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路加福音第14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路十四1】「安息日,耶稣到一个法利赛人的首领家里去吃饭,他们就窥探祂。」

【路十四2】「在祂面前有一个患水臌的人。」

【路十四3】「耶稣对律法师和法利赛人说:『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

【路十四4】「他们却不言语。耶稣就治好那人,叫他走了;」

【路十四5】「便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有驴或有牛,在安息日掉在井里,不立时拉它上来呢?』」

【路十四6】「他们不能对答这话。」

  • 1-24节的主题是「神国的筵席」,与十六19-31「拉撒路和财主」前后呼应。
  • 「法利赛人的首领」(1节),可能是犹太公会的议员。
  • 犹太人在「安息日」(1节)不可做饭,晚餐是前一天准备好的。「吃饭」(1节),原文是「吃饼」。
  • 「水臌」(2节)原文是个医学名词,指体内组织间隙积聚的体液过多,可能是心力衰竭、肝肾疾病或营养不良导致的。这位患水臌的人并非被宴请的宾客(4节),他被领到筵席上,可能是「律法师和法利赛人」(3节)设置的陷阱(1节)。
  • 主耶稣看穿了这个陷阱,所以主动将了对方一军,问他们「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3节)。「他们却不言语」(4节),因为法利赛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按照犹太口传律法,若没有生命危险,就不可在安息日治病;但在患者的面前说这话,又太冷酷无情。这是本书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记载主耶稣在安息日治病(四38;六10;十三13;十四4)。
  • 「你们中间谁有驴或有牛」(5节),可译为「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或有牛」(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
  • 「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可二27),神设立安息日的目的,并不是要辖制人,而是要让人得安息。人和牲畜在安息日都不能做工(申五14),但法利赛人的教条怜恤牲畜(5节),却不怜悯弟兄,把教条放在爱心之上、利益之下。而假冒为善者的特点,就是只会在事后指手画脚、吹毛求疵,在事前「自己一个指头却不肯动」(十一46)。现在,既然他们在事前都「不言语」,事后也就没有资格说三道四,所以「不能对答」(6节)。

【路十四7】「耶稣见所请的客拣择首位,就用比喻对他们说:」

【路十四8】「『你被人请去赴婚姻的筵席,不要坐在首位上,恐怕有比你尊贵的客被他请来;」

【路十四9】「那请你们的人前来对你说:“让座给这一位吧!”你就羞羞惭惭地退到末位上去了。」

【路十四10】「你被请的时候,就去坐在末位上,好叫那请你的人来对你说:“朋友,请上座。”那时,你在同席的人面前就有光彩了。」

【路十四11】「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 当时犹太人的筵席使用三面卧榻(Triclinium),用矮桌摆成U字形。「首位」(7节)是在U字底部卧榻的中间位置,第二与第三位在主客的左边与右边,然后可能是主客左边的榻,最后是右边的榻。「首位」通常留给最尊贵的客人。一个自己争着「拣择首位」(7节)的人,必定不是最尊贵的客人,因为最尊贵的客人不需要自己争首位,早就被主人安排好了。
  • 「婚姻的筵席」(8节)宾客众多,在这种筵席上争夺首位的风险更大,因为很可能还有更尊贵的客人还没有到。当那自以为最尊贵的人不得不让出首位的时候,其它的座位可能都已经坐满了,他只能「羞羞惭惭地退到末位上去」(9节)。相反,如果一个人承认自己不是最尊贵的,首先「坐在末位上」(10节),唯一可能的变化就是上升。因此,谦卑才是真正的升高之路;这种谦卑不是刻意贬低自己,而是真正地认清自己的本相。
  • 「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11节),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雅四6;彼前五5)。所有的法利赛人都应当知道,在审判之日,「一切自高的都必降为卑」(赛二12;结二十一26)。「自卑」不是刻意贬低自己,而是顺服当有的地位。基督本来与神同等,但却甘心降卑为人(腓二6-8);魔鬼本是受造的天使,但却妄图与神同等(赛十四12-14)。因此,「自卑」是主耶稣的性情,「自卑的,必升为高」,是基督得荣耀的道路(腓二9);「自高」是魔鬼的本性,「自高的,必降为卑」,是撒但堕落的轨迹(赛十四15)。
  • 主耶稣的这个比喻,并不是教人假装谦卑,等着被人高举,而是让人认清自己的不配。谦卑是活在基督里的标记,只有活在基督里的人,才会「心里柔和谦卑」(太十一29)。人若承认自己的败坏,才能真正认识恩典;人若认识恩典,才会有真正的谦卑。一个自诩谦卑的人,其实并不谦卑;一个真正谦卑的人,永远都知道自己的败坏,所以不必倚靠礼貌修养,就能守住蒙恩罪人的身分、「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腓二3)。

