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第4章多译本对照查经
和合本可4:1耶稣又在海边教训人。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船在海里,众人都靠近海,站在岸上。
拼音版可4:1 Yēsū yòu zaì hǎi biān jiàoxun rén. yǒu xǔduō rén dào Tānàli jùjí, tā zhǐ dé shang chuán zuò xià. chuán zaì hǎi lǐ, zhòngrén dōu kàojìn hǎi zhàn zaì àn shang.
吕振中可4:1 耶稣在海边又开始教训人。有顶大群的人聚集到他四围,他只得上船在海上坐着;全群的人都在岸上,靠近着海。
新译本可4:1 耶稣又在海边教导人。有一大群人聚集到他那里,因此他上船坐下来。船在海中,群众都朝着海站在岸上。
现代译可4:1 耶稣又在加利利湖边教导人。因为聚集在他周围的群众非常拥挤,他只好上了一条船,坐下。船在湖上,群众沿湖岸站着。
当代译可4:1 不久,耶稣再到湖边讲道。因为岸边挤满了人,他就登上一条船,坐着向岸上的群众说话。
思高本可4:1 耶稣又在海边上开始施教,有大夥群众聚集在他跟前,他 得上了一只船,在海上坐着,所有的群众都在海边地上。
文理本可4:1 耶稣复于海滨训诲、大众集就之、遂登舟浮海而坐、众立于岸、
修订本可4:1 耶稣又在海边教导人。有一大群人到他那里聚集,他只好上船坐下。船在海里,众人都靠近海,站在岸上。
KJV 英可4:1 And he began again to teach by the sea side: and there was gathered unto him a great multitude, so that he entered into a ship, and sat in the sea; and the whole multitude was by the sea on the land.
NIV 英可4:1 Again Jesus began to teach by the lake. The crowd that gathered around him was so large that he got into a boat and sat in it out on the lake, while all the people were along the shore at the water's edge.
和合本可4:2耶稣就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道理。在教训之间,对他们说:
拼音版可4:2 Yēsū jiù yòng bǐyù jiàoxun tāmen xǔduō dàolǐ. zaì jiàoxun zhī jiān, duì tāmen shuō,
吕振中可4:2 耶稣就用比喻教训了他们许多事。当教训的时候,他对他们说∶
新译本可4:2 他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事,在教训中他说:
现代译可4:2 耶稣用比喻教导他们许多事;在教导中对他们说:
当代译可4:2 耶稣用比喻教导他们:
思高本可4:2 他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事,在施教时,他向他们说:
文理本可4:2 乃多端设喻以训之、
修订本可4:2 耶稣就用许多比喻教导他们。在教导的时候,他对他们说:
KJV 英可4:2 And he taught them many things by parables, and said unto them in his doctrine,
NIV 英可4:2 He taught them many things by parables, and in his teaching said:
拼音版可4:3 Nǐmen tīng a! Yǒu yī ge sǎzhǒng de chū qù sǎzhǒng.
吕振中可4:3 「你们要听!看哪,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新译本可4:3 “你们听着!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现代译可4:3 「你们留心听啊!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当代译可4:3 “注意,有一个农夫到田里播种。
思高本可4:3 「你们听:有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文理本可4:3 曰听之哉、有播种者、出而播种、
修订本可4:3 "你们听啊,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KJV 英可4:3 Hearken; Behold, there went out a sower to sow:
NIV 英可4:3 "Listen! A farmer went out to sow his seed.
拼音版可4:4 Sǎ de shíhou, yǒu luò zaì lùpáng de, fēiniǎo lái chī jìn le.
吕振中可4:4 撒的时候,有的落在路旁;飞鸟一来,把它吃尽了。
新译本可4:4 撒的时候,有的落在路旁,小鸟飞来就吃掉了。
现代译可4:4 他撒的时候,有些种子落在路旁,鸟儿飞来把它们吃掉了。
当代译可4:4 有些种子撒在田间的小路旁,不一会儿,就给鸟儿全部吃光了;
思高本可4:4 他撒种的时候,有的落在路旁,飞鸟来把它吃了;
文理本可4:4 播时、有落路旁者、鸟至、尽食之、
修订本可4:4 他撒的时候,有的落在路旁,飞鸟来把它吃掉了。
KJV 英可4:4 And it came to pass, as he sowed, some fell by the way side, and the fowls of the air came and devoured it up.
NIV 英可4:4 As he was scattering the seed, some fell along the path, and the birds came and ate it up.
拼音版可4:5 Yǒu luò zaì tǔ qiǎn shítou dì shang de, tǔ jì bù shēn, fā miaó zuì kuaì.
吕振中可4:5 另有的落在石头地上,没有许多土的地方;因为没有深的土,它立刻长出苗来;
新译本可4:5 有的落在泥土不多的石地上,因为泥土不深,很快就长起来。
现代译可4:5 有些落在浅土的石地上,种子很快就长苗,因为土壤不深,
当代译可4:5 有些下在盖着浅土的石头上,虽然很快发芽,
思高本可4:5 有的落在石头地 ,那里没有多少土壤,即刻发了芽,因为所有的土壤不深,
文理本可4:5 有落硗地者、厥土无多、以其浅薄、发萌则速、
修订本可4:5 有的落在土浅的石头地上,因为土不深,很快就长出苗来,
KJV 英可4:5 And some fell on stony ground, where it had not much earth; and immediately it sprang up, because it had no depth of earth:
NIV 英可4:5 Some fell on rocky places, where it did not have much soil. It sprang up quickly, because the soil was shallow.
拼音版可4:6 Rìtou chūlai yī shaì, yīnwei méiyǒu gēn, jiù kū gān le.
吕振中可4:6 日头一出,就晒焦了;因为没有根,便枯乾了。
新译本可4:6 但太阳一出来,就把它晒干,又因为没有根就枯萎了。
现代译可4:6 太阳一出来,就把幼苗晒焦了,又因为根不够深,枯乾了。
当代译可4:6 却因为泥土不深,无法生根,很快就给太阳晒枯了;
思高本可4:6 太阳一出来,被晒焦了;又因为没有根,就乾枯了;
文理本可4:6 日出曝之、无根而槁、
修订本可4:6 太阳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
KJV 英可4:6 But when the sun was up, it was scorched; and because it had no root, it withered away.
NIV 英可4:6 But when the sun came up, the plants were scorched, and they withered because they had no root.
和合本可4:7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就不结实;
拼音版可4:7 Yǒu luò zaì jīngjí lǐ de, jīngjí zhǎng qǐlai, bǎ tā jǐ zhù le, jiù bù jié shí.
吕振中可4:7 另有的落到荆棘里,荆棘长起来,把它闷煞了,就不结实。
新译本可4:7 有的落在荆棘里,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它就结不出果实来。
现代译可4:7 有些落在荆棘中,荆棘长起来,把幼苗挤住了,不能结出果实。
当代译可4:7 又有些下在荆棘丛中,荆棘长起来,就把嫩苗挤死了;
思高本可4:7 有的落在荆棘中,荆棘长起来,把它窒息了,就没有结实;
文理本可4:7 有落棘中者、棘起蔽之而不实、
修订本可4:7 有的落在荆棘里,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就结不出果实。
KJV 英可4:7 And some fell among thorns, and the thorns grew up, and choked it, and it yielded no fruit.
NIV 英可4:7 Other seed fell among thorns, which grew up and choked the plants, so that they did not bear grain.
和合本可4:8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发生长大,结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拼音版可4:8 Yòu yǒu luò zaì hǎo tǔ lǐ de, jiù fāshēng zhǎngdà, jié shí yǒu sān shí beì de, yǒu liù shí beì de, yǒu yī bǎi beì de.
吕振中可4:8 另有的落到好土里,发生长大,结着果实,结成了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
新译本可4:8 有的落在好土里,就生长繁茂,结出果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现代译可4:8 有些种子落在好的土壤里,长大成熟,结实累累,有的收成叁十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一百倍。」
当代译可4:8 另外有些下在肥沃的土地,自然是结出累累的果实,收成有多达叁十倍,六十倍,甚至一百倍的!
思高本可4:8 有的落在好地 ,就长大成熟,结了果实, 有的结叁十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一百倍。」
文理本可4:8 有落沃壤者、发生滋长、结实三十倍、六十倍、百倍焉、
修订本可4:8 又有的落在好土里,就发芽长大,结出果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KJV 英可4:8 And other fell on good ground, and did yield fruit that sprang up and increased; and brought forth, some thirty, and some sixty, and some an hundred.
NIV 英可4:8 Still other seed fell on good soil. It came up, grew and produced a crop, multiplying thirty, sixty, or even a hundred times."
拼音版可4:9 Yòu shuō, yǒu er ke tīng de, jiù yīngdāng tīng.
吕振中可4:9 他又说∶「有耳可听的,应当听。」
新译本可4:9 耶稣又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现代译可4:9 耶稣又说:「有耳朵可听的,都听吧!」
当代译可4:9 有耳可听的,就要留心。”
思高本可4:9 他又说:「有耳听的,听罢!」
文理本可4:9 又曰、有耳以听者、宜听焉、○
修订本可4:9 耶稣又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KJV 英可4:9 And he said unto them, He that hath ears to hear, let him hear.
NIV 英可4:9 Then Jesus said, "He who has ears to hear, let him hear."
和合本可4:10无人的时候,跟随耶稣的人和十二个门徒,问他这比喻的意思。
拼音版可4:10 Wú rén de shíhou, gēnsuí Yēsū de rén, hé shí èr ge méntǔ, wèn tā zhè bǐyù de yìsi.
吕振中可4:10 耶稣独在的时候,那些跟着他的、同那十二个人、将比喻问他。
新译本可4:10 耶稣独自一人的时候,那些经常跟着他的人和十二门徒,来问这些比喻的意义。
现代译可4:10 耶稣独自一人的时候,有些听过他讲论的人跟十二门徒一起来见他,要求他解释这些比喻的意思。
当代译可4:10 当耶稣独自一人的时候,十二个使徒和追随他的人,走来问他那些比喻的括义。
思高本可4:10 当耶稣独自一人的时候,那些跟从他的人和十二门徒便问他这些比喻的意义。
文理本可4:10 耶稣燕居时、从者与十二徒、问诸喻之说、
修订本可4:10 耶稣独自一人的时候,跟随他的人和十二使徒问他这些比喻的意思。
KJV 英可4:10 And when he was alone, they that were about him with the twelve asked of him the parable.
NIV 英可4:10 When he was alone, the Twelve and the others around him asked him about the parables.
和合本可4:11耶稣对他们说:“ 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
拼音版可4:11 Yēsū duì tāmen shuō, shén guó de àomì, zhǐ jiào nǐmen zhīdào, ruò shì duì waìrén jiǎng, fán shì jiù yòng bǐyù.
吕振中可4:11 耶稣对他们说∶「上帝国的奥秘是给予你们的;至于外人呢、一切都用比喻;
新译本可4:11 耶稣对他们说:“ 神的国的奥秘,只给你们知道,但对于外人,一切都用比喻,
现代译可4:11 耶稣说:「上帝主权的奥秘已经给了你们;至於外界的人,他们所听到的一切都是藉着比喻。
当代译可4:11 耶稣说:“天国的奥秘,只给你们知道,对於外界的人,我只用比喻,
思高本可4:11 耶稣对他们说:「天主国的奥义只赏给了你们,但对那些外人,一切都用比喻,
文理本可4:11 耶稣曰、上帝国之奥、乃赐于尔、于外人则皆以喻焉、
修订本可4:11 耶稣对他们说:"上帝国的奥秘只让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
KJV 英可4:11 And he said unto them, Unto you it is given to know the mystery of the kingdom of God: but unto them that are without, all these things are done in parables:
NIV 英可4:11 He told them, "The secret of the kingdom of God has been given to you. But to those on the outside everything is said in parables
和合本可4:12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
拼音版可4:12 Jiào tāmen kàn shì kànjian, què bù xiǎodé. tīng shì tīngjian, què bù míngbai. kǒngpà tāmen huízhuǎn guō lái, jiù dé shèmiǎn.
吕振中可4:12 使『他们看了又看,却看不见;听了又听,却不晓悟;免得他们回转过来,而得赦免!』」
新译本可4:12 叫他们‘看是看见了,却不领悟,听是听见了,却不明白,免得他们回转过来,得到赦免。’”
现代译可4:12 正像圣经所说:他们看了又看,却看不见,听了又听,却不明白;不然,他们回心转意,上帝就饶恕他们。」
当代译可4:12 使他们‘看了又看,却看不见;听了又听,也不明白;不然的话,他们回心转意,就得赦免。’
思高本可4:12 使他们看是看,却看不见;听是听,却听不明白,免得他们回头,而得赦免。」
文理本可4:12 俾其视而不明、听而不悟、恐其转移而获赦也、
修订本可4:12 要 他们看了又看,却看不清, 听了又听,却不明白, 免得他们回转过来,获得赦免。"
KJV 英可4:12 That seeing they may see, and not perceive; and hearing they may hear, and not understand; lest at any time they should be converted, and their sins should be forgiven them.
NIV 英可4:12 so that, "'they may be ever seeing but never perceiving, and ever hearing but never understanding; otherwise they might turn and be forgiven!'"
和合本可4:13又对他们说:“你们不明白这比喻吗?这样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
拼音版可4:13 Yòu duì tāmen shuō, nǐmen bù míngbai zhè bǐyù ma. zhèyàng zen néng míngbai yīqiè de bǐyù ne.
吕振中可4:13 耶稣又对他们说∶「你们不晓得这比喻么?怎能明白一切比喻呢?
新译本可4:13 耶稣又对他们说:“你们不明白这个比喻,怎能明白一切比喻呢?
现代译可4:13 耶稣又问他们:「你们不明白这个比喻吗?那麽,你们怎能明白其他的比喻呢?
当代译可4:13 你们连这个比喻都不明白,怎能明白其他的比喻呢?
思高本可4:13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不明白这个比喻,又怎能明白其他的一切比喻呢?
文理本可4:13 又曰、斯喻尔未达乎、又安识诸喻耶、
修订本可4:13 耶稣又对他们说:"你们不明白这比喻吗?这样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
KJV 英可4:13 And he said unto them, Know ye not this parable? and how then will ye know all parables?
NIV 英可4:13 Then Jesus said to them, "Don't you understand this parable? How then will you understand any parable?
拼音版可4:14 Sǎzhǒng zhī rén suǒ sǎ de, jiù shì dào.
吕振中可4:14 那撒种的是撒着道。
新译本可4:14 撒种的人所撒的就是道。
现代译可4:14 撒种的人撒的是上帝的信息。
当代译可4:14 农夫撒播的种子,代表上帝的道。
思高本可4:14 那撒种的人撒的,是所讲的「话」。
文理本可4:14 夫播者、播道也、
修订本可4:14 撒种的人所撒的就是道。
KJV 英可4:14 The sower soweth the word.
NIV 英可4:14 The farmer sows the word.
和合本可4:15那撒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撒但立刻来,把撒在他心里的道夺了去;
拼音版可4:15 Nà sǎ zaì lùpáng de, jiù shì rén tīng le dào, Sādàn lìkè lái, bǎ sǎ zaì tā xīnli de dào duó le qù.
吕振中可4:15 那些在路旁的是∶道撒在那里,人听的时候,撒但(即∶魔鬼的别名)立刻来,把撒在他们心里的道夺了去。
新译本可4:15 那撒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撒但立刻来,把撒在他心里的道夺去。
现代译可4:15 有些人好像落在路旁的种子;他们一听了信息,撒但立刻来了,把撒在他们心里的信息夺走。
当代译可4:15 下在路旁的种子,象徵人听了上帝的道理,立刻被撒但夺去;
思高本可4:15 那撒在路旁的「话」,是指人听了後,撒殚立时来,把撒在他们心 的「话」夺了去。
文理本可4:15 播于路旁者、乃播以道、而彼既听矣、撒但骤至、将播于其衷者夺之、
修订本可4:15 那撒在路旁的种子,就是人听了道,撒但立刻来,把撒在他们心里的道夺了去。
KJV 英可4:15 And these are they by the way side, where the word is sown; but when they have heard, Satan cometh immediately, and taketh away the word that was sown in their hearts.
NIV 英可4:15 Some people are like seed along the path, where the word is sown. As soon as they hear it, Satan comes and takes away the word that was sown in them.
和合本可4:16那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立刻欢喜领受,
拼音版可4:16 Nà sǎ zaì shítou dì shang de, jiù shì rén tīng le dào, lìkè huānxǐ lǐngshòu.
吕振中可4:16 同样地,那些撒在石头地上的是∶人听了道,立刻欢欢喜喜地领受,
新译本可4:16 照样,那撒在石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立刻欢欢喜喜地接受了;
现代译可4:16 另有些人好像落在石地上的种子;他们一听了信息立刻乐意接受,
当代译可4:16 播在盖有浅土的石头上的种子,代表人听了上帝的道,就欢天喜地的接受过来,
思高本可4:16 同样,那撒在石头地 的,是指人听了这「话」後,立刻欣然接受;
文理本可4:16 播于硗地者、乃人听道、即欣受之、
修订本可4:16 那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立刻欢喜领受,
KJV 英可4:16 And these are they likewise which are sown on stony ground; who, when they have heard the word, immediately receive it with gladness;
NIV 英可4:16 Others, like seed sown on rocky places, hear the word and at once receive it with joy.
和合本可4:17但他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拼音版可4:17 Dàn tā xīnli méiyǒu gēn, bú guò shì zànshí de, jízhì wèi dào zāo le huànnàn, huò shì shòu le bīpò, lìkè jiù diēdǎo le.
吕振中可4:17 自己心里却没有根,只是暂时的;后来为了道遭遇苦难或逼迫,立刻就绊跌了。
新译本可4:17 可是他们里面没有根,只是暂时的;一旦为道遭遇患难,受到迫害,就立刻跌倒了。
现代译可4:17 可是信息在他们心里扎根不深,不能持久,一旦为了信息遭遇困难或迫害,立刻放弃。
当代译可4:17 可是,他们的信心肤浅,没有基础,一旦为这真道受到苦难和迫害,就放弃信仰了;
思高本可4:17 但他们心 没有根,不能持久,及至为了这「话」发生艰难或迫害,立刻就跌倒了。
文理本可4:17 惟内无根、则亦暂耳、及患难窘逐、因道而兴即厌弃矣、
修订本可4:17 因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一旦为道遭受患难或迫害,立刻就跌倒。
KJV 英可4:17 And have no root in themselves, and so endure but for a time: afterward, when affliction or persecution ariseth for the word's sake, immediately they are offended.
NIV 英可4:17 But since they have no root, they last only a short time. When trouble or persecution comes because of the word, they quickly fall away.
拼音版可4:18 Hái yǒu nà sǎ zaì jīngjí lǐ de, jiù shì rén tīng le dào.
吕振中可4:18 另有的是那些撒在荆棘里的∶这些是人听了道,
新译本可4:18 那撒在荆棘里的,是指另一些人;他们听了道,
现代译可4:18 再有些人好像撒在荆棘中的种子;他们听了信息,
当代译可4:18 另一些下在荆棘丛中的种子就好像一些人,听到上帝的道理之后,
思高本可4:18 还有那撒在荆棘中的,是指人听了这「话」後,
文理本可4:18 播于棘中者、乃人听道、
修订本可4:18 还有那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
KJV 英可4:18 And these are they which are sown among thorns; such as hear the word,
NIV 英可4:18 Still others, like seed sown among thorns, hear the word;
和合本可4:19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别样的私欲进来,把道挤住了,就不能结实;
拼音版可4:19 Hòulái yǒu shìshang de sīlǜ, qiáncái de míhuò, hé bié yàng de sīyù, jìnlái bǎ dào jǐ zhù le, jiù bùnéng jié shí.
