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记第1章多译本对照查经
和合本得1:1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在犹大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
拼音版得1:1 Dāng shì shī bǐng zhèng de shíhou, guó zhōng zāoyù jīhuāng, zaì Yóudà Bólìhéng, yǒu yī gèrén daì zhe qīzi hé liǎng gè érzi, wǎng Móyē dì qù jìjū.
吕振中得1:1 当士师执政的日子、犹大地闹饥荒;有一个人从犹大伯利恒往摩押乡间去寄居;他和他妻子跟两个儿子一同去。
新译本得1:1 在士师统治期间,国内发生了饥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从犹大的伯利恒前往摩押地去,寄居在那里。
现代译得1:1 很久以前,在士师治理以色列的那段时期,地方上发生了饥荒。
当代译得1:1 在士师执政的时代,有一次犹大各地发生了饥荒。有一个住在伯利恒的以法他人,名叫以利米勒,带着妻子拿俄米和两个儿子玛伦和基连离开自己的故乡,迁移到摩押,在那里定居下来。
思高本得1:1 当民长执政时代,国内发生了饥荒。有个人带了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从犹大白冷到摩阿布乡间去侨居。
文理本得1:1 当士师主治时、斯土荐饥、有犹大伯利恒人、与妻及二子、往旅于摩押地、
修订本得1:1 士师统治的时候,国中有饥荒。在犹大的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
KJV 英得1:1 Now it came to pass in the days when the judges ruled, that there was a famine in the land. And a certain man of Bethlehemjudah went to sojourn in the country of Moab, he, and his wife, and his two sons.
NIV 英得1:1 In the days when the judges ruled, there was a famine in the land, and a man from Bethlehem in Judah, together with his wife and two sons, went to live for a while in the country of Moab.
和合本得1:2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玛伦,一个名叫基连,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他们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里。
拼音版得1:2 Zhè rén míng jiào Yǐlì mǐ lè, tāde qī míng jiào ná é mǐ. tā liǎng gè érzi, yī gè míng jiào mǎ lún, yī gè míng jiào jī lián, dōu shì Yóudà Bólìhéng de Yǐfǎtā rén. tāmen dào le Móyē dì, jiù zhù zaì nàli.
吕振中得1:2 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妻子名叫拿俄米,他那两个儿子名叫玛伦基连;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他们到了摩押乡间,就住在那里。
新译本得1:2 这个人名叫以利米勒,妻子名叫拿俄米,两个儿子叫玛伦和基连,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他们到了摩押地,就在那里住下来了。
现代译得1:2 有一个以法他族人,名叫以利米勒,原住在犹大的伯利恒;他带着妻子拿娥美和两个儿子—玛伦和基连,一起到摩押国,暂时住在那里。他们在那里的时候,
当代译得1:2 在士师执政的时代,有一次犹大各地发生了饥荒。有一个住在伯利恒的以法他人,名叫以利米勒,带着妻子拿俄米和两个儿子玛伦和基连离开自己的故乡,迁移到摩押,在那里定居下来。
思高本得1:2 这人名叫厄里默肋客,他的妻子名叫纳敖米,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玛赫隆,一个名叫基肋雍,是犹大白冷厄弗辣大人。他们到了摩阿布乡间,就住在那里。
文理本得1:2 其人名以利米勒、妻名拿俄米、二子名玛伦、基连、俱为犹大伯利恒之以法他人、至摩押地居焉、
修订本得1:2 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子名叫拿娥米;他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玛伦,一个名叫基连,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他们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里。
KJV 英得1:2 And the name of the man was Elimelech, and the name of his wife Naomi, and the name of his two sons Mahlon and Chilion, Ephrathites of Bethlehemjudah. And they came into the country of Moab, and continued there.
NIV 英得1:2 The man's name was Elimelech, his wife's name Naomi, and the names of his two sons were Mahlon and Kilion. They were Ephrathites from Bethlehem, Judah. And they went to Moab and lived there.
和合本得1:3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妇人和她两个儿子。
拼音版得1:3 Hòulái ná é mǐ de zhàngfu Yǐlì mǐ lè sǐ le, shèngxia fùrén hé tā liǎng gè érzi.
吕振中得1:3 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妇人和那两个儿子。
新译本得1:3 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去世了,留下她和两个儿子。
现代译得1:3 以利米勒死了,留下拿娥美和她两个儿子;
当代译得1:3 后来,以利米勒去世,遗下了拿俄米和两个儿子;
思高本得1:3 後来纳敖米的丈夫厄里默肋客死了,留下了她和她的两个儿子。
文理本得1:3 拿俄米夫以利米勒死、遗其妻及二子、
修订本得1:3 后来拿娥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她和两个儿子。
KJV 英得1:3 And Elimelech Naomi's husband died; and she was left, and her two sons.
NIV 英得1:3 Now Elimelech, Naomi's husband, died, and she was left with her two sons.
和合本得1:4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名叫俄珥巴,一个名叫路得,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
拼音版得1:4 Zhè liǎng gè érzi qǔ le Móyē nǚzi wèi qī, yī gè míng jiào é Er bā, yī gè míng jiào Lùdé, zaì nàli zhù le yuē yǒu shí nián.
吕振中得1:4 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的女子为妻,一个名叫俄珥巴,一个名叫路得,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
新译本得1:4 他们娶了摩押女子作妻子,一个名叫俄耳巴,一个名叫路得。他们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
现代译得1:4 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地方的女孩子—娥珥巴和路得。大约十年后,
当代译得1:4 这两个儿子都跟当地的女子结了婚;基连的妻子名叫俄珥巴,玛伦的妻子名叫路得,他们一起生活,过了差不多十年,两个儿子也相继去世,只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
思高本得1:4 他们都娶了摩阿布女子为妻:一个名叫敖尔帕,一个名叫卢德;他们在那里大约住了十年。
文理本得1:4 二子娶摩押女、一名俄珥巴、一名路得、居彼约十年、
修订本得1:4 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一个名叫俄珥巴,第二个名叫路得,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
KJV 英得1:4 And they took them wives of the women of Moab; the name of the one was Orpah, and the name of the other Ruth: and they dwelled there about ten years.
NIV 英得1:4 They married Moabite women, one named Orpah and the other Ruth. After they had lived there about ten years,
和合本得1:5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
拼音版得1:5 Mǎ lún hé jī lián èr rén ye sǐ le, shèngxia ná é mǐ, méiyǒu zhàngfu, ye méiyǒu érzi.
吕振中得1:5 玛伦和基连二人也都死了,剩下那妇人、没有儿子,也没有丈夫。
新译本得1:5 后来,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留下拿俄米,既没有了两个儿子,又没有了丈夫。
现代译得1:5 玛伦和基连也死了,留下拿娥美,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
当代译得1:5 这两个儿子都跟当地的女子结了婚;基连的妻子名叫俄珥巴,玛伦的妻子名叫路得,他们一起生活,过了差不多十年,两个儿子也相继去世,只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
思高本得1:5 玛赫隆和基肋雍二人也相继去世,只剩下了那妇人,没有儿子,也没有丈夫。
文理本得1:5 玛伦基连俱亡、遗拿俄米、无夫、亦无子、
修订本得1:5 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剩下拿娥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
KJV 英得1:5 And Mahlon and Chilion died also both of them; and the woman was left of her two sons and her husband.
NIV 英得1:5 both Mahlon and Kilion also died, and Naomi was left without her two sons and her husband.
和合本得1:6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
拼音版得1:6 Tā jiù yǔ liǎng gè ér fù qǐshēn, yào cóng Móyē dì guī huí. yīnwei tā zaì Móyē dì, tīngjian Yēhéhuá juàngù zìjǐ de bǎixìng, cì liángshi yǔ tāmen.
吕振中得1:6 她就和那两个儿媳妇起身,要从摩押乡间回来,因为她在摩押乡间听说永恒主怎样眷顾了他的人民,赐粮食给他们。
新译本得1:6 拿俄米还在摩押地的时候,因为听说耶和华眷顾他的子民,赐粮食给他们,就带着两个媳妇动身从摩押地回来。
现代译得1:6 拿娥美还住在摩押的时候,听说上主赐福给他的子民,已经使他们有好收成,就要跟两个媳妇离开摩押回本土去。
当代译得1:6 拿俄米只好带着两个儿媳妇回故乡犹大去,因为她在摩押听到主赐福给他的子民,使他们五谷丰登,不用挨饥抵饿。
思高本得1:6 於是她便与她的两个儿媳打算从摩阿布乡间起程回家,因为她在摩阿布乡间听说天主垂顾了他的百姓,赐给了他们食粮。
文理本得1:6 在摩押地、闻耶和华垂顾其民、赐之以粮、则起、携其二媳、欲自摩押地归、
修订本得1:6 拿娥米与两个媳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回去,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给他们。
KJV 英得1:6 Then she arose with her daughters in law, that she might return from the country of Moab: for she had heard in the country of Moab how that the LORD had visited his people in giving them bread.
NIV 英得1:6 When she heard in Moab that the LORD had come to the aid of his people by providing food for them, Naomi and her daughters-in-law prepared to return home from there.
和合本得1:7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
拼音版得1:7 Yúshì tā hé liǎng gè ér fù qǐ xíng líkāi suǒ zhù de dìfang, yào huí Yóudà dì qù.
吕振中得1:7 于是她从她所住的地方出发,两个儿媳妇和她同行;她们便走上了路、要回犹大地来。
新译本得1:7 她离开居住的地方,两个媳妇也随她出发,要回到犹大地去。
现代译得1:7 她们一起动身回犹大,但是在路上,
当代译得1:7 拿俄米只好带着两个儿媳妇回故乡犹大去,因为她在摩押听到主赐福给他的子民,使他们五谷丰登,不用挨饥抵饿。
思高本得1:7 当她和她的两个儿媳,要从寄居的地方出发,取道回犹大故乡的时候,
文理本得1:7 妇离所居、偕其二媳、循途以返犹大、
修订本得1:7 她和两个媳妇就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上路回犹大地去。
KJV 英得1:7 Wherefore she went forth out of the place where she was, and her two daughters in law with her; and they went on the way to return unto the land of Judah.
NIV 英得1:7 With her two daughters-in-law she left the place where she had been living and set out on the road that would take them back to the land of Judah.
和合本得1:8拿俄米对两个儿妇说:“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
拼音版得1:8 Ná é mǐ duì liǎng gè ér fù shuō, nǐmen gèrén huí niáng jiā qù ba, yuàn Yēhéhuá ēn dāi nǐmen, xiàng nǐmen ēn dāi yǐ sǐ de rén yǔ wǒ yíyàng.
吕振中得1:8 拿俄米对两个儿媳妇说∶「去吧,你们各回娘家去!愿永恒主恩待你们,像你们待已死者和我一样。
新译本得1:8 拿俄米对两个媳妇说:“去吧,你们还是各自回娘家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善待已死的人和我一样。
现代译得1:8 拿娥美对两个媳妇说:「你们各自回娘家去吧!愿上主以仁慈待你们,像你们善待了我和已故的人一样。
当代译得1:8 在路上,拿俄米对两个媳妇说:“你们还是回娘家去吧!你们对自己的丈夫和我都很好,希望你们可以找到一户好人家,重享家庭之乐。愿主好好待你们,就好像你们善待我和我已死的儿子一样。”拿俄米说完了,就跟她们吻别,
思高本得1:8 纳敖米就对她的两个儿媳说:「你们去罢! 各自回娘家去! 愿上主恩待你们,如同你们待了死者和我一样。
文理本得1:8 拿俄米谓二媳曰、各归母家、愿耶和华恩待尔、如尔之待死者及我然、
修订本得1:8 拿娥米对两个媳妇说:"你们各自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待已故的人和我一样。
KJV 英得1:8 And Naomi said unto her two daughters in law, Go, return each to her mother's house: the LORD deal kindly with you, as ye have dealt with the dead, and with me.
NIV 英得1:8 Then Naomi said to her two daughters-in-law, "Go back, each of you, to your mother's home. May the LORD show kindness to you, as you have shown to your dead and to me.
和合本得1:9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于是,拿俄米与她们亲嘴。她们就放声而哭,
拼音版得1:9 Yuàn Yēhéhuá shǐ nǐmen gè zaì xīn fú jiā zhōng dé píngān. yúshì, ná é mǐ yǔ tāmen qīnzuǐ. tāmen jiù fàng shēng ér kū,
吕振中得1:9 愿永恒主使你们在新丈夫家中各得安身。」于是和她们亲咀,她们就放声而哭,
新译本得1:9 愿耶和华使你们各人有机会再嫁(“有机会再嫁”原文作“在丈夫家里”),找到归宿。”跟着亲吻她们,她们就发声大哭,
现代译得1:9 愿上主使你们两人有机会再结婚,都有归宿。」於是,拿娥美吻别她们。两个媳妇就放声大哭,
当代译得1:9 在路上,拿俄米对两个媳妇说:“你们还是回娘家去吧!你们对自己的丈夫和我都很好,希望你们可以找到一户好人家,重享家庭之乐。愿主好好待你们,就好像你们善待我和我已死的儿子一样。”拿俄米说完了,就跟她们吻别,
思高本得1:9 愿上主赐你们在新夫家 ,各得安身! 」於是就吻了她们;她们便放声大哭,
文理本得1:9 愿耶和华赐尔各得绥安于夫家、遂吻之、二媳发声而哭、
修订本得1:9 愿耶和华使你们各自在新的丈夫家中得归宿!"于是拿娥米与她们亲吻,她们就放声大哭,
KJV 英得1:9 The LORD grant you that ye may find rest, each of you in the house of her husband. Then she kissed them; and they lifted up their voice, and wept.
NIV 英得1:9 May the LORD grant that each of you will find rest in the home of another husband." Then she kissed them and they wept aloud
拼音版得1:10 Shuō, bù rán, wǒmen bì yǔ nǐ yītóng huí nǐ ben guó qù.
吕振中得1:10 对她说∶「不,我们一定要同你回你族人那里去。」
新译本得1:10 说:“不,我们一定要跟你一起回到你同胞那里去。”
现代译得1:10 对拿娥美说:「不!我们要跟你回到你本族的人那里去。」
当代译得1:10 她们就放声大哭起来,说:“不!我们要跟你走。”
思高本得1:10 向她说:「我们要同你回到你的民族中去。」
文理本得1:10 曰、否、我必与尔偕归尔国、
修订本得1:10 对她说:"不,我们要与你一同回你的百姓那里去。"
KJV 英得1:10 And they said unto her, Surely we will return with thee unto thy people.
NIV 英得1:10 and said to her, "We will go back with you to your people."
和合本得1:11拿俄米说:“我女儿们哪,回去吧!为何要跟我去呢?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
拼音版得1:11 Ná é mǐ shuō, wǒ nǚér men nǎ, huí qù ba, wèihé yào gēn wǒ qù ne. wǒ hái néng shēng zǐ zuò nǐmen de zhàngfu ma.
吕振中得1:11 拿俄米说∶「我女儿们哪,回去吧!为什么要跟我去呢?难道我腹中还有儿子可以给你们做丈夫么?
新译本得1:11 拿俄米说:“我女儿啊,你们回去吧,为什么要跟我去呢?我肚子里还有儿子作你们的丈夫吗?
现代译得1:11 拿娥美说:「女儿啊,你们还是回去吧!为甚麽要跟我走呢?我还能再生儿子来作你们的丈夫吗?
当代译得1:11 但拿俄米说:“为甚麽跟着我呢?你们还是回娘家去吧,难道我还能生儿子作你们的丈夫吗?
思高本得1:11 纳敖米回答说:「我的女儿,你们回去罢! 为什麽要跟我去呢?难道我还能怀妊生子给你们做丈夫吗?
文理本得1:11 拿俄米曰、吾女欤、其归哉、曷欲与我偕往、我犹孕子为尔夫乎、
修订本得1:11 拿娥米说:"我的女儿啊,回去吧!为何要跟我去呢?我还能生儿子作你们的丈夫吗?
KJV 英得1:11 And Naomi said, Turn again, my daughters: why will ye go with me? are there yet any more sons in my womb, that they may be your husbands?
NIV 英得1:11 But Naomi said, "Return home, my daughters. Why would you come with me? Am I going to have any more sons, who could become your husbands?
和合本得1:12我女儿们哪,回去吧!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
拼音版得1:12 Wǒ nǚér men nǎ, huí qù ba, wǒ niánjì lǎomaì, bùnéng zaì yǒu zhàngfu. jíhuò shuō, wǒ hái yǒu zhǐwang, jīnyè yǒu zhàngfu keyǐ shēng zǐ.
