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马太福音第13章多译本对照查经

《马太福音》章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跳转至:

和合本太13:1当那一天,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海边。

拼音版太13:1 Dāng nà yī tiān, Yēsū cóng fángzi lǐ chūlai, zuò zaì hǎi biān.

吕振中太13:1 当那一天、耶稣从屋子里出来,在海边坐着;

新译本太13:1 那一天,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海边。

现代译太13:1 同一天,耶稣离开了家到湖边去,坐在那里。

当代译太13:1 当天,耶稣离开了房子,坐在湖边。

思高本太13:1 在那一天,耶稣从家 出来,坐在海边上,

文理本太13:1 是日耶稣出室、坐海滨、

修订本太13:1 就在那天,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海边。

KJV 英太13:1 The same day went Jesus out of the house, and sat by the sea side.

NIV 英太13:1 That same day Jesus went out of the house and sat by the lake.

和合本太13:2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众人都站在岸上。

拼音版太13:2 Yǒu xǔduō rén dào Tānàli jùjí, tā zhǐ dé shàng chuán zuò xià. zhòngrén dōu zhàn zaì àn shang.

吕振中太13:2 有一大群人聚集到他那里,他只得上船坐下,全群的人都站在滩上。

新译本太13:2 有很多人聚集到他那里。于是,他上船坐下来,众人都站在岸上。

现代译太13:2 一大卫人集合到他跟前来,所以他上了一条船,坐下;群众傍洒水边站着。

当代译太13:2 不久,他周围就聚集了一大群人。耶稣只好上船,然后坐下向岸上站着的人讲道,

思高本太13:2 有许多群众集合到 跟前, 只得上船坐下,群众都站在岸上。

文理本太13:2 群众集就之、遂登舟而坐、众立于岸、

修订本太13:2 有一大群人到他那里聚集,他只好上船坐下,众人都站在岸上。

KJV 英太13:2 And great multitudes were gathered together unto him, so that he went into a ship, and sat; and the whole multitude stood on the shore.

NIV 英太13:2 Such large crowds gathered around him that he got into a boat and sat in it, while all the people stood on the shore.

和合本太13:3他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拼音版太13:3 Tā yòng bǐyù duì tāmen jiǎng xǔduō dào lǐ, shuō, yǒu yī ge sǎzhǒng de chū qù sǎzhǒng.

吕振中太13:3 他就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说∶「看哪,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新译本太13:3 他用比喻对众人讲了许多事,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现代译太13:3 他就用比喻向他们讲解许多事情。他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当代译太13:3 他用各样的比喻向他们讲解真理。他说:“有一个农夫出去撒种:

思高本太13:3 就用比喻给他们讲论了许多事,说:「看,有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文理本太13:3 乃多端设喻语之曰、有播种者、出而播种、

修订本太13:3 他用比喻对他们讲了许多话。他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KJV 英太13:3 And he spake many things unto them in parables, saying, Behold, a sower went forth to sow;

NIV 英太13:3 Then he told them many things in parables, saying: "A farmer went out to sow his seed.

和合本太13:4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

拼音版太13:4 Sǎzhǒng de shíhou, yǒu luò zaì lùpáng de, fēiniǎo lái chī jìn le.

吕振中太13:4 撒的时候、有的落在路旁;飞鸟一来,把它吃尽了。

新译本太13:4 撒的时候,有的落在路旁,小鸟飞来就吃掉了。

现代译太13:4 他撒的时候,有些种子落在路旁,鸟儿飞来把它们吃掉了。

当代译太13:4 他撒的种子有些落在路旁,不一会儿,就给飞鸟吃光;

思高本太13:4 他撒种的时候,有的落在路旁,飞鸟来把它吃了。

文理本太13:4 播时、有落道旁者、鸟至尽食之、

修订本太13:4 他撒的时候,有的落在路旁,飞鸟来把它们吃掉了。

KJV 英太13:4 And when he sowed, some seeds fell by the way side, and the fowls came and devoured them up:

NIV 英太13:4 As he was scattering the seed, some fell along the path, and the birds came and ate it up.

和合本太13:5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

拼音版太13:5 Yǒu luò zaì tǔ jiān shítou dì shang de. tǔ jì bù shēn, fā miaó zuì kuaì.

吕振中太13:5 另有的落在石头地上,没有许多土的地方;因没有深的土,它虽很快长出苗来,

新译本太13:5 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因为泥土不深,很快就长起来。

现代译太13:5 有些落在浅土的石地上,因为土壤不深,很快就长苗;

当代译太13:5 有些在浅土上,虽然很快便发芽,然而因为泥土不深,无法生根,经过猛烈的阳光一晒,就枯乾了;

思高本太13:5 有的落在石头地 ,那里没有多少土壤,因为所有的土壤不深,即刻发了芽;

文理本太13:5 有落硗地者、厥土无多、以其浅薄、发萌则速、

修订本太13:5 有的落在土浅的石头地上,因为土不深,很快就长出苗来,

KJV 英太13:5 Some fell upon stony places, where they had not much earth: and forthwith they sprung up, because they had no deepness of earth:

NIV 英太13:5 Some fell on rocky places, where it did not have much soil. It sprang up quickly, because the soil was shallow.

和合本太13:6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

拼音版太13:6 Rìtou chūlai yī shaì, yīnwei méiyǒu gēn, jiù kū gān le.

吕振中太13:6 日头出来,就晒焦了;因为没有根,便枯乾了。

新译本太13:6 但太阳一出来,就把它晒干,又因为没有根就枯萎了。

现代译太13:6 但太阳一出来,幼苗给晒焦了;又因为根不够深,就枯乾了。

当代译太13:6 有些在浅土上,虽然很快便发芽,然而因为泥土不深,无法生根,经过猛烈的阳光一晒,就枯乾了;

思高本太13:6 但太阳一出来,就被晒焦;又因为没有根,就枯乾了。

文理本太13:6 日出曝之、无根而稿、

修订本太13:6 太阳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

KJV 英太13:6 And when the sun was up, they were scorched; and because they had no root, they withered away.

NIV 英太13:6 But when the sun came up, the plants were scorched, and they withered because they had no root.

和合本太13:7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

拼音版太13:7 Yǒu luò zaì jīngjí lǐ de. jīngjí zhǎng qǐlai, bǎ tā jǐ zhù le.

吕振中太13:7 另有的落在荆棘上;荆棘长起来,把它闷住了。

新译本太13:7 有的落在荆棘里,荆棘长大了,就把它挤住。

现代译太13:7 有些落在荆棘中,荆棘长起来,把幼苗挤住了。

当代译太13:7 还有些在荆棘丛中,由於荆棘长起来,便把嫩苗挤死了;

思高本太13:7 有的落在荆棘中,荆棘长起来,便把它们窒息了。

文理本太13:7 有落棘中者、棘起蔽之、

修订本太13:7 有的落在荆棘里,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

KJV 英太13:7 And some fell among thorns; and the thorns sprung up, and choked them:

NIV 英太13:7 Other seed fell among thorns, which grew up and choked the plants.

和合本太13:8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拼音版太13:8 Yòu yǒu luò zaì hǎo tǔ lǐ de, jiù jiē shí, yǒu yī bǎi beì de, yǒu liù shí beì de, yǒu sān shí beì de.

吕振中太13:8 另有的落在好土上,结着果实,有的一百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三十倍。

新译本太13:8 有的落在好土里,结出果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现代译太13:8 另外有些种子落在好土壤里,长大结实,收成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也有叁十倍的。」

当代译太13:8 也有一些是下在肥沃的泥土里的,自然结出了饱满的子粒,有叁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收成。

思高本太13:8 有的落在好地 ,就结了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叁十倍的。

文理本太13:8 有落沃壤者、结实、或百倍、或六十倍、或三十倍、

修订本太13:8 又有的落在好土里,就结出果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KJV 英太13:8 But other fell into good ground, and brought forth fruit, some an hundredfold, some sixtyfold, some thirtyfold.

NIV 英太13:8 Still other seed fell on good soil, where it produced a crop--a hundred, sixty or thirty times what was sown.

和合本太13:9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拼音版太13:9 Yǒu er ke tīng de, jiù yīngdāng tīng.

吕振中太13:9 有耳的应当听。」

新译本太13:9 有耳的,就应当听。”

现代译太13:9 於是耶稣说:「有耳朵可听的,都听吧!」

当代译太13:9 有耳可听的,就要留心。”

思高本太13:9 有耳的,听吧! 」

文理本太13:9 有耳者宜听焉、○

修订本太13:9 有耳的,就应当听!"

KJV 英太13:9 Who hath ears to hear, let him hear.

NIV 英太13:9 He who has ears, let him hear."

和合本太13:10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

拼音版太13:10 Méntǔ jìn qián lái, wèn Yēsū shuō, duì zhòngrén jiǎng huà, wèishénme yòng bǐyù ne.

吕振中太13:10 门徒上前来,对耶稣说∶「你对众人说话,为什么用比喻呢?」

新译本太13:10 门徒上前问耶稣:“你对他们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

现代译太13:10 门徒来见耶稣,问他:「为甚麽你对着众讲话都用比喻呢?」

当代译太13:10 门徒来问耶稣:“你为甚麽要用比喻来教导他们呢?”

思高本太13:10 门徒们前来对 说:「为什麽你用比喻对他们讲话?」

文理本太13:10 门徒就之曰、尔以喻语众、何也、

修订本太13:10 门徒进前来问耶稣:"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

KJV 英太13:10 And the disciples came, and said unto him, Why speakest thou unto them in parables?

NIV 英太13:10 The disciples came to him and asked, "Why do you speak to the people in parables?"

和合本太13:11耶稣回答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

拼音版太13:11 Yēsū huídá shuō, yīnwei tiānguó de àomì, zhǐ jiào nǐmen zhīdào, bú jiào tāmen zhīdào.

吕振中太13:11 耶稣回答他们说∶「天国的奥秘是给你们知道,而不是给那些人的。

新译本太13:11 他回答:“天国的奥秘,只给你们知道,却不给他们知道。

现代译太13:11 耶稣回答:「关於天国奥秘的知识已经赐给了你们,没有给他们。

当代译太13:11 耶稣回答说:“你们可以有机会明白天国的奥秘,他们却没有。

思高本太13:11 耶稣回答他们说:「因为天国的奥妙,是给你们知道,并不是给他们知道。

文理本太13:11 曰、天国之奥、予尔知之、不予他人也、

修订本太13:11 耶稣回答他们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让你们知道,不让他们知道。

KJV 英太13:11 He answered and said unto them, Because it is given unto you to know the mysteries of the kingdom of heaven, but to them it is not given.

NIV 英太13:11 He replied, "The knowledge of the secrets of the kingdom of heaven has been given to you, but not to them.

和合本太13:12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拼音版太13:12 Fán yǒude, hái yào jiā gei tā, jiào tā yǒuyú. fán méiyǒu de, lián tā suǒyǒude, ye yào duó qù.

吕振中太13:12 因为凡有的,还要给他,他就充足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从他手里被夺去。

新译本太13:12 因为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他就充足有余;凡是没有的,就连他有什么也要拿去。

现代译太13:12 因为那已经有的,要给他更多,让他丰足有馀;那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一点点也要夺走。

当代译太13:12 凡有的还要再增加,以至绰绰有馀;但没有的,就连他现在仅有的也要失去。

思高本太13:12 因为凡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是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夺去。

文理本太13:12 盖有者、将予之使有余、无者、并其所有、亦将夺之、

修订本太13:12 凡有的,还要给他,让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KJV 英太13:12 For whosoever hath, to him shall be given, and he shall have more abundance: but whosoever hath not, from him shall be taken away even that he hath.

NIV 英太13:12 Whoever has will be given more, and he will have an abundance. Whoever does not have, even what he has will be taken from him.

和合本太13:13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是因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

拼音版太13:13 Suǒyǐ wǒ yòng bǐyù duì tāmen jiǎng, shì yīn tāmen kàn ye kàn bú jiàn, tīng ye tīng bú jiàn, ye bù míngbai.

吕振中太13:13 我用比喻对他们说话,是因为他们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见,也不领悟。

新译本太13:13 因此,我用比喻对他们讲话,因为他们看却看不见,听也听不到,也不明白。

现代译太13:13 为了这缘故,我用比喻对他们讲;因为他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又不明白。

当代译太13:13 我用比喻教导他们,是因为他们视而不见,闻而不悟。

思高本太13:13 为此,我用比喻对他们讲话,是因为他们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见, 也不了解;

文理本太13:13 故我以喻语之、因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亦不悟也、

修订本太13:13 我之所以用比喻对他们讲,是因为 他们看却看不清, 听却听不见,也不明白。

KJV 英太13:13 Therefore speak I to them in parables: because they seeing see not; and hearing they hear not, neither do they understand.

NIV 英太13:13 This is why I speak to them in parables: "Though seeing, they do not see; though hearing, they do not hear or understand.

和合本太13:14在他们身上,正应了以赛亚的预言,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拼音版太13:14 Zaì tāmen shēnshang, zhèngyīng le Yǐsaìyà de yùyán shuō, nǐmen tīng shì yào tīngjian, què bù míngbai. kàn shì yào kànjian, què bù xiǎodé.

吕振中太13:14 以赛亚所传讲的神言、正应验在他们身上了;他说∶『你们要听了又听,却决不领悟;要看了又看,却决不看见。

新译本太13:14 以赛亚的预言,正应验在他们身上,他说:‘你们听是听见了,总是不明白;看是看见了,总是不领悟。

现代译太13:14 这正应验了以赛亚的预言;他传上帝的话说:这人民听了又听,却不明白;看了又看,却看不见。

当代译太13:14 以赛亚先知的预言说得好:‘你们听了又听,却不明白;看了又看,也看不见;

思高本太13:14 这样为他们正应验了依撒依亚先知的预言说:『你们听是听,但不了解;看是看,但不明白,

文理本太13:14 以应以赛亚豫言云、尔将听而不聪、视而不明、

修订本太13:14 在他们身上,正应验了以赛亚的预言: '你们听了又听,却不明白, 看了又看,却看不清。

KJV 英太13:14 And in them is fulfilled the prophecy of Esaias, which saith, By hearing ye shall hear, and shall not understand; and seeing ye shall see, and shall not perceive:

NIV 英太13:14 In them is fulfilled the prophecy of Isaiah: "'You will be ever hearing but never understanding; you will be ever seeing but never perceiving.

和合本太13:15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拼音版太13:15 Yīnwei zhè bǎixìng yóu méng le xīn, erduo fā chén, yǎnjing bì zhe. kǒngpà yǎnjing kànjian, erduo tīngjian, xīnli míngbai, huízhuǎn guo lái, wǒ jiù yīzhì tāmen.

吕振中太13:15 因为这人民的心给脂油蒙住了;他们以沉重的耳来听,又把眼闭着;恐怕他们用眼看见,用耳听见,用心领悟,回转过来,让我医治他们!』

新译本太13:15 因为这人民的心思迟钝,用不灵的耳朵去听,又闭上了眼睛;免得自己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好他们。’

现代译太13:15 因为他们心智闭塞,塞住了耳朵,闭上了眼睛。不然,他们的眼睛就会看见,耳朵也会听见,心里领悟,回心转意,我就治好他们。

当代译太13:15 因为这些人心灵麻木,耳朵闭塞,眼睛昏花;不然的话,他们看见了,听见了,心里明白,回心转意,我就医治他们。’

思高本太13:15 因为这百姓的心迟纯了,耳朵难以听见,他们闭了眼睛,免得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 了解而转变,而要我医好他们。』

文理本太13:15 盖斯民心顽、耳聩、自闭其目、恐目视、耳听、心悟、转移而我医之、

修订本太13:15 因为这百姓的心麻木, 耳朵发沉, 眼睛闭着, 免得眼睛看见, 耳朵听见, 心里明白,回转过来, 我会医治他们。'

KJV 英太13:15 For this people's heart is waxed gross, and their ears are dull of hearing, and their eyes they have closed; lest at any time they should see with their eyes and hear with their ears, and should understand with their heart, and should be converted, and I should heal them.

NIV 英太13:15 For this people's heart has become calloused; they hardly hear with their ears, and they have closed their eyes. Otherwise they might see with their eyes, hear with their ears, understand with their hearts and turn, and I would heal them.'

和合本太13:16但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见了;你们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为听见了。

拼音版太13:16 Dàn nǐmen de yǎnjing shì yǒu fú de, yīnwei kànjian le. nǐmen de erduo ye shì yǒu fú de, yīnwei tīngjian le.

吕振中太13:16 但是你们的眼有福阿,因为它们看得见;你们的耳有福阿,因为它们听得着。

新译本太13:16 “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可以看见;你们的耳朵是有福的,因为可以听见。

现代译太13:16 「但是你们是有福的!因为你们的眼睛看得见,耳朵听得见。

当代译太13:16 你们是有福的,因为你们的眼睛看得见,耳朵也听得见。

思高本太13:16 但你们的眼睛有福,因为看得见,你们的耳朵有福,因为听得见。

文理本太13:16 惟尔目福矣、以其见也、尔耳福矣、以其闻也、

修订本太13:16 但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得见;你们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为听得见。

KJV 英太13:16 But blessed are your eyes, for they see: and your ears, for they hear.

NIV 英太13:16 But blessed are your eyes because they see, and your ears because they hear.

和合本太13:17我实在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义人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

拼音版太13:17 Wǒ shízaì gàosu nǐmen, cóng qián yǒu xǔduō xiānzhī hé yì rén, yào kàn nǐmen suǒ kàn de, què méiyǒu kànjian. yào tīng nǐmen suǒ tīngjian de, què méiyǒu tīngjian.

吕振中太13:17 我实在告诉你们,许多神言人和义人巴不得要看你们所看见的,却没有看到;要听你们所听见的,却没有听到。

新译本太13:17 我实在告诉你们,曾经有许多先知和义人想看你们所看见的,却没有看到,想听你们所听见的,却没有听到。

现代译太13:17 我实在告诉你们,有许多先知圣贤要看你们所看见的,却没有看到;要听你们所听见的,也没有听到。」

当代译太13:17 我确实地告诉你们,有很多先知和义人,曾渴望见你们所见的,听你们所听的,也不能如愿以偿。

思高本太13:17 我实在告诉你们:有许多先知和义人,想看你们所看见的,而没有看到;想听你们所听到的,而没有听到。

文理本太13:17 我诚语汝、昔先知义人多欲见尔所见、而不得见、闻尔所闻、而不得闻、

修订本太13:17 我实在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义人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

KJV 英太13:17 For verily I say unto you, That many prophets and righteous men have desired to see those things which ye see, and have not seen them; and to hear those things which ye hear, and have not heard them.

NIV 英太13:17 For I tell you the truth, many prophets and righteous men longed to see what you see but did not see it, and to hear what you hear but did not hear it.

和合本太13:18所以,你们当听这撒种的比喻:

拼音版太13:18 Suǒyǐ nǐmen dāng tīng zhè sǎzhǒng de bǐyù.

吕振中太13:18 所以你们、要听明白这撒种的比喻。

新译本太13:18 “所以你们要听这撒种人的比喻。

现代译太13:18 「所以,你们要明白这撒种比喻的意思。

当代译太13:18 所以,你们应当留心这撒种比喻的意义。

思高本太13:18 「那麽,你们听这撒种的比喻吧!

文理本太13:18 夫播种之喻、尔其听之、

修订本太13:18 "所以,你们要听这撒种的比喻。

KJV 英太13:18 Hear ye therefore the parable of the sower.

NIV 英太13:18 "Listen then to what the parable of the sower means:

和合本太13:19凡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那恶者就来,把所撒在他心里的夺了去,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

拼音版太13:19 Fán tīngjian tiānguó dào lǐ bù míngbai de, nà è zhe jiù lái, bǎ suǒ sǎ zaì tā xīnli de duó qù le. zhè jiù shì sǎ zaì lùpáng de le.

吕振中太13:19 凡听天国之道而不领悟的,那邪恶者就来,把所撒在他心里的攫了去;这就是撒在路旁的。

新译本太13:19 凡是听了天国的道却不明白的,那恶者就来把撒在他心中的夺去。这就是撒在路旁的。

现代译太13:19 那听了天国的信息却不明白的人正像撒在路旁的种子,那邪恶者来到,把撒在他心田里的信息都夺走了。

当代译太13:19 种子下在路旁,是代表那些听了天国的道理而不明白的人,被魔鬼乘虚而入,很容易就把真理夺走了;

思高本太13:19 凡听天国的话,而不了解的,那恶者就来把撒在他心 的夺去;这是指那撒在路旁的。

文理本太13:19 凡闻天国之道而不悟、恶者至、夺其心之所播、此播于道旁者也、

修订本太13:19 凡听见天国的道而不明白的,那恶者就来,把撒在他心里的夺了去;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

KJV 英太13:19 When any one heareth the word of the kingdom, and understandeth it not, then cometh the wicked one, and catcheth away that which was sown in his heart. This is he which received seed by the way side.

NIV 英太13:19 When anyone hears the message about the kingdom and does not understand it, the evil one comes and snatches away what was sown in his heart. This is the seed sown along the path.

和合本太13:20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当下欢喜领受,

拼音版太13:20 Sǎ zaì shítou dì shang de, jiù shì rén tīng le dào, dāngxià huānxǐ lǐngshòu.

吕振中太13:20 那撒在石头地上的,是人听了道,立刻欢欢喜喜地领受,

新译本太13:20 那撒在石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立刻欢欢喜喜地接受,

现代译太13:20 那撒在石地上的种子是指人听了信息,立刻乐意接受,

当代译太13:20 下在浅土的种子,就像有些人一听天国的道理,就很高兴地接受了,

思高本太13:20 那撒在石头地 的,即是指人听了话,立刻高兴接受;

文理本太13:20 播于硗地者、乃人听道、即喜受之、

修订本太13:20 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立刻欢喜领受,

KJV 英太13:20 But he that received the seed into stony places, the same is he that heareth the word, and anon with joy receiveth it;

NIV 英太13:20 The one who received the seed that fell on rocky places is the man who hears the word and at once receives it with joy.

和合本太13:21只因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拼音版太13:21 Zhǐ yīn xīnli méiyǒu gēn, bú guò shì zànshí de. jízhì wèi dào zāo le huànnàn, huò shì shòu le bīpò, lìkè jiù dào le.

吕振中太13:21 自己里面却没有根,只是暂时的;及至因道而遭苦难或逼迫,立刻就绊跌了。

新译本太13:21 可是他里面没有根,只是暂时的;一旦为道遭遇患难,受到迫害,就立刻跌倒了。

现代译太13:21 只是扎根不深,不能持久,一旦为了信息而遭遇困难或迫害,立刻放弃。

当代译太13:21 但因为他没有根基,所以不能持久,一旦为了真理而遭迫害,便会立刻放弃信仰;

思高本太13:21 但在心 没有根,不能持久,一旦为这话发生了艰难和迫害,就立刻跌倒了。

文理本太13:21 惟内无根、则亦暂耳、及为道而遇患难窘逐、即厌弃焉、

修订本太13:21 只因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一旦为道遭受患难或迫害,立刻就跌倒。

KJV 英太13:21 Yet hath he not root in himself, but dureth for a while: for when tribulation or persecution ariseth because of the word, by and by he is offended.

NIV 英太13:21 But since he has no root, he lasts only a short time. When trouble or persecution comes because of the word, he quickly falls away.

和合本太13:22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实;

拼音版太13:22 Sǎ zaì jīngjí lǐ de, jiù shì rén tīng le dào, hòulái yǒu shìshang de sīlǜ, qiáncái de míhuò,bǎ dào jǐ zhù le, bùnéng jiē shí.

吕振中太13:22 那撒到荆棘里的,是人听了道,而今世的才虑和财富的娱乐把道闷煞了,他便不能结实。

新译本太13:22 那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有今世的忧虑和财富的迷惑把道挤住,结不出果实来。

现代译太13:22 那撒在荆棘中的种子是指人听了信息以后,生活的忧虑和财富的诱惑窒息了信息的生机,不能结出果实。

当代译太13:22 落在荆棘丛中的种子,就是指那些听了真道的人,因为有生活的忧虑和金钱的诱惑,以致妨碍了真道的生长,不能结出成熟的果实;

思高本太13:22 那撒在荆棘中的,即是指人听了话,却有世俗的焦虑和财富的迷惑,把话蒙往了,结不出果实。

文理本太13:22 播于棘中者、乃人听道、而世之虑、财之惑、蔽其道而不实、

修订本太13:22 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忧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结不出果实。

KJV 英太13:22 He also that received seed among the thorns is he that heareth the word; and the care of this world, and the deceitfulness of riches, choke the word, and he becometh unfruitful.

NIV 英太13:22 The one who received the seed that fell among the thorns is the man who hears the word, but the worries of this life and the deceitfulness of wealth choke it, making it unfruitful.

和合本太13:23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明白了,后来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拼音版太13:23 Sǎ zaì hǎo tǔdì shang de, jiù shì rén tīng le dào míngbai le, hòulái jiē shí, yǒu yī bǎi beì de, yǒu liù shí beì de, yǒu sān shí beì de.

吕振中太13:23 但那撒在好土上的,是人听了道就领悟;他总是结实∶有的结了一百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三十倍。」

新译本太13:23 那撒在好土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又明白了,结出果实来,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现代译太13:23 那撒在好土壤里的种子是指人听了信息,并且领悟了;他结出果实,收成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叁十倍的。」

当代译太13:23 至於那些落在沃土里的种子,就好像一个听了道理的人,不但明白它的意义,而且开花结果,便收成叁十倍,六十倍,甚至一百倍的果实。”

思高本太13:23 那撒在好地 的,即是指那听了话而了解的人,他当然结实,有结一百倍的,有结六十倍的,有结叁十倍的。」

文理本太13:23 播于沃壤者、乃人听道而悟、结实或百倍、或六十倍、或三十倍、○

修订本太13:23 撒在好土里的,就是人听了道,明白了,后来结了果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KJV 英太13:23 But he that received seed into the good ground is he that heareth the word, and understandeth it; which also beareth fruit, and bringeth forth, some an hundredfold, some sixty, some thirty.

NIV 英太13:23 But the one who received the seed that fell on good soil is the man who hears the word and understands it. He produces a crop, yielding a hundred, sixty or thirty times what was sown."

和合本太13:24耶稣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人撒好种在田里,

拼音版太13:24 Yēsū yòu shè ge bǐyù duì tāmen shuō, tiānguó hǎoxiàng rén sǎ hǎo zhǒng zaì tián lǐ.

吕振中太13:24 耶稣把另一个比喻摆在他们面前,说∶「天国好比一个人撒好种子在他的田地里。

新译本太13:24 耶稣对他们另外讲了一个比喻,说:“天国好像人把好的种子撒在田里。

现代译太13:24 耶稣向他们讲另一个比喻:「天国好比有人把好的种子撒在田里。

当代译太13:24 耶稣又举了另一个比喻说:“天国正像一个农夫,将挑选过的种子,撒在麦田里。

思高本太13:24 耶稣给他们另设了一个比喻说:「天国好像一个人,在自己田 撒了好种子;

文理本太13:24 又设喻曰、天国犹人播美种于田、

修订本太13:24 耶稣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比人撒好种在田里,

KJV 英太13:24 Another parable put he forth unto them, saying,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likened unto a man which sowed good seed in his field:

NIV 英太13:24 Jesus told them another parable: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like a man who sowed good seed in his field.

和合本太13:25及至人睡觉的时候,有仇敌来,将稗子撒在麦子里就走了。

拼音版太13:25 Jízhì rén shuìjiào de shíhou, yǒu chóudí lái, jiāng baìzǐ sǎ zaì maìzi lǐ, jiù zǒu le.

吕振中太13:25 人们睡觉的时候、他的仇敌就来,将稗子加撒在麦子中间,走了。

新译本太13:25 人们睡了的时候,他的仇敌来把稗子撒在麦子中间,就走了。

现代译太13:25 有一个晚上,大家睡觉的时候,敌人来了,把稗子撒在麦子中间,就走了。

当代译太13:25 夜里他熟睡的时候,他的敌人却偷偷地把稗子撒在他的麦田里,然后走了。

思高本太13:25 但在人睡觉的时候,他的仇人来,在麦子中间撒上莠子,就走了。

文理本太13:25 寝时敌至、播稗麦中而去、

修订本太13:25 在人睡觉的时候,他的仇敌来,把杂草撒在麦子里就走了。

KJV 英太13:25 But while men slept, his enemy came and sowed tares among the wheat, and went his way.

NIV 英太13:25 But while everyone was sleeping, his enemy came and sowed weeds among the wheat, and went away.

和合本太13:26到长苗吐穗的时候,稗子也显出来。

拼音版太13:26 Dào zhǎng miaó tǔsuì de shíhou, baìzǐ ye xiǎn chūlai.

吕振中太13:26 到苗发了芽、结了果仁的时候、那时稗子也显出来了。

新译本太13:26 到了发苗吐穗的时候,稗子也显出来。

现代译太13:26 到了麦子长大结穗的时候,稗子也出现了。

当代译太13:26 当麦子长苗吐穗时,稗子也一齐长了出来。

思高本太13:26 苗长起来,抽出穗的时候,莠子也显出来子。

文理本太13:26 苗秀而实、稗亦见、

修订本太13:26 到长苗吐穗的时候,杂草也显出来。

KJV 英太13:26 But when the blade was sprung up, and brought forth fruit, then appeared the tares also.

NIV 英太13:26 When the wheat sprouted and formed heads, then the weeds also appeared.

和合本太13:27田主的仆人来告诉他说:‘主啊,你不是撒好种在田里吗?从哪里来的稗子呢?’

拼音版太13:27 Tián zhǔ de púrén lái gàosu tā shuō, Zhǔ a, nǐ bú shì sǎ hǎo zhǒng zaì tián lǐ ma. cóng nàli lái de baìzǐ ne.

吕振中太13:27 家主的奴仆上前来,对他说∶「主人哪,你不是撒好种子在田地里么?从哪里有稗子呢?」

新译本太13:27 仆人都前来问家主:‘主人,你不是把好的种子撒在田里吗?那些稗子是从哪里来的呢?’

现代译太13:27 庄主的仆人前来说:『主人,你撒在田里的是好种子,这些稗子究竟从哪里来的呢?』

当代译太13:27 仆人看到,就赶来告诉主人:‘主人啊!你不是把最好的种子撒在田里吗?为甚麽现在田里会长出稗子呢?’

思高本太13:27 家主的仆人,就前来对他说:主人! 你不是在你田地 撒了好种子吗?那麽从哪 来了莠子?

文理本太13:27 家主之仆来告曰、主、非播美种于田乎、何以有稗也、

修订本太13:27 地主的仆人进前来对他说:'主人,你不是撒好种在田里吗?哪里来的杂草呢?'

KJV 英太13:27 So the servants of the householder came and said unto him, Sir, didst not thou sow good seed in thy field? from whence then hath it tares?