【路十四12】「耶稣又对请祂的人说:『你摆设午饭或晚饭,不要请你的朋友、弟兄、亲属,和富足的邻舍,恐怕他们也请你,你就得了报答。」

【路十四13】「你摆设筵席,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

【路十四14】「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

  • 主耶稣从来都不会「吃人嘴短」,所以在法利赛人的筵席上,祂首先教导宾客不要争坐首位(7-11节),接着就教导主人请客不要势利(12-14节)。
  • 「你的朋友、弟兄、亲属,和富足的邻舍」(12节),代表有能力回请的人。「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13节),代表没有能力回请的人。主耶稣并不是禁止社交往来,而是强调请客的动机不能为了彼此恭维、在人前得荣耀。一个想高抬自己的人,就会在筵席中争夺首位;一个想得到报答的人,就会势利地挑选宾客。一个自私的人,只会对自己有好处的人慷慨;而一个有爱的人,分享恩典时才不会期待回报。
  • 「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14节),因为善待那些「没有什么可报答你」(14节)的人,并不是为了得着人的回报或称赞,而是单单做在神面前,所以在神面前就能富足(十二21)。
  • 「施比受更为有福」(徒二十35),因为「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二20)。因此,我们应当省察自己的动机,不要把出于肉体的假冒为善,当作「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1. 假冒为善,是无可奈何地履行责任,把奉献当作交租,把施舍当作缴税;真正的行善,是里面生命的流露,「神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约壹四16)。
    2. 假冒为善,是想用功德交换天上的奖赏,把善行当作往天国的账户里汇款,实际上是变相的自私、伪装的功利;真正的行善,既不是为了地上的报答(14节),也不是想用善行感化人信主,而是因为本性就是善,正如天父「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五45)。
    3. 假冒为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享受居高临下、被人需要的快感;真正的行善,不是赐给别人恩惠,而是分享神所托付的恩典,所以在爱心上总是「常以为亏欠」(罗十三8)。
    4. 假冒为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总是有意无意地在自己和众人面前「吹号」(太六2);真正的行善,不会念念不忘,所以「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太六3)。

【路十四15】「同席的有一人听见这话,就对耶稣说:『在神国里吃饭的有福了!』」

【路十四16】「耶稣对他说:『有一人摆设大筵席,请了许多客。」

【路十四17】「到了坐席的时候,打发仆人去对所请的人说:“请来吧!样样都齐备了。”」

【路十四18】「众人一口同音地推辞。头一个说:“我买了一块地,必须去看看。请你准我辞了。”」

【路十四19】「又有一个说:“我买了五对牛,要去试一试。请你准我辞了。”」

【路十四20】「又有一个说:“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

【路十四21】「那仆人回来,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家主就动怒,对仆人说:“快出去,到城里大街小巷,领那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来。”」

