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第11章原注释版本
- 本章接着「有信心以致灵魂得救的人」(十39),用旧约时代的信心「见证人」(十二1)来阐明信心的功效。
- 本节不是定义什么是「信」,而是概述信心在那些「见证人」的生命中所发出的功效:
- 「所望之事」指我们所盼望的将来的事(三6;六11、18;十23),也就是神所应许的「进荣耀里去」(二10)、「安息日的安息」(四9)、「永远的产业」(九15)、「更美长存的家业」(十34)、「那将来的城」(十三14)。
- 「实底」原文指一样东西背后的客观实体、实质,又译为「本体」(一3)。「实底」不是说信心对「所望之事」的把握,而是说「所望之事」因着信,现在就能在我们的经历中成为客观的真实。
- 「未见之事」原文包括现在还没看见的事(如基督的再来)和那些肉眼看不见的事(如神、天上的圣所)。
- 「确据」原文指客观的证据,正如肉眼给我们提供物质实体的证据,照样,信心给我们提供属灵事实的证据,它使我们能知道「未见之事」是真实存在的。当我们得着完全的救恩时,就会与「未见之事」面对面(林前十三12)。
- 本节原文有「因为」一字,表明上一节所说的信心的功效有旧约圣徒的见证。
- 「古人」指旧约时代的圣徒。
- 「这信」就是「因信得生」(十38)的信。旧约的圣徒也是因信称义,他们所信的是神在旧约中的应许,包括「那座有根基的城」(10节)、即「更美的家乡」(16节),从洪水之灾获得拯救(7节)、得地为业(8-9节)、得后裔(11-12节)、从死里得回儿子(19节)、得祝福(20-21节)和赏赐(26节)等,而这一切应许都是从不同的方面预表那位将要降世的大祭司基督。
- 「在这信上」意思是「因着有这样的信心」(4、39节)。
- 「得了美好的证据」原文是「得蒙见证」,指得着了神为他们所作的美好见证和称许,被记录在旧约圣经上。
【来十一3】「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借神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
- 只有信心才能使我们真认识神的所是和所作,明白属灵的真知识(弗三17-19)。神「立大地根基的时候」,并没有人在场(伯三十八4),从来没有人见过宇宙是怎样「造成的」,也没有人能在实验室验证任何一种宇宙起源理论,只能「因着信」推测宇宙的起源。有些人「因着信」认为宇宙是大爆炸来的,而我们是「因着信」明白宇宙是「借神话造成的」,「祂说有,就有,命立,就立」(诗三十三9)。这不是凭着人的感官经历、逻辑推理得到的结果,而是对神的启示(创一1-31)作出的信心回应,证明信心「是未见之事的确据」(1节)。
- 当时希腊人认为看得见的宇宙源于从先存的物质元素,但现代科学的观测结果发现「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我们所见的宇宙并不能解释本身的来源,科学无法以纯物质的理论解释宇宙的存在:当科学研究深入到量子层次的时候,忽然发现「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测不准了,基本粒子可能只是一种信息,又发现看得见的物质和看不见的能量可以互相转换;而在宇宙层次,竟然发现组成宇宙的95.1%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暗能量。
【来十一4】「亚伯因着信,献祭与神,比该隐所献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称义的见证,就是神指他礼物作的见证。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
- 「比该隐所献的更美」:犹太史学家约瑟夫指出,该隐品性败坏、动机不正、行为邪恶,因此他的祭品不蒙悦纳。亚伯的祭物之所以蒙神悦纳,因为它来自一个蒙神悦纳的义人(创四7;约壹三12)。「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6节),亚伯的祭物代表他对神的信心和顺服。
- 「因此」指「因着信」,而不是祭物,只有信心才能使人「得了称义的见证」,被神称许为义人(创六9;七1)。
- 「神指他礼物作的见证」:犹太传统认为,当时有火从天降下烧尽了亚伯的祭物,神用可见的方式表达了祂的悦纳。
- 「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指借着圣经的记载,亚伯继续对后人说话,见证出于信心的敬拜才能蒙神悦纳,也见证信心可以超越死亡而得永生(十39;十二9)。不管死亡以何种形式出现,信心都能胜过死亡(5、12、19、21、22、28-31、33-37节)。
【来十一5】「以诺因着信,被接去,不至于见死,人也找不着他,因为神已经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经得了神喜悦他的明证。」
- 以诺「与神同行三百年」(创五22),被神提去,并没有经过肉身的死亡。
- 「神喜悦他的明证」指「以诺与神同行」(创五24),显明他已得了神的喜悦,因为惟独有信心的人才能与神亲密交通、蒙神喜悦(6节)。