NIV 英太13:27 "The owner's servants came to him and said, 'Sir, didn't you sow good seed in your field? Where then did the weeds come from?'

和合本太13:28主人说:‘这是仇敌做的。’仆人说:‘你要我们去薅出来吗?’

拼音版太13:28 Zhǔrén shuō, zhè shì chóudí zuò de. púrén shuō, nǐ yào wǒmen qù hāo chūlai ma.

吕振中太13:28 他对他们说∶「是有个敌人行了这事的。」奴仆对他说∶「那你愿意我们去薅出来么?」

新译本太13:28 他回答:‘这是仇敌所作的。’仆人问他:‘你要我们去拔掉它吗?’

现代译太13:28 他回答:『这是敌人干的。』他们就问:『你要我们去把稗子拔掉吗?』

当代译太13:28 ‘一定是仇家蓄意破坏。’‘我们不如拔掉那些稗子吧!’

思高本太13:28 家主对他们说:这是仇人做的。仆人对他说:那麽,你愿我们去把莠子收集起来吗?

文理本太13:28 曰、敌为之、仆曰、我往薅之可乎、

修订本太13:28 主人回答他们:'这是仇敌做的。'仆人对他说:'你要我们去拔掉吗?'

KJV 英太13:28 He said unto them, An enemy hath done this. The servants said unto him, Wilt thou then that we go and gather them up?

NIV 英太13:28 "'An enemy did this,' he replied. "The servants asked him, 'Do you want us to go and pull them up?'

和合本太13:29主人说:‘不必,恐怕薅稗子,连麦子也拔出来。

拼音版太13:29 Zhǔrén shuō, bú bì, kǒngpà hāo baìzǐ, lián maìzi ye bá chūlai.

吕振中太13:29 他说∶「不;恐怕你们薅稗子,连麦子的根都一同拔起来!

新译本太13:29 他说:‘不用,因为拔稗子的时候,恐怕也把麦子连根拔出来。

现代译太13:29 他说:『不必啦!因为你们拔除稗子的时候,恐怕会连麦子也拔掉了。

当代译太13:29 ‘不用了,因为拔稗子会连麦子也一起拔掉,

思高本太13:29 他却说:不,免得你们收集莠子,连麦子也拔了出来。

文理本太13:29 曰、毋、恐薅稗而麦亦拔、

修订本太13:29 主人说:'不必,恐怕拔杂草,也把麦子连根拔出来。

KJV 英太13:29 But he said, Nay; lest while ye gather up the tares, ye root up also the wheat with them.

NIV 英太13:29 "'No,' he answered, 'because while you are pulling the weeds, you may root up the wheat with them.

和合本太13:30容这两样一齐长,等着收割。当收割的时候,我要对收割的人说:先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留着烧;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

拼音版太13:30 Zhè liǎngyàng yī qí zhǎng, deng zhe shōugē. dāng shōugē de shíhou, wǒ yào duì shōugē de rén shuō, xiān jiāng baìzǐ hāo chūlai, kún chéng kún, liú zhe shāo. wéiyǒu maìzi, yào shōu zaì cāng lǐ.

吕振中太13:30 容两样一齐长大,等着收割时;当收割的时机,我要对收割的说∶『先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好烧掉;至于麦子,却要收集在我仓里。』」

新译本太13:30 收割之前,让它们一同生长。到了收割的时候,我会吩咐收割的工人先拔掉稗子,捆起来,留着焚烧,却要把麦子收进我的仓里。’”

现代译太13:30 让麦子跟稗子一起长吧;收割的时候,我会吩咐收割的工人先拔掉稗子,捆起来,扔在火里,然后收聚麦子,储藏在我的仓库里。』」

当代译太13:30 所以让它生长下去,到收割的时候,我会吩咐收割的工人,先把稗子分出来,扎成一捆一捆的留着烧;然后将麦子存入谷仓。’”

思高本太13:30 让两样一起长到收割的时候好了;在收割时,我要对收割的人说:你们先收集莠子,把莠子捆成捆,好燃烧,把麦子却收入我的仓库 。」

文理本太13:30 容二者并长以待获、获时、我语刈者、先集稗、束而火之、惟敛麦入仓、○

修订本太13:30 让这两样一起长,等到收割。当收割的时候,我会对收割的人说,先把杂草拔出来,捆成捆,留着烧,把麦子收在我的仓里。'"

KJV 英太13:30 Let both grow together until the harvest: and in the time of harvest I will say to the reapers, Gather ye together first the tares, and bind them in bundles to burn them: but gather the wheat into my barn.

NIV 英太13:30 Let both grow together until the harvest. At that time I will tell the harvesters: First collect the weeds and tie them in bundles to be burned; then gather the wheat and bring it into my barn.'"

和合本太13:31他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

拼音版太13:31 Tā yòu shè ge bǐyù duì tāmen shuō, tiānguó hǎoxiàng yī lì jiècaì gaìcaì zhǒng, yǒu rén ná qù zhǒng zaì tián lǐ.

吕振中太13:31 耶稣把另一个比喻摆在他们面前,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人拿了,种在他的田地里。

新译本太13:31 耶稣又对他们讲了另外一个比喻,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人拿去把它种在田里。

现代译太13:31 耶稣对他们讲另一个比喻:「天国好比一粒芥菜种子,人把它种在地里。

当代译太13:31 耶稣又再用一个比喻说:“天国正像一粒小小的芥菜种,被人种在田里。

思高本太13:31 耶稣给他们另设一个比喻说:「天国好像一粒芥子,人把它撒在自己的田 。

文理本太13:31 又设喻曰、天国犹芥种一粒、人取而播于田、

修订本太13:31 他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比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

KJV 英太13:31 Another parable put he forth unto them, saying,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like to a grain of mustard seed, which a man took, and sowed in his field:

NIV 英太13:31 He told them another parable: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like a mustard seed, which a man took and planted in his field.

和合本太13:32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

拼音版太13:32 Zhè yuán shì bǎi zhǒng lǐ zuì xiǎo de. deng dào zhǎng qǐlai, què bǐ gèyàng de caì dōu dà, qie chéng le shù. tiān shang de fēiniǎo lái sù zaì tāde zhī shang.

吕振中太13:32 这是比一切种子都小的;但长大时,却比别的蔬菜都大,竟成了树;甚至空中的飞鸟也来,栖息在它的枝子里。

新译本太13:32 它是种子中最小的,但长大了,却比其他的蔬菜都大,成为一棵树,甚至天空的飞鸟也来在它的枝头搭窝。”

现代译太13:32 这种子比其他一切的种子都小,等它长起来却比任何蔬菜都大;它成为一棵树,连飞鸟也在它的枝子上面搭窝。」

当代译太13:32 它虽然是种子中最小的一类,但后来却长得比其他的蔬菜大。枝干粗壮得像小树一样,甚至天空的飞鸟也来栖息。”

思高本太13:32 它固然是各样种子 最小的,但当它长起来,却比各种蔬菜都大,竟成了树,甚至天上的飞鸟飞来,在它的枝上栖息。 」

文理本太13:32 此百种之至微者、及其长也、大于诸蔬、且成树、飞鸟来栖其枝、○

修订本太13:32 它原比所有的种子都小,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以致天上的飞鸟来在它的枝上筑巢。"

KJV 英太13:32 Which indeed is the least of all seeds: but when it is grown, it is the greatest among herbs, and becometh a tree, so that the birds of the air come and lodge in the branches thereof.

NIV 英太13:32 Though it is the smallest of all your seeds, yet when it grows, it is the largest of garden plants and becomes a tree, so that the birds of the air come and perch in its branches."

和合本太13:33他又对他们讲个比喻说:“天国好像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团都发起来。”

拼音版太13:33 Tā yòu duì tāmen jiǎng ge bǐyù shuō, tiānguó hǎoxiàng miànjiào, yǒu fùrén ná lái, cáng zaì sān dǒu miàn lǐ, zhí deng quán tuán dōu fāqǐ lái.

吕振中太13:33 耶稣对他们讲了另一个比喻说∶「天国好像面酵,妇人拿了,藏在三斗面里,等到全团都发起酵来。」

新译本太13:33 他对他们讲了另一个比喻:“天国好像面酵,妇女拿去放在三斗面里,直到全团发起来。”

现代译太13:33 耶稣讲了另一个比喻:「天国好比面酵,一个女人拿来放在四十公升的面里,使全团面都发起来。」

当代译太13:33 他又说:“天国正像一点面酵,做饼的女人把它混在面团里,使整团面都发起来。”

思高本太13:33 又给他们讲了一个比喻:「天国好像酵母,女人取来藏在叁斗面 ,直到全部发了酵。」

文理本太13:33 又设喻曰、天国犹酵、妇取纳三斗面中、致均发酵焉、○

修订本太13:33 他又对他们讲另一个比喻:"天国好比面酵,有妇人拿来放进三斗面里,直到全团都发起来。"

KJV 英太13:33 Another parable spake he unto them;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like unto leaven, which a woman took, and hid in three measures of meal, till the whole was leavened.

NIV 英太13:33 He told them still another parable: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like yeast that a woman took and mixed into a large amount of flour until it worked all through the dough."

和合本太13:34这都是耶稣用比喻对众人说的话;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说什么。

拼音版太13:34 Zhè dōu shì Yēsū yòng bǐyù duì zhòngrén shuō de huà. ruò búyòng bǐyù, jiù bú duì tāmen shuō shénme.

吕振中太13:34 耶稣用比喻对群众讲这一切;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什么;

新译本太13:34 耶稣用比喻向群众讲了这一切,他所讲的,没有不用比喻的。

现代译太13:34 耶稣用比喻对着众讲述这一切;除了用比喻,他就不对他们说甚麽。

当代译太13:34 这次讲道,耶稣全部都用比喻,

思高本太13:34 耶稣用比喻给群众讲解了这一切,不用比喻就不给他们讲什麽;

文理本太13:34 此皆耶稣以喻语众、非喻无所语之、

修订本太13:34 这都是耶稣用比喻对众人说的话,不用比喻,他就不对他们说什么。

KJV 英太13:34 All these things spake Jesus unto the multitude in parables; and without a parable spake he not unto them:

NIV 英太13:34 Jesus spoke all these things to the crowd in parables; he did not say anything to them without using a parable.

和合本太13:35这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我要开口用比喻,把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发明出来。”

拼音版太13:35 Zhè shì yào yìngyàn xiānzhī de huà shuō, wǒ yào kāikǒu yòng bǐyù, bǎ chuàngshì yǐlái suǒ yǐncáng de shì fā míng chūlai.

吕振中太13:35 好应验那藉神言人所说的话、说∶「我要开口,用比喻把世界之创立以来所隐藏的事吐露出来。」

新译本太13:35 这就应验了先知所说的:“我要开口用比喻,把创世以来隐秘的事说出来。”

现代译太13:35 他这样做正应验了先知所说过的话:「我要用比喻向他们讲述,把创世以来隐藏的事告诉他们。」

当代译太13:35 这正应验了圣经的预言:“我要用比喻说明自创世以来一直隐藏的事。”

思高本太13:35 这样应验了先知所说的话:『我要开口说比喻,要说出由创世以来的隐密事。』

文理本太13:35 应先知所言云、我将启口设喻、阐创世以来之秘、○

修订本太13:35 这是要应验先知所说的话: "我要开口说比喻, 说出从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

KJV 英太13:35 That it might be fulfilled which was spoken by the prophet, saying, I will open my mouth in parables; I will utter things which have been kept secret from the foundation of the world.

NIV 英太13:35 So was fulfilled what was spoken through the prophet: "I will open my mouth in parables, I will utter things hidden since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和合本太13:36当下耶稣离开众人,进了房子。他的门徒进前来,说:“请把田间稗子的比喻讲给我们听。”

拼音版太13:36 Dāngxià Yēsū líkāi zhòngrén, jìn le fángzi. tāde méntǔ jìn qián lái shuō, qǐng bǎ tiánjiān baìzǐ de bǐyù, jiǎng gei wǒmen tīng.

吕振中太13:36 耶稣离开那一群人,进了屋里,门徒就上他跟前来说∶「请把田间稗子的比喻给我们讲解吧。」

新译本太13:36 耶稣离开群众,进到屋里,门徒前来问他:“请你给我们解释田里稗子的比喻。”

现代译太13:36 耶稣离开群众,进屋子里去。门徒又来问他:「请告诉我们,田里的稗子这个比喻是甚麽意思?」

当代译太13:36 后来,耶稣离开了群众,回到房里。门徒也跟着进去,问耶稣说:“请告诉我们稗子比喻的意义吧!”

思高本太13:36 那时,耶稣离开了群众,来到家 , 的门徒就前来对 说:「请把田间莠子的比喻给我们讲解一下!」

文理本太13:36 时、耶稣离众入室、其徒就之曰、田稗之喻、明以教我、

修订本太13:36 当时,耶稣离开众人,进了屋子。他的门徒进前来,说:"请把田间杂草的比喻讲给我们听。"

KJV 英太13:36 Then Jesus sent the multitude away, and went into the house: and his disciples came unto him, saying, Declare unto us the parable of the tares of the field.

NIV 英太13:36 Then he left the crowd and went into the house. His disciples came to him and said, "Explain to us the parable of the weeds in the field."

和合本太13:37他回答说:“那撒好种的就是人子,

拼音版太13:37 Tā huídá shuō, nà sǎ hǎo zhǒng de, jiù shì Rénzǐ.

吕振中太13:37 耶稣回答说∶「那撒好种子的、是人子。

新译本太13:37 他回答:“那撒好种子的是人子,

现代译太13:37 耶稣说:「那撒好种子的是人子;

当代译太13:37 耶稣说:“那撒好种子的主人就是我;

思高本太13:37 就回答说:「那撒好种子的,就是人子;

文理本太13:37 曰、播美种者、人子也、田者、世也、

修订本太13:37 他回答:"那撒好种的就是人子,

KJV 英太13:37 He answered and said unto them, He that soweth the good seed is the Son of man;

NIV 英太13:37 He answered, "The one who sowed the good seed is the Son of Man.

和合本太13:38田地就是世界,好种就是天国之子;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

拼音版太13:38 Tiándì, jiù shì shìjiè. hǎo zhǒng, jiù shì tiānguó zhī zǐ. baìzǐ, jiù shì nà è zhe zhī zǐ.

吕振中太13:38 田地呢、是世界;好种子呢、是天国之子;稗子呢、是那恶者之子。

新译本太13:38 田就是世界,好种子就是属天国的人,稗子就是属那恶者的人,

现代译太13:38 田地是这个世界;好种子是属於天国的人;稗子是属於那邪恶者的人;

当代译太13:38 麦田是代表整个世界;那些挑选过的种子,就是天国的子民;而稗子就是那些属於魔鬼的人。

思高本太13:38 田就是世界;好种子就是天国的子民,莠子就是邪恶的子民;

文理本太13:38 美种者、天国之子民也、稗则恶者之子民也、

修订本太13:38 田地就是世界,好种就是天国之子,杂草就是那恶者之子,

KJV 英太13:38 The field is the world; the good seed are the children of the kingdom; but the tares are the children of the wicked one;

NIV 英太13:38 The field is the world, and the good seed stands for the sons of the kingdom. The weeds are the sons of the evil one,

和合本太13:39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拼音版太13:39 Sǎ baìzǐ de chóudí, jiù shì móguǐ. shōugē de shíhou, jiù shì shìjiè de mòliǎo. shōugē de rén, jiù shì tiānshǐ.

吕振中太13:39 那撒稗子的仇敌呢、是魔鬼。收割的时候呢、是今世之完结;收割的呢、是天使。

新译本太13:39 撒稗子的仇敌是魔鬼,收割的时候是这世代的终结,收割的工人是天使。

现代译太13:39 撒稗子的敌人就是魔鬼;收割的时候是世界的末日;收割的工人是天使。

当代译太13:39 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收割的日子,便是世界的末日;至於收割的工人,就是天使。

思高本太13:39 那撒莠子的仇人,即是魔鬼;收获时期,即是今世的终结;收割者即是天使。

文理本太13:39 播稗之敌、魔也、获时、世末也、刈者、天使也、

修订本太13:39 撒杂草的仇敌就是魔鬼,收割的时候就是世代的终结,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KJV 英太13:39 The enemy that sowed them is the devil; the harvest is the end of the world; and the reapers are the angels.

NIV 英太13:39 and the enemy who sows them is the devil. The harvest is the end of the age, and the harvesters are angels.

和合本太13:40将稗子薅出来用火焚烧,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

拼音版太13:40 Jiāng baìzǐ hāo chūlai, yòng huǒ fùnshāo. shìjiè de mòliǎo, ye yào rúcǐ.

吕振中太13:40 所以稗子怎样薅出来,用火烧掉,恶人在今世之完结,也必这样。

新译本太13:40 稗子怎样被拔掉用火焚烧,在这世代终结的时候,也是一样。

现代译太13:40 到了末日,作恶的人要像稗子一样被拔出来,扔到火里焚烧。

当代译太13:40 “世界末日的时候,那些属於魔鬼的人的命运,就好像拔出来丢在火里烧的稗子一样。

思高本太13:40 就如将莠子收集起来,用火焚烧;在今世终结时也将是如此:

文理本太13:40 集稗而火之、世末亦然、

修订本太13:40 正如把杂草拔出来用火焚烧,世代的终结也要如此。

KJV 英太13:40 As therefore the tares are gathered and burned in the fire; so shall it be in the end of this world.

NIV 英太13:40 "As the weeds are pulled up and burned in the fire, so it will be at the end of the age.

和合本太13:41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他国里挑出来,

拼音版太13:41 Rénzǐ yào chāiqiǎn shǐzhe, bǎ yīqiè jiào rén diēdǎo de, hé zuò è de, cóng tā guó lǐ tiāo chūlai,

吕振中太13:41 人子要差遣他的使者,把一切使人绊跌的事、以及行不法的事的人、都从他国里薅出来,

新译本太13:41 那时,人子要差派他的使者,把一切使人犯罪的事和不法之徒,从他的国中拔掉,

现代译太13:41 人子要差遣他的天使,把他国度里那些使人犯罪和一切作恶的人都抓起来,

当代译太13:41 我要差天使,把一切引人犯罪和作孽的人,从他的国里挑出来,丢进火里;

思高本太13:41 人子要差遣 的天使,由 的国内,将一切使人跌倒的事,及作恶的人收集起来,

文理本太13:41 人子将遣厥使、由其国中、集诸陷人于罪、及为不法者、

修订本太13:41 人子要差遣他的使者,把一切使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他国里挑出来,

KJV 英太13:41 The Son of man shall send forth his angels, and they shall gather out of his kingdom all things that offend, and them which do iniquity;

NIV 英太13:41 The Son of Man will send out his angels, and they will weed out of his kingdom everything that causes sin and all who do evil.

和合本太13:42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拼音版太13:42 Diū zaì huǒlú lǐ. zaì nàli bìyào āikū qièchǐ le.

吕振中太13:42 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有哀哭和切齿。

新译本太13:42 丢进火炉,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

现代译太13:42 扔在火炉里。在那里,他们要哀哭,咬牙切齿。

当代译太13:42 那时,他们懊悔莫及,只有切齿哀痛。

思高本太13:42 扔到火窑 ;在那里要有哀号和切齿。

文理本太13:42 投之火炉、在彼有哀哭切齿者矣、

修订本太13:42 丢在火炉里,在那里要哀哭切齿了。

KJV 英太13:42 And shall cast them into a furnace of fire: there shall be wailing and gnashing of teeth.

NIV 英太13:42 They will throw them into the fiery furnace, where there will be weeping and gnashing of teeth.

和合本太13:43那时,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拼音版太13:43 Nàshí yì rén zaì tāmen fù de guó lǐ, yào fāchū guāng lái, xiàng taìyáng yíyàng. yǒu er ke tīng de, jiù yīngdāng tīng.

吕振中太13:43 那时义人必在他们的父国里射发光辉、如同太阳。有耳的应当听。

新译本太13:43 那时,义人在他们父的国中,要像太阳一样的照耀。有耳的,就应当听。

现代译太13:43 那时候,义人在他们天父的国度里,将好像太阳发射光辉。有耳朵可听的,都听吧!」

当代译太13:43 而义人却要在他们天父的国里发出像太阳一样灿烂的光辉。有耳可听的,就要留心。

思高本太13:43 那时,义人要在他们父的国 ,发光如同太阳。 有耳的,听罢!」

文理本太13:43 时、义者在其父之国、辉光如日、有耳者宜听焉、○

修订本太13:43 那时,义人要在他们父的国里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有耳的,就应当听!"

KJV 英太13:43 Then shall the righteous shine forth as the sun in the kingdom of their Father. Who hath ears to hear, let him hear.

NIV 英太13:43 Then the righteous will shine like the sun in the kingdom of their Father. He who has ears, let him hear.

和合本太13:44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他藏起来。欢欢喜喜的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

拼音版太13:44 Tiānguó hǎoxiàng bǎobeì cáng zaì dì lǐ. rén yùjiàn le, jiù bǎ tā cáng qǐlai. huān huānxǐ xǐ de qù biànmaì yīqiè suǒyǒude mǎi zhè kuaì dì.

吕振中太13:44 「天国好像宝贝藏在田地里。人遇见(或译∶寻见)了,就藏起来;由于欢喜的缘故、就去卖了他所有的,来买那田地。

新译本太13:44 “天国好像藏在田里的宝贝,有人发现了,就把它藏起来,高高兴兴地离去,变卖了他的一切,来买那田地。

现代译太13:44 「天国好比财宝藏在田地里。有人发现了,就把它掩盖起来,然后很高兴地把自己所有的都变卖了,去购买那块田地。

当代译太13:44 天国正像一个埋在地里的宝藏;有人发现了,就把它埋好,然后欢天喜地的变卖他的财产,买了这块地,为了取得这宝藏。

思高本太13:44 「天国好像是藏在地 的宝贝;人找到了,就把他藏起来,高兴地去卖掉他所有的一切,买了那块地。」

文理本太13:44 天国犹宝藏于田、人遇而掩之、喜而归、售所有、以市斯田、○

修订本太13:44 "天国好比宝贝藏在地里,人发现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

KJV 英太13:44 Again,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like unto treasure hid in a field; the which when a man hath found, he hideth, and for joy thereof goeth and selleth all that he hath, and buyeth that field.

NIV 英太13:44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like treasure hidden in a field. When a man found it, he hid it again, and then in his joy went and sold all he had and bought that field.

和合本太13:45天国又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

拼音版太13:45 Tiānguó yòu hǎoxiàng mǎimaì rén, xúnzhǎo hǎo zhūzi.

吕振中太13:45 「天国又好像商人寻找好珠子。

新译本太13:45 “天国好像一个商人,搜罗宝贵的珍珠。

现代译太13:45 「天国又好比一个商人寻找贵重的珍珠。

当代译太13:45 天国正像一个商人,四处搜购珍珠。

思高本太13:45 「天国又好像一个寻找完美珍珠的商人;

文理本太13:45 又天国犹贾求美珠、

修订本太13:45 "天国又好比商人寻找好的珍珠,

KJV 英太13:45 Again,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like unto a merchant man, seeking goodly pearls:

NIV 英太13:45 "Again,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like a merchant looking for fine pearls.

和合本太13:46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

拼音版太13:46 Yùjiàn yī kē zhòngjià de zhūzi, jiù qù biànmaì tā yīqiè suǒyǒude, mǎi le zhè kē zhūzi.

吕振中太13:46 寻见(遇见)了一颗宝贵的珠子,就去变卖他所有的一切,来买了它。

新译本太13:46 他发现了一颗极贵重的珍珠,就离去,变卖了他的一切,来买那颗珍珠。

现代译太13:46 当他发现了一颗极贵重的珍珠,就去卖掉他所有的一切,来购买那颗珍珠。」

当代译太13:46 当他找到了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时,就变卖了一切的产业,把它买下来。

思高本太13:46 他一找到一颗宝贵的珍珠,就去,卖掉他所有的一切,买了它。」

文理本太13:46 遇一重值者、则往鬻所有以市之、○

修订本太13:46 发现一颗贵重的珍珠,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下这颗珍珠。"

KJV 英太13:46 Who, when he had found one pearl of great price, went and sold all that he had, and bought it.

NIV 英太13:46 When he found one of great value, he went away and sold everything he had and bought it.

和合本太13:47天国又好像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水族。

拼音版太13:47 Tiānguó yòu hǎoxiàng wǎng sā zaì hǎi lǐ, jùlǒng gèyàng shuǐzú.

吕振中太13:47 「天国又好像拖网撒在海里,聚拢着各样的水族。

新译本太13:47 “天国又好像一个网,撒在海里,网到各样的鱼。

现代译太13:47 「天国又好比鱼网撒在湖里,捕捉各样的鱼类。

当代译太13:47 天国正像一个渔夫在撒网,要捕捉各种的鱼。

思高本太13:47 「天国又好像撒在海 的网,网罗各种的鱼。

文理本太13:47 又天国犹罟施于海、集诸水族、

修订本太13:47 "天国又好比网撒在海里,聚拢各种鱼类,

KJV 英太13:47 Again,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like unto a net, that was cast into the sea, and gathered of every kind:

NIV 英太13:47 "Once again,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like a net that was let down into the lake and caught all kinds of fish.

和合本太13:48网既满了,人就拉上岸来;坐下,拣好的收在器具里,将不好的丢弃了。

拼音版太13:48 Wǎng jì mǎn le, rén jiù lā shang àn lái. zuò xià, jiǎn hǎo de shōu zaì qìjù lǐ, jiāng bù hǎo de diūqì le.

吕振中太13:48 网既满了,人就拉上摊来,坐下,收取好的在桶子里,把坏的丢在外面。

新译本太13:48 网满了之后,人就把网拉上岸,坐下来把好的拣出,收藏起来,不好的就丢在外面。

现代译太13:48 网一满,渔夫把它拉上来,坐在岸上,把鱼儿分类,拣好的放在桶里,坏的就扔掉。

当代译太13:48 网满了,他就把它拉上岸,然后坐下来挑选,好的就收起来,不好的就丢掉。

思高本太13:48 网一满了,人就拉上岸来,坐下,拣好的,放在器皿 ;坏的,扔在外面。

文理本太13:48 既盈、则曳于岸、坐而择其美者入器、恶者则弃之、

修订本太13:48 网一满,人们就把它拉上岸,坐下来,拣好的收在桶里,不好的丢掉。

KJV 英太13:48 Which, when it was full, they drew to shore, and sat down, and gathered the good into vessels, but cast the bad away.

NIV 英太13:48 When it was full, the fishermen pulled it up on the shore. Then they sat down and collected the good fish in baskets, but threw the bad away.

和合本太13:49世界的末了也要这样。天使要出来,从义人中把恶人分别出来,

拼音版太13:49 Shìjiè de mòliǎo, ye yào zhèyàng. tiānshǐ yào chūlai, cóng yì rén zhōng, bǎ è rén fēnbié chūlai,

吕振中太13:49 恶人在今世之完结也必这样。天使必出来,把恶人从义人中分别出来,

新译本太13:49 这世代终结的时候,也是一样。那时天使要出去,把恶人从义人中分别出来。

现代译太13:49 世界的末日也像这样:天使要出去,从好人中把坏人分别出来,

当代译太13:49 世界的末日,也是这样。天使要把坏人从义人中拣出来,丢在火里。那时候,坏人必然切齿哀痛。

思高本太13:49 在今世的终结时,也将如此:天使要出去,把恶人由义人中分开,

文理本太13:49 世末亦然、天使将出、自义者中、区别恶者、

修订本太13:49 世代的终结也要这样:天使要出来,把恶人从义人中分别出来,

KJV 英太13:49 So shall it be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the angels shall come forth, and sever the wicked from among the just,

NIV 英太13:49 This is how it will be at the end of the age. The angels will come and separate the wicked from the righteous

和合本太13:50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拼音版太13:50 Diū zaì huǒlú lǐ. zaì nàli bìyào āikū qièchǐ le.

吕振中太13:50 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有哀哭和切齿。」

新译本太13:50 丢进火炉,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

现代译太13:50 投在炎热的火炉里。在那里,他们要哀哭,咬牙切齿。」

当代译太13:50 世界的末日,也是这样。天使要把坏人从义人中拣出来,丢在火里。那时候,坏人必然切齿哀痛。

思高本太13:50 把他们扔在火窑 ; 在那里要有哀号和切齿。

文理本太13:50 投之火炉、在彼有哀哭切齿矣、○

修订本太13:50 丢在火炉里,在那里要哀哭切齿了。"

KJV 英太13:50 And shall cast them into the furnace of fire: there shall be wailing and gnashing of teeth.

NIV 英太13:50 and throw them into the fiery furnace, where there will be weeping and gnashing of teeth.

和合本太13:51耶稣说:“这一切的话你们都明白了吗?”他们说:“我们明白了。”

拼音版太13:51 Yēsū shuō, zhè yīqiè de huà, nǐmen dōu míngbai le ma. tāmen shuō, wǒmen míngbai le,

吕振中太13:51 「这一切你们都领悟了么?」他们对他说∶「都领悟了。」

新译本太13:51 “这一切你们明白吗?”他们回答:“明白。”

现代译太13:51 耶稣问他们:「这些话你们都明白吗?」他们回答:「都明白。」

当代译太13:51 你们明白了吗?”“我们明白了。”

思高本太13:51 这一切你们都明白了吗?」他们说:「是的」。

文理本太13:51 凡此、尔皆悟乎、对曰、然、

修订本太13:51 耶稣说:"这一切的话你们都明白了吗?"他们对他说:"明白了。"

KJV 英太13:51 Jesus saith unto them, Have ye understood all these things? They say unto him, Yea, Lord.

NIV 英太13:51 "Have you understood all these things?" Jesus asked. "Yes," they replied.

和合本太13:52他说:“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

拼音版太13:52 Tā shuō, fán Wénshì shòu jiào zuò tiānguó de méntǔ, jiù xiàng yī ge jiā zhǔ, cóng tā kù lǐ ná chū xīn jiù de dōngxi lái.

吕振中太13:52 他对他们说∶「故此每一个经学士受教为门徒归于天国的、就像一个做家主的人,从他库房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

新译本太13:52 耶稣说:“所以,每一个作天国门徒的经学家,就像家主从宝库中拿出新和旧的东西来。”

现代译太13:52 耶稣说:「这麽说来,每一个经学教师成为天国的门徒,就像一家的主人从他的库房里搬出新和旧的东西来。」

当代译太13:52 “熟读圣经的律法教师,接受天国的道理之后,就像一个财主,能从他丰富的仓库里,拿出新的和旧的财物。”

思高本太13:52 他就对他们说:「为此, 凡成为天国门徒的经师, 就好像一个家主,从他的宝库 ,提出新的和旧的东西。」

文理本太13:52 曰、故凡士子为天国之徒者、如家主由其库中出新旧之物焉、○

修订本太13:52 他对他们说:"凡文士学习作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的主人从他库里拿出新的和旧的东西来。"

KJV 英太13:52 Then said he unto them, Therefore every scribe which is instructed unto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like unto a man that is an householder, which bringeth forth out of his treasure things new and old.