吕振中可4:19 而今世的才虑、财富的娱乐、和一些其他事物的私欲、走进来,把道闷煞,他便不能结实。
新译本可4:19 然而今世的忧虑、财富的迷惑,以及种种的欲望,接连进来,把道挤住,就结不出果实来。
现代译可4:19 可是生活的忧虑、财富的诱惑,以及其他各种欲望纷纷而来,窒息了这信息的生机,不能结出果实。
当代译可4:19 因挂虑世俗的事情,被钱财迷惑,受欲望支配,就把真道都挤塞住了,以致全无成果。
思高本可4:19 世俗的焦虑,财富的迷惑,以及其他的贪欲进来,把「话」蒙住了,结不出果实。
文理本可4:19 且斯世之虑、货财之惑、及诸端物欲、入而蔽之、致不结实、
修订本可4:19 后来有世上的忧虑、钱财的迷惑,和别样的私欲进来,把道挤住了,结不出果实。
KJV 英可4:19 And the cares of this world, and the deceitfulness of riches, and the lusts of other things entering in, choke the word, and it becometh unfruitful.
NIV 英可4:19 but the worries of this life, the deceitfulness of wealth and the desires for other things come in and choke the word, making it unfruitful.
和合本可4:20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又领受,并且结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拼音版可4:20 Nà sǎ zaì hǎo dì shang de, jiù shì rén tīng dào, yòu lǐngshòu, bìngqie jié shí, yǒu sān shí beì de, yǒu liù shí beì de, yǒu yī bǎi beì de.
吕振中可4:20 但那些撒在好土上的,是那听了道就接受的;他们结了实∶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
新译本可4:20 那撒在好土里的,就是人听了道,接受了,并且结出果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现代译可4:20 但是,有些人好像撒在好土壤里的种子;他们听了信息,领受了,并结出果实,有的收成叁十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一百倍。」
当代译可4:20 但有些人的情形却好像那播在沃土里的种子,他们听见上帝的道理,就真诚坚定地相信,有达到叁十倍,六十倍,甚至一百倍收成的。”
思高本可4:20 那撒在好地 的,是指人听了这「话」,就接受了,并结了果实,有的叁十倍,有六十倍,有的一百倍。」
文理本可4:20 其播于沃壤者、乃人听道受之、结实三十倍、六十倍、百倍焉、○
修订本可4:20 那撒在好土里的,就是人听了道,领受了,并且结了果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KJV 英可4:20 And these are they which are sown on good ground; such as hear the word, and receive it, and bring forth fruit, some thirtyfold, some sixty, and some an hundred.
NIV 英可4:20 Others, like seed sown on good soil, hear the word, accept it, and produce a crop--thirty, sixty or even a hundred times what was sown."
和合本可4:21耶稣又对他们说:“人拿灯来,岂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灯台上吗?
拼音版可4:21 Yēsū yòu duì tāmen shuō, rén ná dēng lái, qǐ shì fàng zaì dǒu dǐ xià, chuáng dǐ xià, bú fàng zaì dēngtái shang ma.
吕振中可4:21 耶稣对他们说∶「灯来了,哪是要放在斗底下或床底下呢?不是要放在灯台上么?
新译本可4:21 耶稣又对他们说:“灯难道是拿来放在量器底下或床底下的吗?它不是该放在灯台上吗?
现代译可4:21 耶稣又说:「有谁点了灯,拿来放在斗底或床下?他岂不是要把它放在灯台上吗?
当代译可4:21 耶稣继续说:“人把灯点亮了,会放在甚麽地方呢?放在量器下面,还是放在床底呢?不,他一定会把它放在灯台上。
思高本可4:21 耶稣又向他们说:「人拿灯来,岂是为放在斗底或床下吗?不是为放在灯台上吗?
文理本可4:21 又曰、人携灯、岂置于斗下床下、不置于檠上乎、
修订本可4:21 耶稣又对他们说:"人拿灯来,难道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而不放在灯台上吗?
KJV 英可4:21 And he said unto them, Is a candle brought to be put under a bushel, or under a bed? and not to be set on a candlestick?
NIV 英可4:21 He said to them, "Do you bring in a lamp to put it under a bowl or a bed? Instead, don't you put it on its stand?
和合本可4:22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
拼音版可4:22 Yīnwei yǎncáng de shì, méiyǒu bù xiǎn chūlai de. yǐnmán de shì, méiyǒu bú lù chūlai de.
吕振中可4:22 因为没有隐藏的事而不是要显露出来的;也没有隐秘的事而不是要归于明显的。
新译本可4:22 因为没有什么隐藏的事不被显明出来,没有什么掩盖的事不被揭露的。
现代译可4:22 任何隐藏的事总会被张扬出来;任何掩盖的事也会被揭露出来。
当代译可4:22 隐藏的事是不能遮掩,终归会显露出来的。
思高本可4:22 因为没有什麽隐藏的事,不是为显露出来的;也没有隐密的事,不是为彰明出来的。
文理本可4:22 盖未有隐而不欲其彰、藏而不欲其露者、
修订本可4:22 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也没有不露出来的。
KJV 英可4:22 For there is nothing hid, which shall not be manifested; neither was any thing kept secret, but that it should come abroad.
NIV 英可4:22 For whatever is hidden is meant to be disclosed, and whatever is concealed is meant to be brought out into the open.
拼音版可4:23 Yǒu er ke tīng de, jiù yīngdāng tīng.
吕振中可4:23 人若有耳可听,就应当听。」
新译本可4:23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现代译可4:23 有耳朵可听的,都听吧!」
当代译可4:23 有耳可听的,就要留心,
思高本可4:23 谁若有耳听,听罢!」
文理本可4:23 有耳以听者、宜听焉、
修订本可4:23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KJV 英可4:23 If any man have ears to hear, let him hear.
NIV 英可4:23 If anyone has ears to hear, let him hear."
和合本可4:24又说:“你们所听的要留心。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并且要多给你们。
拼音版可4:24 Yòu shuō nǐmen suǒ tīng de yào liú xīn. nǐmen yòng shénme liángqì liáng gei rén, ye bì yòng shénme liángqì liáng gei nǐmen, bìngqie yào duō gei nǐmen.
吕振中可4:24 他又对他们说∶「要留心于你们所听的∶你们用什么量器来量,就要照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并且要多加给你们。
新译本可4:24 耶稣又对他们说:“要留心你们所听到的,你们用什么尺度量给人, 神也要用什么尺度量给你们,并且要超过尺度给你们。
现代译可4:24 他又告诉他们:「要留心你们所听的!你们用甚麽量器来量人,上帝也要用同样的量器来量给你们,甚至要多给你们。
当代译可4:24 且要把所听到的付诸实行,你愈实行就愈明白我的教训。
思高本可4:24 耶稣又向他们说:「要留心你们所听的:你们用什麽尺度量给人,也要用什麽尺度量给你们,且要多加给你们,
文理本可4:24 又曰、慎所听也、尔以何量量人、亦将如是见量、且加于尔焉、
修订本可4:24 他又说:"你们要留心所听的。你们用什么量器来量,也将要用什么来量给你们,并且要多给你们。
KJV 英可4:24 And he said unto them, Take heed what ye hear: with what measure ye mete, it shall be measured to you: and unto you that hear shall more be given.
NIV 英可4:24 "Consider carefully what you hear," he continued. "With the measure you use, it will be measured to you--and even more.
和合本可4:25因为有的,还要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拼音版可4:25 Yīnwei yǒude hái yào gei tā. méiyǒu de, lián tā suǒyǒude ye yào duó qù.
吕振中可4:25 因为有的,要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从他手里被夺去。」
新译本可4:25 因为那有的,还要给他;那没有的,就算他有什么也要拿去。”
现代译可4:25 那有的,要给他更多;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一点点也要夺走。」
当代译可4:25 因为有的还要加增给他,没有的,连他仅有的也夺去!”
思高本可4:25 因为凡有的,还要给他;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从他夺去。」
文理本可4:25 盖有者、将予之、无者、并其所有亦夺之、○
修订本可4:25 因为有的,还要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KJV 英可4:25 For he that hath, to him shall be given: and he that hath not, from him shall be taken even that which he hath.
NIV 英可4:25 Whoever has will be given more; whoever does not have, even what he has will be taken from him."
拼音版可4:26 Yòu shuō, shén de guó, rútóng rén bǎ zhǒng sǎ zaì dì shang,
吕振中可4:26 耶稣说∶「上帝的国是这样∶如同人撒种子在地上,
新译本可4:26 耶稣说:“ 神的国好像人在地里撒种,
现代译可4:26 耶稣继续说:「上帝的国好像一个人撒种在地上。
当代译可4:26 他又说:“上帝的国正像农家播种的情形。
思高本可4:26 他又说:「天主的国好比一个人把种子撒在地 ,
文理本可4:26 又曰、上帝国犹人播种于地、
修订本可4:26 耶稣又说:"上帝的国如同人把种子撒在地上,
KJV 英可4:26 And he said, So is the kingdom of God, as if a man should cast seed into the ground;
NIV 英可4:26 He also said, "This is what the kingdom of God is like. A man scatters seed on the ground.
和合本可4:27黑夜睡觉,白日起来,这种就发芽渐长,那人却不晓得如何这样。
拼音版可4:27 Hēi yè shuìjiào, bái rì qǐlai, zhè zhǒng jiù fā yá jiān zhǎng, nà rén què bù xiǎodé rúhé zhèyàng
吕振中可4:27 黑夜睡觉,白日起来∶种子发芽,渐渐长大,他不晓得怎样。
新译本可4:27 他夜里睡觉,白天起来,种子发芽生长,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会这样的。
现代译可4:27 他晚上睡觉,白天起来,那种子发芽生长,怎麽会这样,他不知道。
当代译可4:27 农夫天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种子就在他不知不觉之中渐渐发芽长大起来。
思高本可4:27 他黑夜白天,或睡或起,那种子发芽生长,至於怎样,他却不知道,
文理本可4:27 夜寐夙兴、种发且长、彼不知其所以然、
修订本可4:27 黑夜睡觉,白日起来,这种子就发芽生长,那人却不知道如何会这样。
KJV 英可4:27 And should sleep, and rise night and day, and the seed should spring and grow up, he knoweth not how.
NIV 英可4:27 Night and day, whether he sleeps or gets up, the seed sprouts and grows, though he does not know how.
和合本可4:28地生五谷是出于自然的:先发苗,后长穗,再后穗上结成饱满的子粒。
拼音版可4:28 Dì shēng wǔgǔ, shì chūyú zìrán de. xiān fā miaó, hòu zhǎng suì, zaì hòu suì shang jié chéng bǎo mǎn de zǐlì.
吕振中可4:28 地生果实,出于自然∶先苗后穗,然后穗上丰满的麦子。
新译本可4:28 地生五谷是自然的,先长苗,后吐穗,最后穗上结满了子粒。
现代译可4:28 土壤自然而然地使植物生长,结实,先发芽,然后吐穗,最后穗上结满子粒。
当代译可4:28 大自然会使种子生长,先发苗,后吐穗,最后结出饱满的子粒。
思高本可4:28 因为土地自然生长果实:先发苗,後吐穗,最後穗上满了麦粒。
文理本可4:28 夫地自生物、始而苗、继而穗、后则成谷、
修订本可4:28 土地自然而然地出产五谷,先发苗,后长穗,然后穗上结成饱满的谷子。
KJV 英可4:28 For the earth bringeth forth fruit of herself; first the blade, then the ear, after that the full corn in the ear.
NIV 英可4:28 All by itself the soil produces grain--first the stalk, then the head, then the full kernel in the head.
和合本可4:29谷既熟了,就用镰刀去割,因为收成的时候到了。”
拼音版可4:29 Gǔ jì shú le, jiù yòng lián dāo qù gē, yīnwei shōu chéng de shíhou dào le.
吕振中可4:29 果实可收成的时候,他立刻遣用镰刀,因为收割的时候到了。」
新译本可4:29 庄稼熟了,就派人用镰刀割下,因为收成的时候到了。”
现代译可4:29 农作物成熟,他立刻用镰刀收割,因为收成的时候到了。」
当代译可4:29 庄稼成熟了,农夫就拿起镰刀来收割,因为这时是收成的好机会。”
思高本可4:29 当果实成熟的时候,便立刻派人以镰刀收割,因为到了收获的时期。 」
文理本可4:29 既熟、则用镰、以获时至矣、○
修订本可4:29 五谷熟了,就用镰刀去割,因为收成的时候到了。"
KJV 英可4:29 But when the fruit is brought forth, immediately he putteth in the sickle, because the harvest is come.
NIV 英可4:29 As soon as the grain is ripe, he puts the sickle to it, because the harvest has come."
和合本可4:30又说:“ 神的国,我们可用什么比较呢?可用什么比喻表明呢?
拼音版可4:30 Yòu shuō, shén de guó, wǒmen ke yòng shénme bǐjiào ne. ke yòng shénme bǐyù biǎomíng ne.
吕振中可4:30 耶稣说∶「我们要怎样比拟上帝的国呢?或是说∶要用什么比喻来表明它呢?
新译本可4:30 又说:“我们要把 神的国比作什么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比喻来形容它呢?
现代译可4:30 耶稣问:「我们说上帝的国像甚麽呢?我们用甚麽比喻来说明它呢?
当代译可4:30 耶稣说:“我们用甚麽来比拟上帝的国呢?用甚麽比喻来解释呢?
思高本可4:30 他又说:「我们以什麽比拟天主的国呢?或用什麽比喻来形容它呢?
文理本可4:30 又曰上帝国、我侪何以比之、抑以何喻表之耶、
修订本可4:30 耶稣又说:"我们可用什么来比拟上帝的国呢?可用什么比喻来说明呢?
KJV 英可4:30 And he said, Whereunto shall we liken the kingdom of God? or with what comparison shall we compare it?
NIV 英可4:30 Again he said, "What shall we say the kingdom of God is like, or what parable shall we use to describe it?
和合本可4:31好像一粒芥菜种,种在地里的时候,虽比地上的百种都小,
拼音版可4:31 Hǎoxiàng yī lì jiècaì zhǒng, zhǒng zaì dì lǐ de shíhou, suī bǐ dì shang de bǎi zhǒng dū xiǎo,
吕振中可4:31 它好像一粒芥菜种,种在地上的时候,虽比地上任何种子都小,
新译本可4:31 它好像一粒芥菜种,刚种下去的时候,比地上的一切种子都小,
现代译可4:31 上帝的国好比一粒芥菜种子,是世上最小的种子。有人把它种在地里,
当代译可4:31 上帝的国正像一粒小小的芥菜种种在泥土里,它虽然是种子中最小的,
思高本可4:31 它好像一粒芥子,种在地 的时候,比地上的一切种子都小;
文理本可4:31 犹芥种一粒、播于地、乃地上百种之至微者、
修订本可4:31 它像一粒芥菜种,种在地里的时候,虽比地上所有的种子都小,
KJV 英可4:31 It is like a grain of mustard seed, which, when it is sown in the earth, is less than all the seeds that be in the earth:
NIV 英可4:31 It is like a mustard seed, which is the smallest seed you plant in the ground.
和合本可4:32但种上以后,就长起来,比各样的菜都大,又长出大枝来,甚至天上的飞鸟可以宿在它的荫下。”
拼音版可4:32 Dàn zhǒng shang yǐhòu, jiù zhǎng qǐlai, bǐ gèyàng de caì dōu dà, yòu zhǎng chū dà zhī lái. shènzhì tiān shang de fēiniǎo, keyǐ sù zaì tāde yīn xià.
吕振中可4:32 但种上了以后就发生,成了比任何蔬菜都大,又长出大枝子来,甚至空中的飞鸟也能栖息在它的阴影之下。」
新译本可4:32 种下以后,生长起来,却比一切蔬菜都大,长出大枝子,甚至天空的飞鸟都可以在它的荫下搭窝。”
现代译可4:32 过些时候,它长大起来,比各种蔬菜都大;它长出大枝,飞鸟也在它的荫下搭窝。」
当代译可4:32 却能长出蔬菜中最大,最茂盛的枝条来,甚至它的枝叶有鸟儿栖宿其中。”
思高本可4:32 当下种之後,生长起来,比一切蔬菜都大;并且长出大枝,以致天上的飞鸟能栖息在它的荫下。」
文理本可4:32 既播而长、大于诸蔬、且发巨枝、飞鸟栖于其荫、○
修订本可4:32 但种下去以后,它长起来,比各样的菜都大,又长出大枝,以致天上的飞鸟可以在它的荫下筑巢。"
KJV 英可4:32 But when it is sown, it groweth up, and becometh greater than all herbs, and shooteth out great branches; so that the fowls of the air may lodge under the shadow of it.
NIV 英可4:32 Yet when planted, it grows and becomes the largest of all garden plants, with such big branches that the birds of the air can perch in its shade."
和合本可4:33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照他们所能听的,对他们讲道。
拼音版可4:33 Yēsū yòng xǔduō zhèyàng de bǐyù, zhào tāmen suǒ néng tīng de, duì tāmen jiǎng dào.
吕振中可4:33 耶稣用了许多这样的比喻、照他们所晓得听的、对他们讲道。
新译本可4:33 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照着他们所能听懂的,向他们讲道;
现代译可4:33 耶稣用许多类似的比喻向群众讲道,照他们所能明白的教导他们。
当代译可4:33 耶稣用了许多类似的比喻,按照群众所能领悟的,把上帝的道理讲给他们听。
思高本可4:33 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按照他们所能听懂的,给他们讲道。
文理本可4:33 耶稣多以如斯之喻、论道于众、依其所能听者、
修订本可4:33 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照他们所能听的,对他们讲道;
KJV 英可4:33 And with many such parables spake he the word unto them, as they were able to hear it.
NIV 英可4:33 With many similar parables Jesus spoke the word to them, as much as they could understand.
和合本可4:34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没有人的时候,就把一切的道讲给门徒听。
拼音版可4:34 Ruò búyòng bǐyù, jiù bú duì tāmen jiǎng. méiyǒu rén de shíhou, jiù bǎ yīqiè de dào jiǎng gei méntǔ tīng.
吕振中可4:34 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私下里才对门徒解释一切。
新译本可4:34 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只有单独和自己的门徒在一起的时候,才把一切解释给他们听。
现代译可4:34 他总是用比喻对他们讲论;但是他单独跟门徒在一起的时候,就向门徒解释一切。
当代译可4:34 因为对他们是不能不用比喻的,只有当他单独和门徒在一起的时候,才解释其中的奥秘。
思高本可4:34 若不用比喻,他就不给他们讲什麽,但私下 却给自己的门徒解释一切。
文理本可4:34 非以喻不与之言、燕居时、悉为其徒解之、○
修订本可4:34 若不用比喻,他就不对他们讲,但私下没有人的时候,就把一切的道讲给门徒听。
KJV 英可4:34 But without a parable spake he not unto them: and when they were alone, he expounded all things to his disciples.
NIV 英可4:34 He did not say anything to them without using a parable. But when he was alone with his own disciples, he explained everything.
和合本可4:35当那天晚上,耶稣对门徒说:“我们渡到那边去吧。”
拼音版可4:35 Dāng nà tiān wǎnshang, Yēsū duì méntǔ shuō, wǒmen dù dào nàbiān qù bā.
吕振中可4:35 当那一天,到了傍晚,耶稣对他们说∶「我们渡到那边去吧。」
新译本可4:35 当天黄昏,耶稣对门徒说:“我们渡到海那边去吧。”
现代译可4:35 当天晚上,耶稣对门徒说:「我们渡湖到对岸去吧。」
当代译可4:35 那天晚上,耶稣对门徒说:“我们渡过对面去吧。”
思高本可4:35 在当天晚上,耶稣对门徒说:「我们渡海到对岸去罢!」
文理本可4:35 是日既暮、谓其徒曰、可济彼岸、
修订本可4:35 那天晚上,耶稣对门徒说:"我们渡到对岸去吧。"
KJV 英可4:35 And the same day, when the even was come, he saith unto them, Let us pass over unto the other side.
NIV 英可4:35 That day when evening came, he said to his disciples, "Let us go over to the other side."
和合本可4:36门徒离开众人,耶稣仍在船上,他们就把他一同带去,也有别的船和他同行。
拼音版可4:36 Méntǔ líkāi zhòngrén, Yēsū réng zaì chuán shang, tāmen jiù bǎ tā yītóng daì qù. ye yǒu biéde chuán hé tā tóngxíng.
