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书第1章多译本对照查经
拼音版传1:1 Zaì Yēlùsǎleng zuò wáng, Dàwèi de érzi, chuán dào zhe de yányǔ.
吕振中传1:1 在耶路撒冷的王、大卫的儿子、传道人的话。
新译本传1:1 以下是传道者,就是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所说的话。
现代译传1:1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语录。
当代译传1:1 我是大卫的儿子,耶路撒冷的王,现在以传道人的身分和大家一同作人生之探索:
思高本传1:1 达味之子耶路撒冷的君王「训道者」的语录:
文理本传1:1 耶路撒冷王大卫子、传道者之言、○
修订本传1:1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
KJV 英传1:1 The words of the Preacher, the son of David, king in Jerusalem.
NIV 英传1:1 The words of the Teacher, son of David, king in Jerusalem:
和合本传1:2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拼音版传1:2 Chuán dào zhe shuō, xū kōng de xū kōng, xū kōng de xū kōng. fán shì dōu shì xū kōng.
吕振中传1:2 传道人说∶虚空之虚空!虚空之虚空!万事都虚空!
新译本传1:2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
现代译传1:2 传道者说:空虚,空虚,人生空虚,一切都是空虚。
当代译传1:2 在我看来,一切都是泡影,一切都是徒劳的。
思高本传1:2 虚而又虚,训道者说:虚而又虚,万事皆虚。
文理本传1:2 传道者曰、虚空之虚空、虚空之虚空、万事虚空、
修订本传1:2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 虚空的虚空,全是虚空。
KJV 英传1:2 Vanity of vanities, saith the Preacher, vanity of vanities; all is vanity.
NIV 英传1:2 "Meaningless! Meaningless!" says the Teacher. "Utterly meaningless! Everything is meaningless."
和合本传1:3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拼音版传1:3 Rén yīqiè de laólù, jiù shì tā zaì rì guāng zhī xià de laólù, yǒu shénme yìchu ne.
吕振中传1:3 人的一切劳碌、他在日光之下所劳碌的、有什么益处?
新译本传1:3 人的一切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对自己有什么益处呢?
现代译传1:3 人在太阳底下终生操作劳碌,究竟有什麽益处?
当代译传1:3 人在日光之下,即使辛勤工作,又有甚麽益处呢?
思高本传1:3 人在太阳下辛勤劳作,为人究有何益?
文理本传1:3 人于日下所劳力之操作、何益之有、
修订本传1:3 人一切的劳碌, 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KJV 英传1:3 What profit hath a man of all his labour which he taketh under the sun?
NIV 英传1:3 What does man gain from all his labor at which he toils under the sun?
拼音版传1:4 Yídaì guo qù, yídaì yòu lái. dì què yǒngyuǎn chángcún.
吕振中传1:4 一代在过去,一代又到来,地却永远存立。
新译本传1:4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存在。
现代译传1:4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世界老是一样。
当代译传1:4 时代不断更替,大地却丝毫没有改变。
思高本传1:4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大地仍然常在。
文理本传1:4 一代既往、一代又来、大地永存、
修订本传1:4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 地却永远长存。
KJV 英传1:4 One generation passeth away, and another generation cometh: but the earth abideth for ever.
NIV 英传1:4 Generations come and generations go, but the earth remains forever.
拼音版传1:5 Rìtou chūlai, rìtou luō xià, jí guī suǒ chū zhī dì.
吕振中传1:5 日出,日落,喘嘘嘘地跑回它所由出之地。
新译本传1:5 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匆忙回到它上升之处。
现代译传1:5 太阳上升,太阳下沉,匆匆地赶回原处,再从那里出来。
当代译传1:5 太阳出来又落下,转瞬之间,又从原处升起。
思高本传1:5 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匆匆赶回原处,从新再升。
文理本传1:5 日出日入、速返其所出、
修订本传1:5 太阳上升,太阳下落, 急归所出之地。
KJV 英传1:5 The sun also ariseth, and the sun goeth down, and hasteth to his place where he arose.
NIV 英传1:5 The sun rises and the sun sets, and hurries back to where it rises.
和合本传1:6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
拼音版传1:6 Fēng wǎng nán guā, yòu xiàng bei zhuǎn, bù zhù de xuán zhuǎn, érqie fǎn huízhuǎn xíng yuán dào.
吕振中传1:6 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又循其旋转道返回原处。
新译本传1:6 风向南刮,又往北转,循环周行,旋转不息。
现代译传1:6 风向南吹,又转向北,不断地旋转,循环不已。
当代译传1:6 风吹向南,又转向北,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思高本传1:6 风吹向南,又转向北,旋转不息,循环周行。
文理本传1:6 风向南吹、转而北行、回旋无息、返其原道、
修订本传1:6 风往南刮,又向北转, 不停旋转,绕回原路。
KJV 英传1:6 The wind goeth toward the south, and turneth about unto the north; it whirleth about continually, and the wind returneth again according to his circuits.
NIV 英传1:6 The wind blows to the south and turns to the north; round and round it goes, ever returning on its course.
和合本传1:7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
拼音版传1:7 Jiāng hé dōu wǎng hǎi lǐ liú, hǎi què bùmǎn. jiāng hé cóng héchu liú, réng guī héchu.
吕振中传1:7 溪河都往海里流,海却没有满溢;溪河流到哪一个地方,还再流到那里。
新译本传1:7 江河向海里流,海却不满溢;江河之水归回本源,循环流转。
现代译传1:7 江河流入大海,海却不满不溢;水归回发源之处,又川流不息。
当代译传1:7 江河涌流入海,海却不会满溢;江河从何处流出,又返回原处,川流不息。
思高本传1:7 江河流入大海,大海总不满溢;江河仍向所往之处,川流不息。
文理本传1:7 诸川汇海、而海不盈、川流所出、复归其处、
修订本传1:7 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 江河从何处流,仍归回原处。
KJV 英传1:7 All the rivers run into the sea; yet the sea is not full; unto the place from whence the rivers come, thither they return again.
NIV 英传1:7 All streams flow into the sea, yet the sea is never full. To the place the streams come from, there they return again.
和合本传1:8万事令人厌烦(或作“万物满有困乏”),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
拼音版传1:8 Wàn shì líng rén yànfán. ( huò zuò wànwù mǎn yǒu kùnfá ) rén bùnéng shuō jǐn. yǎn kàn, kàn bù bǎo, er tīng, tīng bùzú.
吕振中传1:8 万物(或译∶万事都有)都疲劳困乏;人也不能说得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
新译本传1:8 万事都令人厌倦,人说,说不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
现代译传1:8 万事令人厌倦,无法尽述。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
当代译传1:8 这一切使人厌烦的事,实在不可言喻,纵然放眼观看,耸耳聆听,也不得满足。
思高本传1:8 万事皆辛劳,无人能尽言:眼看,看不够;耳听,听不饱。
文理本传1:8 万物困乏、言之不尽、目睹之而不餍、耳闻之而不盈、
修订本传1:8 万事令人厌倦, 人不能说尽。 眼看,看不饱; 耳听,听不足。
KJV 英传1:8 All things are full of labour; man cannot utter it: the eye is not satisfied with seeing, nor the ear filled with hearing.
NIV 英传1:8 All things are wearisome, more than one can say. The eye never has enough of seeing, nor the ear its fill of hearing.
和合本传1:9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拼音版传1:9 Yǐ yǒude shì, hòu bì zaì yǒu. yǐ xíng de shì, hòu bì zaì xíng. rì guāng zhī xià bìng wú xīn shì.
吕振中传1:9 必有的事、是曾经有的;必行的事、是曾经行过的∶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新译本传1:9 已有的事必再有,作过的事必再作;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现代译传1:9 发生过的事还要发生;做过的事还要再做。太阳底下一件新事都没有。
当代译传1:9 过往曾发生的事,将来也必再发生,先前做过的,将来也必再做。在日光之下,根本没有新奇的事。
思高本传1:9 往昔所有的,将来会再有;昔日所行的,将来会再行;太阳之下决无新事。
文理本传1:9 事既有、必复有之、事既为、必复为之、日下无有新事、
修订本传1:9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KJV 英传1:9 The thing that hath been, it is that which shall be; and that which is done is that which shall be done: and there is no new thing under the sun.
NIV 英传1:9 What has been will be again, what has been done will be done again;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和合本传1:10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拼音版传1:10 Qǐ yǒu yī jiàn shì rén néng zhǐ zhe shuō, zhè shì xīn de. nà zhī, zaì wǒmen yǐqián de shìdaì, zǎo yǐ yǒu le.
吕振中传1:10 哪里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看哪,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新译本传1:10 有什么事人可以说:“看啊!这是新的”?其实,很久之前已经有了,在我们之前早就有了。
现代译传1:10 有哪一件事人能说:「看吧,这是新的」?不可能!在我们出生以前早已经有了。
当代译传1:10 你能告诉我那一件事是新的吗?没有。它们早在我们以前已经存在了。
思高本传1:10 若有人指着某事说:「看,这是新事。」岂不知在我们以前早就有过。
文理本传1:10 人岂能指一事曰、试观此乃新事、我侪以前之世、已有之矣、
修订本传1:10 有一件事人指着说:"看,这是新的!" 它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KJV 英传1:10 Is there any thing whereof it may be said, See, this is new? it hath been already of old time, which was before us.
NIV 英传1:10 Is there anything of which one can say, "Look! This is something new"? It was here already, long ago; it was here before our time.
和合本传1:11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拼音版传1:11 Yǐ guo de shìdaì, wú rén jìniàn, jiānglái de shìdaì, hòulái de rén ye bú jìniàn.
吕振中传1:11 先前的世代无人怀念着;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原文∶他们)也不怀念。
新译本传1:11 以前的事,无人记念;将来的事,后来的人也不追忆。
现代译传1:11 往昔的事没有人追念;今后发生的事也没有人记住。
当代译传1:11 过去的事那麽容易被人遗忘,将来的事也定必如此;这一切的事,必不为后人记念。
思高本传1:11 只是对往者,没有人去追忆;同样,对来者,也不会为後辈所记念。
文理本传1:11 已往之世、无记忆者、将来之世、后亦不记忆之、○
修订本传1:11 已过的事,无人记念; 将来的事,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KJV 英传1:11 There is no remembrance of former things; neither shall there be any remembrance of things that are to come with those that shall come after.
NIV 英传1:11 There is no remembrance of men of old, and even those who are yet to come will not be remembered by those who follow.
拼音版传1:12 Wǒ chuán dào zhe zaì Yēlùsǎleng zuò guō Yǐsèliè de wáng.