NIV 英太13:52 He said to them, "Therefore every teacher of the law who has been instructed about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like the owner of a house who brings out of his storeroom new treasures as well as old."

和合本太13:53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就离开那里,

拼音版太13:53 Yēsū shuō wán le zhèxie bǐyù, jiù líkāi nàli,

吕振中太13:53 耶稣讲完了这些比喻,就离开那里;

新译本太13:53 耶稣讲完了这些比喻,就离开那地方。

现代译太13:53 耶稣讲完了这些比喻,离开那地方,

当代译太13:53 耶稣讲完了这些比喻,就离开那里,回到家乡,在会堂里教训人。

思高本太13:53 耶稣讲完了这些比喻,就从那里走了。

文理本太13:53 耶稣既竟斯喻、去彼、

修订本太13:53 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就离开那里,

KJV 英太13:53 And it came to pass, that when Jesus had finished these parables, he departed thence.

NIV 英太13:53 When Jesus had finished these parables, he moved on from there.

和合本太13:54来到自己的家乡,在会堂里教训人,甚至他们都希奇,说:“这人从哪里有这等智慧和异能呢?

拼音版太13:54 Lái dào zìjǐ de jiāxiāng, zaì gōngtáng lǐ jiàoxun rén, shènzhì tāmen dōu xīqí shuō, zhè rén cóng nàli yǒu zhè deng zhìhuì, hé yìnéng ne.

吕振中太13:54 来到自己家乡,在他们的会堂里教训他们,以致他们都惊骇说∶「这个人从哪里得了这智慧和这些异能呢?

新译本太13:54 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在会堂里教导人,众人都惊奇,说:“这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现代译太13:54 回到自己的家乡。他在会堂里教导人;听见的人都很惊讶,说:「他从哪里得到这样的智慧?他还行神迹呢!

当代译太13:54 同乡们都觉得很希奇,便议论纷纷:“他从哪里得到这种智慧?是谁给他这种神奇的能力呢?

思高本太13:54 他来到自己的家乡,在会堂 教训人,以致人们都惊讶说:「这人从那里得了这样的智慧和奇能?

文理本太13:54 至故土、在会堂训诲、众奇之曰、斯人何由得斯智慧异能乎、

修订本太13:54 来到自己的家乡,在会堂里教导人,以致他们都很惊奇,说:"这人哪来这样的智慧和异能呢?

KJV 英太13:54 And when he was come into his own country, he taught them in their synagogue, insomuch that they were astonished, and said, Whence hath this man this wisdom, and these mighty works?

NIV 英太13:54 Coming to his hometown, he began teaching the people in their synagogue, and they were amazed. "Where did this man get this wisdom and these miraculous powers?" they asked.

和合本太13:55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他母亲不是叫马利亚吗?他弟兄们不是叫雅各、约西(有古卷作“约瑟”)、西门、犹大吗?

拼音版太13:55 Zhè bú shì mùjiang de érzi ma. tā mǔqin bú shì jiào Mǎlìyà ma. tā dìxiōng men bú shì jiào Yǎgè, Yuēxī, ( yǒu gǔ juàn zuò Yūesè ), Xīmén, Yóudà ma.

吕振中太13:55 这不是那木匠的儿子么?他母亲不是叫马利亚,而他弟兄叫雅各、约瑟、西门、犹大么?

新译本太13:55 他不是木匠的儿子吗?他母亲不是马利亚,他弟弟不是雅各、约瑟、西门和犹大吗?

现代译太13:55 他不是那个木匠的儿子吗?他的母亲不是马利亚吗?雅各、约瑟、西门,和犹大不都是他的弟弟吗?

当代译太13:55 他不过是木匠的儿子罢了。他的母亲不是马利亚吗?还有他的弟弟雅各、约西、西门、犹大,我们都认得。

思高本太13:55 这人不是那木匠的儿子吗?他的母亲不是叫玛利亚,他的弟兄不是叫雅各伯,若瑟,西满和犹达吗?

文理本太13:55 此非木工之子乎、其母非名马利亚、其兄弟非雅各约西西门犹大乎、

修订本太13:55 这不是那木匠的儿子吗?他母亲不是叫马利亚吗?他兄弟们不是叫雅各、约瑟、西门、犹大吗?

KJV 英太13:55 Is not this the carpenter's son? is not his mother called Mary? and his brethren, James, and Joses, and Simon, and Judas?

NIV 英太13:55 "Isn't this the carpenter's son? Isn't his mother's name Mary, and aren't his brothers James, Joseph, Simon and Judas?

和合本太13:56他妹妹们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吗?这人从哪里有这一切的事呢?”

拼音版太13:56 Tā meìmei men bú shì dōu zaì wǒmen zhèlǐ ma. zhè rén cóng nàli yǒu zhè yīqiè de shì ne.

吕振中太13:56 他妹妹们不是都在我们这里么?这个人从哪里得了这一切呢?」

新译本太13:56 他妹妹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吗?他这一切是从哪里来的呢?”

现代译太13:56 他的妹妹们不都住在我们这里吗?他这一切究竟从哪里来的呢?」

当代译太13:56 他的累累不也是住在这里吗?究竟他从哪里得来这一身本领呢?”

思高本太13:56 他的姊妹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吗?那麽他的这一切是从那里来的呢?」

文理本太13:56 其姊妹非与我比邻乎、斯焉得斯耶、

修订本太13:56 他姊妹们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吗?他这一切是从哪里来的呢?"

KJV 英太13:56 And his sisters, are they not all with us? Whence then hath this man all these things?

NIV 英太13:56 Aren't all his sisters with us? Where then did this man get all these things?"

和合本太13:57他们就厌弃他(“厌弃他”原文作“因他跌倒”)。耶稣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拼音版太13:57 Tāmen jiù yànqì tā. ( yànqì tā yuánwén zuò yīn tā diēdǎo ) Yēsū duì tāmen shuō, dàfán xiānzhī, chúle ben dì ben jiā zhī waì, méiyǒu bú beì rén zūnjìng de.

吕振中太13:57 就跟他格格不入。耶稣对他们说∶「神言人除了在他家乡和他本家之外,没有不受尊敬的。」

新译本太13:57 他们就厌弃耶稣。耶稣对他们说:“先知除了在本乡本家之外,没有不受人尊敬的。”

现代译太13:57 於是他们厌弃他。耶稣对他们说:「在本乡本家以外,先知没有不受人尊敬的。」

当代译太13:57 他们就都看不起他。耶稣告诉他们:“先知除了在本族本乡以外,没有不受人尊敬的。”

思高本太13:57 他们就对他起了反感。耶稣却对他们说:「先知除了在自己的本乡本家外,没有不受尊敬的」

文理本太13:57 遂厌弃之、耶稣曰、先知在故土室家外、莫不尊焉、

修订本太13:57 他们就厌弃他。耶稣对他们说:"先知除了在本乡和自己的家之外,没有不被尊敬的。"

KJV 英太13:57 And they were offended in him. But Jesus said unto them, A prophet is not without honour, save in his own country, and in his own house.

NIV 英太13:57 And they took offense at him. But Jesus said to them, "Only in his hometown and in his own house is a prophet without honor."

和合本太13:58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

拼音版太13:58 Yēsū yīnwei tāmen bú xìn, jiù zaì nàli bù duō xíng yìnéng le.

吕振中太13:58 因了他们不信、耶稣在那里就没有行许多异能。

新译本太13:58 因为他们不信,他就不在那里多行神迹了。

现代译太13:58 因为他们不信,他在那里没有行很多神迹。

当代译太13:58 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没有在那里行甚麽神迹。

思高本太13:58 他在那里,因为他们不信,没有多行奇能。

文理本太13:58 耶稣在彼、不多行异能、以其不信故也、

修订本太13:58 耶稣因为他们不信,没有在那里行很多异能。

KJV 英太13:58 And he did not many mighty works there because of their unbelief.

NIV 英太13:58 And he did not do many miracles there because of their lack of faith.

马太福音第13章-灵修版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三章   太 13:2-3> 比喻奥妙引兴趣,真心寻求人聪明,懒惰顽固听不见,你是前者?或后者? 

  13:2-3 耶稣对会众说话时用很多比喻,用一些熟悉的事物来对比不熟识的事情,帮助我们藉日常的事物和关系来明白属灵的道理。比喻引起听众发现真理的兴趣,同时向那些懒惰、顽固的人隐藏真理,使他们看不见,对于诚心寻求的人,真理就变得明显清楚了。我们一定要小心,看比喻要避免把原来不是比喻的意思强加进去。除非耶稣特别指明,通常每一个比喻只有一个喻意而已。 

  太 13:8> 播种栽培是农夫的工作,可发芽生长人却不能掌握;属灵农夫的工作又如何? 

  13:8 这个比喻对属灵的“农夫”,就是教导、传福音和引导别人的人,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农夫撒种,并非所有种子都能够发芽生长,都有相同程度的成长和收成。你尽管去忠心地教导真理,即使不常看见有果效,也不要失望,我们不能以数学的方法来强解真理,即结好果子的比率是四分之一。神使用你说的话去带领别人到祂那里,就是圣灵的神迹了。 

  太 13:9> 你听过风的呼唤吗?你留意到海浪的拍子吗?还有…… 

  13:9 人的耳朵可以听见许多声音,但这里的“听”含有一种更深入的意思,是指属灵的领悟。倘若你真诚地寻求神的旨意,就有属灵的听觉,而这些比喻将会使你有新的领悟。 

  太 13:10> 讲比喻不是会叫真理变得更复杂吗? 

  13:10 主耶稣讲比喻时,没有向真诚的寻求者隐藏真理,对于接受属灵真理的人,这些比喻使真理变得容易明白,但对于其他人,这些比喻只是一些没有意义的故事。这样既可以让耶稣用属灵的食物喂养饥饿的人,同时又可以避过仇敌的陷阱。 

  太 13:12> 灵命成长,也如逆水行舟? 

  13:12 这两句说话的意思是我们有责任好好运用我们所拥有的,当人拒绝耶稣,刚硬的心就会令他们失去仅有的领悟力。 

  太 13:22> 我既爱主的信息,也舍不得今世的一切…… 

  13:22 要同意基督的教导却又不打算遵行,并不困难。我们很容易责备别人对今生的忧虑,或怒骂金钱迷惑人心,自己却仍然过着原来的生活,不打算改变什么。在与神同在的永生里,你现在的忧虑合理吗?如果你能得到一切你想要的东西,却失去与神同在的永生,那这等东西还值得弄到手吗? 

  太 13:23> 好“土”、坏“土”会集于一身? 

  13:23 这四种土壤代表人对神信息的不同反应,不同的反应是由于不同的预备状态。有些人刚硬,有一些肤浅,一些因为旁骛而被纷扰,有一些接受。神的道如何在你的生命里扎根呢?你是哪一类型的土壤呢? 

  太 13:24-29> 人总以为天国在某个地方,其实…… 

  13:24-29 这一章所有的比喻都是教导我们关于神和祂的国度,解释这国度实在与我们的期望相反,天国并不是地理上的某个地方,而是由神掌管的属灵领土,那里我们可以得着神的永生,当我们相信耶稣基督为救主,就已加入了这国度。 

  太 13:30> 审判来时,你将无所遁形
──马太福音第13章啊,真的好吓人…… 

  13:30 神对世人的收割
──马太福音第13章审判快要来临,我们要好好准备自己,肯定自己的信仰是真诚的。 

  太 13:31-32> 传福音,有传道人;栽培工作,有导师……我也可以为天国的成长做点事? 

  13:31-32 芥菜种在蔬菜种子中是最小的,耶稣藉着这个例子来说明天国在开始的时候是很微小的,但会渐长,产生大果效。 

  太 13:33> 看似微小的酵,潜力可真大,你想天国是如此吗? 

  13:33 在其他经文中,“酵”常常是一个邪恶或不洁净的象征,这里却是长大的正面象征,虽然只用少量的“酵”,就能使面团发起来。同样天国开始时,也是很微小,几乎看不见,但会很快长大,并且大大影响这个世界。 

  13:40-43 世界的末日时,天使将会把邪恶从善良中分别出来。今天的教会里有真实和虚假的信徒,但我们要谨慎,不应自己审判,因为只有基督方有最后审判的资格。批判别人,可能会破坏了一些好“植物”,论断自己对神的回应比批判别人更加重要! 

  太 13:42> 若等到审判来到才懂得哀哭切齿,那怕…… 

  13:42 马太常常用哀哭切齿来表达要来的审判。哀哭表示忧伤、懊悔,切齿是一种极度忧虑和痛苦的反应。有人说自己并不在乎死后的情况,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所讲的是什么,他们将要因为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和对神的冷漠而遭受刑罚。 

  太 13:43> 信与不信的下场大有分别,那是…… 

  13:43 接受神的教导,站在神的立场,活在光明中的人,跟那些接受祂审判的人成了强烈的对比(参但 12:3 )。 

  太 13:44-46> 既想得到永生,又舍不得人生,若说变卖所有,则…… 

  13:44-46 天国比宝藏、珍珠更贵重,我们一旦发现了天国,就要像那寻宝的人和买珍珠的商人一样,放弃所有的东西来换取天国。 

  太 13:47-49> 谁可以进到天国,由你我作主? 

  13:47-49 撒网的比喻跟稗子的比喻有一样的意思,我们服从神,向别人讲述祂的恩典和善良,但我们不能指出谁是天国的一分子,谁不是,这个拣选将会在末日的审判时,由那些比我们更有资格的永恒者来执行。 

  太 13:52> 如果新的东西是指耶稣的教导,那我就不要旧的东西了…… 

  13:52 旧约指向弥赛亚,耶稣常常确认旧约的权威和适切性。任何人明白神在旧约中所启示的真理,就是得着一个真实的宝藏;至于那些明白耶稣所讲关于天国的教导的人,更是得着双重的益处,因为那是耶稣启示的一个新的宝藏。旧的教导和新的教导,都给我们信心和在地上生活的实际指引,但是宗教领袖陷于旧的教导中而不理新的教导,他们要寻找的是一个以审判作前导的未来国度。耶稣教导天国现在已降临,审判则在将来。他们却不信,欲透过军事对抗寻找短暂属地的国度。他们蒙住自己的心,对耶稣及其教导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根本不明白耶稣带来的属灵教训。 

  拿撒勒人厌弃耶稣 

  太 13:55> 同乡不是应感到亲近点儿?可你看耶稣家乡的人…… 

  13:55 耶稣的乡亲们自幼已认识耶稣,熟识祂的家人,他们的环境太相近了,因此他们不相信耶稣的信息。祂以先知身分来到他们那里,挑战他们对祂那不受欢迎的属灵真理作出回应。他们无法超越人的角度,所以不接受这永恒的信息。 

  太 13:57> 被人厌弃实在不好受,你也尝过?谁可以明白你? 

  13:57 耶稣不是第一个被本乡人拒绝的先知,耶利米也曾经历过被本乡人拒绝的滋味,甚至被自己的家人拒绝(参耶 12:5-6 )。 

  太 13:58> 我们都信,就是信得不太稳定…… 

  13:58 耶稣在家乡很少行神迹,因为人们不信。不信叫人看不见真理,夺去人的盼望,这些人就失去弥赛亚。你的信心合乎标准吗?你看不见神的工作,很可能因为你不相信神。相信神,祈求神在你生命中做大事,期待祂工作。用信心的眼睛看神的作为吧!
──马太福音第13章《灵修版圣经注释》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马太福音第13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三章   F 耶稣用比喻教训人(十三 1 ~ 53 ) 

  虽然前面有些简短的故事实际上就是比喻(如:五 25 ~ 26 ,十一 16 ~ 19 ,十二 43 ~ 45 ),可是“比喻”一词在马太福音里正式出现这才是第一次。这次马太搜集了八个比喻,编辑成了第三部耶稣教训集锦(见导论Ⅴ “马太福音的结构”第 (iii) 段 ,原书 58 ~ 59 页),其中有三个比喻他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还穿插了耶稣说明使用比喻的目的,比马可第四章类似的述显得更丰富多样;不过,无论从各个不同部分的构思上看,抑或从全章精心安排的结构上看,都可清楚地看出一个连贯的整体。 

  第十一至十二章述了由于对耶稣的态度不同,人们之间的分裂日益加深,到十二 46 ~ 50 发展成了真正的门徒与所有其他人之间的尖锐对立。这分裂的主题以及怎么有人响应、接受耶稣的信息而另一些人却拒绝它,这些题目仍是本章的主题,所讲的比喻正是要对前面揭示的各种态度作解释。 

  从全章结构的安排上就已经看出了听众分为两类:撒种人的比喻是公开对着“许多人”讲的( 1 ~ 3 节);而对该比喻含义的解释,和为什么要用比喻教训人,却是单独同门徒们讲的( 10 ~ 11 节)。而后,又对“众人”讲了一些比喻( 34 节),然后又离开了他们( 36 节),单独向门徒作第二次解释并讲述另一些比喻,地点是在祂第 1 节离开的“房子”里。麻木不仁、全无反应的群众与单独受教聆听解释的门徒显然是被区分开了,这区别在 11 ~ 17 节里有清楚的说明。 

  从比喻的内容上也能看出区分和对立。通常人称这些比喻为“神国的比喻”,因为它们确实个个谈及“天国”(见导论Ⅳ B “基督论”第 (iii) 段 ,对天国的注释)。比喻讲到沃土和瘠土的区别,好庄稼和蒺藜的区别,好鱼和坏鱼的区别,因为这些比喻的主题还是人对传讲神国所持态度的问题;至于发现宝贝和找到珍珠的人之所以令人惊叹,就是因为他们的做法与其他人完全不同;第 52 节里的那位文士则高于其他只能制作旧东西的那些家主。天国的力量不断增长( 31 ~ 33 节),天国的“奥秘”( 11 节)之所以是“奥秘”,只因不是人尽皆知。如此重大的奥秘都要显示给世人,作这件圣工的神的代理人又是如此强大,可是就这样,还是有人麻木不仁、无动于衷
──马太福音第13章为什么?这些比喻的目的就是要来解释这样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比喻可分别归纳如下: 

  引言性的比喻:撒种的比喻( 1 ~ 9 节) 

  插议:用比喻的目的( 10 ~ 17 节) 

  解明撒种的比喻( 18 ~ 23 节) 

  三个生长的比喻:稗子的比喻( 24 ~ 30 节) 

  芥菜种的比喻( 31 ~ 32 节) 

  面酵的比喻( 33 节) 

  插议:用比喻的目的( 34 ~ 35 节) 

  解明稗子的比喻( 36 ~ 43 节) 

  另外三个比喻:藏宝的比喻( 44 节) 

  寻珠的比喻( 45 ~ 46 节) 

  撒网的比喻( 47 ~ 50 节) 

  结语性的比喻:家主( 51 ~ 53 节) 

  i 及 iii. 撒种的比喻(十三 1 ~ 9 、 18 ~ 23 ) 

  这个比喻故事讲完之后没有紧接着解释它,而是先解释:为什么需要解释?应该向谁解释( 10 ~ 17 节)?这样安排不仅合理,且能简化我们的学习过程,使我们不必每学一个比喻,就同时学一遍解释。 

  时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种看法,即这个比喻的本意并不像第 18 ~ 23 节所说的意思,因此这段解释并非出自耶稣之口,乃是后来基督徒重述这个故事时所作。一般来讲,一个比喻很容易有不同的解释,不过四部福音书里的比喻,或通过词句本身,或通过传讲的方式,大都已将喻意释明,不像本章中的三个比喻,还专门附有详细的解释(见 P. B.

  Payne, GP , I, pp.171 ~ 172 );至少马太说得清楚,耶稣确曾辅导祂的门徒们来理解祂的比喻(十三 10 ~ 18 、 36 、 51 ,十五 15 以下)。 

  彭巴顿对这段解释的真实性做了细密周详的考证(同上, 163 ~ 207 页)。解释如果与比喻的喻意契合,自然认定它是耶稣所作,毫无疑问,我们将在下面的注释里谈这个问题。在这里,让我们先记住格哈森的谨慎结论 171 ,他说:“比喻和解释之契合有如天衣之无缝。” 

  有人认为这段解释也“带有喻意性”。宇力赫( Ju/licher )坚持一个比喻里只有一个中心意思,但是近来越多的学者已不这样认为,反之,承认有时一些细琐的描述都可能有重要的含义。如果真是这样,撒种的比喻就应属此类,它的四重结构不仅强调沃土与瘠土之别,还强调种子撒下去的不同遭遇和后果。 

  耶稣的比喻有如精雕细刻的宝石,第 19 ~ 23 节的解释应找出它五颜六色闪闪发光的各个部位,这时解释不能任意自造喻意(比如说在撒种人身上和收成上作文章等),只能紧扣比喻本身而说明之。 

  比喻的全部宗旨,在探讨一些细节之后便可作出最好的阐释。 

  1 ~ 2.   那房子 (设想就是八 14 ,九 10 、 28 所说的)在本节和第 36 节里所起的作用,就是把向众人讲道与向少数人进行解释和深入讲解(见本章的引言)这两种场合,严格地区分开来。耶稣坐着教训人(见五 1 ~ 2 的注释 ), 许多人 聚集在岸边聆听祂的讲话,这是一幅十分动人的图画,这场面可能是该阶段耶稣传道活动中所常见的,十分生动地表现出耶稣的权柄已为门徒以外的许多普通犹太人所承认(参七 28 ~ 29 )。 

  3 ~ 8.  撒种人所遇到的情况是很正常的(见 Jeremias, PJ , pp.11 ~ 12 ),几种条件可能同时存在于一片地里;遭损的比例如此之大(固然四种类型在数量上并非完全均衡),可能是故意夸大以凸显比喻的主旨吧。落在好土里的种子所得产量如此之高,可能也是夸张的手法,专家们由于估算的方法不同,对标准产量是多少的说法也不尽相同 172 。不过,比喻的主旨不在于产量,而在于种子的遭遇大不相同,这是有专门寓意的一个故事,而不是对巴勒斯坦农业概况的一篇论述。 

  9.  请看十一 15 的注释 。定式在这里和在其他地方一样,号召大家不仅要明白,而且要身体力行。 

  18.  比喻的“标题”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撒种人 根本不是注意的焦点,后面连提都不提他了。种子和土壤才是主题之所在。 

  19 ~ 23.  解释比喻时,显得有不很贴切的地方,并不是因为比喻的主旨和解释的重点之间有了分歧,而是由于解释本身的用词。四种情况,正如比喻的含义所示,讲的是人们对所听的道具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因为他们 听的道 都是一样的。区分它们的公式,在比喻中用的是“ 有 落在……的”,到了解释里公式变为“ 撒在 ……的”(自然指的也是种子,不能误解为承受种子的土地) 173 。这样,解释中的四种情况才恰如其分地与比喻中的四种情况相配(第一种情况除外)。这一点点拐弯无碍真正的理解,因为讲的是同样的种子与不同类型的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19.   天国的道理 的提法只见于马太福音的这一节,请参看“天国的福音”(四 23 传道的概述(四 23 ~ 25 ) } )的注释。 明白 不仅是理性上的理解,请看七 24 以下一段所讲,听道和“行”道之间的区别。道理如果只是 听 ,就容易被 那恶者 夺去。那只是一架不能起动的机器了。 

  20 ~ 21.  即使行了,也不一定就能行到底。这里用的词是 欢喜领受 (不是“明白”),但是若不明白,不下决心,欢喜也不能持久: 暂时的 就是这个意思。 患难 是外界带给人的苦痛, 逼迫 是预谋加害于人,且通常出于宗教动机。 跌倒 (参五 29 ~ 30 )不是慢慢地失去兴趣,而是承受不住压力而一下子就垮掉了。 

  22.  这回土壤是好的,但长满了其他的植物。 世上 ( aio{n ,即与“神国”相对的当今的一切世事)有两种东西给人,一是 思虑 (参六 25 ~ 34 ,“忧虑”一词与之同根),一是 迷惑 ( apate{ 本意“欺骗”, RSV 选择了其引伸意义“享乐”,不论哪个意义,都表示钱财的诱惑力,外表很丰富美好,其实都是空的),两者都可以将人置于死地。 

  23.  最后一种情况,听道与 明白 结合起来了(参 19 节注释)。结的 实 是什么,没有说,但可以想像,就是在实践中真正承认神的全能,这也正是“天国的道理”的目的之所在。 

  把这个比喻放在耶稣传道活动的环境中讲述,其目的就是来说明,为什么“天国的好消息”所得到的反应是如此不同(见于十一~十二章),从积极热情的接受到斩钉截铁的拒绝。过错不在信息本身,而在聆听信息的人。世人本身太软弱,不能按“天国的道理”所要求的起来行动(他们是受人践踏过的浅土),同时他们又抵挡不住外界巨大的压力(患难和逼迫、世上的思虑和迷惑以及这一切背后的那恶者),所以令人惊愕的,不是怎么有人不结实,而是怎么有人还结实。比喻讲到这里既鼓励了耶稣当时的追随者,也必然鼓舞所有自耶稣以后传讲这福音的人;不可能所有的听众都响应,但一定会有人响应,收获就会丰盛无比。本章 10 ~ 17 节一段话插在比喻和解释之间,它说有人得以知道“天国的奥秘”,而另一些人虽也听了同样的信息,却永远不能明白,这段话与整个段落的主题关系也十分密切。 

  此外,今日还时常用此比喻来号召教会的成员,检查他们在响应神的道方面做得怎样。比喻本身确实也包含这个意图在内(尽管不是主要的),因为比喻对种子不结实的多种原因有精心的描述,并不是在作景色描写。无接受能力、土浅、沉溺于世俗等不仅是“外人”的过错,沃土与瘠土之分也不一定就是指教会内部的成员而言。 

  171 NTS, 14 ( 1967/8 ) , pp.165 ~ 193. 

  172 耶利米亚( PJ , p.150 )与达曼( Dalman )一致,认为三十倍至一百倍的产量均属反常,“超出人间的一切标准”,而彭巴顿( P. B.

  Payne, GP , Ⅰ , pp.181 ~ 186 )则认为其“绝非空想”,因为“这里面有神的恩赐”;参看创世记二十六 12 。 

  173 被动分词 sown 〔(被)撒在……的〕也可以用来指承受种子的地,尽管希腊文这样用并不普遍; JB 便是这样用的,另外彭巴顿( GP , Ⅰ , pp.172 ~ 177 )认为这是亚兰文本的原意。 

  ii. 用比喻的目的(十三 10 ~ 17 ) 

  这段话写于第一个比喻和对它的解释之间,对整章思想的形成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它指出,在蒙受启示的门徒与麻木不仁的愚民之间有一条分界,这个思想是全章内容和结构的中心。 

  10.  从这里开始与前面讲比喻时的不同之处是,这是一段私人之间的谈话,马太可能希望读者理解为在船上进行的,而船在这时已划离了岸边的群众。不过地点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谈话是私人性质的。门徒们所以向耶稣提出问题,并不单因为耶稣刚刚向众人讲了一个比喻,他们要问的是有关比喻的内容。比喻显明耶稣知道祂的听众中有些人无法领悟祂信息的意义,那么,耶稣为什么不把意思明明白白地说清楚,而采用这种隐晦的教训形式呢?这个问题不只与撒种人一个比喻有关,而且涉及由此比喻开始,耶稣所采用的一种新的教训方法。第 34 节说得明白,从此以后,只要有众人跟着耶稣,祂就只用比喻的方式对他们说,直到马太福音结束。(唯一一次重大的例外是第二十三章,不过那一章大部分很难算是“教训”!)从此以后,一切直言无隐的教训只说给门徒们听,而且内容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希腊文的 parabole{ 一词比我们的“比喻”概念要广,七十士译本用它译希伯来词 ma{s%a{l ,这字除比喻外还包括格言谚语、隐言谜语及各类至理名言。耶稣隐晦地讲什么是污秽的话(十五 10 ~ 11 、 15 ),马太也用“比喻”一词称之,在二十四 32 ,比喻更体现为一个“比方”。所以说,用比喻讲话含义高深,解释的时候更要谨慎才对。 

  11.  知道 天国 的真理就是知道 奥秘 。四福音书中只在此出现的希腊词 myste{rion 是保罗很重视的一个词,他用此词表明神的真理只能靠启示得到,并不能凭自然观察而领悟。这里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马太福音第13章神 叫谁知道 ,谁才能明白耶稣所宣讲的神国的实质是什么,从而才能明白比喻里所说的神国的成长、神国的成员、要求以及特别的恩典等等。对敌对者和仅仅出于好奇而来的听众,这些比喻只不过是些故事罢了;只有对 知道奥秘 的人,这些比喻才能使他们所谓的财富大大增值。这样,在 你们 (门徒们)和 他们 (马可福音称之为“外人”的人)之间,有一条注定存在的鸿沟。本节以及 12 、 13 和 16 节都精心选用了对偶句的结构,更强调了世人必然分成两类的意思。 

  12.  资本主义的经济法则(富的越富,穷的越穷)成了讲灵性丰收的“比喻”所使用的原则了。天国的“奥秘”只有那些在灵性上有接受能力的人,即与“外人”相对而言的门徒们才能理解。第 11 节所说的分化,在本节里再次得到强调。按理说, 没有的 ,没法再从他那儿 夺去 什么,可是这里的反论法却用得生动而有力。在接受这样一个在不同段落中出现的警句时,最好不要太看重细节(参二十五 29 ,并参看马可福音四章和路加福音八章中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大同小异的说法)。总之,“夺去”在这里指一个不属天国的“宗教”最终会落得毫无价值。 

  13.  本节的后半部可能影射以赛亚书六 9 ~ 10 ,那里描述的是不接受先知所传神的话语的以色列人。耶稣将自己看作近似先知的角色,祂周围同样聚集着一群麻木不仁的听众,正是这种状况使得用比喻成了教训他们的最合宜的方法。同样的话可以叫“有的人”知道“奥秘”,可是对“不叫知道的”人来说,仍然只是谜语和老生常谈而已,这就是区别。这一节(也是 11 ~ 17 节这一整段)的要点就是,在这种状况下使用比喻最合适,既不阐明主旨,又不点破结果。还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说马太在本节里使用 因 字,是有意来缓和马可那种“为了”的口气,是把比喻当成改变众人麻木不仁、全无反应的手段,而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见 Gundry 的观点, UOT , pp.33 ~ 34 )。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原意,第 13 节孤立来看也许可以这样理解,但是放在整段的上下文中,便不可能这样理解:门徒们的聪慧和群众的愚顽是不断重复、多次肯定、反覆强调过的事实存在,这正是门徒们特殊恩惠的精华所在,比喻对这种状况解释得极为中肯贴切(基于七 6 的原则吗?),根本不是为要改变它。本节及 14 、 15 节中的动词 明白 在前面对第 19 节的注释中有解释:任何人都可以听,但只有门徒能够 明白 。 

