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伯记第21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伯二十一3】「请宽容我,我又要说话;说了以后,任凭你们嗤笑吧!」
- 本章很特别。在第二回合的辩论中,三位朋友都围绕着约伯所说的「强盗的帐棚兴旺,惹神的人稳固」(十二6)大作文章(十五34;十八6、14、15;二十26),因此,约伯在本章逐一引用了他们的说法,详细指出了他们「错谬」(34节)的谎言(十三4)。表面上,约伯始终在反驳三位朋友,并没有转向神;但约伯「岂是向人诉冤」(4节)呢?本章实际上是他在神面前理清思路,一面确认自己并非因罪受罚,一面也思考自己为什么需要「救赎主」(十九25)。
- 以利法曾把自己的话说成是「神用温和的话安慰你」(十五11),但约伯实在不想再听他们空洞的说教了。如果三位朋友能一直沉默倾听(二13),可能是对约伯最大的「安慰」(2节)。我们和三位朋友一样有限,都应该学习「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雅一19),因为用心聆听比用口说教更能安慰肢体,安静思考比急躁争论更能进入真理。要操练「彼此相爱」(约十三34),肢体之间最需要的是「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加六2),而不是置身事外、「仿佛神逼迫」(十八22)他们。每个人都必须自己顺着圣灵而行,在神的面前,「各人必担当自己的担子」(加六5)。
- 「请宽容我」(3节),意思是「请忍受一下」。
- 「说了以后,任凭你们嗤笑吧」(3节),意思是约伯知道自己无法说服三位朋友,他们还会继续用「嗤笑」来代替「安慰」。因此,本章与其说是约伯驳斥三位朋友,不如说是约伯向神陈明自己思考的结果(4、7节)。
- 「我岂是向人诉冤?为何不焦急呢」(4节),可能是说约伯相信神是他一切苦难的源头,所以必须从神身上找答案。实际上,三位朋友也相信约伯的苦难是出于神,但却大胆地替神回答:「神追讨你比你罪孽该得的还少」(十一6)。
- 「你们要看着我而惊奇,用手捂口」(5节),原文是命令句。约伯请朋友们仔细看看他,他的苦难值得他们因惊奇而「用手捂口」(5节)、安静聆听。
- 每当约伯思想下面的事实,「心就惊惶,浑身战兢」(6节),因为这些事实与传统的理论完全相反。三位朋友认为:罪必导致苦难,苦难证明有罪;但约伯却诚实地观察到,许多现实完全不同,这些思考将带出他更深层次的惧怕——「所以我在祂面前惊惶;我思念这事便惧怕祂」(二十三15)。
【伯二十一9】「他们的家宅平安无惧;神的杖也不加在他们身上。」
【伯二十一10】「他们的公牛孳生而不断绝;母牛下犊而不掉胎。」
【伯二十一11】「他们打发小孩子出去,多如羊群;他们的儿女踊跃跳舞。」
- 「势力」(7节),原文的意思是「力量、效率、财富」。
- 琐法曾断言恶人将壮年而亡(二十11),但约伯却看到恶人「享大寿数,势力强盛」(7节)。
- 比勒达曾断言恶人「在本民中必无子无孙」(十八19),但约伯却看到「他们眼见儿孙,和他们一同坚立」(8节),「他们打发小孩子出去,多如羊群;他们的儿女踊跃跳舞」(11节)。
- 以利法曾断言义人「必知道你帐棚平安」(五24),但约伯却看到恶人也是「家宅平安无惧;神的杖也不加在他们身上」(9节),但这杖却始终不离开约伯(九34)。
- 琐法曾断言恶人的「家产必然过去;神发怒的日子,他的货物都要消灭」(二十28),但约伯却看到「他们的公牛孳生而不断绝;母牛下犊而不掉胎」(10节),享受经济的繁荣。
- 琐法曾断言「恶人夸胜是暂时的」(二十5),但约伯却看到「他们随着琴鼓歌唱,又因箫声欢喜」(12节)。
- 以利法曾断言「恶人一生之日劬劳痛苦」(十五20),但约伯却看到「他们度日诸事亨通」(13节)。
- 「转眼下入阴间」(13节),也可译为「平安下入阴间」(英文ESV译本)。
- 7-13节是一首交错平行的诗歌,前后对称(7节对13节,8-9节对11-12节),中心是恶人的繁荣兴旺(10节)。这首诗对恶人逍遥生活的勾画,与以利法对义人蒙福生活的描绘类似(五23-27)。约伯一开始所问的「为何」(7节),可以应用在每一个事实上。约伯诚实地说出了这些事实,但却不明白神为什么允许恶人也能和义人一样兴旺。
【伯二十一14】「他们对神说:离开我们吧!我们不愿晓得祢的道。」
【伯二十一15】「全能者是谁,我们何必事奉祂呢?求告祂有什么益处呢?」
【伯二十一16】「看哪,他们亨通不在乎自己;恶人所谋定的离我好远。」
- 既然这些恶人无忧无虑,繁荣兴旺,生前没有长期患病,死时也没有痛苦挣扎,所以「他们对神说:离开我们吧!我们不愿晓得祢的道」(14节)。既然有神没神都一样,事奉和祷告就是白费功夫,根据因果律,「我们何必事奉祂呢?求告祂有什么益处呢」(15节)?这从来都是世人的普遍观点,他们不觉得需要神,不想知道神的旨意,不愿承认神的权柄:既然倚靠自己就能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与一位处处限制自己的神有瓜葛呢?为什么不自由自在地活出你自己呢?