【来十一6】「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
- 虽然旧约并没有提到以诺的信心,但他既然得到神的喜悦,证明他必定是有信心的,因为「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
- 可以使人「到神面前来」亲近神、「得神喜悦」的「信」,首先是「信有神」,因为亲近神而不信神存在是不合逻辑的,信心是「未见之事的确据」(1节);其次是「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因为这是圣经的启示,我们所信的是圣经所启示的神,信心是「所望之事的实底」(1节)。
- 「寻求」不是希腊式的哲学探索,而是渴慕与神亲近、经历祂的同在与恩典(诗二十七4、8;三十四10;一百零五4)。
- 以诺所追求的「赏赐」,就是蒙神喜悦、与神亲密相交,所以他被神接去。
【来十一7】「挪亚因着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见的事,动了敬畏的心,预备了一只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
- 「未见的事」指洪水的审判和借方舟获救(创六13-14)。这信心的功效「使他全家得救」,比亚伯和以诺的信心更广泛。
- 「因此」指「因着信」。
- 「定了那世代的罪」指挪亚对神的信心和敬畏、顺服,使「那世代」的不信更为突出,无形中判定了「那世代」不信的罪。
- 「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指挪亚的信心使他有「敬畏的心」,因此顺服神的命令,过着与信心相符的公义生活,从而被神称为「义人」(创六9)。
- 「义」在此不是「因信称义」之义者的地位,而是指公义的生活。
【来十一8】「亚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
- 挪亚造方舟的目标还比较明确,但亚伯拉罕「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创十二1-3;徒七2),离开家乡迦勒底的吾珥时(创十一28;十五7),「还不知往哪里去」,完全没有目标,他是「因着信」放弃已知的去换未知的。神只说「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创十二1),直到把亚伯拉罕一步步带到了迦南,神才应许「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因此,得地为业的应许并不是亚伯拉罕「遵命出去」的动力,而是他因信顺服的赏赐。
- 圣灵在此把「地」(创十二1)改为「地方」,表明将要承受为产业的地方固然首先是「应许之地」迦南(9节),但神所赐的产业最终不是迦南地,而是「永远的产业」(九15),即「那座有根基的城」(10节)、天上的「更美的家乡」(16节),亚伯拉罕「遵命出去」的最终目的地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天上。
【来十一9】「他因着信,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像在异地居住帐棚,与那同蒙一个应许的以撒、雅各一样。」
- 「应许之地」指迦南地,是神应许赐给亚伯拉罕和他后裔的(创十二7;十三15;十七8)。
- 「作客」指暂时寄居。
- 「异地」指此时应许之地还不属于他。
- 「居住帐棚」指游牧飘流的生活,需要不断搬迁,不能定居安顿下来。
【来十一10】「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
- 「那座有根基的城」即「天上的耶路撒冷」(十二22;加四26),是属灵的圣城(启二十一2)。
- 「经营」意思是「设计」,神亲自计划了每一部分。
- 「建造」指执行这一计划。亚伯拉罕在等候这城,而在新约信徒已到达这城(十二22),但这城仍是「那将来的城」(十三14;启二十一2),还没有完全到来。
【来十一11】「因着信,连撒拉自己,虽然过了生育的岁数,还能怀孕,因她以为那应许她的是可信的。」
「应许」指神应许年迈的撒拉要生一个儿子(创十七15-16;十八12-15),虽然她一开始有怀疑(创十八12),但后来改变了态度,「因她以为那应许她的是可信的」。
【来十一12】「所以从一个仿佛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孙,如同天上的星那样众多,海边的沙那样无数。」
「一个」原文是阳性,指亚伯拉罕。
【来十一13】「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 「这些人」指亚伯拉罕、撒拉、以撒、雅各、撒拉。
- 「应许」原文是复数,「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指他们死时都没有看见子孙像天上的星那样众多,也没有看见他们的子孙得迦南的地业,更没有看见那能使万族得福的后裔——基督,但他们已经用信心的眼光「从远处望见」(申三24-27)。
