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撒迦利亚书第9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亚九1】「耶和华的默示应验在哈得拉地大马士革——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眼目都仰望耶和华——」

【亚九2】「和靠近的哈马,并推罗、西顿;因为这二城的人大有智慧。」

【亚九3】「推罗为自己修筑保障,积蓄银子如尘沙,堆起精金如街上的泥土。」

【亚九4】「主必赶出她,打败她海上的权利;她必被火烧灭。」

  • 从本章开始的预言,可能是在「大流士王第六年,亚达月初三日」(拉六15)圣殿重建完成之后、撒加利亚晚年发表的。在此期间,波斯帝国和希腊城邦之间爆发了希波战争(Greco-Persian Wars,主前499-449年),希腊文明开始崛起。
  • 主前547年,古列王征服了小亚细亚的爱奥尼亚(Ionia),但爱奥尼亚的希腊城邦一直在寻求独立。主前515年,圣殿重建完成。十六年后,爱奥尼亚的希腊城邦开始反抗波斯。主前492年,大流士一世入侵希腊,但在主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中被雅典打败,最后于主前486年去世。希波战争持续到主前449年的卡里阿斯和约(Peace of Callias),最终希腊城邦获胜。从此,波斯帝国逐渐走向衰落,历史和文明的重心逐渐从美索不达米亚转移到地中海地区;而雅典则进入黄金时期,希腊文明发扬光大,成为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础。在这个时候,神宣告了地上的历史将要怎样成就祂的救赎计划,祂将怎样带领人类进入弥赛亚千年国度。
  • 「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眼目都仰望耶和华」(1节),原文更可译为「因为耶和华的眼目定睛在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英文ESV、NASB译本),意思是神要开始审判全地。
  • 「哈得拉地」(1节)位于亚兰境内、哈马的北边,是1-7节所提到的地名中最北边的一个。亚述的楔形文字碑文中出现过这个地名(Hatarikka)。
  • 「大马士革」(1节)是亚兰的首都。
  • 「哈马」(2节)是应许之地的北界( 民十三21;书十三5;士三3)。
  • 「推罗、西顿」(2节)(2节)是古代地中海东岸最重要的腓尼基港口城邦,这二城常被视为一体,所以后面的「智慧」(2节)用单数。
  • 「推罗为自己修筑保障」(3节),指坚固的推罗城墙。推罗位于地中海东岸,岸上的旧城已废弃,新城位于离岸约800米的小岛上,拥有两个天然港口,并有石墙环绕全岛,面向大陆的一侧高出海平面46米,极难攻打。亚述王撒缦以色五世和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都无法攻陷推罗。
  • 撒加利亚发出预言之后大约一百五十多年,希腊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伊苏斯战役(Battle of Issus)中打败了波斯帝国,接着南下征服了腓尼基和埃及,1-7节正是亚历山大从小亚细亚到埃及的行军路线。主前332年1月,亚历山大围攻推罗,因无法从海上进攻,就从大陆修建长堤延伸到城下。但由于长堤前的城墙太坚固,最后还是倚靠盟邦的舰队,从海上用投石机轰破了南面的城墙,整整用了7个月时间。
  • 「海上的权利」(4节),原文是「海上的能力、财富」。推罗城曾经控制地中海的贸易将近一千年,但被亚历山大攻陷以后,再也没有恢复昔日的地中海贸易霸主地位。
  • 「推罗 צֹר/tsōre」与「保障 מָצוֹר/mä·tsōre’」、「积聚 צָבַר/tsä·var’」与「尘沙 עָפָר/ä·fär’ 」、「街上 חוּץ/khüts」与「精金 חָרוּץ/khä·rüts’」原文都是谐音,这是讽刺推罗人所依仗的财富和势力在审判面前毫无用处。
  • 九1-十一3原文都是诗歌,应当作为一篇完整的信息联系在一起,才能准确地领会神的心意。