吕振中得1:12 我女儿们哪,回去吧;我已经老了、不能再有丈夫。就使我说我还有希望今夜竟有丈夫,也竟能生儿子,
新译本得1:12 走吧,我女儿啊,你们回去吧,因为我太老,不能嫁人了,就算我说我还有希望今天晚上有个丈夫,又生儿子,
现代译得1:12 回去吧!我的女儿,走吧!我已经太老,不能再结婚了。就算我还有一点希望,能在今晚结婚,而且会生儿子,
当代译得1:12 我已经老了,不可能再嫁人了,就是我真的再结婚,今天晚上就生儿子,
思高本得1:12 我的女儿啊,你们回去罢! 你们走罢! 我已老了,不能再嫁人了;如说我尚又希望,今夜能嫁人,也怀妊生子,
文理本得1:12 我女欤、其归哉、我年已迈、不复有夫、如曰我尚有望、是夜得夫、且能诞子、
修订本得1:12 我的女儿啊,回去吧!我年纪老了,不能再有丈夫。就算我还有希望,今夜有丈夫,而且也生了儿子,
KJV 英得1:12 Turn again, my daughters, go your way; for I am too old to have an husband. If I should say, I have hope, if I should have an husband also to night, and should also bear sons;
NIV 英得1:12 Return home, my daughters; I am too old to have another husband. Even if I thought there was still hope for me--even if I had a husband tonight and then gave birth to sons--
和合本得1:13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
拼音版得1:13 Nǐmen qǐnéng deng zhe tāmen zhǎngdà ne, nǐmen qǐnéng deng zhe tāmen bú jià biérén ne. wǒ nǚér men nǎ, búyào zhèyàng, wǒ wèi nǐmen de yuángù, shén shì chóukǔ, yīnwei Yēhéhuá shēnshǒu gōngjī wǒ.
吕振中得1:13 难道你们就能等到他们长大么?难道你们就能闭关自守而不嫁人么?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为了你们的缘故、我苦极了,因为永恒主伸出手来打我。」
新译本得1:13 你们可以等到他们长大吗?你们可以为他们守节而不嫁人吗?不行,我女儿啊,我为你们非常难过,因为耶和华伸手对付我。”
现代译得1:13 你们愿意等他们长大吗?你们能等着不去嫁别人吗?不!我的女儿,这是不可能的。上主惩罚了我;我很为你们难过〔或译:我为你们的遭遇而难受或我比你们命苦啊〕。」
当代译得1:13 你们也等不到他们长大啊!我的儿媳妇啊!我真为你们难过,因为上帝惩罚我;却把你们也连累了。”
思高本得1:13 你们又岂能等待他们长大,持身不嫁人?我的女儿啊! 不要这样,有了你们我反而更苦,因为上主已伸出手来与我作对。」
文理本得1:13 尔岂欲待其长、而不嫁他人乎、我女欤、勿若是、我缘尔故、更为愁苦、盖耶和华之手击我、
修订本得1:13 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能守住自己不嫁人吗?我的女儿啊,不要这样。我比你们更苦,因为耶和华伸手击打我。"
KJV 英得1:13 Would ye tarry for them till they were grown? would ye stay for them from having husbands? nay, my daughters; for it grieveth me much for your sakes that the hand of the LORD is gone out against me.
NIV 英得1:13 would you wait until they grew up? Would you remain unmarried for them? No, my daughters. It is more bitter for me than for you, because the LORD'S hand has gone out against me!"
和合本得1:14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
拼音版得1:14 Liǎng gè ér fù yòu fàng shēng ér kū, é Er bā yǔ pópo qīnzuǐér bié, zhǐshì Lùdé she bùdé ná é mǐ.
吕振中得1:14 两个儿媳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咀而别,路得却紧跟着婆婆。
新译本得1:14 她们又放声大哭。俄耳巴就和婆婆吻别,路得却舍不得离开拿俄米。
现代译得1:14 她们又哭了起来。娥珥巴吻别她的婆婆,回娘家去了。但是路得还是舍不得离去。
当代译得1:14 两个儿媳妇听了婆婆的这番话,又放声大哭。最后,俄珥巴还是吻了婆婆,上路回自己的家乡去了;然而,路得却是依依不舍,不肯离去。
思高本得1:14 她们於是又放声大哭。敖尔帕吻了自己的婆婆,便回自己的家乡去了;卢德对婆母仍依依不舍。
文理本得1:14 二媳复发声而哭、俄珥巴吻其姑而别、惟路得依附之、
修订本得1:14 两个媳妇又放声大哭,俄珥巴与婆婆吻别,但是路得却紧跟着拿娥米。
KJV 英得1:14 And they lifted up their voice, and wept again: and Orpah kissed her mother in law; but Ruth clave unto her.
NIV 英得1:14 At this they wept again. Then Orpah kissed her mother-in-law good-by, but Ruth clung to her.
和合本得1:15拿俄米说:“看哪,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 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
拼音版得1:15 Ná é mǐ shuō, kàn nǎ, nǐ sǎo zǐ yǐjing huí tā ben guó, hé tā suǒ baì de shén nàli qù le, nǐ ye gēn zhe nǐ sǎo zǐ huí qù ba.
吕振中得1:15 拿俄米说∶「看哪,你嫂子已经回她族人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
新译本得1:15 拿俄米说:“你看,你嫂嫂已经回到她同胞和她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嫂嫂回去吧。”
现代译得1:15 拿娥美对她说:「路得,你嫂嫂已经回她本族的人和她的神〔或译:诸神明〕那里去了。你也跟她回去吧!」
当代译得1:15 拿俄米对路得说:“看,你的嫂嫂已经回她的家乡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她回去吧!”
思高本得1:15 纳敖米向她说:「看,你的嫂子已回她民族和她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你的嫂子回去罢! 」
文理本得1:15 拿俄米曰、尔之妯娌、已归其国其神、汝其从之而归、
修订本得1:15 拿娥米说:"看哪,你嫂嫂已经回她的百姓和她的神明那里去了,你也跟你嫂嫂回去吧!"
KJV 英得1:15 And she said, Behold, thy sister in law is gone back unto her people, and unto her gods: return thou after thy sister in law.
NIV 英得1:15 "Look," said Naomi, "your sister-in-law is going back to her people and her gods. Go back with her."
和合本得1:16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
拼音版得1:16 Lùdé shuō, búyào cuī wǒ huí qù bú gēnsuí nǐ, nǐ wǎng nǎli qù, wǒ ye wǎng nàli qù. nǐ zaì nǎli zhù sù, wǒ ye zaì nàli zhù sù. nǐde guó jiù shì wǒde guó, nǐde shén jiù shì wǒde shén.
吕振中得1:16 路得说∶「不要催我离开你而回去、不跟着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族人就是我的族人;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
新译本得1:16 路得说:“请不要逼我离开你回去,不跟从你。你到哪里去,我也要到哪里去;你在哪里过夜,我也要在哪里过夜;你的同胞就是我的同胞,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
现代译得1:16 可是路得说:「请不要叫我离开你。让我跟你一起去吧!你到哪里,我也到那里;你住哪里,我也住那里;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
当代译得1:16 路得却坚持说:“不要催我,也不要逼我离开你。你往哪里去,我也要往哪里去;你住在哪里,我也要住在哪里;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你死在哪里,我也死在那里,也葬在那里。只有死才能够把我们分开;不然的话,愿上帝重重地惩罚我!”
思高本得1:16 卢德答说:「请你别逼我离开你,而不跟你去。你到那里去,我也要到那里去;你住在那里,我也住在那里;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天主,就是我的天主;
文理本得1:16 路得曰、勿劝我离尔、不汝从、汝之所往、我必俱往、汝之所寓、我必偕寓、汝民必为我民、汝上帝必为我上帝、
修订本得1:16 路得说: "不要劝我离开你, 转去不跟随你。 你往哪里去, 我也往哪里去; 你在哪里住, 我也在哪里住; 你的百姓就是我的百姓; 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
KJV 英得1:16 And Ruth said, Intreat me not to leave thee, or to return from following after thee: for whither thou goest, I will go; and where thou lodgest, I will lodge: thy people shall be my people, and thy God my God:
NIV 英得1:16 But Ruth replied, "Don't urge me to leave you or to turn back from you. Where you go I will go, and where you stay I will stay. Your people will be my people and your God my God.
和合本得1:17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
拼音版得1:17 Nǐ zaì nǎli sǐ, wǒ ye zaì nàli sǐ, ye zàng zaì nàli. chúfēi sǐ néng shǐ nǐ wǒ xiāng lí, bù rán, yuàn Yēhéhuá chóngchóng dì jiàng fá yǔ wǒ.
吕振中得1:17 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埋葬在哪里;除了死以外,若有什么使你我相分离,愿永恒主这样惩罚我,并且加倍地惩罚。」
新译本得1:17 你死在哪里,我也要死在哪里,葬在哪里。除非死亡把你我分离;如果我离开你,愿耶和华加倍惩罚我。”
现代译得1:17 你死在哪里,我也死在那里,葬在那里。除了死,任何事〔或译:甚至死〕都不能使我们分离!要是我背誓,愿上主重重地惩罚我。」
当代译得1:17 路得却坚持说:“不要催我,也不要逼我离开你。你往哪里去,我也要往哪里去;你住在哪里,我也要住在哪里;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你死在哪里,我也死在那里,也葬在那里。只有死才能够把我们分开;不然的话,愿上帝重重地惩罚我!”
思高本得1:17 你死在那里,我也死在那里,埋在那里;若不是死使我与你分离,愿上主罚我,重重罚我! 」
文理本得1:17 汝所死之处、我亦死于彼、葬于彼、除死而外、我若与尔相离、愿耶和华罚我维倍、
修订本得1:17 你死在哪里, 我也死在哪里,葬在哪里。 只有死能使你我分离; 不然,愿耶和华重重惩罚我!"
KJV 英得1:17 Where thou diest, will I die, and there will I be buried: the LORD do so to me, and more also, if ought but death part thee and me.
NIV 英得1:17 Where you die I will die, and there I will be buried. May the LORD deal with me, be it ever so severely, if anything but death separates you and me."
和合本得1:18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就不再劝她了。
拼音版得1:18 Ná é mǐ jiàn Lùdé déng yì yào gēnsuí zìjǐ qù, jiù bú zaì quàn tā le.
吕振中得1:18 拿俄米见路得坚决要跟自己去,就停止不对她说什么了。
新译本得1:18 拿俄米看路得坚决要跟她走,就不再多费唇舌了。
现代译得1:18 拿娥美见路得坚决要跟自己走,也就不再劝阻她了。
当代译得1:18 拿俄米看见路得的态度坚决,也就不再劝阻她了。
思高本得1:18 纳敖米见她执意要与自己同去,就不再劝阻她了。
文理本得1:18 拿俄米见路得决志偕往、则不复言、
修订本得1:18 拿娥米见路得决意要跟自己去,就不再对她说什么了。
KJV 英得1:18 When she saw that she was stedfastly minded to go with her, then she left speaking unto her.
NIV 英得1:18 When Naomi realized that Ruth was determined to go with her, she stopped urging her.
和合本得1:19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她们到了伯利恒,合城的人就都惊讶。妇女们说:“这是拿俄米吗?”
拼音版得1:19 Yúshì èr rén tóngxíng, lái dào Bólìhéng. tāmen dào le Bólìhéng, hé chéng de rén jiù dōu jīngyà. fùnǚ men shuō, zhè shì ná é mǐ ma.
吕振中得1:19 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她们到了伯利恒,全城都因他们而震动起来;妇女们说∶「这是拿俄米么?」
新译本得1:19 她们双双上路,来到伯利恒。她们到达的时候,全城都因她们的缘故骚动起来。妇女们说:“这是拿俄米吗?”
现代译得1:19 她们一起走,到了伯利恒。她们到的时候,全城的人都很兴奋。妇女们惊叫说:「她真的是拿娥美吗?」
当代译得1:19 於是,她们婆媳二人便一同回到伯利恒。城里的人看见她们都十分惊讶,有些妇女还诧异地问:“这不是拿俄米吗?”
思高本得1:19 於是二人同行,来到了白冷。她们一到了白冷,全城的人都为她们所惊动。妇女们惊问说:「这不是纳敖米吗?」
文理本得1:19 二人乃往伯利恒、既至、举邑耸动、妇女咸曰、此乃拿俄米乎、
修订本得1:19 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她们到了伯利恒,全城因她们骚动起来。妇女们说:"这是拿娥米吗?"
KJV 英得1:19 So they two went until they came to Bethlehem. And it came to pass, when they were come to Bethlehem, that all the city was moved about them, and they said, Is this Naomi?
NIV 英得1:19 So the two women went on until they came to Bethlehem. When they arrived in Bethlehem, the whole town was stirred because of them, and the women exclaimed, "Can this be Naomi?"
和合本得1:20拿俄米对他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玛拉(就是“苦”的意思),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
拼音版得1:20 Ná é mǐ duì tāmen shuō, búyào jiào wǒ ná é mǐ ( ná é mǐ jiù shì tián de yìsi ), yào jiào wǒ Mǎlā ( Mǎlā jiù shì kǔ de yìsi ), yīnwei quánnéng zhe shǐ wǒ shòu le dà kǔ.
吕振中得1:20 拿俄米对他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即∶『愉快』的意思),要叫我玛拉(即∶『苦』的意思);因为全能者使我苦极了。
新译本得1:20 拿俄米对她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叫我玛拉吧,因为全能者使我吃尽了苦头。
现代译得1:20 拿娥美说:「不要叫我拿娥美〔希伯来文意思是:愉快〕,叫我玛拉〔希伯来文意思是:痛苦〕吧!因为全能的上帝使我命苦。
当代译得1:20 拿俄米对她们说:“不要再叫我拿俄米了(拿俄米是甜的意思),叫我玛拉吧(玛拉是苦的意思)!全能的上帝叫我过得好苦啊!
思高本得1:20 她向她们说:「你们不要叫我纳敖米,应叫我玛辣,因为全能者待我好苦!
文理本得1:20 曰、勿称我拿俄米、当称我为玛拉、(拿俄米译即乐玛拉译即苦)盖全能者待我苦甚、
修订本得1:20 拿娥米对她们说: "不要叫我拿娥米, 要叫我玛拉, 因为全能者使我受尽了苦。
KJV 英得1:20 And she said unto them, Call me not Naomi, call me Mara: for the Almighty hath dealt very bitterly with me.
NIV 英得1:20 "Don't call me Naomi," she told them. "Call me Mara, because the Almighty has made my life very bitter.
和合本得1:21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耶和华降祸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这样,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
拼音版得1:21 Wǒ mǎn mǎn de chū qù, Yēhéhuá shǐ wǒ kōng kōng de huí lái. Yēhéhuá jiàng huò yǔ wǒ, quánnéng zhe shǐ wǒ shòu kǔ, jì shì zhèyàng, nǐmen wèihé hái jiào wǒ ná é mǐ ne.
吕振中得1:21 我满满地出去,永恒主使我空空地回来;永恒主使我受苦(传统∶作证指责我),全能者降祸于我,你们为什么还叫我拿俄米呢?」
新译本得1:21 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却使我空空地回来,你们为什么还叫我拿俄米呢?耶和华折磨我,全能者加害于我。”
现代译得1:21 我出去的时候富足,回来的时候上主却使我空无一物。上主责罚我;全能者使我受苦。为甚麽还要叫我拿娥美呢?」
当代译得1:21 我离开这里的时候是富足的,现在,上帝却使我空着手回来,甚麽都没有了。上帝既然叫我受苦,你们叫我拿俄米又有甚麽意思呢?”
思高本得1:21 我去时富足,如今上主却使我空空而回。上主责罚了我,全能者降祸於我,你们为什麽还叫我纳敖米呢?」
文理本得1:21 我富有而出、耶和华使我匮乏而归、耶和华既责我、全能者既苦我、奚称我为拿俄米哉、
修订本得1:21 我满满地出去, 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 耶和华使我受苦, 全能者降祸于我。 你们为何还叫我拿娥米呢?"
KJV 英得1:21 I went out full, and the LORD hath brought me home again empty: why then call ye me Naomi, seeing the LORD hath testified against me, and the Almighty hath afflicted me?