- 这灵里的「望见」真实到一个地步,使他们能「欢喜迎接」,并且甘心承认自己在地上「是客旅,是寄居的」(创二十三4;四十七9),等候进入天上「更美的家乡」(16节)。这正表明「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1节)。
- 「说这样话」指「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13节)。
- 「一个家乡」指「那座有根基的城」(10节)、天上「更美的家乡」(16节)。
【来十一15】「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
- 「所离开的家乡」指美索不达米亚。
- 「想念所离开的家乡」乃是人天然肉体的常情,正如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却仍想念埃及地的韮菜、葱、蒜一样(民十一5),但凭信心盼望「更美的家乡」(16节)的人却不会走回头路,而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腓三13-14)。
【来十一16】「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祂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
虽然圣经记载了这些族长的软弱,但神却向人启示自己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出三6)。「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们有「羡慕」天上「更美的家乡」的信心。
【来十一17】「亚伯拉罕因着信,被试验的时候,就把以撒献上;这便是那欢喜领受应许的,将自己独生的儿子献上。」
- 亚伯拉罕信心的最高典范,就是「把以撒献上」(创二十二1-18)。神命令亚伯拉罕离开吾珥,是要他放弃过去,命令他「把以撒献上」,却是要他放弃未来。如果以撒被献为祭,神所应许「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18节)将如何应验呢?这样让人无法理解的命令,正是对亚伯拉罕的信心的「试验」。这「试验」不是为了考倒亚伯拉罕,也不是神需要借此探明亚伯拉罕是否真有信心、是否爱儿子过于爱神,而是要亚伯拉罕经过「试验」,在最深之处学习对神完全的信靠,真正认识神的信实、认识「耶和华以勒」(创二十二14),信心因此大大增长。
- 以撒并不是亚伯拉罕「独生」的,亚伯拉罕的儿子还有以实玛利(创十六15)及由基土拉所生的六个儿子(创二十五1-2、6),但以撒却是亚伯拉罕「独一无二」的儿子,因为只有他是按照神的应许而生(创十七16,19;十八10、14;二十一2)。
- 这「独生的儿子」是神所应许的,真信心不但能「欢喜领受应许」,而且能将凭信心所领受的「应许」甘心献上给神,因此,虽然亚伯拉罕并不明白神为什么要他「把以撒献上」,但他绝对相信神的信实和恩典(19节),因此完全顺服神的旨意。
【来十一18】「论到这儿子,曾有话说:『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
- 「曾有话说」意思是「对他曾有话说」。
- 「从以撒生的」就是凭应许生的,只有凭应许生的以撒才是承受应许的「后裔」,靠亚伯拉罕自己的谋算、凭肉体生的以实马利不是承受应许的「后裔」。
- 本节引自创二十一12,是在亚伯拉罕献以撒之前发生的。
【来十一19】「他以为神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他也仿佛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
- 亚伯拉罕相信神是信实的神,祂既然说过「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18节),就绝对不会落空。所以对亚伯拉罕来说,唯一可能的结论就是,即使以撒死了,「神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创二十二5)。
- 「仿佛」意思是「可以比喻说」,表示「从死中得回」是一种比喻。虽然神阻止了以撒被杀(创二十二10-12),但实际上亚伯拉罕已经把他献上为祭,等于已经把他置于死地,以撒好像经过了死亡,因此亚伯拉罕好像是「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
- 「以为」原文意思是「认为、认定」。
【来十一20】「以撒因着信,就指着将来的事给雅各、以扫祝福。」
以撒「指着将来的事给雅各、以扫祝福」,实质是「因着信」,把他从亚伯拉罕继承来的神的应许传给下一代。以撒深信神的应许必然会实现,神的计划必会成就在他的后裔身上,所以神是因以撒的信心而称他为义,而不看他在祝福过程中的软弱行为(创二十七27-40)。
【来十一21】「雅各因着信,临死的时候,给约瑟的两个儿子各自祝福,扶着杖头敬拜神。」
- 雅各「给约瑟的两个儿子各自祝福」(创四十八15-16),等于把长子双倍的产业赐给约瑟支派,这证明他确信神将把所应许的迦南之地赐给他的后裔,所以「因着信」预先把迦南的产业分给子孙。
