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上第10章讲解讲章背景
来自:圣经综合解读
相关章:
转至节:
【代上十1】「非利士人与以色列人争战,以色列人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在基利波山有被杀仆倒的。」
【代上十2】「非利士人紧追扫罗和他儿子们,就杀了扫罗的儿子约拿单、亚比拿达、麦基舒亚。」
【代上十4】「就吩咐拿他兵器的人说:『你拔出刀来,将我刺死,免得那些未受割礼的人来凌辱我。』但拿兵器的人甚惧怕,不肯刺他;」
【代上十5】「扫罗就自己伏在刀上死了;拿兵器的人见扫罗已死,也伏在刀上死了。」
- 介绍完扫罗的家谱之后(九39-44),本书的文体和节奏突然一变,异军突起,把读者带入一场扣人心弦的激烈争战。
- 「基利波山」(1节)位于耶斯列平原的东南边,是应许之地的腹地。非利士人原来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现在却北上深入基利波山,可以在平原地带发挥战车的优势,切断以色列的南北交通,占据全国最肥沃的平原地带。
- 「势派甚大」(3节),原文是「战事重压扫罗」。
- 「未受割礼的人」(4节),指非利士人。「割礼」是割除男性包皮的礼仪,神把「割礼」作为与亚伯拉罕和他后裔「立约的证据」(创七11),表明人与犯罪的旧生命隔绝,单单信靠神、「不靠着肉体」(腓三3)。以色列男孩在出生后第八天行割礼(利十二3);埃及、以东、亚扪、摩押和阿拉伯人也行割礼,但不是出生后第八天;而非利士、迦南、亚述、巴比伦人则不行割礼。
- 扫罗曾经打败过非利士人(撒上十三-十四),也曾多次想借非利士人之手杀害大卫(撒上十八17、21),最后自己却倒在非利士人面前(4-5节),这既是一个讽刺,也是神的审判。神说:「以色列啊,你与我反对,就是反对帮助你的,自取败坏。你曾求我说:给我立王和首领。现在你的王在哪里呢?治理你的在哪里呢?让他在你所有的城中拯救你吧!我在怒气中将王赐你,又在烈怒中将王废去」(何十三9-11)。
- 《历代志》所记录的史实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作者略过了扫罗作王四十年的事迹,不提前因后果,而是单单提到扫罗之死,并且加上属灵的评语(13-14节)。在人看来,他们倚重的君王已经被杀,百姓已经逃跑,国度已经彻底失败了。但在神的旨意里,人的国度的失败,正是神的国度的起头:人所拥立的王「伏在刀上死了」(5节),神所拣选的王才能被接受(十一1-2);人的宝座被拆毁了,神的权柄才能被高举。
【代上十6】「这样,扫罗和他三个儿子,并他的全家都一同死亡。」
【代上十7】「住平原的以色列众人见以色列军兵逃跑,扫罗和他儿子都死了,也就弃城逃跑,非利士人便来住在其中。」
- 本书故意把《撒母耳记》中的「扫罗和他三个儿子,与拿他兵器的人,以及跟随他的人,都一同死亡」(撒上三十一6),改成「扫罗和他三个儿子,并他的全家都一同死亡」(6节)。实际上,作者很清楚扫罗的四子伊施波设并没有被杀,后来还在河东继续作王,长子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也留下了许多后裔(九40-44)。「家」(6节)和代表「王朝」的「家室」(十七10)是同一个词,用来暗喻扫罗的「王朝」结束了,神的国度却没有失败;人的危机,实际上是神所带动的转机。
- 「平原」(7节)指耶斯列平原。经过基列波之战,耶斯列平原完全落入非利士人之手,应许之地被分割为南北两半。当初百姓执意要求以人为王(撒上八19),目的是为了寻求安全感;现在这些百姓却纷纷「弃城逃跑」(7节),失去了应许之地中最肥沃的部分,光景比立王之前更糟。
- 对于本书最初的读者来说,这个「弃城逃跑」的最终经历,就是耶路撒冷城被毁、百姓被掳。而「非利士人便来住在其中」(7节),也让本书最初的读者感同身受,因为他们周围就有大量迁入应许之地的外邦人。回归的百姓最关心的不是如何得着应许之地,也不是如何回归应许之地,而是如何长久生活在应许之地。以神为王、还是以人为王,决定了最初的读者将来是否还会「弃城逃跑」;同样,跟随神、还是跟随人,将决定今天的信徒能否长久在基督里得安息。
【代上十8】「次日,非利士人来剥那被杀之人的衣服,看见扫罗和他儿子仆倒在基利波山,」
【代上十9】「就剥了他的军装,割下他的首级,打发人到(到:或译送到)非利士地的四境报信与他们的偶像和众民,」
【代上十10】「又将扫罗的军装放在他们神的庙里,将他的首级钉在大衮庙中。」
- 「军装」(9节),原文与「兵器」(4节)是同一个词,被示众的可能是扫罗的兵器或盔甲。
- 非利士人除了敬拜迦南的巴力,还有自己的农神「大衮」(10节)。「大衮」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地中海东岸流传的一个掌管五谷或菜蔬的神明。