吕振中可4:36 他们就离开群众,照他在船上的情况把他带走;还有别的船也跟他在一起。
新译本可4:36 门徒离开群众,耶稣已经在船上,他们就载他过去,也有别的船和他同去。
现代译可4:36 於是他们离开群众。耶稣已经在船上等着,门徒上了船就带着他走;另有别的船同行。
当代译可4:36 他们就离开群众,上了耶稣乘坐的船,一起渡到湖的对岸,另外还有其他船只跟着去。
思高本可4:36 他们遂离开群众,就照他在船上的原状,带他走了;与他一起的还有别的小船。
文理本可4:36 耶稣尚在舟、门徒遂离众、载之同往、亦有他舟偕焉、
修订本可4:36 门徒离开众人,耶稣已在船上,他们就请他一同去;也有别的船和他同行。
KJV 英可4:36 And when they had sent away the multitude, they took him even as he was in the ship. And there were also with him other little ships.
NIV 英可4:36 Leaving the crowd behind, they took him along, just as he was, in the boat. There were also other boats with him.
和合本可4:37忽然起了暴风,波浪打入船内,甚至船要满了水。
拼音版可4:37 Hūrán qǐ le bàofēng, bō làng dǎ rù chuán neì, shènzhì chuán yào mǎn le shuǐ.
吕振中可4:37 当下起了大暴风,波浪泼进船内,甚至船简直满了!
新译本可4:37 忽然起了狂风,波浪不断地打进船来,舱里积满了水。
现代译可4:37 湖上忽然刮起大风,波浪冲击,浪花打进小船,船几乎灌满了水。
当代译可4:37 忽然,湖上狂风大作,波涛汹涌,小船被风浪侵袭,连船舱也灌满了水,差点儿要沉没了。
思高本可4:37 忽然,狂风大作,波浪打进船内,以致小船已满了水。
文理本可4:37 飓风大作、浪激入舟、几盈、
修订本可4:37 忽然狂风大作,波浪打入船内,以致船灌满了水。
KJV 英可4:37 And there arose a great storm of wind, and the waves beat into the ship, so that it was now full.
NIV 英可4:37 A furious squall came up, and the waves broke over the boat, so that it was nearly swamped.
和合本可4:38耶稣在船尾上,枕着枕头睡觉。门徒叫醒了他,说:“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吗?”
拼音版可4:38 Yēsū zaì chuán wei shang, zhen zhe zhentou shuìjiào. méntǔ jiàoxǐng le tā, shuō, fūzǐ, wǒmen sàngméng, nǐ bú gù ma.
吕振中可4:38 耶稣竟在船尾上靠着枕头睡觉呢;门徒就叫醒了他,对他说∶「老师,我们丧命,你不在意么?」
新译本可4:38 耶稣却在船尾靠着枕头睡着了。门徒把他叫醒,对他说:“老师,我们要死了,你不管吗?”
现代译可4:38 当时耶稣在船尾,靠着枕头睡着了。他们叫醒他,说:「老师,我们快死啦,你不在乎吗?」
当代译可4:38 耶稣却还在船尾熟睡,门徒惊惶失措,叫醒了他:“老师,我们快淹死了,你怎麽不理会呢?”
思高本可4:38 耶稣却在船尾依枕而睡。他们叫醒他,给他说:「师傅! 我们要丧亡了,你不管吗?」
文理本可4:38 耶稣于舟尾枕而寝、门徒寤之、曰、夫子、不恤我侪之亡乎、
修订本可4:38 耶稣在船尾上,枕着枕头睡觉。门徒叫醒他,说:"老师!我们快没命了,你不管吗?"
KJV 英可4:38 And he was in the hinder part of the ship, asleep on a pillow: and they awake him, and say unto him, Master, carest thou not that we perish?
NIV 英可4:38 Jesus was in the stern, sleeping on a cushion. The disciples woke him and said to him, "Teacher, don't you care if we drown?"
和合本可4:39耶稣醒了,斥责风,向海说:“住了吧!静了吧!”风就止住,大大地平静了。
拼音版可4:39 Yēsū xǐng le, chìzé fēng, xiàng hǎi shuō, zhù le ba, jìng le ba. fēng jiù zhǐ zhù, dàdà de píngjìng le.
吕振中可4:39 耶稣醒起来,斥责那风,向海说∶「不要作声!噤默罢!」那风不狂吹,便大大平静了。
新译本可4:39 耶稣起来,斥责了风,又对海说:“不要作声!安静吧!”风就停止,大大地平静了。
现代译可4:39 耶稣起来,命令风:「静下来!」又吩咐浪:「停止!」风就停住,湖面平静下来。
当代译可4:39 耶稣给吵醒了,就斥责暴风巨浪:“静下来!”风浪马上就平静了。
思高本可4:39 耶稣醒来,叱责了风,并向海说:「不要作声,平定了罢!」风就停止了,遂大为平静。
文理本可4:39 耶稣兴、斥风、谓海曰、静而息、风即止、乃大平定、
修订本可4:39 耶稣醒了,斥责那风,向海说:"住了吧!静了吧!"风就止住,大大平静了。
KJV 英可4:39 And he arose, and rebuked the wind, and said unto the sea, Peace, be still. And the wind ceased, and there was a great calm.
NIV 英可4:39 He got up, rebuked the wind and said to the waves, "Quiet! Be still!" Then the wind died down and it was completely calm.
和合本可4:40耶稣对他们说:“为什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吗?”
拼音版可4:40 Yēsū duì tāmen shuō, wèishénme dǎnqiè. nǐmen méiyǒu xìnxīn ma.
吕振中可4:40 耶稣对他们说∶「为什么这么胆怯呢?怎么没有信心呢?」
新译本可4:40 然后对他们说:“为什么这样胆怯呢?你们怎么没有信心呢?”
现代译可4:40 於是他对门徒说:「为甚麽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吗?」
当代译可4:40 他对门徒说:“你们为甚麽这样害怕呢?怎麽连一点信心都没有了?”
思高本可4:40 耶稣对他们说:「为什麽你们这样胆怯?你们怎麽还没有信德呢?」
文理本可4:40 语门徒曰、奚惧、尚无信乎、
修订本可4:40 耶稣对他们说:"为什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吗?"
KJV 英可4:40 And he said unto them, Why are ye so fearful? how is it that ye have no faith?
NIV 英可4:40 He said to his disciples, "Why are you so afraid? Do you still have no faith?"
和合本可4:41他们就大大的惧怕,彼此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
拼音版可4:41 Tāmen jiù dàdà de jùpà, bǐcǐ shuō, zhè dàodǐ shì shuí, lián fēng hé hǎi ye tīng cóng tā le.
吕振中可4:41 他们就大起了敬畏的心,直彼此说∶「这个人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
新译本可4:41 门徒非常惧怕,彼此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都听从他?”
现代译可4:41 他们就非常恐惧,彼此说:「这个人究竟是谁,连风浪也听从他!」
当代译可4:41 “他到底是谁?连风浪都听从他的命令了!”他们更加害怕,彼此对问。
思高本可4:41 他们非常惊惧,彼此说:「这人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
文理本可4:41 众骇甚、相语曰、彼何人斯、风与海亦顺之、
修订本可4:41 他们就非常惧怕,彼此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都听从他。"
KJV 英可4:41 And they feared exceedingly, and said one to another, What manner of man is this, that even the wind and the sea obey him?
NIV 英可4:41 They were terrified and asked each other, "Who is this? Even the wind and the waves obey him!"
马可福音第4章-灵修版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第四章 第 4 章可 4:2> 耶稣用生活经验来阐释真理,怪不得男女老少都可以明白耶稣,你也是其中之一呢……
4:2 耶稣用比喻来教导群众,用为人所熟悉的景象,以故事的形式来解释属灵的真理。这种教学法迫使听众思考真理。但对顽固和抱有成见的人来说,比喻隐藏了真理。大部分的比喻都只有一个重点,我们要小心,不要偏离耶稣想要教导我们的真理。
可 4:3> 了解农夫如何撒种,可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白这个比喻……
4:3 当时,农夫撒种是把一大袋种子背在肩上,在田间边走边用手播种,所以,农作物不会整齐均匀地生长,农夫也不能控制种子一定落在好土上,而不落在路旁、石头间隙、荆棘丛里或被风吹走。他们随便地撒,大部分种子会落在好土上,确保收成。
可 4:9> 山涧清流、树梢轻风,有耳朵就可以听得到;耶稣的话,有耳朵也当听,我听到了多少?
4:9 我们有耳,可听到耶稣说话,但是要从中领悟属灵的意义,就必须用心聆听了。人群中,有些人正寻找证据攻击耶稣,有些人则真正希望学习真理和成长。耶稣的话只为诚心寻求祂的人而说。
可 4:11-12> 真理只叫真心追求的人明白,我可以怎样向人传福音?
4:11-12 有些人没有预备好接受真理,所以不能明白真理。神把真理启示给愿意在生活中实践真理的人。当你跟别人谈论神时,若他们还未预备好,他们便不会明白。你要有耐性,抓住每个机会把更多关于神的真理告诉他们,祈求圣灵打开他们的心灵接受真理。
可 4:14-20> 总有些地方不太想神来管理,是吧?是……
4:14-20 种子落在四种不同的土壤代表人对神的话四种不同的反应。我们通常以为耶稣在谈论四种不同的人,不过,祂也可能在谈论人生命中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或人在生命某些范畴中接受神信息的程度。举例来说,你把前途交给神,但在运用金钱方面,却不愿意神插手;对于神要求你敬拜祂,你的回应也许会像种子落在好土上,可是,对于祂要你帮助有需要的人,你的回应却如种子落在石头地上。我们在生命中任何时候任何范畴,都应该努力追求,像落在好土上的种子一样多结果子。
可 4:19> 没有安全感的年代,叫人不断去追求……你追求些什么?
4:19 今生的忧虑、钱财所带来虚假的安全感和其他的私欲,困扰着第一世纪的门徒,今天也同样困扰着我们。我们很容易把时间挤得满满的,不断追求物质的生活,叫我们不能听见神的话。我们的心灵要为神预留空间,聆听神对自己说的话。
可 4:21> 你也可以成为别人的光,你知道吗?
4:21 一盏灯如果不能帮助人看见周围的环境,便没有用。你的生命能不能指示别人如何去寻找神,如何为祂而活呢?若是不能,就要问一下究竟是什么“斗”把你的光遮盖起来。自满、怨恨、顽梗、不肯顺服都是“斗”,叫神的光不能透过你照在其他人身上。
可 4:21-23> 神不会隐藏真理,但我确有些不明白的地方……
4:21-23 真理的光不是隐藏着的,而是显露出来让人看见。可是,人不一定能即时领会和运用所有真理。惟有实践神的教导,才会对真理有深层的领会。真理是明确的,只是我们的悟性有限;我们顺服神,触觉便会更敏锐,对真理的领受也会更深(参雅 1:22-25 )。
可 4:25> 主所赐的,我“投放”在哪儿?
4:25 这句话正好说明,我们有责任好好地运用所拥有的一切才能和资源。拥有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运用这些东西。
可 4:26-29> 五谷在不知不觉中生长,我的灵命也在成长中吧?
4:26-29 只有马可福音记载了这个天国的比喻。这比喻显明属灵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步向成熟,最后达到圆满。看植物的生长,我们便会更明白灵命成长的真理:植物生长虽然缓慢,却每天都在不断地长大。
可 4:30-32> “神呀,只有我为你大发热心,其他人都只顾自己的事!”心里有没有发过这样的怨言?
4:30-32 耶稣用这个比喻来说明,神的国在开始时看来很微小,后来属神的子民却遍及全世界。当你感到孤单,觉得只有自己为基督努力时,不要忘记神在建立一个普世的国度,在世界各处都有忠心跟随神的人。无论你的信心如何微小,都可以与其他信徒的信心连合起来,为神成就大事。
可 4:33-34> 耶稣藉着比喻向你传递了不少真理,你领受了多少?
4:33-34 耶稣配合听众的理解能力和追求真理的心,采取不同的教学法。祂讲比喻并不是为了扰乱群众,而是邀请真正的追寻者发掘话中的真正含义。耶稣大多数的教训都针对宗教领袖的伪善和不良动机。如果祂直接指责这些领袖,祂公开的工作便会受到妨碍。不过,细心聆听耶稣教训的人,都会明白祂所说的话。
可 4:37-38> 看来这场暴风来势不小……
4:37-38 加利利海在海平面 207 公尺以下,四面环山。风从两岸刮起,当越过对岸时,风势会在近海的地方加剧,形成突然而来的猛烈风暴。门徒以往就在这大湖上打鱼,经验丰富,然而在这场风暴中,他们都很惊慌。
可 4:38-40> 人生巨浪接踵而来,这时,第一个闪进你脑海的人是……
4:38-40 这场风暴威胁到门徒的生命,他们惊恐不已;但耶稣好像毫不察觉,对门徒漠不关心,还在船尾睡觉。门徒所遇上的是自然风暴,不过,风暴也会以其他方式出现。试想想生命中的风暴
──马可福音第4章使你焦虑不安的遭遇。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都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以为耶稣不再关心你,让自己继续忧虑;或是信靠耶稣,不再恐惧。当你感到惊恐时,向神表明你的需要,并相信祂必定看顾你。 %5
可 4:41> 主耶稣大有能力,这是我知道的,可是,在每次遇到困难时,我却……
4:41 门徒跟耶稣一同生活,却低估了祂的能力,不知道他们切身的处境也在祂的能力范围中。耶稣与祂的信徒同在已有二十个世纪,可是,我们与当日的门徒一样低估了耶稣的能力,不知道祂也能处理我们生活上的各种危机。当时门徒对耶稣的认识仍未足够,但现在我们却不能再以此为藉口了。
──马可福音第4章《灵修版圣经注释》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马可福音第4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第四章 B 国度的比喻(四 1 ~ 34 )i. 撒种者的比喻与用比喻的理由(四 1 ~ 25 )
我们若是强调这一节希腊文的 palin ( 又 ,“第二次”)这个字,那么它必定像三 7 一样,意味着耶稣断然转离那些误解祂的人,以致祂的神圣使命能重新被人接纳 44 。但是祂在三 7 转离的那些人,乃是祂的敌人,这里却是祂自己的亲属与朋友。就如希伯来书十三 11 ~ 13 清楚说明的,耶稣的道路乃是一条孤单的道路。祂必然“在营外”受苦,被祂自己的社会所弃绝;但这里也和希伯来书中一样,另有一些人甘冒触怒犹太教官方的危险,出到营外就了祂去,忍受祂所受的凌辱。
事实上,有这种反应的人如此之多,以致耶稣不得不采用一个方式,而这方式如今显然已经成了祂教训人的一个普通模式 45 。就如我们已经见过的,祂坐在一只船上教训人,那只船可能是停泊在浅滩上,而听众则是坐在周围的海岸上。祂用 比喻 教训他们,或者我们可以说是“例证”,特别用来将麦子与糠从祂的听众中筛分出来。其他教师若有大批的群众前来跟随,可能会非常高兴,但耶稣却不是这样;因为祂太清楚人内心中不纯正的动机(约二 25 )。这是一个非比寻常的教师,祂的比喻是设计来试验,甚于启发;而所要试验的,不是智力,而是听众的属灵反应。再者,在属灵的事上,有一种的等差级数。对于一个已经有了一点东西的人,要再给他更多( 25 节),因为对于一个比喻的意义具有属灵的洞见,将会使人进一步地洞悉其他比喻的意义( 13 节)。反过来说,没有明白,将会使我们愈来愈深地地入五里雾中,直到完全受到迷惑( 12 节)。在这一点上,就像在其他所有属灵的事上一样,我们要不是 听见 就是听不见( 9 节)。看见属灵的真理( 听 ),就证明我们已经领受了圣灵的光照,只有祂能开启我们原本受到蒙蔽之属灵眼睛,认识神的真理。
2. 撒种的比喻,并非这卷福音书所复述之耶稣所用的头一个“例证”。在别西卜的争论中,祂对批评祂的人所作的答覆就特别说明是个比喻(三 23 ),新郎的同伴,与旧瓶装新酒,显然也同样是比喻(二 19 ~ 22 )。但这却是头一个得着确认的比喻,我们可以在其中看见耶稣亲自向门徒所作的解释。在三卷对观福音中,它全都列于一系列比喻之首,这些比喻显然与耶稣所用之一定的教导模式有关。而且,在这一系列比喻中,这个比喻也是解开其他一切比喻的钥匙,因为它所探讨的,正是我们对祂一切教训的领受问题(四 13 )。这一种教导方式对于希伯来人而言当然不会陌生,旧约圣经里面也有用类似的比喻来施教的一些实例(参士九 8 ~ 15 )。事实上,从巴勒斯坦他勒目看来,这似乎是拉比表达他们的教训时爱用的方式之一 46 。一个颇为有益之一般性的诠释原则,是要记住:比喻所意图表达的通常只有一个中心真理。所以,我们不应该试图要在每一枝微末节上找出属灵的意义来,要知道有些细节只不过是比喻的“背景”。不然的话,它就变成寓言,而不是比喻了,新约圣经中没有什么寓言,在耶稣的教训中更是完全没有用过。
3. 这个比喻的主题,很有可能是真的看见有一个撒种之人在湖畔的山坡地上工作引发出来的。然而,上下文对于当时的年代季节毫无提示(比较约四 35 ,耶稣在那里命令门徒举目向田观看,这与当地户外听众所见的景观显然有关系)。耶稣教训人,不是在某个远离尘世的拉比学校,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环境中;为着这个教训,祂也使用直接取自生活的普通例证,因为耶稣的榜样与话语,并不支持那些与日常生活脱节的教训,就如安德生所指出的:比喻不是寓言,故事永远是一个可能之真实的生活环境。这很显然就是群众之所以喜爱听耶稣讲道的原因。
4 ~ 8. 对于深思熟虑的心灵而言,这个比喻所探讨的是所有问题当中最大的问题:文士与法利赛人怎么能够如此误解耶稣呢?甚至连祂的亲属和门徒又怎么可能如此全然无法认识祂呢?为什么聆听教义不能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中产生相同的结果呢?就如耶稣自己所说的,答案就在于神的话语在人心中运行,并不是机械式的,而教义虽然不变,回应的本质却取决于接受者内心的本质。
