,所以明明知道了迦密山上发生的神迹,也不能认清偶像的真相,反而想倚靠那些虚假的「神明」更加顽梗地抵挡神。

【王上十九3】「以利亚见这光景就起来逃命,到了犹大的别是巴,将仆人留在那里,」

【王上十九4】「自己在旷野走了一日的路程,来到一棵罗腾树下(罗腾,小树名,松类;下同),就坐在那里求死,说:『耶和华啊,罢了!求祢取我的性命,因为我不胜于我的列祖。』」

  • 以利亚三年半的忠心事奉,刚刚达到了令人鼓舞的顶峰,可能正在等待亚哈王的正面回应,准备见证比迦密山的神迹更伟大的属灵复兴,结果却等来了耶洗别的挑衅和威胁。「以利亚见这光景」(3节),所见的不但有耶洗别的顽梗,也有百姓的冷漠。百姓已经无可推诿地承认「耶和华是神」(十八39),但「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祂」(罗一21),此时竟然袖手旁观,亚哈王不肯主持正义,百姓也无人支持先知。因此,以利亚的心情一下从巅峰跌入深渊,对百姓的麻木极度失望,觉得自己的事奉毫无意义,甚至都不愿求神再次力挽狂澜,而是「起来逃命」(3节)。「别是巴」(3节)在耶斯列南方大约190公里,是南国犹大最南端的城镇。以利亚不但「到了犹大的别是巴」(3节),远离了北国以色列;又撇下仆人(3节),「自己在旷野走了一日的路程」(4节),连南国犹大也远离了。可见以利亚并不是害怕耶洗别,而是想离开令人失望的百姓和事奉,一个人去旷野独处。
  • 「罗腾树」(4节)是南地旷野中常见的灌木,最高可达3米,是旷野中少数能遮荫的地方。「罢了」(4节)原文是「足够了」,表明以利亚已经心灰意冷,实在是受够了、不想继续事奉了。以利亚坐在罗腾树下向神祷告,表明他知道在迦密山与他同在的神,在旷野里也与他同在。但他却只想「坐在那里求死」(4节),不想求神让自己重新站立事奉。
  • 过去,以利亚无论是去基立溪、去撒勒法,还是去迦密山,都是「照着耶和华的话」(十七5、10;十八2),所以从来都不觉得疲惫。现在他「起来逃命」(3节),却是走自己的路,结果是心力交瘁。我们若是与神同工、与主同负一轭,应该是越事奉越有力,因为主的应许是:「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十一30)。我们若外面越事奉、里面越疲惫,就当反省自己是不是在走自己的路、负自己的轭,表面上是为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际上是靠肉体来讨好神、「属肉体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欢」(罗八8)。
  • 以利亚说:「我不胜于我的列祖」(4节),是因为看到百姓不但没有回转复兴,仇敌反而更加猖獗,所以认为自己不如摩西等前辈先知,枉费了迦密山的得胜,完全不能扭转人心。虽然以利亚能靠神行出完美的神迹,但却没能理解神迹的目的,误以为能带出眼见果效的事奉就是成功,带不出自己想象的果效就是失败。实际上,北国以色列从来都不曾复兴,最终也没有避免亡国。迦密山的大神迹并不是为了拯救北国,也不是为了复兴以色列,而是要向包括南国犹大在内的历世历代神的百姓显明:「耶和华是神」(十八37),让神所预定的人在软弱中能「回转」(十八37)。因此,以利亚的事奉并不是让百姓人人悔改,而是为了唤醒神所拣选的「余数」(罗十一5),「为主预备合用的百姓」(路一17);这就是以利亚的伟大使命(玛四5-6),也是将来施洗约翰的「心志能力」(路一17)。
  • 以利亚过于关心事奉的果效,以致忘了神在管理一切。我们在传福音、事奉神的时候,也常常只注意工作,却忘了工作的主人是神,忘了工作的果效应当由工作的主人负责。「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四2),神只要我们忠心地献上五饼二鱼(太十四17),并不要我们负责喂饱五千人。人若靠着自己的努力喂饱五千人,只能让人得荣耀(太十四15);只有神自己用五饼二鱼来喂饱五千人(太十四19-21),才能将荣耀归于神。因此,我们「与神同工」(林前三9),只要关心工作是否出于神、关心自己是否忠心,而不必关心工作的果效。只要是出于神的工作,神必然会接过我们的五饼二鱼(太十四18),让祂自己得荣耀。我们若太注意工作的果效,就当求神鉴察自己:我们事奉的动机到底出于神、还是出于自己?目的是为了荣耀神、还是荣耀自己?
  • 当我们被神使用的时候,肉体也会被事奉的果效喂养,以致「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罗十二3),把神的工作当作自己努力、敬虔的结果。这时,神也会让我们像以利亚一样,事奉陷入暂时的困境,好让我们更深地认识自己,知道原来并非自己有能力传福音、也不是自己有办法带起人,因此甘心放下自己、不再窃取神的荣耀,而是「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事谢恩」(帖前五16-17)。这样,神才能自由地使用我们,去做成祂所要做的大事。