吕振中传1:12 我传道人、我曾在耶路撒冷作过王管理以色列。
新译本传1:12 那时,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以色列的王。
现代译传1:12 我是传道者;我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
当代译传1:12 身为传道者的我,曾经在耶路撒冷作以色列的王。
思高本传1:12 我训道者,曾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君王。
文理本传1:12 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王、
修订本传1:12 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
KJV 英传1:12 I the Preacher was king over Israel in Jerusalem.
NIV 英传1:12 I, the Teacher, was king over Israel in Jerusalem.
和合本传1:13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 神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
拼音版传1:13 Wǒ zhuān xīn yòng zhìhuì xúnqiú zhā jiū tiān Xiàsuǒ zuò de yīqiè shì, nǎi zhī shén jiào shìrén suǒ jīng liàn de, shì jí chóng de laókǔ.
吕振中传1:13 我专心一志用智慧去寻求窥探天下所发生过的一切事,就知道上帝给世人所劳碌的是多么吃力的劳苦。
新译本传1:13 我曾用智慧专心寻求查究天下所发生的一切事;原来 神给予世人的,是劳苦的担子,叫他们为此烦恼。
现代译传1:13 我决心用智慧探求,考察天下发生的一切事。上帝给人类的担子是多麽沉重啊!
当代译传1:13 我曾一心一意运用智慧去探究天下各样的事物,这是上帝给人一项极艰辛的工作。
思高本传1:13 我曾专心用智慧考察研究过天下所发生的一切;──这实在是天主赐与人类的一项艰辛的工作。
文理本传1:13 专心用智考察天下所为之事、则知此为苦任、乃上帝畀于世人、以之为务、
修订本传1:13 我用智慧专心探寻、考察天下所发生的一切事:上帝给世人何等沉重的担子,使他们在其中劳苦!
KJV 英传1:13 And I gave my heart to seek and search out by wisdom concerning all things that are done under heaven: this sore travail hath God given to the sons of man to be exercised therewith.
NIV 英传1:13 I devoted myself to study and to explore by wisdom all that is done under heaven. What a heavy burden God has laid on men!
和合本传1:14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拼音版传1:14 Wǒ jiàn rì guāng zhī Xiàsuǒ zuò de yīqiè shì, dou shì xū kōng, dōu shì bǔ fēng.
吕振中传1:14 我见过日光之下所发生过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新译本传1:14 我看过日光之下所发生的一切事,不料,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现代译传1:14 我观察了世上的一切事;一切都是空虚,等於捕风。
当代译传1:14 我曾观察一切在日光之下的工作,看!这些都是枉然费力,有如捕风一样。
思高本传1:14 我观察了在太阳下所发生的一切:看,都是空虚,都是追风。
文理本传1:14 我见日下所为之事、悉属虚空、莫非捕风、
修订本传1:14 我见日光之下所发生的一切事,看哪,全是虚空,全是捕风。
KJV 英传1:14 I have seen all the works that are done under the sun; and, behold, all is vanity and vexation of spirit.
NIV 英传1:14 I have seen all the things that are done under the sun; all of them are meaningless, a chasing after the wind.
拼音版传1:15 Wānqū de bùnéng biàn zhí, quē shǎo de bùnéng zú shǔ.
吕振中传1:15 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
新译本传1:15 弯曲的,不能弄直;缺少的,不能数算。
现代译传1:15 弯曲的东西不能变直;没有存在的事物不能数算。
当代译传1:15 弯曲的不能变成笔直,缺少的不能算为充足。
思高本传1:15 弯曲的,不能使之正直,亏缺的,实在不可胜数。
文理本传1:15 曲者不能直、缺者不能数、
修订本传1:15 弯曲的,不能变直; 缺乏的,不计其数。
KJV 英传1:15 That which is crooked cannot be made straight: and that which is wanting cannot be numbered.
NIV 英传1:15 What is twisted cannot be straightened; what is lacking cannot be counted.
和合本传1:16我心里议论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
拼音版传1:16 Wǒ xīnli yìlùn, shuō, wǒ dé le dà zhìhuì, shēng guo wǒ yǐqián zaì Yēlùsǎleng de zhòngrén. érqie wǒ xīn zhōng duō jīnglì zhìhuì, hé zhīshi de shì.
吕振中传1:16 我、我心里自己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所有管理耶路撒冷的人;我的心也经验了许多有智慧有知识的事。
新译本传1:16 我自己心里说:“我得了极大的智慧,胜过所有在我以前统治耶路撒冷的人;我见识了许多智能与知识。”
现代译传1:16 我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大人物,比任何一个统治过耶路撒冷的人都有智慧。我知道智慧是甚麽,知识是甚麽。」
当代译传1:16 於是我自豪地说:“看,我的智慧深广,远超过耶路撒冷以前所有的王;我的心灵得到丰富的智慧和知识。”
思高本传1:16 我心 自语说:「看,我获得了又大又多的智慧,胜过了所有在我以前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我的心获得了许多智慧和学问。」
文理本传1:16 我心自谓、我获大智、胜于先我在耶路撒冷者、我心多历智识、
修订本传1:16 我心里说:"看哪,我大有智慧,胜过在我以前所有统治耶路撒冷的人;我的心也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
KJV 英传1:16 I communed with mine own heart, saying, Lo, I am come to great estate, and have gotten more wisdom than all they that have been before me in Jerusalem: yea, my heart had great experience of wisdom and knowledge.
NIV 英传1:16 I thought to myself, "Look, I have grown and increased in wisdom more than anyone who has ruled over Jerusalem before me; I have experienced much of wisdom and knowledge."
和合本传1:17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
拼音版传1:17 Wǒ yòu zhuān xīn chá míng zhìhuì, kuáng wàng, hé yúmeì. nǎi zhīdào ye shì bǔ fēng.
吕振中传1:17 我专心一志要明白智慧,要明白狂妄、和愚昧,就知道这也是捕风。
新译本传1:17 我又专心究察智能和知识,狂妄和愚昧,才知道这也是捕风。
现代译传1:17 我决心辨明智慧和愚昧,知识和狂妄。但是,我发现这也是捕风。
当代译传1:17 我又专心去察明智慧以及疯狂和愚蠢之间的分别,就发觉这种寻索也像捕风一样。
思高本传1:17 我再专心研究智慧和学问,愚昧和狂妄,我 发觉:连这项工作也是追风。
文理本传1:17 我复专心以明智慧、而知狂妄愚蒙、乃觉亦属捕风、
修订本传1:17 我专心想要明白智慧,想要明白狂妄与愚昧,方知这也是捕风。
KJV 英传1:17 And I gave my heart to know wisdom, and to know madness and folly: I perceived that this also is vexation of spirit.
NIV 英传1:17 Then I applied myself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wisdom, and also of madness and folly, but I learned that this, too, is a chasing after the wind.
和合本传1:18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
拼音版传1:18 Yīnwei duō yǒu zhìhuì, jiù duō yǒu chóu fán. jiā zēng zhīshi de, jiù jiā zēng yōushāng.
吕振中传1:18 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苦;增加知识,就增加痛苦。
新译本传1:18 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烦恼;加增知识,就加增痛苦。
现代译传1:18 智慧越多,烦恼越深;学问越博,忧虑越重。
当代译传1:18 因为智慧愈高,愁烦愈多;知识愈广,痛苦愈深。
思高本传1:18 因为,智慧愈多,烦恼愈多;学问越广,忧虑越深。
文理本传1:18 盖智慧多、则愁苦亦多、知识增、则忧戚亦增也、
修订本传1:18 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 增加知识,就增加忧伤。
KJV 英传1:18 For in much wisdom is much grief: and he that increaseth knowledge increaseth sorrow.
NIV 英传1:18 For with much wisdom comes much sorrow; the more knowledge, the more grief.
传道书第1章-灵修版圣经注释
传道书第一章 第 1 章传 1:1> 这“传道者”是何许人
──传道书第1章
1:1 此书的作者就是“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王”的所罗门( 1:12 )。他称自己为传道者,召聚人民来听他所传的信息,并且收集智慧的言语(箴言)。他是圣经中拥有世上一切(包括智慧、权力、财富、尊荣、名誉及神的恩宠)的人物,然而他却说世界上的一切至终都是虚空。他致力唤醒人民不要将信心放在个人的努力、才能和自己的义上,而要将自己奉献给神,作为他们活着的惟一理由。
传 1:1-11> 辉煌的所罗门,怎么还说虚空?
1:1-11 作者以怀疑和消极的论调写这卷书是有原因的。在他将走完人生路程时,回顾自己一生所做的,发现大多是虚空的。一般人相信只有好人才会兴旺,恶人定会受苦,但在他的经验中并不如此。他尝试了一切的追求,并取得极大的成就,但在他写这卷书时,发现除了神以外,没有什么可以令他快乐。他希望读者不要作同样无意义的追求。我们如果不在神里面,只想凭自己追求人生的意义,就永远得不到满足,所追求的反会令自己厌倦。
传 1:2> 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什么?
1:2 所罗门治理的以色列国虽处于全盛时期,但他想让百姓明白:成功和繁荣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参诗 103:14-16 ;赛 40:6-8 ;雅 4:14 )。人类所有的成就,终有一天会归于乌有。我们应该将这道理存记于心,好叫我们有智慧地生活。不然,我们在成功时就会骄傲自满,失败时就会失望气馁。他写这书的目的,是要说明世上的财物和成就最终皆是虚空,惟有认识神,才会带来真正的满足。我们应该在言语、思想和行为上尊神为大。
传 1:8-11> 读书、工作、成家……一代一代周而复始,生命的意义何在?
1:8-11 很多人感到不安和不满。他们想:( 1 )为什么我遵守了神的旨意,反而极其疲倦,没有成就呢?( 2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3 )当我回首往事时,对自己的成就能感到快乐吗?( 4 )为什么我会觉得精疲力尽,幻想破灭,枯燥乏味呢?( 5 )我的将来会怎样?所罗门试验我们的信心,激励我们要在神里面探求人生真正恒久的意义。如果你像所罗门一样彻底检视自己的一生,就会发现事奉神才是最重要的。或许神正要求你再次思考你人生的方向,正如所罗门在传道书中所做的一样。
传 1:12-15> 人自以为有智慧,却不能完全明白一切事,哪怕是人自己……
1:12-15 “弯曲的不能变直”是指我们因生命中许多无法解答的问题而引起的困惑和混乱。所罗门叙述自己的一生时,发现他的成就和智慧,皆不能使他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智慧在神里面,真正的快乐由讨神喜悦而来。
传 1:16-18> 信息爆炸,人需不需要有所选择地去接收?怎么选择?