今日的解经学者有时盛行怪罪故事中的撒种者,因为收成是如此贫乏;同时指出,不分青红皂白地撒种正是其原由;但采取这种态度,除了忽略了一个伟大的神学真理之外,也误解了比喻的整个目的。神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五 45 ),祂的话临到所有的人,无论他们愿意听,或是不愿意听(结二 5 )。我们在这个比喻中,不是为着称赞或责备这个人的撒种方法。这个比喻所关切的,乃是从经验得来的事实;就是种子会落在不同种类的土地中。刚硬的心、肤浅的心、过度杂乱的心,与善良的心,事实上是全都存在的,不管神的话是在什么时候传讲。这不只是论及福音的初次传讲,或信心的起先反应,也是论到后来的所有传讲。基督徒的整个生活,就是持续而渐进地对新鲜之属灵启示有回应的生活。这也说明了以撒种的比喻放在开头作为一长篇教训信息的引言是多么恰当,因为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比喻。
9. 就应当听 :这个神秘的片语是给听众的一个警告,要求我们以思想和行动来回应这个比喻,以免我们轻率地疏忽,没有把它的真理应用在我们自己的心上。那毕竟是比喻中所描写之三种人的写照,耶稣当时的听众中,大多数人无疑也是如此。
10. 当我们知道这个比喻的解释以后,可能会觉得很简单,但它却令门徒们十分困惑,所以他们一逮到机会,趁着与耶稣单独在一起的时候,立刻询问它的意义。马太福音十三 10 补充说:他们诧异地问祂为什么要用比喻的方式来教训众人。马可没有记载这个问题,却记了答案。很显然的,连门徒们都发现这种比喻的方式是很令人费解的。然而,只有使用比喻,才可能有属灵的筛选过程
──马可福音第4章若非得着永远的赏赐,就是永远的困惑,取决于那些听众到底是不是 有耳可听 ,也就是说,他们究竟是不是热切想要明白神的道理。如果他们的意志导向正确的方向,那么他们在理智上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约七 17 )。
11. 耶稣以严肃的话语来回答,目的是要使他们体认到身为耶稣的门徒,他们的地位是多么得天独厚:它同时也介绍了整本新约圣经中一些最深邃的属灵奥秘。神喜悦将那自然向其他人隐藏之“神国的奥秘”启示给这小群。只有他们可以面对面与耶稣交谈,让祂解释那些令他们困惑之事;然而,对那些 外人 ,唯一的解释就是用另一个比喻,重新试验他们。对于那些听见却无法明白的人,已经作了清楚的审判了:他们明白和鉴别属灵真理的能力正一步一步地变为无用,至终消失无踪。反过来说,我们愈是吸收神所启示的真理,我们吸引进一步之真理的能力也愈滋长。而且,理解神的真理的属灵能力是具有危险性的:除非我们遵行它,否则它就只会定我们的罪。渐增的认识,只有带给我们渐增的责任(路十二 48 )。神拣选我们,绝对不是偏爱,而是非常严肃的,正如旧约圣经中之以色列历史所清楚表明的。
12. 属灵的真理不是一套有待我们钻研各不相干的智识立论,而是要藉着顿悟的属灵洞察力,视其为整体来了解;这种属灵洞察力乃出于神把耶稣的真貌启示给我们(八 29 );因此,对那些外人,凡事都用比喻,因为在他们熟悉基本层面之前,教导他们深邃的属灵真理是无益的。但是任何的比喻都足以引导那些深思的、探究的心灵往前,就如耶稣在第 20 节所说的,那些撒在 好土 上的,就会听道,并且领受,而且将那真理转化成生命。用这比喻中的话来说,他们将会结实,虽然多少有异。
叫 :有几种方式可以解释这节经文。其中一种方式是说:在新约圣经希腊文中,语助词 hina 在文法上的意思应该是“为了要”,所以应该是表达目的;至少有时候是“以致”之意,只是表达结果 47 。若用这个方式来翻译,就可把一个可能的神学问题完全除掉。第二个方式是:将这个强烈的对比看作是惯用但却典型的希伯来语法,有意要以一个比原意更激烈的形式来说明其立场;这与前述之文法上的解决方式获致相同的结果。第三个可能是:从这段严厉的话的旧约背景来看:以赛亚书六 9 ~ 11 说得很清楚,是以色列对神的呼声充耳不闻,闭眼不见。所以,以色列人瞎眼的光景是该受责备的,而且也是他们为自己所招致的审判,所以他们不能明白乃是无可避免的。这可能是我们应该采取之最佳的解决方式。除此之外,我们可以补充一个神学真理:神已经定意要那些如此拒绝接受祂的真理之人继续瞎眼;在这含义上,一切都在祂的旨意中,我们可以证明这个 叫 乃是正确的。第四个可能的解释甚至已把第三个更向前推进一步,就是采取一个强烈的神学立场,说神喜悦向一些人启示祂的儿子,却不向其他人启示,所以对一些人是启示的,对其他人只是大惑不解。这再次引入了神拣选的奥秘,就是耶稣在第 11 节所提及的。一如惯例,马可并不试着解释这个奥秘,他只是把它记录下来。
13. 耶稣对这个比喻所提出的警告是:它其实乃是“比喻中的比喻”,因为它以生动的图画语言描绘出祂的听众对于比喻式教训之整个方法的反应。它不单是比喻中最简单的,它因而也是一切比喻之钥,正如这一节经文所说的。
14. 撒种的比喻之所以占有特殊的地位,乃是因为就在耶稣传讲这个比喻的同时,祂自己正在撒好种
──马可福音第4章祂的话,所以,祂透过传讲比喻,其实就是在举例说明这一点,至于一些释经学者所认为的,听众当时究竟是否看见田里的农夫正在撒种,没什么关系。
15 ~ 20. 我们还得问另一个问题:人自己真的应该为着他们内心中的光景受到责备吗?今天,大家都否定这一点。但是,他们自己是否事先已有各种的抉择,藉此决定了他们听福音的时候,心田究竟是刚硬的,或肤浅的,或过度壅塞着思虑和宴乐,或“好土”呢?圣经并未回答这个问题,比喻中所陈明的唯一一点是:我们的心的确是形形色色,而这种多样化就支配了我们对所传讲之话语的反应。虽然圣经并未吩咐我们要效法那撒在 好土 里的种子,这显然就是这个比喻所要教导的功课,正如第 9 节是要我们来 听 一样。
21 ~ 25. 这个比喻在新约圣经中出现多次,但在这个特殊的例子中,这比喻的主要教训可能不像其他地方所说明的(如太五 16 :“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由于耶稣所用的比喻,或许门徒也像现代的任何读者一样感到困惑,而问祂说:“比喻中的这个教训是刻意要将真理向那些外人蒙蔽起来吗?”耶稣说:“不!”而且像素常一样照着他们的层面来回答:有谁会点上一盏灯,然后故意把它藏起来呢?如果真理暂时隐藏在比喻中,乃是为了要在后来可以将它启示出来;所以,一个比喻的终极目的,不是要隐藏真理,乃是要启示它。就是因为这样,我们必须 留心 我们 所听的 ,记得“属灵的浪费”与“属灵的成长”这一体两面的定律乃是取决于我们是否有所回应。对于那些学习,然后将他们所学的传给别人的人,将会赐给他们更多( 24 ~ 25 节)。这种从“小”到“大”的论据,是犹太拉比所爱用的。如果连我们人类都不会傻到把所点上的灯藏起来,更何况是神呢 48 ?在耶稣身上也可以看见相同的吊诡:神同时隐藏在祂里面,又在祂里面启示出来 49 ,但终极的目的是要使祂可以向所有人启示出来(十三 26 ),“弥赛亚玄机”只是暂时性的。
44 大部分现代的评论者(如 Cranfield )都认为紧接着这一段材料是集成性质的,但即使这看法属实,也不会削弱这个论据的力量:耶稣从祂肉身的亲属转向祂属灵的亲属,并且教导他们。这一章与第十三章,乃是保存在马可福音中仅有之长而连续的教训( Lightfoot )。
45 施维策( IOM )指出:虽然马可将 kerussein (传扬)这个字用在耶稣身上,他也把它用在施洗约翰与十二门徒身上。但 didaskein (教训连同其同源字),出现了二十次,却总是用在耶稣身上。所以,马可乃是将“教训”视为耶稣之使命的典型与核心,即使这卷福音书本身甚少记录教训的详细内容。
46 已经有人指出: ma{sha{l (比喻)对希伯来人而言比希腊文 parabole{ 的意义范围更广(见 BOB 与 KB 中这个希伯来字一栏)。然而,较少获得普遍承认的是:在圣经希腊文中, parabole{ 逐渐扩充其意义范围,以涵盖它所翻译的希伯来字之较广的范围。在古典希腊文中,它的意义要窄得太多了。
47 见 BAGD 这个字的讨论,这个解释可能是根据闪族的惯用语,以及原先之亚兰文语句( Schweizer )。然而, Moulton 在 Prolegomena ( vol. 1 of Moulton and Howard's Grammar of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中所提出的原则虽然古老,在此仍是极有份量的。
48 米 尼尔对此有不同的说法:即使外人似乎是聋瞆的,我们也不应该打断将我们的道传给他们的念头,因为点灯的唯一目的是要照明。
49 柯兰斐以长篇大论讨论这个福音吊诡,为它提出一个可能的理由。
ii. 另外两个生长的比喻(四 26 ~ 32 )
头一个在其他福音书中没有平行经文(施维策),乃是撒种比喻进一步的解释,同时也详细叙述了属灵成长的定律,而它本身也是一个比喻。就这样,它以例证说明了神在人类内心中掌权的本质:它提示出基督徒“在恩典上长进”(彼后三 18 )的教义,它也谆谆教诲人继续不断信靠神,祂要在所定的时候赐下收成(加六 9 与腓一 6 )。撒种者日复一日的睡觉、醒来,以及他不晓得种子如何生长,都只是这个比喻的“背景幕”的一部分,无需加以灵意化 50 。属灵成长的过程在神国里面是自动自发的,但它对于凡人而言仍然是个完全的奥秘。关于“结出子粒(或果子)”的比喻,比较约翰福音十五章(经常提及),路加福音六 43 ~ 45 与加拉太书五 22 ~ 23 ,这几处经文所着重的,都是自动的成长,只要给予必要的属灵条件。最后一个句子( 29 节)似乎是这个世代即将结束的一个警告。当时机成熟时,神将会明确地介入人类的事务(珥三 13 ),建立祂的王权,好叫所有人都可以看见。收割的隐喻,以及麦子与稗子(太十三 30 )、子粒与糠(太三 12 )无可避免的分开,是旧约圣经中常用来描写末日的一幅图画。它总是包括了审判与拯救的概念:糠与稗子被火焚烧,麦子则得救。这将会是神的治理之终极的实现,是已经在耶稣里面开始的了。
30 ~ 32. 门徒们仍然不明白神作王掌权的观念,他们似乎都一直不断期盼着弥赛亚的国度能在他们有生之年建立起来,从雅各和约翰自私的要求(十 35 ),以及门徒们甚至在耶稣复活之后都热切问耶稣究竟是否要在这个时候建立祂的国度(徒一 6 ),就可以看得出来。国度微不足道的开始,以及缓慢而遍及各处的成长,似乎是过于门徒所能忍耐或明白的,但他们全都非常熟悉的小芥菜种的成长,却是说明这两点的上好例证。有人说芥菜种最后长出来的只是一棵大灌木,而不是一棵树,这乃是避重就轻的论调;重点是:它从一颗微不足道的种子开始成长,直到它远超过其他类似的植物。读所有的圣经都必须要有明智的判断,即使是在阅读任何其他俗世书籍时,也都得拒绝这种避重就轻的遁词。
这里提到 天上的飞鸟 ( 32 节),其正确的用意不是十分清楚;这句话可能只是要说明芥菜树的大小,因为小鸟的确可以栖息在这种灌木上 51 ,但这未必能道尽其中所有的意思。有些释经学者认为这是论及教会搀杂的性质,但这似乎是作了过度的解释,虽然“天上的飞鸟”在圣经中有时候的确有祸害之意。我们最好是从一处旧约经文来解释它,这是该处经文的引句(但四 14 )。在那处经文中,枝子上的飞鸟,就像树下的动物一样,都是先知所见之异象的“布景幕”的一部分,只是说明所说之树的大小与重要性。那些喜欢将“鸟”字解作有害之意的人,必定非常倚重一些经文,如创世记四十 19 ,约瑟向王的膳长解释他所作的梦,但这些乃是肉食鸟类,正如上下文中特别提及的。至于芥菜树的大小,有个故事说到一位拉比爬上他园子里的一棵芥菜树(见 Schweizer ),但这必定是个例外。
50 这个实例说明了安德生的论点:比喻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寓言。贝罗对于所提及之“不晓得”,在科学论点上大肆发挥,仿佛意味着甚至连耶稣自己都不晓得国度至终会采什么形式化的。但这显然对经文作了太多的解释,即使所表达的科学与圣经其他部分是一致的。安德生较接近这段经文的重点,他说这个片语是描写一个天天发生在地上的神迹,是相当不受人类影响的。
51 见 BAGD, Kataske{noo{ 字的讨论:尤其是从但四 21 看来,该书所译之“筑巢”似乎比平常所译之“宿”更为可取。但在这个特殊的例子中,或许飞鸟是在吃种子(如一些释经学者所指出的),而不是在上“筑巢”。
iii. 比喻的总结(四 33 ~ 34 )
马可已经列举了耶稣所用之比喻式教训的上述实例(显然不是毫无遗漏的记载),他现在用 照他们所能听 (或明白)的这句话,同时为使用比喻提出一个理由,也对比喻的使用分了仔细的等级。在基督的学校中,除非在基础性的功课上能够驾轻就熟,就没有一个人能移到更进深的功课。对于外人而言,总是有比喻方式这个绊脚石有待跨越;只有对门徒才会私底下解释( 34 节),正如马可在几个地方清楚说明的。
C 加利利湖四周的事奉(四 35 ~七 23 )
i. 耶稣平静风浪(四 35 ~ 41 )
在一系列的比喻结束之后,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段落,耶稣在此将会被显明为大自然的主。这在马可福音中是一个新的启示,然而,如果耶稣是神,这却是非常必要的启示;因为在律法与先知书中,神都被认为是自然界与自然现象的掌管者。神曾刮起一阵东风,在祂的子民以色列人面前将红海的水吹干(出十四 21 ),祂现在即将要为门徒
──马可福音第4章“神的新子民”
──马可福音第4章在革尼撒勒的风浪之上开一条道路。马可已经显示出耶稣看见天开了、圣灵降在祂身上,对圣灵的引导有所回应,享受天使的侍候,接受鬼魔对祂的神性所作的见证。在马可福音中,耶稣带着新权柄讲道、教导人。祂医治病人,赶逐鬼魔,赦免罪恶。如今,只有在起初创造风和海的那一位,才敢照样斥责风浪( 39 节),它们立即顺服了,显示出祂完全的神性;祂既是创造者,又是救赎主。门徒在第 41 节所发出之惊奇的问题,显示出他们至少体会了祂这个行动的部分含义。马可福音中没有记载使徒们所行之“自然界的神迹”,这是意味深长的,虽然(正如安德生恰当指出的)马可并没有像我们今日所做的一样,在自然界的神迹,与医治赶鬼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除了平静风浪(此处和六 51 )之外,马可也记载了耶稣使饼变多(六 41 与八 6 ),以及叫无花果树枯干(十一 20 ),所以,他乃是完全接受耶稣对自然界所拥有的大能,接受祂是神的儿子。
36 马可是唯一一本福音书,告诉我们有 别的船 与耶稣同在这里;所以,平静风浪就成了范围更广的怜悯神迹;其拯救对象不仅是一般快要下沉、饱受惊吓的门徒而已。我们或许也可以比较约拿书末了的话,“并有许多牲畜”(拿四 11 ),强调了神的无限怜悯。其他船只同行的这个细节,当然也可能只是实事求是的马可写进来的一个琐碎而不相干的回忆,这使我们能够确定这件事的历史性。
37 ~ 39. 渡到湖那边去的航行,是出自于耶稣的提议,而门徒则是带着毫不疑惑的信心顺服了。对于门徒而言,这更使得风暴的来临显得匪夷所思,而耶稣轻松自在的态度则是相当令他们费解。他们的话语不只是带有责怪的暗示而已: 夫子!我们丧命, 不顾么? ( 38 节) 52 祂为什么会让他们落入这种处境呢?约拿的暴风毕竟是不顺服的刑罚(拿一 4 ),但他们却是顺服的,难怪他们会为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而感到不满。
主在睡觉,不只显示出祂为人自然而有的疲惫,也显示出祂平静的信心( 38 节)。信心与惧怕,在圣经中是互不相容的;门徒之所以害怕即将要下沉,正是因为缺少信心( 40 节),所以他们因为缺乏信心受到责备,在圣经中,再没有一个命令比简单的“不要惧怕!”更常被反覆提说的了(见:出十四 13 ,二十 20 等)。
40 ~ 41. 他们虽然没有信心,耶稣仍然用一句话就把暴风平静了。但很不合情理的,门徒此时仍然害怕 53 ;他们所要的耶稣,乃是一个友善的、熟悉的人,而不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儿子。他们在变像山上的反应(九 6 ),乃至在复活时的反应(十六 8 ),在在都是一样的;比较启示录一 17 。
52 我们大可不必像魏顿( Weeden ; IOM )一样,认为马可以贬抑的笔法描绘门徒,也是“辩证”的一部分。神学上站得住脚,也比较可能的解释是:在这些“基督教奠基者”没有被理想化之前,马可精确地报导实情是众所周知的。谭内希( Tannehill ,也是在 IOM 中)则从“文学”的角度来着手,是个比较健全的作法。他认为这是马可所采用的一种“劝勉的”方法,要使我们与这些犯错的门徒认同,因而可以有一个较好的思想架构:马可藉此“鼓励读者……与门徒联合”。
53 然而,这也可能是第三人称复数一个不定词片语用法,相当于法文中不定词 on ,见 Moule , p.180 。那么,这里所论到的乃是一般人,而不是特别论到门徒,指一般人对于刚刚所启示出来之耶稣的神性普遍的反应。
──马可福音第4章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马可福音第4章-马可福音第4章-新旧约圣经辅读注释
马可福音第四章 撒种的比喻(四 1 ~ 12 )耶稣用比喻教训众人( 2 ),其中含有许多道理。这撒种的比喻,是提醒当时的人对神的道理应有的反应:
1. 落在路旁的( 4 ),是指人听了主道,却没有放在心上。
2. 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 5 ),好像是接受了,但是不能植根生长,当然亦无法存留。
3. 落在荆棘里的( 7 ),不错是有地方供生长,但这样的环境却叫它不能生长下去。
4. 落在好土里的( 8 ),种子要撒在好土里是不容易的,但这却是唯一可以让种子萌芽生长的泥土,这些好土,必然是有好的准备,让种子能自然生长,得应得的供应。这样的生长必会有结果,并能多倍收成。
今日世人对神的真道也有同样的反应,主昔日的比喻,今日正好成为我们的提醒,巴不得我们能把心田常作准备,接纳神的道,使我们能让神的道在我们心中成长、结果。
祈祷 主啊,助我愿意把心田常作准备以接纳的话。
明白比喻(四 13 ~ 25 )
耶稣讲了这个比喻,祂的门徒也想晓得比喻的意思。凡主耶稣口里所出的话,其实都不易明白,因为生命之道本就是奥妙的,主对门徒解释祂的比喻,是因为:
1. 门徒想知道。凡寻求的必寻见,叩门的便替他开门。当我们读经的时候,我们是否用追求的心向主祈求,寻求祂的旨意,求圣灵给我们启示明白祂的话?
2. 真理和恩典对主的儿女是明显的,而向那些在真理以外的人却是隐藏的( 11 ),因为他们无心追求( 12 )。
能够明白比喻的人,就是那些听了神话语而又肯领受者( 20 ),并且必定能结出果子,按所撒的种而加倍收益。凡追求认识真理的人,神必给他们明白,而且在收成方面也有多倍的收获。
比喻的本身作用不大,但其意义却大有功效,使凡真正实行的人,能得真理的好处,有百倍收成。因为凡有的,还要蒙福( 25 ),求主使我们有追求的心,愿意更多明白和实行真道。
祈祷 求主开我心窍,明白的话。
自然的成长(四 26 ~ 34 )
种子撒在地上会自然成长,人也不知其所以然( 27 ),地生五谷也是出于自然( 28 )。主用这比喻告诉我们,神的国在增长上是神的工作,当神的道撒在人心中,那撒种的、耕耘的算不了什么,因为是赐生命的主使它成长。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照常地干活,并仰赖赐生命的神工作,那么生命便会一天一天地成长;而神的国亦因得救的人数天天加增而成长。在福音事工上,神已经部署了一切,只等待合乎祂心意的人去收割。今日禾田处处,举目观看,金黄色的禾穗已经结实累累,正如耶稣说:“庄稼已经熟透了。”但作工的基督徒呀,长穗结粒不必我们费力,难道神留给我们工作的机会也不去把握?快起来进入禾田收割待收的庄稼,因为收成的时候到了!