- 雅各临终前要求约瑟不要把他葬在埃及,而要把他的尸体带回迦南与亚伯拉罕同葬,约瑟答应了他的要求之后,雅各便「扶着杖头敬拜神」(创四十七31七十士译本),可能是强调雅各在作客旅的生命路程结束时向神敬拜,因为犹太哈加达传统把雅各的「杖」当作居无定所的象征。
【来十一22】「约瑟因着信,临终的时候,提到以色列族将来要出埃及,并为自己的骸骨留下遗命。」
- 约瑟虽然在埃及居住了九十三年,作宰相八十年(创三十七2;四十七46;五十2),但他却「为自己的骸骨留下遗命」(创五十25),要后代把自己的骸骨搬回迦南。因为他同样「因着信」,确信埃及并非以色列人永久的家乡,神一定会带领以色列人回到应许之地(创五十24)。当时以色列人在埃及相当得势,没人能预见四百年后会被迫出埃及,只有信心的眼睛才能叫我们看见自己虽然身在世界(埃及所预表的),却不属世界。
- 以撒、雅各、约瑟都有「临终」的信心(20-22节),一个人的信心是否真实,并不在于开始火热,乃在于结束时的坚守。
【来十一23】「摩西生下来,他的父母见他是个俊美的孩子,就因着信,把他藏了三个月,并不怕王命。」
- 「俊美」可能是「非常俊美」或「被神所喜爱」的意思,表明摩西的父母看出神在这个俊美过人的孩子身上有特别的心意,相信神会保存他的性命、完成神在他身上的计划,因此才有勇气违背法老的命令「把他藏了三个月」(出二2),直到神允许的时间到来(出二5)。
- 「王命」指法老王下令杀害所有希伯来男婴(出一22)。
【来十一24】「摩西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
「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指摩西为了与希伯来弟兄认同,甘愿放弃王子的身份(出二11)。
【来十一25】「他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
- 摩西宁愿选择放弃一切所有的,「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不只是出于血浓于水的民族认同感,更是凭信心认定,这些在人看毫无前途的希伯来奴隶是「神的百姓」。
- 「罪中之乐」可能指摩西既已知道神对祂百姓的应许,如果仍然留在宫廷之中,等于漠视神的应许,犯了背道之罪,他的享受就变成罪的享受。这种「罪中之乐」只是「暂时」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四18)。
【来十一26】「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
- 「为基督受的凌辱」按原文结构更可译为「基督所受的凌辱」,指摩西「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25节),与基督日后所受的是同样的凌辱(十三13)。
- 「想望」原文意思是持续地全神注视,摩西不是注目在眼见的苦难和凌辱上,而是持续地全神注目他「所要得的赏赐」,这赏赐是从「赏赐那寻求祂的人」(6节)的神而来的,就是得以在「那座有根基的城」里与神相交。这正表明信心「是所望之事的实底」(1节)。
【来十一27】「他因着信,就离开埃及,不怕王怒;因为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
摩西的信心使他敢于「离开埃及,不怕王怒」(出二11-15),并且「恒心忍耐」。因为信心的眼睛使他能持续不断地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因此连上了超越自己的能力源头(诗十六8)。这正表明信「是未见之事的确据」(1节)。
【来十一28】「他因着信,就守(或译:立)逾越节,行洒血的礼,免得那灭长子的临近以色列人。」
以色列人出埃及前的第一个逾越节(出十二1-24),本质上是「因着信」来守的,因为在门楣和门框上涂洒羔羊之血来躲过「那灭长子的临近」,完全不符合人的逻辑和经验。
【来十一29】「他们因着信,过红海如行干地;埃及人试着要过去,就被吞灭了。」
摩西的信心鼓励了整个以色列民族的信心,他们在面临埃及人追赶时虽然有软弱,但最终还是以信心回应神让他们「向前走」的吩咐(出十四15),「因着信」在可怕的水墙之间「过红海如行干地」(出十四21-28)。
【来十一30】「以色列人因着信,围绕耶利哥城七日,城墙就倒塌了。」
以色列人「因着信」,在约书亚的带领下集体「围绕耶利哥城七日」(书六1-20),在外邦人看是一种不可理喻的行为,但结果「城墙就倒塌了」(书六1-20),他们「因着信」,在顺服中经历了「在神凡事都能」(太十九26)。
【来十一31】「妓女喇合因着信,曾和和平平地接待探子,就不与那些不顺从的人一同灭亡。」
- 「那些不顺从的人」指耶利哥城的居民曾经听见神为以色列人所成就的大事,但他们却决定抵挡神。喇合愿意「和和平平地接待探子」,不把探子当作仇敌,却当作神计划的执行人,这样的认识是「因着信」。
- 「喇合」是个外邦人,又是个「妓女」,但神并不偏待人,只要有信心就蒙神悦纳,喇合甚至因此成了主耶稣的先祖(太一5)。
【来十一32】「我又何必再说呢?若要一一细说,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和众先知的事,时候就不够了。」