【亚九5】「亚实基伦看见必惧怕;迦萨看见甚痛苦;以革伦因失了盼望蒙羞。迦萨必不再有君王;亚实基伦也不再有居民。」

【亚九6】「私生子(或译:外族人)必住在亚实突;我必除灭非利士人的骄傲。」

【亚九7】「我必除去他口中带血之肉和牙齿内可憎之物。他必作为余剩的人归与我们的神,必在犹大像族长;以革伦人必如耶布斯人。」

【亚九8】「我必在我家的四围安营,使敌军不得任意往来,暴虐的人也不再经过,因为我亲眼看顾我的家。」

  • 「亚实基伦、迦萨、以革伦」(5节)和「亚实突」(6节)都是非利士人的沿海城市。此处没有提到非利士五城之一的迦特,可能在乌西雅王以后已经与犹大合并(代下二十六6)。
  • 「私生子」(6节)可译为「混杂的民」。亚述和巴比伦都曾先后多次攻陷非利士地,掳走非利士居民和首领。犹大被掳归回时,非利士地已经失去了政治上的独立,居民十分混杂(尼十三24)。
  • 「带血之肉」(7节)与「可憎之物」(7节),都是律法禁止的不洁净的食物。除去这些不洁净的食物,表明非利士人将被神的百姓同化,「必作为余剩的人归与我们的神」(7节),正如耶路撒冷的原住民耶布斯人与神的百姓同居一样(撒下二十四18)。「亚实突」(6节)就是新约时代的腓立传过福音的「亚锁都」(徒八40)。
  • 「必在犹大像族长」(7节),意思是「像犹大一样成为神百姓中的一族」。神第三次重申了「必有许多国归附耶和华,作祂的子民」的宣告(二11;八23)。
  • 「我家」(8节)可能指圣殿、耶路撒冷或犹大地。
  • 在波斯帝国的时代,「迦萨」(5节)是波斯统治下的埃及的门户。主前332年7月,亚历山大攻陷推罗,9月围攻迦萨,沿途经过以革伦、亚实突和亚实基伦,使这些非利士城市大为恐慌(结二十五15-17)。迦萨位于高岗之上,城墙坚固,由波斯指挥官带领阿拉伯雇佣军驻守。亚历山大堆起土岗围城,从推罗海运投石机到迦萨,两个月后轰塌城墙,幸存者被卖为奴隶,附近的民族被招入城内居住。之后亚历山大继续朝埃及进军,波斯埃及总督再无可用之兵,便向亚历山大投降。
  • 亚历山大攻陷迦萨以后,正如第8节所预言的,并没有攻打耶路撒冷。据犹太史学家约瑟夫记载,亚历山大因为犹太大祭司不愿背誓、配合他进攻波斯,攻下迦萨后,就立刻前往耶路撒冷。大祭司在梦中蒙神指示,盛装出城迎接亚历山大。亚力历大因为曾在梦中见过大祭司穿戴的人帮助他,所以不但没有发怒,反而向神献祭。之后,大祭司将《但以理书》中关于希腊王将毁灭波斯帝国的预言指给他看,从此犹太人就得着了亚历山大的善待和保护(《犹太古史记》卷11第8章第317-337节)。

【亚九9】「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祂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地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

【亚九10】「我必除灭以法莲的战车和耶路撒冷的战马;争战的弓也必除灭。祂必向列国讲和平;祂的权柄必从这海管到那海,从大河管到地极。」

  • 1-8节的预言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地中海东岸时应验,而9-17节则是展望弥赛亚来临到进入千年国度的光景。
  • 「你的王」(9节),就是新约百姓所盼望的弥赛亚(太二十一9)。当时的波斯王是骑马的(斯六8),亚历山大也骑着威风凌凌的战马,但这位千年国度的君王却「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地骑着驴」(9节)。主耶稣基督在上十字架之前,骑着和平的驴驹进入了耶路撒冷(约十二15;太二十一2-5),应验了第9节的预言。
  • 「以法莲、耶路撒冷」(10节)分别代表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从这海到那海」(10节),指从地中海到死海,代表从西至东。「大河」(10节)特指幼发拉底河。「地极」(10节)原文是「地的尽头」。「从这海管到那海,从大河管到地极」(10节)引自诗七十二8,预言弥赛亚在全地的统治。
  • 「除灭以法莲的战车和耶路撒冷的战马;争战的弓也必除灭」(10节),指弥赛亚的统治不是依靠武力,而是「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赛九7;十一4-5)。第10节的预言将在千年国度里得着完全的应验。