NIV 英得1:21 I went away full, but the LORD has brought me back empty. Why call me Naomi? The LORD has afflicted me; the Almighty has brought misfortune upon me."
和合本得1:22拿俄米和她儿妇摩押女子路得,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
拼音版得1:22 Ná é mǐ hé tā ér fù Móyē nǚzi Lùdé, cóng Móyē dì huí lái dào Bólìhéng, zhēng shì dòngshǒu gē dàmaì de shíhou.
吕振中得1:22 拿俄米回来,她的儿媳妇、摩押的女子路得、和她一同来,是从摩押乡间回来的。她们来到伯利恒、正是开始割大麦的时候。
新译本得1:22 拿俄米就这样回来了。她媳妇摩押女子路得随着她从摩押地回来。她们到达伯利恒,正是开始收割大麦的时候。
现代译得1:22 这就是拿娥美和她的摩押媳妇路得从摩押回来的经过。她们到达伯利恒,正是开始收割大麦的时候。
当代译得1:22 拿俄米就这样带着她的摩押儿媳妇回到伯利恒,那正是开始收割大麦的时候。
思高本得1:22 纳敖米同她的儿媳摩阿布女子卢德回来了,是从摩阿布乡间回来的。她们来到白冷,正是开始收大麦的时候。
文理本得1:22 拿俄米与其媳摩押女路得、归自摩押乃若此、彼至伯利恒时、适获麰麦之际、
修订本得1:22 拿娥米从摩押地回来了,她的媳妇摩押女子路得跟她在一起。她们到了伯利恒,正是开始收割大麦的时候。
KJV 英得1:22 So Naomi returned, and Ruth the Moabitess, her daughter in law, with her, which returned out of the country of Moab: and they came to Bethlehem in the beginning of barley harvest.
NIV 英得1:22 So Naomi returned from Moab accompanied by Ruth the Moabitess, her daughter-in-law, arriving in Bethlehem as the barley harvest was beginning.
路得记第1章-灵修版圣经注释
路得记第一章 第 1 章路得与拿俄米
得 1:1> 黑暗时代,也有好故事,且看路得的事迹
──路得记第1章
1:1 路得的故事大约发生在士师时代,约公元前 1375 至 1050 年间。那是以色列的黑暗时期,人都按自己的意志各行其事(参士 17:6 ; 21:25 )。但是,尽管邪恶和罪恶笼罩着当时的社会,仍然有人信奉神。拿俄米和路得对神所表现出的忠诚、以及她们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赖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得 1:1-2> 犹大、伯利恒、以法他、摩押;这么多的名字都有关系吗?
1:1-2 摩押地位于死海的东部。在士师时代摩押曾是压迫以色列人的国家之一(参士 3:12-30 ),与以色列之间存有敌意。当时,以色列发生了极严重的饥荒,以致以利米勒领着全家移居摩押地。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以法他人,是因为原来的伯利恒就叫以法他。尽管当时的以色列已击败了摩押,两地的关系仍十分紧张。
得 1:4-5> 摩押女子,不也是外邦人吗?神竟也拣选路得,为什么?
1:4-5 以色列人与摩押人的交往虽不算友好(参申 23:3-6 ),但可能没有被禁止,因为摩押人住在神应许之地以外;但是,以色列人若与迦南人(或那些住在应许之地境内的外邦人)结婚则违反了神的律法(参申 7:1-4 )。以色列人逃离埃及时曾在摩押地受阻,故摩押人不能于会幕中敬拜耶和华。
作为蒙神拣选的国度,以色列应有比其他国家更高的道德标准,然而,神却让路得,一个摩押人,成为体现真诚灵性和美德的范例,可见当时的以色列是多么的败坏。
得 1:8-9> 孤身一人,依靠尽失仍以他人为重!人真是可以这样无私?很难相信啊,我就……
1:8-9 在古代,寡妇是极为悲惨的,她们被社会遗弃,几乎处于贫困不堪的境地。因此,在神的律法中特别规定,与死者有最近血缘关系的亲属应负起承担照顾遗孀的义务。但是,在摩押地拿俄米没有亲属,而且她也不知道在以色列的亲属是否还活着。
即使在这样的绝境中,拿俄米仍表现出了无私的爱。尽管她自己打定主意独自返回以色列故地,却极力劝路得和俄珥巴留在摩押地,重新开始她们的生活;对于她来说,这决定是十分困难的。我们也应该像拿俄米一样,首先考虑他人的需要,而不仅仅只是想到自己。拿俄米的经历表明,当你无私地处事待人时,他人也会受到感染而乐意以你为榜样。
得 1:11> 这句话代表了什么意思?就算她真可以有孩子,那孩子也不能作他们的丈夫啊!
1:11 拿俄米在这里说“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所涉及的是一种叔娶寡嫂的制度,即死者的兄弟对于寡妇所应承担的义务(参申 25:5-10 )。这项律法保障了寡妇不为贫穷所困扰,同时也使死者的族系能得以延续。然而,对拿俄米来说,她没有别的儿子可供路得和俄珥巴婚配,所以拿俄米就劝她们留在故乡,再寻找合适的丈夫,这也是她们的权利。俄珥巴同意了,但路得却为了照顾拿俄米而情愿放弃这种保障自己和生儿育女的机会。
得 1:16> “你的神就是我的神”!外邦女子路得对神的信心何其大!我可有将神看作“我的神”?
1:16 路得是摩押女子,但这并不妨碍她对真神的敬拜,更不影响神对她的接纳与祝福,可见神不是单单爱以色列人。神之所以选择犹太人,是想通过他们使其他民族得以认识神,这已由耶稣基督在犹太民族中诞生实现了。整个世界都可通过耶稣基督来认识神。“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徒 10:35 )神接受所有敬拜祂的人,神的看顾并不因人的种族、性别和国度而异。神的公义在路得记里得到了十分完美的体现。虽然路得所在的民族常遭以色列人鄙视,但由于她的虔诚而得到神的恩典,并成为大卫王的曾祖母和耶稣的嫡系祖先。任何人都不要因自己的种族、性别和国籍等原因,而感到不配事奉神,万能的神能利用各种环境和途径建造祂的国度。
路得记故事的背景
得 1:20-21> 在苦难中就只尝到“苦”,人之常情;在信仰中,苦难背后,其实是
──路得记第1章
1:20-21 拿俄米经历了诸多磨难。她离开以色列时,有丈夫和儿子的陪伴,充满着希望和安全感;之后却丧夫,穷困地返回故乡。她为自己改名字,正反映了她内心深处的苦楚和悲痛。虽然她并不以公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痛苦来拒绝神,但她似乎忘却了,那与神、与路得间的亲密关系也是她所拥有的巨大财富。当你面临痛苦时,神期待你诚实地祷告。千万不要忽视在神与你的这种关系中,神所给予你的爱、力量和资源,也不要让苦痛和失望使你错失通向光明的良机。
得 1:22> 拿俄米和路得从摩押返回伯利恒,只是为了她们的方便吗?还是神别有计划?
1:22 伯利恒位于耶路撒冷西南部约八公里处,为肥沃的田野和茂密的橄榄林所环抱,物产十分丰富,故也称为粮食之乡。
路得和拿俄米返回伯利恒显然是神计划的一部分。因为大卫要出生在伯利恒城(参撒上 16:1 )。而且,就像先知弥迦曾预示过的(参弥 5:2 ),耶稣基督将会降生在那里。这种迁移不仅仅是为了拿俄米和路得的方便,也是要应验圣经中的预言。
得 1:22> 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该是怡人的时节吧?
1:22 以色列的气候十分温和,每年有两次收获期,分别在春季和秋季。春季以收获大麦为主。就在这充满着希望和丰盛的日子里,路得和拿俄米回到了伯利恒。伯利恒是个农庄,由于正值收割期,田地里到处都有遗落的麦穗。这些散落的麦穗拾起来可当粮食(参 2:2 注释)。
──路得记第1章《灵修版圣经注释》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路得记第1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Ⅰ 摩押地的以色列家庭(一1~5)
此段经文,简单介绍本书背景,同时也象是人物出场表,简洁介绍一个以色列家庭在饥荒的时候,去到邻近的摩押地,却陷入了绝境的故事。
1. 句首50介绍本书的年代,即士师秉政的时代;这个句子表达了士师时代已经退出,此书乃在之后的年代写成。居庸指出 yemê(days,由yāmîm 而来)通常指延续的时间(反向的,ʿēth 则指时间的某一定点)。换言之,作者并未尝试为本书的年代详细厘定,只是概略地指出其发生于士师时代。秉政(ruled,AV、RSV)直译为审判(judged,RV),虽然我们无须为 AV、RSV 之翻译争论,但亦不应忽略RV 的翻译所指出之事实,即此字之动词和名词的字根相同。在古以色列,「审判」是一件很复杂的事,51不但包括分辨是非,并且必须就判断而采取行动。此字通常带有「管理」的意思,因为地方上拥有最高权柄的就是士师;不容忽视的是,士师亦与公义有所关联。当然,此处的士师,指的便是士师记中的民族领袖,不应当以为他们只是执法的人;事实上,他们同时是神所兴起的人,要在灾难之日,作国家的拯救者。士师的确行使法律上的任务,但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乃是拯救人民。摩法特(Moffatt)将之译为「英雄」(heroes);虽然这不是最好的翻译,但却指出士师并非专管法律事务之人的事实。
当时国中(theland,直译「这地」)遭遇饥荒。经文对「这地」并无进一步解释,但是对希伯来人而言,只有一个国家才会被称为「这地」,那就是迦南地,是神赐给祂的子民的土地。巴勒斯坦的雨季不太稳定,因此干旱或随之而来的饥荒,司空见惯。旧约中,多处提及这样的饥荒(如:创十二10,二十六1,四十一56;撒下二十一1;王上十八2;王下六25)。但是,干旱仍属相当奇特的现象,有时在范围相当小的地区,也可能发生相当不同的情况(葛乐曼忽略此点,因此他觉得「实在很难想象」,怎麽可能有人会因为饥荒逃到摩押去;事实上,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发生)。因此,其时以色列境内有饥荒,但邻近的摩押地完全不受影响。列王纪下八1~2,亦记载某次以色列饥荒之时,一妇人逃去另一个地方,即邻近的非利士国,而得到解救。奈特(G. A. F. Knight)认为路得记中的饥荒形成原因之一,是因为在士师时代「各人任意而行」(士二十一25,当时发生的事,可由士六3~4略见端倪;AV、RV),造成了混乱的局面所带来的恶果。以利米勒一家显然没有长远移居他乡的打算。此处的动词 gûr(tosojourn,「寄居」),显示那人计画到合适的时候就回本族本家(Berkeley 将之译为住一阵子),这是常用来指寄居者的字眼。寄居者在以色列享有特定的的权益,但不清楚摩押是否也有同样的习俗。按这片语的表达式,摩押地(thecountry of Moab)似乎是指「摩押之田野」(the fields of Moab);这可能是一种很自然的方式,用以形容一以农耕为主的国家。这样的片语,使用单数而非复数,相当普遍,如:「非利士人之地」(撒上六1)和「以法莲及撒玛利亚之地」(俄19;另参:RV)。事实上,「摩押地」以复数出现,才是较不寻常的用法;此表达方式只在马索拉文本的路得记中出现,而且每次都是以复数形态出现(一1~2、6、22,二6)。不过,在其他希伯来文抄本,或诸如七十士译本、叙利亚版本、武加大版本中,都是以较常见的单数形态出现。然而,大部分学者都同意马索拉文本的复数形态是正确的用法,不过不清楚有何特别的重要性。首先,我们无法确定其是否为真正的复数(genuine plural)。麦尔斯接受马索拉文本的版本,但认为此词语形态为 śāḏay 的古典诗体形态(archaic poetic form)中结构上的单数(construct singular)。52如果这看法成立,则其意义应为「摩押的境内」(the territory of Moab)。主张其为真正的复数之学者,对其意义的界定,更是众说纷纭。费盾(F. Fenton)根据其单数或复数,将之译为「摩押平原」;但是,这显然不正确,因为此字并没有「平原」的意思。由二章2~3节可清楚得知此字的意思为「田地」(field)。但费盾的推测亦有部分道理,他认为这可能是指农村部分。就通用的成语来说,单数形态的确指「摩押的境内」;但是,如果我们讨论的是复数形态(或真正的复数)的话,很可能就是指某一特定地区。居庸认为这乃是指已经开垦了的高地;这种推测很有可能,因为摩押一带多为崎岖不平的山地,不太可能开垦。麦当诺更加明确地主张,这词应当是指「亚嫩以南的高原,虽然起伏不平,却是肥沃的牧草地」。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无法确知这词指的究竟是何处;不过,若这词确为复数的话,的确可能有这样的地方存在。认为此复数形态为古典诗体的单数形态,这个立场有许多优点,正确性颇高。如此一来,则此片语的意义为「摩押的境内」。另外,史洛基(J. J. Slotki)则认为,此词代表「以利米勒并非在某一城市中永久定居,而是到处迁徙」。从经文中,难以找到支持,实际上也不可能如此。此词最好视之为「摩押地」。
在犹大伯利恒,有一个人,可能应作「有一个人从犹大伯利恒去到……」(将 mibbethleḥem与动词相连)。本节提及那人的行踪,下一节才是论及他的起源地。加上犹大是为了要将此伯利恒城与另一个同名的城市区分。例如在北方西布伦的分地上,便有一个伯利恒城(书十九15)。犹大的伯利恒是最出名的,也是最常被提及的。伯利恒这个名字有「面包之屋」的意思,亦即「谷仓」。这样的名字很自然会被其他地方拿来作为地名。这个名字也意谓所命名之地区,乃富庶多产的地区。有学者认为此名乃指某一神只,而非指产地的谷物丰饶,并引述「亚玛拿信柬」(Amarna Letters)中所提到的一个地名作为证据。53但是,并无证据显示确有这样的神只存在,所以最有可能的还是指「谷仓」。此城旧名以法他(创三十五19,四十八7)
2. 本节提及这个移居的家庭成员之名字。54家长名为以利米勒,是「神是王」、「我的神是君王」的意思。古代名字常反映出深厚的宗教信念,此便为一例。为一个孩子取名,名字中含有神的意思在其中,表示这孩子与神有某种关联;因此,旧约的许多人名都包含有神在其中。以利米勒的配偶叫拿俄米(最正确的音译为Noʿomi),有「使人愉悦」、「可爱」和「讨人喜悦」的意思。有人认为此名不是真正的希伯来文,乃为亚兰文。这点不重要,不过其为希伯来文的可能性还是最大。首先,若说家中成员全有希伯来文的名字,却只有一个人有亚兰文的名字,显然不大可能。其次,伯利恒的妇女(可能不懂亚兰文)似乎都知道拿俄米这个名字的含义(一20),显示此为希伯来文。接着是两个儿子的名字。玛伦(Maḥlon)可能源自字根ḥlh,意为「弱」或「病」,可能因他是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基连(Chilion)这名字同样意义不佳,有「孱弱」、「憔悴」、「灭绝」之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名字均见诸于乌加列文之中,可知这些都是典型的迦南名字。
这些人被称为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AV、RV)。一如上述,以法他是伯利恒的旧名(创三十五19,四十八7;路四11;弥五2;在马索拉文本的希伯来经文中为第1节),有时只提以法他,不提伯利恒(创三十五16)。我们不确定以法他之音译为Ephrath 或 Ephrathah(字尾加上 -ah,有代表往前去的动作之意如:to Ephrath;但是,路加福音四11所采用的音译似乎为字尾较长的 Ephrathah)。此处与旧名连用,很可能是要指出这个家庭的渊远流长,为当地显赫的望族(米大示记载对此的一种解释为「贵族」,ii. 5)。不论如何,的确有种种迹象显示这家族为一较显赫的家庭。在第一章退出,当拿俄米回到伯利恒时,「合城的人」都被惊动,显示返乡的是个出名的人物,而非无名小卒;「这是拿俄米吗?」(一19)便是以此为背景。拿俄米说:「我满满地出去」(一21),显示出她原本的富足。以法他人(Ephrathite),有时意谓着「以法莲人」(Ephraimite;参:士十二5;撒上一1;王上十一26),同时也可指伯利恒的居民(撒上十七12);此处显然是指后者。这些人便往摩押地去,寄居在那里。