【王上十九5】「他就躺在罗腾树下,睡着了。有一个天使拍他,说:『起来吃吧!』」

【王上十九6】「他观看,见头旁有一瓶水与炭火烧的饼,他就吃了喝了,仍然躺下。」

【王上十九7】「耶和华的使者第二次来拍他,说:『起来吃吧!因为你当走的路甚远。』」

【王上十九8】「他就起来吃了喝了,仗着这饮食的力,走了四十昼夜,到了神的山,就是何烈山。」

  • 「炭火烧的饼」(6节),原文是「石头烤热的饼」,指在炭火烧热的石头上烤熟的薄饼。当以利亚身心疲惫的时候,神不但没有责备以利亚的「求死」(4节),反而赐下饮食恢复他的体力、发出话语唤醒他的灵魂。这也是复活的基督对辛苦一夜的门徒们的供应(约二十一9),让我们能有把握地知道:即使我们陷入灵性的灰暗,神也不会停止对我们的看顾。
  • 「你当走的路甚远」(7节),其中「甚远 רַב」的原文与「罢了」(4节)是同一个词,意思是「很多、大量、足够」。以利亚抱怨自己受够了,神就用双关语回应:「你当走的路甚远」,鼓励他继续前行、事奉。以利亚此时可能只是想远离人群,还没想好何去何从;但神却比他更知道前面的道路,因为凡是去旷野的人,内心的深处都是想寻找神。
  • 「何烈山」(8节)就是西奈山(Jabal Mousa),位于西奈半岛南部,在别是巴南方大约420公里。这段路正常情况大约需要走十天,但以利亚却「走了四十昼夜」(8节),可能最初只是漫无目的地在旷野绕行,但却无法听到神的回答,所以想到摩西在西奈山上领受律法,决定到「神的山」(8节),盼望和摩西一样与神相遇、向神问个清楚。
  • 「神的山,就是何烈山」(8节),这句话在圣经中只在此处和摩西第一次与神相遇时出现过(出三1);以利亚在旷野不吃不喝的「四十昼夜」,也与摩西在西奈山领受律法时不吃不喝的「四十昼夜」(出三十四28)相同。这是刻意把以利亚和摩西联系起来,因为以利亚正是将自己的事奉与摩西相比较。
  • 神知道以利亚的软弱,也怜悯以利亚的软弱,所以提供的饮食不是只够十天直奔西奈山,而是足够以利亚一路心事重重、踯躅独行,「走了四十昼夜」。神的恩典总是够我们用的(林后十二9),在我们行走天路的旅程上,祂不但用恩典供应我们「向着标竿直跑」(腓三14),也用恩典供应我们「在西珥山绕行」(申二1)。

【王上十九9】「他在那里进了一个洞,就住在洞中。耶和华的话临到他说:『以利亚啊,你在这里做什么?』」

【王上十九10】「他说:『我为耶和华——万军之神大发热心;因为以色列人背弃了祢的约,毁坏了祢的坛,用刀杀了祢的先知,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还要寻索我的命。』」

