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以赛亚书第21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赛二十一1】「论海旁旷野的默示:有仇敌从旷野,从可怕之地而来,好像南方的旋风,猛然扫过。」

【赛二十一2】「令人凄惨的异象已默示于我。诡诈的行诡诈,毁灭的行毁灭。以拦哪,你要上去!玛代啊,你要围困!主说:我使一切叹息止住。」

  • 1-10节是论海旁旷野的默示,与论巴比伦的默示(十三1-十四27)前后呼应,原文是一首交错对称的诗:
    • A. 宣告神的话(1-2a);
    •  B. 巴比伦的游说(2b-d);
    •   C. 先知和宫中的反应(3-5节);
    •  B1. 巴比伦的倾倒(6-9节);
    • A1. 宣告神的话(10节)。
  • 「海旁旷野」(1节),可能指巴比伦向东南延伸到波斯湾的平原(耶五十一42-43)。
  • 「有仇敌从旷野,从可怕之地而来,好像南方的旋风,猛然扫过」(1节),原文是「它像南地的旋风扫过,从旷野,从可怕之地而来」(英文ESV译本,和合本修订版),可能指「令人凄惨的异象」(2a)临到时,就「像南地的旋风扫过」。
  • 「诡诈的行诡诈,毁灭的行毁灭」(2b),可能是巴比伦使者的话:亚述永远不会改变,但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本书另一处同时用「诡诈的、毁灭的」来描述的对象就是亚述(三十三1)。
  • 「主说:我使一切叹息止住」(2d),原文是「我使它一切的叹息停止了」(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可能是巴比伦的使者夸口以拦与玛代已经与他们结盟,只要巴比伦一发号令,就能一举结束亚述所带来的一切痛苦。
  • 在亚述帝国众多的藩属国中,巴比伦最不顺服。在以赛亚的时代,迦勒底人「米罗达·巴拉但」(三十九1)在「以拦」(2节)的支持下,两次夺得了巴比伦的王位(主前721-710年,主前705-702年),并且拉拢希西家反抗亚述(三十九1),成为亚述的重大威胁。1-10节的预言,是警告犹大不要与巴比伦结盟。神的百姓不但不应该与脆弱的埃及结盟(十九1-二十6),也不应当与即将毁灭的巴比伦联合。

【赛二十一3】「所以,我满腰疼痛;痛苦将我抓住,好像产难的妇人一样。我疼痛甚至不能听;我惊惶甚至不能看。」

【赛二十一4】「我心慌张,惊恐威吓我。我所羡慕的黄昏,变为我的战兢。」

【赛二十一5】「他们摆设筵席,派人守望,又吃又喝。首领啊,你们起来,用油抹盾牌。」

  • 3-5节是先知和宫中的反应。
  • 「所以」(3节),表明以赛亚的反应是因为听到了第2节巴比伦使者的夸口。他的身体(3节)和情绪(4节)都产生了剧烈的反应,痛苦惊恐,因为一听就知道,犹大与巴比伦结盟、神的百姓与世界联合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
  • 相反,希西家却欣然接受了巴比伦使者的奉承(三十九1-2)、与他们结盟。「摆设筵席、又吃又喝(5节)是古代立约的仪式(创三十一54;出二十四11)。「用油抹盾牌」(5节),可能指犹大开始备战。