【亚九11】「锡安哪,我因与你立约的血,将你中间被掳而囚的人从无水的坑中释放出来。」

【亚九12】「你们被囚而有指望的人都要转回保障。我今日说明,我必加倍赐福给你们。」

【亚九13】「我拿犹大作上弦的弓;我拿以法莲为张弓的箭。锡安哪,我要激发你的众子,攻击希腊(原文是雅完)的众子,使你如勇士的刀。」

  • 「立约的血」(11节),指百姓在西奈山与神立约时,以祭牲的血为凭据(出二十四8),预表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立约的血」(太二十六28;可十四24)
  • 「无水的坑」(11节),指古人在雨季储藏雨水的地洞,有2到7米深,旱季无水,常被用来囚禁犯人(创三十七24;耶三十八6)。
  • 「保障」(12节),指安全的耶路撒冷和犹大地。
  • 「被囚而有指望的人」(12节),指那些盼望那位神所应许的王(9节)、但却被环境困住的人。
  • 「加倍赐福」(12节)是长子的特权(申二十一17)。在神的救赎计划中,以色列是神的长子(出四22),要作为地上万民的榜样,所以受到的管教最多,但将来所受的祝福也最多,「必得加倍的好处」(赛六十一7)。
  • 「犹大、以法莲」(13节)分别代表南国和北国,「上弦的弓、张弓的箭」(13节)比喻两者互补、不可或缺。神在进入千年国度之前,要使用以色列人作为攻击列国的工具,使南北两国如「弓」与「箭」合二为一、不可分割。
  • 「希腊」(13节)原文是「雅完」,在旧约书卷中泛指远方的未知之民(创十2、4)和化外之人(赛六十六19;结二十七13、19),并不一定指当时的希腊,也可以是希腊文明的国家。从亚历山大征服波斯至今,逼迫以色列的仇敌大都是希腊文明的后裔。

【亚九14】「耶和华必显现在他们以上;祂的箭必射出像闪电。主耶和华必吹角,乘南方的旋风而行。」

【亚九15】「万军之耶和华必保护他们;他们必吞灭仇敌,践踏弹石。他们必喝血吶喊,犹如饮酒;他们必像盛满血的碗,又像坛的四角满了血。」

  • 「吹角」(14节)指雷声,比喻攻击敌人的信号。
  • 「南方的旋风」(14节),指从南方的西奈山刮来的旋风。出埃及时,神在西奈山向百姓显现(出十九18),所以旧约的诗中常常描绘神从南方出来(士五4、5;哈三3)。
  • 「弹石」(15节),指敌人用机弦射出的石头(撒上十七40;代下二十六14)。「他们必吞灭仇敌,践踏弹石」(15节),原文是「他们将吞灭、践踏弹石」。
  • 律法并不允许「喝血」(15节),第15节原文并没有提到「血」。「他们必喝血呐喊,犹如饮酒」(15节),原文是「他们必又喝又呐喊,犹如饮酒」(英文ESV、NASB译本)。「他们必像盛满血的碗,又像坛的四角满了血」(15节),原文是「他们必充满如碗,浸透如坛的四角」(英文ESV、NASB译本)。
  • 14-15节用诗的语言,预言神将彰显大能,保护和拯救以色列人(启十四17-20),可能将应验在末日哈米吉多顿大战的时候。

【亚九16】「当那日,耶和华——他们的神必看祂的民如群羊,拯救他们;因为他们必像冠冕上的宝石,高举在祂的地以上(或译:在祂的地上发光辉)。」

【亚九17】「他的恩慈何等大!他的荣美何其盛!五谷健壮少男;新酒培养处女。」

  • 「冠冕」(16节)原文是「王冠、成圣」,在圣经中用来指君王的「冠冕」(撒下一10;王下十一12)和大祭司的「圣冠」(出二十九6;利八9)。「冠冕上的宝石」(16节),象征以色列将恢复蒙拣选的荣耀地位,归神「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十九6)。
  • 「他的恩慈何等大!他的荣美何其盛」(17节),原文是「他的美善何等大!他的荣美何其盛」,这个「他」很可能是指以色列,而不是神。
  • 壮观激烈的战争场面(13-15节),突然变成了宁静安详的田园风光(16-17节),这正是哈米吉多顿大战以后、进入千年国度的光景,神的百姓将在弥赛亚的国度里得安息、得荣耀、得供应。今天,许多信徒的争战,是越争战,血气越旺;越争战,生命越不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西三3),失去了柔和谦卑的见证。但神所带领的一切属灵争战,目的都是为了进入基督里的安息,而不是停留在政治、社会等任何今世的诉求。凡不能使我们安息在基督里的争战,都不是神所带领的争战。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撒迦利亚书   亚历山大   波斯   埃及   耶路撒冷   希腊   地中海   的人   帝国   犹大   以色列   原文   马其顿   耶和华   城邦   都是   伊苏   大帝   犹太   亚细亚   战役   美索不达米亚   大流士   腓尼基   基督   约瑟夫   冠冕   百姓   国度   骑着   坚固
返回顶部
来自于圣经综合解读,版权为其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