- 扫罗的首级被「钉在大衮庙中」(10节),尸身被「钉在伯·珊的城墙上」(撒上三十一10),军装被「放在亚斯她录庙里」(撒上四十一10)。非利士人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证明他们的偶像胜过了以色列的神。
- 扫罗活的时候要面子(撒上十五30),死了还是要面子(4节),但却偏偏彻底丢了面子,尸体和军装被仇敌分作三处凌辱、示众(9-10)。我们肉体的本相也是这样,无论自尊、自怜、自爱还是自卑,都是为了自己,结果「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太十六25)。
【代上十11】「基列·雅比人听见非利士人向扫罗所行的一切事,」
【代上十12】「他们中间所有的勇士就起身前去,将扫罗和他儿子的尸身送到雅比,将他们的尸骨葬在雅比的橡树下,就禁食七日。」
- 「基列·雅比」(11节)位于在约旦河东,距离伯·珊大约20公里,扫罗曾经救过这里的居民(撒上十一1-11 ),所以现在他们冒险抢救扫罗和众子的遗体。过去拯救百姓的英雄,现在却从历史舞台黯然退场,让读者唏嘘不已。
- 「雅比的橡树」(12节),可能是「垂丝柳树」(撒上三十一13)的另一种称呼。「垂丝柳树」是一个罕见字,圣经中只出现过三次(创二十一32;撒上二十二6;三十一13),所以作者改为比较通用的「橡树」。
- 以色列的王死了,但还有基列·雅比人这样的勇士。神百姓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没有王,也不是缺乏勇士(12节),更不是缺乏忠心的人(5节),而是因为从百姓到王都不肯顺服神,所以挡住了神的旨意(撒上二十八6)。但神的旨意却高过人间短暂的得失,因为百姓经过了基利波之战,看到了以人为王的结局,然后才肯回转顺服神,专心跟随神的受膏者(十一1-2)。过去,以色列人需要经过「基利波山」(1节)的彻底失败,才能离开以人为王的幻想,跟随大卫;今天,我们也需要经过生命中的「基利波山」,才肯「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路九23)基督。
【代上十13】「这样,扫罗死了。因为他干犯耶和华,没有遵守耶和华的命;又因他求问交鬼的妇人,」
【代上十14】「没有求问耶和华,所以耶和华使他被杀,把国归于耶西的儿子大卫。」
- 「这样,扫罗死了」(13节),原文是「这样,扫罗因不忠而死」(英文ESV译本)。
- 「干犯耶和华」(13节),原文是「背叛耶和华」。
- 「扫罗求问耶和华,耶和华却不借梦,或乌陵,或先知回答他」(撒上二十八6),而是反过来谴责扫罗「没有求问耶和华」(14节)。因为扫罗一面求问神,一面「没有遵守耶和华的命」(13节),表明他只想知道前途、并不想遵行神的旨意,所以在神看来等于「没有求问耶和华」。神的旨意只显明给那些愿意遵行的人。许多信徒平时不肯顺服神,急难时才临时「求问」,神的回答是:「他们以背向我,不以面向我;及至遭遇患难的时候却说:起来拯救我们。你为自己做的神在哪里呢?你遭遇患难的时候,叫他们起来拯救你吧」(耶二27-28)!
- 本书最初的读者都熟悉旧约,所以作者并没有重复扫罗作王的细节,而是总结了扫罗之死的原因:不是政治的失误,也不是军事的弱小,更不是个性的欠缺,而是属灵的失败。扫罗第一对神不忠,「没有遵守耶和华的命」(13节;撒上十三8-14;十五9-29);第二对神不信,「求问交鬼的妇人,没有求问耶和华」(13-14节;撒上二十八3-25)。对神的不忠和不信,也是犹大被掳的属灵原因。
- 「国」(14节),原文是「王权、王位」。大卫作王,并不是人的革命;扫罗之死,也不是国度的失败。神的「国」完全掌握在神的手中,王权的更替,是神「使他被杀,把国归于耶西的儿子大卫」(14节)。同样,犹大诸王的失败,也不是大卫之约的废弃,而是神主动的管教。现在,神既已带领百姓回归,就会负责在拆毁之后重建,正如祂向大卫所起的誓:「我要建立你的后裔,直到永远;要建立你的宝座,直到万代」(诗八十九4;赛九7,五十五3;结三十七24-26)。
- 扫罗已经从交鬼的妇人那里预先得知了失败的结局(撒上二十八19),但却没有撇下百姓逃跑,而是回到军中与非利士人争战,表现了人的最大勇气,牺牲不可谓不壮烈,但在神眼里却是「不忠、背叛」。按着人的标准拥立的扫罗王,以彻底的失败揭开了国度的序幕;而神在扫罗最黑暗的时刻拣选了大卫,用来显明那将要来的国度和圣殿。扫罗「求问交鬼的妇人」,「大卫求问神」(十四10),神用这两个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看到国度的实际不在于势力、才能或勇气,而是对神的敬畏和顺服。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