1:16-18 如果你明白得愈多,你就愈会感到痛苦和艰难。譬如说,当你知道得愈多,就愈看见在你周围不完美的地方;你留意得愈多,就愈发现邪恶的踪迹。当你像所罗门一样寻求人生的意义时,就会有更多的感慨、思考、探索、伤痛和行动。你愿意付出这些代价去换取智慧吗?
传 1:16-18> 知识
──传道书第1章从人而来,智慧
──传道书第1章从神而来;你知道其中的分别吗?
1:16-18 在传道书中,所罗门着重两种不同的智慧:( 1 )从人而来的知识、推理或哲学;( 2 )从神而来的智慧。在这两节经文中,所罗门谈到人的知识。当知识使人摒除神时,知识就只会突出人的难题,不能给人答案。因为人若没有从神而来的永恒观点和解决方法,就不能解答难题。
──传道书第1章《灵修版圣经注释》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传道书第1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道书第一章 Ⅰ 悲观主义:问题所在与解决之道(一 1 ~三 22 )前几章中的思路,是从提出问题(一 2 ~二 23 )到提供解决法的基本大纲(二 24 ~三 22 )。问题就是生命的本身。如果从与神无关(日光之下)的角度来观察,我们会发觉所置身的世界是一团混乱,没有意义、没有进展(一 2 ~ 11 );智慧(一 12 ~ 18 )与喜乐(二 1 ~ 11 )都无法使我们过幸福的生活。这两者之上皆覆盖一道极深的阴影:无法避免的死亡(二 12 ~ 23 )。因此传道者批判所有形态的世俗主义,不论是理论的(“没有神”,参诗十四 1 )或实际的(“我不在乎神”)都在其列;并在此基础之上,推介他所持以神为中心的人生观。实际上,他是向每一位与以色列信仰观点不同的人,提出问题:“你明白你的人生观将导致什么结果吗?”
传道者视生命不仅是“日光之下”的一切活动而已;生命的问题都是神加给我们的(参一 13 )。然而若对一位可靠的神真有信心,就不会有悲观的看法。在地平线内寻找意义或生命的满足,必然令人绝望。传道者要读者先看到悲观主义的可怕,然后再指向从神本身而出的生命(二 24 ~三 22 )。
A 标题(一 1 )
1. 大卫的儿子,在耶路撒冷作王 是指所罗门,但“传道者”之假名显示出作者对所罗门的宣称并不认真(因此可以意译)。这卷书是所罗门故事的总论;后面会告诉我们,本卷书的原作者是一位谨慎的作家,智慧人,箴言的搜集者(十二 9 ~ 12 ) 131 。
131 见导论:“传道书的年代、作者与文学溯源”之“内文的宣称” 。
B 悲观者的问题(一 2 ~二 23 )
1. 世俗主义的失败(一 2 ~ 11 )
传道者邀请读者面对一些基本的事实,以瓦解他们对世俗人生观的信心。这些事实是:生命的虚空( 2 ),人所受的影响( 3 ),人无法摆脱这充满问题的地的范畴( 4 ),以及这一切使人对大自然( 5 ~ 7 )及历史( 8 ~ 11 )产生何种看法。他所观察的世俗主义是实用性的,而不完全是知识性的。因为有一种世俗主义是冷漠或怯懦的,也带有哲学性。同样,我们不可以为这里所提到的看法,“仅仅是”世俗主义的观点,本身不是事实。对传道者而言,这些是事实,但并非全面的事实。他可以描述自己的生命为“虚空”的生命(七 15 ),但他的观点所涵盖的范围并不仅限于地上而已。
2. 虚空的虚空 是希伯来文的最高级表达法:“完全的虚空”。 虚空 ( hebel )包含( i )短暂和空泛。约伯记第七章如此解释:人生命的“虚空”( 16 ,希伯来文版)像一口气( 7 ),像消散的云彩( 9 ),很快使到了尽头( 8 ),并且一去不返( 9 、 10 );( ii )不可靠、脆弱。亦见诗篇六十二篇,在那里神为“磐石”,和“高台”( 6 ),与人的“虚空”( 9 )和如“毁坏歪斜的墙”( 3 )成了对比;( iii )徒劳无益,参约伯记九 29 (希伯来文版),那里的“徒然”表示“没有效果”;( iv )虚假(耶十六 19 ;亚十 2 ) 132 。传道书囊括了这里每一个含意。一切都是不值得信任的,不实在的;没有一种努力会带来永恒的满足;最大的喜乐亦会如飞而去。在一 2 和十二 8 的中间,传道者反覆回应这个钥词达三十次之多,显明本书正是它的详细说明。虚空是人类所有活动的特色(一 14 ,二 11 ):喜乐(二 1 )、挫折(四 4 ,七 8 ,五 10 )、生命(二 17 ,六 12 ,九 9 )、幼年(十一 10 )和死亡(三 19 ,十一 8 )、智者和愚人的命运(二 15 、 19 )、劳碌人与懒惰人的命运(二 21 、 23 、 26 )都没有分别。
“一切”直译是“全部”。地上所有的经验,从整体来看,都“服在虚空之下”(参罗八 20 )。希伯来文的一 14 ,二 11 、 17 ,三 1 、 19 ,十二 8 也出现同样的话。第 3 节出现其条件(“日光之下”),一 14 ,二 11 、 17 重复出现,三 1 表达法稍微不同。唯有对那些漠视神而想去寻求满足的人,传道者的信息才是“凡事都是虚空”。对那些接纳他完整世界观的人,他却有鼓励的话。在信心的因素开始引进后,“一切都是虚空”仍然真实,但却不是事实的全貌;而在“日光之下”,这就是全面的真理。在二 24 ~三 22 ,及以后零星部份,有新的因素被引进(神的慷慨,眷佑,审判),生命的“虚空”并没有被抹煞或遗忘,然而这些新的因素改变了视野,使悲观主义转为信心。这一点预表了新约的看法,信徒虽是“外体毁坏”(林后四 16 ),“服在虚空之下”且与受造之物一同“叹息”,“直到如今”(罗八 20 ~ 22 )。但他“知道”事情会如何进展(罗八 22 ),“顾念”一个不同的世界(林后四 18 ),并“等候”另一件事(罗八 25 )。新的角度并未将旧的抹煞;信徒是活在过渡期中。然而新的角度将他的看法全然扭转。
3. 这一节说明人类在地上徒劳无获。“益处”( yitro^ )是一商业用语;生命“得不着利息”( Jones )。如果全地都服在虚空之下,要单从它的资源中寻求利益或满足,是不可能的。“ 劳碌 ”( ` a{ma{l )可以指身体的辛劳(诗一二七 1 ),或是心灵的痛苦(诗廿五 18 )。传道书中一般而言是论人类努力的实际工作(特别在二 10 、 11 、 18 ~ 23 ),但在此处亦可能包括人类心灵与情绪的“劳碌”。( ` a{ma{l )在其他地方也有这种用法:约瑟心里的困苦(创四一 51 ),以色列人从“祸害”中被释放(民廿三 21 ,现代版),约伯的“患难”(伯三 10 ) 133 。如果我们的人生观不能越过“日光之下”,那么我们所有的努力都会谱着悲音。
在旧约中,“ 日光之下 ”仅出现在传道书中(一 3 、 9 、 14 ,二 11 、 17 、 18 、 19 、 20 、 22 ,三 16 ,四 1 、 3 、 7 、 15 ,五 13 、 18 ,六 1 、 5 、 12 ,八 9 、 15 (两次) 17 ,九 3 、 6 、 9 (两次)、 11 、 13 ,十 5 )。这一辞与其他的古代着作有关,因为它也出现在腓尼基,以拦以及希腊的作品中 134 。“ 虚空 ”是人和地所居住、管理的环境的特色。如果人的资源完全来自这一个世界,“没有益处”将成为他行事的格言。然而还有另一个范畴,传道者在下文将会辩明(五 2 ),他谈到神是可以亲近和敬拜的(五 1 ~ 7 )。而现在,他要探究的是悲观主义的深渊。
4. 生命的短暂与地的显然长存不变成对比,使人类的问题益形严重(参诗九十 4 以下,那里形容人的效用有如夜间的一更,其精力好比睡觉,其持久性好比草一般)。地的本质既是虚空,就没有改变的希望。 过去……又来……长存 为希伯来文的分辞,表示行动的继续:“继续不断地过去……来……长存”。“ 永远 ”的意思是指“日光之下”地的虚空问题永无止尽。
5 ~ 7. 这几节将 2 ~ 4 节强化,以宇宙为例,其间的活动虽热闹一阵,却毫无进展。人类的劳苦徒然无功,同样,宇宙的劳苦也一无所得。作者举出三个例子:太阳周而复始的运行,如同一名绕跑道的选手;风循着路线旋转,却漫无目的;江河流入海洋,却永无填满之日。
旧约的正统派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向神发出赞美。宇宙是属祂的。云、暴风、雷、闪电都在祂的控制之中。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繁盛与否,全视祂是否赐予。祂为海洋立界线,为冬夏订节令,便日头管白昼,月亮管夜晚,按数目引出众星 135 。但是,传道者说,若将神放在一边,宇宙便不再反映祂的荣耀,而成了人类困乏的写照。当亚当堕落,受造万物亦堕落了(创三 17 ~ 19 )。如果人困乏,受造万物亦随之困乏。如果我们的人生观仅仅在“日光之下”,便没有颂赞之声可以达到那一位在天上的(传五 2 )。先知们对于人类得赎,重建地上乐园的盼望(赛十一 6 ~ 9 ,六十五 17 ~ 25 ),不能立于世俗的前提之上。
“急归”所译的动词有“抓住,喘息,以鼻吸气”等意。它将太阳描写为一副非常疲累的模样,像“一个赛跑选手重重地喘息着 136 。”第 6 节重复的分词“ 刮(去)……转……转;返回转行(去) ”给人一种单调的感觉。第 7 节的意思,并非指河流归回水源之虚,而是指河流不断流入海洋,却始终无法注满。
8. 作者又将论点更推进一步。尽管万物活动到一个地步,已经筋疲力竭,但却无法让世人得着任何持久的满足。“满有困乏”最好用被动式(被困乏),而不用主动式,符合它在其他地方的清楚意义(申廿五 18 ;撒下十七 2 )。“万事”可译为“一切话语”,用来强调人的言语无法表达其不满足。此思想在下一句中出现。
这种“日光之下”的观点又与旧约度诚信徒的看法相反。信神的人爱一切受造物,并由其中看见神之名的威严 137 ,他以爱慕的眼光凝视穹苍 138 ,默想一草一木、动物、风中的功课 139 ,因着所见所闻歌颂神的荣耀 140 。他看见大自然欢呼歌唱 141 ,并从出埃及之时就知道,神的掌管万物也为救赎的一部份 142 。一些智者从所罗门找到灵感 143 ,也夸赞受造物,并且运用它们做为自己的题材 \cs18 144 。传道者的要点是,这一切在“日光之下”的观点中都失落了,所剩下的只是一个筋疲力竭的大自然。