「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是士师时代的代表人物,「大卫」是以色列王国时代的代表人物,「撒母耳」是士师时代和王国时代之间承先启后的人物,「众先知」贯穿了以色列的历史。
【来十一33】「他们因着信,制伏了敌国,行了公义,得了应许,堵了狮子的口,」
- 「制伏了敌国」如大卫(撒下八),亚撒(代下十四)。
- 「行了公义」如约西亚(王下二十三1-25)。
- 「得了应许」如亚伯拉罕得了以撒(创21章),迦勒得着所应许之地业(书14:6-14)。
- 「堵了狮子的口」如但以理(但六16-23)、参孙(士十四6)、大卫(撒上十七34-35)。
【来十一34】「灭了烈火的猛势,脱了刀剑的锋刃;软弱变为刚强,争战显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军。」
- 「灭了烈火的猛势」如但以理的三友(但三16-27)。
- 「脱了刀剑的锋刃」如以利沙曾免受亚兰王军队的围剿(王下六8-19)。
- 「软弱变为刚强」如参孙重新得力(士十六28-30)。
- 「争战显出勇敢」如基甸率三百人击溃米甸全军(士八4-12)。
- 「打退外邦的全军」如耶和华的使者一夜之间杀了亚述营中十八万五千人(王下十九35)。
【来十一35】「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又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原文是赎),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
- 「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如以利亚使寡妇的儿子复活(王上十七17-24),以利沙使书念妇人之子复活(王下四32-37)。
- 「又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在两约之间马加比起义时期,有许多这样的殉道者(马加比二书六至七章)。
- 「更美的复活」指这些殉道者复活得永生,比那些妇人的孩子的复活后至终还会再死更美。
【来十一36】「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
「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的,旧约时代有耶利米,两约之间有马加比起义时期的受难者,新约时代有保罗等人。
【来十一37】「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
- 「被石头打死」如祭司耶何耶大的儿子撒迦利亚(代下二十四21)。
- 「被锯锯死」根据犹太人传统,以赛亚就是这样死的。
- 「被刀杀」如耶洗别所杀害的先知(王上十九10)。
- 「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可能指先知常穿的皮毛衣((亚十三4;可一6),代表他们与世界相对、居无定所、贫乏和孤单的生活。
【来十一38】「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飘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
- 世人认为这些信心的见证人不配在世上生活。但圣灵却宣告,他们「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这世界配不上他们。
- 「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都是远离世人的荒僻之地。
【来十一39】「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
- 「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指他们因着信,蒙神证实他们已经蒙悦纳了(2节)。
- 「仍未得着所应许的」指在基督降临成就救赎之前,他们还没有「得着所应许永远的产业」(九15;十36)
【来十一40】「因为神给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叫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完全。」
- 这些信心见证人之所以「仍未得着所应许的」(39节),是「因为神给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
- 「更美的事」指旧约圣徒不能没有新约圣徒而独自成为「完全」,神的旨意是要旧约圣徒和新约圣徒一起成为「完全」,因此祂让旧约圣徒等候新约圣徒也加入神百姓的行列,所有圣徒一起成为「完全」。
- 「完全」指旧约圣徒和新约圣徒在基督里一起进入「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十二23),一起「得着所应许永远的产业」(九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