  14 ~ 15.  作为第 13 节话语来源的以赛亚书的章节,在这里按照七十士译本的译文完整地被引用。常有人提出说,这两节是后来加到马太的原文上的,此说实不可信 174 。若照马太特有的“公式化引文”格式(见导论Ⅳ A “应验论”第 (i) 段 )来推断,这倒很像是马太自己加上去以加重耶稣话语的含义。引出引文的公式固然与他惯用的格式稍有不同,但同样传达应验的思想。以赛亚书六 9 ~ 10 实际上预言的并非遥远的将来,而是以赛亚本人的经历,但这段经历却形成了一个预表的模式,现正在耶稣身上 应验 ,因耶稣正是在重演旧约先知的角色。 在他们身上正应了 几个字引出的引文陈述一个事实,即耶稣是在一种灵性愚钝的环境中教训人,它并不涉及祂教训的内容;这样用,比用习惯性的目的短语“这是要应验……”要恰当得多。接下来第 15 节里,七十士译本把三个希伯来语的祈使动词(“弄肥”、“弄沈”、“闭上”)一个换成了被动动词,两个换成了主动动词,这样就将他们的麻木不仁归咎于他们自己,而不能怪罪先知(此处即耶稣)了。所以说,这两节与第 13 节一样,强调的既不是耶稣用比喻讲话的目的,也不是这样讲话的后果,而是耶稣讲话当时的景况。 

  16 ~ 17.  第 16 和 13 节相辅相成,用“你们”和“他们”把两种人截然分开了(第 14 ~ 15 节也像马太其他的“公式化引文”一样,即使全部抽掉,也无碍思想的连贯;这两节是马太这位传福音者所添的注)。这种福分(见五 3 ~ 10 对此术语的注释 )在路加福音十 23 ~ 24 里有记载,是在记载了耶稣感谢天父因祂向门徒作了特别的显示之后(=太十一 25 ~ 27 )。两处都强调耳聪目明的门徒与其他人绝不相同这一主题。门徒蒙受特殊的恩典( 有福的 =值得庆贺的;见五 3 ~ 10 注释 ),优越于他们那些不信主的同代人,第 17 节更扩大了比较的范围:连旧约时代的神的仆人(先知和义人
──马太福音第13章与拒听先知所传信息的人相对)都没有看见 你们所看的 。这样,耶稣再次宣布,以色列的一切希望得以应验的时刻,随着祂传道工作的开始已经来到。 

  第 11 ~ 17 节的主题,即天国的奥秘只让门徒知道不让其他人知道,在有些人看来是太具“宿命论”色彩了。可是这段话只描述事实存在的分歧(根据马太福音的记载,这是耶稣传道活动中一个不变的特点),并解释为何在那种情况下用比喻同众人讲话最合适。这段话并不讨论一个人怎能 成为 门徒的问题,换句话说,不讨论一个人怎样才能从一边转到另一边去,更不说这种转变没有可能
──马太福音第13章说到底,门徒也并非天生即门徒,他们也曾是“外人”。有一点说得十分清楚,那就是:靠自然观察不够;灵性上的领悟能力是神 赐给 的( 11 节)。怎么赐给,赐给谁,这些问题都不在这几节的讨论范围之内。 

  174 请看 Gundry, UOT , pp.116 ~ 118 ;从各种文本看,没有一种可以证明这几节原本不存在。 

  iii. 解明撒种的比喻(十三 18 ~ 23 ) 

  见前,在 (i) 撒种人的比喻(十三 1 ~ 9 )后面 。 

  iv 及 vi. 三个有关生长的比喻及解明稗子的比喻(十三 24 ~ 33 、 36 ~ 43 ) 

  现在我们将要研读第二组比喻和解释,与撒种人的比喻和解释一样,中间也被一段文字隔开,再讲论比喻的目的。 

  (a) 稗子的比喻(十三 24 ~ 33 、 36 ~ 43 ) 

  请看第 18 ~ 23 节的注释 ,那里谈到本章中各段解释的真实性的问题。对稗子比喻的解释像对撒种人比喻的解释一样,先要把所谓“有喻意的”那些细节逐一澄清,否则,这个比喻为什么是这样就难以解释清楚了(撒种人的故事就不是所有的细节都落了实)。第 37 ~ 39 节中对细节的落实与比喻的主题完全合拍,故不应被看作不合逻辑而去掉。如果耶稣的意图不是像祂的故事所讲的那样,那么祂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没有另外的答案 \cs18 175 。号召耐心等待在这个故事里是个突出的题目,而解释的后一部分( 40 ~ 43 节)强调的却是到最后人还是要分为两类。这是怎么回事?正因为知道最后的分歧是必然的,所以才要求耐心,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通常把这个比喻看作是在描绘混杂不一的教会现状,那里面真信徒和假信徒混在一起,直到最后审判的时刻才得辨明。其实,在耶稣还亲自传道的时候,说的并不是这个意思。第 38 节指得清楚:田地就是“世界”,不是教会。所以说,这幅油画的画面并非象征教会在戒律方面众说纷纭的情景。耶稣一宣布神国的到来,祂的许多听众便以为,社会马上就要发生骚动性的分裂,人将迅速而严格的区分为“光明之子”和“黑暗之子”(昆兰社团的提法)。可是,情况从外表看却依然如故。比喻中所说的急于要薅出稗子来的要求,就是针对这种情绪而言的。神的国确实带来了分裂,决定性的分裂;尽管这种分裂原则上已经出现,但对其全面的解决还要等到神在最后审判的时刻,不是由人用解决人间分裂的方式所能提前实行的。当然,从在地上建立一个“纯一的教会”的意义上说,这样理解有其实用的价值,不过视野应比这广阔得多。神的国现在还是隐蔽的,但将来它要完美,到那时,现在还难以从“恶者之子”的推里辨认出来的“义人”,将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 43 节),这才是这三个比喻所要讲的。 

  神国的完美在最后审判的时刻就要实现,这个日子的情况集中写在第 40 ~ 43 节里。这段解释从对细节的逐一说明发展到揭示比喻主旨的高潮,言简而意赅。全章的基本点就是世人根本上分为两类,这点在比喻里表现得还很含蓄,到这里就集中地显露出来了。 

  24.   好像 (参 31 、 33 、 44 、 45 、 47 诸节,以及其他用以介绍讲天国的比喻之处)一语,在以上所有情况下使用时,都不是拿天国跟“好像”后面的名词作比较,而是跟整个故事作比较;譬如:天国并不是好像 撒种人 ,而是好像人撒了种子之后产生各种结果的情况。我们可以这样说,“这就好像是神在作工时的情景”。 

  25 ~ 30.  稗子可能是一种叫做毒麦的麦属植物,有毒,抽穗之前与小麦无异。罗马法律规定,对往他人麦地里撒毒麦种的报复行径必严惩不贷,说明比喻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NBD , p.948 )。毒麦长得不密的话,除草时小心一些可以解决,但仍难免以苗当草,若长得密密实实,就可能与小麦盘根错节而无法薅除了 176 。 

  36.  有关 房子 的重要意义,请看第十三章注释的引言部分 。 

  37 ~ 39.  这几节为稗子的比喻,既不作重点说明,又没有总的概述,只提供了详实的词汇表,对理解比喻很有帮助。下面几节将告诉我们, 人子 不仅是撒种的人,而且是收割者的头儿,天国的主人(参二十五 31 以下,那里所说的人子的神圣职责与此处同)。有关 世界 ,请看这部分注释的引言。有关 天国之子 ,这里是褒扬之意。 

  40.  在以下几节,故事向前发展,形成了与二十五 31 ~ 46 (参十三 49 ~ 50 )相似的末世审判的场面。焦点集中在 世界的末了 ,那将是个转折的时刻:神国的暗暗成长已达到顶端, 恶者 的罪恶活动已告终结,原则上以耶稣在地上传道为起始的新纪元已经灿烂辉煌,至美至善。 

  41.  请参照二十四 31 , 人子 差遣 祂的使者 (同时参十六 27 ,二十五 31 )去招聚祂的选民,这项使命与本节所说的使命相辅相成,不可分隔,因为确实存在两类绝不相同的人。 从祂国里挑出来 并不意味“恶者之子”曾存在于祂的国里,只是说当天国达到完美至善之时,是没有地方给他们的(八 12 )。在本节里所说属于人子的 国度 (如:十六 28 ,参二十 21 ),在第 43 节里称“他们父的国”。这并不是两个国(像有的释经者认为,一个在地上,另一个在天上);父神与人子具有共同的属性,这在马太福音中描述最后审判的场面时尤有代表性(参十六 27 ~ 28 ,二十五 31 以下) 177 。 一切叫人跌倒的 (直译为“绊脚石”)和 一切作恶的 都反映希伯来文版西番雅书一 3 (见 RSV 边注)的提法,那里用以表示神末世审判的对象,这里就是指“那恶者之子”( 38 节)。那 叫人跌倒的 不是东西而是人,在十六 23 里耶稣曾用同样的字眼来说彼得(十八 6 所用的也是同根动词)。 

  42.   火炉 的形象是比喻本身所要求的( 30 节表示,在木柴缺乏时,稗子是有用的燃料);火炉在新约中使用,并不代表地狱( 火 则不同,时常用来代表地狱)。对 哀哭切齿 的理解,请看八 12 的注释 。 

  43.  “天国之子”最终将享天国的荣耀,这里的描述反映了但以理书十二 3 的话,先前他们“一起成长”时是“隐藏着”,现在则要像太阳一样的发出光来。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对这句话的理解请看十一 15 的注释 。 

  (b) 芥菜种的比喻(十三 31 ~ 32 ) 

  本节和 33 节里都用了 好像 一词,对其理解请看十三 24 的注释 。拿来比较的并不是一粒芥菜种,而是种子种下之后发生的情况。芥菜种固然并非是人所知道的种子里最小的,不过用它来作比喻,就是为了说明东西是极其微小的(参十七 20 ,以及 Mishnah, Niddah 5:2 等)。比喻的要点,是拿一粒微小的种子和它结出的 比各样菜都大 的结果相比,是拿一棵长成的芥菜(一般可达约 三米 之高)和菜园中的其他蔬菜相比。称芥菜为 \cs9 树 是一种夸大,表明耶稣在说话的时候想到旧约用大树的形象来比喻大国(特别看结十七 23 ,三十一 3 ~ 9 ;但四 10 ~ 12 诸节)。上述各章节也描绘了 飞鸟来宿在他的枝上 的图画,飞鸟代表的是聚集在这国中受它保护的万国万民(结三十一 6 ;但四 20 ~ 22 ),所以耶稣的话很可能意味着万邦万民要进入天国里来 178 。天国之大是从像芥菜种那样的一粒小种子开始发展起来的,喻意就是这样简单。 

  (c) 面酵的比喻(十三 33 ) 

  比喻的主题仍是拿小量的面酵和发起来的大面团相比。 三斗面 大约相当于 四十升 ,作成面包可供一百人吃一餐,对一个普通的 妇人 来说,工作量是相当大了,可是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其喻意。发酵剂(面酵)在圣经里通常用来象征无孔不入的恶势力,在这里用的是它无所不及的渗透力,与习惯的象征无关。 藏起来 用得不自然,可能是为了强调天国开始起作用的隐蔽、奥秘的过程。 

  所以说,三个生长的比喻有一个共同的喻意,即始于微小、隐蔽,而终于至高的胜利。耶稣传道时的实际情况是,宣布神的统治对门徒以外的人来说,可信性不大,因为显然没有什么实物可以证明给他们看;对门徒来说呢?他们迫不及待地要看神国荣耀的降临和敌对者的彻底毁灭。可是耶稣向他们也向我们,向今天所有期待神马上行使戏剧性奇迹的人指出,从种子撒下的时候起,庄稼也好,芥菜也好,面团也好,其整个的成长就已经开始了,不过祂没有应许一定长成什么样子,也没有说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挫折。神作工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要取得最后的成功。神的工能使渺小成为伟大。 

  175 “解释的要点与比喻本身相契相合”: Hill, p.235. 

  176 请继续看 Jeremias, PJ ,

  pp.224 ~ 225. 

  177 请看 J. D.

  Kingsbury, The Parables of Jesus in Matthew 13 ( 1969 ) , p.98. 

  178 参看 T. W.

  Manson, The Teaching of Jesus ( 1935 ) , p.133n. 

  v. 用比喻的目的(十三 34 ~ 35 ) 

  这是第二段插议,其主要意思在第 10 ~ 17 节里已有所述,跟随其后还要有另一组三个比喻(请看前面对本章结构的注释 ),其余的话便都是只对门徒说的了。至于对众人只用比喻讲话这点,请看十三 10 的注释 。我们在前面已从以赛亚书六 9 ~ 10 里为这样做找到了解释,现在更应将它看作是诗篇七十八 2 的应验。诗篇第七十八篇的小标题说明该篇为先知亚萨所写(代上二十五 2 ;代下二十九 30 都称亚萨为先见);不过马太在这里笼统地提 先知 ,说明他相信整部旧约就是“先知预言性的”(参十一 13 ),并在期待“应验”(参五 17 ,“成全”) 179 。诗篇本只表述作者个人的意图,可是从十二 40 ~ 41 及十三 13 以下即可看出,耶稣是按预表论的原则在“应验”旧约先知的模式(见十三 14 ~ 15 的注释 ),是 比喻 (希伯来文 ma{s%a{l ;见十三 10 的注释 )一词把二者联系了起来。马太在前面对耶稣向众人只讲比喻,向门徒才解释其含义的做法已经有过解释,现在更用 所隐藏的事 (希伯来文 h]i^d[o^t[ ,即“谜”,眼不见实物,耳不听解释就不懂的话)几个字恰如其分地作了概括。请看下面第 52 节的注释 \cs16 。 

  179 一些重要的古抄本都认为这里的先知指的是以赛亚(见 RSV 边注),对此请看 Gundry, UOT ,

  p.119n 。在一 22 ,二 5 、 15 ,二十一 4 的“定式”中的先知也都未具体指名,文士一贯喜欢用以赛亚来作先知的代表,对也好,不对也好! 

  vi. 解明稗子的比喻(十三 36 ~ 43 ) 

  见前,在 (iv) 三个有关生长的比喻(十三 24 ~ 33 )的后面 \cs16 。 

  vii. 另三个比喻(十三 44 ~ 50 ) 

  本组比喻中的前两个几乎可以说就是一个,它进一步发挥了撒种者比喻的结论
──马太福音第13章要全心全意地响应。第三个则与稗子的比喻相近,它再次强调宣讲神的国带来的分裂。 

  (a) 藏宝的比喻(十三 44 ) 

  对本节、 45 节和 47 节中“好像”的解释请看第 24 节的注释 。金银首饰之类的财宝人们多藏于罐中埋在地下(参二十五 25 ),发现秘藏的财宝是通俗故事常用的主题。 人 很可能是一个白天干活的工人,在雇主面前一向奉公守法,清白无瑕,关于这点请看德瑞特( J. D. M.

  Derrett )的评论( 1 ~ 16 页),不过这不是比喻的主旨。其主旨有二:一是门徒“找到”天国(即与带给他们天国的耶稣建立了关系)之后所尝到的 喜乐 ;一是他甘愿为耶稣撇下一切(参十 37 ~ 39 ,十九 27 ~ 29 )。但是如果把这“撇下”说成是“牺牲”,那就错了;这人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变卖了一切的,因为他要去买珍贵得多的东西。门徒是 欢欢喜喜地 “撇弃”一切的! 

  (b) 寻珠的比喻(十三 45 ~ 46 ) 

  古代 珠子 的价值极高(请看 Jeremias, PJ ,

  p.199 ,便知珠子可以卖到难以想像的高价)。这个 买卖人 (一个殷实的商贾,不是一个地方零售商贩)的行为,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比找到财宝的那个人的行为更加不可理解,但却马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180 。在“价值高过世上一切金钱财富”面前 181 ,往往不能深谋远虑地计算,而要胆大妄为的行动了。 

  (c) 撒网的比喻(十三 47 ~ 50 ) 

  这是第三个比喻,紧跟着有个正式的解释( 49 ~ 50 节)。解释基本上是逐字重复第 40 ~ 42 节(当然, 火炉 更适于稗子,而不适于丢弃的鱼),所以可以看出稗子的比喻和撒网的比喻在主题上是多么接近。更确切地说,撒网表现的是稗子比喻的最后“一幕”,即把好的从不好的里面挑出来。这里的 网 指的是大型的拖网,通常撒在两船之间,或用绳系住从岸边撒下去,这样可以把网所到之处的鱼和其他水族一并拉起来。拉起之后便开始 挑拣 ,把 不好的 ,也就是说不能吃的丢掉。像稗子的比喻一样,这里主要并不是指好坏参半的教会,而是笼统地指世人之间的分裂,到最后审判之时才能黑白分明。为进一步理解,请看第 40 ~ 42 节的注释 。 

  180 请看载于 Studia Evangelica Ⅱ( 1964 ) , pp. 236 ~ 241, R. Schippers 的文章。他把这个买卖人的行为和十九 21 ~ 22 那位富人的决定放在一起作了极好的评论。 

  181 请看 A. M.

  Hunter, The Parables, Then and Now ( 1971 ) , p.79. 

  viii. 结语性的比喻:家主(十三 51 ~ 53 ) 

  一般不把第 52 节列为本章的比喻中,可是它确与其他比喻有相同之处,同样用了“好像”的句式,同样涉及天国,又有家庭氛围的描述;从结构上看,它与开篇第一个引言性的撒种者比喻更可谓前呼后应 182 。 

  51.  在第 36 节,门徒们请求耶稣解释祂所讲的比喻,现在耶稣要来查证,专门讲给他们而未讲给众人的话效果如何。他们的确 明白了 。这是一个关键词,在第 13 、 14 、 15 、 19 、 23 诸节里都有;这是赐给门徒们的特殊恩惠,为的是叫他们知道天国的奥秘。 

  52.   这样说来 (见现中;和合本未译)是承接第 51 节的,于是家主的比喻就和门徒明白了这一事实联在一起。福音派曾认为这个比喻指的是他们,可是上面的解释和文中凡文士的 凡 字都不利于福音派的观点 183 。 grammateus 通常指 文士 ,即专职讲解犹太律法的教师(五 20 ,七 29 ,八 19 等节),如按这个意思理解,则很难看出这些人与这段经文有什么关系,看来耶稣是称祂(未受过正式培训)的门徒们为天国真理的“讲解者”。祂对他们讲的话已经 教训 了他们( mathe{teutheis “教训”一词与“门徒”一词同根,此处用被动式,译作“受教”比“使……成为门徒”更中肯)。耶稣将他们比作 拿出东西来的家主…… 并非简单的描述,而是和平常一样,用比喻号召他们来完成某种使命:他们通过祂的教导已经得到了“财富”。现在他们应该拿出来教导别人。用 新旧东西 来描述基督徒的教导,这里不无对 犹太 文士的挖苦,因为文士所能拿出的只有旧东西!对这句话还应与前面第 35 节的话一起来理解,那里说耶稣那内容新颖的教导要远及“创世时期”。是的,耶稣的教导既新颖又具革命性,它之所以确凿有力是因为建立在神永恒真理的基础上,现在终于显现出来。 

  53.  在每段耶稣教训集锦的最后,都有这样一句固定的说法(见七 28 ~ 29 注释 )。本节也是一样,既是上部分教训的总结,又开启下面述的大门;中间并无明显的分段。下面的章节将用生动形象的例证来进一步说明,前面有关世人对天国不同反应的比喻。 

  182 请看温翰( D. Wenham )之作,以进一步理解这个故事也应归入比喻的道理,载于 NTS 25 ( 1978/9 ) , pp.516 ~ 517. 

  183 von Dobschu/tz 认为福音书作者是一个皈依基督教的犹太文士;在他之后,伯纳德更持此看法( pp.210 ~ 211 )。 

  G 对耶稣的教训和神迹的不同反应(十三 54 ~十六 20 ) 

  在第十一至十二章里,马太已经举出了一系列显示耶稣弥赛亚活动的事例,以及人们对这些活动的不同反应。现在将开始另一段事例的述,与马可福音六 1 至八 30 的述相似。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小小的变化:本来以为耶稣可以在加利利湖边小城里比较安定地传道了,事实上祂还是在不停地迁移,在一些荒野地区走动。这样做不只是为了改换环境,本段开始时,耶稣正在一个会堂里教训人(十三 54 ),可是拿撒勒人对祂的态度从拒不接受发展成为对祂教训的极大敌视。在第十三章的比喻中贯穿始终的分化主题,通过人们对耶稣的看法两极化的不断加深又进一步得到证实。从拿撒勒人拒绝耶稣,希律错认耶稣为从死里复活的施洗约翰,直到彼得公开宣称他对耶稣的认识,这整整的一段内容都围绕着一个中心的主题:“耶稣究竟是谁?” 

  i. 拿撒勒人拒绝耶稣(十三 54 ~ 58 ) 

  54.  耶稣 自己的家乡 ,虽未指名,但显然只能是拿撒勒村,而不是加利利全地(路加福音四 16 ~ 30 的“对观”部分说得很清楚)。这是记载中耶稣最后一次去犹太人的会堂,说明四 23 和九 35 里所说的传道方式现在已经行不通了,下面的述道出了原因。这里人们 希奇 的原因和七 28 里的原因一样(确实,福音书中每次使用 ekple{ssomai “希奇”一词,都是来表明耶稣的讲话和奇迹所引起的效果)。归根结蒂这仍是权柄的问题,因为这等智慧和异能不是一个凡人所能有的。同样一个疑问已导致有人诬蔑耶稣靠鬼王的力量赶鬼了(九 34 ,十二 24 ),可是到二十一 23 这个问题还会再次提出。 

  55 ~ 56.  耶稣极其平凡的家庭出身也成了人们希奇的原因(参,约六 42 )。马可说耶稣本人是个“木匠”,马太可能觉得对弥赛亚来说,这个地位太低了,其实 木匠的儿子 和木匠亦无大差别。耶稣的父亲在哪个行业里作工,新约并没有提,可能是在当地相当兴旺的建筑行业作熟练的手艺工人;详情请看 AB 有关部分,那里译作“建筑工人”。除这点资料外,我们对这个家庭可以说一无所知了。 雅各 后来成了教会的领袖(加一 19 等节), 犹大 可能是犹大书第一节里的“雅各的弟兄”犹大。至于其他兄弟姐妹的情况就不知其详了。 

  57.  有关 厌弃 ,请看十一 6 (和合: 跌倒 )的注释。十三 21 里用的也是这个词(和合: 跌倒 )。厌弃是积极去信的反面。耶稣在本节里所说的话已成了至理名言,多马福音( Gospel of

  Thomas )第三十一章又加以发挥,如说“熟医不灵”等,但若是针对耶稣而言就不大合乎逻辑,故有些费解。自古以来的记载中,有不少哲学家和伟人就是受了“近则不敬”的待遇。耶稣说的 先知 并不纯是虚构,因为耶稣本人是不是先知也正是公众议论的题目(十六 14 ;参二十一 11 、 46 )。 

  58.  马可说耶稣“诧异”他们不信,“不得”在那里行“什么”异能。这些地方马太都略去了,恐怕是因为他觉得这样的描写不宜用在神子的身上,他一贯压缩马可的版本。这里他留下了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的这层因果关系。耶稣的能力既不是魔力又不是自动发生的力,信仰与之有很重要的关系,这一点已多次得到强调(参八 10 、 13 ,九 2 、 22 、 28 ~ 29 )。
──马太福音第13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马太福音第13章-马太福音第13章-新旧约圣经辅读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三章   撒种的比喻(十三 1 ~ 23 ) 

  .比喻的内容( 1 ~ 9 ) 

  四种不同的土壤,引致不同的结果。“路旁”指田间供人通行的小路,被人的脚踩得非常坚硬。“土浅石头地”的表面是一层薄泥土,下面却是石灰岩层;“没有根”指根不能获得充足的养料。“荆棘地”的表面很干净,地里却藏杂草的须根。好土中三种不同的收成数目,显示虽然某部分土地的收成较其他部分更好,但整体来说,收成是非常丰富的。 

  .用比喻的目的( 10 ~ 17 ) 

  “比喻”带有“谜语”的意思;“奥秘”指藉神的启示,人才可以明白的真理。天国的奥秘,对有信心的人来说,是容易明白的,但对不信的人来说,却是难以理解。当时大部分的犹太人,都不肯接受耶稣所传的信息,他们故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如旧约时代以赛亚先知所说的一样。因此,比喻的使用便含有审判的意味
──马太福音第13章只把真理向那些有心寻索的人显明,但向硬心拒绝的人,真理永远是隐藏的。 

  .比喻的解释( 18 ~ 23 ) 

  耶稣用这比喻来说明人们对祂或门徒传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有些人听了道之后,毫不思索便转头而去;有些人初时被道吸引,但后来发现要为真理付代价时,便决定放弃;有些人容许各样属性的事物排挤所领受的道。惟有那些明白真道,并且持守到底的信徒,才能够成全神在他们生命中的旨意。 

  你对神的话有怎样的反应?每一天当你研读圣经、或每一次当你听道时,神就把真理的种子撒在你的心田里,这些种子能否成长和结果,完全取决于你是属于哪一种心田。我们要学习做个持守真理、专一跟随主的信徒,让我们的生命结出荣耀神的果子。 

  祈祷  求主助我做一个结果子荣耀神的信徒。 

  稗子、芥菜种和面酵(十三 24 ~ 43 ) 

  .稗子的比喻( 24 ~ 30 ) 

  “稗子”是一种杂草,生长初期与麦苗极其相似;发芽后虽已较易于区分,但因两者的根缠绕在一起,若要拔掉稗子,必会伤及麦子,所以分开的工作要留待收割时才进行。 

  .芥菜种和面酵( 31 ~ 33 ) 

  “百种里最小”是指犹太人所知的最小的种子。“成了树”指长成后有一棵树的高度;巴勒斯坦地的芥菜可高达十尺。这比喻说明一项伟大的事业,很多时都是由极小的规模开始;天国的开始虽然微不足道,但其后却要大大扩展,并且没有任何势力可与相比。“飞鸟来宿”可能指外邦人的加入。 

  面酵的比喻同样表明一个渺小的开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妇人把面酵“藏在”面里,表示天国的成长是不引人注目的,其影响力也是渐进式的,但至终要发挥震撼性的功能。 

  .用比喻的原因( 34 ~ 35 ) 

  耶稣向群众说话时,经常用比喻对他们讲论,福音书的作者认为这正符合先知亚萨在诗篇七十八 2 所说的话。 

  .解释稗子的比喻( 36 ~ 43 ) 

  稗子比喻的解释,正如撒种的比喻一样,是私下对门徒说的。“人子”就是耶稣自己;“丢在……切齿”比喻罪人将来受永刑的情况。天国的人民要与不信的人共处于一个混合的社会中,直到最后审判时,人子才把他们划分开来。一直以来,“天国之子”与“恶者之子”都是势不两立的;当人子在全世界建立祂的国度时,“恶者之子”便要完全服在“天国之子”之下。 

  有些人看见恶人得势,公理颠倒,便断言神不会再采取干预的行动。其实神仍在不断地施展作为,而胜利始终是属于天国子民的。 

  祈祷  求主助我作盐作光,在这世代中为作见证。 

  天国的福气(十三 44 ~ 58 ) 

  .藏宝与寻珠( 44 ~ 46 ) 

  这两个比喻的主要教训是相同的,都是强调天国具有无比的价值。不论人起初是无意中遇见了宝贝,抑或有意寻找好珠子,当他们发现了之后,都是不惜任何代价要去得它。天国的福气真是非常宝贵,值得人以他最珍贵的事物去换取。 

  今天我们是一群最有福气的人,因为我们已经得了天国的救恩,就是神所赐的永远生命。世人不断追求物质上的丰富和享受,以为拥有了这些东西,人生便可以得满足。其实,属世的财富与权势无非是过眼云烟,并没有永存的价值,我们得了主,才是得了真正的福气。你有否为此而献上感恩? 

  .撒网的比喻( 47 ~ 50 ) 

  这比喻的意义与稗子的比喻相同,指出要把好的和坏的分别出来,这工作将要留待末日审判时才进行。信徒现今活在这个善恶混杂的社会中,必须保持对神的忠贞,不应随波逐流,羞辱主名。 

  .新与旧( 51 ~ 52 ) 

  犹太人的“文士”是专职解释和教导律法的人;他们也参与法庭的判案,所以又称为律法师。耶稣在这里指出,天国的门徒既领受了祂带来的崭新信息,他们就不仅要像犹太文士般熟悉旧约的律法,更要活用所学会的新道理。 

  .不受尊敬( 53 ~ 58 ) 

  “自己的家乡”是指拿撒勒;“木匠的儿子”一句中并未提及约瑟的名字,可能暗示他已不在人世。耶稣的乡邻没有因祂是同乡而感到光荣,反而轻视和讨厌祂。偏见的可怕在于它能使人看不见所应看见的,也使人不能正确地面对一切的事实,我们要靠主胜过从这方面而来的试探,不要容让它辖制我们的生命。 

  祈祷  主啊!我感谢,因已将天国的福气赐给我这个不配的人。
──马太福音第13章《新旧约辅读》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马太福音第13章-圣经串珠版注释

马太福音 第13章 注释   13:1-9 撒种的比喻

  四种不同的土壤,引致不同的结果。

  6     「没有根」:指根部发展得不健全。

  8     通常的收成可能少於十倍。这里的好土明显带来丰收。

  13:10-17 用比喻的因由

  10    耶稣在此大概不是首次用比喻教训人 (见9:15-17) , 门徒有

  此问题可能因为耶稣这次不加解释的大量采用比喻来讲述天国

  的事,与以前直接的宣讲有点不同(参4:17; 11:11-14)。

  11-15 由於犹太人大半拒绝接受耶稣的教训 (11:16-26; 12:41-45),

  故意「视而不见、听而不闲」(13),所以耶稣的比喻带有审

  判的作用(12):将真理向那些无心追寻的人隐藏起来,如同

  以赛亚所说的(14-15引自赛6:9-10);但对门徒和任何寻索真

  理的人,比喻成了传扬天国奥秘的媒介(11)。

  16-17 接受耶稣者的福气,参串10。

  13:18-23 撒种比喻的解释

  人对天国道理的反应,以及专一的程度,决定他日後的发展。此外这

  比喻也许暗示:天国的推展虽遭遇阻碍,但终有出人意料的辉煌结果。

  19    「恶者」:指撒但,见太4:1注。

  13:24-30 稗子的比喻

  24    「天国好像」:指「以下的情形可比喻天国某方面的真理」。

  25    「稗子」:为一种野草,生长初期与麦苗相似,到开结实时才

  能辨别出来。

  29    「恐怕 ...... 拔出来」:稗子不独酷似麦子,而且二者的根部缠

  绕在一起,难以分解。

  13:31-33 芥菜种和面酵的比喻

  32    「百种里最小」:指犹太人所知最小的种子。

  「成了树」:巴勒斯坦的芥菜可高达十尺。

  「飞鸟」及比喻的含意,见可4:30-32注。

  天国像面酵一样,起初是隐藏的,微小的,但会发出深远的影

  响,改造四周环境。另见路13:21注。

  13:34-35 耶稣的采用比喻

  正符合先知亚萨(代下29:30)的话(诗78:2)。

  13:36-43 稗子比喻的解释

  37    「人子」:即耶稣自己(见可2:10注)。 这里大概不是描写世

  上好人与坏人混杂的情形,而是说:来自世上各方各民的有形

  教会内,真信徒中杂有假信徒,并要待最後审判时(39),耶

  稣的国度(41)才能肃清坏分子,然後义人在父神的国里(参

  林前15:24-25)得永享荣耀(43; 见但12:3)收割比喻末日的审

  判这点,见珥3:13; 启14:17-20。

  「丢在 ...... 切齿」:比喻罪人在地狱受永刑的情况。

  见串31, 32。

  13:44-46

  天国的福气如此宝贵,值得人放弃所有,专心一意的去得着它,(参

  腓3:8-9)不论人起初是无意(44)抑或有意(45)追寻真理。

  13:47-50

  地上教会宣讲福音时,不单吸引了真信徒,也招来假信徒,这混杂的

  情形至终要待最後审判时才会结束。

  13:51-52

  「文士 ...... 门徒」:受教於天国真理、擅长向人讲解的门徒(

  「文士」, 见2:4注), 不单要像犹太文士熟悉旧约与传统,更

  要明白耶稣所带来的崭新的天国信息,并且懂得活学活用。

  13:53-58 拿撒勒人鄙视耶稣

  参可6:1-6; 路4:16-30

  参考:

  耶稣的弟妹

  思想问题(第13章)

  1 为何种子撒在地里会产生不同果效(13:1-9)?