3. 他们寄居在摩押地多久,无法得知。经文除了记载这一家的家长死亡以外,其中发生的事,我们一无所知。有趣的是,以利米勒被称为拿俄米的丈夫(AV、RV);一个男人被附带在一个女人的名字上,在当时是相当罕见的。不过,在这故事中,以利米勒藉藉无名,拿俄米才是核心人物。他死后剩下拿俄米,意即拿俄米仍然活着,生命仍然存留。
4. 是儿子们娶亲的时候了。此处并未提及拿俄米有何作为,婚事可能是年轻人自己的决定。因为环境因素,他们似乎别无选择,必须在摩押女子中间娶妻。作者以各种方式,一再提及此事实,很可能是因为作者不想读者漏读此一事实。作者并不是严刑峻罚主义者,但是他要读者注意犹太人与摩押人混杂通婚的事实。律法禁止摩押人进入耶和华的会,与摩押人通婚所生的子孙十代都不可进入耶和华的会(申二十三3)。但是,凯尔和德里慈指出并无律法禁止与摩押人通婚。有些人会引用申命记七3作为证明,但那里指的是迦南人和当地其他居民。不论律法如何规定与摩押人有关之事,从未禁止与摩押人通婚。史洛基引用米大示以证明这节经文是对这种通婚的无声抗议,他说这是犹太释经的共识。同时,他认为与摩押女子通婚并非受禁止之事,律法禁止的对象是男人(申二十三3)。经文记载这两名妻子的名字,其名字的重要性并不清楚。我们对摩押语言了解不多,但是俄珥巴(Orpah)显然与希伯来文的「颈项」(ʿōrep)字根相同。若摩押文与希伯来文相似,则此名有「坚定」(参:「硬颈」)之类的意思。或者此字象征一种女性美,与现代之女性美不同,而是雅歌书中所说的「你的颈项好像大卫建造收藏军器的高台,其上悬挂一千盾牌,都是勇士的藤牌」(歌四4,虽然此经文中的「颈项」是另一个字;AV、RV)。也有可能此名为一希伯来名,是在俄珥巴返回摩押地之后,才加在她身上的,则此名含有「硬颈」的贬抑之意(参:出三十二9;箴二十九1)。路得(Ruth)若与reʿûṯ(「女性的」朋友)之字根相连,则可能代表「友谊」(就路得记的故事来说,此名恰如其分)。然而,由于我们不知道摩押文中是否有此字根,又加上其中的子音不大可能去掉,故无法确定此名字之真正含义。以利米勒、拿俄米、玛伦都是典型的希伯来文名字,而外族人俄珥巴、路得的名字则不是。因此,奈特说:「我们的作者谨慎地呈现精确的历史事实。」
这两个年轻人婚后与妻子定居下来,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指的可能是他们在摩押地的全部时间,而非仅指婚后的时间。我们无法得知这家庭初到摩押地时,这两个儿子年纪多大,也不知道他们何时结婚,但是很可能是在这十年的尾声,而非一开始的时候。否则,无法解释为什麽作者对他们有无子嗣一事只字不提。若结婚日子不长,就合情合理了。
5. 十年过后,玛伦和基连相继死亡。家族中的三个男丁全死了,或许有些不寻常,他勒目视此为离开犹大的惩罚(Baba Bathra,91a)。经文未提及他们的死因,不过,这对故事本身并不重要,剩下的三个寡妇之反应才是最重要的。拿俄米现在孑然一身,成了寡妇,又死了儿子。剩下一词,可参阅一章3节注释,按希伯来文可直译为「从……离开」(leftfrom),全句的意思为「剩下她,与她的两个儿子及她的丈夫远远的分隔」(居庸持此看法,他认为 BDB 完全没注意到介系词 min 的这种解法;参看二18之注释)。儿子(sons,AV、RSV)一字可以用来指儿童(参:四16)或成人,但是,显然只有这里用来指已婚的男人。
50路得记开始的第一个希伯来字已带来释经上的争议,亦即:路得记究竟是独立成书,还是其他书卷的附属?AV中的「现在」(now),即为希伯来文中表示连续的 waw (and) 连接词。文法上来说,记述已成过去事件的希伯来叙事体之第一个动词通常采用完成式,第二个动词则是未完成式加上字首 waw ,但是其实义仍是完成式。(当然,我在此所用的是一般通用的词汇;G.R. Driver 则认为表示连续的 waw 之句型构造乃是古代过去式残留下来的用法;参:Problemsof the Hebrew Verbal System [Edinburgh, 1936], pp. 85-97;若此为正确,则没有理由一卷书不能以此句形构造作为全书的开始。)然而,我们在路得记所看到的句首,是 waw + 未完成动词,难怪有人认为在此一章1节之前还有其他经文记载了。但是,这种句型的应用,并非只限于路得记,在利未记、民数记、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列王纪下、以西结书、以斯帖记、尼希米记,以及历代志下的篇首,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型结构。当然在这些书卷中,的确有的书卷隶属于其他书卷的部分,因此本身并非完整独立之书卷,但是我们无法断定每一卷书都是这种情况。Davidson认为希伯来文习惯显示,很少有一句话不是以连接词「和」(and)作为开始的(HS,136RI)。这个解释不无可能,然而的确有许多句子不是以连接词「和」作为开始。另一不失妥善的做法是,表示连续的 waw 之句型构造在语言中如此常用,以致发言者或作者已是本能地使用连接词 waw ,于是并没有特别留心 waw 究竟使用于叙事的一开始。因此,单凭 waw 之句型构造,并不足以构成怀疑路得记是否为一独立完整之书卷之理由。
51可参看本人之著作: The Biblical Doctrine of Judgment(Tyndale Press, 1960), chs I, II.
52Myers,p. 9. 另参:Rudolph. F. I. Andersen 认为毫无疑问的,此为单数,并认为路得记中单数的field,其原文为 ḥelqaṭ-haśśādeh。
53编号290的信件,提到了「耶路撒冷的一座城,名为Bit-Lahmi 」(引自 Ancient NearEastern Texts, ed. J. B. Pritchard [princeton,1955], p. 489)。可以肯定的是,这里指的是我们所知的伯利恒,其形式接近「Lahmi之屋」。但此证据并不足以支持其论点。
54W.E. Staples 使用这些名字,论证路得记必须从有关丰收出产的宗教来解释(AmericanJournal of Semitic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LIII,1937, pp. 145-157)。不过,此立场不足采信,也少有人支持。
Ⅱ 回归犹大地(一6~22)
A 路得的忠诚(一6~18)
摩押地对拿俄米而言,再无可留恋之处。她的全家因躲避犹大地的饥荒来到摩押,现在她听说饥荒已经退出,因此起了返乡的念头。这使得她的儿媳们必须面对并作出抉择。对路得而言,她因此作出了一伟大、忠诚的宣告。
6. 拿俄米便起身返回犹大,译为起身(arose)的动词(希伯来文,qûm),通常指按字面意义的起身而行,同时也用来指一个行动的开始,特别是指一个旅程的开始(如:撒上九3:「扫罗的父亲基士,丢了几头驴;他就吩咐儿子扫罗说,你带一个仆人去寻找驴」);此处应是采用后者的意义,指开始一旅途(参阅 RSV 所译的「然后她开始……」)。不确知拿俄米的儿媳在此有无参与返乡的决定,但是这里的动词皆为单数,形容拿俄米的作为,显然是她主动安排这次的返乡行动,而计画最初,两个儿媳都决定跟随拿俄米。拿俄米选择回去犹大地的原因,是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说了神眷顾(visited)祂的百姓。动词 visited,在英文意为短暂拜访某人之意。但是,在希伯来文中并非此意,在旧约中通常用来表示神的作为,有时带有惩罚的意味(例:耶二十五12,将之译为「刑罚」);有时则带有祝福的意味,此处便是一例。当神眷顾之时,祂将按祂所见的一切,施行祂的作为。此动词提醒我们不可轻看神的圣洁,也同时提醒我们神愿意赐下祝福。在这里,神的眷顾意味饥荒的退出;百姓有粮食可吃了,这被视为是神所赐的礼物。此处的摩押地出现两次,有不同的形式,前者为复数形式,后者为单数形式(参看一1之注释)。由经文看来,这里的单复数似乎不影响其意义,故这支持了先前讨论过的论点,即复数形式为一古典诗体单数的用法。
7. 显然采取主动的是拿俄米,在希伯来原文中,拿俄米所用的动词为单数,她起行;接着,原文的第二个动词是复数(went),两个儿媳起行(和合本:她和两个儿妇起行)。她们三人起行……要回犹大地去。在此有一要点值得留意,摩押被称为「摩押的田野」(thefields of Moab),犹大则被称为犹大地(theland of Judah)。犹大(或是以色列)的国境,一直是用这种称呼,其原文为 ʾereṣ(大部分国家的国境均使用此字)。
读者得到的印象是这是一个穷困的家庭,因此拿俄米很快就预备好起行。这三个妇人同行,走向犹大地,在途中则做了最后的抉择,决定了谁最后终将抵达犹大地。
8、9. 这两节经文,开始了路得记所惯用的对话形式。在路得记全书85节的经文中,有50节以上采用对话形式,显然作者藉由对话来表达其所要讲述的故事。在这里,拿俄米请求两位年轻的儿媳离开她,回到她们自己的家中。拿俄米打算回自己的国家,但并未将儿媳包括在自己的计画中。值得注意的是,拿俄米提到的是她们的娘家,而非父家。本书是站在女性的角度写成的。路得的父亲尚在(二11),俄珥巴之父可能也健在。但是,在当时一夫多妻的社会中,路得和俄珥巴这样的妇人,只能回到由她们母亲所主持的家中(参:Ct. 三4,八2)。然而,这种表达方式仍属相当奇特,特别在旧约中,通常指一个妇人的家为父家,就算是归家的寡妇亦不例外(参:创三十八11;利二十二13;民三十16;申二十二21)。拿俄米的祷告是求耶和华恩待(dealkindly)她们,如同她们恩待已死的人及拿俄米本身一样。我们不应忽略拿俄米使用「耶和华」这个尊称的事实;「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特有的名字。拿俄米在摩押境内,向摩押妇人说话,我们或许会以为她会使用对神较普遍的称号「伊罗兴」(ʾelōhîm),或摩押的主要神只的名号「基抹」(Chemosh;参:民二十一29;王上十一7)。但是,在此情况下,拿俄米却使用了「耶和华」一名,发人深省。对拿俄米而言,基抹根本不在她的考虑之内,她只认识一位神,并且自然而然地就会提起祂。她如此称呼祂的名,实际上源于她心中根深柢固的一神主义。恩待一词的希伯来文ḥesed 很难翻译,通常被译为「慈爱」(loving-kindness)。此字同时有「忠实」(loyalty),或「爱」(love)的意思在其中。在旧约中,此字常与「约」(covenant)有关,指立约双方应当以这种温暖、忠实的态度彼此相待。AV 的翻译,则带出了「恩慈」的意思,但未带出其「可靠」的意义。拿俄米知道耶和华是一位忠实慈爱的神,她的祷告是求祂按祂的忠实慈爱来对待她的儿媳。她觉得这是很合适的,因为这两位年轻的寡妇不但忠于已死的丈夫,也以恩慈对待拿俄米自己;因此,她祷告神报答她们的美德。诺克斯(Knox)将之译为「你们已对死人的回忆展现恩慈……」;不过,这与原文不符。拿俄米提到的是她们对死人本身的恩慈,而不是对死人追念的恩慈。史洛基(Slotki)将此句译为一句宣告:「耶和华将会恩待」;但是,译为祷告更加适切。
拿俄米又继续为了路得及俄珥巴未来的幸福祷告。她再一次使用「耶和华」一名,再一次相信祂能够在摩押地行使祂的旨意。她更具体祈求她们都能够在新的夫家「安居」(rest;和合本:得平安)。RSV 译作「主应许你将找到一个家」;但是,AV 译作「你或可以找到『安息』」,更贴近希伯来原文 menûḥâh 的意思(参:三1)。的确,与丈夫一起「安息」暗示有一个家,但是原文指的是「找到一个家」的意思,而非「安息」的意思。希伯来文的「安息」不单有止息劳苦或困难的意思;在约书亚记二十一43~二十二8中,可见「安息」不单是止息战争,同时也有「安全、耶和华的祝福」之意:「耶和华应许赐福给以色列家的话,一句也没有落空,都应验了」(书二十一45;AV、RV)。古代女人没有什麽职业可以从事,农村地区尤然;因此,妇女惟一的职业似乎就是结婚,只有婚姻可带来生活安定的保障。拿俄米深感两个儿媳在自己的国家毫无出路,因为她们身为摩押女子,很难在以色列再婚。若果如此,则她们除了和她一起捱饿受冻之外,毫无盼望。因此,拿俄米与她们吻别,三人相拥而泣;这是东方人表示悲伤的习惯。55
10. 俄珥巴及路得一同否决她的提议,她们对拿俄米说她们一定会与她一同回她的本国去。这节经文有一个待解的难题,AV将此处的希伯来文连接词 kî 译为当然(Surely),RSV 则译为不(No;KB及葛乐曼等人亦持此观点)。在 BDB 中,此连接词通常有「亦即」(that)、「为了」(for)、「当」(when)等含义;BDB认为这如同希腊文的连接词 hoti,可以一字不差地引入一位说话者的说话内容。但是,居庸怀疑这种用法是否真的存在,他认为表示肯定的 kî 是非常少见的,因此认为其表达「但是」(but;同时通常跟随在一个否定词之后)。他并认为很有可能原来是 lō,后来被误抄成lāh,或是有抄漏之处(鲁道夫亦持此观点);这可能有过度诠释之嫌。不过,显然反面的意义才是正确的,我们现有最好的翻译还是「不」(No)。
11. 但是,拿俄米不愿意她们步入前途黯淡的生活中。她们还年轻,大可回到自己的国土再婚,安居无虑。拿俄米已经太老了,不能再婚,不可能给她们一个舒适的家,与她同去,只会落入贫穷及未知的绝境之中。因此,她温柔地称呼她们为我女儿们哪(三节之前,她们被称为「儿妇」),并劝她们改变心意。她指出她们若与她同去,将会陷入绝望的处境中,并提醒她们她不可能再生儿子作她们的丈夫。拿俄米说这句话的背景乃是弟娶寡嫂婚姻的风俗,若一个人的哥哥无后而终,他必须娶寡嫂以便为死人留后。此风俗载于申命记二十五5以下(参:太二十二24及下)。显然头生的儿子,被算为死者的儿子。56拿俄米是说在她的情况中,不可能有这样的婚姻。有些人对此观点不以为然,认为拿俄米可行弟娶寡嫂婚姻,为以利米勒留名。当然,若非她的年事已高,这种事的确有可能发生。但是玛伦、基连又如何呢?他们无后而死,他们的寡妇可以按弟娶寡嫂婚姻的制度来为他们立后留名。在这一节中,拿俄米提到自己不能生子,她并未怀孕。在下一节,她则继续说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婚。
12、13. 拿俄米提及自己的年龄,说自己太老了,不能结婚。接着开始另一个深思熟虑的想法,以指出年轻寡妇与她同去是不可行的。就算自己再婚并生子,她们也不能够等孩子长大成人再成婚。拿俄米很清楚地看到她们实在没有理由再跟随自己,她们应当在别处寻求结婚的机会。她的回去吧!使用的是上面第9节已经讨论过的、希伯来原文字尾没有 he 的阴性祈使语句(参一章8至9节第二段之注释〔书版246页〕)。值得注意的是,当拿俄米说万一(IfI should say)的时候,所使用的并不是一般条件子句的常见结构。通常在这里用的应当是不完全时式,指许多不同事件发生的假设状态。但是,拿俄米在这里的即或说……是动词完成式,视此条件子句的假设状态为一确定发生的事实,以最大的效果表达当时处境的艰难。另外,一相当特别的地方是,她两次使用 halāhen,AV译为为了他们(forthem,和合本),RSV 则译为因此(therefore;如此诠释,则视此字为亚兰文,而非希伯来文)。然而,我们无法得知亚兰文中是否有一个字,其意义为「因此」的 lāhēn存在。勒提在研究此问题后的结论是:「认为 lāhen这个字义为『因此』的说法,在圣经使用的亚兰文中,证据薄弱,因此最安全的做法,是视之为错误的诠释;在希伯来文中,也同样没有这样的用法。」57德莱弗同样怀疑在亚兰文是否有「因此」这种含义的用词,因此主张此字义为「为了那些事」(forthose things)。58居庸将经文修改为 lāhem,此为一般词性阳性「为了他们」(forthem)的用法(他同时认为这个字有可能是词性阴性的 lāhen,而具有阳性的含义,但是其退出的字尾相同)。葛乐曼提出另一种可能性的想法,他认为此字的词性为阴性复数,但为一中性词性的含义,意指拿俄米刚刚所提出的情况:「你们能够在这些情况中等待吗?」(意指为了这些不确定、不必然的事件之实现而等待。)最好的情形,可能是视之为一段不确定的希伯来经文,将之等同为 halāhem。这样做,与AV 的诠释相同,将之解为为了他们。七十士译本、武加大译本和叙利亚经文版本,也同样解作「为了他们」,故此解释应被接受。从希伯来经文的位置看来,「为了他们」为一强调用法。BDB认为动词等待(tarry,AV、RV)为一亚兰文,但是在希伯来文中可发现其用法(参:诗一一九166)。
