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撒罗尼迦后书第一章讲解(原注释版本)
【帖后一1】「保罗、西拉、提摩太写信给帖撒罗尼迦、在神——我们的父与主耶稣基督里的教会。」
- 当时信件开场白通常的格式为:作者的名字、收信人的名字和问候的话。
- 「西拉」(1节)原来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之一(徒十五22),被派到安提阿教会宣布耶路撒冷会议的决定(徒十五27),有先知的恩赐(徒十五32),是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中的同工(徒十五40)。
- 「提摩太」(1节)是保罗从路司得带起来的年轻同工(徒十六1-3),他是哥林多后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及腓利门书的联名作者。
- 「西拉、提摩太」是保罗第一次到帖撒罗尼迦传道时的同工(徒十六1;十七1),保罗把「西拉、提摩太」的名字放在发信人的位置,不一定表明他们参与实际写作,但表明他们赞同信中的内容。在保罗书信中,只有腓立比书、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和腓利门书没有在开头声明他的使徒身份,这里没有声明的原因可能是他的使徒身份并没有受到假师傅的挑战。
- 「帖撒罗尼迦」(1节)位于希腊北方,是罗马帝国马其顿省的省会,也是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进入欧洲的第二站。
- 「神——我们的父」(1节)强调这一位神不但是「主耶稣基督」的父,并且也是我们众信徒的父。
- 保罗的问安语结合了希腊式的「恩惠」(2节)和希伯来式的「平安」(2节)。当时的书信一般用「问候(Chairein)」一词来问安(徒十五23;二十三26),但保罗却改为双关语「恩惠(Charis)」,原意是「那引致喜乐的」,「恩惠」是神赐给不配的罪人白白的、主动的礼物,是我们喜乐的源泉。希伯来文「平安(Shalom)」不只是没有战争的状态,更表示繁荣、兴盛,特别是属灵事物上的兴盛。保罗的问候总是先「恩惠」后「平安」,因为除非神的「恩惠」已把罪对付清楚,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平安」。在保罗心目中,「恩惠」(Charis)几乎就是「基督」(Christos)的同义词,因为除基督之外没有什么可以给人恩惠,神的平安也是借着基督来的。「恩惠」是「平安」之源,「平安」是「恩惠」之果。
【帖后一3】「弟兄们,我们该为你们常常感谢神,这本是合宜的;因你们的信心格外增长,并且你们众人彼此相爱的心也都充足。」
【帖后一4】「甚至我们在神的各教会里为你们夸口,都因你们在所受的一切逼迫患难中,仍旧存忍耐和信心。」
【帖后一5】「这正是神公义判断的明证,叫你们可算配得神的国;你们就是为这国受苦。」
【帖后一6】「神既是公义的,就必将患难报应那加患难给你们的人,」
【帖后一7】「也必使你们这受患难的人与我们同得平安。那时,主耶稣同祂有能力的天使从天上在火焰中显现,」
【帖后一8】「要报应那不认识神和那不听从我主耶稣福音的人。」
【帖后一9】「他们要受刑罚,就是永远沉沦,离开主的面和祂权能的荣光。」
【帖后一10】「这正是主降临、要在祂圣徒的身上得荣耀、又在一切信的人身上显为希奇的那日子。我们对你们作的见证,你们也信了。」
【帖后一11】「因此,我们常为你们祷告,愿我们的神看你们配得过所蒙的召,又用大能成就你们一切所羡慕的良善和一切因信心所做的工夫,」
【帖后一12】「叫我们主耶稣的名在你们身上得荣耀,你们也在祂身上得荣耀,都照着我们的神并主耶稣基督的恩。」
- 保罗和西拉在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会堂辩论了三个安息日(徒十七2),就被犹太人逼走了(徒十七10),他在帖撒罗尼迦的传道时间不会很长。虽然年轻的帖撒罗尼迦教会受到犹太人很大的逼迫,但他们是「在神——我们的父与主耶稣基督里的教会」(1节),神自己负责保守自己的教会,也负责教会的成长,所以保罗「为你们常常感谢神」(3节)。保罗差不多在每封书信的开头都在问安之后,就为对方的光景而「感谢神」,因为他总是先注意神在肢体身上的工作,然后才注意肢体应该改进的地方。
- 「这本是合宜的」(3节),指没有比这更配受赞美的,因为帖撒罗尼迦信徒「信心格外增长」(3节)和「彼此相爱的心也都充足」(3节)都不是从人自己来的,而是神工作的「明证」(5节)。
- 为信徒夸口并非是保罗的习惯,之前都是别人向保罗称赞帖撒罗尼迦教会(帖前一9),但帖撒罗尼迦信徒在「逼迫患难」(4节)中的「彼此相爱的心、信心和忍耐」(3-4节),连保罗都不得不为他们向其他教会「夸口」(4节),因为这正是神做工的「明证」(5节)。「你们在所受的」(4节)是现在时,表明这些困难并非过去,是写信时正在发生的。