  人知道真理後要怎样做才可结实数十倍呢?

  2 13:11「天国」与其他经文的「神国」、「基督的国」有何分别

  ?

  这国度是现在的抑或将来的事?参太4:17; 6:10; 西1:13。

  3 有人认为有形的教会完全由真信徒组成,你对此有何意见?

  参13:24-31。

  主会怎样对待假信徒呢?参13:47-50。

  4 你对天国存有什麽盼望?

  这在你的信仰中占什麽位置?参13:44-46。

  5 根据13:19, 30-43,仇敌魔鬼如何在教会中作搅扰的工作?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马太福音第13章-启导本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三章

13:3 比喻是用大家熟悉的事物来透达深刻真理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同于寓言,寓言中的一事一物所代表的都可以作出解释。比喻所着重的只是中心题旨,从表面上看不出意义,要看所针对的是什么才能明白。

耶稣喜欢用比喻来传达天国的道理。对一心一意寻求神国的人,抓到主题,便很容易明白;但对顽梗不化、心眼已盲的人,只当普通故事来听(13节),怎么也不明白。

解释比喻因此应从主题着手,不宜在细节上做文章。耶稣为祂讲的比喻中的两个作了解释,可作范本(18-23,37-43节)。

耶稣将本章的七个比喻叫做“天国的奥秘”(13:11),讲述救世福音在世上传扬会有的发展。从耶稣传道开始到本世纪都是一个“撒种”的时代,直至主再来“收割”为止。福音的种子撒下,“麦子”、“稗子”一起生长;福音的网张开,好的和不好的水族一起落入网里。

13:4 耶稣亲自为七个比喻中的头两个,也就是撒种和稗子,作了解释。撒种比喻中的“种子”代表神的道,“田地”代表听道人的心田(13:19,23)。道种在不同的心田里会有不同的生长情况,只有一种人领受道种后结实,但也有程度上的差别。稗子的比喻说明道种在生长的过程中,虽因稗子渗入难免有折伤与损失,但终必收成。到审判的日子,好与坏的会分别出来。

13:11 “天国的奥秘”就是神的国要藉着神子耶稣的降生、替死与复活,通过地上的教会和信徒的团契建立起来,叫一切肯认罪悔改信靠祂的人都可以成为神国的新子民、新儿女,得享那永远的生命。

这是自创世以来便预定的计划。神的国已在耶稣和祂的教训与事工上开始了。不过,这些奥秘,神过去一直隐藏,现在才透露(17节)。

13:12 已经认识神国的人,还要让他们多得这宝贵的知识,成为完全;不肯接受的人,连他们已有的,例如对旧约律法的认识,因为缺少主耶稣的启示,也会逐渐失去。

13:13 用比喻来说明象天国这样深奥的道理,心地纯正谦卑的人,有寻求真理的心,神给他认识这奥秘的恩典(12节),听了就能明白比喻中所含至理;但成见已深,为传统所囿、眼睛闭着的人,则一点也不能明白。就象撒在石头上的种子,很快就枯干了;只有心田如好土的,才能结实丰盛。

13:24 稗子比喻中的“好种”是“天国之子”(13:38),是神的道所结的果子(彼前1:23)。“撒…在田里”表示天国之子散布“世界”各地(13:38)。“世界”含有双重意义,就地理来说是指地球,就种族来说是指人类。哪里有“麦子”哪里就有撒但的活动,要把“稗子”撒在麦子中间。“稗子”是冒充的天国之子。比喻中的“恶者之子”不是指不信的人,而是指有名无实的假信徒(比较13:38;约8:38-44)。

13:31 芥菜种子很小,但可长成大树,高达三、四公尺,可供鸟雀栖息。天国就象这颗种子,本身很小,潜力极大,生长快速。有的人还指出“天上的飞鸟”是外邦各国,表明天国不只是为犹太人而有。

13:33 面酵象芥菜种一样,一小点的酵放进面团里,全团都会迅速发起来,变成一个大面团。耶稣传道开始规模很小,而且隐藏不露,可是祂的国度一如酵之于面,扩展非常迅速。

也有人认为犹太人视面酵为恶与不洁(出12:15,19;利2:11;可8:15;林前5:6-8),认为耶稣的意思是讲一点小恶可以腐败全生命和全人类。可是根据《利未记》23:17,旧约时代五旬节时,要人献上有酵的饼为祭,可见酵不一定都代表不好的事。

13:44 根据13:38,地是指世界、购者是主耶稣,祂用自己无价的宝血把地购了来,好得到地里的宝贝。旧约时代,以色列是神的宝贝(出19:5;诗135:4);今天,教会是神的宝贝(弗2:14-18;4:4),是主基督的产业(弗1:18),和祂心中的喜乐(来12:2)。

另一解释说购者指罪人,宝贝是基督或福音。由于得到基督或福音不靠金钱或善行,且得到了也藏不住(参徒4:20)。故第一说较可取。

13:45 教会就是这颗无价珍珠,它本身就是一个“奥秘”(罗16:25-26;弗3:3-12;5:32;西1:24-27)。用珍珠来比喻教会非常恰当:1,珍珠是经年累月积累而成的有生机之物,教会在基督手上也是如此(徒2:41,47;5:14;11:24;弗2:21;西2:19)。2,主基督为买这颗宝珠,付上自己做代价(弗5:25-27)。

13:47 收网的比喻和稗子的比喻相同,指出教会中善恶混杂的情形。在稗子的比喻中,稗子是撒但的工作;在收网的比喻中,混杂来自人将不应收的东西收入网内。水族有好有坏,要到主再来的时候才分别出来。

13:52 “文士”不只是抄写人,也是犹太人的律法专家和教师。犹太文士既拥有丰富的关于天国的传统知识,归信基督之后,又在基督身上看见旧约应许的实现。旧与新在祂身上成为完全。《马太福音》是为犹太人而写,文士作门徒的故事是马太的理想的缩写。马太虽非文士,这个故事却很可能是他这位福音使者自身归信的写照。

13:53 从本节到18:35所记的,是耶稣仍在加利利的工作(13:53-17:27)与教训(18:1-35)。

这一部分主要让我们看见耶稣的门徒对耶稣的态度:1,他们开始认识到耶稣有属天的权柄(16:13-19)。2,听到耶稣预告自己的受死与复活,但不明白(16:21-23;17:22-23)。3,接触到做天国子民的教训(18章)。

13:54 “自己的家乡”指拿撒勒城(路2:39;4:16),是耶稣的家庭所在地(2:23;4:13)。

13:55 耶稣的养父约瑟是木匠,耶稣也业木匠(可6:3)。教会传统说,耶稣青年时,约瑟已逝。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马太福音第13章-马唐纳圣经注释

第13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捌·王宣称以色列的拒绝会带来一个过渡形式的国(一三)

  附篇
──马太福音第13章天国的比喻

  现在来到马太福音论到的关键事情。主曾表示地上的关系要被属灵的关系所取代,即是否生来是犹太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顺服父神。文士和法利赛人既然拒绝王,也就必然拒绝天国。主透过一连串的比喻,让我们预先看见天国。这天国是在主被拒和祂将要以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显现前的期间出现的。其中六个比喻都以这几个字“天国好像……”开始。

  为了正确地明白这些比喻,让我们先重温第三章所提到天国的事。天国是指神的统治被承认的范围。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解释:(1)外在的称信,包括所有承认神统治的人;(2)内在的真实,包括真正悔改归主,进入国度的人。圣经给我们看见,天国有五个阶段:(1)旧约的阶段,旧约曾预言的国度;(2)“近了”的阶段或王以人的身分出现的时候;(3)过渡的阶段,包括凡在世口称是耶稣子民的人,在王被拒、回到天上之后的时期;(4)千禧年时出现的国,和(5)最后、永远长存的国。圣经每一处提到国度的经文,都是指上述其中一个阶段。而第十三章所提到的,便是第三期“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国属于第二个层面:内在的真实(指真正的信徒),包括了从五旬节到被提时候的那些人,就是教会。这就是国度与教会唯一的共通点;除此以外,二者从没有被放在一起。

  让我们谨记这个背景,现在来看关于天国的比喻。

  一·撒种的比喻(一三1~9)

  一三1 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加利利海边。祂在那房子曾治好被鬼附的人。许多研究圣经的人把房子看为是指以色列国,把海边看为是指外邦人。所以,主的行动象征着与以色列破裂;在“过渡阶段”中,国度要传扬到万国去。

  一三2 因为有许多人到海滩聚集,他只得上船,然后用比喻教训众人。比喻是内含有属灵或道德教训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意思不能从表面得知,也不能立刻明白。以下七个比喻告诉我们,国度在耶稣第一和第二次降临中间的时候,是甚么模样的。

  首四个比喻是向群众说的;最后三个是特别向门徒说的。主向门徒解释了首个和第七个比喻,让他们(和我们)自己运用祂已给予的钥匙解释其余的比喻。

  一三3 第一个比喻是关于一个撒种的人。他把种子撒在四种不同的土壤上。当然,种子会有了不同的结果。

  一三4~8

  土壤      结果

  1·坚硬的路旁    1·种子被飞鸟吃掉

  2·土浅石头地上 2·种子很快便发芽,但没有根;日头出来一晒,就枯干了。

  3·布满荆棘的地 3·种子虽然发芽,但因为荆棘的缘故,没法长起来。

  4·好土     4·种子发芽,长大结实,收成有一百倍的, 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一三9 耶稣以隐晦的劝诫结束这个比喻。祂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祂用比喻,向群众传递了重要的信息,同时向门徒传递了另一个不同的信息。我们绝不能轻忽祂这番话的精义。

  虽然我们很想知道这个比喻的意思,但因为主在第18至22节中亲自作了解释,让我们暂且按捺住我们的好奇心,稍后再看这个比喻。

  二·用比喻的因由(一三10~17)

  一三10 门徒不明白为何主用隐晦的比喻对众人讲话,所以便叫耶稣解释运用这种方法的因由。

  一三11 从耶稣的答话中,可见祂把不信的群众与相信祂的门徒显着区别出来。很明显,群众
──马太福音第13章普遍的以色列百姓
──马太福音第13章是拒绝耶稣的,尽管他们的拒绝到耶稣被钉十字架才到达白热化的阶段。神不许他们明白天国的奥秘(秘密),却帮助真正的门徒去明白。

  新约里的奥秘是指人从未知晓的事实。这些事若不靠属神的启示,是永远无法明白的。不过,神现在却把这些事向人启示。天国的奥秘是指在过渡阶段的国度中仍未为人明白的真理。对于那时候的人来说,天国有一个过渡阶段是一个奥秘。这些比喻描述王不在地上时的天国的一些特征。故此,有人称其为“天国奥秘的形式”
──马太福音第13章奥秘不是天国本身怎样奥秘,而是指天国在那时以前从未为人所知晓。

  一三12 把这些奥秘向门徒启示,而把群众摒于门外,似乎是专断的做法。可是主解释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因为门徒相信主耶稣,所以得着更多。他们既接受了光,便要得着更多的亮光。相反,犹太国拒绝世上的光,他们不但得不到更多的光,而且会失去仅有的亮光。拒绝光的结果是被光拒绝。

  一三13 马太亨利把比喻比作云柱和火柱,使以色列人苏醒、埃及人迷惑的。这些比喻要向真心而渴望明白的人启示,但“对于与耶稣为敌的人来说,这些比喻却惹起了他们的愤恨。”

  所以问题并不在于主提出的是否怪念头,反而是他们的外在表现有问题。从他们的外在表现反映出内里生命的素质
──马太福音第13章法理上的盲目不过是出于内里的冥顽不灵。因为这个缘故,耶稣使用比喻向犹太人讲话。伍德宁这样说,“因为他们不爱真理,所以得不着真理之光。26”他们拒绝看见真理、认识真理。真理已经降临,并且在他们前面,他们却这样坚决拒绝看见祂。他们不听神的话。神带有生命力的道在他们中间,但他们却不听从祂。他们不愿明白神降世的奇妙大事;所以,明白真理的能力要从他们中间被撵走。

  一三14,15 他们的生命正应验了以赛亚书六章9至10节的预言。以色列的心给油蒙了,他们的耳朵对神的声音毫不敏锐。他们一意孤行,眼睛闭着。他们知道如果他们看见、听见、明白和悔改,神便会医治他们。可是,尽管他们有病,需要医治,却拒绝神的帮助。因此,他们要受惩罚。他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一三16,17 门徒得着的是极大的权柄,因为他们看见了以前从未有人看过的。旧约的先知和义人何等渴望弥赛亚的到来,但他们的渴望都落空了。门徒却蒙恩活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能够看见弥赛亚,见证祂的神迹大能,并听见耶稣亲口的教训;祂的教训又是何等超凡、没人能媲美的。

  三·解明撒种的比喻(一三18~23)

  一三18 主解释了用比喻的因由,便解释四种土壤的比喻。祂没有说撒种的代表甚么,但我们可以肯定,撒种的代表了祂自己(37节),或是代表了传天国信息的人。祂把种子解释为天国的道理(19节)。土壤代表了听见信息的人。

  一三19 坚硬的路旁指拒绝接受信息的人。他们听见福音,但不明白
──马太福音第13章不是因为他们没能力理解,是因为他们不肯理解。飞鸟是指撒但;他把种子从这类人的心里夺了去。他不过是与这类人互相合作吧了,因为这类人自己根本已选择了荒凉贫脊之地。法利赛人正是这些顽梗的听众,是坚硬的土地。

  一三20,21 耶稣讲石头地时,是指这些石头地上有一层浅薄的泥土。这些土壤代表听见道而欢喜领受的人。撒种的人起初得意洋洋,以为他传的道是何等的成功。过了不久,他才汲取了教训,知道人们欢笑快乐地接受信息并非好事,首先,他们必须知罪、痛悔和认罪。看见一个寻求神的人哭丧着脸走向加略山,总比看见他轻散浮夸地从楹间走下更有指望。肤浅的泥土孕育出肤浅的信,这种信心扎根不深。当遇到猛烈的阳光,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这种人便觉得不值,决心放弃信仰,不再跟随主基督。

  一三22 布满荆棘的土地代表听见道,但肤浅虚伪地领受的人。他们看来是天国真正的子民,但转瞬间,世上的思虑、对钱财的贪爱压住了他们对信仰的热诚兴致。他们的生命没有为神结出果子。凌耳以一个拥有庞大贸业、贪爱钱财父亲的儿子来阐释这点。这个儿子青年时听过神的话,但后来却在商场上打滚。

  他不久便要选择讨好他的主,还是他父亲。所以,种子虽然撒下了,而且也发了芽,但土地长有荆棘;世上的思虑和钱财的贪恋已经在这里了。他作出妥协,满足父亲的愿望,把自己沉溺在商场上,视今生的事为最重要。他的生活过得挺惬意,但却忽略了天上的事。当他退休的时候,想懂得多点属灵的事,但神是不可开玩笑的。那人退休后,在短短数月间突然逝世。他遗下了当时的九万英镑和属灵荒废的生命。荆棘挤住了神的话,使人结不出果子来27。

  一三23 好土代表真正的信徒。人听道明白了,实行他所听的。虽然这些信徒结出不同数量的果子,但从他们结的果子,可见他们拥有属神的生命。这里的果实可能是指流露基督的品格,而不是为基督得回来的灵魂。新约中“果子”一词通常是指圣灵的果子(加5:22,23)。

  那么这个比喻对群众来说是甚么意思?很明显,是在警告听道而不行道的危险。同时,鼓励人们真心领受神的话,然后为神结出果子,以显出他们信仰的真实。对于门徒和以后跟随耶稣的人来说,这比喻让他们有心理准备,知道听道而真正得救的人是何等的少,好接受这个可悲的事实。这比喻把基督忠心的信徒从迷惑中拯救出来,藉着福音的传遍,世界得以改变过来。同时,这比喻提醒了门徒要防避抗拒福音的三大敌人,(1)魔鬼(飞鸟
──马太福音第13章恶者);(2)肉体(猛烈的太阳
──马太福音第13章患难或逼迫);和(3)世界(荆棘
──马太福音第13章世上的思虑和钱财的贪恋)。

  最后,门徒清楚看见,品格上的投资会带来极丰富的收获。三十倍是百分之三千的回报;六十倍是百分之六千的回报;一百倍是百分之一万的回报。其实,真正悔改归主的收获是无法衡量计算的。一个寂寂无名的主日学老师在慕迪身上经营投资。结果,慕迪抢救了许多的灵魂,获救的人又同样抢救了更多的灵魂。所以,那主日学老师所作的起了连锁的作用,这作用是长远不止息的。

  四·麦子和稗子的比喻(一三24~30)

  前面的比喻生动地指出了天国包括两种人,对王只逢迎的人和那些真正的门徒。三种土壤象征了广义的天国
──马太福音第13章外在的称信。第四种土壤代表了狭义的天国
──马太福音第13章真正悔改归主的人。

  一三24~26 第二个比喻
──马太福音第13章麦子和稗子
──马太福音第13章同样以两个层面阐述天国的事。麦子代表真信徒,稗子不过是有名无实的称信者。耶稣把天国比作人撒好种在田里。及至人睡觉的时候,有仇敌来,将稗子撒在麦子裹,就走了。安格说,圣地的禾田,最常见的稗子是长有芒的毒麦
──马太福音第13章“一种有毒的草,与麦子相似。当谷地上同种植这两种植物时,通常很难把它们分辨出来。不过,当它们长苗吐穗以后,便可以轻易把它们分开。28”

  一三27,28 由主的仆人看见谷场搀杂了稗子,便问主人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主人立刻便知道是仇敌作的。仆人准备好随时把稗子拔掉。

  一三29,30 但是主人吩咐他们等着收割。那时收割的人会将稗子和麦子分开。麦子要收在仓里,稗子则要烧掉。

  为甚么田主要延迟分开稗子和麦子?原来麦子和稗子的根缠结着,如果拔掉稗子,便会把麦同样拔掉。

  我们的主在第37至43节中解释了这个比喻,所以我们稍后才谈论。

  五·芥菜种的比喻(一三31,32)

  救主跟着把天国比喻作芥菜种。祂称芥菜种是百种里最小的,即听众经验中最小的。当人种下这样的种子,便长成为一棵树。种子的成长是不寻常的。一般芥菜长成后不过是棵灌木,但这芥菜种长成的树却足以让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

  芥菜种代表着天国开始时是很微小的。天国开始的时候遭受逼害,所以显得较为微小和纯正。可是当它受到推动和保护后,在苦难中却不寻常地成长起来。然后飞鸟来到,宿在它的枝上。第4节也用了同样的字眼写这些鸟;耶稣解释说这些鸟代表恶者(19节)。天国成了撒但和他手下寄居之地。到了今天,基督教界包括了否认基督的机构,如唯一神教派、基督教科学会、摩门教、耶和华见证人和统一教会等。

  主在这里预先提醒门徒,说祂不在地上时,天国会经历不寻常的增长。门徒不应受骗,也不要以增长来衡量成果。因为,这是不健康的增长。微小的种子会长成不寻常的树,这大树要成为“鬼魔的住处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并各样污秽可憎之雀鸟的巢穴”(启一八2)。

  六·面酵的比喻(一三33)

  主耶稣接着把天国比作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裹。不久,面全团都发起来。一般的解法是:面团是世界,面酵指福音传遍世界、直至人人得救。然而,这个观点与圣经教训、历史和近代发生的事情相矛盾。

  面酵在圣经中通常是指邪恶。神曾经吩咐祂的民要把酵从他们的家中除去(出一二15),那时的人是明白这道理的。任何人在无酵节的头一天起,到第七天的任何一天,吃了有酵的饼,便要从以色列中剪除。耶稣警告门徒要提防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太一六6、12),也要提防希律的酵(可八15)。哥林多前书5章6至8节用恶毒和邪恶形容酵,而加拉太书五章9节中的酵代表假道理。总而言之、酵不是指邪恶的道理,便是指邪恶的行为。

  所以,主用这个比喻提醒门徒要防备邪恶的势力渗进天国。芥菜种的比喻显示天国外在的特质充满邪恶;面酵的比喻则显示天国的内里将要腐化。

  我们相信、这个比喻中的面代表神子民的粮食,正如圣经曾说的。面酵是指邪恶的道理。妇人是假的女先知,她要妖言惑众(启二20)。对于不少女人曾创立假的教派,这句岂不正合有独特意义么?圣经禁止女人在教会中教导(林前一四34;提前二12),可是有些女人却违抗神的吩咐,掌有教导的权柄,甚至把神子民的食物搀杂,成为具破坏性的异端邪说。

  白洛克这样说:

  如果认为基督不会把天国说成邪恶的,那么祂说天国里既有稗子、也有麦子,既有好鱼、也有坏鱼、便是以回答反对的言论了。天国容让恶的仆人(太一八23~32)、又容许没有穿婚礼的衣服和那些失丧的人在那里(太二二1~13)29。

  七·使用比喻应验了预言(一三34,35)

  耶稣讲的头四个比喻,是对众人说的。主用这种方式教导他们,正应验了亚萨在诗篇七十八篇2节的预言。在那节中,他预言弥赛亚要用比喻,把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发明出来。这就是天国的过渡阶段带有的特点。这些事本是隐藏的,但到了时候,便为人所知晓了。

  八·解明稗子的比喻(一三36~43)

  一三36 主余下的讲论是对门徒说的,地点是在房子里。门徒也许代表了以色列国剩余的小部分信徒。神重新提到房子、让我们知道祂并没有长久弃绝祂预先知道的百姓(罗一一2)。

  一三37 耶稣在解释麦子和稗子的比喻时,把自己等同了撒种的人。祂在世上传道时,直接把种子撒下,祂且要透过众仆人在历世历代撒下种子。

  一三38 田地就是世界。必须强调,田地是世界,不是教会。好种就是天国之子。把活生生的人种植在地上,似乎显得古怪无稽。但这里针对的是把天国之子撒向世界。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撒但对每一个真心相信的圣徒都有一套欺骗的技俩。他把外表、谈吐,甚至仪态像门徒的人撒向世界。这些人并非真正跟随王的人。

  一三39 仇敌就是撒但,他是神和所有神子民的仇敌。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也是天国过渡阶段的末期。那时候,耶稣基督要充满荣耀,满有能力的再来,祂要掌权作王。主不是在谈及教会时代的末期。如果这里是谈及教会,便会引起许多混乱不清的问题。

  一三40~42 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参看启一四14~20)。天国在现今这个阶段,不必刻意分开麦子和毒草。它们得到允许,可以一同生长。可是到基督第二次来临时,天使会把罪的成因和作恶的人集合起来,一并丢在火炉里。他们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

  一三43 大灾难时生活在地上而属天国的义人会进入他们父的国里,分享基督作王一千年的荣耀和快乐。他们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换句话说,他们在荣耀中充满光辉灿烂。

  耶稣再次作出含义深远的呼吁,“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这个比喻并非证实地方教会要容忍不敬虔的人在他们中间,即或有些人的确错误地这样想了。我们要谨记,田地是指世界,而非教会。主很明确地吩咐过地方教会要赶走犯某类邪恶罪的人(林前五9~13)。所以,这个比喻只不过在教导说,天国的奥秘包括真心和假冒的人、真正和虚伪的人,而这种情况要一直持续,直到世界的末了。然后,神的使者便会把假的和真的信徒分辨出来。假的会被带去审判,真的要享受在地上作王的荣耀。

  九·藏宝于田的比喻(一三44)

  直到这时候,所讲的比喻都在教导说天国里有好的也有坏的,义的和不义的。跟着的两个比喻告诉我们,义的也有两种,(1)在教会时期之前和之后相信的犹太人;(2)在这个时代里相信的犹太人和外邦人。

  在宝贝的比喻中,耶稣把天国比作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便把它藏起来,然后欣然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

  我们认为那人是指主耶稣自己。(在第37节的麦子和稗子的比喻中,那人就是主。)宝贝代表少部分敬虔的犹太信徒,例如耶稣在世传道时的信徒,在教会被提后会再有这样的信徒(参看诗一三五4,以色列被称为神特别拣选的宝贝)。这些人隐藏在田里,撒布在世界各地。他们寂寂无名,只有神认识他们。耶稣就像这节中所说,发现了宝贝,然后走上十字架,付上一切代价,为要买赎世人(林后五19;约壹二2)。这世界就是祂发现藏着宝贝的地方。得赎的以色列,就是藏着被发现的宝贝,那时,她的拯救者从锡安而来,建立那等待已久的弥赛亚国度。

  也有人把这比喻用于罪人。罪人放弃一切,为要找寻基督,就是那无价之宝。可是这种解释违背了圣经的教训,因为圣经说得救乃是恩典,救恩是不必付任何代价的(赛五五1;弗二8,9)。

  十·重价珍珠的比喻(一三45,46)

  天国也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当他遇见一颗极为重价的珍珠,就去变卖一切,为要买这珠子。

  有一首赞美诗这样写:“我已找到最重价的珍珠。”意思说寻找珍珠的是罪人,珍珠代表救主。然而,我们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罪人不必卖掉一切来买基督。

  其实,我们应当相信那买卖人就是主耶稣,重价的珠子就是教会。为要买这颗珍珠,祂在加略山上变卖一切。教会就好像蚌里的珠子,蚌受到刺激,承受极大痛苦,方能孕育出明珠,教会也要藉救主的身体被刺伤,方能建立起来。

  有趣的是,在藏宝的比喻中,天国比作宝贝,但现在天国却比作买卖人,而不是明珠。究竟为何会有这种差别?