- 「他们亨通不在乎自己」(16节),意思是这些事的主权都在于神,因为神也会「光照恶人的计谋」(十3)。但既然这样,神为什么要造恶人呢?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最终只能由神自己来回答,祂将问约伯:「你且观看河马;我造你也造它」(四十15)。
- 约伯清楚地知道,拒绝神的恶人也可能兴旺(10节),但他却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恶人所谋定的离我好远」(16节)。实际上,恶人所拥有的牲畜(10节),也是约伯原来的主要财富(一3)。约伯从来「没有违弃那圣者的言语」(六10),但所蒙的福(创三十30;申二十八4)却与恶人没有太大的区别(10节),在撒但看来是很不划算的。但是,约伯的心里却没有任何不平衡,因为他敬畏神并非为了财富,与撒但所指控的因果报应、利益交换(一9-10)毫无关系。而这种「无故」(一9)的敬畏,并非约伯缜密思考、权衡利弊的结果,不但撒但无法理解,连约伯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伯二十一17】「恶人的灯何尝熄灭?患难何尝临到他们呢?神何尝发怒,向他们分散灾祸呢?」
【伯二十一18】「他们何尝像风前的碎秸,如暴风刮去的糠秕呢?」
【伯二十一19】「你们说:神为恶人的儿女积蓄罪孽;我说:不如本人受报,好使他亲自知道。」
【伯二十一20】「愿他亲眼看见自己败亡,亲自饮全能者的忿怒。」
【伯二十一22】「神既审判那在高位的,谁能将知识教训祂呢?」
- 「你们说:神为恶人的儿女积蓄罪孽」(19节),原文是「神为恶人的儿女积蓄罪孽」。这句话根据上下文,应该是引用三位朋友的话(28节)。他们认为「神为恶人的儿女积蓄罪孽」,那些恶人虽然寿终正寝,但他们的罪孽必将报应在儿女身上。
- 「他的岁月既尽,他还顾他本家吗」(21节),意思是恶人死后,根本不会理会自己的后代是否遭报。
- 「神既审判那在高位的,谁能将知识教训祂呢」(22节),意思是人不能用「神为恶人的儿女积蓄罪孽」这样拙劣的说法来替神解释。
- 三位朋友说恶人不会亨通;而约伯则反驳:他们「诸事亨通」(13节)。朋友们回答:亨通也不会太久,「恶人的亮光必要熄灭」(十八5);而约伯则反驳:「恶人的灯何尝熄灭」(17节)?朋友们可能换个说法,说恶人的后代会遭报应(五4;二十10);而约伯则认为这会鼓励犯罪,因为恶人根本不会在乎后代遭报(21节),所以「不如本人受报,好使他亲自知道」(19节),才算公义的审判(20节)。而神也说:「各人必因自己的罪死亡;凡吃酸葡萄的,自己的牙必酸倒」(耶三十一30;结十八2)。
- 17-26节并不是说好人总是受苦、恶人总是亨通,而是说「不一定」。三位朋友认为义人总是亨通,而恶人总是失败,但约伯却看到人生比这更复杂。人的祸福与善恶没有直接的关系,恶人可能「至死身体强壮,尽得平靖安逸」(23节),义人也可能「至死心中痛苦,终身未尝福乐的滋味」(25节);而义人和恶人最后又同样难逃一死,死亡对每个人的判决都是一样的(26节):「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样,永远无人记念,因为日后都被忘记;可叹智慧人死亡,与愚昧人无异」(传二16)。因此,现实告诉我们:当人活着的时候,善恶并不能解释人生不同的命运;而当人死亡的时候,道德也不能解释人生共同的结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伯二十一28】「你们说:霸者的房屋在哪里?恶人住过的帐棚在哪里?」
【伯二十一29】「你们岂没有询问过路的人吗?不知道他们所引的证据吗?」