- 帖撒罗尼迦信徒在「逼迫患难」(4节)中的「彼此相爱的心、信心和忍耐」(3-4节),是神在他们心中工作的结果,可以用来证明他们已经重生得救了。因此「这正是神公义判断的明证」,在末日的审判中,将被用来证明他们「可算配得神的国」(5节)。保罗虽然看重受苦,却完全排除受苦的功德,「算配得神的国」不是根据人努力的「配」,而是根据神恩典和旨意的「算」。「为这国受苦」(5节),不是「为了得到这国受苦」,而是「因为这国受苦」,他们不是因为「受苦」才「配得神的国」,而是「受苦」证明神已经「算」他们「配得神的国」。
- 神是公义的,祂虽然允许患难临到祂儿女的身上,好造就、炼净我们,但在末日审判的时候,神「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罗二6),「必将患难报应那加患难给你们的人」(6节)。「报应」不是报复,「报应」是为着满足神「公义」(6节)的要求,而报复只是为了发泄人的怨恨。
- 「平安」(7节)不仅仅是免除了一切的忧患苦难,并且还是蒙主悦纳且同在,在祂的「荣光」(9节)中享受安息与自由。「衪有能力的天使」(7节)可译为「祂能力的天使」,因为这里强调的并非是天使的能力,而是主的能力。7-10节原文架构极富韵律,被称为「主再来之歌」。
- 神说「伸冤报应在我」(申三十二35),「报应」是神的作为,因此将要负责「报应」的主耶稣就是那位公义审判的神(6节)。「报应」本身就是主耶稣「显现」(7节)的一部分,主耶稣的「显现」包含了公义的彰显。
- 「那不认识神」(8节)和「那不听从我主耶稣福音的人」(8节)各有一个定冠词,表明是两群人,「那不听从我主耶稣福音的人」是「那不认识神」的特例。
- 当时帖撒罗尼迦信徒正遭受逼迫,但保罗提醒他们那些仇敌「要受刑罚,就是永远沉沦」(9节)。「沉沦」不是指全然灭绝,化作无有,而是「离开主的面和祂权能的荣光」(9节),离开了公义、慈爱、智慧、良善、光明,「与神隔绝」(赛五十九2),永远处于一个只有邪恶、仇恨、自私、黑暗的地方,这是对罪最严厉的「刑罚」,是地狱的本质。
- 「显为希奇」(10节),指基督再来那日子的荣耀要远胜过我们所知的,会使我们非常惊奇。
- 虽然我们今生永远也不能达到完全,但只要「顺着圣灵而行」(加五16),祂就会引导我们「行事为人与基督的福音相称」(腓一27),神在基督再来的「那日子」(10节)就会「看」我们「配得过所蒙的召」(11节)。
- 「一切所羡慕的良善和一切因信心所做的工夫」(11节),都不是靠着人自己的能力做到的,我们对「良善」的「羡慕」是神在我们里面的运行,「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二13),而只有神赐给我们的「信心」使我们能运用神所赐的「大能」(11节)做出「工夫」。
- 「名」(12节)在古代不仅是个人的标记,更包括他的特性;「主耶稣的名」(12节)指基督自己与祂的生命和性情。从基督的生命里活出来的生活,必然是隐藏自己,成为彰显基督荣耀的器皿,让「主耶稣的名」在我们身上得荣耀(10节;约十七10;林前十31),而我们则是「在衪身上得荣耀」(12节),这是最紧密的合一(约十七21-23)。而这一切「都照着我们的神并主耶稣基督的恩」(12节),我们无法为神增加丝毫荣耀,只有靠着神的恩典才能使人活出基督的生命,「配得过所蒙的召」(11节)。
《帖撒罗尼迦后书》背景
「帖撒罗尼迦」位于希腊北方,是罗马帝国马其顿省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位于罗马帝国通往东方的伊格那提亚大道(Via Egnatia)上。帖撒罗尼迦教会是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中在欧洲建立的第二个教会(徒十七1)。保罗和西拉在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会堂里只辩论了三个安息日(徒十七2),就被犹太人逼走了(徒十七10),传道的时间并不长,但有一些犹太人、向往犹太教的「虔敬的希腊人」和「尊贵的妇女」都信了主(徒十七4)。
保罗和西拉被逼离开帖撒罗尼迦以后,来到西南边庇哩亚继续传道(徒十七105),但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追赶而至(徒十七13),保罗只好坐船远避南方亚该亚省的雅典(徒十七14-15)。西拉和提摩太后来也到了雅典,但由于年轻的帖撒罗尼迦教会所受的逼迫非常大,以至保罗非常记挂,就打发提摩太回帖撒罗尼迦(三2)探望、坚固他们,自己前往哥林多。保罗进入欧洲以后,连续在腓立比、帖撒罗尼迦、庇哩亚和雅典都遇到挫折,「又软弱,又惧怕,又甚战兢」(林前二3),因此当提摩太把帖撒罗尼迦教会的好消息带到哥林多的时候(三6),保罗被神大大安慰和鼓舞,「为道迫切」(徒十八5),就在哥林多写了《帖撒罗尼迦前书》(徒十八1,5),一面劝勉帖撒罗尼迦的弟兄们继续为主站立,一面坚固他们在基督里的盼望。
在写了《前书》(二15)之后几个月,保罗得知一些帖撒罗尼迦信徒误以为主的日子「现在到了」(二2),又有些人因为主的日子马上就到,就怠惰不做工(三11),因此在哥林多又写了《帖撒罗尼迦后书》,回答进一步的问题和对前书某些部分的误解。
保罗后来继续接触帖撒罗尼迦教会(徒十九22;徒二十1-3),有几个帖撒罗尼迦人甚至成为他的同工,像亚里达古(徒十九29;二十4;廿七2)、西公都(徒二十4),底马(提后四10;门24)可能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