动词饱( s*a{ba`~ )通常是指肉体的饥饿得饱足(例:出十六 8 、 12 ),但在此是指情绪和心理上的满足。
9 ~ 10. 这几节是从希望的角度再强调 2 ~ 4 节)。如果把神置之一边,单从“日光之下”看生命,便不可能有新事;历史是一个封闭的圆。无论是环境( 已有的事 )或人类的努力( 已行的事 )都不能够改变。这点亦与以色列的正统说法相反。希伯来人相信历史操纵在神的手中。“灾祸若临到一城,岂非耶和华所降的吗?”(摩三 6 )约瑟和约伯所经历的严厉试炼,皆归因于神(创五十 20 ;伯四十二 2 )。尼布甲尼撒是神所使用的人(耶廿五 9 ),古列是神的受膏者(赛四十五 1 )。救赎是神在历史中的作为串成的(参诗一○六)。启示包括由神授权的译意者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说预言,并且在发生之后作解释。历史正朝一个目的地前进,即主的日子,在那日祂将完成目标,救赎祂的子民并审判仇敌 145 。
再一次,传道者要说明的是,这事不能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若认为生命乃在“日光之下”,神从天上治理的观念就毫无意义可言。没有一个人能请求神“垂顾”并介入世事(赛六十三 15 )。不可能有救赎。因为没有新的因素能输进来。属天的范畴才是真正的新资源所在地,诗人能唱“新歌”(诗九十六 1 ),先知能说“新事”(赛四十三, 19 )。
第 10 节预期有一个反对的意见:对于那些看来是新的事应当如何解释呢?答案是,这乃是错觉。常有人指出,这个观念类似希腊思想,特别是斯多亚派。雷德认为,在这一点上传道者向世俗哲学让步了 146 。但传道者对地上平面观点的认同,不过是他解说的一部份而已;他的垂直视界尚未出现。
11. 这一阶段讨论的结尾,是从对历史悲观评估的角度,来思想人类对生命的看法( 9 ~ 11 )。虚无主义不仅控制了人的观点,也在生命中实际运作。过去的事已被忘怀,未来的事也将不记念。“ 记念 ”是由动词“记住”而来,意思是“记住并遵照而行”,这用法有充份的证据。尼希米的祷告“求你记念我”(尼十三 31 ),是恳求神因着祂过去的应许而行动(参创四十 14 ;出廿 8 ) 147 。
“已过的世代”,注释家们曾讨论应当译为“以前的人”( NIV , LYS ,和其他的人),或者是“ 以前的事 ”( RSV )。第一种译法可在二 16 和九 15 找到类似经文,但 9 ~ 11 节是泛指一般性的历史。亚达斯(效法 Thilo )认为此处并不需要对比,这看法应属正确。按着第 10 节的“世代”一字,他希望将此句译成“以前的世代”,包括人和环境 148 。
正统的以色列人是活在“以前的事”的亮光之中(申五 15 ,八 2 ;诗七十七 11 )。传道者在后面将邀请我们“记念”我们的造物主(十二 1 ),遵祂而活,并“记住”前面的日子(十一 8 )。但就属世看法的前提而言,这一切都没有用。在“日光之下”,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没有意义,没有方向。从 2 ~ 10 节推论下来,结果就是绝望下沉的漩涡。属性的人将证实这句格言 :“不从历史学习的人必会重蹈覆辙 149 。”
132 h]eb]el 较不重要的用法为 “无法理解”( 参 NIV, W. E. Staples 'The "vanity" of
Ecclesiastes', JENS, 2, 1943, pp.95-104 ),“零”( H. L.
Ginsberg, WIANE, p.138 ) 或“某物近似讽刺”和“ 用来指出不调和的讽刺”( E. M. Good. Irony in the Old Testament ( 1965 ) , p.182,
followed dosely by T. polk, 'The Wisdom of Irony' 看法亦接近。 Stugia
Biblica et Theologica 6, 1976 其 pp.3-7 )。其他的观点 Lys 有提到( p.89 )。
133 C . S. Knof 认为这字也含“暗晦不明”的意思,( "The
Optimism of Koheleth', JBL, 49, 1930, pp.195-199 ),但这点令人怀疑, C. C.
Forman ( 'Koheleth's Use of Genesis' JSS, 5, 1956, p.262 )和 Lys ( p.100 )指出在创世记第三章的背景。
134 见导论:“Ⅱ 传道书的年代、作者与文学溯源”之“语文”及“希腊的影响” ,参考之,了解此片语对解释传道书的重要性。
135 进一步可参考 L. Koheler, Old Testament Theology ( 1957 ), pp.26-29,
85-92; H. H. Rowley, The Faith of Israel ( 1956 ) pp.25-27; J. L. McKen-zie, 'God and Nature in the
Old Testament', CBQ, 14, 1952, pp.18-39, 124-145 。
136 N. H. Snaith, Distinctive Ideas of
the Old Testament ( 1944 ) , p.145 p. Jou/on ( 'Notes philologiques sur le texte Hebreu d~Eccle*si aste', Bib, 11, 1930, p.415 )主张本文令人怀疑,但若用以上解释,在上下文来说易了解其意义。
137 诗八 1 , 9 ,十九 1 ,八十九 9-12 ,九十六 11-12 。
138 诗八 3 ,十九 1 、 4-6 。
139 诗卅二 9 ,卅四 10 ,卅五 5 ,卅七 2 、 35 ,四十二 1 ,五十 10-11 ,五十五 6-7 ,五十八 4-8 ,五十九 6 ,七十四 12-17 ,七十七 16-19 ,八十四 3 ,九十三 3-4 ,一○二 4 、 6-7 。
140 诗八,十九,廿九,六十五,一○四。
141 诗六十五 12 ~ 13 。
142 诗七十八。
143 王上四 33 。所罗门给予以色列的智慧文学相当的推动力,这件事没有怀疑的理由,然而智慧文学的起源更早,并且是国际性的。见导论 pp.18-28 。
144 伯廿八 7-8 ,卅九 1-30 ,四十一 1-34 ,箴一 27 ,五 19 ,六 5-8 ,七 22-23 ,廿五 13 ,廿七 8 ,廿八 1 、 15 ,卅 15 、 19 、 31 。
145 B. Albrektson 的 History and the Gods ( 1967 )大力主张,这种历史和大自然的观点并不是以色列人所特有的(虽然旧约的思想更以它为中心),邻国的诸神也同样被人视为是大自然和历史的主宰(早期的看法则以为,这些神只仅掌管大自然,而不掌管历史)。 Albrektson 也宣称,将历史中的启示与藉着话语的启示作对比,是不必要的。在以色列和非以色列的思想中,事实是无声的,不会启示神只做事的因由。“话语的启示……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pp.117, 119 )。以这种方式来读旧约和古代以色列之外的思想,比假设有历史启示和默示启示之分,更为可靠,(参 J. Baillie , The Idea of revelation in Recent Thought ( 1956 ) , pp.62ff ) 。 但 Albrektson 并未解释为何希伯来的历史编纂会比古代其它地方水准高出许多(参 W. G. Lambert's comments in Orientalia, 39, 1970, pp.170-177 )。对各种历史哲学简洁且深入的介绍,见 David Bebbington, Patterns
in History ( 1979 )。
146 G . von Rad' Old Testament Therlogy vol.1 ( 1962 ) , p.455 。
147 参 B. S. Childs, Memory and Tradition in
Israel ( 1962 ) , pp .21f 。
148 此处的解释不能诉诸于英语的中性等于希伯来文阴性的原则来解决。一方面这个原则可能有例外,另一方面,这些其实是形容词(如 Aalders 所提,可能不是中性而是阳性,用来指 10 节的阳性“世代”。
149 Jb “明年”在希伯来文中没有根据。
2. 智慧无法满足世上生命(一 12 ~ 18 )
在一 2 ~ 11 的悲观主义之后,以下的几个段落断绝了所有逃避之路。人可以在智慧中找到避难所吗?智慧只会令属性的热爱者失望(一 12 ~ 18 )。人可以藉榨取喜乐之汁来逃避生命的问题吗?但这汁亦会变酸(二 1 ~ 11 )。人是否住在以人为中心的世界,没有绝对的事?但有一件事是必然的:死亡(二 12 ~ 23 )。传道者会在他处描写智慧为生命的祝福,但在一 12 ~ 18 中,论点截然不同。智慧有价值,但它无法解决生命的问题。
12. 在整个讨论再向前迈一大步时,一 1 所引述的君王身份此处再度重申。在所有的人中,唯独所罗门有能力做到以下所记载的这些观察。我们正是在探究他的故事。笔名乃是一种文学的技巧 150 。
13. 传道者“ 专心 ”,即诚恳并热切的;“ 心 ”乃与外貌相反(撒上十六 7 ),表示内在的生命,所有心智、情感和灵性能力的中心。“ 寻求……查究…… ”表示他的彻底。前者是指“深入查考”某物,后者意为“广泛的彻底搜寻”,合起来乃表达竭尽心力的研究。“ 天下所作的一切事 ”表示研究的目标为一个有限世界观之内的所有资源;垂直的那一面仍未出现。
结论有三:第一,“神指派给人做的是不愉快的工作”。动辞“叫”有时含意较强,有“派定”的意思(如耶一 5 )。人可以在地上过看世俗化的生活,但他们所遇见的问题乃是那位住在天上的神所派定的。虚空包围着人类,他不能漠视也不能脱身;这是“人性所无法逃避的事实”( Rylaarsdam )。“ 事 ”(希伯来文 `inyan ; NIV 译为“ 重担 ”),表示人的不安与热切于寻求意义,它是源于希伯来文( 'a{na{h ),“忙于某事”,“积极做某事”,指出这种寻求的背后有一种不得不去作的意味。人类会思考,会计划,他不能避免如此行,因为他渴望知道自己生命的去向。按照神的命令,这是每一个人所担负的重担:生命的问题不是可任人选择的嗜好。