神的国在增长上,确然让人看见极大的成就,从初期教会到今日已经可见一斑。我们更应相信,宇宙的主宰管理此事,神的国一定比一切更大( 32 ),信徒呀!快醒起,在这末世的时刻起来参与事奉吧。
祈祷 主啊,我愿在福音的事工上,为天国尽上能力。
风暴与平静(四 35 ~ 41 )
有人会问:在人生的船上有主同在,也会遭遇风暴吗?自从罪由一人入了世界、幽暗者掌管这个黑暗的世界后,世界便陷在患难和痛苦之中了(参罗八 21 ~ 22 )。耶稣也曾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约十六 33 )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均活在世界之中,其分别就在于属主的人有在主内的平安,祂在我们经历患难以先已经为我们代求,所以祂并非不眷顾我们。当我们遭遇问题时,不论是扰乱纷争,抑或是平静安稳都应由主来引导,要记得:祂必保护我们如眼中的瞳人,就是连我们的头发也被祂数遍。
门徒在几乎要丧命的风暴中经历了平静。其实在风暴中,主也是在船上,祂并没有置身度外,只是在风暴中主仍能安然睡觉,可见祂内心何等平静,祂的平静不是外在环境所能影响的,而是属天的确据。基督降生的时候,神已经应许把平安赐给祂所喜悦的人。凡神所爱、遵行天父旨意的人,可以得这平安
──马可福音第4章在风暴中的平静,这是发自内心的平静,是外在的环境所不能左右的。
祈祷 求主赐我能力和平安,以致能在这苦难的世界上经历的同在。
──马可福音第4章《新旧约辅读》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马可福音第4章-圣经串珠版注释
马可福音 第4章 注释 4:1-9 撒种的比喻1 「海边」、「上船坐下」:见3:7-9。
2 「比喻」:是当日犹太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导方法(见3:23)。
6 「没有根」、见太13:6-8注。
8 「三十倍 ...... 百倍」:见太13:6-8注。
4:10-12 用比喻的目的
10 见太13:11-15注。
11-12 「叫他们 ...... 赦免」:语出赛6:9-10。耶稣的比喻对无心追寻
神国真理的人(外人,参3:6, 21-22),有着掩蔽及审判的作
用(参太13:11-15注;本章21-25注)。
4:13-20 解明撒种的比喻
13 撒种比喻是明白神国比喻的基础。
14 「道」:神的话,尤指神的道理(参11; 太13:19)。
15-20 神的话能否发出功效,在乎人是否领受与持守。此外,耶稣所
带出的神国信息,虽遭人抗拒和背弃,但仍会被一些人接受,
最终荣耀地实现。
4:21-25 人要留心所听的
见路8:16-18注。
21 「斗」:一种量器。
24 「你们用 ...... 多给你们」:人用什麽态度去领受神国的信息,
就会从神那里得到相应的待遇。
4:26-29 种子长大的比喻
神的国有它本身的潜在活力、生长过程与最终结果。
4:30-32 芥菜种的比喻
神的国开始时虽微不足道(见太13:32注),但终必大大伸展,远超
人间的一切王国。天上飞鸟宿在荫下,可能象徵外邦人的加人。
(参串22)
4:33-34 耶稣用比喻讲道
「照他们 ...... 听的」:耶稣的比喻是就着听众的水平,取材自
他们熟悉的事物;人只要有心寻求真理(参10),便能明白。
4:35-41 平静风和海
39 「斥责风」:见路8:24注。
40 「没有信心」:见太8:26注。
41 「大大的惧怕」:旧约常描写神为宇宙之主,大有能力平静海
浪(诗65:7; 77:16),制止狂风(诗107:29-30; 箴30:4)。
如今耶稣的作为堪可比拟,难免使人惊骇。
思想问题(第4章)
1 这章所提到的比喻都是关於什麽的呢?
读毕本章,你对「神的国」有什麽进一步的认识?
2 在这几个比喻中都提到「听」。
「听」是人的一种反应;人的反应是否影响「神国」的事?
为什麽?
3 在「撒种的比喻」中有四类人,请思想你是属於那一类?
为什麽?
今日教会如何帮助人在真道上坚固长进?
4 「灯」的作用是发光和照明,同样,信徒在听道後不应把道理隐
藏,而是应将福音传扬出去。
你有否将福音真理的「灯」在众人面前高举起来?
5 我们应当如何保守自己爱慕真理的心?
如何继续追求神的话语?
6 种子长大的比喻和芥菜种的比喻说明神国的潜力和扩展。
今天福音已传到世界上大部分地方,神的国仍不断伸展。
面对这些事实,我们应以何种态度去作主工?
7 门徒在暴风中为什麽惧怕?
在你人生的遭遇中,有什麽事令你感到惊惧?
你通常如何解决?
你有否常将主放在你人生的船上,支取 的力量,得享 赐的平
安?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马可福音第4章-启导本圣经注释
|
马可福音
马可福音第四章
4:2 本章所记耶稣讲的比喻,可参看《马太》13章的注解。
4:3 不问环境如何不利,撒种的人已经出去撒种。种子撒下就有希望,收成也必丰硕(4:8)。
4;12 不信的人若不悔改,就是看见听见也不会明白。认识神国奥秘的恩赐为神所赐,不靠个人的地位与才能。比喻可以考验一个人灵性的深度。
4:25 参《马太》13:12及《路加》19:26注。
4:26-29 种子发芽、长穗、结粒都是“出于自然”,不靠人力。神的国只有神的全能可以赐给,人必须等待。4:29引自旧约《约珥书》3:13,“收成”指的是神的审判。世事的终点早已藏在始点中。神的国已在耶稣来到世上开始,人看不见,连门徒也不明白(7:17;8:14-21);但信徒凭信心可以看见神已预备好了美丽的明天。
4:35-41 平静风和海的权柄只有神才有。神能将狂乱的海平静(诗89:9-13);从混沌中创造宇宙的秩序(创1:1);祂拯救义人脱离困苦灾难(诗107:23-32)。耶稣是神子,所以风和海都听祂。
4:37 加利利海是个四面环山的大湖。地中海的冷空气从群山的峡口流入,与湖上的潮热空气相遇,激荡而成突起的大风暴。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马可福音第4章-马唐纳圣经注释
第四章 四·撒种的比喻(四1~20)四1,2 耶稣又在海边教训人。人群拥挤使祂要用船作讲坛,离岸不远。祂再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把关于祂的属灵功课教训人。祂能从自然界看见属灵的真理,我们也可以。
四3,4 这个比喻关于撒种的人、种子和泥土。路旁的土质太硬,种子钻不进去。飞鸟来就吃掉了。
四5,6 土浅石头指一层薄尘土盖着底层的石头。土浅使种子扎根不深。
四7 荆棘地是长满荆棘的树丛,使种子吸收不到营养分和阳光,于是便窒息了。
四8,9 好土既深又肥沃,最合适种子生长。种子结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四10~12 当无人的时候,门徒就问他为何用比喻教训人。祂告诉他们,神国的奥秘只叫有愿意接受的心的人知道。那时新约的奥秘是没有人知道的,惟有藉特别的启示才能认识的真理。神国的奥秘就是:
1·主耶稣乃以色列的王,祂却遭到拒绝。
2·神国确实设立在地上之前要插入一段时期。
3·在这时期里,国度是属灵的。凡认基督是王的,都在国中,即使王暂时离去了。
4·在加插的时期里,神的道种将要撒开,并有不同的收成。有些人确实被改变,其它只是挂名的信徒。自称为基督徒的人在形式上的国度里仍有分,但惟有真的基督徒才能进入真实的国度里。
第11和12节解释为何用比喻来讲说真理。神把祂家里的秘密启示给那些心灵开启、乐意接受和顺服的人;向那些拒绝接受光的人,却特意隐藏起来。他们就是耶稣所指的“外人”。第12节的用词对一般读者来说,似乎有点苛刻且不公平,“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
可是我们得牢记,这些人曾享用很大的权利。神的儿子曾在他们中间教训人,又在他们面前施行很多大能的神迹。他们不仅不承认祂真是弥赛亚,且更拒绝祂。他们唾弃世界的光,故此在祂那些教训的光中,他们也要遭否认。此后,他们要看见祂的神迹,却不晓得属灵的含意;也要听见祂的话,却不了解其中深奥的功课。
听福音的最后机会是真有其事的。人是有可能犯罪远离恩典日子的。人会飘流远离救赎。有些曾经拒绝救主的人,确实是再没有机会悔改得赦免了。他们可以听到福音,但种子落在顽梗的耳和冷淡的心上。我们常说:“有生命就有希望。”但圣经提到一些人,他们虽然生存,却没有悔改的希望(例如来六4~6)。
四13 主耶稣再说撒种的比喻,指门徒若不明白这简单的比喻,又怎能明白其它有关的比喻。
四14 救主没有指出撒种之人是谁。可能是祂自己,或那些代表祂去传道的人。祂说种子就是道。
四15~20 不同的土壤代表各人的心,和他们对道的不同反应,如下:
撒在路旁的(15节)。这人的心刚硬,很顽固,未曾被破碎,定意对救主说“不”。鸟代表撒但,把道夺去。罪人不为信息所动,也不扎心。他漠不关心,全不在乎。
撒在石头地上的(16,17节)。这人对道有表面的反应。或许由于福音的热烈呼吁,一时冲动表示相信基督,但那只是心智上的赞同而已。这人没有把自己真正交托给基督。他欢喜领受道;他若深深的懊悔而领受,情况就不一样了。他看似发展得活泼,及至因为信主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他发现代价不轻,便完全放弃了。他跟着风气,表示自己是基督徒,但逼迫把他的虚假揭露。
撒在荆棘里的(18,19节)。这些人起初也有立志的心。从外表说,他们似乎是真信徒。后来他们被事务、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所缠累,于是失去对属灵事物的兴趣,最后更放弃承认是基督徒。
撒在好地上的(20节)。这些人不计较代价,绝对接受神的道。他们真正重生了,是基督
──马可福音第4章他们的王
──马可福音第4章的忠心子民。世界、肉体或魔鬼都不能动摇他们对祂的信心。
那些好地的听道者中间,也有不同程度的结果。有结实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结实的程度由甚么决定?最能结实的生命,乃是迅速、无条件而喜乐地遵行神的道者。
五·听道者的责任(四21~25)
四21 灯在这里代表主传给祂门徒的真理。真理不可放在斗底下、床底下,却要公开让人看见。量谷的斗代表事务,人若容许事务缠身,它就要偷去我们应献给主事工的时间。床可说是舒适或懒惰,二者都是福音的敌人。
四22 耶稣对众人讲论就用比喻,当中的真理是掩藏的。但神的旨意是要门徒向愿意的心解说隐藏的真理。本节也可指门徒事奉时,要谨记他的事奉有一天要显露出来,看他是否要优先为救主作见证,胜过事务或自我放纵。
四23 耶稣劝诫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可见这些话是严肃的。
四24 救主再次严肃地警告说:“你们所听的要留心。”我若听见神话语的命令却不遵行,便不能传给别人。人若在传道者身上看见真理,传道者的教训便有能力。
我们与别人分享真理,所付出的必加倍归给我们。老师预备课堂,往往比学生获益更多。将来的赏赐,比我们今天微不足道的代价大得多。
四25 我们每次学习从未学过的真理时,让真理在我们生命中成为事实,神就必还要把真理赐给我们。相反,忽视真理便要失去从前所得着的。
六·种子生长的比喻(四26~29)
这比喻只在马可福音找到,最少有两方面的解释。那人可以说明主耶稣在公开传道时把种撒在地上,然后回到天上去。种子开始生长
──马可福音第4章不可思议、不知不觉而不可抵抗地生长。从小开始,一群真信徒长成了。“谷既熟了……收成”便提到天上的谷仓去。
这比喻或许是要鼓励门徒。他们的责任是撒种。他们认识神的道不会徒然返回,要成就祂所要作的,便安然在黑夜睡觉,白日起来。经过一个不为人知而神迹般的过程,超越人的力量与技巧,神的道在人心里作工,给神结果子。人栽种、浇灌,但神叫种子生长。这个解释的难处在第29节。惟有神可操镰刀在收成的时候收割,但比喻中是同一人撒种和用镰刀在谷成熟时收割的。
七·芥菜种的比喻(四30~34)
四30~32 这比喻描述神的国起初像芥菜种一样微小,却生长成树或矮树丛,供飞鸟栖息。神的国从一群小数目的被逼迫者,越发扩展,更被政权接受成为国教。这般生长很惊人,却不是健康的。很多人口里遵从王命,却没有真正悔改。
夏云斯说:
教会饱历风霜,便向前进。开始载誉的时候,悲剧就萌生。基督徒被喂狮子的时候,远胜购得全季歌剧套票,坐贵宾楼观赏的日子,因为前者叫教会更蒙祝福7。
芥菜树丛描述只挂名信奉的基督教界,成为所有假教师栖息之所。今天,神的国外表上正是这样。
四33,34 第33和34节向我们指出教导的重要原则。耶稣照他们所能听的去教训他们,按着他们先前的认识去讲,让他们有足够时间吸收一个功课,才教导另外的功课。祂体察听众的容量,总不勉强教导他们,过于他们所能吸收的(参看约一六12;林前三2;来五12)。有些传道人的方法,教人以为基督曾说:“你喂养我的长颈鹿!”而不是:“你喂养我的羊。”
祂一般的教训都用比喻,但没有人的时候,就把一切的道讲给门徒听。祂把亮光赐予那些恳切渴求的人。
八·风和浪为仆人效力(四35~41)
四35~37 当那天晚上,耶稣与门徒启程渡过加利利海,往东岸去。他们没有作任何事前准备。有别的船和祂同行。忽然起了暴风,波浪险些把船击沉。
四38~41 耶稣睡在船尾上。门徒一时忙乱,要叫醒了他,责祂不顾他们的安全。耶稣醒了,斥责风和浪,那平静是完全的。耶稣便三言两语地责备门徒惊慌而不信。他们被神迹吓得目瞪口呆,虽然知道耶稣是谁,但被这位掌管自然界者的能力再次吸引着。
这事显出主耶稣的人性与神性。祂睡在船尾显出人性;祂说话使海平静是祂的神性。
先前的神迹显出祂胜过疾病和魔鬼的能力,这里则显出祂掌管自然界的大能。
最后,这事鼓励我们在一切人生的风暴中都要倚靠耶稣,因为只要祂在船上,船永不会沉。
你是枕着枕头睡的主,
你是平静怒海的主,
风打浪袭又如何?
在船上有你同在就够。
~贾艾梅
──马可福音第4章《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马可福音第4章-21世纪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第四章 四.撒种的比喻(四 1 ~ 20 )四 1 , 2 耶稣 又在海边教训人 。人群拥挤使祂要用 船 作讲坛,离岸不远。祂再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把关于祂的属灵功课 教训人 。祂能从自然界看见属灵的真理,我们也可以。
四 3 , 4 这个比喻关于 撒种的 人、 种子 和泥土。路旁的土质太硬,种子钻不进去。 飞鸟来 就吃掉了。
四 5 , 6 土浅石头 指一层薄尘土盖底层的石头。土浅使种子扎根不深。
四 7 荆棘地是长满荆棘的树丛,使种子吸收不到营养分和阳光,于是便窒息了。
四 8 , 9 好土 既深又肥沃,最合适种子生长。种子结实 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四 10 ~ 12 当 无人的时候 ,门徒就 问他 为何用比喻教训人。祂告诉他们, 神国的奥秘只叫 有愿意接受的 心 的人 知道 。那时新约的奥秘是没有人知道的,惟有藉特别的启示才能认识的真理。 神国的奥秘 就是:
1 .主耶稣乃以色列的王,祂却遭到拒绝。
2 .神国确实设立在地上之前要插入一段时期。
3 .在这时期里,国度是属灵的。凡认基督是王的,都在国中,即使王暂时离去了。
4 .在加插的时期里,神的道种将要撒开,并有不同的收成。有些人确实被改变,其他只是挂名的信徒。自称为基督徒的人在形式上的国度里仍有分,但惟有真的基督徒才能进入真实的国度里。
第 11 和 12 节解释为何用比喻来讲说真理。神把祂家里的秘密启示给那些心灵开启、乐意接受和顺服的人;向那些拒绝接受光的人,却特意隐藏起来。他们就是耶稣所指的“ 外人 ”。第 12 节的用词对一般读者来说,似乎有点苛刻且不公平,“ 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 ”
可是我们得牢记,这些人曾享用很大的权利。神的儿子曾在他们中间教训人,又在他们面前施行很多大能的神迹。他们不仅不承认祂真是弥赛亚,且更拒绝祂。他们唾弃世界的光,故此在祂那些教训的光中,他们也要遭否认。此后,他们要看见祂的神迹,却不晓得属灵的含意;也要听见祂的话,却不了解其中深奥的功课。
听福音的最后机会是真有其事的。人是有可能犯罪远离恩典日子的。人会飘流远离救赎。有些曾经拒绝救主的人,确实是再没有机会悔改得赦免了。他们可以听到福音,但种子落在顽梗的耳和冷淡的心上。我们常说:“有生命就有希望。”但圣经提到一些人,他们虽然生存,却没有悔改的希望(例如来六 4 ~ 6 )。
四 13 主耶稣再说撒种的比喻,指门徒若不 明白 这简单的 比喻 ,又怎能明白其他有关的比喻。
四 14 救主没有指出 撒种之人 是谁。可能是祂自己,或那些代表祂去传道的人。祂说种子就是 道 。
四 15 ~ 20 不同的土壤代表各人的心,和他们对道的不同反应,如下:
撒在 路旁的 ( 15 节)。这人的心刚硬,很顽固,未曾被破碎,定意对救主说“不”。鸟代表 撒但 ,把道夺去。罪人不为信息所动,也不扎心。他漠不关心,全不在乎。
撒在 石头地上 的( 16 , 17 节)。这人对 道 有表面的反应。或许由于福音的热烈呼吁,一时冲动表示相信基督,但那只是心智上的赞同而已。这人没有把自己真正交托给基督。他 欢喜 领受道;他若深深的懊悔而领受,情况就不一样了。他看似发展得活泼,及至因为信主 遭了患难 ,或是 受了逼迫 ,他发现代价不轻,便完全放弃了。他跟风气,表示自己是基督徒,但逼迫把他的虚假揭露。
撒在 荆棘里 的( 18 , 19 节)。这些人起初也有立志的心。从外表说,他们似乎是真信徒。后来他们被事务、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所缠累,于是失去对属灵事物的兴趣,最后更放弃承认是基督徒。
撒在 好地上 的( 20 节)。这些人不计较代价,绝对接受神的道。他们真正重生了,是基督
──马可福音第4章他们的王
──马可福音第4章的忠心子民。世界、肉体或魔鬼都不能动摇他们对祂的信心。
那些好地的听道者中间,也有不同程度的结果。 有 结实 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结实的程度由什么决定?最能结实的生命,乃是迅速、无条件而喜乐地遵行神的道者。
五.听道者的责任(四 21 ~ 25 )
四 21 灯 在这里代表主传给祂门徒的真理。真理不可放在 斗底下 、 床底下 ,却要公开让人看见。量谷的斗代表事务,人若容许事务缠身,它就要偷去我们应献给主事工的时间。床可说是舒适或懒惰,二者都是福音的敌人。
四 22 耶稣对众人讲论就用比喻,当中的真理是 掩藏的 。但神的旨意是要门徒向愿意的心解说隐藏的真理。本节也可指门徒事奉时,要谨记他的事奉有一天要显露出来,看他是否要优先为救主作见证,胜过事务或自我放纵。
四 23 耶稣劝诫说:“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可见这些话是严肃的。
四 24 救主再次严肃地警告说:“ 你们所听的要留心 。”我若听见神话语的命令却不遵行,便不能传给别人。人若在传道者身上看见真理,传道者的教训便有能力。
我们与别人分享真理,所付出的必加倍归给我们。老师预备课堂,往往比学生获益更多。将来的赏赐,比我们今天微不足道的代价大得多。
四 25 我们每次学习从未学过的真理时,让真理在我们生命中成为事实,神就必还要把真理赐给我们。相反,忽视真理便要失去从前所得的。
六.种子生长的比喻(四 26 ~ 29 )
这比喻只在马可福音找到,最少有两方面的解释。那 人 可以说明主耶稣在公开传道时把 种 撒在地上,然后回到天上去。种子开始生长
──马可福音第4章不可思议、不知不觉而不可抵抗地生长。从小开始,一群真信徒长成了。“ 谷既熟了……收成 ”便提到天上的谷仓去。
这比喻或许是要鼓励门徒。他们的责任是撒种。他们认识神的道不会徒然返回,要成就祂所要作的,便安然在 黑夜睡觉,白日起来 。经过一个不为人知而神迹般的过程,超越人的力量与技巧,神的道在人心里作工,给神结果子。人栽种、浇灌,但神叫种子生长。这个解释的难处在第 29 节。惟有神可操镰刀在收成的时候收割,但比喻中是同一人撒种和 用镰刀 在谷成熟时收割的。
七.芥菜种的比喻(四 30 ~ 34 )
四 30 ~ 32 这比喻描述神的国起初像 芥菜种 一样微小,却生长成树或矮树丛,供飞鸟栖息。神的国从一群小数目的被逼迫者,越发扩展,更被政权接受成为国教。这般生长很惊人,却不是健康的。很多人口里遵从王命,却没有真正悔改。
夏云斯说:
教会饱历风霜,便向前进。开始载誉的时候,悲剧就萌生。基督徒被喂狮子的时候,远胜购得全季歌剧套票,坐贵宾楼观赏的日子,因为前者叫教会更蒙祝福 7 。
芥菜树丛描述只挂名信奉的基督教界,成为所有假教师栖息之所。今天,神的国外表上正是这样。
四 33 , 34 第 33 和 34 节向我们指出教导的重要原则。耶稣照他们所能听的去教训他们,按他们先前的认识去讲,让他们有足够时间吸收一个功课,才教导另外的功课。祂体察听众的容量,总不勉强教导他们,过于他们所能吸收的(参看约一六 12 ;林前三 2 ;来五 12 )。有些传道人的方法,教人以为基督曾说:“你喂养我的长颈鹿!”而不是:“你喂养我的羊。”
祂一般的教训都用比喻,但没有人的时候,就把一切的道讲给门徒听。祂把亮光赐予那些恳切渴求的人。
八.风和浪为仆人效力(四 35 ~ 41 )
四 35 ~ 37 当那天晚上,耶稣与门徒启程渡过加利利海,往东岸去。他们没有作任何事前准备。有别的船和祂同行。忽然起了暴风,波浪险些把船击沉。
四 38 ~ 41 耶稣睡在船尾上。门徒一时忙乱,要叫醒了他,责祂不顾他们的安全。耶稣醒了,斥责风和浪,那平静是完全的。耶稣便三言两语地责备门徒惊慌而不信。他们被神迹吓得目瞪口呆,虽然知道耶稣是谁,但被这位掌管自然界者的能力再次吸引。
这事显出主耶稣的人性与神性。祂睡在船尾显出人性;祂说话使海平静是祂的神性。
先前的神迹显出祂胜过疾病和魔鬼的能力,这里则显出祂掌管自然界的大能。
最后,这事鼓励我们在一切人生的风暴中都要倚靠耶稣,因为只要祂在船上,船永不会沉。
你是枕枕头睡的主,
你是平静怒海的主,
风打浪袭又如何?