  • 「进了一个洞」(9节),原文前面有冠词,可能特指当年神的荣耀经过时,用来隐藏摩西的「磐石穴中」(出三十三22)。
  • 神说:「你在这里做什么」(9节),是给以利亚一个机会,让他反思自己来西奈山的目的。虽然从前摩西在西奈山上「四十昼夜」(出三十四28)领受律法,但以利亚却不必长途跋涉上山,神的话就已经三次临到他(十七2、8;十八1)。既然这样,以利亚为什么在「四十昼夜」(8节)里听不到神的回答,还需要长途跋涉来西奈山呢?
  • 以利亚的回答,浓缩了他一路的思绪:他看到了神的需要、看到了百姓的根本问题,但只看到事奉的过程只有他一个人、事奉的结果是「他们还要寻索我的命」(10节),却忘记了神的管理,所以就落在自怜里,要到「神的山」(8节)来找神问个清楚。
  • 既然是全能的「万军之神」(10节)在迦密山行了大神迹(十八36-37),祂怎么会让神迹的果效白白落空呢?这么简单的道理,以利亚却经过了「四十昼夜」也没有想明白;因为他太注意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认为自己为神「大发热心」(10节)的时候,也会不知不觉地高看自己、越过器皿的本位;明明知道事奉是与神同工,内心却认为是自己的热心传开了福音、自己的殷勤带起了同工,一旦果效不如预期,不是变得焦虑自责、就是渐渐身心疲惫。

【王上十九11】「耶和华说:『你出来站在山上,在我面前。』那时耶和华从那里经过,在他面前有烈风大作,崩山碎石,耶和华却不在风中;风后地震,耶和华却不在其中;」

【王上十九12】「地震后有火,耶和华也不在火中;火后有微小的声音。」

【王上十九13】「以利亚听见,就用外衣蒙上脸,出来站在洞口。有声音向他说:『以利亚啊,你在这里做什么?』」

【王上十九14】「他说:『我为耶和华——万军之神大发热心;因为以色列人背弃了祢的约,毁坏了祢的坛,用刀杀了祢的先知,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还要寻索我的命。』」

  • 「微小的声音」(12节),直译是「平静、纤细的声音」。当「耶和华从那里经过」(11节)的时候,有烈风、地震、火焰开路,但神却都不在其中,而是出人意外地用「微小的声音」显现(11-12节),就像当年摩西第一次与神相遇时一样(出三4) 。这是在提醒以利亚,神不但可以在雷轰、闪电、密云、地震和角声中显现(出十九16-19),也可以在「微小的声音」中显现;神不但可以用迦密山的大神迹叫众民无可推诿,也可以用「微小的声音」叫以利亚顺服出洞。因此,耶洗别的顽梗并非神的能力有限,而是神的旨意如此。
  • 以利亚听见声音就出来,表明他很熟悉神「微小的声音」。他出来见神的时候,「用外衣蒙上脸」(13节),是因为记得神曾经吩咐摩西:「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出三十三20)。
  • 虽然经过了烈风、地震和火焰,但神再次提醒以利亚「你在这里做什么」(13节)的时候,他还是没有醒悟过来,还是被自我所捆绑,所以做出了同样的回答(14节)。但神既没有责备他、也不再启发他,而是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让他在遵行的过程中明白神的旨意。

【王上十九15】「耶和华对他说:『你回去,从旷野往大马士革去。到了那里,就要膏哈薛作亚兰王,」

【王上十九16】「又膏宁示的孙子耶户作以色列王,并膏亚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儿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续你。」