  前一个的比喻强调宝贝
──马太福音第13章得赎的以色列。天国与以色列息息相关。因为天国最初是赐给以色列的,而犹太人将来也会成为天国主要的子民。

  正如前文所言,教会有别于天国。教会中所有的人都是在天国里
──马太福音第13章过渡期的天国,但不是所有天国里的人都在教会里。教会不会在将来的天国里,但会与基督在新天新地里同掌王权。第二个比喻主要强调王自己和祂不惜一切代价迎娶的新娘,祂要与新娘一同在祂显现时分享荣耀。

  明珠从海里出来,教会
──马太福音第13章有时称为基督外邦的新妇
──马太福音第13章大部分人也是从列国出来的。这并非忽略悔改归主的以色列人,只不过指出教会有一个重要的特征
──马太福音第13章教会是一群为主名从各国蒙召出来的人。使徒行传十五章14节,雅各确认这是神目前主要的目的。

  十一·撒网的比喻(一三47~50)

  一三47,48 这是最后的比喻,把天国比作筛或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的鱼。渔夫选择鱼儿,把好的收在器具里,把不好的丢弃。

  一三49,50 我们的主解释这个比喻,提到的时间是世界的末了,即大灾难的末期。这是指基督第二次降临的时间。渔夫指天使。好鱼指义人,即得救的人,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不好的鱼指不义的人,就是一切不信的族类。分辨的工作要进行,就如麦子和稗子的比喻所说一样(30,39~43)。义人要进父的国,而不义的人则被送到火炉里,要在那里哀哭切齿。这不是最后的审判,这审判要在千禧年开始的时候进行,而最后的审判则在千禧年之后才开始(启二○7~15)。

  盖伯林对于这个比喻作出以下评论:

  正如前述的比喻,网撒在海里代表各国。这比喻是指在大灾难时传扬永远的福音(启一四6、7)。分别好与坏的工作由天使来负责。这比喻并非指现在发生的事,也不是指教会,而是指天国将要建立的时候。正如启示录清楚记载,那时天使要担起这分差事。邪恶之辈会被扔进火炉,正义之士则仍在地上居住,即在千禧年之国居住30。

  十二·真理之宝库(一三51,52)

  一三51 讲完了比喻,这位超凡的老师问祂的门徒是否明白。门徒回答说:“明白了。”我们或许十分奇怪为何他们会明白,也许甚至有一点妒忌他们,因为我们未必能像他们那样充满信心地说“明白了”。

  一三52 因为他们明白,所以他们有责任与其它人分享。门徒要作流通的管子,而非祝福的尽头。十二门徒现在为天国受训为文士,即真理的导师和诠释者。他们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在旧约里,他们有极丰富的旧真理。但基督用比喻的教导,让他们接受完全新的信息。他们从这庞大的知识库得着了真理、现在理当把荣耀的真理传递给别人。

  十三·耶稣在拿撒勒被拒绝(一三53~58)

  一三53~56 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就离开加利利的海岸,走到拿撒勒作离别前的探访。当祂在会堂里教训人,众人都希奇祂的智慧和所行的异能。对于众人来说、祂不过是木匠的儿子。他们认识他母亲叫马利亚……他弟兄们名叫雅各、约西、西门、犹大……他妹妹们
──马太福音第13章这些亲戚全都仍在拿撒勒居住!为何他们同乡成长的一个孩子能讲出智慧的话,行奇异的事,结果声名大噪?他们十分疑惑,似乎执着愚顽,比认识真理更容易。

  一三57,58 他们就厌弃他。这激发耶稣指出,真正的先知通常在异地声名远播,受人敬重,却不受家乡的人欢迎。在祂居住的地方,祂的亲人自恃与祂相熟,随意轻蔑祂。不信的人大大妨碍了救主在拿撒勒的事工。他只医治了少部分有病的人(参看可六5),原因不是祂办不到这些事;人的恶不能限制神的能力。祂在不渴望祝福的地方施予祝福;在不知道需的地方给予他们所需的;又医治那些讨厌被称为病人的人。。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马太福音第13章-21世纪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三章   捌.王宣称以色列的拒绝会带来一个过渡形式的国(一三) 

  附篇
──马太福音第13章天国的比喻 

  现在来到马太福音论到的关键事情。主曾表示地上的关系要被属灵的关系所取代,即是否生来是犹太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顺服父神。文士和法利赛人既然拒绝王,也就必然拒绝天国。主透过一连串的比喻,让我们预先看见天国。这天国是在主被拒和祂将要以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显现前的期间出现的。其中六个比喻都以这几个字“天国好像……”开始。 

  为了正确地明白这些比喻,让我们先重温第三章所提到天国的事。天国是指神的统治被承认的范围。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解释:( 1 )外在的称信,包括所有承认神统治的人;( 2 )内在的真实,包括真正悔改归主,进入国度的人。圣经给我们看见,天国有五个阶段:( 1 )旧约的阶段,旧约曾预言的国度;( 2 )“近了”的阶段或王以人的身分出现的时候;( 3 )过渡的阶段,包括凡在世口称是耶稣子民的人,在王被拒、回到天上之后的时期;( 4 )千禧年时出现的国,和( 5 )最后、永远长存的国。圣经每一处提到国度的经文,都是指上述其中一个阶段。而第十三章所提到的,便是第三期“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国属于第二个层面:内在的真实(指真正的信徒),包括了从五旬节到被提时候的那些人,就是教会。这就是国度与教会唯一的共通点;除此以外,二者从没有被放在一起。 

  让我们谨记这个背景,现在来看关于天国的比喻。 

  一.撒种的比喻(一三 1 ~ 9 ) 

  一三 1   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 加利利 海边 。祂在那房子曾治好被鬼附的人。许多研究圣经的人把房子看为是指以色列国,把海边看为是指外邦人。所以,主的行动象征与以色列破裂;在“过渡阶段”中,国度要传扬到万国去。 

  一三 2  因为有 许多人 到海滩 聚集 , 他只得上船 ,然后用 比喻 教训众人。比喻是内含有属灵或道德教训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意思不能从表面得知,也不能立刻明白。以下七个比喻告诉我们,国度在耶稣第一和第二次降临中间的时候,是什么模样的。 

  首四个比喻是向群众说的;最后三个是特别向门徒说的。主向门徒解释了首个和第七个比喻,让他们(和我们)自己运用祂已给予的钥匙解释其余的比喻。 

  一三 3  第一个比喻是关于一个撒种的人。他把种子撒在四种不同的土壤上。当然,种子会有了不同的结果。 

  一三 4 ~ 8 

  土壤 结果 

  1 .坚硬的路旁 1 .种子被飞鸟吃掉 

  2 .土浅石头地上 2 .种子很快便发芽,但没有根; 日头出来一晒,就枯干了 。 

  3 .布满荆棘的地 3 .种子虽然发芽,但因为荆棘的缘故,没法长起来。 

  4 .好土 4 .种子发芽,长大 结实 ,收成有 一百倍的, 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一三 9  耶稣以隐晦的劝诫结束这个比喻。祂说:“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祂用比喻,向群众传递了重要的信息,同时向门徒传递了另一个不同的信息。我们绝不能轻忽祂这番话的精义。 

  虽然我们很想知道这个比喻的意思,但因为主在第 18 至 22 节中亲自作了解释,让我们暂且按捺住我们的好奇心,稍后再看这个比喻。 

  二.用比喻的因由(一三 10 ~ 17 ) 

  一三 10   门徒 不明白为何主用隐晦的 比喻 对众人 讲话 ,所以便叫耶稣解释运用这种方法的因由。 

  一三 11  从耶稣的答话中,可见祂把不信的群众与相信祂的门徒显区别出来。很明显,群众
──马太福音第13章普遍的以色列百姓
──马太福音第13章是拒绝耶稣的,尽管他们的拒绝到耶稣被钉十字架才到达白热化的阶段。神不许他们明白 天国的奥秘 (秘密),却帮助真正的门徒去明白。 

  新约里的奥秘是指人从未知晓的事实。这些事若不靠属神的启示,是永远无法明白的。不过,神现在却把这些事向人启示。 天国的奥秘 是指在过渡阶段的国度中仍未为人明白的真理。对于那时候的人来说,天国有一个过渡阶段是一个奥秘。这些比喻描述王不在地上时的天国的一些特征。故此,有人称其为“天国奥秘的形式”
──马太福音第13章奥秘不是天国本身怎样奥秘,而是指天国在那时以前从未为人所知晓。 

  一三 12  把这些奥秘向门徒启示,而把群众摒于门外,似乎是专断的做法。可是主解释说:“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因为门徒相信主耶稣,所以得更多。他们既接受了光,便要得更多的亮光。相反,犹太国拒绝世上的光,他们不但得不到更多的光,而且会失去仅有的亮光。拒绝光的结果是被光拒绝。 

  一三 13  马太亨利把比喻比作云柱和火柱,使以色列人苏醒、埃及人迷惑的。这些比喻要向真心而渴望明白的人启示,但“对于与耶稣为敌的人来说,这些比喻却惹起了他们的愤恨。” 

  所以问题并不在于主提出的是否怪念头,反而是他们的外在表现有问题。从他们的外在表现反映出内里生命的素质
──马太福音第13章法理上的盲目不过是出于内里的冥顽不灵。因为这个缘故,耶稣使用比喻向犹太人讲话。伍德宁这样说,“因为他们不爱真理,所以得不真理之光。 26 ”他们拒绝看见真理、认识真理。真理已经降临,并且在他们前面,他们却这样坚决拒绝看见祂。他们不听神的话。神带有生命力的道在他们中间,但他们却不听从祂。他们不愿明白神降世的奇妙大事;所以,明白真理的能力要从他们中间被撵走。 

  一三 14 , 15  他们的生命正应验了以赛亚书六章 9 至 10 节的预言。以色列的心给 油蒙了 ,他们的 耳朵 对神的声音毫不敏锐。他们一意孤行, 眼睛 闭。他们知道如果他们看见、听见、明白和悔改,神便会医治他们。可是,尽管他们有病,需要医治,却拒绝神的帮助。因此,他们要受惩罚。他们 听 是要 听见 却 不明白 ;看是要 看见 ,却不 晓得 。 

  一三 16 , 17  门徒得的是极大的权柄,因为他们看见了以前从未有人看过的。旧约的先知和义人何等渴望弥赛亚的到来,但他们的渴望都落空了。门徒却蒙恩活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能够看见弥赛亚,见证祂的神迹大能,并听见耶稣亲口的教训;祂的教训又是何等超凡、没人能媲美的。 

  三.解明撒种的比喻(一三 18 ~ 23 ) 

  一三 18  主解释了用比喻的因由,便解释四种土壤的比喻。祂没有说 撒种的 代表什么,但我们可以肯定,撒种的代表了祂自己( 37 节),或是代表了传天国信息的人。祂把种子解释为天国的道理( 19 节)。土壤代表了听见信息的人。 

  一三 19  坚硬的路旁指拒绝接受信息的人。他们听见福音,但 不明白
──马太福音第13章不是因为他们没能力理解,是因为他们不肯理解。飞鸟是指撒但;他把种子从这类人的心里 \cs9 夺了去 。他不过是与这类人互相合作吧了,因为这类人自己根本已选择了荒凉贫脊之地。法利赛人正是这些顽梗的听众,是坚硬的土地。 

  一三 20 , 21  耶稣讲石头地时,是指这些石头地上有一层浅薄的泥土。这些土壤代表听见道而 欢喜 领受的人。撒种的人起初得意洋洋,以为他传的道是何等的成功。过了不久,他才汲取了教训,知道人们欢笑快乐地接受信息并非好事,首先,他们必须知罪、痛悔和认罪。看见一个寻求神的人哭丧脸走向加略山,总比看见他轻散浮夸地从楹间走下更有指望。肤浅的泥土孕育出肤浅的信,这种信心扎根不深。当遇到猛烈的阳光, 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 ,这种人便觉得不值,决心放弃信仰,不再跟随主基督。 

  一三 22  布满荆棘的土地代表听见道,但肤浅虚伪地领受的人。他们看来是天国真正的子民,但转瞬间,世上的 思虑 、对 钱财 的贪爱压住了他们对信仰的热诚兴致。他们的生命没有为神结出果子。凌耳以一个拥有庞大贸业、贪爱钱财父亲的儿子来阐释这点。这个儿子青年时听过神的话,但后来却在商场上打滚。 

  他不久便要选择讨好他的主,还是他父亲。所以,种子虽然撒下了,而且也发了芽,但土地长有荆棘;世上的思虑和钱财的贪恋已经在这里了。他作出妥协,满足父亲的愿望,把自己沉溺在商场上,视今生的事为最重要。他的生活过得挺惬意,但却忽略了天上的事。当他退休的时候,想懂得多点属灵的事,但神是不可开玩笑的。那人退休后,在短短数月间突然逝世。他遗下了当时的九万英镑和属灵荒废的生命。荆棘挤住了神的话,使人结不出果子来 27 。 

  一三 23   好土 代表真正的信徒。 人听道明白了 ,实行他所听的。虽然这些信徒结出不同数量的果子,但从他们结的果子,可见他们拥有属神的生命。这里的果实可能是指流露基督的品格,而不是为基督得回来的灵魂。新约中“果子”一词通常是指圣灵的果子(加 5 : 22 , 23 )。 

  那么这个比喻对群众来说是什么意思?很明显,是在警告听道而不行道的危险。同时,鼓励人们真心领受神的话,然后为神结出果子,以显出他们信仰的真实。对于门徒和以后跟随耶稣的人来说,这比喻让他们有心理准备,知道听道而真正得救的人是何等的少,好接受这个可悲的事实。这比喻把基督忠心的信徒从迷惑中拯救出来,藉福音的传遍,世界得以改变过来。同时,这比喻提醒了门徒要防避抗拒福音的三大敌人,( 1 )魔鬼(飞鸟
──马太福音第13章恶者);( 2 )肉体(猛烈的太阳
──马太福音第13章患难或逼迫);和( 3 )世界(荆棘
──马太福音第13章世上的思虑和钱财的贪恋)。 

  最后,门徒清楚看见,品格上的投资会带来极丰富的收获。三十倍是百分之三千的回报;六十倍是百分之六千的回报;一百倍是百分之一万的回报。其实,真正悔改归主的收获是无法衡量计算的。一个寂寂无名的主日学老师在慕迪身上经营投资。结果,慕迪抢救了许多的灵魂,获救的人又同样抢救了更多的灵魂。所以,那主日学老师所作的起了连锁的作用,这作用是长远不止息的。 

  四.麦子和稗子的比喻(一三 24 ~ 30 ) 

  前面的比喻生动地指出了天国包括两种人,对王只逢迎的人和那些真正的门徒。三种土壤象征了广义的天国
──马太福音第13章外在的称信。第四种土壤代表了狭义的天国
──马太福音第13章真正悔改归主的人。 

  一三 24 ~ 26  第二个 比喻
──马太福音第13章麦子和稗子
──马太福音第13章同样以两个层面阐述天国的事。麦子代表真信徒,稗子不过是有名无实的称信者。耶稣把 天国 比作 人撒好种在田里。及至人睡觉的时候,有仇敌来,将稗子撒在麦子裹,就走了。 安格说,圣地的禾田,最常见的稗子是长有芒的毒麦
──马太福音第13章“一种有毒的草,与麦子相似。当谷地上同种植这两种植物时,通常很难把它们分辨出来。不过,当它们长苗吐穗以后,便可以轻易把它们分开。 28 ” 

  一三 27 , 28  由主的仆人看见谷场搀杂了稗子,便问主人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主人立刻便知道是 仇敌 作的。 仆人 准备好随时把稗子拔掉。 

  一三 29 , 30  但是主人吩咐他们等 收割 。那时收割的人会将稗子和麦子分开。麦子要收在仓里,稗子则要烧掉。 

  为什么田主要延迟分开稗子和麦子?原来麦子和稗子的根缠结,如果拔掉稗子,便会把麦同样拔掉。 

  我们的主在第 37 至 43 节中解释了这个比喻,所以我们稍后才谈论。 

  五.芥菜种的比喻(一三 31 , 32 ) 

  救主跟把 天国 比喻作 芥菜种 。祂称芥菜种是 百种里最小的 ,即听众经验中最小的。当人种下这样的种子,便长成为一棵 树 。种子的成长是不寻常的。一般芥菜长成后不过是棵灌木,但这芥菜种长成的树却足以让 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 。 

  芥菜种代表天国开始时是很微小的。天国开始的时候遭受逼害,所以显得较为微小和纯正。可是当它受到推动和保护后,在苦难中却不寻常地成长起来。然后飞鸟来到,宿在它的枝上。第 4 节也用了同样的字眼写这些鸟;耶稣解释说这些鸟代表恶者( 19 节)。天国成了撒但和他手下寄居之地。到了今天,基督教界包括了否认基督的机构,如唯一神教派、基督教科学会、摩门教、耶和华见证人和统一教会等。 

  主在这里预先提醒门徒,说祂不在地上时,天国会经历不寻常的增长。门徒不应受骗,也不要以增长来衡量成果。因为,这是不健康的增长。微小的种子会长成不寻常的树,这大树要成为“鬼魔的住处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并各样污秽可憎之雀鸟的巢穴”(启一八 2 )。 

  六.面酵的比喻(一三 33 ) 

  主耶稣接把 天国 比作 面酵 , 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裹 。不久,面全 团都发起来 。一般的解法是:面团是世界,面酵指福音传遍世界、直至人人得救。然而,这个观点与圣经教训、历史和近代发生的事情相矛盾。 

  面酵在圣经中通常是指邪恶。神曾经吩咐祂的民要把酵从他们的家中除去(出一二 15 ),那时的人是明白这道理的。任何人在无酵节的头一天起,到第七天的任何一天,吃了有酵的饼,便要从以色列中剪除。耶稣警告门徒要提防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太一六 6 、 12 ),也要提防希律的酵(可八 15 )。哥林多前书 5 章 6 至 8 节用恶毒和邪恶形容酵,而加拉太书五章 9 节中的酵代表假道理。总而言之、酵不是指邪恶的道理,便是指邪恶的行为。 

  所以,主用这个比喻提醒门徒要防备邪恶的势力渗进 天国 。芥菜种的比喻显示天国外在的特质充满邪恶;面酵的比喻则显示天国的内里将要腐化。 

  我们相信、这个比喻中的面代表神子民的粮食,正如圣经曾说的。 面酵 是指邪恶的道理。 妇人 是假的女先知,她要妖言惑众(启二 20 )。对于不少女人曾创立假的教派,这句岂不正合有独特意义么?圣经禁止女人在教会中教导(林前一四 34 ;提前二 12 ),可是有些女人却违抗神的吩咐,掌有教导的权柄,甚至把神子民的食物搀杂,成为具破坏性的异端邪说。 

  白洛克这样说: 

  如果认为基督不会把天国说成邪恶的,那么祂说天国里既有稗子、也有麦子,既有好鱼、也有坏鱼、便是以回答反对的言论了。天国容让恶的仆人(太一八 23 ~ 32 )、又容许没有穿婚礼的衣服和那些失丧的人在那里(太二二 1 ~ 13 ) 29 。 

  七.使用比喻应验了预言(一三 34 , 35 ) 

  耶稣讲的头四个比喻,是 对众人说的 。主用这种方式教导他们,正应验了亚萨在诗篇七十八篇 2 节的预言。在那节中,他预言弥赛亚要用 比喻 , 把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发明出来 。这就是天国的过渡阶段带有的特点。这些事本是隐藏的,但到了时候,便为人所知晓了。 

  八.解明稗子的比喻(一三 36 ~ 43 ) 

  一三 36  主余下的讲论是对门徒说的,地点是在 房子 里。 门徒 也许代表了以色列国剩余的小部分信徒。神重新提到房子、让我们知道祂并没有长久弃绝祂预先知道的百姓(罗一一 2 )。 

  一三 37  耶稣在解释麦子和稗子的比喻时,把自己等同了撒种的人。祂在世上传道时,直接把种子撒下,祂且要透过众仆人在历世历代撒下种子。 

  一三 38  田地就是世界。必须强调,田地是世界,不是教会。 好种就是天国之子 。把活生生的人种植在地上,似乎显得古怪无稽。但这里针对的是把天国之子撒向世界。 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 。撒但对每一个真心相信的圣徒都有一套欺骗的技俩。他把外表、谈吐,甚至仪态像门徒的人撒向世界。这些人并非真正跟随王的人。 

  一三 39  仇敌就是撒但,他是神和所有神子民的仇敌。 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 ,也是天国过渡阶段的末期。那时候,耶稣基督要充满荣耀,满有能力的再来,祂要掌权作王。主不是在谈及教会时代的末期。如果这里是谈及教会,便会引起许多混乱不清的问题。 

  一三 40 ~ 42  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参看启一四 14 ~ 20 )。天国在现今这个阶段,不必刻意分开麦子和毒草。它们得到允许,可以一同生长。可是到基督第二次来临时,天使会把罪的成因和作恶的人集合起来,一并 丢在火炉里 。他们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 

  一三 43  大灾难时生活在地上而属天国的义人会进入 他们父的国里 ,分享基督作王一千年的荣耀和快乐。他们要 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 ;换句话说,他们在荣耀中充满光辉灿烂。 

  耶稣再次作出含义深远的呼吁,“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 

  这个比喻并非证实地方教会要容忍不敬虔的人在他们中间,即或有些人的确错误地这样想了。我们要谨记,田地是指世界,而非教会。主很明确地吩咐过地方教会要赶走犯某类邪恶罪的人(林前五 9 ~ 13 )。所以,这个比喻只不过在教导说,天国的奥秘包括真心和假冒的人、真正和虚伪的人,而这种情况要一直持续,直到世界的末了。然后,神的使者便会把假的和真的信徒分辨出来。假的会被带去审判,真的要享受在地上作王的荣耀。 

  九.藏宝于田的比喻(一三 44 ) 

  直到这时候,所讲的比喻都在教导说天国里有好的也有坏的,义的和不义的。跟的两个比喻告诉我们,义的也有两种,( 1 )在教会时期之前和之后相信的犹太人;( 2 )在这个时代里相信的犹太人和外邦人。 

  在 宝贝 的比喻中,耶稣把 天国 比作 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 ,便把它藏起来,然后欣然 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 

  我们认为那人是指主耶稣自己。(在第 37 节的麦子和稗子的比喻中,那人就是主。) 宝贝 代表少部分敬虔的犹太信徒,例如耶稣在世传道时的信徒,在教会被提后会再有这样的信徒(参看诗一三五 4 ,以色列被称为神特别拣选的宝贝)。这些人隐藏在田里,撒布在世界各地。他们寂寂无名,只有神认识他们。耶稣就像这节中所说,发现了宝贝,然后走上十字架,付上一切代价,为要买赎世人(林后五 19 ;约壹二 2 )。这世界就是祂发现藏宝贝的地方。得赎的以色列,就是藏被发现的宝贝,那时,她的拯救者从锡安而来,建立那等待已久的弥赛亚国度。 

  也有人把这比喻用于罪人。罪人放弃一切,为要找寻基督,就是那无价之宝。可是这种解释违背了圣经的教训,因为圣经说得救乃是恩典,救恩是不必付任何代价的(赛五五 1 ;弗二 8 , 9 )。 

  十.重价珍珠的比喻(一三 45 , 46 ) 

  天国 也 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 。当他遇见一颗极为 重价 的珍珠,就去变卖一切,为要买这珠子。 

  有一首赞美诗这样写:“我已找到最重价的珍珠。”意思说寻找珍珠的是罪人,珍珠代表救主。然而,我们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罪人不必卖掉一切来买基督。 

  其实,我们应当相信那 买卖人 就是主耶稣, 重价的珠子 就是教会。为要买这颗珍珠,祂在加略山上变卖一切。教会就好像蚌里的珠子,蚌受到刺激,承受极大痛苦,方能孕育出明珠,教会也要藉救主的身体被刺伤,方能建立起来。 

  有趣的是,在藏宝的比喻中,天国比作宝贝,但现在天国却比作买卖人,而不是明珠。究竟为何会有这种差别? 

  前一个的比喻强调宝贝
──马太福音第13章得赎的以色列。天国与以色列息息相关。因为天国最初是赐给以色列的,而犹太人将来也会成为天国主要的子民。 

  正如前文所言,教会有别于天国。教会中所有的人都是在天国里
──马太福音第13章过渡期的天国,但不是所有天国里的人都在教会里。教会不会在将来的天国里,但会与基督在新天新地里同掌王权。第二个比喻主要强调王自己和祂不惜一切代价迎娶的新娘,祂要与新娘一同在祂显现时分享荣耀。 

  明珠从海里出来,教会
──马太福音第13章有时称为基督外邦的新妇
──马太福音第13章大部分人也是从列国出来的。这并非忽略悔改归主的以色列人,只不过指出教会有一个重要的特征
──马太福音第13章教会是一群为主名从各国蒙召出来的人。使徒行传十五章 14 节,雅各确认这是神目前主要的目的。 

  十一.撒网的比喻(一三 47 ~ 50 ) 

  一三 47 , 48  这是最后的比喻,把 天国 比作筛或 网撒在海里 , 聚拢各样 的鱼。渔夫选择鱼儿,把 好的 收在器具里,把 不好的 丢弃。 

  一三 49 , 50  我们的主解释这个比喻,提到的时间是 世界的末了 ,即大灾难的末期。这是指基督第二次降临的时间。渔夫指 天使 。好鱼指义人,即得救的人,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不好的鱼指不义的人,就是一切不信的族类。分辨的工作要进行,就如麦子和稗子的比喻所说一样( 30 , 39 ~ 43 )。义人要进父的国,而不义的人则被送到火炉里,要在那里 哀哭切齿 。这不是最后的审判,这审判要在千禧年开始的时候进行,而最后的审判则在千禧年之后才开始(启二○ 7 ~ 15 )。 

  盖伯林对于这个比喻作出以下评论: 

  正如前述的比喻,网撒在海里代表各国。这比喻是指在大灾难时传扬永远的福音(启一四 6 、 7 )。分别好与坏的工作由天使来负责。这比喻并非指现在发生的事,也不是指教会,而是指天国将要建立的时候。正如启示录清楚记载,那时天使要担起这分差事。邪恶之辈会被扔进火炉,正义之士则仍在地上居住,即在千禧年之国居住 30 。 

  十二.真理之宝库(一三 51 , 52 ) 

  一三 51  讲完了比喻,这位超凡的老师问祂的门徒是否 明白 。门徒回答说:“ 明白了。 ”我们或许十分奇怪为何他们会明白,也许甚至有一点妒忌他们,因为我们未必能像他们那样充满信心地说“明白了”。 

  一三 52  因为他们明白,所以他们有责任与其他人分享。门徒要作流通的管子,而非祝福的尽头。十二门徒现在为 天国 受训为文士,即真理的导师和诠释者。 他们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 在旧约里,他们有极丰富的 旧 真理。但基督用比喻的教导,让他们接受完全新的信息。他们从这庞大的知识库得了真理、现在理当把荣耀的真理传递给别人。 

  十三.耶稣在拿撒勒被拒绝(一三 53 ~ 58 ) 

  一三 53 ~ 56   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 ,就离开加利利的海岸,走到拿撒勒作离别前的探访。当祂在 会堂里教训人 ,众人都 希奇 祂的 智慧 和所行的 异能 。对于众人来说、祂不过是 木匠的儿子 。他们认识 他母亲叫马利亚……他弟兄们 名叫 雅各、约西、西门、犹大……他妹妹们
──马太福音第13章这些亲戚全都仍在拿撒勒居住!为何他们同乡成长的一个孩子能讲出智慧的话,行奇异的事,结果声名大噪?他们十分疑惑,似乎执愚顽,比认识真理更容易。 

  一三 57 , 58   他们就厌弃他 。这激发 耶稣 指出,真正的 先知 通常在异地声名远播,受人敬重,却不受家乡的人欢迎。在祂居住的地方,祂的亲人自恃与祂相熟,随意轻蔑祂。不信的人大大妨碍了救主在拿撒勒的事工。他只医治了少部分有病的人(参看可六 5 ),原因不是祂办不到这些事;人的恶不能限制神的能力。祂在不渴望祝福的地方施予祝福;在不知道需的地方给予他们所需的;又医治那些讨厌被称为病人的人。
──马太福音第13章《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马太福音第13章-丰盛的生命研读版注释

马太福音注释  13:3  

  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

  理:13章记载了

  一些有关天国的比喻。这些比喻生动地描述了传讲福音的不同结果以及天国在地上的有形彰显(即教会)在末世时的普遍属灵光景。 

  1.  在

  这些比喻中,基督多次明确指出,他的可见国度中将至始自终存在善恶之分。有些承认主名的人

  会因为软弱、妥协和贪爱世俗而离经叛道,但那些忠诚敬虔的人将要得到永生。在末日,作恶的

  人必将遭到毁灭(41,49节),而“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43节)。 

  2.  基

  督讲解这些比喻的目的就是要提醒他的门徒,神在地上的国度里会有恶人混杂,并教导他们如

  何胜过撒但及其跟随者的影响和抵挡。信徒得胜的惟一途径是全心全意地投靠基督(44,46节)并且敬虔公义地度日(43节;参启2~3章,列举在神国教会里的善恶之处)。 

  3.  这

  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故事,能够生动地表达某些属灵真理。其独到之处在于它们

  能够使属灵的人明白真理,同时又向不信的人隐藏(11节)。

  耶稣有时会借比喻要求人做出选择(如路10:30~37)。 

  13:3 撒种

  的出去撒种:参可4:3注。 

  13:12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参25:29;可4:25注。 

  13:19  

  那恶者就来……夺

  了去:参

  可4:15注。 

  13:24  

  24~25 好种……稗

  子:麦子和稗子的比喻强调撒但也会在所撒下的神的道旁边撒种。“田地”代表世界,“好种”代表天国之子(38节)。 

  1.  福

  音和真信徒被播种在全世界(38节),

  撒但也在神子民中播种他的跟随者,即“那恶者之子”(38节),抵挡神的真理(25,38~39节)。 

  2.  撒

  但的恶使者在神地上可见国度中的主要工作是诋毁和削弱神话语的权柄(参创3:4),并大肆推行不虔不义的虚假之道(比较徒20:29~30;帖后2:7,12)。

  基督后来还讲到那些以基督徒自称的假先知将迷惑神的子民(参24:11注;参“大灾难”一

  文)。 

  3.  撒

  但之子和神子民混杂共处的情形将以末世神最终毁灭所有邪恶之子而告终(38~43节)。有关信徒和不信之人混杂的其它比喻,可参22:11~14;25:1~30;路18:10~14;

  参“基督给七个教会的信息”一

  文。 

  13:30  

  容这两样一 齐长:关于容让基督的真门徒和假装信徒的撒但之子一同生长的问题(38节;比较林后11:13~15),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  在

  整个福音时代,这种混杂共处的情况总会一直发生。神要到末世才差遣使者毁灭那恶者之子(30,38~41节)。 

  2.  以

  上这个比喻与耶稣在其它地方命令信徒管教犯罪肢体,并将那些刚硬不悔改和虚假的肢体逐出

  团契关系之外的教训并不冲突(参18:15注;徒20:28注;林前5:1注)。

  但我们必须明白,教会的管教充其量只是对付神地上国度中恶人的有限办法,神和他的使者将

  最终使善恶彻底分别。 

  3.  忠

  心的信徒必须警惕撒但在神工作的各个部分所安置的颠覆破坏份子和个人,这些人会在很多方

  面貌似神的真正子民(参林后11:13注;参“假师傅”一文)。 

  13:31  

  芥菜种:参

  路13:19注。 

  13:33  

  面酵:参路13:21注。 

  13:41  

  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

  的……挑出来:在

  末世大灾难以后(19:11~21),基督再来之时,将会有一段收割地

  上所有义人和恶人的时间(30,40~42节;参“大灾难”一文)。 

  1.  他

  首先要把恶人从义人中分别出来(30,41,49节)。 

  2.  “从

  他国里”收聚义人(30,41~43,49节)。 

  3.  在

  收割和毁灭恶人以后,“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像太

  阳一样”(43节;比较25:31~34;参

  启20:4注)。 

  13:42  

  火炉:耶稣在这里讲到所有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人的结局(41节)。

  他们将要受到烈火的煎熬并经历极大的痛苦(比较启14:9~11;20:10)。凡是将圣经当做神话语的人都不能

  拒绝这个教义。邪恶之子的结局不是被歼灭,而是被丢在“火炉

  里”(参10:28注)。 

  13:44  

  天国……宝

  贝:隐

  藏的宝贝和重价的珠子的比喻教导我们两条真理: 

  1.  天

  国是无价之宝,我们对它的渴慕应该远胜一切。 

  2.  我

  们只有放弃一切妨碍我们有份于天国的东西才能得到天国。“变

  卖一切”的意思是我们应当把我们的心从一切兴趣中转移到惟

  一至高的关注上——即基督身上(罗12:1)。 

  13:47  

  天国……网:撒

  网的比喻再次突出了基督极力强调的一个真理:并非所有在神可见国度中的人都是神的儿女。

  教会和基督徒团体并不是神真实子民的同义词,因为惟有那些活在纯正信仰和神公义中的信徒

  才配称为神真正子民(比较24:11,24;加5:19~21;参路13:21注)。 

  13:49  

  从义人中把恶人分别出

  来:撒

  网的比喻中所讲的分离恶人的顺序与麦子和稗子的比喻中所讲的一样(30,41,43节):首先聚拢的是恶人,其次才是义人(比较启19:11~20:4)。这个顺序清楚显明善恶的分别发

  生在大灾难中(24:29~31;启19:11~20:4),

  而不是发生在神忠心的教会被提之时(参帖前4:13~18;启3:10)。耶稣再次通过这个比喻强调,在神子

  民当中会混杂许多并非真正忠于神和他话语的人。 

  12:36  

  审判的日子:参“信徒的审判”一文。 

  12:37  

  凭你的话,定你有罪:参路13:34注。 

  12:40  

  约拿:很

  显然,耶稣接受旧关于约约拿的记载为史实(参拿1:17注)。当今那些否认旧约神迹的怀疑论者将要为此

  负责并要受到主耶稣话语的审判。 

  12:43  

  污鬼:43~45节教导我

  们三条有关污鬼附身的真理: 

  1.  污

  鬼急欲回到从前所附之人身上(44节)。 

  2.  如

  果他的心被圣灵所占领,污鬼就不能再回去(44节;比较林前6:19;林后6:15~16注)。 

  3.  一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马太福音第13章-每日研经丛书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三章   包罗万象的比喻 

  在这本福音书的模型中,马太福音第十三章是一章非常重要的经文。 

  (一)本章显示了耶稣事工中的转捩点。我们看见祂工作开始的时候,是 在会堂里 教训人;可是现在我们竟看到祂 在海边 教训人。这是非常重要的改变。会堂的门并没有完全向祂关闭,而是正要向祂关闭。虽然他在会堂中仍旧可以得到一般人的欢迎,可是犹太人正统派领袖,现在却公开地与祂作对。每当祂进入会堂,不但找到一饥渴的听众,祂也发现那些冷眼以对的文士、法利赛人和长老们,不断地衡量并挑剔祂所说的每一字句,为要找把柄来控告祂;又注重祂的每一个行动,作为定罪与控告的证据。耶稣被祂当时的公会所弃绝真是一个极大的悲剧,但是并不能阻止祂不向人们提出祂的邀请,因为当会堂的门户向祂关闭的时候,祂就到了户外的圣殿,在乡村的街道、路旁、湖边与人们自己的家中去教训他们。凡是有真正的信息要传,并且诚心要传的人,总会找到一条传给人的出路。 

  (二)本章经文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我们在这里看到耶稣充分地使用祂特殊的教学法
──马太福音第13章 比喻 的教学法。虽然在以往祂曾经用过含有比喻成分的教学法:盐和光的比喻(五 13-16 ),飞鸟与百合花的图画(六 26-30 ),聪明与无知的建造者(七 24-27 ),衣服和皮袋的比喻(九 16-17 ),孩童在街市游戏的图画(十一 16-17 ),它们都是比喻的雏型,它们都是在图画中的真理。 

  可是在本章内,我们看见耶稣充分地发挥了最生动的比喻方法。有人曾说:‘不论耶稣还做了些什么其他的事情,至少祂是世界上短篇故事的最高权威。’我们还没有详细研究这些比喻以前,先要问耶稣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在教学上有什么益处? 