在船上有你同在就够。
~贾艾梅
──马可福音第4章《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马可福音第4章-丰盛的生命研读版注释
马可福音简介 4:2比喻:耶
稣经常借用比喻教导真理。这些比喻都是一些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简单故事,既将神国的真理向那
些心田预备妥当的人显明,又将真理向那些未曾预备妥当的人隐藏(比
较赛6:9~10;参太13:3注)。
4:3
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耶
稣借这个比喻指出世人对福音的领受状况。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以下三点信息:
1. 信
仰的转变和传福音的果效取决于人们对神话语的反应(14节;比
较约15:1~10)。
2. 世
人对福音的反应各有不同。有些人虽听到福音却不明白(15节);
另外一些人虽然立刻接受救恩,但很快却又跌倒(16~19节);
还有一些人既接受救恩,又持守到底,并且还能够不同程度地结出果实(20节)。
3. 撒
但、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别样的私欲都是神真道的敌人(15,19节)。
4:15
15~17 把撒在他
心里的道夺了去:基
督在这里谈论的是那种不彻底的信仰转变。这种人曾经寻求罪的赦免,但没有真正从圣灵重生(参“重生”一文)。
他们并没有真正得到救恩和新生命,也没有真正地进入肢体的相交关系当中。他们即使成了教
会成员,也没有将自己真正交托给基督和从世界中完全分别出来。
信
仰搁浅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
会帮助慕道者时操之过急,未能正确讲解福音的含义和要求。
2. 教
会无力败坏慕道者身上邪灵的辖制(16:15~17;太10:1,8;12:22~29)。
3. 慕
道者只是用头脑接受基督,并没有用心灵来信靠他(心灵指灵魂深
处,全人的本质,比较徒2:37;林后4:6)。
4. 慕
道者未能真心悔改或者脱离罪(比较太3:2;徒8:18~23)。
5. 慕
道者只愿意将基督当做救主而非生命的主(太13:20~21)。
6. 慕
道者仅将信仰建立在人循循善诱的智慧话语上,而非圣灵和神能力的明证上(林前2:4~5)。
4:25
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耶
稣在这里陈明了一条天国的原则:信徒必须不断追求神的真理和恩典,否则连他们有的也会失
去。许多人对于自己灵命的长进或倒退浑然不觉。但是,基督徒的灵命不进则退却是一个不可否
认、也无法改变的事实(彼后3:17~18)。
当一个人的灵命不断滑落时,就表明他最终离弃正道的危险已经为时不远了(来3:12~15;4:11;6:11~12;10:23~39;12:15;参“个人背道”一文)。
4:31
芥菜种:参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马可福音第4章-每日研经丛书注释
马可福音第四章 用比喻的教训(四 1 , 2 )在这段经文中,耶稣教训人的方法又作了一个新的转变,祂不再在会堂里教训人;而要跑到湖边去。从前在会堂的教训是用正统的释经方法;而现在为要适应环境,必须采用新的方法了。
耶稣准备用新的教导方法,在空旷地方向普通的平民说教,传统式的会堂解经方法在那时是很难吸引会众的。犹记得约翰 斯理( John Wesley )多年来仍保持自己是圣公会的一位忠实信徒,当时他的一位同工威特菲特( George Whitefield )在英国的布里斯托向矿工们讲道;在一次空旷地方的讲道聚会中,竟有两万多人来听;归主的亦数以百计。当时威特菲特希望 斯理也能到来传道,初时斯理回答说:‘我倒喜欢宽敞的房子柔软的椅枕和美丽的讲道台。’斯理认为在空旷地方讲道是一件困难的事。他自己曾说:‘我当初的感觉真是很奇异的,因为我生平的讲道经验都是习惯有条不紊的,也讲究场面的;我常以为只有在礼拜堂讲道,才可以拯救人的灵魂。’但后来,他见证了一件事,就是在空旷地方讲道收效极大,于是他说:‘事实摆在眼前,不容你不相信了。’
当耶稣转移在旷野讲道时,正统的犹太人领袖也认为是玩花巧和投合时尚的;但耶稣是个识时务者,祂晓得运用极贴切的新方法和带 冒险的精神去应付新环境,倘若教会能步随耶稣这种精神,实在是一件好事啊!
现在耶稣所用的新方法,就是用 比喻 去教训人了, 比喻 就是‘ 把一些事物,放在另一些事物的旁边;叫它们能互相比较 ,而使人明白事理。比喻是一个 地上人所共知的故事,讲出天上的美妙真理 ’
──马可福音第4章以地上的事物,和天上属上帝的真理比较。为什么耶稣要用这个方法?为什么耶稣讲比喻会如此的纯熟,被人尊为一位‘比喻大师’?
(一)首要的原因就是耶稣希望用比喻的方法刺激 众听道的兴趣。当时的众并不像会堂的崇拜,他们在空旷地方随处逛荡,时来时去,若讲道的内容不能吸引 他们的兴趣,他们很容易分散注意力而离开的。薛特耐爵士( Sir Philip Sidney )讲出一个诗人的秘密:“作一个好诗人必须有一个很动听的故事,叫孩童们在玩耍中也能停下来;叫扫烟囱的人也停下来,侧耳而听你的故事。”故事是提起听众兴趣的最好方法,耶稣是清楚知道这点的。
(二)耶稣所用的比喻方法,其实也是犹太人拉比老师们所惯用的,听众并不会觉得陌生的。在旧约中也见到描写比喻的地方,其中最耳熟能详的,便是拿单知道大 用毒辣的手段,剪除乌利亚,娶他的妻子拔示巴时,讲出一只小母羊的比喻(撒下十二 1-7 )。拉比时常用比喻去教训人的。有一位诲人不倦的拉比,名叫梅尔( Rabbi Meir ),他的一生中,三分一的讲解是关于律法的判断;三分一的教训是关于释经;另外的三分一是用比喻去教训人。
我们在这里引述两个拉比所讲的比喻。第一个是拉此犹大,号称‘王子’( Rabbi Judah the Prince )有一次他和罗马皇帝安多尼努( Antoninus,
A.D. 190 )谈道时,皇帝问他:“人死后,灵和身体都分开了,而不能够再犯罪,若果在另一个世界仍有惩罚的话,灵与体对人生前所犯的罪恶,互不承认,那么怎办才好呢?”拉此于是用比喻回答说:
‘从前有一个皇帝,拥有一座很美丽的花园,种植许多果树;并雇用两个看更,一个是瞎眼的;另一个是跛脚的。有一天,那个跛的对那个盲的说:“我看见园中的美丽果子,你背我走路,我替你摘果子一齐吃。”于是他们把园中的果子吃了许多。当皇帝回来,看见树上少了许多果子,便问他们的根由,盲的一个说:“我看不见东西,当然不是我偷摘。”跛的一个说:“我又怎能走去摘果子呢!”但皇帝是很聪明的;他叫那个盲的背起那个跛的走前来,如此便重重惩罚他们。上帝也是同样可以把灵放在体里,审问他们以前所做的罪行,而重重的惩罚人的。’
另外还有一个比喻,当时有一位拉比( Rabbi Chiyya ),他的儿子( Abin )在廿八岁时死了,另一位着名拉比( Rabbi Zeia )在丧礼中替他讲道,是以比喻体裁讲出来的:
‘从前有一个皇帝,拥有一个葡萄园,雇用许多劳工,而其中的一个是非常能干的。皇帝时常走入园内和他交谈散步。在日落时,每人都获取一天的工资。别的工人心中极为不满:“我们如此辛劳才得一天的工资,那个人只做了两小时便得一天的工资。”那时皇帝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如此愤恨!你们都知道他只做了两小时的工作,但他这两小时的劳力比你们整天的劳苦工作所产生的效果更大。”同样这位离世的年青人,在这廿八年来所学习的,比别的人用一百年的时间去学习的事物还要多。所以他已经完满的做完人生的工作,比别的人提早到乐园去和上帝相会;他并不会因早去而失了他的报酬的。’
所以耶稣用比喻教训人时,当时的犹太人是熟识和明白这个教训方法的。
(三)耶稣用比喻讲道,可以把抽象的观念变为具体的。人对抽象的观念是不容易明白的。许多人要看见图画的解释才会明白事理的。单解释 美丽 ,我们花了许多唇舌去讲解,别人也未必明白,但我们若指 一个人,而说他是美丽的话,人看见他时即会内心领会了。单讲‘美 善’也是摸不 边际的,若果我们指出一件实事,而说它的美善,别人就会立即明白了。一个字必须成为具体的,才能把它的真正意义发挥出来;一个思想必须藉一个人才能表达出来。当新约圣经谈及信心时,用亚伯拉罕的引喻才能具体的表达出来。这就是把一个抽象的意思放在一个人的生活里,人然后可以明白的。耶稣是一个聪明的教师,祂当然知道若向普通人讲抽象的思想则形同一大堆废话!所以祂必须要把这些抽象的概念,放进比喻里面;用日常生活的行动表达出祂的思想;把‘它们’变成了人的生活,使人看见而体会出来。
(四)最后,比喻的好处是督促人为自己而思考。我们断不可以替别人思想的,人必须为自己去推测理解,而后发现真理。教导孩童最坏的一个习惯就是替他们做功课;帮助他们计数、作文,解答疑难,写拉丁散文,通通都是错误的方法。真正的帮助是要他们学会自助的秘诀。这就是耶稣教人的目的了。当人能自己找出真理时,这个真理会给人加倍的印象。耶稣不想代替人去思想,而是要人自己去思想;祂不想人把思想的机能变懒了;而是要人勤敏的去思索。祂不想取代别人的责任感;而是要人肩负作一个有责任的人。这就是用比喻教人的最好方法,迫使人听而恩,思则敏,作一个有思想的人。当人从自己的思想去发现真理时,这个真理永远是属于他的。
从地上到天上(四 3-9 )
我们留待马可自己给这个比喻作详细解释,现在我们所研究的是一个比喻的样本,看耶稣怎样用比喻,实践在日常行动之中而教训人。当时的背景是在湖边;耶稣坐在一艘小艇上,离开湖边不远之处,湖岸倾斜度极微地伸向浅水的地方,就是 众站立听道的地点,好像形成一个古时的半边剧场的模样。当时耶稣在船上讲道,祂也能举目隐约见到山头上有农人忙播种的。祂对众说:‘望向那边,农人不是在撒种吗!’这就是讲比喻精巧之处了。
(一)耶稣立刻把现场所见到的事物,显示将来指望的东西;把现场发生的事情,引至属天的思想。开始的时候,把人人都看见的,逐步带他们看那眼见不到的精义,把人人都知道的作踏脚石,思想他们从来未曾想过的念头。这都是耶稣教训人的精警地方。祂从来没有把深奥的事物去教训人,叫人觉得惊奇;祂的方法总是由浅入深的,开始的事物是连小孩子也会听得懂的。
(二)耶稣这样的做法,真的把地上和天上的事情紧密的连接起来。耶稣从来不会说:‘地上是一个沉闷的沙漠’。耶稣深信在日常每一件显浅的普通事物和人的生活当中,都可以见到上帝。汤朴威廉( William Temple )曾说:‘耶稣教人是用简单的条理和正常的自然界事物,日出,下雨和植物的生长可以帮助人看见上帝的作为。’许久之前,保罗也说过,上帝在那些看见的事物中,把那看不见的上帝启示出来(罗一 20 )。耶稣认为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失落和罪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活的上帝所穿的衣裳。列恩爵士( Sir Christopher Wren ),死后是埋葬在圣保罗大教堂之内的,而他也是该大礼拜堂的伟大设计建筑家。在他的墓碑上用拉丁文写上一句话:‘举目周围观看,便看见杞念他的事物了!’同样耶稣也说:‘举目周围观看,便看见上帝本身了。’只要我们肯正确的去看,在普通日常生活当中,实在有无数的象征记号,引导人见到上帝的。
(三)比喻的重要质素就是它的自发性,往往是随口而出,并未经推敲而讲出来的。耶稣举目而望,看看四周有些什么和 众相关的接触点,比方有人正在播种,于是这就成了祂的题材了。比喻不是经过静坐思考而写出来的故事;它们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加工整理和修饰过的。它的伟大地方,就是耶稣就地取材,出口成文,而把真理讲出来,成为举世不朽的精简故事,它们都是现成的,即景的而且许多时是和人辩论至高潮时而讲出来的。
加道斯( C. J. Cadoux )曾说:‘比喻是艺术的结晶,是从日常的服务和争执中产生出来……所以比喻并不是经常出现的,它需要很有艺术成就的人,才可以讲得出来;而这艺术是从艰苦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在下列三个圣经中的特别场合中,都是面对生命可能发生危险,而用比喻讲出他们的心声。约坦以树为喻责示剑人,随即逃亡(士九 8-15 );拿单以母羊为喻责大 的过错(撒下十二 1-7 );耶稣以凶恶的葡萄园工人为喻,指出他们行将杀害自己……这些比喻的特别用途都是争论时的武器,不是像诗人写十四行诗,充满 诗情画意的,这些都是在剧烈的争论中,在临时的遭遇环境中,触景而发出来的心声。从最高的评价来说,它展 示出诗人的敏锐情感,能尖锐的深入体会, 道而突发的精力,不理生命安危,鼓起最大的勇气,不顾一切后果,而讲出来的。’
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耶稣当时所讲的比喻,是随口而出,那么听众的感受自然深深的印在心里,受祂的诚恳真挚的情感所感动,比平时一句普通说话,加深印象至一百倍之多呢!
(四)最后我们必须提醒一句话,就是这些即景和现成讲出来的比喻,目的不是让人去细读,而是让人去 听 的;我们不必坐下来逐句去解释它的含义。既是耶稣随口而出的话,我们就应记取它当时的中心思想,当时的第一个印象和反应。换言之,比喻不是寓言;所以 不能以寓言式的方法去学习 耶稣的比喻。在一个寓言当中,每一部份都可以分析它的内蕴含义和意境的。好像“天路历程”和‘天使皇后’都是寓言的体裁;从这些内容当中,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重要的意义相连的。读寓言时,可以细心研究和考查内容;但读比喻则不可,我们是用耳去听而不是用口去细读出来,而且,听一次之后,抓住它的中心意思就够了。所以学习耶稣的比喻时,不需详细主意解它的环境,而是把握从比喻中‘跳’出来,快如闪电般的中心思想。若果把一个比喻逐句或逐字的去穷究它的意思,便是曲解了比喻,最好的方法就是我们时刻都要记 :‘当 人首次读这个故事时,它给人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
天国的秘密(四 10-12 )
这是新约福音书中最难明白的一段经文。英文圣经钦定本( A. V. )把它翻译成‘上帝国的神秘。’。神秘
──马可福音第4章( Mystery )这个希腊字是有它的专门用意的;它并不是指曲折离奇,像我们以为玄秘的事物。它的意思就是在‘外行’的人来看,是很难了解的;但在‘内行’的人来说,则显浅易明。
原来在新约时代的邪神崇拜社会里,有许多宗教都是称“神秘的宗教”的。这些宗教自称具有带领人与诸神交往的经验,而除去一切人生与死的恐惧,所有这类的宗教内容都会加插受苦的话剧,描写诸神受苦,死亡和复活的经过。
其中最流行的一个,便是‘伊西斯’的神秘信仰
──马可福音第4章 Mystery of Isis 。照它们的传说,阿西利斯( Osiris )是一位聪明善良的皇帝,但有一个毒辣的兄弟名叫西芙( Seth )。西芙与七十二位谋士串同杀害他的哥哥,于是发出请柬邀他来赴一个宴会;特别做了一副棺木,把他锁起,便抛进尼罗河里。伊西斯是王的贤妻,她出尽法宝,最后找到丈夫的棺木,并带回家里举哀。但西芙又静静地把哥哥的尸体盗去,割开十四块,分散掉在埃及各地。伊西斯亦不畏艰苦,运用她的魔力,四出搜索,最后也全部找到了,并且使他复活过来;从那时开始,这位皇帝使成了一个永不朽的神,掌管一切生死的命运了。
通常参加这些神秘宗教的人必须经过洁净,禁食和刻苦的修炼,学习故事的内涵意义。然后参与整个话剧的重演,用戏剧化的过程,表达出痛苦,复活和胜利。当中加插的音乐、焚香和灯火,增加整个气氛的情绪化,而参加入教的人,都感觉得自己就是剧中的一员,一同受苦,一同复活和最后一同得到胜利,这就是一种出死入生,与永恒不朽的神交往的经验。那些没有经过讲解而参观的人,看了这些话剧根本不知所谓,但存心入教的人,则知道它的一切细节,看了之后,便感到十分有意义的。
这就是希腊文‘神秘’一字的解释了
──马可福音第4章 musterion 。新约中所用的‘天国的神秘’,并不是指它的奥秘、玄惑、虚渺或使人迷惑的事;它的简单意思就是,人若不专心听耶稣的话,就不会明白;但诚心认耶稣是主,听之后便会明白,晓得上帝的国所指是什么。
最困难的一段就是接 下面的描写了。从字面来看,好像是说耶稣用比喻教训人,存心把真理蒙蔽,使普通的男女听众,不能领会它的真正意思。这个见解一定是不合理的,虽然这句话本身可以作别的解释,因为耶稣用比喻教训人,目的是叫人明白真理,希望浅入深出,看见真理而立刻 认得出来。
那么这段经文为什么会加插在这里,而使我们如此费解呢!原来它是从以赛亚书六章九、十节引录出来的。这段经文从开始的时候一直到了耶稣的时代,经过二百多年经常使人难以清楚了解。它的希伯来原文是这样写的(根据奥斯达理的翻译 W. O. E. Oesterley ):
‘他并且说,去,对这些人说:“人虽继续听下去,但却不明白:继续看下去,但却看不出什么。”这样你使这些人的心肥肿了,使他们的耳沉重了,眼睛也蒙蔽了;叫他有眼睛而看不见,有耳而不闻,有心而不能明白,到了最后也不能得到医治。’
这段经文的表面意思,似乎是上帝叫以赛亚去传道,存心使人看不见上帝的真理。
在主前第三世纪,希伯来文圣经被翻译成希腊文版本,称为‘七十士译本’
──马可福音第4章 Septuagaint ,当时说希腊语的人很多,这版本流存甚广,使成了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一本书了。翻译的人看了这段经文之后,也觉得非常费解,而他们的版本是这样写的:
‘他并且说,去和这些人说:“你们真的要听,但不会明白;你们真的要看,但却看不明白。”因为这些人的心迟钝了,耳朵重了,眼睛关闭了,所以他们设法子去看,去听和去明白,而致不能悔改,最后我也不能医治他们了。’
希腊文版本所说的,不是上帝存心叫他们心里呆滞而不能明白;它强调他们自己把心眼堵塞而不愿意去明白真理,因此两个译法的差异是很大的。真的,人很难把一句话,完完全全一点错误也没有的,写出来或翻译出来,我们知道当以赛亚讲这句话时,他是半带讽刺,半带失望,而以一个最大的爱心道出上帝的心声,他想讲的就是:‘上帝差遣我把真理带到人 中间去;我把美善的信息带给他们,但他们却不听,我好像奉命关闭他们的心眼;有时我好像是对砖墙讲道。这样,人有时会说,上帝真的蒙蔽了他们的心啊!’