【赛二十一6】「主对我如此说:你去设立守望的,使他将所看见的述说。」

【赛二十一7】「他看见军队,就是骑马的一对一对地来,又看见驴队,骆驼队,就要侧耳细听。」

【赛二十一8】「他像狮子吼叫,说:主啊,我白日常站在望楼上,整夜立在我守望所。」

【赛二十一9】「看哪,有一队军兵骑着马,一对一对地来。他就说:巴比伦倾倒了!倾倒了!他一切雕刻的神像都打碎于地。」

  • 6-9节是预言巴比伦的倾倒。
  • 「军队」(7节)、「军兵」(9节),原文都是「战车」。战车是亚述的重要武器。「一对一对地来」(7、9节),可能指亚述的战车用两匹马拉车。
  • 「骑马的」(7节)、「骑着马」(7节),原文都是「马兵」(二十二7)。在人类发明马镫之间,骑马作战需要极高的技巧,「马兵」大都是驾驶战车。
  • 「巴比伦倾倒了」(9节),可能是预言主前689年亚述王西拿基立摧毁巴比伦。巴比伦在历史上曾经几次倾倒,西拿基立碑文的记载最符合这个「令人凄惨的异象」(2a):他使全城充满尸首,焚烧建筑物,用大量的水浇在废墟之上,又将「一切雕刻的神像都打碎于地」(9节)。而主前539年玛代波斯联军攻陷巴比伦时,既没有大规模的屠杀(四十五1),也没有摧毁城市和偶像。那时,「以拦」(2节)也已经从国际舞台上淡出。
  • 今天,世上的各种势力也在你争我斗,各方都高举自由、平等和博爱,想拉拢信徒和教会站在他们那一边。而在历史上,许多信徒和教会在面对社会问题时,也像犹大一样与世界联合,最终都是事与愿违、被世界利用。神必会摧毁人所建造的世界体系,也就是「巴比伦大城」(启十六19)。因此,在任何情况下,信徒都应当「谨慎安静」(七4)、「诚实倚靠耶和华」(十20),等候基督成就祂的国度;而不是在世界的各种势力之间站队,把希望放在地上的某些领袖身上,幻想推动社会进步、推迟基督再来。

【赛二十一10】「我被打的禾稼,我场上的谷啊,我从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那里所听见的,都告诉你们了。」

  • 「我被打的禾稼,我场上的谷啊」(10节),是指面临危机的犹大百姓。
  •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10节)这个庄严的称号,在《以赛亚书》中只出现过三次(二十一10;三十七16;四十八2),既宣告神是天下万国的主,也宣告神是以色列的倚靠。虽然百姓此时一点也听不进去,但「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罗十一29),祂挽回百姓的方法,是任凭犹大自食其果、陷入绝境,那时,希西家王将呼求「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三十七16),承认「祢——惟有祢是天下万国的神,祢曾创造天地」(三十七16)。
  • 「告诉 נָגַד/naw-gad’」(10节)原文与第2节的「默示 נָגַד/naw-gad’」是同一个词,首尾呼应,作为1-10节这首诗的结尾。先知把神的话语都告诉了百姓,好让百姓自己作出选择。
  • 亚述是神「怒气的棍」(十5),神既用它刑罚「亵渎的国民」(十6),也用它管教神「所恼怒的百姓」(十6)。因此,被管教的犹大不应该与被刑罚的巴比伦联合,而应当回转仰望自己的神。今天,神仍然是历史的掌管者,当祂「怒气的棍」临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也会与世界面临同样的危机和压力,但却不可选择世界的方法、随从世界的道路,就「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帖前四13)。我们若把自己的未来与巴比伦绑在一起,结局也将「与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灾殃」(启十八4)。当知道神是「庄稼的主」(太九38),我们是祂「被打的禾稼」、「场上的谷」;信徒生命中一切的打击和压力都是来自神,为要把稗子和糠秕扬净,「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太十三30)。

【赛二十一11】「论度玛的默示:有人声从西珥呼问我说:守望的啊,夜里如何?守望的啊,夜里如何?」

【赛二十一12】「守望的说:早晨将到,黑夜也来。你们若要问就可以问,可以回头再来。」

  • 11-12节是论度玛的默示,与论非利士的默示(十四28-32)前后呼应。非利士人错误地估计了前途,以东人则前途黑暗。
  • 「度玛 דּוּמָה/doo-maw’」(11节)是以实玛利的后裔之一(创二十五14),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寂静 דּוּמָה/doo-maw’」(诗九十四17;一百一十五17)。因此,这里用「度玛」来代指以东,是双关语,表示神将以沉默来回答以东。
  • 「西珥」(11节)指以东(创三十六8)。
  • 询问者重复两次说「守望的啊,夜里如何」(11节),可能是以东人已经落在亚述的威胁之下,所以迫切希望知道何时能脱离黑暗。
  • 「早晨将到,黑夜也来」(12节),这个回答含蓄而不祥,意思可能是「该发生的总会发生」,但结局却是「黑夜」。以东的前途黑暗、结局并不乐观(三十四5-17;俄一)。
  • 「若要问就可以问,可以回头再来」(12节),意思是以东若诚心寻求神,可以再来求问。但这个邀请却没了下文,表明以东并没有「情词迫切地直求」(路十一8)。他们把神当作可以求问的偶像之一,只关心自己的前途、不关心神的旨意。因此,先知若不能立刻提供答案,他们就马上转向其他偶像,再也没有回来。今天,许多人的祷告也只是「从西珥呼问」(11节),把神当作为自己提供建议或方法的偶像之一,祷告若不能立刻蒙应允,就马上转向心理咨询、市场营销、谋略权术、星相算卦……同样,神也会把这种祷告当作「度玛」,用沉默来回答他们。