【王上十九17】「将来躲避哈薛之刀的,必被耶户所杀;躲避耶户之刀的,必被以利沙所杀。」

【王上十九18】「但我在以色列人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与巴力亲嘴的。』」

  • 「大马士革」(15节)是亚兰的首都,在以色列的东北方,与西奈山的方向完全相反,距离西奈山大约七百公里。「亚伯·米何拉」(16节)位于伯珊南面的约旦河谷,是基甸追击米甸人的地方(士七22)。
  • 膏「哈薛」(15节)和「耶户」(16节)的工作,是在以利亚的门徒以利沙手中完成的(王下八11-13;九1-10)。哈薛后来在亚兰发动政变(王下八15),自立为亚兰王;耶户后来在以色列发动政变(王下九13),自立为以色列王。
  • 神很幽默,祂任凭以利亚「起来逃命」(3节),从耶斯列走到别是巴,又在旷野「走了四十昼夜」(8节);好不容易刚到西奈山,就叫以利亚掉转脚步,「回去,从旷野往大马士革去」(15节),回到他已经受够了的事奉道路上(4、7节)。「以利亚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雅五17),有时候,神也允许我们从耶斯列逃到神的山,经过一路的内心争战,然后才让我们「回去」(15节),好在事奉中更深地领会事奉的意义。
  • 神两次提醒以利亚「你在这里做什么」(9、13节),然后就不再解释什么,而是安排以利亚去膏立三个审判以色列的器皿(15-17节),让以利亚自己去领会事奉的意义:
    1. 立哈薛作亚兰王,是预备来自外面的审判器皿;
    2. 立耶户作以色列王,是预备来自里面的审判器皿;
    3. 立以利沙作先知,是预备来自上面的审判器皿。
  • 神预备的三个器皿,显明了将要来的三重审判,也表明以利亚在迦密山的事奉是成功的。因为他的事奉不是为了复兴以色列,而是为了显明「耶和华是神」(十八37),有权审判自己的百姓;当百姓承认「耶和华是神」(十八39)的时候,就是承认了神审判的权柄。虽然耶洗别仍然猖獗,许多百姓「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祂」(罗一21),但在审判面前已经无可推诿。
  • 「被以利沙所杀」(17节),并不是指以利沙并拿着刀剑杀人,而是代表神的最终审判,因为对于拒绝神拯救的人(王下十三14-19),神要「借先知砍伐他们,以我口中的话杀戮他们」(何六5;摩九1-4)。
  • 神「在以色列人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18节),也可译为「将要在以色列人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英文ESV、NASB译本),意思是经过哈薛、耶户与以利沙的审判之后,「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罗十一5)。以利亚曾经两次说「只剩下我一个人」(10、14节),神却宣告自己还拣选了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与巴力亲嘴的」(18节),虽然以利亚看不见,但神却看得清清楚楚。这既是提醒以利亚,并不是只有他在「为耶和华——万军之神大发热心」(10节);也是提醒我们,我们只要做好自己该尽的本分,不管有没有看见事奉的果效,都不必灰心失望、也不可自高自大。
  • 这七千人之所以「未曾向巴力屈膝、未曾与巴力亲嘴」,表面上是因为他们专心顺从神,实际上是神「出于恩典」(罗十一6)的拣选,而「不在乎行为」(罗十一6)。神救赎的法则从来都是「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罗十一5),祂并没有拣选几百万以色列人,而只是「为自己留下七千人」(18节),不到百分之一。

【王上十九19】「于是,以利亚离开那里走了,遇见沙法的儿子以利沙耕地;在他前头有十二对牛,自己赶着第十二对。以利亚到他那里去,将自己的外衣搭在他身上。」

  • 以利亚显然已经明白了神的心意,所以重新振作起来,再次按照神的吩咐,「离开那里走了」(19节)。
  • 毛衣是先知职分的象征(王下一8;二13;亚十三4)。以利亚将自己的外衣搭在以利沙身上,象征呼召他作先知门徒。
  • 以利沙要用「十二对牛」(19节)耕地,表明他家境富裕。

【王上十九20】「以利沙就离开牛,跑到以利亚那里,说:『求你容我先与父母亲嘴,然后我便跟随你。』以利亚对他说:『你回去吧,我向你做了什么呢?』」

【王上十九21】「以利沙就离开他回去,宰了一对牛,用套牛的器具煮肉给民吃,随后就起身跟随以利亚,服事他。」

  • 「我向你做了什么呢」(20节),意思是「我做了什么来阻止你呢」,表示以利亚并不反对以利沙回去向父母告别。主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路九62),是责备那些借口拒绝跟随主的人。而以利沙向父母告别,却是真正的告别。
  • 以利沙所宰的可能是自己赶的那对牛(21节),又烧毁了「套牛的器具」(21节),表示义无反顾地放下了过去的工作,不再需要这些东西。神早已预备了以利沙的心(16节),所以以利亚不必行任何神迹,以利沙就立刻顺服呼召,他的家人朋友也没有阻拦。这就让以利亚清楚地看到,耶洗别之所以对迦密山的神迹无动于衷,实在因为她根本就是被弃绝的,但「神并没有弃绝祂预先所知道的百姓」(罗十一2)
  • 「以利沙」(21节)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神是拯救」,当以色列都在敬拜假神巴力、无法靠自己脱离罪恶的时候,这个名字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以利沙一生事奉的目的,就是在审判中显明只有「神是拯救」。神借着以利亚显明了「耶和华是神」(十八37),但百姓「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祂」(罗一21),所以无法避免审判;然后就兴起以利沙,显明人虽然不能自我救赎,但「神是拯救」。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列王纪上   利亚   耶和华   密山   摩西   以色列   旷野   自己的   先知   荣耀   神迹   的人   百姓   走了   他说   昼夜   显明   都是   恩典   工作   大马士革   犹大   声音   炭火   器皿   做什么   大发   微小   千人   目的   顽梗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