生命之轮
永不停息,但永远是绕圈而行 151 。
14. 第二个结论是,人类必然会遭挫折。他渴望在生命中有所赚取(一 3 ),从四围的世界(一 8 )和历史的进行(一 9 ~ 11 )中得着满足,但这些都令他迷惘。
“ 日光之下 ”将这句话限定在眼所见的世界,在此范围内作解释。接下来的经文专注于智慧。这个人在实际生活中拒神于千里之外。他面对许多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不断重复且没有希望的历史,因此所得的推论乃是,神所指派给他的工作是令他失意的。德立兹希望将“ 所作的一切事 ”限定为人类的行事,但是综览传道书中为这一辞所列的二十一个例子,可以显明它包含世上所有的事,神和人的行事都在其内。
“ 捕风 ”( AV 译为 灵的痛苦 )的意思难下结论。这片语( r# `u^t[ r^u@h] ) 若是源于“弄破” ( r'' 或 rs]s] ) ,可译为“灵的痛苦”;若是源于“努力”( r`h ),可译为“捕风”;若是源于“供给”( r`h ),可译为“吃风”,若是源于“渴望”( r`h ),可译为“渴望风”。它与亚兰文及腓尼基文的同源字有关。希伯来文 ru^ a h] 可能是指“灵”或“风”。根据上下文,两种观念都可适用:因问题无法解决而生的挫折( 灵的痛苦 ),或要去抓取不可能得到之物的野心( 捕风 )。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后者是这里的意思(一 17 ,二 11 、 17 、 26 ,四 4 、 6 、 16 ,六 9 亦是加此),因为在旧约中有平行经文论风的比喻,并且在五 16 中“为风劳碌”很难译作“为灵劳碌”。
15. 第三个结论说明了为什么“日光之下”的思想家会如此失望。因为在所有的思考中都有扭曲( 弯曲 )和间隙( 缺少 )。不论思想家如何深思,他也不能使生命中反常的事变正常,更无法将所看见的一切纳入一套工整的系统。因此他复述了古代近东智慧人的古旧问题:知道人的有限与缺乏探究的能力,对生命的事实毫无助益。挫折与困惑环绕着这位哲学家。他的智慧在某些事上对他有帮助,但却无法解决生命的基本问题 152 。
希伯来原文应译为“无法变直”。稍微修正(将 lit[qo[n 改为 l e tuqqan ) 153 则可译为“不能被变直”( AV , RSV )。
16 ~ 18. 传道者虽是所罗门的化身( 16 回应王上十 7 ),却阐明了世上哲学家的痛苦 154 。“ 多经历 ”字面的意思是“曾经见过”。在传道书中“见”有时是字面上的意思(一 18 ,五 11 ,十二 3 );有时是指“结论,了解”(二 3 ,三 18 等);有时是指“观察,沉思,反省”(一 14 ,二 12 等),而有时,如同这里,是“享受,经验”(一 16 ,二 1 等:。 NAB 和 Berkeley 对 17 节的译法很好:“ 察明智慧和知识,狂妄和愚昧 155 。”这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狂妄和愚昧”显然是很主观的插句。
这点可能是因为,传道者思想到智慧与知识之时,同时也注意到另外一面。
因此下一段可想而知是论欢乐的追求。其实,想用智慧来解决生命的问题,仅能使问题扩大( 18 )。只要智慧是被局限于在“日光之下”,它可见到的只是被造物喧嚣不已,生命绕着永远重复的圈子迅速旋转,此外别无其他。“了解越多,痛苦越深”( Moffat )。
150 见导论:“传道书的年代、作者与文学溯源”中“内文的宣称” 以明了细节。
151 Matthey Arnold, 'Sonnet to the Duke of
Wellington' 。
152 巴比伦和埃及的智慧的平行句,参 J. C. Rylaarsdam, Revelation in
Jewish Wisdom Literature (1946), pp.15-16.
153 参 G. R. Driver, VT, 4, 1954, p.225 。
154 参 导论:“传道书的年代、作者与文学溯源”中“内文的宣称” 。
155 AV 和 RSV 根据 MT ,而认为 w e da`ate 为支配 ho{le{tu*t[ w e sik[ lu^t[ 的一个结构。 NAB 和 Berkeley 不管希伯来文的重音,句子却较为平衡,古代的版本也以类似的方式来解释这段经文 ( 参 Aalders )。
──传道书第1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传道书第1章-传道书第1章-新旧约圣经辅读注释
传道书第一章 万事尽空虚(一 1 ~ 11 )作为以色列王的所罗门,在传道书中一次又一次的,不以王自居,却自称为传道者,因为他觉得将神的信息传讲是伟大无比的工作,且是有价值的。是的,为神工作远胜一切。
这段圣经是传道书的引言,作者引用地上各事物以说明万事尽虚空的事实。
.人的劳碌( 3 ~ 4 )
──传道书第1章这包括了人在世上所作的、所立的功及所赚取的,都没有什么益处。这块地土正如一个舞台(永远长存),人生就如一场戏,只能演出一次(一代过去、一代又来),且无人记念,真令人丧志感叹!但这虚空只限于“日光之下”(属世的)的事物而已,所以我们应求在上面的事。
.日头、风、江河( 5 ~ 7 )
──传道书第1章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转动不息,最后还是归回原处。人生不也是如此吗?一生劳劳碌碌的不能歇息,意义何在?若只活在日光之下,岂不是虚空吗?
.万事令人厌烦( 8 ~ 11 )
──传道书第1章世上没有新的东西,一切皆是重重复复的发生,使人看了感到厌倦。这世界和我们的人生本来就是如此的单调乏味,毫无乐趣;惟有透过主,一切必能改观。
.不能满足( 8 )
──传道书第1章眼对所看的东西不能满足,耳对所听的事物仍感不足,这正是今日一般人的写照。不知是谁说了如此一句深具意义的话:“人是为神而造的,只有找到神,才能满足。”
在日光之下,万事尽虚空;但反过来说,在日光之上的事物,可就不同了。感谢主,我们可以在日光之下,寻找那在上面的事。
默想 我应如何追求及建立一个更具意义的人生?
都是捕风(一 12 ~二 3 )
当所罗门王年青时,神曾向他显现说:“你愿我赐你什么?”所罗门不求别的,只求神赐他智慧(参王上三章);于是他成了空前绝后的智慧者,所以他能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一 16 )
智慧之王所罗门一生付出不少精力(专心),寻求世界上的事物,不但不能得满足,反而发现一切都是捕风
──传道书第1章意思是以风为食物,似乎很饱满,但却仍是虚空。
.极重的劳苦(一 12 ~ 14 )
──传道书第1章他曾全心全意地探求天下事,但结果明白世人所得到的是极重的劳苦,使人的背也弯了下去,不能挺直起来,因为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使人深感遗憾。
.多有愁烦(一 15 ~ 18 )
──传道书第1章所罗门王经历到一件事,就是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愈多知识就愈多忧伤。为什么呢?
① 深感无能为力(一 15 ):虽发现了弯曲和不足的事物,自己却没有办法把它们改变和补足。我能作什么?
② 深觉自我的渺小(一 17 ):虽拥有丰富的智慧与知识,能分辨好与坏,却不能使我满足;所谓学无止境,越多有知识就越发现自己的渺小与愚昧。
.肉体的快乐(二 1 ~ 3 )
──传道书第1章享福(二 1 )、嬉笑(二 2 )、酒(二 3 )都是属于肉体上的享受,都是基督以外的快乐。尽管去试试看,尽量去察究,结果却不能满足心灵的需要;惟有得那在基督里的快乐才能得真正的饱足。
默想 为何保罗能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为何他能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基督?
──传道书第1章《新旧约辅读》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传道书第1章-圣经串珠版注释
传道书 传道书 第一章 注释1:1-2 标题
1 作者自我介绍。见本书之写作背景。
2 全书的论题。
「虚空的虚空」:这种叠词於原文有至高的意思,意即「虚空
之极」。本书的目的并非劝人悲观失望,而是针对拒绝神的世
俗主义。
「凡事」:指「在日光之下」(3)的物质世界。
在这规限的范围里,人生显得毫无意义。
1:3-11 引言:显示生命的厌烦
3 「益处」:原指「余剩」或「利润」。
人一生的劳碌,并不会带来永久的利益(参太16:26)。
4
「地却永远长存」:与短暂的人生构成强烈的对比。
这仅是相对的说法,并非指天地不会废去。
(参诗102:26; 太24:35;
彼後3:10)。
5-7 作者以三个大自然的现象来比喻人生的循环复始。
「急」:原指「喘不过气」,即没有休息。
8 不息的循环,只带来厌倦,叫人看不完,听不尽。
9-11 历史的过程亦只是一连串事物的不断重复。
1:12-18 以智慧探讨人生
12 作者已由1节的第三身变作第一身自称。
13-15 寻究世事乃极重劳苦
人乃有思想的活物,不能满足於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状况,神在人心
里安放了对人生时序和规律的渴求,这种需要化成一股力量催使人要
为人生万事寻求解释及完美。
13 「寻求」:指往深处去探讨。
「查究」:指往广处去观摩。
「经练」与「劳苦」:於原文为同一字根,可译作「事务」
(如5:3)。
「极重」:原作「祸患」(参2:21)。
14 这一切探求亦属虚空。
「捕风」:即「扑空」,指徒劳无功。
15
虚空,在於人的努力奋斗而似乎无法改变上天的安排。
「缺少 ......