现在我们再看耶稣的比喻;祂希望用霎时的亮光,揭开他们的心窍,把上帝的真理光照他们。可是很多人还未能立即领会。祂看见仍有许多人存 自己的偏见,被自己的妄想蒙蔽了心眼;或者根本懒得去思索。耶稣于是转向门徒说:‘你们还记得从前以赛亚先知也说过这一句话吗!他当时不是向众说,他带上帝的信息来,但人们的心竟然如此的沉重,而不能听得明白,而你们以为上帝真的把他们的心关闭,而不是存心开启他们的心吗!今天我的感受也是一样的啊!’当耶稣向门徒讲出这句话时,祂并不是存愤怒的心,也不是受到任何外界的刺激式困扰。当时祂不能把爱心传出去,因而感到苦闷;自己用了这浅显的比喻教训,竟然有人会瞎了眼睛而 看不出来,这是当爱心受到委屈时,而发出的感叹。
当我们明白耶稣,当时不是以愤怒的心情去说这句话,而是感叹,出自爱心的教训,别人不能接受。那么,解释这段经文就容易了。这并不是说上帝存心要人蒙蔽心眼,或把祂的真理在人面前隐闭起来;而是人本身的心思迟钝。就算上帝出尽方法去挖开他们的心,也是无济于事的!
收成必会来临(四 13-20 )
这个比喻的每一细节都是一幅现实生活的写照,所以他们听道后自然觉得有一种真实感。这里描写四种土地。
(一)首先是硬实的泥土。当时的人有两种撒布种子的方法。巴勒斯坦的田野是分行排列种植的;每行之间有一条长草的行人路,这些行人路久经脚步践踏而变成硬土。用手撒布种子的人,很容易把种子撒在这些硬土上面的,这些种子根本没有生长的机会。
第二种撒布种子的方法是把一袋种子放在骡背上;然后把袋角上刺一个小孔,当骡子走动时,种子随而撒在地上;用这个方法撒种,自然有许多种子掉在路旁;飞鸟随即把它们啄吃了。
有些人对基督教的真理完全找不到门径去领会。通常都是因为听的时候没有兴趣;既然没有兴趣,自然也不知道决意相信的重要了;基督教对他们不能起什么作用,并不是他们采取敌视的态度,而是他们漠不关心,提不起兴趣去听。他们认为这些真理对他们是不相干的,而他们亦满足目前的情况。事实上当人过 很写意的生活时,这种想法也许是对的;但当有时面临困境,而事实上人必会遭遇到的,那时他必需有一种外来的力量,不能单靠自己的力量去应付的。当他醒觉而去找真理时,恐怕已经太迟而酿成一个悲剧了。
(二)有些撒在石质的土地上。这不是堆满石头的泥土;而是石灰石上的一片薄土。加利利境内的土地常常看见这样的岩土的。从岩石上长出植物来,这是指种子在浅土里生长;因为缺乏养料和水份的缘故,当太阳晒热的时候,很快便枯干了。
人往往做事的时候,开始时觉得很容易,但坚持忍耐到底是十分艰难的。有一个着名的布道家说过:‘用百分之五的力量便可以使人归主;但必须用百分之九十五的力量才能使他们慢慢生长,在教会里,成为一个成熟的基督徒。’许多人都肯在开始时做基督徒,但慢慢地便在路边跌倒而失落了。
使人跌倒的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是未能把事情想通和想透;在开始时,不能深深地体会信仰的意义和代价?第二是他们只受基督教的外表所吸引,永远停留在表层的上面,没有根深柢固的站稳。基督教是必须把整个人完全占据 ,否则便没有意义了。人必须完全把自己交托在主的手中,才会得到安全的:
‘在太阳之下,能否找到一件东西;
让我的心和你共同分享向上挣扎;
我愿弃绝一切,让你完全的统治我;
在我一切行动当中,愿你带领和作主。’
(三)有些是荆棘的地土,由于农夫的疏懒,割杂草时没有连根拔除;有时人用火烧掉地面上的杂草,但地下的根仍然留下生长的。这些杂草的蕃殖力很强,迅速又长出来,而把麦苗挤住。
人通常都很容易受其他有兴趣的事物所吸引,而对基督忽视,正如一个诗人说过,人的心很容易被日常生活的顾虑,如同泥麈,闭塞了自己的心,于是‘我们忘记了上帝,人的善忘是因为自己的疏忽,而不是必须的。’当生活越复杂时,我们就必须越发注意什么才是首选应做的事,我们必须把基督高举,放祂在我们生活中的首位。
(四)最后是好的土壤,是洁净的、深厚的,而种子亦得到滋润而生长。
倘若我们真的想得到基督教的信息,我们听了这个比喻后必须实践三件事。(甲)我们必须要 听 ,否则也无济于事的。我们常爱讲话,而不肯去‘听’,我们爱和别人辩论,而不肯主‘听’从真理;忙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不去‘听’取基督的意见;生活忙过不停,而没有时间安静下来。
(乙)我们必须 接受 真理。当我们听闻基督的信息时,必须把它存在心里。人的心是一副奇异而又十分危险的机器,我们的身体是依从一个奇妙的设计而造成的;当人看见怪异的东西,眼睛自然会闭起来;这是与生俱来的反应机能作用。当人的心听闻外界传来自己不想去听的事物时,也自然会关闭起来。有些时候,真理教导人向善时,是会刺痛人的;但良药苦口,为了健康的缘故我们有时必须服下。所以人顽固的把自己的心关闭起来,不想接受真理,这简直是走向一条自取灭亡的路。
(丙)我们必须把所听闻的, 付诸实行 。比喻告诉我们撒的种会生长三十倍,六十倍和一百倍。加利利的肥沃土壤是拜火山泥土之赐,所以种植的收成率很大。基督徒必须走到人的面前,以行动见证给别人看。每一个基督徒最后的挑战,不是推测将来,而是把握现在,用行动实践自己的信仰。
‘当我们趁 空闲坐下来,再学习’这个比喻时,以上所讲的就是整个比喻的要义了。而事实上当听众第一次听这个比喻时,很难在一刹那间,完全听得懂一切的含义的。那么他们第一个观感,除了看见整个加利利湖之外,会是什么呢?有些种子一定会在未完满生长前已经失落了,但在至终的时候,收成的日子必会来临的。这是一个安慰失望者的比喻。许多时候,人费了不少心思和精力也见不到结果的;这是白费心机吗?当耶稣被迫离开会堂,受人猜疑的时候,许多跟从的门徒,都失望走开了。从许多地方来 看,耶稣的信息似乎是失败的;而他们甚至气馁和愁闷,但这个比喻清楚的告诉他们;并且也告诉我们:“忍耐吧!继续工作下去,把种子撒在泥土里;让上帝亲手去料理;那收成的时刻必会来临的。”
光必须让人看见(四 21 )
第廿一至廿五节的经文是非常有趣的;由此可以看见福音书作者曾经面对过的问题。这里一共有四句耶稣所讲的话。第廿一节的主题是‘灯’;第廿二节是显露隐秘的事物;第廿四节是‘我们施与什么给人,就会得 什么’;第廿五节是‘凡有的,便会得更多的。’马可把这四句话记在一段之中,但马太则把它们分散而记载
──马可福音第4章第廿一节放在马 太五章十五节;第廿二节放在马太十章廿六节;第廿四节放在马太七章二节;第廿五节放在马太十三章十二节和马太廿五章廿四节。这几句话是没有连带关系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它们逐一查考。
为什么马可把这四句话凑聚一起而记载出来;而马太则分散呢?理由就是耶稣讲话经常给人很深刻和鲜明的印象。这些话放在门徒的心里,能够永远铭刻难忘;况且这些话曾经多次在不同的场面中由耶稣亲口讲出来。门徒能够记得话的内容,但却记不起耶稣是在那一次,或在那一个地方讲。我们姑且把这些耶稣分散的‘讲话’名之为‘孤儿’,意即它们的出处忘记了,犹如失去了父母一样。现在我们可以逐一研究它们的内容。
第一句说话是人拿灯来,不放在斗底下,这就是说,人不可用一个碗把灯掩盖 ;也不可以把灯放在床底下。灯的用途是照亮东西的,应放在众人看见的地方。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学会两件事。
(一) 真理是要让人看见 ;而不应收藏起来。许多时候;当人讲出真理的说话,便会招致危险的,对自己引来迫害和麻烦。但一位真实的基督徒,或者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必须站在真理的一边,面对一切的冲击而无所畏惧的。
当马丁路德决定了揭露当时罗马天主教的腐败,他首先攻击购买 赎罪券 的错误制度。当时信徒以为在犯罪后,可以用金钱向教士们买赎罪券,希望自己的罪获得饶恕。马丁路德于是写了九十五条文告,批评这个制度。他怎样把这九十五条向人宣示呢?他知道威丁堡( Wittenberg )的诸圣大礼拜堂是与大学相连的;大学的文告通常都是贴在礼拜堂的布告板上,这块告示板便是贴那九十五条文告的地方了。他在什么时候贴上这些文告呢!他拣了 十一月一日 ‘诸圣日’当人们 集守礼拜和举行纪念献堂典礼的一天,让所有聚会的人都知道他的举动。倘若他是一个审慎的人,便决不会写出这九十五条文告;倘若他顾及自己的安全,便决不会贴在礼拜堂的布告板上;倘若他一定要如此做的 话,为免生是非,他也不应该拣选‘诸圣日’那天而行事。但是马丁路德发现了真理之后,便一心一志要服从真理,从不计较自己的安危,要把真理告诸世人。
在每一个行业里,常常都需要有人跟从真理而行;要求做合理的事;要求基督徒作应分的事。在每一个行业里,我们有时都会提不起勇气去依附真理而做事,因为我们怕人批评。那时我们必须牢记,真理的明灯必须高举,不应为了自己的安全和懦弱而把真理遮掩。
(二)我们所信的 基督教必须让人看见 。在初期的教会里,信徒若把基督教展示在人的面前,便会招致杀身之祸。当时的罗马帝国是一个疆土广阔的国家,为统一治理和巩固权力,于是产生了一个崇拜皇帝的政治制度,于是罗马皇帝使成了一国之尊,同时也是一个神。年中又定下几个国‘祭’日,规定人民前来献祭和拜皇帝,以示尽忠。当人拜过皇帝后,便拿一张证明书,可以返回家里,再拜自己任何一位神了。这些证明书至今仍然遗存。它们的字句是这样写的:
‘谨请负责代替皇上前来本村主持献祭者指示;我等经常向诸神献祭;现在按照国家规例,在诸位官长面前,已为皇上献祭,又把奠酒献上,吃过祭品;恳请赐予证明书。祝好,再会。’
下款的一句便是证明文告:
‘我们两人( Serenes
and Hermas )经见证你等已献上祭物。’
所有的基督徒都必须照 这些规矩去献祭,然后可以获得一张证书,如此才算安全无事了。但历史告诉我们,当时许多基督徒,数以千计的,立志宁死也不拜罗马皇帝。其实他们可以把信奉基督教的事实暂时隐瞒,而免一死的,或者可以做个秘密基督徒,亦可偷安无事的。但他们认为基督教的信仰,必须昭示和见证在人的面前;他们坚守自己的信仰,而引以为荣。今天的基督教能够继续存在和发扬光大,实有赖于他们的殉道和光荣的见证。
信徒若想把基督和祂的教会收藏起来,是一件很容易办到的事;但基督教犹如一盏明灯,必须让所有的人看见的。
不能压制的真理(四 22 , 23 )
耶稣肯定的相信,真理至终是不能埋藏 的。这句话可以分开两方面来说。
(一)这是 指真理本身而言 。真理的本质是不能毁灭的。人尽管不愿意面对真理;把它压制,涂抹或拒绝接受它,但真理的伟大地方就是必然获得最后胜利的。
十六世纪初叶的天文学家哥白尼( Copernicus )发现了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研究出地球围绕太阳而运行,并非太阳围绕地球而转动,但他是一个审慎的人,于是一直把这个秘密保持了卅年,在临终的时候,于一五四三年,然后请求一个听了这套理论也害怕起来的印刷商为他刊印天体运行论一书。后来哥白尼不久便与世长辞,但别人承继了他遗留下来的学说,于是产生一场风暴。
在十七世纪初,伽利略( Galileo )承受了哥白尼的学说,并且公开的把这理论昭示世人。在一六一六年他被召到罗马接受公开聆讯,结果被判为谬论。它的判词是:‘这第一个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非围绕地球运行的理论,是愚蠢荒谬虚谎地触犯了神学,所以是个异端,因为它违反了圣经的记载……第二个论点,说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而是围绕 太阳运行的理论是一个扰人耳目的学说,在哲学上是荒谬的,而最低限度,根据神学的观点来说,是违反了正确的信仰 。’当时伽利略屈服了,他认为依从权势比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是一项明智的选择。于是多年来一直保持了缄默。
到了新的教宗登位时,伽利略以为乌尔班八世是一位贤明,开通而有修养的教宗,于是鼓起勇气再一次公开他的理论。但他的梦想又完全变成泡影,这次他被迫选择放弃这套理论,或者接受行刑,结果他要签了一张悔罪状:‘我本人伽利略,七十岁,身受捆缚,双膝在神圣教宗面前脆下,双手摸 和双眼望这本圣经起誓,从此必须咒诅和放弃所持的地球运行学说,这是一个错误的异端邪说。’他的誓言把自己的立论放弃了,当时可免一死,但却不能免除牢狱之苦 。他到了临终时,也不能与家人葬在同一个地方。
当时,不单止是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人士不想正视真理, 众的态度也是如此。马丁路德写过一段话:‘当时的众认为哥白尼的说法实在是大逆不道,硬要证明地球围绕太阳而运行……人们以为哥白尼是个傻子,颠倒天文科学真理;圣经清楚告诉人,当日约书亚命令太阳停住,而不是地球啊!’
但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你尽管可以向一个发现真理的人施行刑罚;称他是一个傻子;但却不能改变真理本身。麦尔维( Andrew Melville ):‘人没有权力把真理问吊或驱逐出境的’。真理可以接受别人肆意攻击,受人阻延,制止或讥讽;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真理必会施以反击,而获得最后胜利。人若硬要和真理作对,必定会失败的。
(二)这句话 是对我们而说;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当一个人做错了事的时候,他必定想把自己躲藏起来。亚当和夏娃触犯了上帝命令之后,就是这样做的了(创三 8 )。但真理自然有它的方法把自己显露出来。最后人必定不能隐藏真理;人若收藏 一个秘密永远是不会快乐的。欺骗的事犹如一个蛛蜘网,它决不能遮盖隐瞒一切呢!事情到了终结的时候,自然要在上帝面前赤露敞开的。我们若能明白这点,我们真的渴望把自己的生活,任由别人查 看,让上帝检查清楚,而用不 羞愧了。
生活的平衡(四 24 )
(一)在 学习 的经验来说,这是十分真确的。人对一种学问越下苦功,必定会越明白它的内容。古时的帕提亚人( Parthians )规定国内的青年,必须先做流汗的工作然后可以吃饭;努力多少,便吃多少饭!一切学习都是随 这个原则而进行的。当人的学习兴趣加深时,自然会产生满足和快乐的感觉。研究圣经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些时候,当我们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或自己不赞同的经句;我们若能再下苦功研究下去的话,必定会有很大的收获的。肤浅的学习一定是枯燥乏味;肯深入研究做学问的工 夫,便会获得无穷的滋味,能激发起好奇心,这就是学问能引人入胜的地方了。
(二)在 崇拜 也是一样,人常在上帝的家里敬拜上帝,便能加增内在的灵力。许多人到上帝的家里崇拜,常常都会存 三种错误的态度。
(甲)存心要得 一些东西。这样的动机会很容易叫敬拜上帝的人产生批评的态度,吹毛求疵的批评司琴和诗班的水准不够,讲道的内容不充实。我们很容易把整个崇拜当作一个娱乐性的节目。因此我们应该存一个‘施予’的态度来守礼拜;牢记崇拜是一个集体的活动,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共同参与,和贡献自己出来。我们若能自问:‘我对这个崇拜能贡献 些什么?’而不是:‘我能从这个崇拜得 什么?’你必定会在崇拜当中,取得很大的收获的。
(乙)人没有存 一个盼望的心来崇拜也是错的,这样的守礼拜便成了刻板式的习惯;把主日当作一星期中七分之一的时间而已。我们必须紧记,来守礼拜是和上帝相交往;而和上帝交往,必定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人充满盼望的心来崇拜,得益一定会很大的。
(丙)人没有作好准备而来守主日礼拜也是错误的。人过惯了忙碌的生活,往往也是急急忙忙的赶 时间去守礼拜,完全没有准备好自己的心。人想在主日礼拜中得益的话,最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在礼拜未开始之前,先作默想灵修。犹太人的拉比常常教导门徒说:‘自己先作祷告,然后大家凑聚一齐祷告,那是最好的习惯。’
(三)在 人际关系 上来说,这也是十分真确的。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可以在别人的身上,看见自己的反照。若我们喜怒无常,经常发脾气和容易动怒的话,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我们的;当我们轻信别人或常存猜忌的心时,那么别人也会持 同 样的态度对我们的。我们若想别人爱护自己,那么我们必须先去爱护别人。人必须先对人伸出友谊的手,才会有真正的朋友。耶稣能够信靠人替祂做事,而人也同样深深的靠赖祂。
增加的定律(四 25 )
这节经文骤然看来是很难接受的;但在日常生活的教训当中,事情又必须照 这个真确的道理而发生的。
(一)在 知识 上来说,这是十分真确的。知识越豊富的人,他所知道的事反越多,人若不先从希腊文的基本文法学识下苦功,那就根本没有别的方法欣赏希腊文学,当他学识了文法之后,学识自然便会加增起来。人若不先认识管弦乐队的结构,那就很难领略深奥的音乐;但当他知道了那些基本上的知识时,他自然会认识更多美妙的音乐了。同样人若不在知识上下苦功时,原有的学识也会随 时间而失去的。许多人在学童的时候都学习过法文,但日久生疏而没有继续再钻研下去的话,于是很快的便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人的学识越多,自然会能够越发加增自己的学问。但倘他不努力上进时,自然会退步的。犹太人有一个教训,喻学生为一只小牝牛
──马可福音第4章每天都需要加强它所负的重量。所以学无止境,不进则退,此乃千古不易的道理啊!