  (甲)比喻常使 真理更为具体 ,多半的人藉图画来思想;少有人能够把握并了解抽象的观念。我们可能花了很长的时间用字句表达什么是 美 ,到头来并不能使人更有智慧;但如果我们指一个人说:‘这是一位美人。’就无需再加以描述了。也许我们早就想要为良善下一个定义,可是我们始终未能在人的心目中对于良善有什么更清楚的观念,可是人们看见善人或善行的时候,都会认得出来。为了使人了解,每一篇道都要化成肉身,每一个伟大的观念,必须化为某一个人的形状和样式。比喻首要的条件就是它使真理变成一幅所有人都能看到并了解的图画。 

  (乙)曾有人说,一切伟大的教训,都是 从此地和此时开始,为要达到那地和那时 。如果一个人要教导人明白一些他们不懂的事,就必须从他们了解的事作为开始。比喻就是以手头现有的,以及每一个人都明白的材料作为开始,因为这是在他自己的经验之内,从此地可以带领他达到他所不了解的事物,并且打开他的眼界,使他看到以往所看不见的事物。比喻开启人的心灵,也开启人的眼睛,使人从他所在的地方开始,带领他往前到他所应当去的地方。 

  (丙)比喻在教学上的一大长处,就是它能够 引起人的兴趣 。保险会引起人兴趣的方法就是讲故事给他们听。比喻是把真理变成故事的形式,其实比喻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一个含有属天意的属地的故事。’人们若不是感到有兴趣,他们决不会来听,也不会保持他们的注意力。故事可以唤起并保持单纯者的兴趣,比喻就是一个故事。 

  (丁)比喻有一个大长处就是能够鼓励人自己 去发现真理 ,比喻并不是代替人思想,好像它在说:‘这是一个故事,其中有什么真理呢?它 对于你 具有什么意义?你自己去思想吧!’ 

  有的事情并不能由别人转告,一个人必定要为他自己去发现其中的奥妙。有一次瓦勒特尔巴特( Walter Pater )曾说,你不能把真理告诉一个人,只能把他放在他能够自己发现的地位上。我们若不是亲自去发现真理,直理始终是一件间接的身外之物;而且我们若不是亲自去发现真理,也许我们很快就会把它遗忘。比喻促使人自己去得到结论,并激发他自己的思想,它使真理更为实在、又牢牢的存留在他的记忆之中。 

  (戊)比喻的另一面,就是 向那懒惰不肯思想或盲目的偏见者,把真理隐藏起来 。比喻把责任恰当地放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对于那渴望的人,比喻向他们显明真理;对于那不想看见真理的人,比喻就把真理隐藏起来。 

  (己)我们一定要记得最后一件事,耶稣所用的比喻是 说出来 ,并不是念出来的。它的影响必须是即时性的,并不是用注释与字典长期研究的结果。它使真理条然出现在一个人的面前,如同在漆黑的夜间突然发出的闪电一般。这一点,对于我们研究比喻具有两种意义: 

  第一,我们必须尽量详细的搜集有关巴勒斯坦生活背景的资料,使这些比喻可以击中我们的要害,如同对于当时被次的听众一般。我们必须思想、学习,和想像当初听众的情形。 

  第二,通常说来,一个比喻 只有一个要点 。比喻并不是寓言;在寓言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内在的含意,因此寓言必须诵读与研究;比喻只要听就可以了。我们一定要十分小心不要把比喻当作寓言,可是要记得比喻的安排,是要使听见的人,在顷刻之间看见真理的闪光。 

  撒种的出去撒种(十三 1-9 , 18-23 ) 

  这是一幅任何在巴勒斯坦的人都会了解的图画,我们在这里真正的看到耶稣应用‘此时比地’的情境,来说明‘那时那地’的事情。英文标准修订本有一点不够清楚的地方:‘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编按:中文和合本也是这样翻译)希腊文中并不是‘一个撒种的’,而是:‘看哪,那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耶稣在当时候很可能用一只湖边的船当作祂的讲台,在海岸附近的田地,有一位撒种的正在撒种,于是耶稣就在此地,藉大家都看得见的撒种人,作为祂教材的开场白:‘请看正在田里撒种的那个撒种人。’耶稣用他们那时候实际看得见的东西为开始,使他们的心灵可以向他们从来未曾看见过的真理开启。 

  巴勒斯坦有两种撒种的方式:一种是撒种的人在田间一面走一面撒种子。如果风正在吹,有的种子当然会给风带到各个地方去,有的时候全部的种子都被吹到田地以外。第二种是一种懒惰的办法,但是探用的倒是相当普遍,就是把一袋种子放在一匹驴子的背上,在袋角撕开或割开一个洞,让驴子在田间走来走去,种子也就随之散播出来。有的时候驴子还在小路上走,在未曾到达田间以前,有一些种子就已经漏出来了。 

  巴勒斯坦的田地,均呈长条形;通常在两个长条间的土地,就是供人通行的小路。这些小路被无数过路者的脚踩得十分坚硬,这就是耶稣所说的路旁之意。如果种子撒落在这样的地方
──马太福音第13章其实有的种子不论是用什么方法撒下去的,都会落到这种地方
──马太福音第13章它是决不会有机会进入泥土之中的。 

  石头地并不是充满了石头的地,这种地在巴勒斯坦极为普遍。在表面上只有一层薄薄的泥土,下面却是石灰石的岩层。在石头上面的泥土可能只有几寸,在这种土地上的种子一定能够发芽,而且芽发得佷快,因为这种土地很快就吸收到太阳的热气。可是泥土不深,种子的根往下去寻找养料和水分的时候,所碰到的只是石头,使种子饥渴而死,十分经不起阳光的照射。 

  荆棘的土地就是欺哄人的土地。撒种的人在撒种的时候,看见地面上好像很干净。要使土地干净倒很简单,只要把土松一松就行了。可是在地里仍有茅草与蔓藤的松根,还有将要复生的杂草,以及四季生长的有害植物。每一位园丁都知道杂草生长的讯速与顽强,是其他的好种无法比拟的。结果好种与潜伏的杂草一同生长,可是过于强盛的椎草窒息了好种的生命,当杂草欣欣向荣的时候,好种就死去了。 

  好土的泥层深厚,纯净并松软,使种子可以深入,获得它的养料,使它的生长不受阻碍,在好土里的种子会结出丰盛的子粒。 

  道与听道者(十三 1-9 , 18-23 )(续) 

  其实这个比喻具有双重的意义,它是指两种人说的: 

  (一)指 听道者 而言。学者们常认为十八至廿三节,并不是耶稣自己的解释,而是初期教会传道人的解释。其实这也不是它正确的解释,因为它违背了比喻并不是寓言的律,而且叙述得过分详细,使初次听见的人无法提摸。如果耶稣是真正的指一位正在撒种的人,这也无可厚非,无论如何不同的土地是表示不同种类的听者,这解释在教会的思想方面,总是占有它的地位。这种想法一定是从某种权威而来。倘若如此,为什么竟不是从耶稣而来的呢? 

  如果我们把这个比喻当作对于听者的警戒,它的含意就是:接受上帝的道有好几种方式,产生的结果是在于接受者内心的情况。任何话语的命运维系于听者,正如有人曾说:‘一则笑话的成功,并不是靠说笑者的舌头,而是在于听笑话者的耳朵。’一则笑话如果讲给一个具有幽默感,并且准备微笑的人听,一定会达到目的。如果一则笑话讲给无幽默感,或决不肯自娱的人听,一定会招致失败。那么谁是这比喻中所警戒的听者呢? 

  (甲) 心灵闭塞 的听者。上帝的道无法进入某一种心灵之中,这就好像种子落在曾被许多脚迹踏过的硬土上一样。有许多东西可以闭塞人的心灵。偏见可以使人对于每一件他所不愿意看见的东西瞎眼。不受教的灵能够树立一道不易攻破的障碍。不受教的灵能够由以下两个结果中的一个而产生的。它可能是骄傲的结果,使人不知道他所需要知道的;它也可能是惧怕新真理,不肯在思想的道路上冒险的结果。有的时候不道德的品格,以及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能够闭塞他的心灵,可能真理会定他所爱事物的罪,责备他待人接物的方式;有许多人不肯听从或认识定他罪的真理,因为没有人会比那故意不要看见的人更为盲目。 

  (乙)有一种听者的心灵犹如土浅的土地。他是属于一种 未曾把事情经过深刻透彻考虑的人 。 

  有些人对于每一种新流行的玩意儿都表示高兴,他们很快就接受,也很快就把它丢弃。他们一定要趋向时尚,他们开始某种新的嗜好,或开始热诚地求得某种新的才能,等到渐渐遇见困难,他们就放弃了,或者热诚消退把它弃诸一旁。有的人生活中杂乱无章地充满了许多有始无终的东西。人也可以用这种态度来对待上帝的道。他初听的时候,也许会引起一阵情感的反应,可是没有人能够在一阵的情感中生活。人有一副头脑,而获得一个有智慧的信仰是一种道德的要求。基督教有它的要求,人接受基督教以前就必须面对这些要求。作基督徒不仅是一个权利,也是一种义务。一阵突然的热情,常会很迅速地变成一堆死灰。 

  (丙)有一种听者 对于生活中许多的事物都发生兴趣,可是常把最重要的挤住了 。现代生活是越来越拥挤,越来越迅速,特征是人逐渐忙得无暇祈祷。许多事占据了他的时间,使他无暇研究上帝的道。他要参加许多会议,有价值的工作与慈善服务,使他留不出时间献给爱心与服务的源头。他的工作紧紧地抓住他,使他疲累得想不到其他的事。引起危险的并不是那些明显的坏事,而是好事。因为‘次好的永远是最好之劲敌。’一个人并不必是故意的把祈祷,读经,与教会生活排斥于生命之外,可能他时常想到它们,也盼望他能够有时间做这些事,并且想要把时间分出来,不过他总是不能从自己繁忙的生活中脱身。我们一定要非常留意,是否基督已经不复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最崇高的位置上呢? 

  (丁)还有一种人如同好土一般。他接受上帝的道有四个阶段。第一,像好土那样, 他的心灵是开启的 ,他随时都乐意学习。第二,他 准备听从 。他决不会因为过分骄傲或过分忙碌,以致于不能听见。有许多人如果能够简单地停下来,听从智慧朋友的忠告或上帝的声音,一定不会遇到那些令人痛心的事。第三, 他明白 。他彻底想过整个的事情,并且知道这事对于他个人的意义,准备好要接受。第四, 他把所听见的道转变为行动 ,使好的种子结出美好的子粒。真正的听者,就是那听见,了解并遵从的人。 

  不灰心(十三 1-9 , 18-23 )(续) 

  (二)当我们一开始研究这个比喻的时候,就说它具有双重的意义。我们已经看到 听道者 的这一方面,不过它也同时顾及 传道者 的方面,它不仅要向一般听众说真理,也要向小圈子内的门徒说话。 

  我们不难看出有时候在门徒的心中感到有些灰心。他们认为耶稣就是一切。是最智慧,最奇妙的一切。但是在人的立场看来祂的成就却十分有限,会堂的门正渐渐向祂关闭;正统派的宗教领袖是他最刻薄的批评者,而且公然的要除灭祂。众虽然前来听祂的道,真正改变的却是极其少数。有许多人只是来分享祂医治大能的利益,可是他们得了好处以后就走开忘记了;有许多人来到耶稣面前只为了有所得。照门徒当时所面临的情境,耶稣似乎除了引起教会领袖的敌视与众间极少数的回应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就。无怪乎门徒心中有时带深切的失望与灰心。在这个比喻之中,对于灰心的传道人说些什么话呢? 

  这比喻对于灰心者最明显的功课,就是 收成的确可期 。这教训是在这个比喻的最高,即上帝之道的种子结出丰富果实的那幅图画中。有的种子也许会落在路旁被飞鸟夺去;有的种子也许会落在土浅的石头上,永远不致成熟;有的种子可能落在荆棘之中窒息而死;但是无论如何收成终必来到,收割是确实可期的。没有农夫会盼望他所撒播的每一粒种子,都会发芽生长出果实来,他十分明白有的种子可能被风刮走,有的种子可能落在不能生长的地方,可是这一切都不能阻止他继续撒种,也不会使他放弃对收成的盼望,农夫在撒种的时候深信即使有些种子浪费掉也无关紧要,或多或少收成终必来到。 

  因此这个比喻对于撒播上帝之道种的人,是一个鼓励的比喻。 

  (甲)凡在撒上帝之道种的人,并不知道他在做些其么,也不知道种子会产生什么效果。吉( H. L. Gee )君在他的一本书中提到一则故事。在他参加敬拜的教会中,有一位孤单的老年人老汤姆斯,汤姆斯比他所有的朋友活得更为长久,因此很少有人认识他。后来他死了, 吉 君认为可能没有一个人会去参加他的葬礼,于是他自己决定去。这样总算有个人陪陪老汤姆斯到达他最后的安息之所。 

  果然除了他以外并没有别的人。又是一个风暴潮湿的天气,最后棺木到达了公墓。那时候正值战争期间,有一位军人守候在门口;他是一位长官,可是因为他穿两衣看不到他军衔的标志。这位军人走到墓旁参加葬礼的仪式,等到仪式完毕,他走上前去,站立在开敞的墓前,举起手来敬礼,恭敬得如同向一位国王敬礼一般。 吉 君与这位军人一同离开墓地,他们正走的时候,风吹开了军人的两衣,这 时候吉 君看见了军人肩头上的肩章,他的官阶竟是准将。 

  这位准将 吉 君说:‘你也许对于我在这里所作的感到十分希奇,许多年以前,汤姆斯是我的主日学老师,那时候我真是一个野蛮的少年人,对他是极其厉害的试验,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他在我身上所作的。但我能够有今天,完全是老汤姆斯所赐。今天我一定要来向他献上最后的敬意。’汤姆斯并不知道他所作的。没有一位传道人或教师会知道他做到了什么地方。撒种是我们的工作,千万不要灰心,其他的就交托上帝吧! 

  (乙)凡是撒种的人,不可能、也决不应该盼望迅速的果效。自然界的生长过程永不会匆忙急促。一颗橡子,长成一株橡树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种子在人的心中发芽之前,可能需要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往往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在他心里的一句话潜伏沉睡,直到有一天醒悟过来,使他脱离极大的引诱,保守他的灵魂免致死亡。我们生活在一个盼望迅速果效的时代中,但在撒种方面,我们必须在忍耐与盼望中撒下我们的种子,有时候一定等待多年方有收成。 

  真理与听从者(十三 10-17 , 34-35 ) 

  这都是耶稣用比喻对众人说的话;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说什么。这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我要开口用比喻,把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发明出来。’ 

  本段经文充满了许多难题,我们一定要花一些时间找出它的意义。首先要注意,在它一开始就有两件一般的事,我们如果明白了其中的意义,它们就会向我们大大阐明整段经文的真义。 

  十一节中英文标准修订本译作‘秘密’这个词的希腊文,是 musteria 。它文字上的意思是‘奥秘’( mysteries ),事实上这正是钦定本所译的(编按,中文和合本也是这样翻译)。但是在新约时代,‘奥秘’是一个专门技术上的名词,论到某种暗晦不明、外人所不能了解的东西,某些奥秘事。 

  在耶稣的时代,希腊与罗马人最热衷的宗教,就是所谓奥秘宗教。这一类的宗教具有一种普遍的特性,它们根本是一出关于受难的戏剧,说明某神明或女神生活、受苦、磨难、死亡,再复活过来赐福于人类的故事。受教的弟子要接受漫长课程的教导,在其中说明了那出戏剧所包括的意义。这套课程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在准许弟子观赏戏剧以前,必须要他经过一段时期的禁食与禁欲,每一件事,都是为要培养他的情绪,达到某种期望的阶段。然后再带他去看表演。整个的气气都经过仔细的安排,有巧妙的灯光,动人的音乐,还有燃香与香料。在许多场合之中还有最庄重的礼拜仪式,然后再把这出戏表演出来,为要使敬拜者的内心对于舞台中所述及的神明或女神产生完全一致的愿望。敬拜者故意无节制地实在的分享了剧中人神圣的生活、受苦、死亡与复活。敬拜者到最后的呼求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我们拿一剧本来作为例子。伊西斯( Isis ,她是司繁殖的埃及女神
──马太福音第13章译者注)宗教剧是在所有宗教剧中最有名的一出,阿西利斯( Osiris )是一位智慧而贤 明的 君王,他邪恶的兄弟色特( Seth )怀恨于他,与七十个人叛党同谋,劝他去参加一次宴会。在宴会中强迫他进一只精工制作正适合于他的棺材。阿西利斯正躺在棺材里的时候,盖子突然就盖上了,那双棺材被扔到尼罗河里去。阿西利斯忠实的妻子伊西斯经过漫长困乏的搜寻,终于找到了那只棺材,悲恸地带回家去,可是她不在家的时候,邪恶的色特再来伦取了阿西利斯的身体,切割成十四块分散在埃及全地,伊西斯再一次开始她困乏忧伤的搜寻,经过很长久的时间,终于找到了所有的分块,藉一种神奇的力量,那些分块竟合在一起,阿西利斯由死里复活过来。从此以后,他就变成活人与死人永垂不朽的君王。 

  我们一定很容易看出,一个经长期教导的人,看到了这出精心泡制的戏剧是何等的受感动!这是一位贤君的故事,有罪恶的攻击,有爱情忧伤的搜寻,爱情得胜的寻获,还有得胜死亡之生命复活。敬拜者被认为是参与了这经验,他事后,按照奥秘宗教中的一句名言,是‘重生到永远’。 

  这就是一种‘奥秘’,它对于外人是毫无意义的,对于受教的弟子却是无比的宝贵。其实主的晚餐也是如此,对于一个只是走进教堂来,从来没有看见过这种事的外人来说,只是一人吃小块的饼,喝小玻璃杯里的葡萄酒而已,在他看来这简直就是一件奇特的事。但是对于那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知道这些东西所代表的含意,并接受过教导知道这个中意义的人,这却是教会中最宝贵、最动人的崇拜。 

  所以耶稣对祂的门徒说:‘外面的人不能够明白我所说的话,可是你们知道我,你们是我的门徒,你们能够明白。’基督教最重要的事实就是它 只能从里面去了解 。惟有个人与基督相遇以后,这个人才会明白。一个人若不尽力要作一个基督徒,就不可能了解基督教,外面的批评乃是无知的批评,惟有一个要作门徒的人,才能够遇见基督徒信仰中最宝贵的东西。 

  人生严格的律(十三 10-17 , 34-35 )(续) 

  我们所要看的第二件普通的事,就是在十二节所说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初次见到这节经文的时候,似乎认为它简直太残酷了。可是它并不是残酷的,却是简单地说明一个真理,一个生命中必然的、决不能避免的律。 

  在人生的每一方面,凡有的人就会得更多,而他所有的是从那没有的人那里取来的。在求学的事上就是凡努力、劳苦积聚知识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惟独他才能获得研究和课程进步,得到更深刻的学问。他能够取得学业上的成就,是因为他的勤奋忠诚,使他配得上接受这个荣誉。在另一方面,那懒惰不愿工作的学生,简直就是不可避免地失去他曾经拥有的知识。 

  有许多人在孩提或学生时代对于拉丁文、法文或其他语言一知半解,到了晚年,他就会一字不识,因为他从来也不想发展或使用它们。许多人具有某种手艺或某种成功的技能,因他的忽略不用而丧失。勤奋,忠心,努力工作与努力研究,努力练习的人,是在越得越多的地位上;那懒惰的人,有可能会丧失他曾经得的东西。任何恩赐都可以发展的,并且,因为生命中没有一件东西是静止不动的,若有了恩赐,却不去发展,必会丧失了。 

  良善也是如此,我们每胜过一次试探,就会使我们更能够胜过下一次的试探。我们每失败一次,就会在下一次的攻击中,无法站立得稳。我们所作的每一件善事,每一次自律的行为和服务,都使得我们更容易做下一次;每当我们失去这样的机会,就会使我们抓不住下一次的机会。 

  人生永远是得更多,或失去更多的历程。耶稣定规的真理就是人的生活跟祂越接近,这人的生活就越近乎基督的理想,他的生活中就更有力量。而一个人越离开基督,就越不能达到良善;因为软弱正如刚强一般,是逐渐增加起来的。 

  人的盲目与上帝的旨意

  (十三 10-17 , 34-35 )(续) 

  本段经文中的十三至十七节,是整个福音书中最难解的经节,其实它们在每一本福音书的记载各有出入,表明初期教会对此是多么的为难。马可是最早的福音,因此我们盼望马可最接近耶稣真正的意思,四章十一至十二节如此说: 

  ‘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 

  如果我们只看这些经节的字面(外表),并不努力去了解其中真正的意义,它们就成为一种奇怪的申明:耶稣对人用比喻为的是不使人明白,免得他们转向上帝寻求赦免。马太比马可写得迟,马太有一个重大的改变: 

  ‘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是因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 

  按照马太的记载,耶稣用比喻是因为人们太盲目痴聋了,用任何其他的方式都不能使他们看见真理。 

  现在要注意的是耶稣所说的话中,引用了以赛亚书六章九至十节的话,以赛亚所说的这番话,又使那研究这段经文的人耗费了许多心思。标准修订本逐字的翻译希伯来文,它如此写道: 

  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便得医治。’ 

  在这里的口气似乎上帝故意使人瞎眼、耳聋、硬心,使他们不能够明白。百姓们的缺乏了解,似乎除了上帝故意的行动以外,别无其他的原因。 

  正如马太灭轻了马可的口气,同样希伯来文圣经翻译成希腊文的七十士译本( Septuagint ),即为耶稣时代大部分犹太人所使用的译本,也缓和了希伯来文圣经的语气: 

  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认识。’因为这百姓的心成为愚钝,他们的耳朵发沉,他们的眼睛紧闭,免得他们用眼睛来看,用他们的耳朵听,用他们的心体会,回转过来,我便医治他们。 

  七十士译本所说的是把这责任从上帝那里完全切实地挪到百姓身上。 

  那么这段经文到底该怎么解释呢?我们可以很实在地确定一件事,不论这段经文是什么意思,它决不可能是耶稣故意用这种方式传出祂的信息,使人们根本就无法了解。耶稣并不是要向人隐藏真理,乃是向人启示真理。而且人们一次又一次的把握真理的含意也是一件毫无疑问的事。正宗派的领袖们听到凶恶园户比喻中威吓的话,他们完全了解其中的意思,他们的反应是从这比喻的信息中,恐惧地退缩,并且说:‘这是万不可的’(路二十 16 )。耶稣在本段经文的卅四至卅五节,引证了诗人所说的话: 

  我的民哪!你们要留心听我的训诲,侧耳听我口中的话。我要开口说比喻,我要说出古时的谜语,是我们所听见所知道的,也是我们祖宗告诉我们的。 

  这是引证诗篇七十八篇一至三节的话,在其中诗人知道他所说的一定会得到人的了解,他又呼唤人归向他们与他们先祖所知道的真理。 

  事实上,在我们阅读以赛亚的话,以及耶稣对这番话的引用时,就要有见识并且把我们自己放在以赛亚和耶稣的地位上。这些话告诉我们三件事情: 

  (一)它们论及先知的 困惑 。先知把他自己十分清楚明白的道,传给百姓,他们的不明白,使他感到十分狼狈。这是传道人和教师们经常重覆的经验。当我们传道、教导,或与人讨论的时候,我们想要把那些对于我们十分恰当、生动、不能不引起兴趣,又十分重要的事告诉他们。可是他们听起来竟完全不发生兴趣、了解与迫切的反应,于是我们只有惊异与困惑,不知道为什么那对于我们如此有意义的真理,对于他们竟毫无意义;那点燃我们内心的火焰,对于他们只是像石头一样的冰冷,使我们内心受激励的感动,只留给他们无动于衷冷淡的漠不关心。这是每一位教师、传道人与布道家的经验。 

  (二)它们论及一位先知的 失望 ,以赛亚感到他所传的道得不偿失,仿律他是对一道砖墙在说,无法进入这些既聋了又瞎的百姓们的头脑与心灵之中。其结果,他们似乎并没有转好,反而越来越坏。这也是每一位传道人、教师的经验,有时候那些我们想要得的人,不论我们怎样尽力,不但不就近主,反而与基督教的理想越离越远。我们的话仿佛吹过的一阵风,我们的信息遭遇到人漠不关心,难以冲破的阻碍。我们一切的工作,似乎毫无作用,因为到头来,人与上帝的关系似乎比起初离得更远了。 

  (三)可是这番话之中,除了先知的困惑与失望以外,还论到先知 最终的信心 。我们在此地面对面的遇见犹太人的一种信仰,撇开这信仰,诸先知、耶稣、和早期教会所说的很多话,就不能为人所充份了解。 

  简单的来说,犹太人有一个基本信仰, 认为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没有一件会在上帝的旨意之外 ;而当他们说‘没有一件’,是指文字上‘没有什么’的意思。人们听从,或不听从,都有上帝的旨意;人们不肯明白真理或接受真理,也都有上帝的旨意。犹太人紧紧地把握住这样的信仰,认为每一件事物在上帝的旨意和计划中都有它的地位。上帝把成功与失败,良善与邪恶,交织在祂的设计中。 

  每一件事物最后的目的都是好的,这正是罗马书九至十一章保罗的思想。这几章圣经是论到上帝的选民犹太人怎样弃绝上帝,当上帝的儿子来到他们中间的时候,他们的确不接受上帝的真理,并且把耶稣钉死在十架上。这似乎是一件无法说明的事。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福音临到外邦人,而最后会有一天外邦人将与犹太人聚双在一起。表面看是恶的却是以更有意义的善来收场,因为这一切都在上帝的计划与策谋之中。 

  这就是以赛亚的感觉。起初他困扰、失望,后来有亮光来了,于是他说:‘我虽然不了解百姓们的作为,但我知道这一切的失败是在上帝最终的旨意之中,祂要使用它们来成就祂极大的荣耀,并使人得到最终的益处。’所以耶稣用以赛亚的这些话来鼓励祂的门徒,祂等于说:‘我知道这件事看来令人失望,人们的头脑与心灵不接受,人们的眼睛不认识真理的时候,我知道你们有什么感觉;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形之下,仍是有一个目的
──马太福音第13章有一天你就会看见。’ 

  这是我们极大的鼓励。有时候我们因看见自己的收获而高兴,有时候简直就是一无所获,完全没有反应,除了失败以外毫无所得。这也许是人的看法和想法,但是在它背后却有一位上帝,祂甚至把这个失败,包括在祂全智全能所作的计划中,在上帝至终的计划中是没有失败,也不会落空的。 

  仇敌的作为(十三 24-30 , 36-43 ) 

  巴勒斯坦的听众对于这比喻中所描述的情景,真是再清楚、再熟悉也没有了。稗子是农夫劳碌的咒诅,是一种杂草,亦称作有须的毒麦。在最初的阶段,稗子与麦子极其相似,简直不可能把它们分别出来。它们发芽以后,虽然很容易区别,可是那时候麦子跟稗子的根纠缠在一起,如果拔掉了稗子的根,麦子的根也会一齐被拔出来。 

  汤姆逊在圣地与圣书中述及他在汉姆谷( Wady Hamam )看到稗子的情形:‘谷物发展的程序,正如此喻中所说的一样。当谷物发芽的时候,稗子也发芽了,连小孩子也可以毫无错误的把它们分别出来。但在它们还没有发芽以前,即使最精密的检查,也查不出其中的区别。我对于这一类事毫无信心。即使这国家中经常在田间拔除杂草的农夫,也不能把稗子和麦子分开,因为不但会把好的当作坏的,而且两者的根纠缠在一起,拔起来的时候,根本不可能把它分开。所以只有让它们一起生长到收割的时候。’ 

  稗子和麦子长得十分相像,以致犹太人把稗子称作‘假麦子’,希伯来文称麦子为 zunim ,而希腊文的 zizanion 是由它而来的; zunim 与 zanah 有关连,后者意即私通的行为。传说稗子是洪水以前败坏的时代开始有的,因为那时候整个的创造物、人类、动物、植物全都误入歧途,干犯了私通的罪,因而产生了违反天性的结果。在早期阶段的稗子和麦子十分相似,据传说稗子就是误入歧途退化的麦子。 

  稗子和麦子一同生长的时候,无法完全把它们分开,但是到最后它们必定要分别出来,因为有须的毒麦,带有轻微的毒性,能使人感到晖眩、不适,并且有麻醉性。即使少量亦带有苦涩难尝的味道,到最后通常是用手把它们分别出来。莱维生( Levison )描述其过程为:‘雇用女工在要磨的麦子中,捡出有须的毒麦……按照惯例是在打谷以后,才来作分开麦子与稗子的工作。把麦子平铺在大托盘中,放在女工面前,她们就会把形状大小与麦子相若,但带有鼠灰色的稗子,从麦子中捡出来。’ 