足数」:或译作「不存在的不能去数算」。
16-18 追求世上智慧乃自寻烦恼
16 「得了大智慧」:原作「增加智慧」。
「众人」:可包括王上4:31所说的智士。
「知识」:是从外界收集累积而成的,与从内心涌出来、凭直
觉判断是非的「智慧」不同;但在诗歌里,二者常可通用。智
慧有属天属地之分;真智慧是从神来的(箴1:7)。属世的智慧
,在神看是愚拙的(罗1:22)。箴言所讲的智慧是属天的;传
道书所讲的智慧大部分是属世的。因此,「多有智慧,就多有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传道书第1章-启导本圣经注释
传道书
传道书第一章
1:1 关于本书的作者可看〈参考资料〉“本书作者”条。本节及全书均未提所罗门,故一般认为本书非所罗门所作,而是一位有智慧的人,精于写作,且搜集有许多箴言的“传道者”(12:9-10),敬佩所罗门的智慧与学问,希望后人可从这位已故的以色列王一生丰富经历得教训。书中可能收有一些所罗门的作品。
1:2 本节揭示全书的主题。“虚空”在书中出现逾30次,原文有“一口气”的意思(诗144:4)。极言其短暂飘忽。本书突出人生的无益与无意义。要是生活中没有了造人与万物的神的同在,不能遵循祂在人身上的计划与旨意,人生有若捕风捉影,全属虚空。
作者在2-11节中指出,从属世的眼光看,人生是虚空的(2节)、劳碌且无益处(3节),根本跳不出包藏万般烦恼的地上世界(4节)、大自然(5-7节)与历史(8-11节)的局限。他指出这些都是事实,但并不代表全部真相。若只从人的角度来看人生(“在日光之下”),连他自己的一生也是“虚度之日”(7:15)。但他的信心眼睛所见到的远比这为广阔。
“凡事”指人离开神在地上所作的一切。“虚空的虚空”为希伯来文形容词的强调用法,等于说“极端虚空”。
1:3 “劳碌”指体力劳动(参诗127:1),也可指心力的操劳(参诗25:18)。此处当包括二者。“在日光之下”一语,圣经中只见本书,出现近30次,指的是人的世界有其极大的限度,一切事物都很短暂。在此极限中的一切努力,方向错误,偏离了神造人的目标,结果无非失望、苦恼,毫无益处!耶稣对此有很精辟的说明(可8:36-37)。
1:4 人生本已短暂,若和所生活的大自然比较,更显得匆忙!我国诗人见月圆月缺,曾慨叹人生太匆匆。《诗篇》的作者也有人生“如夜间的一更,…如睡一觉”之叹(90:4-5)。人生的无益问题永无休止,看不到何日能得到解决(“一代过去,一代又来”)。
1:5-7 表面看去,世上活动多姿彩,但究其实际,并没有新发展。人类的辛劳和大自然的运转一样毫无所获。作者以太阳的起落、风的旋归、江河的流转为例,周而复始,令人困乏厌烦。
1:8 “万事”指4-7节和类似的事。这一切都不能让人得到满足。
“人不能说尽”是说世事厌烦无法尽述,耳目之欲永难满足。
1:9-11 要是没有了神,一切只从“日光之下”的世人观点来看,世事只是不断的循环。环境(“已有的事”)和人的劳碌(“已行的事”)看似在变,其实依旧。许多好象是新的事,只是旧事翻新,人太容易忘记,把它们当成新。因此在“日光之下”,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毫无用处,不能帮助人认识人生的真义。
1:12-2:23 这一段接上讲人根本没有出路。靠智慧去寻求,越多智慧越增忧伤。智慧虽可贵,解决不了问题(1:12-18)。寄情酒食男女的欢乐,仍是一场春梦(2:1-11)。果真一切如浮云,全属捕风捉影?又不尽然,因为有一事绝对会发生,只是迟早问题;这就是死亡(2:12-23)。
1:12 作者改用第一人称,自述生平经历和感想,以王者身份说话,有力量“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13节)。
1:13-15 “天下”指世上。他诚诚恳恳寻求答案(“专心”),得出了三个结论:1,神给人作的是极重的劳苦(13节)。人所遭遇的问题是神分派给人的,不能躲避或卸脱。2,人盼望可从自己劳碌得来的享受满足(8节),世界可以不断更新、进步(9-11节),但真正得到的是失望,有若捕风,什么也得不到(14节)。3,人所以如此失望,是因为他思考的能力有限(“缺少”),找寻不出世事的规则和系统(“弯曲的不能变直”),虽有哲人的智慧,也只能陷于沮丧和迷惘中。
1:16-18 作者说,即令有象所罗门王般的智慧,依旧无济于事。他试过用智慧,也想试用“狂妄”和“愚昧”(例如2章所说的追求享乐);结果是,智慧的寻求若只在“日光之下”,徒增困扰。人懂得越多便越痛苦。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传道书第1章-马唐纳圣经注释
马唐纳注释 传道书壹.序言:日光之下,万事尽属虚空(一 1 ~ 11 )
一 1 作者介绍自己是在耶路撒冷作王, 大卫的儿子, 传道者。“ 传道者” 这词很有趣,希伯来文是 K
o h e l e t h ,意思是“ 召集者” 或“ 集合者” ; 希腊文是 ekkl ē siast ē s ,意指“召集聚会的人”。从中衍生不同的诠释意思:“召集人、聚会召集人、讲者、辩论者、发言人和传道者”。
传道者即大卫的儿子。这里“儿子” 的意思可以是“孙”或者“後来的子孙”。第一个意思大概是最好的。所罗门是大卫惟一在“耶路撒冷”当以色列王的子孙( 12 节)。其余所有子孙都是当犹大的王。其它朝代当以色列王的子孙都是在示剑(王上一二 25 ),或在撒玛利亚(王上一六 24 )作王,都不是以耶路撒冷为首都。
一 2 所罗门起首立刻一矢中的,不用直到最後一章。所罗门在日光之下经过一番审查研究後,结果发现凡事都是虚空。人生是无常的,一闪即逝,且是无用、虚空、无
益、毫无意义的。世上无一事物能成为人存在、可作根据的目标。
真的吗?不错!绝对是真的!若这一生就是一切,若人的存在是以死亡闭幕,那麽人生什麽也不是,只是一团不具体而转瞬即逝的水蒸气而已。
使徒保罗提醒我们,整个创造服膺在虚空和无用之下,都是因为罪进入世界(罗八 20 )。注意,我们的始祖为次子定名为“亚伯”,意即“虚空”或“水蒸气”。所罗门是对的,日光之下,凡事都是虚空。
一 3 短暂的人生尽是劳碌,但一切说尽做尽时,应归到何处?人不断做令人厌倦而繁重的工作,却无半点进展。若问他为何工作,他必回答说:“当然是为了钱。”但他为何要钱?为食物。他为何要食物?保持体力。不错,但为何要体力?有体力才能工作。就是这里,他又返回起点。他工作是为赚钱买食物,买食物是为补充体力才能工作,能工作才有钱买食物,才有体力去工作 .. 无止境地周而复始。正如索罗所说, 他的人生是默然的绝望。
一位基督徒在公车站看见有个妇人哭泣,便问能否帮她。那妇人答道:“噢!我只是感到疲倦和沉闷。我丈夫是个勤力工作的人,但赚不到我想要的。所以,我也出外工作。我每天清早起床,为四个孩子准备早点,再准备午饭,坐公车上班去。然後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每天只睡数小时,日复一日,天天如是。我想我已厌倦这种无止境的规律。”
万力勤曾说:
摆在眼前人一生的事实,不是悲剧的片段,而是那种令人厌倦的感觉;也不是长时间的痛苦,而是生命毫无意义。
一 4 人生无常,但跟看似长存的大自然形成鲜明对比。在不可抗拒的动力下,一代接一代,这就是日光之下的人生。人人都天真地以为自己能忍耐到底, 但眨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榻顿
若不是启示,我们还以为天地永远长存,就如所罗门的结论一样。但彼得告诉我们,主来的日子,地和其上的万物都要烧尽(彼後三 10 )。
一 5 大自然循着连续不断、不可变更的轨迹转动。比方日头从东边出来,西边落下,然後急归地球的另一边,再从东边出来。这种看似无止境的状况,年复一年,使人明白到自己什麽也不是,只是掠过的影子。
如果有人想指控所罗门犯了科学上的错误,理由是他指出转动的是太阳,但实际上是地球随着太阳转动,那麽他们就应忍着不表态了。其实,作者只是从人的观点看。
从人的角度看,太阳是出来和落下,即使科学家也时常用这种观点,所以是很易明白,不用多作解释。
一 6 所罗门在本节继续表达他这种看法。随着每年季节的变更,风转动的方向也相应改变。冬天时,北风吹过以色列到达南方的尼格夫沙漠。夏天来临时,南风带着暖流向北吹去。按着差不多单调的规律,他们跟从这种轨道吹动,漠视世人,不理环境。
一 7 不单地球、太阳和风,历世历代以来,水流也是按着单调的规律流动。江河都往海里流,却永不使海洋满溢,因为太阳蒸发大量水分。当空中水蒸气冷却下来,就凝固,形成云层。云层轮流掠过天空,以下雨、下雪或下雹的状况降水到地面。当河水满溢时,又流到海洋去。大自然这种川流不息的活动提醒人要无止境地劳碌。也许郭斯托斐逊写以下一句时心里正想着这节经文:“我只是川流不息的江河,永不流到海洋。”
一 8 所以,人生受制於地上生活的枯燥乏味。人的语言不足以形容这种单调、沉闷和无益的生活。人是永不满足的,无论看到多少,仍是想看更多;人的耳朵也是一样,永远都想听到新事物。人不断地旅游、疯狂地寻求新刺激
──传道书第1章新的视听感官刺激。就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所说,渴求新体验是人的基本愿望。但换来的只是不满足和精疲力竭。人生来就是这样,世上所有东西都不能长久取悦他的心。但这不表示人就此绝望, 他必须得到日光之上那位独一者的满足。“因他使心里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里饥饿的人得饱美物。”(诗一○七 9 )
世间快乐留不下,消逝如朝露。
日头光影匆匆过,抓紧也难奈。
财富荣华如雾影,转瞬即消散。
寄居世上,平安满足,源头在祢。
我主耶稣,谁能象祢!无可媲美。
我的灵啊!深深渴慕祢! 9 ~佚名
一 9 所罗门觉悟的另一特征,就是他发现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历史不断重演。他追求新刺激,但不久之後,就发觉人生如梦,一切是“幻觉”。
一 10 真的没有事物是新的吗?不错, 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即使最现代的发明都是从起初创造紧扣的原则发展出来。人自夸的成就有很多在大自然里都已有相对的事物。
例如,人飞行以前,鸟已飞了很久。即使穿梭太空也不是新的。古时以诺和以利亚被提升天,穿梭太空都没有背着氧气筒!所以,那些花一生寻求新奇事物的人注定失望。在我们出生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一 11 另一个使人痛苦的现实就是人很快地忘记和被遗忘。长远的名声只是海市蜃楼。人们都很难记起曾祖父母的名字,也许更少人能记起美国之前四任总统的名字。人的妄自尊大,使人们以为没有人,世界就不能存在。怎料,我们死去,且迅速地被遗忘,地球上的生活却继续如常。
贰.万事尽属虚空(一 12 ~六 12 )
一.寻求智慧的虚空(一 12 ~ 18 )
一 12 所罗门的结论有很多。这时他追溯自己在人生中寻求至善的经历。他提醒我们,他是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一切都暗示他的财富、地位和能力。