【路十四22】「仆人说:“主啊,你所吩咐的已经办了,还有空座。”」

【路十四23】「主人对仆人说:“你出去到路上和篱笆那里,勉强人进来,坐满我的屋子。”」

【路十四24】「我告诉你们,先前所请的人没有一个得尝我的筵席。』」

  • 「在神国里吃饭」(15节),原文是「在神国里吃饼」。
  • 主耶稣的讲论,使同席的一位客人不由自主地赞叹:「在神国里吃饭的有福了」(15节)!他听出主耶稣所说的乃是神国的筵席:「在这山上,万军之耶和华必为万民用肥甘设摆筵席,用陈酒和满髓的肥甘,并澄清的陈酒,设摆筵席」(赛二十五6)。在神的国度里,没有人争夺名利,人际关系也没有功利,让他赞叹不已。这位客人可能并不怀疑自己「在神国里吃饭」的资格,但主耶稣却用另一个比喻向他发出了挑战:当那个重要的时刻来到的时候,你真的会接受恩典的呼召、出现在神国的筵席上吗?
  • 古代中东的请客习俗,是主人先发出邀请(斯五8),客人接受邀请后,主人把筵席预备好,然后派人再请一次(斯六14)。神国的筵席是神主动邀请、亲手成就的,「样样都齐备了」(17节),人要做的就是接受邀请、前来享用。
  • 这些宾客原来已经答应赴宴,现在却「一口同音地推辞」(18节),比喻选民早就与神立约,现在却拒绝接受主耶稣的救恩。他们的借口似乎都很合理(18-20节),但却都经不起推敲。人生没有什么事情比接受神国的邀请更重要了,因为一个人的生死存亡、终极命运,全部都在于对这个邀请的回应。
  • 能够买地、买牛、娶妻的人,都是在产业、事业和家庭上富足的人,但这三样东西最能让人忙忙碌碌、远离神国,许多人都被产业、事业和家庭占据了自己的心,以致容不下神。而「那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21节),都是物质贫乏、缺乏能力、毫无盼望的人。他们在地上不得安息、无法满足,所以神的邀请一来,他们立刻欢然接受。
  • 「到城里大街小巷」(21节)找来的,代表税吏和罪人。「到路上和篱笆那里」(23节)找来的,代表外邦人。当自以为配的人拒绝接受邀请的时候,他们在神国筵席中的位置将被罪人和外邦人所取代,因为神的恩典绝不会落空。
  • 「勉强」(23节),原文可译为「催」(太十四22;可六45)、「强逼」(徒二十六11;林后十二11)。但这里的意思并不是「强逼」,因为一个仆人不可能「强逼」那么多人,只能竭力地劝说那些城外的流浪汉,相信自己真的受邀参加城里的筵席。但在历史上,「勉强人进来」(23节)这句话被长期误用,奥古斯丁把这句话看作强迫人接受基督信仰的命令,中世纪以及宗教改革时代的教会也把这句话当作宗教迫害、对付异端的根据。因此,当我们引用这节经文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林后五14)。不可抗拒的是神的恩典,而不是人的逼迫。
  • 「先前所请的人」(23节),指那些曾经与神立约的选民。虽然他们一直在盼望神的国度降临,但弥赛亚真的来到时,他们居然拒绝了祂的邀请。那些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陶醉于次好的福分,弃绝了神国的筵席(十三34-35),这是一个荒诞的悲剧;那些承认自己不配的罪人和外邦人却白捡了「上好的福分」(十42),意外地被邀请参加神国的筵席,这却是一个预定的喜剧——「他们失脚是要他们跌倒吗?断乎不是!反倒因他们的过失,救恩便临到外邦人,要激动他们发愤」(罗十一11)。
  • 这个比喻表明了救恩的三个真理:
    1. 人之所以得救,是因为回应了神的邀请,并非功德;
    2. 人之所以失丧,是因为拒绝了神的邀请,罪有应得;
    3. 没有人会主动回应神的邀请,所以只能由神用不可抗拒的恩典「勉强人进来」。

【路十四25】「有极多的人和耶稣同行。祂转过来对他们说:」

【路十四26】「『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爱我胜过爱:原文是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