因此,拿俄米定意拒绝俄珥巴和路得继续跟着她。她所说的不然(nay,AV、RV),有一种最后定案的味道。对她来说,这并不是个容易的决定;她接着表达她的遗憾。直译是「这使我忧伤」(AV、RV),「对我来说,非常苦!」(此动词为一非位格的用法;和合本:我……甚是愁苦;在一章20节,同一个动词的主词是神)。你们的(your)是另一个以阳性形态的代名词,却指女性的例子(除非这是一个双数形态的字:参看一8、9之注释)。
「耶和华的手,为你们的缘故,使我忧伤」(AV;和合本: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必没有译出希伯来文的意思(在希伯来文中,此节经文含有比较级的意思);RV的旁注为「对我来说,比对你们来说,更为愁苦」,同样没有译出其意。与经文脉络也不是那麽相符。她们每一个人都失去了丈夫。拿俄米不但失去丈夫,还失去了两个儿子。更有甚之,年轻的寡妇们可以再嫁,再次找到安全和幸福。对拿俄米来说,除了凄凉孤单的晚年之外,没有任何远景。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AV),拿俄米为这样的想法甚是忧愁。这些结论,其实源于深藏在整本书中的信念,也就是说,所发生的一切事都不是偶然发生的。神是拥有主权的神,祂使祂的心意成就。于是,拿俄米可将所发生的一切事,全归因于神,而不是其他任何人。耶和华的手是一种常见的拟人化用法。旧约相当自由地使用身体的某部分表达某种内在状态,这种用法甚至可用在论及神的事物。因此,神的手,乃是讲述神的作为的一种表达。动词出去(goneout),有时用于军队带着敌意出去争战,这可能是这里的含义(参:BDB)。拿俄米无法鼓励她的儿媳与她在一起;耶和华是她的敌人。
14. 拿俄米的话引发了更多眼泪。再一次,这几个女人陷入哀哭之中。但是,这一次还包括了动作。这次两个年轻的寡妇都听进了拿俄米的话,而且采取了回应。俄珥巴与婆婆亲嘴。在一章9节,拿俄米已经亲吻俄珥巴,但是在那里,俄珥巴还不了解发生了什麽事,也不认为那是个退出。现在她了解了,所以她采取了主动,亲吻了拿俄米。这是道别,而她们两人心里都清楚明白(亲嘴代表道别;参:创三十一28;王上十九20)。俄珥巴经常受到责备,但是克莱兰(J.T. Cleland)在 IB 中提醒我们她的「顺从」。他指出「俄珥巴为这年长妇人通晓事理的建议所劝阻;她回到摩押地。轻蔑她,并不合理。顺服是不应当忽视或谴责的美德」。我们可能会觉得路得展现了更多的想象力和更多的爱;但是,不要太快谴责俄珥巴。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路得的个性并不容易被说服。她展现了对拿俄米的忠诚,她不会轻易撤回。因此,当俄珥巴亲吻拿俄米道别时,路得舍不得拿俄米(RSV)。凯塞尔认为「使俄珥巴离开和使路得留下的原因是一样的,事实上,这个原因就是,拿俄米不会再有儿子或丈夫。俄珥巴想再成为妻子,而路得仍然想作拿俄米的女儿」。
15. 希伯来文动词说的主词并没有列出,但从上下文中,明显可见主词是拿俄米。她使用俄珥巴的例子,劝使路得跟随俄珥巴的作法。拿俄米并不是说俄珥巴回家或回她的国家,而回她的民和她的神(hergods)那里(AV、RSV;和合本: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RV中的她的神为单数(hergod),ʾelohîm可作单数或复数,而基抹(Chemosh)为摩押人的神(参:民二十一29;王上十一7)。她的民意味着「她的国家」,而不是英文表达中可能指的「她的家人」。在这里所谈到的众神只,有时候指一种信仰,其所崇拜之神与其所在的地域紧密相关,因此那个神只仅可以在那个国家中被敬拜。最典型的例子为乃缦的例子,他成为耶和华的崇拜者,他带了「两骡子驼的土」回叙利亚,以便他可以敬拜耶和华(王下五17)。但是,这观念相当普遍。在许多例子中,附佣国中的君王和百姓都敬拜他们外邦霸主的神只。就这方面而言,所罗门在未曾受到外邦霸主的压力下,竟在犹大地敬拜基抹(王上十一7)。我们已经提及拿俄米认为耶和华在摩押地同样可行使祂的大能(二8、9、13),显然她完全没有这种想法。她可能认为路得或许会喜欢这种想法,于是向路得建议。但是,拿俄米的意思可能只是指出摩押人是个敬拜基抹的群体而已。如果路得要继续敬拜基抹,拿俄米建议她最好回到一个基抹受到崇敬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圣经中从不认为除了耶和华之外的神是真神,但是一直都承认有其他神只被当作崇拜对象的事实。基抹在摩押地受到崇拜,俄珥巴被假定将要敬拜基抹。
16. 路得的回答,是表达信心的典型方式。她宣称她对拿俄米坚定不移的奉献,拒绝在此时此刻或以后的未来离开拿俄米。首先,她告诉拿俄米别再劝她离开。然后,她宣称她的决心:拿俄米往哪里去,她也往那里去;拿俄米住在哪里,她也住在那里。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AV)所用的动词「住宿」(lodge)通常不是长时间的停留(除了在诗体的用法之外);在这里,路得的意思显然是长久同住。她了解她所说的意思为何,在下一节的表达更为清楚。她将与她自己的民(摩押人)断绝了关系,但是她将会把拿俄米的民当成自己的民。而且,她清楚地知道,在她的决定中,包括了宗教上的意涵;拿俄米的神,将成为她的神。这并不是说路得没有自己的宗教原则,或是她把友谊看得比信仰更为重要。在下一节经文中她呼求耶和华,显示她已经信靠祂(参二12)。路得的信靠,也许还是懵懵懂懂,但却是真实的。沈美恩(C.Simeon)认为,「她对宗教的概念或许还不完全明白,但是她的心中显然已根植了充满活力的敬虔原则,并且有力地影响她的生命。事实上,她乃是遵循我们的主所赐予她的命令,完美地表达出她的决心。『你们无论什麽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59
17. 路得决定与拿俄米同住,并不是一短时期的决定。她将与拿俄米同住直到死亡,并且拿俄米在哪里死,她也在那里死。由于路得比拿俄米年轻,显然会活得较久,这意味了路得将认同拿俄米的民,并在拿俄米死后仍住在犹大地。有关埋葬的经文,其必要性似乎不大;不过,我们应该记得在古代世界中,合宜地被埋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即使在死后,路得仍然想与拿俄米在一起。她的话退出于向神呼求,若她违背誓言,愿神重罚她。路得所使用的完整表达方式,除了出现在路得记之外,只出现于撒母耳记和列王纪(在其他处经文则出现较短形式的誓言)。60这不是一种必然的定义,但意味着打破誓言,将会带来惩罚。不然(so),一边说时,可能同时做出某种肢体语言(如:触摸自己的喉咙)。否则,其语意不清。更是如此(andmore also)加在未清楚厘定的如此对我(doso to me),意味最悲惨的可能后果。路得的真诚,毋庸置疑。我们不可忽略她使用了耶和华的名字;她没有呼求基抹或其他神只的名字。路得视耶和华为她的神,并且是她呼求的对象。AV和 RV 译作「如果必须,只有死亡能将你和我分离」,可能错译了路得的意思。KD不认为此处的 kî作「如果」(if)解释,而认为它只是带出了誓言的项目而已,因此意味:「我发誓只有死亡,除了死亡别无他物,能将我们分离。」但是,路得的意思更可能为:「如果死亡分开我和你」;或如RSV 所译的:「即使死亡使我与你分离。」这种解释,支持希伯来文法中将死亡此字置于一强调位置的用法。这也与路得接下来说要与拿俄米葬在一处的说法,相符一致。路得决定不论任何事,即使是死亡,都不能使她与拿俄米分离。
18. 路得的话深深感动拿俄米。拿俄米清楚了路得的决心。动词定意(AV、RV),具有多种含义,比如说,在他们的地方给予云彩、修理圣殿,或身体的活力……等等。这意味不可动摇的坚决。因此,拿俄米接受此一情形,不再劝说路得。事实上,在路得做了如此庄严的誓约之后,任何的劝说,都显得有点亵渎。
B 归回伯利恒(一19~22)
回到以色列的旅途,并没有多加描述。不过,作者对于迎接这两个寡妇的伯利恒妇女倒是多所着墨。她们以欢迎接待拿俄米;但是,拿俄米的心情无法如此欢乐,她对比了她目前的困境,与先前她离开伯利恒之前的情境。
19. 拿俄米与路得一起回到了伯利恒。当她们抵达伯利恒时,掀起了一阵骚动。合城的人就都惊讶。不过,很快的,某个性别的人被特别突出,也就是说,希伯来文动词她们说(theysaid,AV)的阴性形态,显示此一动词的主词为女性,即妇女们说(RV、RSV),她们是这里关心的焦点(参 Knox:「所有的闲言闲语都在传说」)。这种情形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所有的男人都在田里收割庄稼(一22)。伯利恒的妇女,看见这对婆媳走近,兴奋地前去迎接她们。妇女们说:「这是拿俄米吗?」由于她住在这里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再加上这些年间生活艰难。如果这些年间拿俄米的外貌改变了,而致使伯利恒的妇女必须问这个问题,这并不足为奇。
20. 拿俄米强调她名字的意思(见一2之注释)。除了愉悦(「甜」),她什麽经验都有;她拒绝被称为「甜」!因此,她对妇女们(代名词和动词皆为阴性形态)说,应该要叫她为玛拉(Maraʾ),一个意思为「苦」(bitter)的名字(这个字的形态,最后面为 aleph,而非 he,可能为亚兰文或摩押文,而非希伯来文)。拿俄米的理由是: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参:伯十三26)。摩法特则指出在希伯来文中的文字游戏:称我玛拉(Mara),因为全能者残酷地损毁(marred)我。拿俄米一点也不认为这与异教神只的作为有任何关系,她确信她的神掌管一切,所以她认为她所经历的一切愁苦完全与神有关。她对神的称呼为「全能者」(šadday),这不是一个常用的尊称,意谓「大有能力者」(Almighty;参看〔书版257页及下〕之增注)。拿俄米所想的是神无法抗拒的大能。当神决定拿俄米生活中将面临愁苦时,拿俄米无处可逃。值得注意的是,当「全能者」此一尊称用于祝福的情境中时,心中同时存着神的大能和神的严厉(如:赛十三6;珥一15)。这一节经文,在散文文体中使用「全能者」一尊称,是相当少见的几处用法之一(这种用法在诗体中相当常见,不过在散文中,通常的尊称为「全能者上帝」)。安德生指出,拿俄米的说话可能是一首诗。在一章22节中,「全能者」有一相当好的、诗体的平行用法。
21. 拿俄米对比她的离开伯利恒和她的回来。满满地和空空地,在各自出现的子句中,都居强调语气的位置。空空地,为一副词,而非我们可能以为的形容词(另参:三17,虽然在那里副词较合宜)。拿俄米在第一个子句中,使用人称代名词,虽然这并非必要的用法,因为从动词的形态可以判断出其意义。这个强调的代名词,使拿俄米与神对立。她满满地出去,祂却使她空空地回来。拿俄米使用盟约中所使用的名称「耶和华」。再一次,在这里隐含一观念,即耶和华神不论在摩押或在其他地方,都是至高至大的。拿俄米问她们为什麽叫她「拿俄米」
──路得记第1章「甜」,因为耶和华「已经反对」她,或许较好的翻译为「使她受苦」。在此节经文中,如何标示正确的元音,是个争议。AV将之解作「验证」(testified),则为 ʿānâh(鲁道夫倾向接受此解释);不过,七十士译本、叙利亚译本,以及武加大译本,则假设其为 ʿinnâh,作「使受苦」(afflicted)解,而这与上下文理较为相符(但是这里所产生的困难是接下来的介系词 be,此介系词通常不跟在此动词之后)。参较 RSV,「主使我受苦,全能者降祸在我身上」。拿俄米再一次使用「全能者」(šadday)这尊称。在神至高的大能面前,拿俄米完全无助。
22. 有关摩押女子,参看二章2节之注释。这节经文,简单地退出有关拿俄米和路得回到伯利恒的记述。它将她们回到伯利恒的时间,设在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也就是,四月快退出的时候),或者只是简单地说它发生于此时。截至目前为止,按我们所知的,路得从来没到过犹大地,因此动词回来(returned)用在路得身上,颇为有趣。值得注意的是,回来(šûḇ)此一动词,在本章中就出现十二次之多(回去摩押地,一8、11、12、15〔两次〕、16;回来伯利恒,一6、7、10、21、22〔两次〕);而且,此一动词在希伯来文中充满了诸多含义。它意味回到神子民的土地。在本章的退出,将这个动词用于路得身上,或许有此用意在其中。61割大麦的时候,这种表达曾出现于「基色年历」(GezerCalendar)之中:「采亚麻的月份。割大麦的月份。其他所有农作物收割的月份。」62
增注:全能者(šadday)
在路得记一章21节,译为「全能者」(Almighty)的神的尊称,乃是希伯来文的 šadday。这个词汇,如此使用达四十八次之多。在约伯记中,神的这个尊称特别常见,高达三十一次之多。在散文中的用法,经常与 ʾel 一起连用,译作「全能者神」(God Almighty);但是,在诗体中的用法,则多为独立使用,虽然 ʾel 常出现在其平行诗句之中(如:伯八3)。使用「全能者」一词有何重要性,并没有明显的原因,而且众说纷纭。多数的解释,着重于与能力或怜悯有关的思想。
语源学是一明显可用的研究进路。很多人以为,如果我们以它的字根作为探索的开始,可能会发现其作为一属神的称号的重要性为何。不幸的是,学者之间,对此字根的意义为何,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于是,沃克(Norman Walker),在一篇重要的文章中,列出他所反对的十一项的衍生字源,并进一步加上他自己的看法。63他注意到有三个来自希伯文字的起源,亦即:「我的毁灭者」(My destroyer;sh-d-d,「毁坏」),为德里慈、狄尔曼(A. Dillmann),以及司泰得(B. Stade)所支持;「我的降雨者」(My Rain-giver;sh-d-h,「降雨」),为史密斯(W. Robertson Smith)所支持;「我的魔鬼」(My Demon;shēd,「魔鬼」),为罗德克(T. Noldeke)所支持。Eight 则认为这个词汇最原始的起源为亚述文 shadû,「山」(mountain)。他列出了:「我的山」(My Mountain;FriedrichDelitzsch)、「诸山的」(of the Mountains;C.J. Ball)、「山」(Mountain,源自亚兰文;F.Baethgen、S. A. Cook)、「山月」(Mountain-Moon;shadû + ai,「月」;F. Hommel)、「两座山的」(of the Two Mountains,双数形态;H. Radau)、「山地国家的」(of the Hill-Country;G.A. Barton)、「众山的」(of the Mountains;W.F. Albright),以及「诸山的」(of the Mountains;来自亚摩利文的shadê;GarrowDuncan)。在此令人印象深刻的清单上,沃克加上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此字的起源为来自苏美人(Sumerian)的 šazu,此为神只玛尔杜克(Marduk)五十个称号中的第十八个称号。他认为此称号之意义为「全知」(All-knowing),「与希腊文的七十士译本中的『统治全地的全能者』相较,这似乎与亚伯拉罕、拿俄米和约伯所持的敬虔宗教信念较为相符」。64
即使已经有成打以上的揣测,仍然充满许多可能的解释。史蒂文生(H. F. Stevenson)宣称,「传统上认为,Shaddai 源自『圣经中,一直用来指女人的乳房』的字」(Schofield)」。65他认为这个字意味着「哺乳者」(the Breasted One),并主张此字指的是神的怜悯。他引述摩根(G. Campbell Morgan)和歌德史东(Canon R. B. Girdlestone)的看法以支持此观点;前者将此译为「一切丰富的神」(God All-bountiful)或「一切充足的神」(God All-sufficient)。
司金纳(John Skinner)则提出另外的看法。他提醒我们传统上,犹太人的 š = ʾašer 和 day,「一切充足的」、「自足的」。他参照我们先前指出的某些见解,也参照了上述未曾列出的看法,如叙利亚文的意思为「投掷」(to hurl)。66