当所罗门说“我 .. 作过 .. 王”时, 并不表示他不在位;他作过王,而且仍在位( 1 节)。
一 13 这里所罗门开始寻求日光之下的快乐。首先,他决定寻求智慧,以为如果可以获得足够知识就会快乐。所以,他尽力使自己接受最广泛的教育,投入研究和探索、综合和分析,学习归纳法和演译法。但不久,他对知识不再抱有幻想,就此结束了寻求。事实上,他说:神容许人劳劳碌碌
──传道书第1章 寻求人生意义的这种内在动力,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
当代贤者马格里奇得到相似的结论:
世代以来,教育一直是最大的骗人言论,伪称装备我们去生活,从青少年犯罪到未老先衰等一切事,教育都被认定为通行的补救方法。但很多时候,教育只会使愚笨的人更愚笨,使自负的人更目空一切,使轻信的人更易受骗,使那些任凭洗脑者用新闻稿、收音机和电视机支配自己的人更加臣服。
最近有人在大学图书馆墙上涂鸦,写了“无情的规则”这句黑色粗体字。有人发现早在多个世纪前所罗门已学会的真理
──传道书第1章教育不是寻求满足的确切道路,但其本身却是一个孔道。
不过,这不表示寻求智慧在人生中不再重要,寻求智慧仍有其位置,就是在基督的脚前。这样的寻求不应是目标,而是荣耀祂的途径。
本节所指的神切不可与深切的个人信心相提并论。神这个名字就正如欧德林称祂本性的名字
──传道书第1章以罗欣。 11 正如简介里提到,这名表露祂是那位创造宇宙全能的神。但这卷书里,所罗门没有一处承认祂是那位守约的耶和华,就是凡相信祂的人,祂就赐给他们救赎恩典的那位。
一 14 毫无疑问,所罗门所接受的教育是当时以色列中最好的。这点明显从他自称见过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可知。意思即是说他学问渊博,不论科学、哲学、历史、艺术、社会科学,即使文学、宗教、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和其它关於人的学科,无一不晓。
不过,入门的学位证书和全房的文凭都不能给他想要的。相反,他下结论说,一切都是捕风,难以捉摸。
一 15 他发现书本的知识不能解决人生中所有的困惑,他感到沮丧。他发现弯曲的东西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劳林说:
人生是充满不能解决的吊诡和反常; 反之亦然,可以说许多事物都是无意义
和价值的。
人能飞到月球,但蜜蜂的飞行公然向空气动力学所有闻名的定律挑战。科学家深入钻研原子的奥秘,但不能驾驭闪电或储存它的能量。象小儿麻痹症和肺结核等病已受控制,但普通的感冒仍不能根治。
一 16 所罗门赢取他所有学业上的桂冠後,他做了个个人总结。本来,他可以自夸比以前在耶路撒冷作王的众人更有智慧(王上四 29 ~ 31 ;代下一 12 )。他吸收很多丰富的知识,并得了大智慧;他知道怎样把知识应用到每天的实际生活着,怎样作好的判断,怎样明智地与人相处。
一 17 一方面所罗门怀缅从前如何约束自己去寻求智慧,另一方面又学到狂妄和愚昧是什麽一回事。换言之,他钻研人类行为的两极,看看能否从其中一方或两方找到人生的真义。他穷究人生经历整个范畴,却得到令人失望的结论:这也是捕风。
多个世纪後,一个名叫马廷的年轻人努力钻研,赢得剑桥大学一级荣誉。但在他获得学业成就的时候,他说:“我感到很惊奇,因我发现自己只是捕风捉影。”这是个蒙福的醒悟,正如朱伟德指出:“现在他的眼目远超学术上的奖赏,只集中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里,祂是神至高呼召的一切令人满足的奖赏。”
一 18 如果追求学问的精神是寻求人生意义的钥匙,那麽我们的大学校园便成为平安和满足的乐园。但真实并非这样,那里充满骚动和不安。有对大学生陈旧的讽刺说: 头裹着浴巾,用大杯咖啡吞下阿士匹灵。这幅图画正好与所罗门在本节里下的结论吻合:
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
加增知识,就加增忧伤。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传道书第1章-21世纪圣经注释
传道书 注释一 1 至三 22 探求
在标题之后(一 1 ),便是对人生问题的连串探求(一 2 至二 23 )。结果却是一幅失败和绝望的图画(二 23 )。然后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在二章 24 节至三章 22 节所描述的人生实况并没有任何改变,但作者却将神的美善带进图画里,带来一个较为令人满意(但问题还没有减少)的效果。
一 1 标题
「传道者」的希伯来字是 Qohelet ,本身是一个希伯来的分词。有关此字词的解释,请参看导论。
一 2 至二 23 悲观主义者的问题:虚空
一 2-11 一些基本事实
第 2 节「虚空」这个字的原意,包含了转瞬即逝、变幻无常、充满瑕疵、徒劳无功的意思。
第 3 节人找不到真正的进步。「益处」这个词语,是古代的商业用语。它指到可观的成就,有实质的证据显示做了某些有价值的事情。「劳碌」可以指到身体上所付出的劳力(参二 4-8 ;诗一二七 1 ),或是指到精神或情绪上的负担(参二 23 ;诗二十五 18 )。这正是传道者「在日光之下」所见到的景象。鉴于「在日光之下」出现的频密程度,以及在五章 2 节所作的明确划分,这句词组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它在不同的古代文化中均有出现过,是指到「地」,对比于至高的神所显示自己的「天」。「在地下」、「在天下」和「在日光之下」都是同义词。有关这方面的探讨,可参看导论。传道者显然将他的目光局限于他目前要探视的世界当中有限的资源。
第 4 节一代接一代的人都无法改变人类的基本处境,全世界的人都体现到「虚空」的问题。罗马书八章 20 节同样提出了这点,也许正是引用了传道书的典故(保罗所用的希腊字,正与传一 2 的希腊文译本相同)。
第 5-7 节大自然也没有与时并进。它在天上( 5 节)、地上( 6 节)和海上( 7 节)都是匆忙往返不息,但它的勤劳不息却没有为人类的基本处境带来任何改变。
第 8 节「厌烦」含有「精疲力竭」的意思。它暗示大自然的作息已使它日益耗尽,又或是指到人类被它的不停流转弄得疲惫不堪。
第 9-10 节我们来到历史面前。事情的发生(已有的事)和人的作为(已行的事),都是不断重复。
第 11 节「记念」在这里可能指到因回忆而引起的行动。我们现在的人生,并非经过我们学习过往的事之后才出现的。人没有从已过的世代学到甚么。
一 12-18 智慧的不足
面对着一章 2 至 11 节所展示的问题,智慧是否处理人生没有「益处」(一 2 )的答案呢?
第 12 节现在所陈说的,正是所罗门的传统智慧。
第 13 节上「寻求、查究」表示了全面和深入。「天下」是让我们知道所查究的有限范围。第 13 下 -15 节接着便得出了 3 个结论。 1. 探求意义,是神命定人要做的事。「劳苦」带有「强制性行为」的含义。 2. 结果却令人失望。「捕风」表示努力去追求那永远得不到的东西。「在日光之下」的人类无法解决他们的问题。 3. 人生中有不能解释的转变和欠缺。「弯曲的」同时指到人生(参一 3-4 上)和环境(参一 4 下)。七章 13 节和 29 节指出了弯曲的由来,这里却没有提及。人生和环境都有「缺欠」,出现有违常理的情况,或对所发生的事情不明所以,都会使人生显得变幻无常。
在第 16-18 节出现的「狂妄和愚昧」,表示传道者在心中保留了不选择智慧,而选择其它的可能性。这成了二章 1 至 11 节的预告。他的结论是,尝试去化解人生问题的努力,只会将人所看见的问题放大,却不能带来任何答案。要对答案作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就要等待基督的来临。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传道书第1章-丰盛的生命研读版注释
传道书 1:2凡事都是虚空:这节经文一语道出了传道书的主题,若我们偏离神的旨意,断绝与他的相交,又拒绝他在
我们生命中的慈爱作为,那么我们在地上的一切行动作为都是虚空盲目的。作者还强调指
出,受造之物本身也难逃朽坏的结局,最终落入虚空。
1. 作者旨在打破人们心里完全基于世俗世界的虚妄盼望;劝告人们要正视
罪的恶果,世间的不公及死亡,并要认识到远离神的生活将是怎样虚空,毫无快乐。
2. 这一切难题的答案就是信靠神,这是不至于虚度人生的惟一途径。我们必
须超越一切地上事物的局限,领受那属天的盼望、喜乐和平安(3:12~17;8:12~13;12:13~14)。
1:5
5~11 日头
出来:地
球照着自己的轨道运转,并无变化;人不可能从自然界中寻找生存在地上的意义,也不可能
从中得到完全的满足。
1:9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这节经文并不是说不会有新发明,而是说不会有新的行动作为。人类的追求、目标和向往永
远是一样的。
1:12
12~18 我传道者……用智慧寻求,查究:人类从自己或靠自己都不可能找到生命的目的,人们也不能指望以自己的成就来使世上弯
曲的变为正直(15节)。其答
案高深,远非人的智慧哲理和思想能及。那智慧是“从上头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传道书第1章-每日研经丛书注释
传道书第一章 一个人及其主题歌(Ⅰ)(一 1-2 )‘传道者的言语’:‘传道者’是翻译希伯来文 Koheleth 这个字眼
──传道书第1章请参标准修订本的注脚
──传道书第1章这一点我们应当感激马丁路德。它并不是一个很适当的译法。很少地方教会会容忍这个传道者长时待在讲台上的。其他现代的译法把它译作‘哲学家’(现代英文译本),‘讲员’(新英文译本)或‘会长’:因此这开首的片语(译按:中文本在第三句)在希伯来语是很普通的。我们从现在起将会紧贴这个希伯来文字眼 Koheleth ,由于也许没有一个英文字,可以准确地表达其意义。它是一个与希伯来字 kahal ,‘聚会’或‘集会’有关系的字眼,通常是指人为的敬拜和教导而举行的聚会。 kahal 这个字在希腊文旧约中译作 ecclesia 这个希腊字;因此 Ecclesiastes 便作为 Koheleth 一种译法,而且这个字便成了我们通常给这卷书的名称。当然,英文 ecclesiastical 这个字便是从这同一的希腊字而来的。 Koheleth 极可能是指担任特殊职任的某一人,或在一个 kahal 中有特殊职责的人。所以 Koheleth 并不是这个人自己的名字。我们只从这个称号而得知他,仿佛我们时常都只干脆说‘总统先生’或‘首相’一样。
但他担任工作的是哪一种聚会或聚集呢?在这卷书中有极多关于智慧的话
──传道书第1章智慧的寻求,智慧的价值和极限,有极多章节包含我们在箴言找到的那些典型的智慧论
──传道书第1章因此最好以他为有学问的智慧人之一,他的思想、教训、和忠告,对于日常的难题和国家的事务,在古时的以色列都是受人重视的。这样的人,有智慧的名声,就会有一人聚集在他周围,热望从他身上学习。因此 Koheleth 是一间智慧学校的一种教师。也许我们可以当他是今天的一个大学教授或讲师
──传道书第1章智慧教授?