(二)人生的 一切努力 也是如此。人越能锻炼体魄,身体则越强壮,越能担当体能的负荷。相反的话,人若不理会锻炼自己的身体,肌肉自然收缩,体能也孱弱起来。有时我们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身体,如同灵性一样,因为身体也是上帝赐给我们的。许多人不能担负重要的工作责任,往往是因为受了自己身体软弱的限制,这是多么的可惜啊!
(三) 任何的技艺 也是这样的。技工若越多用手、眼和心思去操作,技术越能生巧,而作品也随之而进步。人若只满足目前的情况,不愿意采用新技术和新尝试,他的工作一定是没有进展的。当人疏忽了自己的技艺而不去操练和发展它的话,很快便把它忘掉的。
(四) 人所负的责任 也如是,人负责任越多,别人越希望给他负更多些责任;人越多机会当机立断的话,他的决断力自然会与时俱进的,但当人躲懒,而不想负责任,长久下去时,他便会变成为一个游手好闲,没有骨气的人,对任何事物都会全无主意的了。耶稣在祂的比喻中,常常警戒人,善行的酬报往往是叫人再多作善行。这实在是生活的一个定律,若人疏忽它的话,便是自己的过失了;人越能赢取胜利则会力上加力而变成更加充实;人若不努力,则原有的力量也自然会消失了。
看不见的生长和一定的终结(四 26-29 )
这是一个只有马可单独记载的比喻。 上帝国 就是上帝统治的国度。当那一天来临时,上帝的旨意完全成就在地上,如同成就在天上一样;这也是上帝为创造这个宇宙而设的目的。这个比喻很短,但里面充满 许多绝对的真理。
(一)这个比喻告诉我们 人的无能为力 。农人不能叫种子生长;他也不知那植物究竟是怎样生长的。它本身蕴藏生命的秘密;是从内部长出来的。从来没有人知道生命的秘密;从来没有人能像上帝一样,创造一件有生命的物出来;尽管人有发现事物的能力;重新安排了事物并把它发展扩大;但人决不可能创造任何一物。我们当然不能创造上帝国;它是属于上帝的。我们可以不负责任把上帝国耽搁或妨碍它的发展,但我们却又可以制做机会,让上帝国早日完满的降临。在人类的背后,唯有上帝自己掌握一切权柄,施行祂的旨意,操纵天国的一切奥秘。
(二)这个比喻也告诉我们关于 上帝国的实情 。耶稣常常引用自然界的生长,比喻上帝国降临。
(甲)自然界的生长是 肉眼不能察觉的 。人所种的植物,自己每天留心观察,但也不能看见它的生长过程;往往是相隔一段时间才去看时,始发觉它的增长的。天国也是如此的生长。人每天去量度和比较,是不会找到它的分别,但用一个或两个世纪的时间去看时,就发现它的增长了。
当费莱( Elizabeth Fry )在一八一七年往伦敦的着名监狱 Newgate
Prison 去探访时,看见三百多个女犯人和无数的儿童,拥挤在两个细小的监房内,住宿和煮食都在同一个地方。看守的狱卒是一个老人和他的儿子。在这 人堆中,情景非常可怜,衣衫褴褛半赤身露体,如同野兽般的蠕动;不住的挥手向探监的人求乞,希望施舍得来的金钱,在狱中的酒吧买醉。当中有一个童犯,年纪只有九岁,因为撬开人家的窗门偷了价值两角钱的油漆而等待死刑的来临。在一八五三年,波尔敦( Bolton )的织造工人为争取一天赚七便士半的工资而罢工;同样在史达福( Stafford )的矿工为争取一星期两先令半的薪金而罢工。
今天看来,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啊!为什么呢?这都是因为上帝国拓展而发生改变的。 一两 天的时间看不见这国度的生长,但一两年的变化,就看得出来了。
(乙)自然界的生长是保持 稳定的 。当人睡觉时,植物不分昼夜,不断的生长。上帝的方法决不会是作辍无常的;人的烦恼就是不能够把持恒心,一贯按自己的宗旨的去努力工作,我们常带 五分钟的热度,火热的冲前,但很快的又冷却下来,退后畏缩。上帝的工作是静悄悄地的继续生长;上帝不住的把祂的计划展示出来。
‘上帝展示祂的旨意,像年华周而复始:
上帝展示祂的旨意,那时刻快要临近
──马可福音第4章
时间点点滴滴接近,那时刻定要来临,
大地充满上帝荣光,如大水充满海洋。’
(丙)自然界的生长是一个 必然 的过程;这种生殖力是无可比拟的。树根能把三合土的行人路爆开,嫩绿的杂草从坚硬的沥青地面冒出头来。从来没有人能阻止它们的生长的。这就是上帝的国了。虽然人不断的抗叛和忤逆,但上帝的工作仍然继续下去;最后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阻挡上帝的旨意的。
(三)这个比喻告诉我们那个 完满的日子 必然来临。这就是收成的时候了。到那时,农人有两件事要做的
──马可福音第4章两者是相反但也可以互为因果的。好的果子收藏起来,杂草和稗子必然被除掉。收成和审判两者携手而来的,所以当我们思想到这个情景时,就必须注意三件事。
(甲)必须 忍耐 。人类是受造物,往往是顾念 现在的一刻,但上帝是永恒的创造者。在祂看来,千年如已过的昨日,又如夜间的一更(诗九十 4 ),虽然人是暴躁、焦急、易怒和忙碌,但聪明的人必须培养心灵的忍耐,静候上帝的降临。
(乙)必须 盼望 ,处于今天的时代里,整个气氛都是充满 失望的。人对教会失望;对世界失望;对将来都是存一颗战栗的心。威尔斯说‘人的开始是在穴洞聚居躲避风雨;结束的时候便是住在一堆残垣败瓦,充满毒菌的废墟之中。’吉布斯爵士( Sir Philip Gibbs )在两次大战之间写过一本书,幻想 一场毒气大战快将爆发:‘当我们在伦敦的根盛顿高街车站嗅到毒气时,我断不会赶快戴上防毒面具,我反而深深的吸进一口毒气,因为我知道这个战争游戏开始了。’世界上有不少的人都认为这个‘战争游戏’已经开始了。但人决不可能相信这些恐怖事情而又同时相信上帝的。若果我们所信的上帝是一位满有能力的上帝,我们就不容存悲观的态度,我们的悔恨、忧愁必须排除;我们尽管为自己的罪而痛悔,洗心革面在上帝面前认罪,承认自己的过错和失败;但决不能因此而灰心失望。
‘上帝的工人,何必心灰意冷呢!
记取上帝是何等的样貌;
在最灰暗恐怖的阵地里;
你必须学习怎样去反击。
合理就是合理,上帝就是上帝!
趁今天,赢取这场胜利;
犹疑片刻,你便会不忠诚;
趄不前,你就会犯罪了。’
(丙)必须 作好准备 ,倘若那充满的日子快来临的话,我们必须装备好自己,延迟了时候,就会自误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预备迎见上帝。
我们若在忍耐中生活,我们便不会战败;持守 盼望,便不会气馁;有了好的装备,我们的生活便能够进入永恒的境界。我们藉上帝的恩典,必须时刻准备那个将来临的完满大日子。
从小到大(四 30-32 )
犹太人看了这个比喻后,必定能够辨别出两幅图画来。
第一,一粒芥菜种子就是当时巴勒斯坦人常用在一句成语里面,代表细小的意思。若是人没有‘像芥菜种的信心’,便是说‘具有想像中信心最小的份量’。而芥菜种事实上又能生长成为一棵高大的植物。游客在巴勒斯坦也曾描写过这些长成的芥菜植物,有些是高过骑在马上的人头。飞鸟非常爱吃树上的黑色子实;经常成 盘旋飞翔在芥菜之上。
第二,犹太人熟习在旧约里把国土描写成一棵树的。各族各民在国土内,犹如飞鸟在树枝下栖息(结十七 22 以下;卅一 1 以下;但四 10 , 21 )。所以飞鸟聚集在一棵树的象征,就是一个伟大的帝国,里面包括组成国的各族各民。
(一)这个比喻告诉我们 不要畏惧细小的开端 。初时的效果虽然不大;但当这些小的效果不断的扩展时,它必定会发大的。科学实验证明了染色体的扩散力,委实是十分惊人的,把 一两 滴染色体放在一个盛满水的瓶里,初时似乎失却本身的颜色,但稍后色素慢慢加深而致整个瓶里的水都变了色。这就是由数滴染色体所产生的效果了。
我们常常感到做一件事花了很多劳力,而看不见任何的效果,以为白费心机,但我们必须牢记
──马可福音第4章凡事都必有一个开始;从来没有一件事一开始,便完全看见它的成长的。我们的责任,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凑聚每一分力量而至终必然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二)这个比喻告诉我们 整个教会的领域范围 。这棵树和聚集的飞鸟,就是一个大的国度,里面包含各民各族。教会在开始时,只是一个小小的个别单位,但她至终的目的是包括全世界在内的,最低限度,这个概念在两方面来说,都是完全真确的。
(甲)在教会的疆土里面,不同的神学思想和分歧的意见都能共同相处的。人常常爱指责别人的不同思想为异端。约翰 斯理( John Wesley )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有容忍量度的人。他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有各自的思想的:那么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拿出自己的思想来。我没有权阻止别人坚持有异于己的意见,正如我有权确定自己的立场一样。因为别人戴上假发,而自己的头发是长出来的,这又有何不可呢?’ 斯理与人见面时最爱用的一句问安的话:‘你的心思意念和我一样的吗?让我们握手罢。’当然人欢喜别人同意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但却不应该常常以为别人一定是错的。
(三)在教会的疆土里面,所有的民族都可以相聚在一起。有一次,当一座新礼拜堂行将落成的时候,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绘制彩花窗门的图案。教会的建堂委员会考虑选择用什么题材是最适合的,最后采用一首圣诗:‘围绕天上至高者的宝座前,千万儿童同站立。’他们于是聘请了一位着名的画师去绘写这些窗门的图画。这位画师一开始时,便醉心在这件圣工上面,最后画完了,当晚沉睡蒙眬之间,听见有一个声音从画室传出来!于是起身走去察看究竟;他看见一个陌生人手持 画笔,和颜色板,在他已绘成的屋上,不停的挥笔画。他大惊失色叫说:‘快些停手!你想毁掉我的作品吗?’那人说:‘你已经毁坏了自己的作品啊!’,那画师说:‘怎见得呢?’,那人说:‘颜色板上不是有许多种颜色吗?为什么你只用一种颜色去画这些小孩子的脸呢!谁人告诉你在天上的国土里,儿童的面孔是白色的呢?’那画家说:‘没有人告诉我,不 过这是我自己的构思而已。’那位陌生人说:‘我一定要把他们的面孔,写上黄色、棕色、黑色和红色,这些儿童都曾听闻我的呼召,我必须把他们放在这幅画上。’那画师摸不 边际而说:‘你的呼召!你到底是谁?’那个陌生人微笑一下,然后说:‘我许久之前曾经说过,让小孩到我的跟前来,不要阻止他们,因为天国是属于他们的,
──马可福音第4章直到现在,我还继续向他们说出同样的话。’那时这位画师才恍然大悟,他知道和他说话的人就是主耶稣啊!就在这一刹那,在他眼前的景象消失了。他见到这幅画上的小孩子,现在的面孔已漆上不同的颜色,实在是十分美丽的。
次晨,这个画师醒后,立即跑到画室去,发觉他的作品原封不动,依旧是一幅以前刚画好的画像;他知道昨晚所发生的只是一个梦境而已。虽然他知道礼拜堂的委员快要到来参观这幅完成的画;但他也不理会一切了,急忙拿起画笔,依照梦境的指示,替画中的儿童们油上各种不同的颜色来,代表 世界各国各民族和每一个地区和肤色的儿童。当礼拜堂的委员到来时,大家见到这幅画后,都十分赞赏,其中的一位低声说道:‘有什么不妥?这恰好是上帝大家庭的写照。’
教会是上帝的大家庭;教会开始时是像一粒芥菜种,在巴勒斯坦发芽孕育;但她扩展至全世界每一角落,包容了每一个民族在内。上帝的教会是没有阻隔的离笆的。人尽管会竖立起分隔的墙,但上帝在基督里已经把它们拆毁了。
聪明的教师和聪明的学生(四 33-34 )
这里我们找到一个很短,但十分完善的定义,解释谁是聪明的教师,和聪明的学生。耶稣能够把祂的教训,按 学生的了解程度,因人而施教,这就是一位好教师的首要质素了。
一个聪明的教师必须避免两件不应做的事。
(甲)他 不应自我表现
──马可福音第4章教师的职责是诱导学生留意学问的内容而不是注视他本人。当一个教师炫耀自己的才学,自以为才华盖世,常常因此而使学生看不见真理,只重视他的说话而忽略了学习。或者一个自以为才子的教师,好钻牛角尖或深藏在象牙塔里,而致思想普通的学生完全不能领略他的深奥教训。讲学的内容若超过学生的理解水准,也不是一件好事,正如有人笑那些学射击的人:‘人的射击,常常超越了靶子,这只能证明他是一个很差劲的枪手而已。’同样,好教师当爱所教导的科目,超过爱惜自己的风采!
(乙)他不应存 优越感
──马可福音第4章教师不单止把学识教导别人,并且要与学生培养出互相学习的精神。柏拉图认为教学的目的若只在乎简单撮要的追索人以前所认识存在记忆当中的事物,一个教师站在台上只顾不停的去讲授,是永远不会成功的。真正的教学是和学生互相一同分享和发现真理,学习就是心境之间共同向 新的领域冒险发掘和认识,是一项大家互相携手合作的使命。
作为一个良师,他必须注意若干美德。
(甲)必须对学生的处境有 体会 。一个专家最大的难题,就是不能明白初学者为什么去学习和去明白一些简单事理会感觉困难。教师必须随 学生的心思程度一同去思考:先透过学者的心境去看新的知识,然后去教导,会事半功倍。
(乙)必须有 耐性 ,犹太拉比希列( Rabbi Hillel )定下一条教学规则:“容易发怒的人不可以做教师”,并坚持 ,做一个教师的首要条件,必须先学好脾气。 所以在犹太人的学校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凡遇到学生不明的事理,必须从头再教一遍,多作一次解释,而不要埋怨学生。这就是耶稣终生诲人不倦的好榜样了。
(丙)必须 友善 ,犹太人的教学规则中严禁一切过苛的惩罚,尤其是当众羞辱学生,必须完全禁止,教师的职责是去鼓励而不是阻吓。安娜布坎( Anna Buchan )常常引述她的祖母爱说的一句话:‘不要吓怕了少年人。’一个教师很容易对 一个心不在焉的学生当众斥骂;在同学面前,讥讽或耻笑一个不长进的学生,并以他为全班的话柄取笑。但一个友善的教师决不会这样做的。
这一段经文也同样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学生应做的事项。这就是耶稣私下和门徒讨论和解释学问的好榜样了。
(甲)一个好学生 不会学习之后随即忘记 。当他离开教师之后,时刻揣摩所学的事情,他要细嚼和消化所学的一切。伊比克德( Epictetus )是一位非常聪明的斯多亚( Stoic )哲学家和教师。有些学生使他十分困恼,因为他们爱把所学的哲学用在不切实际的空谈上面,而不能实践在生活中。他用了一个非常粗俗的例子指出这个过错,犹如一只羊不会呕吐出所吃的草,让牧羊人知道它究竟吃了多少份量;它应该好好的消化,多长羊毛和多产羊奶。一个聪明的学生离开教师之后,不会立刻忘记所学的事物,也不会把所学的在人面前夸耀,而是静静地去思索,学而思则敏,然后再努力发现它对实际生活有何意义,和对自己的生活有何帮助。
(乙)一个聪明的学生, 必须常常 陪伴 教师 。当耶稣教训完毕, 众散开之后;总有一小撮门徒留下来,继续追问下去,进深的再研究和讨论。耶稣对他们这般肯学的心,十分欣赏,而把一切事物内蕴的含义,展示给他们看。其实教人之道,最终的目的,不是把一些事实传授出来,一个伟大的教师,是要学生学习他自己的生活。一个教师的信息,存在他的个人生活当中,重要过他的言语教训。人若真想从 耶稣学得一些教训的话,就必须和基督一起生活。他果真能如此做时,他所得的不单止是学问,而是获得宝贵的生命。
耶稣同在的平安(四 35-41 )
加利利湖的风浪是出名可怕的。霎时间狂风骇浪随即涌至,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有一位作家曾经这样描写过:‘当地的惊涛骇浪是经常发生的,甚至事前的天空是一片蔚蓝,海水也一片宁静,一点预兆也没有的。这大概是当浩兰高地( Hauran )特拉可尼高原( Plateaux of Trachonitis )与黑门山( Mount Hermon )三处卷下来的风力,吹至革尼撒勒湖东北区与向东的无数险峻狭谷,形成一鼓疾风,直扑加利利湖,其风力之威猛,如同挟 千军万马之势,直卷湖水而来。这实在是当地一个经常发生的可怕风暴啊!’所以横过加利利湖的旅客时刻都要对这些突然而来的风暴,存戒心的。
耶稣所躺卧的位置是船上一个贵宾憩息的特别地方,当时的人说过:‘当有陌生的贵宾用船渡湖的时候,必须把船尾的地方让空出来,并设有软枕和地毡。掌舵的人则站在这个位置稍前的船面上,能够使前面的视野无阻。’
有一件很有趣的事值得注意,就是耶稣对风和浪所讲的一句话和马可一章廿五节对污鬼附 的人所讲的一模一样;(中文圣经看不出来,英文的 都用 Peace 去译原文,编者注)当时巴勒斯坦人相信邪灵进入人的身体而生病,同时也相信,邪恶的力量运行在自然界而把它控制的。
我们不应该只从这个故事的表面去看整件事的发生。从外表来看,这只是一个自然界的神迹,我们听了只觉得诧异,或当它只是一个发生过一次的事件而已。但若果我们进深一层,领会到它的内蕴要义时,得益自然更大。这就是当门徒知道了他们的主同在时,宁静便恢复过来。只要他们知道主没有离开他们,心里不期然而产生一种安全的感觉,能与耶稣一起走路的人虽在狂风暴雨之中,也必然能够得 平安的,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它不是 只发生一次;而是每一个人在每一次的人生行程中,都能够经验得到的,只要耶稣与人同行,在人生的风暴,也会化险为夷的。
(一)耶稣能在我们 悲苦 的风暴中,给我们平安。在我们人生中,必定会遇到悲伤痛苦的事情。但祂告诉我们,那荣耀的生命在将来必会来临。祂能够把死亡的黑暗变成满有光辉的永恒生命。祂告诉我们关于上帝的爱。这里有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园丁,在花园里他有一朵自己十分喜爱的花,每天都去照顾真是关心备至的。有一天,发现这朵花被人摘了,心里十分焦急恼怒,满肚牢骚而想找人出气,那时刚好园主人走进来,他立即趋前诉苦。但园主人,出乎他意料之外对他说:“是我把它摘了,我十分喜爱它,我要放它在花瓶里,欣赏它。”当我们在极度悲伤之际,耶稣同样来告诉我们,我们所亲爱的人,虽然暂时离别了我们,现在已和上帝同在;而且我们将来也肯定的必再重逢;现在的告别只是一个短暂的时间而已。
(二)当我们的生活遇到 疑难 , 紧张 和恐惧的风暴,祂能给我们平安,人生必定会走到十字路口,徘徊而不知何去何从,倘若那时能够转向耶稣说:‘主啊!你要我怎样做呢?’,那条应走的路必定在你面前,显露出来。其实真正的惨痛,并不是我们不知怎样去做,而是自己不肯谦卑的把自己交托给耶稣,让祂带领我们的脚步,倘若我们能及时寻求祂的旨意,降伏在祂面前,自然会得 平安的。
(三)当我们在 忧虑 的风浪当中,邢稣会赐给我们安。平安的最大敌人就是忧虑,人通常为自己,为将来未知的事物,也为我们所爱的人而焦虑。但耶稣曾经告诉我们,仁慈的父处不会使自己的儿子流下不必要的眼泪的;祂给与我们的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移动的,在我们处在忧虑的凶险环境中,祂能把仁慈的上帝所赐的平安带给我们。
──马可福音第4章《每日研经丛书》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