显然,我们所列出的看法已经相当多。语源学的确产生了许多种解释的可能性,但对于理解这个字的意思似乎帮助不大。从上述讨论中,我们无法得到决定性的资讯,足以帮助我们确定此字之起源。67就我们现有的资料而言,所有以语源学所得的结论,都显得相当突兀。
现在,再回来看这个字的用法。šadday 是一古老的名字,因神对摩西说:「我从前向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显现为全能的神」(出六3,AV)。对创世记的研读,支持此用法。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时,是神向九十九岁的先祖亚伯拉罕显现的时候。神说:「我是全能的神」(I am ʾel šadday;创十七1)。之后,神命令亚伯拉罕要在祂面前作完全人,并与亚伯拉罕立约。以撒在雅各要前往巴旦亚兰去的时候,为雅各祝福说:「愿全能的神赐福给你」(创二十八3)。当神向雅各显现,并改他的名为以色列时,祂对雅各说:「我是全能的神,你要生养众多……我所赐给亚伯拉罕和以撒的地,我要赐给你与你的后裔」(创三十五11~12,AV)。在每一段经文中,全都论及了神的能力。神按祂看为美好的运作祂的大能,完全不受任何阻碍。但是,在每一段我们所引用的经文中,都流露出这位神是一位充满怜悯的神;祂施恩于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并祝福他们每一个人。不难理解这是一位全知的神,在每一个情形中,祂拥有「全知」的能力,确实知道每一件将要发生的事。这是我们常遇见的困难;不只一段经文显示多种以上的意义。
不论如何,在某些地方,有关能力的看法比其他揣测都来得合宜。当我们读诗篇六十八14,「全能者……赶散列王的时候」,或当 šadday 为祂的居所时,「住在至高者隐密处的,必住在全能者的荫下。我要论到耶和华说:祂是我的避难所,是我的山寨」(诗九十一1~2,AV;参:伯二十二25)。在这里,所指的必定与力量(strength)有关。所以,以赛亚呼唤百姓要哀号的时候,说:「因为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了!这日来到,好像毁灭从全能者来到」(赛十三6)。约珥亦说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了,而且他一样说「这日来到,好像毁灭从全能者来到」(珥一15,AV)。以西结两次提到全能者的声音,形容其象是活物的翅膀的声音,又象是大水的声音(结一24,十5)。约伯记的某些经文,亦显示 šadday 指的是能力,而先祖约伯则被告诫:「你不可轻看全能者的管教。因为他打破,又缠裹;他击伤,用手医治」(伯五17~18,AV)。所以,约伯能说:「因全能者的箭射入我身,其毒,我的灵喝尽了;神的惊吓摆阵攻击我」(伯六4,AV;参:伯二十三16,二十七2)。同样的,琐法一连串的质问,指出神的伟大:「你考察,就能测透神吗?你岂能尽情测透全能者吗?」(伯十一7,AV)再一次,以利户说:「论到全能者,我们不能测度」(伯三十七23,AV)。
从上述的讨论,šadday 这名字似乎与能力密切相关。在许多处经文之中,这是最恰当的意义;如果有些经文不适用此解释,也只是极少数。我们应该同意 šadday 最根本的意义为,与神能力有关的名字,即「全能者」。
当拿俄米说「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和「全能者使我受苦」时(得一20~21),她所强调的乃是神的大能。神是无法抵挡的神。如果神降祸在任何人身上,那个灾祸是无法避免的。当然,路得记继续带出其互补的思想,亦即在神的恩典之中,祂施怜悯在祂的百姓身上。但是,论及神的怜悯这一点时,作者并没有使用「全能者」这个名字。
55这些经文中,有些值得关注的文法要点。虽然经文本身指的是妇女,但是其人称代名词及动词的字尾都为阳性的形式。同样的形式亦出现于第11、13、19、22节,四章11节;同时可以参较二章20节的 ḥayyîm。有人认为这显示路得记成书日期较晚,为文法词性之区分较不严格之时期。但这立场并未经证实,而且文法学者似乎都一致同意此阳性词性乃是跟着前面一个字的词性而决定的,因此这一论点不够充分。F. I. Andersen 则认为这些形式是「极佳的旧希伯来文双数(dual)的共同词性,因此与以子音写成的阴性复数有所不同」。它们可能属于口语形式(除了一19、22之外,全部出现于会话之中)。我们所能确知的只有一点,就是这些形式并未依后来的精确要求使用。译为使你们得的动词颇不寻常,为一阴性命令语气(ferminine imperative),但是却例外地缺少人称名词他(he)。我们可能会以为这里应该出现的为祈使语气(jussive),但是命令语气却更加有力。
56这显然是旧约特有的概念。「弟娶寡嫂」的婚姻制度在古代近东非常盛行,有大量文献足以证明,可特别参阅:H. H. Rowley, 'The Marriage of Ruth', HarvardTheological Review, XL, 1947, pp. 77-99,以及其中所引用之文章;M. Burrows, The Basis of Israelite Marriage(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38), 'The Ancient Oriental Background of HebrewLevirate Marriage', Butt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77, Feb. 1940, pp. 2-15; E. Neufeld, Ancient Hebrew Marriage Laws(Longmans, 1944), pp. 23-55; H. Granqvist, 'Marriage Conditions in aPalestinian Village', ii (Commentationes Humanarum Litterarum,Helsingfors, 1935), pp. 303-310. H. H. Rowley 引述 Morgenstern 的说法,认为「弟娶寡嫂」乃是为死者立后的方法。「这是个崭新的主题,虽然在其他非闪族的民族中偶有相同的婚姻习俗,但是在闪族文化中却是空前的;最少按照我们目前所拥有的证据而言是如此。此主题乃是以色列人的特征,显然『弟娶寡嫂』的婚姻制度在以色列的设立有其独立的发展史」(Harvard Theological review, XL, 1947, p. 82, n. 21)。到拉比的时期,当涉及外邦妇人时,「弟娶寡嫂」的婚姻制度并没有强制运行(Yeb. 二5),但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在路得记发生的久远年代也是如此。
57Lattey, p. xxxvii.
58Miscellanea Orientalia, DedicataAntonio Deimel annosLXX complenti (Pontificio Biblico, 1935), pp. 64-66. Myers 也怀疑这是亚兰文。他指出这个可能性,并说:「但监于七十译本的读法,和路得记里文法词性的混淆,这是无法被证实的。」(Myers, p. 27)。
59Simeon, p. 91.
60D. J. Wiseman 告诉我,在公元前十八世纪的马里(Mari)和亚拉腊喀(Alalakh)泥版都发现相同的惯用语。
61这里还有一些较为琐碎的文法问题。此处的代名词是阳性的形式,但是却是指两个女人而言(词性可能双数的形式;参看一8、9的注释)。在未标示元音的子音经文中,译为回来(whichreturned)的动词形式显然是在冠词之前的分词。然而完成马索拉文本的学者,在此标示完成式的元音,如此一来,这动词形式不可能有冠词。为甚麽这样标示,原因并不清楚,除非是他们想藉此标示带出过去式。Joüon 则认他们藉此将关系代名词的作用赋予此冠词。
62J.Mauchline in Documents from Old Testament Times, ed. D. Winton Thomas(Nelson, 1958), p. 201. Mauchline 认为此历法为「最古老的早期希伯来文书写文字,可追溯至扫罗或大卫的年代」(同上)。J.B. Segal 将其日期定为「公元前第十至九世纪,是大多数学者已有共识的日期」(Journal ofSemitic Studies, VII, 1962, p. 218)。
63'A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vine Name "Shaddai'", Zeitschrift für die AlttestamentlicheWissenschaft, 72, 1960, pp. 64-66.
64同上引文,66页。
65Titlesof the Triune God (Marshall, Morgan & Scott, 1955), p. 38.
66Genesis,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T. & T. Clark, 1951),pp. 290-1.
67S.R. Driver 说过:「Shaddai的真正意思极不确定,传统及语言学均未能为其意义定位」;「有关 Shaddai 的真正意义,我们一无所知:希伯来文或与其同源的闪族语言均无法就其意义提出有意义的解释」(TheBook of Genesis [Methuen, 1904], pp. 404, 406)。他认为此字的意思,若不是与神祝福或保护的能力有关,就是与神惩罚的能力有关。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路得记第1章-路得记第1章-新旧约圣经辅读注释
路得记第一章 离开与归回(一 1 ~ 22 )思想 什么使以利米勒一家离开以色列地?又是什么使拿俄米定意归回?
1 ~ 5 节是全书的导言,然后是故事的展开。路得生于士师时代( 1 ),当时以色列国仍未有国家的政治组织与体制,正处于纷扰不息的时期,圣经形容以色列人任意而行(士二十一 25 )。
.离开( 1 ~ 2 ):饥荒是以利米勒举家迁移的主因,伯利恒位于耶路撒冷南面约 八公里 ,其名意为“粮食之家”。迦南地常有饥荒之事,如亚伯拉罕、以撒均曾遭遇过,但他们面对饥荒的态度,各有不同。离开,是一个解决的方法,但是否一个最好的方法呢?同样,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我们又会选择何种方法呢?
.寄居( 3 ~ 5 ):他们寄居摩押地约有十年之久( 4 )。期间,以利米勒离世,玛伦和基连各自娶妻,不久他们也死了。事情的发展实在令人始料不及,由逃避饥荒的危险而至死于异邦,构成路得记的重要引子。
6 ~ 22 节之主题为“归回”,拿俄米成为这次“归回”行动的带领者。
.俄珥巴之别( 6 ~ 14 ):拿俄米兴起回乡之念的原因是由于以色列地有粮( 6 )。归回之先,她劝两儿妇归回娘家去。一方面,她深知自己已没有可能再生子作她们的丈夫而立后(弟为兄留名之例,可参申二十五 5 ~ 10 );另一方面,她也不愿她们经历离乡别井之苦。于是俄珥巴归回娘家,与拿俄米亲嘴而别。
.路得之跟随( 15 ~ 19 ):路得执意跟随婆婆,也说出了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16 )她的决心跟随是以后蒙福的重要原因。
.归回( 20 ~ 22 ):拿俄米自嘲为玛拉(苦的意思),可见她饱历沧桑的凄凉。但说话中,她两次称神为“全能者”,并说全能者使她受苦
──路得记第1章大大的苦。
默想 倘若神是全能者,那么,我的蒙福是出于祂;相反,我的受苦是否也是出于祂呢?
──路得记第1章《新旧约辅读》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路得记第1章-圣经串珠版注释
路得记简介 写作背景犹太人的传统认为本书作者是撒母耳。
不过,书中内容暗示:书成时士师时代的一些风俗(如脱鞋为证)己
成历史陈迹,不再为当时的人所了解( 4:7) ; 另一方面,大卫似乎
已是众所周知的人物( 4:22)。 由於撒母耳在扫罗作王时去世,未能
目睹大卫的当权,所以作者不可能是他。无论如何,虽然作者不详,
但书中家谱并未提及所罗门,可见成书日期大概是在他登基以前。
主题特色
本书内容显示神并没有弃绝外邦人。
作者在 2:12道出:神的怜悯和看顾并不限於某一民族;凡投靠 的,
无论是那一民族的人,神必赏赐和眷顾。 的救恩是普世性的。
本书并没有明言神直接的作为,但在短短四章中「耶和华」这名称共
出十八次之多,显示神关心属 之人的生活,如置诸眼前,无论是波
阿斯与路得的相遇、拿俄米的计划、至近亲属的卸责等, 都一一掌
管带领。虽然 让旱灾和悲伤临到人,但 使不育的有後,并且赏赐
那些信靠 的人。 是福乐的源头。
本书充满温馨的爱,故事人物彼此恩待:波阿斯与拿俄米活出信仰的
精粹
──路得记第1章 「爱人如己」,而路得深受拿俄米的信仰影响,以无私和
忠诚的爱待拿俄米。
「赎业至亲」(和合本作「至近亲属」)、「赎」字常见於本书。波
阿斯虽有力量代拿俄米赎回田产。但他不是至近的亲属,原本毋须尽
此义务。他愿意这样做,实在是出自爱心。这正好表达出本书救赎的
主题。事实上,书末的家谱显然是伏笔,要指出将来的救主是从波阿
斯一脉而出。
本书文学技巧超卓,为上乘之作。人物栩栩如生,情感真挚动人。人
物对话的语气及用字,恰如其人身分 。 故事布局独特, 1章与4章、2
章与 3章彼此对称 : 1章与4章分别提及路得和波阿斯向拿俄米尽其亲
属任, 1章中拿俄米失子,而在4章拿俄米则得子;2章及3章均记载路
得离家至田间, 2章中波阿斯嘱咐路得留在田间,并祝福她,而3章则
倒转,波阿斯先祝福路得,然後留她在打麦场,两章结尾时,路得都
向拿俄米叙述她与波阿斯见面的事情。
本书大纲
Ⅰ 归回故乡( 1:1-22)
Ⅱ 拾穗度日( 2:1-23)
Ⅲ 请求至近亲属尽上责任( 3:-18)
Ⅳ 缔结良缘( 4:1-17)
Ⅴ 大卫的家谱( 4:18-22)
路得记 第一章 注释
1:1-5 寄居摩押地
1
「士师秉政的时候」:无论从波阿斯的家谱推算,抑或从书中
的历史背景来看,一般学者认为路得是属士师时代早期的人物
。当时以色列民制服了摩押(参士3:30),安享一段太平的日
子。
「饥荒」:在巴勒斯坦,因旱灾而引起的饥荒相当普遍。
「摩押地」:指约但河东亚嫩河以南肥沃的高原,离犹大山地
约八十公里(五十英里)。当时近东人民多不愿意寄居异乡,
以免跟自己的家断绝来往,有危难时无人搭救及保护,而且也
怕要看当地人民的面色,故此以利米勒一家移居异乡实在是要
付出相当代价。
2 「以利米勒」:意即神是王。
「玛伦」:即「羸弱」。
「基连」:就是「憔悴」。
1:6-13 起程回犹大地
11-13
两个媳妇要跟拿俄米回国,拿俄米指出她已无法再生儿子来娶
她们为妻,叫她们不要跟随她。原来摩西的律法规定寡妇不可
再嫁,要由丈夫之弟娶过来为兄长立後(参申25:5-6),但这
例在拿俄米媳妇的身上自然无法应用。
13 「我为你们的缘故 ......
攻击我」:拿俄米认为两个媳妇守寡,
境况可怜,都是神惩罚她之故。
1:14-22 路得定意跟从
16-17 为诗歌体裁,17节是咒诅的誓言,可见路得意向坚决。
20 「全能者」:这名称常见於约伯记。
在圣经中,这名称与神的能力和怜悯有密切的关系。这里拿俄
米称耶和华为全能者,指出神降灾与人,人无力拦阻。不过,
从本书结局看,神是施怜悯的。
21
「满满的出去」:可能指她离开犹大地时有丈夫和儿子。
22 「割大麦的时候」:为四月。
思想问题(第 1章)
1 路得记的背景和士师记 17-21章的背景有什麽显然不同之处呢?
由此看来,路得记这卷书所要记载的是那一方面的生活素材呢?
2 拿俄米丧夫失子的遭遇( 3, 5)对她的信仰有什麽影响呢?
参 13, 21节。
当你遭遇人间悲剧时,有没有同样的心态呢?
3 拿俄米为什麽要返回犹大伯利恒城去呢?
除了环境因素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参 9, 11节。
由此看来,拿俄米有否因境遇不顺而变得自私自利,不近人情?