──传道书第1章而且像许多其他教授,并非只在神学方面,他的见解有时可能会令人难以接受。把这个人描述为‘在耶路撒冷作王,大的儿子’和一章十二节的‘我……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人的王’,可能有意将他与王室的智慧守护者所罗门连系。正如我们所说过的,这是不可能的。 Koheleth 生于所罗门许多世纪以后。这些话可能表明这里有一个人习惯活跃在高级社会中。在朝廷并在王的赞助下,智慧人在以色列获得有权得到的东西。在国家事务上身为王的顾问,他们像‘王室的策士’或白宫的官员。译作‘王’的那个字,可能确实只是“策士”的意思。这卷书是指一个人而言,他本质上如贵族般,嗜好是保守的,有的财富足以令他获取爱好的一切美物。
我们正进入与旧约别处所见极不同的世界。与穷人认同的意识、支持因社会变动而成为受害者的行动,这些都是旧约众先知许多教训中极显着的特色,在这里都付诸阙如。他也不像一位先知自称要把‘主的道’赐给我们。这卷书,像有些先知书一样,以‘某某的言语’这片语开始;但若以耶利米书为例,开卷语是进一步用像‘主的话临到×××’这样的片语加以解释的。在这里却没有这样的声明;只有‘ Koheleth 的言语’他自己的意见,他自己对人生的评论和观察。不过这样的观察和评论,正可能与一位自称作‘主的道’之喉舌所说的言语,同样具挑战性和煽动性。今日,有许多人对向他们传讲、声称是宣扬‘主的道’的讲章都不受感动,却被鲁益师( C. S. Lewis )或杜尔满的主教仁金师( David Jenkins, Bishop of
Durham )所说的话语所吸引、所激励。
一个人及其主题歌(Ⅱ)(一 1-2 )(续)
正如某些电视节目,从主题音乐便能立即辨认出,正如一九四○年以后那些黑暗的日子中,贝多芬第五节交响乐开头的几节,把那个V代表胜利的信息(译按:V是罗马数字之五,又是 Victory 〔胜利〕的第一个字母;这里是双关语)一播放出去,就遍布全欧洲一样,照样有一个片语也永远与 Koheleth 连结在一起。那片语便是:‘……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一 2 ),这句话以一种形式或另一种回声自始至终响彻这卷书中。
但这话是什么意思呢?除非我们坚持译作‘虚空的虚空’,否则现代英文翻译给我们提供的译法不胜枚举。现代英文译本译作:‘无用,无用……人生是无用的,一切都是无用的’;新英文译本则译作‘空虚、空虚……一切都是空虚;’新国际译本(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的译法则作:‘无意义,无意义……毫无意义。’让我们更精细地看一看译作‘虚空’的那个希伯来字。它就是 hebel 这个字,它的基本意思似乎是‘气息’或‘蒸气’。它总是指非真实、或短暂、或按某种意义而言无用的事物。在旧约里面常常用它形容别的民族的神明,无能力的偶像(例如耶八 19 ;十 8 )。它可以指任何似乎是无意义的活动。然而在旧约中没有一个作者对整个人生、对人的全部经验加以注意,并把它概括在‘虚空的虚空’这句话之中。正如在希伯来文中‘众王之王’的意思是指最伟大的主,‘众仆之仆’是指最卑贱的仆人,照样,这措辞乃是指‘那一切全然是 hebel ’的一种说法。在人生中似乎毫无意义或目的。
我们决不可误解 Koheleth 在这里所说的话。这意思并不是指他发觉人生毫无趣味。决非如此;他因人生及人生的曲折和变化而迷。那意思并不是指他不享受人生。他从人生中得到很多享受。他所要说的是:当你长时间认真去体察人生时,你必定在它旁边放上一个大问号。它并非像加数那样简单。它是不可理解的;它没有任何终极的意义。虽然旧约中有其他的声音,以有保证的确信讲到人生的意义, Koheleth 却不能这样做,而且也没有这样做。虽然别的声音声称明白上帝的旨意,但在他看来,上帝的目的仍然是一个没有解答的谜。
在这一点上,他与今日许多人的见解相同;许多在信仰传统中长大的正人君子,对于他们来说,许多古时确定的已不再有意义了。他们都是享受人生的人,他们从人生中得到很多,也贡献很多,但硬要他表达内心感受时,他只能说,‘我并不明白人生的一切含意。’我们发现令他们困惑的事物与我们确信的事物碰在一起了,我们可以尝试以我们的答案取代他们的‘没有答案’。大概我们最好能引导他们去寻找圣经中这个有趣的旅伴,他可能有话会对他们说,分享他的旅程。我们若是诚实的话,也许我们大家都会在他身上发现我们自己的一点秘密。
要点何在?(一 3-11 )
Koheleth 现在开始发挥他基本的主题。 Koheleth 说,你给人生加上许多烦恼和努力
──传道书第1章在第三节译作‘劳碌’的这个词是他最喜爱用的一个,而且这个词可以指辛苦的工作、或指你从这样的工作得到的报酬
──传道书第1章但目的是什么,它付给人什么股息?我们处身于一直运转不息的世界里,我们今天还在,明天便不见了。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明天一切再重新开始,风可能改变方向,不久又会转向,向昨天或前天同一方向吹。江河持续往海里流,对海而言有何分别呢?一而再、再而三地持续那令人厌烦而单调的图画,那便是人生。面对如此人生,众人不得不沉默,人类的经验从未能令人充分满足(第 8 节)。无论现在的事或将来的事,都不包含任何令人惊异的事。我们只能说,‘我们是旧址重游’;‘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第 9 节)。人若持别的见解,那只是因为他们健忘。他们对过去的认识,不会多于将来世代对目前所发生的事的认识。
这一切听起来可能颇令人沮丧,一个持有偏见的人看人生简直是毫无生气、平淡无味。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其实并不是这样;还有更多供我们应当停下来思想的。
(一)人生的特色有些是绝对存在的,有些事情我们必须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达成协议。世世代代确实‘来了又过去了’。我们没有一个人在今生获发一张常年通用的车票。这个世界在我们蹒跚学步以先就已存在了,而且可能在我们以摇晃不稳的步子踏上最后一程时,仍然在那里。有时我们觉得像探测处女地的先驱,只发现那些在我们以先走过这条路之人的脚印。怎样与这一点,就是人类生命的脆弱与短暂达成协议,是我们将要发现的 Koheleth 一再回答的问题。
(二)有一句谚语说,‘一人’的鱼肉可能是别人的‘毒菜’!受造的世界,日头、风、和江河,以同样稳定的节拍,向诗人述说上帝的荣耀,引领他欢乐称颂赞美上帝(例如诗一○四),对 Koheleth 而言,只表明是一部没有灵魂的机器,像一切动作都安排好了的机器人。许多人看来,人生似乎如此这般,今天不过是重复昨天并面对急待解决的难题,而明天也不会有什么不同的希望。虽然周围都有人用一切极具威力的广告手法说服我们他们有‘新的’东西提供;从‘新的’生物肥皂粉(就是并不真正更有效除去工作服污垢的),到‘新的’有光彩的周刊(就是到头来根本与市面其他刊物并没有什么不同的),以至科学学( Scientology )和无数其他‘科学’的宣告,都声言给我们提供‘新的’东西。有一剂健康的不信药,是我们必须把它加在许多宣告为‘新的’并使我们备受炮轰的主张上。它是 Koheleth 的标志之一,他并不准备轻信别的人所说或所宣告的。他不愿受欺骗。他对每一种主张说,‘给我证明它在人生中怎样帮我解决问题,或别期望我会接受。’面对影响我们信仰的主张,这是一个很公道的问题。
智慧奇异的副产物(一 12-18 )
Koheleth ,正如我们看见的,属于以色列中‘智慧人’的阶层。他们有双重角色:( 1 )观察人生行为,对人怎样过善良并成功的生活给予实用的忠告,( 2 )明示善良且成功的生活发生作用所依据的基本原则。对于许多智慧的教师来说,这意味使人注意一切真智慧的基本宗教基础:‘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箴一 7 )。
这位智慧人邀请我们参加一次探测的旅程,对发生在我们生于斯的世界上的一切加以密切注视。像许多其他发现的旅程一样,探测的行程带他和我们进入奇异的领域,在那里许多熟悉的路标都不见。除非你愿意离开那些被踏惯的路径,否则别签约参加这次旅程。 Koheleth 说,尝试理解人生,是‘一件苦恼的事’( 13 节直译。译按:中文本作‘极重的劳苦’),或用苏格兰的一种说法,‘它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it's a gie
sair fecht )。它乃是 hebel (见上)而且是‘捕风’( 14 节),是这个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成语,而且是旧约别处未出现过的。他对我们说,人生有种令人捉摸不住的性质。你可能以为在一瞬间,正赶上它了,而仅是下一瞬就发现它已从你手指中间溜去了。人无法把它钉住。下面是现代一个敏感的舞蹈艺术家说的差不多完全相同的事,按她的说法是:‘我若学懂什么事情的话,那就是人生的构成,并没有合逻辑的模型。它们冷不防经过身边,而又美不胜收,我得设法去捕捉,谁知道其中一种是否会重返呢?’(见玛歌芳婷 Margot
Fonteyn 所着自传,第二七二页)。这个‘谁知道?’和耸肩的质疑,在我们与 Koheleth 同游时,将会再三碰到。有两种因素影响他的态度:
(一)他相信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无论我们怎样费力想加以改变都改变不了的:‘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 15 节,现代英文译本)。他在这里并不是想到我们是哪种人
──传道书第1章我们都知道要改变我们的态度是多么困难。他是想到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正如他在七章十三节说的,‘你要察看上帝的作为,因上帝使为曲的,谁变为直呢?’在这一点上,他与旧约众先知的见解大不相同,后者会注视社会上他们周围巿屈的事,并奉上帝的名要求人要纠正。他们的思想有大革新。在 Koheleth 的心目中,甚至面对那扭曲和歪曲的只有接受。他说,那是上帝造成的,我们不能加以改变。也许我们需要更大的智慧,这智慧用如下的祷文表达出来:
上帝啊,求你赐给我安静的心接纳我不能改变的事,
给我勇气改变我能改变的事,
赐我智慧知道其中的分别。
(二)他愈向前探测,他愈向深处发掘,他遇见的难题也愈大。知识增多,只给他带来更多忧伤( 18 节)。我们决不可误解他。他并不是为不问问题的单纯信心辩护。他确信我们应该发问;用锐利的目光注视人生,好叫我们知道那引致良善具成功的人生;与那引致全然荒唐愚蠢的人生之间的分别是重要的。他没有时间想到那些缺乏思考力的愚昧人。然而他愈向前探索,他的旅程就变得更加捉摸不定。到末了,让他面对的奥秘,并不比他出发时更接近解答的目标。就他所有的一切知识,并未使他更靠近发现人生终极意义的边缘。遇见一个对自己知识限度这样诚实的人,是令人兴奋的事。在这里,对任何相信为了解决世界难题、并开启宇宙之谜,需要一点或多些或更多知识的人而言,是一点安慰。
──传道书第1章《每日研经丛书》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