【伯二十一30】「就是恶人在祸患的日子得存留,在发怒的日子得逃脱。」
【伯二十一31】「他所行的,有谁当面给他说明?他所做的,有谁报应他呢?」
【伯二十一33】「他要以谷中的土块为甘甜;在他以先去的无数,在他以后去的更多。」
- 「诬害」(27节)原文是「错误对待」。「我知道你们的意思,并诬害我的计谋」(27节),指约伯知道三位朋友的想法并不诚实,他们的逻辑简单而肤浅:恶人才会受苦;既然约伯受苦,所以约伯必定是恶人。所有的论证、修辞,其实都是装腔作势,只是为了自圆其说。
- 「霸者的房屋」(28节)、「恶人住过的帐棚」(28节),都是三位朋友以前提到过的(八22;十五34;十八6、14、15;二十26)。琐法说「亘古以来,自从人生在地」(二十4),恶有恶报就是一个常识。但约伯却认为那根本不是常识,因为任何一个不带偏见的「过路的人」(29节)都可以证明,事情恰恰相反:「霸者的房屋」、「恶人住过的帐棚」都还存留得好好的,默默地见证「恶人在祸患的日子得存留,在发怒的日子得逃脱」(30节)。
- 「他所行的,有谁当面给他说明?他所做的,有谁报应他呢」(31节),指那些恶人生前并没有遭到报应,而这显然是神允许发生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 比勒达断言恶人的记念「在地上必然灭亡;他的名字在街上也不存留」(十八17),但约伯却看见恶人「要被抬到茔地;并有人看守坟墓」(32节),死后备极哀荣,送殡行列浩浩荡荡。
- 「以谷中的土块为甘甜」(33节),比喻安然去世。
- 「在他以先去的无数,在他以后去的更多」(33节),指恶人的善终鼓励更多人的效法,使人更加谄媚恶人,遮眼不看他们的罪孽。
【伯二十一34】「你们对答的话中既都错谬,怎么徒然安慰我呢?」
- 约伯的结论是:三位朋友的话「都错谬」(34节)。这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识不够,而是因为他们的偏见,使他们成了「编造谎言的,都是无用的医生」(十三4)。
- 「徒然」(34节)原文又被译为「虚无」(申三十二21)、「虚空」(传一2)。如果我们与神没有生命的关系,真理只是没有生命的标准答案,教条只是生搬硬套的「错谬」(34节),脱离现实、空洞无物的说教怎么能「徒然安慰」(34节)人呢?
- 神使用第三个工具的横加指责,引发了约伯的深刻思考,使他越来越确信因果报应的「错谬」。既然恶人不一定都受罚,义人也不一定都亨通,约伯也不一定是因罪受罚。但是,虽然约伯已经看出了传统理论的「错谬」,但却不明白神为什么允许善恶结局颠倒(16、22、31节)。既然恶人和义人「一样躺卧在尘土中,都被虫子遮盖」(26节),自己为什么还需要「救赎主」(十九25)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洗刷罪名、追求一个「公断」(十九7)吗?
- 约伯与三位朋友第二回合的辩论到此结束了。在这个回合里,神使用第一个工具以利法,激起约伯心中不死的「指望」(十七15);神又使用第二个工具比勒达,引导约伯看清这个「指望」的内容:神不止是他的「密友」(二十九4),而且是他的「救赎主」(十九25);神也使用第三个工具琐法,引导约伯思考自己到底为什么需要「救赎主」?虽然约伯已经成功地指出了三位朋友的「错谬」(34节;四十二7),但还不明白什么才是「正确」;虽然约伯已经否定了过去的自己(十二3;十三2;十六4),但还没有拒绝现在的自己。因此,神还要第三次使用这些工具,让约伯直面内心真正的惧怕(6节)。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