【路十四27】「凡不背着自己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

【路十四28】「你们哪一个要盖一座楼,不先坐下算计花费,能盖成不能呢?」

【路十四29】「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见的人都笑话他,」

【路十四30】「说:“这个人开了工,却不能完工。”」

【路十四31】「或是一个王出去和别的王打仗,岂不先坐下酌量,能用一万兵去敌那领二万兵来攻打他的吗?」

【路十四32】「若是不能,就趁敌人还远的时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条款。」

【路十四33】「这样,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

  • 25-35节的主题是「要计算跟从的代价」,与十六1-13「要作忠心的管家」前后呼应。
  • 主耶稣从法利赛人的家里出来,众人可能「以为神的国快要显出来」(十九11),所以「有极多的人和耶稣同行」(25节),跟随祂一同前往耶路撒冷。今天,也有许多人与主「同行」,但「同行」的人虽然「极多」,知道目的地的人却很少。主耶稣正在走向各各他的十字架,众人却以为祂将要开启地上的国度。因此,主耶稣用三个严厉的警告,提出了做门徒的三个条件,告诉这些准备与祂「同行」的人,跟从祂要准备付出怎样的代价:
    1. 「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26节)。「若不爱我胜过爱」,原文是「若不恨」。这是一种夸张的修辞,强调门徒对主的爱必须大到一个地步,相比之下,人间最高的爱就像「恨」一样(太十37)。敬拜独一真神(出二十1)和孝敬父母(出二十12)都是十诫,但却有优先次序之分。人间最美丽的情感都是有限的、被罪污染的,爱的本质都是利己的,爱的结局只是一同灭亡。因此,做门徒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对付属地的感情,让主「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8),才能用神的爱去爱弟兄(八20-21)、爱邻舍(十36-37)、爱仇敌(六27、35)。
    2. 「凡不背着自己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27节)。第二个条件解释了第一个条件,因为只有十字架才能洁净属地的感情,所以门徒必须「背着自己十字架」,与主耶稣同走十字架的道路。当时被罗马判钉十字架处死的犯人,必须「背着自己十字架」走向刑场,一路受尽凌辱。因此,「背着自己十字架」,意味着「舍己」(九23)、拒绝自己、否定自己,脱离属地的捆绑。不能让肉体生命减少的受苦,并不是十字架;只有能减少肉体、倒空自己的,才是十字架。十字架是叫人死的地方,也是让人得自由的方法。一个在十字架上舍弃一切的人,也将在基督里得着一切。
    3. 「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33节)。第三个条件进一步说明了第二个条件,因为「背着自己十字架」,就要「撇下一切所有的」。主耶稣不要人糊里糊涂地跟从祂,所以用了两个比喻来解释为什么要「撇下一切所有的」。正如人在开工之前应当「先坐下算计花费」(28节),争战之前必须「先坐下酌量」(31节),门徒在委身跟从主之前,也必须计算各种可能的代价,否则热得快、冷得更快。主耶稣并没有解释这两个比喻的意义,但是有些事情却是很清楚的:
      • 在第一个比喻中,盖房子的人可以选择盖或不盖。他所要算的是建造的代价:属地的建造需要代价,属灵的建造也需要代价。
      • 在第二个比喻中,王无法选择战与不战,因为另一个王正在「领二万兵来攻打他」(31节)。他所要计算的是拒绝的代价:拒绝世界的逼迫需要代价,拒绝耶稣的呼召也需要代价。
      • 对于一个诚实的人来说,两种计算的结果都是否定的:人若倚靠自己,不但没有能力跟从基督、也没有把握过好人生;既不敢拒绝世界、也不敢抵挡救恩。经过了认真的计算之后,只有「无知的人」(十二20)才会对自己支付代价的能力信心满满。人若认识自己,就会知道已知的「一切所有」都不够支付未知的代价,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撇下一切所有的」,完全倚靠那位掌管未知、供应一切的主。凡是我们舍不得「撇下」的人、事、物,即使是「彻底翻转、全然为主」的属灵自恃,也会成为我们心中的偶像,妨碍神的权柄自由地运行。因此,虽然神国的门票是免费的,但若要「努力进窄门」(十三24),却需要我们「撇下一切所有的」。
  • 主耶稣并非因不喜欢「有极多的人」跟随,所以想赶走他们,祂三次强调「不能作我的门徒」(26、27、33节),只是要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将来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今天,传福音的人如果不讲清十字架的代价,却把信仰渲染成得到快乐的秘诀、解决难处的良方,就是在「走遍洋海陆地,勾引一个人入教,既入了教,却使他作地狱之子」(太二十三15)。而一个爱主胜过「自己的性命」(26节)的人,不但要「撇下」自己的问题和难处,也要「撇下」自己的愿望和快乐。
  • 一个人经过计算之后,若仍然有把握跟从主,不是无知、就是不诚实;因为在需要付出代价的那一刻到来之前,我们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支付能力如何。但是感谢主,祂所要的是我们否定自己、「撇下一切所有」的心志,而不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撇下一切所有」。祂会用恩典亲自带领我们走十字架的道路(诗二十三),让我们不断接受十字架的对付,越来越「将万事当作有损的」(腓三8),以致「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三8);不但看属世的「万事」为粪土,也看貌似「属灵」的「万事」为粪土。十字架虽然沉重难当,但当我们背起来以后,它就会成为接受主恩典的管道:我们撇下多少,就能在基督里得着多少;我们被主取走的,基督都会用祂自己来代替。主耶稣不但会供应我们背十字架的力量,也替我们负起了重轭,好叫我们「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诗三十5)!