  因此在早期的阶段无法把毒麦与麦子分出来,但是到最后一定要辛苦地把它们分开,否则将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人故意把稗子撒在别人的田里,并不单是一个想像中的故事,实际上确有这一类的事发生。在今日的印度,人对于仇敌最可怕的威胁就是:‘我要在你的田里撒稗子。’在罗马的法典中也提到这种罪行,设有明令禁止,并规定了处罚的条例。 

  这比喻中一连串的故事,对于初次听闻的加利利人,都是十分熟悉的。 

  审判的时候(十三 24-30 , 36-43 )(续) 

  这是耶稣所讲的教训中,最切合实际的一个比喻。 

  (一)它教导我们,在这世界上常有一个敌对的力量,寻找和等候要毁灭好的种子。在我们的经验中,两方面的影响都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那种帮助这种子发育和成长,和那种寻找机会毁坏这种子使之不能结果的影响,两者都存在。我们必须儆醒谨守,这是我们的功课。 

  (二)它教导我们要区别某人是否在上帝的国度中,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一个人在外表上看来是一个好人,也许他根本就是一个坏人。可是一个在外表上看来是坏人的,说不定却是一个好人。我们在不知道全部的实情时,却总是太快地把人贴上标签,这个好或者坏。 

  (三)它教导我们不要这样快就下判断。如果收割者要照他自己的办法把毒麦拣出来,结果就会把好麦子也拔出来了。审判要留待收割的时候。人受审判,并不是按照他一生中某一次的行为或某一个阶段,而是按照他的整个生命。没有到最后的阶段,审判是不会临到的。一个人可能犯了一桩极大的错误,而以后藉上帝的恩典得蒙拯救,使他的余生因他的补救成为一个可爱的生命。一个人也可能一生中都是过令人敬仰的生活,到末了却由于突然崩溃陷入罪恶,而有了罪的结局。没有人只看到一部分,就能够对于整个的事骤下断语;仅仅知道别人生活的一部分,并不能判断他整个的人生。 

  (四)它教导我们到最后必定会有审判。审判虽不急促,但审判终必来到,总有一天善与恶要分别出来,可能从人这方面来说,罪人在今生似乎逃避了他的结局,可是还有来生。可能从人这方面来说,好人似乎并没有得到好报,但是还有一个世界,它能弥补旧世界的不平衡。 

  (五)它教导我们惟有上帝才有审判的权利,惟有上帝才能分辨善恶,惟有上帝才会看到人的一切,和人生的一切。惟有上帝自己才能审判。 

  所以到最后,这比喻就是两件事情
──马太福音第13章它警告我们根本不要去审判别人,也警告我们最后上帝的审判将要临到。 

  微小的开始(十三 31-32 ) 

  在巴勒斯坦的芥菜种,跟我们在英国所看到的芥菜种很不一样。严格正确地说来,芥菜种并不是最小的种子,例如丝柏树的种子就比它小;但在东方的谚语中,把芥菜种喻为最小的种子。就像犹太人说一滴血像芥菜种那么小;或者如果他们论及人犯了节期的律法上的细节,就说它像芥菜种那样微小。耶稣自己也就这样说到信心好像一粒芥菜种那么小(太十七 20 )。 

  在巴勒斯坦的芥菜种的确会长得像一棵树那么大。汤姆逊在圣地与圣书中写道:‘我在肥沃的亚喀尔( Akkar )平原看到这种植物,高逾马匹和骑者。’他说:‘藉我的向导的帮助,我把一棵芥菜树连根拔起来,竟达 十二英尺 以上。’这个比喻并无夸张的意思。 

  而且在这一类芥菜丛中常见到一围绕在四周的飞鸟,原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因为飞鸟喜受栖息在树间啄食它黑色的种子。 

  所以耶稣说祂的国度好像由芥菜种长成的一棵树。这比喻的意义十分清晰明显,天国是从极小开始,但没有人知道它到何时结束。在东方的语汇和旧约圣经本身通常都是用一棵大树的图画来描述一个大的帝国,那些附属的国家被描成在树枝间寻求栖息与遮蔽之所的飞鸟(结卅一 6 )。因此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天国是由最小的开始,但是到最后,许多国家都要在其中聚集。 

  最伟大的事件,往往从最小的地方开始,这乃是历史事实。 

  (一)从一个人开始的一种观念可能会改变整个的文化。大英帝国解放奴隶,都是韦尔伯佛思( William Wilberforce )一个人的功劳。这种使奴隶得自由的观念,是从他念了一本克拉克逊( Thomas Charkson )所写揭发奴隶买卖黑幕的书而来的。韦尔伯佛思是比特( Pitt )首相的挚友。一天他在比特的花园中,与格仁维里( George

  Grenville )同侳在一起,在他们眼前凯斯敦谷的美景一览无遗。然而韦尔伯佛思所想到的并不是美丽的景色,而是世界的污点。比特突然转过身来对他说:‘韦尔伯佛思,你为什么不在议会中提议禁止贩卖奴隶的事?’从此这观念就种植在一个人的心中,而这观念后来使千百万人的生命因而得到改变。一个观念必须要找到一个人愿意被它所占有;一旦找到了这样的人,一股不可遏止的浪潮就开始奔涌了。 

  (二)一个见证必须从一个人开始。诺斯柯特( Cecil Northcott )在他的一本书中,提及有一世界各国的青年在一起讨论基督的福音当如何传布的问题。他们谈到宣传、文字以及二十世纪的各种传布福音的方法。有一位从非洲来的女子说:‘我们要把福音传给我们的某一个村子的时候,我们并不送书,只差遣一个基督徒家庭住在那个村子里,就是藉他们住在那个地方,使村里的人成为基督徒。’任何团体或社区,任何学校或工厂,任何店铺或办公室,个人的见证一次又一次地引领人加入基督徒的团体。凡是为基督点燃火焰的男女,就鼓舞了别的人。 

  (三)一个改革是从一个人开始。特勒麦区斯( Telemachus )的故事是基督教会中最伟大的故事之一。他原是一位在旷野的隐士,但上帝的呼召呼咐他必须要到罗马去,他就去了。罗马在名义上虽是一个基督教的国家,仍旧盛行斗剑的比赛,双方互相打斗时,众为这流血的嗜好呐喊助威。特勒麦区斯设法进入竞技场,在那里已有八万名的观众。他感到十分惊恐,这些自相残杀的人们岂不也是上帝的儿女吗?他从他的座位上跳起来,一直走到竞技场的中心,站在两位斗剑者的中间。别人把他拖到旁边去,他又跑回来。邀怒的观众开始用石头向他扔去,他扔旧挣扎回到两位斗士的中间。官长发出了命令,日光下闪耀刀剑的光辉,特勒麦区斯终于死了。突然有一阵静寂,众突然间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位圣人死了。从此罗马再也不举行斗剑的比赛,一个人以他的死洁净了整个帝国的一件罪孽。改革必须从一个人开始,他并不需要从整个国家开始,他可以从他的家庭,或他每日工作的场所开始。而一旦开始了,没有人知道要到什么地步才会结束。 

  (四)这是耶稣所说的最个人化的心喻之一。祂的门徒有时候必定会感到失望,他们的队伍如此之小,而世界又如此之大,他们怎么可能得世界并改变世界呢?然而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与耶稣一同进入世界。马丁( Hugh Martin )引证威尔斯( H. G. Wells )的话说:‘他在历史中轻易地担任了支配者的角色……一位毫无神学偏见的历史家,他会发现他在忠实地描写人类的过程中,不得不将首要的地位给予这位腰无分文的拿撒勒教师。’耶稣在这个比喻中对祂的门徒所说的,也是对今日跟随祂的人说的:不要灰心丧志,各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事奉和见证主;我们每一个人必须从那最小的开始,使天国藉以生长,直到有一天,地上的国度终于成为上帝的国度。 

  ‘你们的军队虽然稀少、微小、软弱,

  你们队长的力量却刚强、壮大,

  前去征服全地;

  至终一切必都归祂所有。’ 

  基督改变的能力(十三 33 ) 

  在这章经文中,有耶稣摘取祂的比喻的资料最有意义的记载。祂每一次都是从日常生活各种的情境与活动中取得资料。祂从祂的听众十分熟悉的事物作为开始,以便带领他们了解从来没有进到他们心灵中的事物。祂从农夫的田地里拏来芥菜种的比喻;他从农夫与杂草多年挣扎的一个难题,取得麦子与稗子的比喻;而撒网的比喻是从加利利海边得来。祂从日常掘地的人取得隐藏珍宝的比喻;而价值贵重珠子的比喻,是从商业交易方面采来的。在这个面酵的比喻中,耶稣更接近家庭,因此祂取材于一个普通家庭的厨房。 

  巴勒斯坦的面饼是由家庭焙制的,莱维生指出三斗面好像是拿撒勒一个大的家庭自行烘饼所需要的份量。耶稣把祂时常看见祂母亲马利亚所作的事,作为祂比喻的材料。酵是一小块面团,是上次烘饼的时候就留存起来的,在保存中它一直在发酵。面酵只是一块发了酵的面团,在犹太人的言语和思想中,常把酵与罪恶的影响联系起来,犹太人把酵跟腐烂败坏相连在一起,而面酵代表罪恶(参阅太十六 6 ,林前五 6-8 ,加五 9 )。在准备逾越节筵席的过程中,有一道仪式,就是找出家中所有的面酵来烧除毁灭。耶稣可能故意选择这个例子来说明天国,因为听到上帝的国度与面酵相比拟,可能相当引起人的震惊,同时也引起人的兴趣和注意。一个非同寻常、出乎意外的例证,时常就会产生这样的果效。 

  这比喻的要点是重在一件事上
──马太福音第13章 酵改变的能力 。面酵改变了整个面饼的品质。无酵饼在烘烤的时候没有酵,就好像一块脆饼,又干又硬引不起食欲和兴趣。有酵的饼烘出来既软又松,吃起来又有美好的滋味。酵的介入使面团有了改变,天国的来临也引起生命的改变。我们时常在研究新约圣经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改变。 

  让我们把这种改变的特征归纳起来: 

  (一)基督教改变 个人的生命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六章九至十节,搜集了一大堆最可怕、最令人生厌的罪行,然后在下面的一节说:‘你们中间也有人从前是这样。’正如凡尼( Denney )曾经说过,我们决不能忘记,基督的功能与力量,乃在于使恶人变为好人。基督教的改变作用,是以个人的生命为开始;因为藉基督,试探的受害者能够变成试探的得胜者。 

  (二)基督教在社会方面有四个重大的改革。基督教改变了 妇女 的生活,犹太人在晨祷中感谢上帝,因为上帝并没有使他成为一个外邦人,一个奴隶或一个妇人。在希腊的文化中,妇女过完全与世隔绝的生活,除了家事以外没有别的事可作。弗雷曼( K. J.

  Freeman )叙及在雅典最辉煌的时代,希腊孩童或青年人的生活:‘他回家去,并不能享受到家庭生活的乐趣,他的父亲很难得在家,他的母亲又是住在妇女的闺房之中微不足道的人物,他很可能极少见到她。’在东方地区,时常可能见到一个家庭在旅途之中,父亲骑一匹驴子,母亲步行,往往还要背负重担。基督教改变了妇女的生活乃是历史事实。 

  (三)基督教改变 软弱与疾病 者的生命。异教徒认为软弱与疾病是令人生厌的。在斯巴达的婴孩诞生以后就要受检验,合格的才准许生存,那软弱不合格的就要丢弃在山旁而死。 萧特 博士( Dr. A. Rendle Short )指出第一间盲人收容所是一位基督徒他勒塞斯( Thalasius )所创立的。第一间免费施药所是一位基督徒商人亚波罗纽( Apollonius )所创立。留下记录的第一间医院是一位女基督徒法比蛾拉( Fabiola )所创立。基督教是第一个对破碎的生命有兴趣的宗教。 

  (四)基督教改变 年老的 生命。就像软弱,衰老也是令人生厌的。罗马的农业作家伽妥( Cato )劝告凡经营田地的人写道:‘查看家畜,再决定买卖。倘若价格相宜,就卖掉你的油,出卖剩余的酒和谷子。卖掉筋疲力竭的牛,残缺的牛羊、羊毛和羊皮,旧的车子,旧的工具, 年老的奴仆,生病的奴仆 \cs8 ,以及一切多余的东西。’年老的人已经做完了一生的工作,除了被丢弃在生命垃圾中别无他用。基督教是第一个把人当作人,而不是一件工具的宗教。 

  (五)基督教改变了 儿童 的生命。基督教处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婚姻关系已破坏,家庭正在危险之中。离婚极其普遍,一个女子每一年换一个新丈夫,既不会令人惊奇也不会遭人非难。在这种环境之下,儿童面对的是一种灾祸,把孩童丢弃致死的悲剧已视作家常便饭。有一封着名的信件是一个从希拉连到亚力山太( Alexandria )城去的人,写给他留在家中的妻子阿丽丝的信,其中写道:‘如果你的运气好生了一个孩子,要是男孩就把他留下,要是女孩就把她扔了。’现代的文明对孩童的保护十分周密安全,但在古代文明之下的儿童,在他开始生存以前,就有一个死亡的机会了。 

  若有人问:‘基督教对于世界有什么贡献?’就等于把他自己从与基督徒的争辩中释放出来。在历史中没有一件事会像基督在个人生命与社会生活中所具改变的能力,如此肯定而确实。 

  面酵的作用(十三 33 )(续) 

  现在只留下一个与面酵的比喻有关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承认,这比喻是论到基督并祂的国度在个人与世界生活中改变能力,但是对于这改变的能力如何起作用却有不同的意见。 

  (一)有时候说这比喻的教训是说天国的工作是看不见的。我们看不见面酵在面团中的作用,正如我们看不到一朵花生长那样,但面酵的作用永远都是继续不断的。这个意思是说,我们虽然不能够看见天国的作用,但天国确实在工作,带领人类世界与上帝更为亲近。 

  因此,这也是鼓励人的信息,意即我们随时都要把事情看得远,夬不能拿今天的事跟上个礼拜,上个月或者去年来比较,我们必须回顾几世纪以前,一定会看到天国坚定的成长,正如克罗夫( A. H.

  Clough )曾说: 

  ‘不要说,挣扎没有效用;

  劳苦与伤痛归于空虚;

  仇敌既未消退,亦未失败,

  正如事物依然如旧。

  倘若盼望成空,畏惧可以是谎言;

  也许在那边烟雾迷蒙,

  你的同志追逐飞敌,

  只要有你的帮助就可以扫地以尽。

  当疲乏的浪潮,完全消逝,

  似乎在此地丝毫没有前进,

  但在远处的小巷与海口中,

  海水大潮静静地长流。

  不仅是从东方的窗棂,

  白日的晨光照临,在光明中照临,

  面前的日头慢慢地爬,爬得多么慢,

  但是在西方,请看!地面明亮,’ 

  从这个观点来看这比喻的教训,乃是有一股新的力量藉耶稣基督和祂的福音,释放到世界上来,这力量安静而不逃避地为世界的公义工作,上帝年复一年确实地在工作之中。 

  (二)不过有时候也有人像陶德( C. H. Dodd )那样,认为这比喻有一个恰恰相反的教训,天国的作用并不是不能看见,而是能够清楚看见的。所有的人都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面酵的作用。把面酵放在面团里,它就使这个不动的面团,变成膨胀的一团东西。同样,天国的影响与工作是一种激烈与搅动的力量,所有的人都会看得很清楚。基督教传入帖撒罗尼迦的时候,当地的呼声乃是:‘那搅乱天下的,也到这里来了’(徒十七 6 )。基督教的行动是分裂,扰乱,产生剧烈的影响。 

  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真理。人们把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确是因为祂颠倒了他们正统派所有的风俗习尚。基督教一次又一次地受逼迫,实在是因为想重新改造人与社会的缘故。在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会像基督教这样地扰乱人心,其实这也是许多人厌恶,怨恨,拒绝基督教,并希望除掉她的原因。 

  但当我们思想这段经文时,并不需要在这比喻的两种看法之中选择一个,因为它们都是真确的。从一方面来说,不论我们是否看得见,基督的能力、上帝的圣灵永远都在上帝的国度中工作。另一方面,天国的能力与基督的工作也很明白的显示出来,许多个人的生命显示出基督所给予的剧烈改变,上帝的旨意在历史的长途中,也在安静地工作。 

  我们也可以把它描述成一幅这样的图画:在天国中基督的能力与上帝的旨意,就好像是一条河流,有许多支流是在地底下看不见的地方流过去,可是有时在地面上出现,仍旧可以使所有的人清楚看到它的能力与伟大。这个比喻一面教导我们天国永远在看不见之中工作,同时在历史,也在每一个个人的生命里面,天国的工作有时是如此地明显、如此地大有能力,以至于所有的人都能够看见。 

  在日常工作中(十三 44 ) 

  这比喻的口气在我们看来似乎希奇古怪,可是对于耶稣时代巴勒斯坦的人们却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即使今日的东方人,对于这幅图画也很熟悉。 

  在古代的世界中虽有银行,并不是普通的人可以使用。一般的老百姓每每把土地当作最安全,用来保存他们最宝贵的东西的地方。才干比喻中那个无用的仆人,就是把他的才干埋藏在土地里,免得遗失了(太廿五 25 )。有一位拉比说惟一最安全的钱库就是土地,尤其在任何人的庭园随时可能变为战场的时代更是如此。巴勒斯坦是世界上战争最频繁的地方,每当战争的威胁像浪潮那样卷进来的时候,一般人民通常在逃难以前把他们的败宝埋藏在地下,盼望他们将来有一天回来的时候,可以再把它们取回来。约瑟夫说:‘犹太人所有的金子、银子,以及其他最贵重的家私,都藏于地下以对付不定的战争。’ 

  汤姆逊在圣地与圣书中,叙及他自己在西顿寻到一箱财宝的事,该书的第一版于一八七六年印行。在那个城里有一条着名的橡树大道,有些工人在那条大道的一个庭园中,挖出来几只铜罐,里面盛满了金币。他们尽量设法要保存自己所发现的财宝,可是因为人数过多,而且过份兴奋,终于被当地的政府发现而收回。这都是亚历山大大帝和他父亲腓力大帝的金币。汤姆逊猜想可能亚历山大大帝意外驾崩于巴比伦的消息传到西顿,有些西顿的官长或政府的官员把这些金币埋藏起来,想要趁亚历山大死后的混乱,侵吞这笔巨疑。汤姆逊接下去说,甚至有人以寻找隐藏的珍宝作为他们终生的职业;有一人找到一枚金币竟然兴奋过度而昏倒,有的人把他们最后的一分钱都用在寻宝的赌博上。耶稣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凡住在巴勒斯坦,以及在东方的人都会了解。 

  也许有人认为耶稣在这个比喻中,竟推崇一个犯有偷窃藏宝之罪,并且采取步骤要将宝物据为己有的人。对此,我们有两点申明:第一,耶稣时代的巴勒斯坦虽为罗马之属国,并在罗马法律的管制之下,但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仍采用传统的犹太律法。犹太拉比的律法,对于隐藏的财宝,具有明确的规定:‘找到的东西归于找的人,找什么难道是必须宣布出来吗?以下这些找到的东西属于找的人
──马太福音第13章如果一个人找到分散的水果,分散的金钱……这些都属于找到的人。’其实比喻中的这个人对于他所找到的东西具有优先的权利。其次,除此以外,每当我们研究一个比喻的时候,并不是注重其中细节,比喻有一个要点,其他都是无关紧要的附属品而已。这个比喻里面有两个要点,就是找到的欢喜,以及这人乐意放弃他一切所有,使这笔财宝确实地归他所有。在这比喻中其他的一切都无关紧要。 

  (一)这比喻的第一个教训,乃是找到宝物的人并不是由于机会,而是由于他 日常的工作 。虽然也可以说他是偶然地遇见意外之财,但他是他 出去做日常的工作时所找到的 \cs8 。他必定十分勤奋努力地做他每日的工作,他必须要挖得相当深才行,因为仅仅在表面上翻几下是不会挖到宝贝的,这种猜测倒是相当合理。如果只在教会,或所谓神圣的地方,所谓宗教的场合,我们才寻到上帝,感觉到与祂亲近,真是一件可悲的事。 

  有一句未曾记载的耶稣的话,福音书中找不到,却是一句至理名言:‘拿起石头,你们就会找到我:劈开木头,我就在那里。’石匠在做石工,木匠在做木工的时候,耶稣基督就在那里。只要肯忠实和尽心地做你的工作,真正的快乐,真正的满足,对上帝的感觉,基督亲自的同在,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伟大的圣人与神秘主义者劳伦斯弟兄( Brother

  Lawrence )多半的时间是消磨在修道院厨房污秽的碟子之中,他却能说:‘我感到耶稣基督与我在厨房中,正像在圣餐中一样地亲近。’ 

  (二)这比喻的第二个教训乃是:进入天国值得付上任何的代价。进天国是什么意思?请记得我们在研究主祷文的时候(太六 10 ),发现上帝的国度就是使上帝的旨意在地上的社会中,可以像天上一样完全地实行出来。因此要在天国里有份,要进到天国之内,就要接受并遵行上帝的旨意,为此而值得付上任何的代价。就好像那寻见宝贝的人一样,上帝的亮光突然在某一个时刻可能照亮我们,使我们了解祂对我们的旨意。接受那旨意,可能要我们自己放下十分喜爱的目标和野心,放弃某种十分难以放弃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接受一种不容易做到的锻炼和舍己;总而言之,背起我们的十字架来跟从耶稣。除此以外,并没有别的方法可以使我们在今生得到心灵的平安,在来世得到荣耀。放下一切来接受并遵行上帝的旨意,的确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啊! 

  宝贵的珠子(十三 45-46 ) 

  在古代的世界中,珍珠在人的心目中有一个特殊的地位,人们渴望拥有一粒可爱的珠子,不仅因为它在金钱上的价值,也是因为它的美丽。他们只要拿在手上观赏就已经自得其乐了。他们为拥有和观赏一颗珍珠而有一种美感的快乐。当时以红海与英国的海边为珍珠主要的来源之地,商人为搜寻一颗上好的珍珠而找遍全世界的市场。在这个比喻中蕴藏一些真理: 

  (一)把寻求天国与寻珠子相比拟,是特别有意义的。我们刚才已经看到,一颗珍珠是所有财产中最贵重的一件东西,也是人们乐于观赏称羡的美物。可见天国是世上最美丽的东西。我们可记得天国是什么?在天国里,无非是接受并遵行上帝的旨意的意思,换句话来说,遵守上帝的旨意并不是一件冷酷、暗淡、苦恼的事,而是一种可爱的事。经过了自律、牺牲、舍己与十字架之后,就有世上无处可寻,最可爱的东西。使内心得平安,心灵有喜乐,生命更荣美,惟一的方法就是接受并遵行上帝的旨意。 

  (二)在世界上还有别的珍珠,但是重价的珠子只有一颗,这一点也特有意义。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好东西,人可以在其中发现可爱之处。他可以在知识方面,在沟通人的心思方面,在艺术、音乐、文学以及一切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中,找到可爱之处。他可以在服务人的事上找到可爱之处,这也不必出自纯粹基督徒动机,而是出自博爱而来的,他可以在人类的关系中找到可爱之处。这一切都很可爱,却不是最可爱的。至上的美是在接受上帝的旨意中,这并不是轻看其他的东西,它们都是珍珠,但是最宝贵的珍珠是甘愿顺服上帝,而因此成为祂的朋友。 

  (三)我们在这个比喻中再一次发现前一个比喻的同样要点,但仍有其不同之处。这人并不是为搜寻珠宝而挖地,他得到那件宝贝全是出乎意料之外。那寻找珍宝的人也是用毕生的光阴来搜寻。 

  但是不论寻获是一时努力或终生奋斗的结果,要得到的反应是相同的
──马太福音第13章必须变卖并牺牲一切才能得到这件珍宝。我们又一次看到同一的真理
──马太福音第13章人不论是瞬息间的灵感或长期努力的追求,一日发现了上帝对他的旨意,就值得付上任何的代价,毫不踌躇地接受下来。 

  聚拢与分开(十三 47-50 ) 

  耶稣对渔夫用打鱼的比喻来讲道,这是很自然不过的事,好像祂在对他们说:‘请看你们的日常生活如何向你们说明天国的事。’ 

  巴勒斯坦地方有两种主要的打鱼方法:一种是撒网,渔夫站在岸上用手把网撒出去。汤姆逊描写其步骤为:‘鱼网的形状如同一顶钟形的帐幕。顶端缚有一条长绳,绳的另一端绑在渔夫的手臂上。豫先摺好的鱼网,一撒出去就会全部张开。鱼网的四周缚有铅块使它立刻沉入海底。现在请注意这位表演者,半弯身子;大半身是赤裸的,他精明地注意嬉戏的浪,他的猎物正漫不经心地向他滚滚而来。他跳上前去迎接它们。那撒在空中已经全部张开的网,随铅块沉向海底,在那些迟钝的鱼儿警觉之前,四周的网眼就已关闭了。藉手中拉绳索的帮助,渔夫便可以悠闲地收起满网的鱼。从事这件工作需要一双敏锐的眼,一个灵活的身体,以及撒网的高度技巧。他也必须忍耐,警觉、随时迅速地把握撒网的顷刻。’ 

  第二种打鱼的方法就是拖网,我们可以称其为大鱼网或捞网。在这个比喻中所提到的就是这种网。拖网是一个大型的正方形网,四角系有大索,不动的时候就垂直挂在水中;渔船开始向前移动的时候,网就形成圆椎形,各种的鱼类都会被拖进来。 

  然后把网拉上岸,分别捞获的东西。无用的丢弃,好的收存在器皿中。有的鱼是活活的放在盛了水的器皿中,否则就无法经过一段时间后把新鲜的活鱼送到较远的地方去。 

  本比喻有两大教训: 

  (一)这种拖网的打鱼,当然无法选择与鉴别,非要把水里的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拉上不可,而且一定是混杂的东西。如果我们以此譬作上帝在地上国度的器皿
──马太福音第13章教会,必定是表明教会不能够选择与鉴别,地上的教会必定是混杂的,包含有各种各样,好人与坏人,有用的人与无用的人。 

  对于教会始终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马太福音第13章排外的与包容的。主张排外观点的人,认为教会是为好人,就是那真正定全奉献自己与世人大有分别的人而有的,这个观点很有吸引人的地方,但却不是新约的观点,因为,圣经上吩咐我们不要论断人(太七 1 )。那么到底是 谁做判断的工作 呢?人并没有资格去审判任何人,也没有资格说某人奉献给基督,某人没有奉献。包容的观点认为教会在本质上应当向所有的人大开门户,就好像拖网一样,因为凡是人的机构就必定是混杂的,这正是这个比喻给我们的教导。 

  (二)但是这比喻也同样地教导我们,那分别的时候终必来到,区别善与恶的结局定要来临。这当然并不是人的工作,乃是上帝的工作。因此我们的责任就是把一切愿意来的聚拢在一起,既不必审判,也不要分别,只要把最后的审判留给上帝,只有祂才能审判。 

  以新的方法使用旧的恩赐(十三 51-52 ) 

  耶稣讲完了天国的事,祂问祂的门徒是否明白,他们至少明白了一部分。耶稣接下去说那受了天国教导的文士,就是从祂的库里拿出新的和旧的东西来。耶稣事实上说的是:‘你们能够明白,因为你们有一个好的传统,就是律法与先知一切的教训。一个文士用一生的光阴研究律法与所有的诫命,这种背景能够帮助你们明白。可是你们接受了我的教导,你们不但可以得到你们原来已知道的,还可以徥到你们从前不知道的知道,而且你们原有的知识将要因我曾告诉你们的话更加发扬光大。’ 

  这番道理具有很大的启示,因为它表明耶稣不愿意凡到祂面前的人,忘记他以往所知道的一切,他应当对于那些知识有一种新的见地,应当把它使用在一种新的服务之中,而且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他以往的知识就变成前所未有的更大的财富。 

  每一位到主面前来的人,都有一些恩赐与才干。耶稣并没有要他放弃他的恩赐。有许多人以为决定跟随了基督就必须放弃一切,把其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所谓宗教的事上。其实,一位学者做了基督徒,并不需要放弃他的学识,而是要为基督使用它。一位商人不必放弃他的事业,反倒应当按照基督徒的本份来做生意。一位擅长于歌唱、舞蹈或歌剧、绘画的人,并不需要放弃他的艺术,反而应当以基督徒的本份使用它,运动家无需放弃他的运动,却要像基督徒那样地运动。耶稣来并不是要使生命空虚,而是更加充实;并不是使生命贫乏,而是使它更加丰富。我们在这里看到耶稣告诉人不要放弃他们的天赋,反而要更奇妙地在祂所赐的知识与光照之下,使用它们。 

  不信的障碍(十三 53-58 ) 

  耶稣有时候会到他从小生长的拿撒勒去看一看,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过做这事却需要相当的勇气。一位传道人最不容易传道的地方,就是他小时候所在的教会;一位医生最不容易行医的地方,就是他年轻时生活的地方。可是耶稣仍然到拿撒勒去,那里的会堂并没有固定的讲员,凡是有名望的人或有什么信息,都可以被管会堂的人请来演讲。耶稣当然有说话的机会,可是祂一开口,所遇到的全是仇恨与不信,他们不会听从祂的话,因为他们认识祂的父亲、母亲与弟妹们。他们无法想像,一个曾经住在他们中间,并为他们所熟识的人,竟会有权利说出耶稣所说的话。正如先知常常在本乡得不人的尊敬,他们对耶稣的态度,树立了一道障碍,使耶稣不可能到他们有任何的影响。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课。在任何的教会聚会中,会众所带来的气氛,传了半篇的信息。会众带来了一种气氛,这种气氛可能是传道人的言语无法透入的障碍,也可能使最贫乏的讲章变成一股生动的火焰。 

  再者我们不应当以一个人的背景或家庭去审判他,我们应当以他本身是怎样一个人来判断他。有许多信息毫无果效,并不是因为信息的本身有其么问题,而是听众的心目中对传道人有偏见,使信息没有机会进入他们的心中。 

  每当我们聚集在一起敬拜上帝,恭听上帝的话语时,必须带热切的盼望,想到这一切话并不是人说的,而是圣灵藉他说的。
──马太福音第13章《每日研经丛书》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圣经书卷列表:
更多关于: 圣经旧约   马太福音   耶稣   比喻   的人   天国   稗子   门徒   基督   先知   种子   马太   真理   麦子   译本   教会   修订本   一三   是指   这是   芥菜   文理   福音   标签   标题   之子   上帝   奥秘   他们的   文士   注释   教训
返回顶部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