【赛二十一13】「论阿拉伯的默示:底但结伴的客旅啊,你们必在阿拉伯的树林中住宿。」

【赛二十一14】「提玛地的居民拿水来,送给口渴的,拿饼来迎接逃避的。」

【赛二十一15】「因为他们逃避刀剑和出了鞘的刀,并上了弦的弓与刀兵的重灾。」

  • 13-17节是论阿拉伯的默示,与论摩押的默示(十五-十六章)前后呼应,两处原文都使用了相同的「逃避的」(14;十六2、3)、「照雇工的年数」(16节;十六14)、「荣耀」(16节;十六14)和「余剩的」(17节;十六14)。面对亚述的危机,摩押倚靠祈求偶像,所以拒绝投靠神。阿拉伯倚靠互助互保,所以完全忽略神。
  • 「底但」(13)是从事贸易的阿拉伯部落(结二十七15、20),与以色列有贸易关系(代下九14)。
  • 「提玛」(14节)是以实玛利的后裔(代上一30),「提玛地」(14节)位于红海东面的阿拉伯沙漠(Tayma),是从南阿拉伯到亚兰、美索不达米亚和东阿拉伯三条「香料之路」(Incense road)的交汇口。
  • 从主前一千年开始,提玛的财富一直就被美索不达米亚兴起的帝国所觊觎。主前715年,亚述王撒珥根二世进攻住在提玛和亚喀巴湾之间的阿拉伯各族。主前703年,阿拉伯加入巴比伦的反叛,但被西拿基立击溃。13-15节可能是预言底但难民逃离战场、请求提玛支援。

【赛二十一16】「主对我这样说:『一年之内,照雇工的年数,基达的一切荣耀必归于无有。」

【赛二十一17】「弓箭手所余剩的,就是基达人的勇士,必然稀少,因为这是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说的。』」

  • 「基达」(17节)是以实玛利的后裔(创二十五13),是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国家,善用弓箭。
  • 「照雇工的年数」(16节),意思是雇工对时间特别注意,所以「一年之内」(16节)的期限一到、绝不耽延。
  • 「基达的一切荣耀必归于无有」(17节),可能是预言基达将被亚述击败。在亚述王西拿基立的年表中记载,基达女王亚帖(Yatie)派遣她的兄弟(Baasqanu)支援巴比伦,但在主前703年的一场战役中,被西拿基立俘获。
  • 「这是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说的」(17节),这句话在《以赛亚书》中只出现过两次(十七6;二十一17)。第一次是提醒神的百姓,他们的悲剧是因为与自己神的关系出了问题:「因你忘记救你的神,不记念你能力的磐石」(十七10)。第二次是提醒外邦人:他们的悲剧是因为忽略了神的存在,却不知自己的前途完全在神的掌管之下。
  • 今天,当神举起「怒气的棍」(十5)来击打列国的时候,有的人像摩押,虽然知道神,但却更信赖偶像,结果因骄傲而错失救恩;有的人像阿拉伯,完全倚靠自己解决问题,好像生活与神无关。这两种人都是倚靠人的荣耀,结局都是「荣耀」(十六14;十七16)灰飞烟灭,自我拯救的希望全然落空。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以赛亚书   巴比伦   亚述   二十一   阿拉伯   犹大   都是   以色列   基达   战车   耶和华   默示   荣耀   诡诈   自己的   先知   百姓   浮雕   旷野   原文   雇工   一人   的人   博物馆   世界   美索不达米亚   再来   玄武岩   偶像   亚斯   伊斯坦布尔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