【路十四34】「盐本是好的;盐若失了味,可用什么叫它再咸呢?」

【路十四35】「或用在田里,或堆在粪里,都不合式,只好丢在外面。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 古代以色列和中东的盐大多是「矿盐」或「井盐」,等咸味完全消失以后,原先的盐块就成为石头,会被丢弃(35节)。
  • 犹太拉比常用「盐」(34节)来比喻智慧(西四6),「失了味」(34节)原文又被译为「成了愚拙」(罗一22)、「变成愚拙」(林前一20)。主耶稣很可能用的是同时有这两个意思的亚兰语 「tapel」。「盐若失了味」(34节)象征门徒若没有十字架的智慧,就不再具备门徒的特征,也不是真正跟随主的门徒,全无价值、只能受人践踏。
  •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35节),表示会有很多人对25-35节的话听不进去,但十字架的道理是至关重要的。主耶稣从来都不会降低标准、吸引人跟随他,反而要所有要跟随他的人慎重思考、计算代价。被圣灵呼召的人,一定会听;而徒有其表的信徒,只是在跟随心中的偶像,只不过是「失了味」的盐,毫无意义。

读经有感:勉强人来(23节)

  后现代主义特别强调人权,认为凡事都必须还人自由,不能勉强。尤其忌讳基督教信仰,有时连在公共场所提起或暗示信耶稣也算干犯人权——除了强势的宗教和主义之外。孩子不肯学习、不肯运动、不肯吃饭,父母为了爱心的缘故,绝不会听之任之,总会想方设法。不但要帮助孩子去学、去动、去吃,而且要使他们自动肯学、肯动、肯吃,养成良好的习惯。从上下文看,丰盛的宴席样样都预备妥当,而许多贵宾却临时因事弃权,佳肴丢掉浪费了,极其可惜,所以主人吩咐仆人由亲至疏、由近及远把人热切地邀去白白赴宴。传福音也如此。信徒都必须体贴主的心意,深觉救人如救火,在天国大门关闭之前,天天马不停蹄,逢人就请,见人就邀。传福音当然要诉诸各人的意愿,但信徒决不可因此而稀松平常、爱理不理,反而应该情词迫切,不断对人提了再提、催了再催,尽可能把人都催入上帝的国。原文「勉强」这字,用的就是耶稣「催」门徒上船的同一个字(太十四22;可六45),不存在逼人就范的恶劣行径!

默然自问:
我如何确保自己归信主、跟随主,不会像安了地基却盖不成楼一样,被人笑话?(28节)

对比旧约包括圣安息日在内之礼仪律法的规定,与新约包括医病赒济在内之爱神爱人的命令,究竟两者之间所存在的是相对立形象上的问题,或相融合层次上的问题?究竟人为何总拘泥于外在奉公守法的问题,过于内在心灵诚实的问题?(1-5节)
从耶稣所设宴客尊卑座位比喻的教导中,是否觉悟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流露出来对尊卑位次的念想、心态、盘算,距离主的心意有多远?(7-11节)
究竟该如何尽量杜绝或减少世上为了交际和应酬而浪费时间花费钱财的饭局?(12节)
是否我经常主动出钱出力赒济宴请贫穷的人和残障的人?(13节)
究竟我做善事是为了今生的名望或为了永恒的报偿?(14节)
我对将来有份参与神国盛宴的感觉如何?信心如何?期盼如何?(15节)
能否列出众人所以都异口同声谢绝盛宴,心里所存基本上完全相同进取性和防御性的理由?(16-20节)
比喻中的主人因为受邀者拒绝赴席而动怒的事实,是否出于什么合情合理必要性的缘故?(21上)
如何理解耶稣是以主人通宴天下的比喻说明天国盛宴是为天下万人而预备?我究竟在怎样的情况下有幸参与得了天国的盛宴?对我作为受托邀人赴席的仆人而言,这比喻是否有何体验中深刻的提示和慨叹?(21下-24节)
作主的门徒,我究竟应当如何在心思意念上认同,并在生活言行上委身,爱主过于爱自己的家人以及自己的性命?(25-26节)
作主的门徒,我究竟怎么在生活中具体彰显自己是天天都在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天天都在跟从主耶稣?(27节)
究竟人在是否盖楼、是否出兵等事上所必须从事可进可退全方位的考虑,应该怎样恰当有效地运用在自己是否作主门徒的决定上?(28-32节)
作主的门徒,我何以见得是已经为主放弃了一切的所有?究竟可以单单作主蒙恩得救的信徒和圣徒,而不必同时作主严格要求的门徒和使徒?(33节)
究竟怎么知道自己是已经失了味,放在哪里都不合适的盐?(34-35节)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路加福音   的人   自己的   筵席   耶稣   基督   门徒   安息日   主耶稣   恩典   谦卑   都是   代价   卧榻   首位   比喻   尊贵   的是   仆人   水臌   客人   弟兄   法利赛   若不   他们的   原文   瘸腿   是在   让人   宾客   勉强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