4 古时人一般认为一国之神只管辖自己的土地,在其他地方则不能
行事。
那麽,路得跟拿俄米回伯利恒的决心,表明她有那些特点?
5 拿俄米的遭遇和约伯的有何相似之处呢?
他们对「命运」有什麽看法呢?
6 为什麽学者认为本章 22节为全书故事掀起新的一页,洗尽前段惨
澹的气氛?
你认为神会否介入 子民的生活中,为他们经营和安排呢?
参罗 8:28。
路得记 第二章 注释
2:1-3 拾遗穗为生
2
无论田主愿意与否,按以色列人的律法,像路得一般的穷人有
权在田地上拾取剩下的麦穗(申24:19)。
2:4-17 得波阿斯厚待
4 波阿斯走出伯利恒城,到田间来。
5 路得面孔陌生,引起波阿斯的注意。
7
「屋子」:田间不可能有住屋,这「屋子」可能是遮荫的棚子
,给仆人吃饭或憩息用。
9
「他们」:可能是指在田间帮忙将庄稼捆起来的使女(8)。
水是从村中的井打来的,分量有限;不是人人可用的。
14
「烘了的穗子」:将刚割下的麦穗用小火烘熟,剥去外壳便可
吃。
15-16
按摩西律法,拾麦穗者要等收割的人割了禾稼、打了捆,才可
以在田间拾取剩下或遗留的麦穗,不能从禾捆中捡取。波阿斯
嘱咐仆人待路得之法实在远超过律法的要求。
17 「一伊法」:约卅六公升。
2:18-23 拿俄米的嘱咐
20
「因为他不断的恩待活人死人」:可意译作「耶和华仍遵守
对活人死人曾作的应许」拿俄米向神发出赞美,知道 仍眷顾
他们一家(包括离世的丈夫和儿子),因为她想到这位至近亲
属波阿斯,有义务为她买赎产业(利25:25) , 并为她死去的
儿子立後(申25:5)。後一义务本限於嫡亲兄弟,後来推广至
同族的亲戚。
「至近的亲属」:原文为「赎业至亲」。
22
既然波阿斯这样厚待他们,路得若走到别人的田间拾禾穗,便
表示她不接纳波阿斯的好意了。
思想问题(第 2章上)
1 旧约人物的名称往往饶富意义。试从路得记几个人物的名称了解
整个故事的发展。
2 试列举本章记载的「巧遇」。
你认为事由的发展纯属机缘,抑或背後有神的策划和安排呢?
你是否坚信神每时每刻的带领呢?
3 波阿斯对路得离乡别井、一直照顾拿俄米这件事有什麽评语呢?
他对路得的祝福( 12)是否纯粹客套语?
他怎样厚待路得?参 9, 14-16节。
你对别人的爱心是否流於空谈而没有实际行动?
4 路得对波阿斯的厚待有什麽反应呢?
她为什麽会感到惊奇呢?
爱心和关顾应否有国籍、等级之分呢?
你有没有让文化风俗、民族历史、社会地位的悬殊而阻碍你向人
施予呢?
5 本章多次提及神的祝福(参 4, 12,
20)。你如何使神的福分临到
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呢?
6 人类的爱心和互助精神在路得记怎样表明出来?
责任是否永远只带来痛苦?
路得记 第三章 注释
3:1-6 拿俄米为路得找归宿
2 当时显然不只波阿斯一人打麦。
打麦场设在空旷和地势较高的地方,让晚风帮助将谷壳吹走。
晚间有人在麦堆旁守候,提防别人来偷窃。
「今夜」:是指波阿斯轮值工作的时候。
3 拿俄米要路得打扮一番才见波阿斯。
伯利恒位於山脊上,地势比打麦场高,所以路得要「下到场上
」。
「那人」:指波阿斯。
4
路得去躺卧在波阿斯的脚旁,可能是使他的脚受凉而醒过来,
亦表示路得身分卑微。这可能是当时求婚的习俗。
3:7-13 路得向波阿斯求婚
9
「衣襟」:与2:12「翅膀」同字根,意思上互相呼应。
路得向波阿斯求婚,好为以利米勒家生子立後。
10
「你末後的恩比先前更大」:应作「你末後所表现的恩情比先
前的更坚固」(吕振中译本);先前的恩情指路得忠地跟随婆
婆一事,末後的恩情指她对以利米勒一家的忠心
──路得记第1章为了替夫
家立嗣宁舍弃自己的幸福,不嫁给城中的年青人,反要求嫁给
波阿斯。
「跟从」:有物色对象的含意。
11 「我本城的人」:原文为「我所有在城门的人」。
古时城门口为市民集会的地方,故此城门成了城市的代称,而
这里一词是「全城的人」的意思。
3:14-18 路得完成任务
14
「波阿斯说」:大概是他自言自语或只在心中思量而已。
「六簸箕大麦」:约为廿四公升。
思想问题(第三章)
1 拿俄米所关心的( 1)是不是路得主要关注的事呢?
路得为拿俄米作出了那些牺牲呢?参 10节。
2 路得的顺从是信心的表现。
她听从拿俄米的话,行事会有什麽危险呢?参 4, 9节。
你的信心和你听的道是否相称呢?参路 24:25; 来4:2。
3 诚如波阿斯所说,路得的确是贤德的女子(参 5, 11)。
拿俄米和波阿斯又有什麽长处呢?
路得记 第四章 注释
4:1-12 波阿斯履行诺言
1
「到了城门」:原文为「上城门口去」,可能波阿斯从打麦场
上到伯利恒城公众集会的地方去。
「某人」:这字原来是「不知名者」的意思。这字并非出自波
阿斯的口,而是本书作者为了不愿记录此人名字而用来代替的。
4-5
波阿斯要求这位赎业至亲尽上责任(见 2:20注)。
4
「我想」:之下原来有「提醒你」一语,所指的可以是上述拿
俄米卖田一事,也可以是下面题到的应尽义务。
6
尽赎业至亲的责任实在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将原来遗留子孙的
钱去买赎田地归已死亲属的名下,并要替他花钱和精神来管理
,又要供养亲属的寡妇及日後所生的儿子,由於所生儿子和所
赎田产都不归自己,履行责任对这位至亲和他的子孙实在是一
个损失。
7 这里所提及的脱鞋习惯与申25:7-9不同,
後者是寡妇对不肯尽
为弟之责的人一种鄙视的行动,前者则表示脱鞋者自愿将拥有
权放弃,转交给别人。
11 「拉结、利亚」:是以色列人先祖雅各的妻子。
12 「她玛 ...... 的家」:见创38章。
4:13-17 波阿斯与路得共谐连理
16
「拿俄米就把孩子抱在怀中」: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过继的仪式
,表示路得所生的儿子成为拿俄米合法的儿子。
4:18-22 大卫的家谱
按理俄备得不应列在波阿斯的家谱上,因他算是以利米勒的後代。作
者故意这样编排,可能是要指出大卫的曾祖母为外邦女子。
思想问题(第 4章)
1 为什麽路得的至近亲属( 1)愿意赎回拿俄米的田产,却不愿连
路得也赎回来呢?他在什麽地方和新约法利赛人相似呢?
你有没有拘泥於次要的事而忽略了首要之事呢?
2 有人说波阿斯对路得的爱是主耶稣对我们之爱的缩影。
你能从路得记中体会这一点吗?
3 「得亨通」( 11下)的原文有行事尊贵的意思,可见「成功」就
是行真正有价值之事。
你对「成功」的看法符合圣经的教训吗?
4 作见证的众民和长老对这段婚姻的祝福有否一一实现呢?
参 15, 17节。
5 为什麽她玛能成为大卫的先人?
路得是外邦女子,她为何又能作大卫的曾祖母呢?
神使用人是基於道德?品性?抑或国籍呢?
6 有学者认为波阿斯赎回田产和路得之举,正像基督教会的宣教使
命,就是把未得救的人,引进得赎的群体内。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你愿意像波阿斯一样,用爱心及行动,叫未信耶稣的人因信得救
吗?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路得记第1章-启导本圣经注释
路得记
路得记第一章1:1 这是以色列人在宗教、道德和政治上都混乱一片的时代(士2:16注),各人随己意而行。“国中”当指南部的犹大支派所在地,位于死海西岸,土地属半干燥性。若遇雨水充足,麦子、葡萄等作物生长茂盛,民食充足;若天气干旱,则谷物歉收,饥荒来临。《士师记》所记多为发生在北部和中部的战事与外患,以及西南沿海一带的非利士人的侵犯,很少提到犹大(参士5:12-18注)。伯利恒(有“粮仓”之意,原名以法他)位于犹大中部山区,当时为一村庄;大卫在此出生,也是耶稣的降生地。此事历史背景看书前〈参考资料〉。
1:2 以利米勒一名有“我神为王”的意思。拿俄米意为“甜”。玛伦的意思是“弱者”,基连是“憔悴”。伯利恒四周的地方叫以法他(创35:19;48:7)。这地方如收成好便成“粮仓”,相当富庶。现在遇到干旱,发生饥荒。
1:3 摩押地为一小王国,在约旦河东岸与沙漠之间,以亚嫩河西岸为主要居住地。从摩押沿死海东岸北行到约旦河南端渡河,经耶利哥去伯利恒,不过60至70公里;但路途崎岖,步行需四、五天。
1:4 摩押人是罗得的后裔,和以色列人有血统渊源(创19:36-37)。以色列人虽无明文禁止其人民和摩押人婚娶,但因摩押人信奉基抹,道德宗教腐败,故不许摩押人加入以色列人社会(申23:3),后来且成为世仇。士师时代早期,摩押人且曾一度逼迫以色列人(士3:12-14)。
拿俄米的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叫俄珥巴,意思是“颈”或“硬着颈项”;一为路得,意思是“友善”。
1:5 拿俄米身处异乡,无夫又无子。假如年轻,还可别嫁;象她这个年龄,生活无依,两手空空,只有靠周济维生(看21节)。她连自己的名字都觉得不好,因为她的环境和自己都已不再“甜”。
1:8 拿俄米是个有信心的女子,她决定回到家乡,因为神眷顾祂的百姓;同时相信神也会“恩待”她的媳妇。“恩待”的原文为hesed(参书2:12),在圣经中常用来表示与人立约的神永不改变的慈爱(出15:13),这慈爱普及全人类。
1:9 “在新夫家中得平安”即是得着个好归宿之意。按当时习俗,一个女人的丈夫若死了,可以选择留在夫家或先返父家另嫁。路得选择了前者,俄珥巴几经劝谕才选了后者。从二人都愿意随拿俄米一同回去,可以看见当日希伯来人的理想贤妇:终身从夫,生死不离。
1:11 拿俄米说自己不能再生子作她们的丈夫,是照以色列人“弟续兄孀”的律法说的(申25:5-10)。她自己年纪已大,也不能再嫁。
1:13 拿俄米的两个媳妇年纪尚轻,仍可再嫁,但她自己则孤苦伶仃,完全无望。她的苦比媳妇更甚;也非年轻如她们所能承担。她自己不幸,却连累到两个媳妇,心中实在难过。
1:15 “她所拜的神”指摩押人的神基抹。从这句话可见拿俄米一家虽在异教国家中,不但自己,连媳妇也一齐敬拜耶和华神。路得说“你的神就是我的神”(16节),成为她蒙福之源。
1:16 路得作此决定,表明她不只愿意和自己民族的信仰割断关系,且决心成为以色列民一分子,侍奉耶和华神;而这是一生的决定,艰难却十分重要。路得此时父母尚在(2:11),有可以投靠的人;而拿俄米则是贫而无依。何况前途难卜,以一异族女子,必受歧视。但她却能指着耶和华起誓,说“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17节)。这种忠信与爱心既完全也坚定,是路得真性情的流露,无丝毫保留与虚假。
1:20 拿俄米(“甜”)要大家叫她做玛拉(“苦”),这两个名字代表她前后两种经历。她没料到她虽然空空的回来,神可藉一个空无所有但信心十足的女子,在祂眷顾的大地上,重获丰满的生活,“比有七个儿子还好”(4:15)。
1:22 “动手割大麦的时候”在逾越节之后。收割季节一共七周,自阳历四月中旬至六月中旬。关于中东收割的情形,看〈参考资料〉中“历史背景”。
—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路得记第1章-马唐纳圣经注释
路得记注释 壹·寄居在摩押(一l~5)一1 在书卷开首,我们见到一个犹太家庭。由于遇上饥荒,这个家庭离开犹大(颂赞)的伯利恒(粮食之家)走到死海东南部的摩押地定居。一家之主是以利米勒(我的神是王),他的妻子是拿俄未(我喜悦)。儿子名叫玛伦(虚弱)和基连(消瘦)。事实上,留在神的地土上,比移居摩押地好。以法他(以法他人的故乡)是伯利恒古时的名,意思是丰硕。
士师时代的特点是道德沦亡,所以当时发生饥荒实不足为奇,因为这正是神对不顺服的惩罚。以利米勒不应该离开应许地,走到摩押地定居。莫非他未曾读过申命记二十三章3至6节?他为何不与他的犹太兄弟同住在约但河东?他竟带领他的家庭由活人之地,走到死亡之地(玛伦和基连都不能生下一代)。
一3~5 以利米勒死后,他的儿子娶了摩押人为妻。玛伦娶了路得(四10);基连娶了俄珥巴。虽然在申命记七章1至3节没有明确指出,以色列人不能与摩押人通婚,但是后来的经卷资料对他们有清楚的列述(拉九1~2;尼一三23~25)。律法也特别说明摩押人不得进入耶和华的会,十代以外,也不得进入(申二三3)。恩典却超越路得的情况,正如我们将要看见,耶和华容许她的后裔大卫,成为以色列的王。
十年后,玛伦和基连死了,留给拿俄米的,就只有两个媳妇——俄珥巴和路得。
贰·返回伯利恒(一6~22)
一6~15 听到家乡有粮食的消息后,拿俄米决定返回犹大地。她的两个儿妇初时与她同行,但是她催促她们返回娘家,因为她再没有儿子可作她们的丈夫,于是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回乡去了。拿俄米在这里说“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所涉及的是一种叔娶寡嫂的制度,即死者的兄弟对于寡妇所应承担的义务(参申二五5~10)。这项律法保障了寡妇不为贫穷所困扰,同时也使死者的族系能得以延续。然而,对拿俄米来说,她没有别的儿子可供路得和俄珥巴婚配,所以拿俄米就劝她们留在故乡,再寻找合适的丈夫,这也是她们的权利。俄珥巴同意了,但路得却为了照顾拿俄米而情愿放弃这种保障自己和生儿育女的机会。
留意这三个寡妇的不同态度:拿俄米成为一个忧伤的寡妇,她被神的审判夺去丈夫和家庭,也失去了地上的快乐。俄珥巴听到婆婆的忧伤说话,知道她只能作一个寡妇后,便选择最简单和方便的解决方法。路得却是一个坚定的寡妇,即便拿俄米打激她,路得仍是要跟随拿俄米。当她选择跟随拿俄米开始新生活时,她知道这并非易事,贫穷和艰苦正等着她们。她们已失去生活依靠,而路得亦要与家人和所爱的人分离。
一16~17 不过,路得……不愿离开拿俄米。在旧约圣经里,这是一个最可贵的外邦人故事,路得表现出一个全然献身的生命(对于拿俄米)。她选择拿俄米的最终地方、她的住处、她的国(或作百姓)、她的神,甚至她埋葬之地。
一18~22 当拿俄米和路得返回伯利恒的时候,正是农作物初熟的日子(象征基督的复活),要开始动手割大麦。再次看见拿俄米,合城的人都惊讶,热烈地叫她的名字问安。她对他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甜的意思),要叫我玛拉(就是苦的意思)。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她满满的出去(她有丈夫和儿子),但耶和华使她空空的回来(无儿子又变成寡妇)。我们也一样,当我们背离主,走上背道的路;耶和华让便我们一无所有,有时更要受痛苦的惩罚。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路得记第1章-21世纪圣经注释
路得记 注释一 1-22 返回伯利恒
一 1-7 背景:远迁他乡
本书开始时提到士师记中所记述的历史时代(大概是主前 1250-1050 年),而士师记的结尾说:「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书二十一 25 )。路得记的结尾说:「耶西生戴维」,而戴维后来成为以色列人所期盼的王。「犹大伯利恒」相对于西布伦的伯利恒(书十九 15 ),在创世记三十五章 19 节称为以法他;这名因以法他人( 2 节)而得以存留。伯利恒的名意是「粮仓」,而这名字反映了其田野和果园的肥沃。但甚至伯利恒也受到饥荒的打击,引致一个家庭暂时迁居至摩押。从伯利恒可以看见在死海对岸,摩押的山丘耸立在水平线上。虽然两地在地理上很相近,但摩押却不是一个友善的地区。摩押人是罗得的后裔(创十九 27 ),因而是以色列人的远亲,但以色列人从埃及出来,来到摩押地时,摩押人却对他们显出敌意(民二十一 29 )。在士师时代早期,摩押王伊矶伦就曾进侵以色列,统管以色列人达 18 年之久(士三 14 )。
以利米勒决定迁往摩押地去。对他的妻子内奥米来说,这迁徙的结果是一个悲剧。首先,她失去了丈夫,后来又失去了两个儿子。他们原本打算只在摩押地暂住,但结果住了 10 年,而 10 年后,内奥米已失去了她的生计和未来的盼望。
终于出现转机了,她「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她准备要「归回」,这个动词在本章重复出现。在希伯来文里,这个词也有「悔改」之意,而内奥米的归回,正表示她心意的改变
──路得记第1章「悔改」。内奥米的两个儿妇路得和俄珥巴,与她一同起程,她们是她最亲的人,感到有责任要陪着她同行。列祖时代所熟悉的行为模式,在此重现。亚伯拉罕和艾萨克都是在饥荒的时候离开家园的,直至粮食充裕,他们才返回家乡。
一 8-18 影响深远的决定:定意跟随
说故事的人已描述了故事背景,从这里起,故事人物出场说话了。内奥米认为没有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催促她的两个儿妇返回摩押地的父家去。她们可能只有十多二十岁,而内奥米是出于母亲的心肠,为她们谋求幸福。她们两个都是很有爱心的媳妇,内奥米因她们的爱感到欣慰,因此她祷告说:「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她盼望耶和华眷顾她们,让她们找到新的归宿。耶和华的恩使以色列人与祂维持一种特殊的关系(参本章末的批注),但内奥米不迟疑地祷告神,祈求这恩能惠及两个摩押女子。她应记得耶和华曾应许亚伯拉罕,地上万民要因他得福(创十二 3 )。爱、安稳和一个家,都是耶和华所赐的福祉。内奥米说:「我女儿们哪,回去吧!」这劝告虽然对她自己很不利,却很合乎常理。她对所发生的事件的总结是「耶和华伸手攻击我」。
内奥米尝过饥荒、迁往摩押地,以及丈夫和儿子先后死去,她认为这些事情都显示神不喜悦她,因此这经历是那么痛苦。她若认为那是命运在控制她的生命,她可能已用消极的、认命的态度去接受这境况。但正如故事的发展,她借着埋怨神表明了她的信心,她相信神是最终掌管一切的,并且因为祂是愿意赐福的,所以她即使在绝望的深渊中仍找到盼望。
俄珥巴离开了内奥米,从此再没有她的消息,但「路得定意要跟随」内奥米。「跟随」一词在创世记二章 24 节也用于婚姻中:「因此人要 …… 与妻子连合」。路得关怀内奥米过于自己的利益,那是一种完全的委身。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林前十三 5 )。
对于路得的决定,内奥米并非毫无异议地接受。内奥米对路得提出的异议,却只是带来最崇高的响应。路得的心意已决:「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内奥米的利益是她首要关注的,虽然那意味她要离开家乡,离开仍然健在的双亲(二 11 ),并且要在一群陌生人当中定居下来。从此以后,虽然路得不能肯定她会否被接纳,内奥米的邻里国民,就是她的邻里国民。最重要的是,路得宣告内奥米的神就是她的神。她的决心是完全的,甚至直到她死了,她也不改变;她并且奉她初信之主的名来发誓。路得的宣言成为了本章的高潮。作者无疑是希望读者能跟随她的榜样行。
一 19-22 归家
内奥米回到伯利恒,城中引起一阵好奇和哄动,尤其是在妇女中间。她们的疑问暗示她们认不得她,因为她改变了很多,但也显示她们看见她回来,有点喜出望外。内奥米表示她内心愁苦,很快便盖过了乡人欣悦之情。昔日在伯利恒的快乐回忆,使她不能忍受别人再叫她内奥米(那是「快乐」或「可爱」的意思)。她认为更贴切的名字是「玛拉」(意思是「苦」),并且她怪责「全能者」使她受苦。祂曾应许赐福给亚伯拉罕(创十七 1 )。祂统管着宇宙的运行(伯三十四 12-13 ),因此祂必须为在她身上发生的悲剧负责。「我满满的出去」
──路得记第1章有快乐的婚姻和两个儿子,「耶和华使我空空的回来」
──路得记第1章夺去了我快乐的源头。这位赐福的耶和华,祂的特点就是赐予,竟把她所爱的都取去,实在令人费解。此外,内奥米把祂所作的解释为祂不喜悦她,因为「耶和华降祸与我」(即「作证控告我」),像在法庭上一样。
最后 3 节所采取的写作手法,需要加以批注。作者刻意地使用「全能者 …… 耶和华 …… 耶和华 …… 全能者」的格式,强调了神在人的事情上有操控的主权,然而祂是那位向亚伯拉罕启示祂充满爱的旨意的耶和华。祂既参与掌管,也暗示人有盼望,有更美好的未来。作者结束第一幕时,用了一个既是回顾,也是前瞻的总结。「内奥米 …… 回来」是一个回顾,重复了本章的钥字,而提到「她儿妇」,显示路得在下一幕会担当主要的角色。本章的结尾说:「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不单展现下一幕场景,也配合一章 1 节所交代的时间,因而与第一章之叙述相呼应。
附注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路得记第1章-丰盛的生命研读版注释
路得记 1:1当士师秉政的时候:路得记的故事发生在士师时代。它要表明的是,即使在那个道德败坏和灵性悖逆的悲哀时
期(比较士17:6注;21:25注),
仍有敬虔的余民继续爱神和荣耀神。本卷书还强调指出,神仍在那些忠实于他并遵行他道之
人的生活中积极作工(参2:12注)。
1:3
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拿俄米虽然忠心地跟从神,但她还是遭受了极大的苦难。
1. 她和家人都受到饥荒之苦,背井离乡,
迁居异地(1节)。更甚的是,
她失去了丈夫(3节)和两个
儿子。神似乎抛弃了她,甚至伸手击打她(比较13,21节)。
2. 但整个故事显明,神一直对她满怀怜
爱,并在她患难之时借别人之手给予她帮助。同样,那些忠于主耶稣的信徒们在生活中也可
能会遭遇拿俄米那样的困苦,但这并不意味着神已经抛弃了他们,或者神正在惩罚他们。圣
经一再强调,在我们经受患难之时,为了使我们得着益处,神满怀怜悯,在所有关乎我们的
事情上不断动工(参罗8:28,36注)。
1:12
我女儿们哪!回去吧:虽然拿俄
米所面对的很可能是孤独无依的困境,她还是要求她的两个儿媳留在她们的家乡。她认为,
如果儿媳们跟随她,她们就不会有再嫁他人重获幸福的机会。本卷书强调了拿俄米和路得
之间那种无私的爱和忠诚;并教导我们,真正的敬虔总是包含着 个人为家庭其他成员所付出的爱和牺牲(参弗5:21~6:4注)。
1:13
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拿
俄米认为她所遭受的苦难已经显明,神已不再恩待她,反而伸手击打她(13,20~21节)。拿俄米这一出于个人的看法最后证
明是错误的(2:20;4:14~15)。
我们绝不能把所有的逆境和困苦都看做是神的作为,或是因神厌弃我们而造成的。因为尽
管我们对神忠心守信,有时撒但还是会攻击我们,有时人生也不可避免地要碰到困苦和麻烦(参路13:11注)。
1:16
你的神就是我的神:显然,拿俄米对耶和华神的信靠,已经通过她的言传身教在路得身上开花结果(比较申11:18~19)。而因着对耶和华神的信靠,路得
对拿俄米的爱与忠诚才会如此坚定不移。路得记体现了“为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
路得记第1章-每日研经丛书注释
路得记第一章 悲伤的处境(一 1-5 )曾经有许多种不同方式用于研读路得记。部分的原因是由于长久以来,读者按各自不相同的态度与带不同的问题去究读这一卷书。另一部分原因,是讲故事人的高超之技巧。有些技巧表现于故事的传递方面,其中包括了在不同情况之下传递给不同的读者。
它被视为具有时代性作品
──路得记第1章一篇适合于许多时代的短文。事实上,这种处理方式,给故事的发生日期带来了十分不同的答案。许多人认为这故事是对排外的民族主义极具技巧的抗议,按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的记载,犹大流亡巴比伦之后的一段时间,这排外的民族思想极受鼓励。这政策的重要特征是对犹太人娶异族妇女加以否定。路得的故事是用来为较开放的政策作辩护,且引证大王的祖父母的例子作为支持。如果这种说法是合理的,这本路得记该是属于主前大约四百年时的作品。
另一个处理方式,是视路得记为尝试将很早以前的一种情况变为无害。犹大与以色列的王权制度,从实施的开始,便引起争论。尽管大的军事才能较扫罗杰出几倍,也尽管许多涉及大个人的故事都比扫罗更为有魅力,大的信誉由于他的残忍的和他对待不属于自己的女人的方式,令 那些对 君主制度起疑心的人都感惶恐不安。贬抑他的人可能注意到他被人取笑,认为他有摩押血统的人是好不到那里去的。路得的故事在大时代第一次讲到,是否要说明他的祖先并非普通的摩押妇人,而是在任何人面前都能挺胸昂首的女性?
不少历史学家阅读及研究过这本书。到底它能告诉我们犹大与摩押之间的一些什么关系?资料层面有多么丰富可供探索,加强我们对习惯的法律,例如妇女与财产权,关于对没有儿女的寡妇的责任,异邦土地的收复等方面的认识。在继续讨论之前,有两点关于法律及历史的兴趣值得一提:(一)我们确定写故事的日期越早,便越能从故事中获得更可靠的资料。但是,(二)由于故事中人物的不寻常和突出的表现,结果使故事带幽默及令人兴奋的气氛。这一点可能对正常行为及习惯的学者造成一种坏影响。
在研究开头几节之前,我想提出进一步的观点:越来越多的圣经学者意识到圣经里有许多属于特别一类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圣经时代之后,在犹太教里占重要地位,希伯来人称为米大示( midrash ,编者注:米大示是犹太人的旧约圣经注释)。这些故事具有助乐的功能,但也有较为严肃的目的。这目的常是为寻求解释难以解释的经文,甚至‘软化’后来显得有困难,或者不太适当的圣经命令。路得记结尾的部分,令我们想起一个较为伤风败俗的故事,就是犹大的儿媳他玛怎样保全她的寡妇的权利(创卅八章)。可能路得记的一部分正是他玛故事的重现。
还有更多对开头的这几节的评论,我在此只提出几点特别简要的注释。
(一)犹大山地,与巴勒斯坦大部分地区一样,都不是肥沃的农庄。许多家庭常需要到别处找粮食,就像雅各儿子们的骆驼队,要艰苦跋涉到埃及籴粮一样,这件事成为约瑟故事的背景。大自己在身陷险境时,也选摩押作为他与全家人寄居之地(撒上廿二 3-4 )。
(二)在路得记里,就像我们在士师记多次见到的情形一样,至少也有好几次使用名字去描写戏剧性人物的特征。第一章的结尾,拿俄米为自己名字的含意哀伤。对希伯来文的读者来说,玛伦和基连英年早逝的事并不值得惊奇,因为从希伯来文看,一个是指‘疾病’,另一个在动词上含有‘结尾’的意思。对于一对多病、体质虚弱的兄弟,又能寄以什么期望呢?
(三)我们应该留意拿俄米是多么快的成为这卷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第二节介绍两个孩子是以利米勒的儿子,但在第三节已经是‘妇人和她两个儿子’。尽管这卷书用的是路得的名字,拿俄米的名字与故事的情节总是连系在一起。
(四)开头五节描述的创伤,是这妇人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故事结尾几节所谈的也是针对这情况(四 14-17 )。她在伯利恒的邻居争相传报,说她得了一个儿子。许多经过了多年辛劳的祖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
回到伯利恒(一 6-22 )
路得记里的复杂情节互相交错,反映了生命本身的缩影,当然也反映了生命在上帝面前的形态。在这个心理觉醒的时代,我们都毫无疑问的承认我们有多重性格,在概念与抱负上也各不相同。消息传到摩押,说犹大又有充足的粮食,拿俄米信这是耶和华的眷顾( 6 节),便立刻准备起程回家。饥荒(这件事不能怪责耶和华)令这一家人离开伯利恒;耶和华的眷顾令他们可以回来。
但是拿俄米的经验教她体会到,耶和华不仅是好事的作者。当伯利恒的妇女认出两个陌生者之一时,她们就都‘惊讶’,拿俄米用她那含双关意义名字向她们发出急促之语,说她们怎可以用含有甜意的‘拿俄米’称呼她?她们应该知道含苦意的‘玛拉’会更适合。而这也是耶和华的意思。她是‘满满的’离开伯利恒!这是灾民回忆她离开为饥荒所蹂躏的故乡时,最能引人注意的表达方式。至少她还有一个丈夫和两个儿子,时间治疗一部分伤痕;当新挫折出现时,旧伤痕已被忘记了。当时遭受饥饿的灾民现在记起她确是满满的离开,那时候她是值得称为拿俄米。她回到粮食丰登的故乡却是两手空空,心事重重。
我们已经留意到故事的叙述是多么简洁的。写故事的人只用短短几句,能隐约指出别的作者用滔滔长谈所描写的情况。书中的对话有其重要性,却是非常严谨的。评论者或释经者有责任去留意这一点,却不应该对写故事的人故意不提的事作补充。事实上,如果我们愿意,我们能够从我们的幻想与经验中提供各种细节。拿俄米似乎是一想到回伯利恒便动身的。只是在她们要上路的时候,她才提出要两个儿媳回她们的家乡去。但是她有什么目的?她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吗?无论好或坏的经验,我们都清楚知道家庭生活是怎么一回事,所提议的未必能够真正的是她们所愿意的。她与两儿媳亲嘴道别
──路得记第1章可能在许多国家的正式礼仪是在吻每边面颊的同时轻轻地拥抱一下对方。俄珥巴领受她的好意,但路得坚持不肯离开,不被她所说服。她那感人的表白( 16-17 节)与这篇拘谨的记事对照,就显得更是意味深长和感人了。
虽然笔者明知道平凡的见解有破坏这样崇高的言词危险,但仍然想提出两点:
第一,路得的表白的高潮,不是她以拿俄米的上帝为她的上帝
──路得记第1章既然她视拿俄米的国为她的国,以她的上帝为自己的上帝就是一件极自然的事
──路得记第1章高潮在于她宣称这是永远的。她的话超出婚礼中常听见的‘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的限度。死亡不会使她与拿俄米分离。这句话标明她不可能撤回到摩押。旧约圣经充满了有关家庭坟墓的记载,例如死后与列祖一同埋葬。‘与列祖同位’是死的委婉说法。我们都知道有些人一心一意地放弃事业的发展机会,婚姻的前途,清静的家居和度假的生活,为了供应亲友和其他人的需要,而这些情形大多数是暂时性质,‘死能使你我相离’。路得所下的许诺是全面性的,不仅有强烈的感情而且时间持久。
第二,路得的表白使她的誓约突出,适合作为基督徒在人生旅程中,对那位我们至死不分离的主的誓约
──路得记第1章是他呼召我们离开家乡为的是事奉他。当我们思想主耶稣的话时,我们应该牢记在他的天父家里有许多‘住宅’的原意,那是指‘歇脚的地方’,可供我们住宿。
不过我们已经把论题扯得太远、太快了。其次,在我们放下第一章之前,我们应该注意,拿俄米遣回儿媳时所说的话,同时也引出本书的一个主题( 11-13 节)。拿俄米确是很乐意负起她对儿媳的责任。他玛的故事(创卅八章)及申命记廿五章五至十节的律法记载,都表示年轻的寡妇有责任与丈夫家的兄弟结婚。但拿俄米自己也是守寡的,她没有怀孕待产,而且年纪太老不宜另嫁,因此她说不能再生儿子来作她们的丈夫。我们很快会发现这样说,‘她是低估了自己’。
──路得记第1章《每日研经丛书》
……圣经注释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