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下第14章查经资料
撒母耳记下第十四章
撒母耳记下第十四章
iii. 约押大胆的提议(十四1~33)
押沙龙目前已是假定继承人,他流亡在外这僵局不能漫无止境地继续下去,然而王却没作什么;在王的谋士中,没有人比约押更有地位可以影响王,但连他都迟疑着不敢直接向大卫请求,反倒像拿单般借用一个司法上的比喻(撒下十二1~6),藉一个寻求王特别保护的妇人说出。用这个方式,他可以在王没有察觉下感动他,较能达到目的。
1. 在撒母耳记下十三39提过的模棱两可的语句,在这节经文中又出现了,因为王心里想念(希伯来:ʿal)比较自然的译法是「反对」押沙龙(参:但十一29,「反对〔ʿal〕圣约」)。最高的审判官有义务要刑罚杀人犯,由于押沙龙是王位继承人,这义务就变得更为沉重。在他的案子中,最重要的是必须看见公义得施行;尽管这样,大卫却不愿采用武力捕捉儿子。讽刺的是,随着时间流逝,儿子反倒采取武力来反对父亲。
2~3. 约押的忠告使王能够客观地看清局势,所以能够对事情有新看法,下定决心。提哥亚距离伯利恒只有五哩,是大卫一个勇士的家乡(撒下二十三26)。约押显然知道这地方,又认识这位元聪明的妇人,她有巧妙的手法,甚至可以与王缠磨到底,直到他接受她的意见。虽然约押对于她的穿著和言语已经作了指示,她还需要用自己一切的机智,得体地回避王的反应,这是无法预见的。所以她就装作为死者许久悲哀的妇人,可以博得王同情,因为他还未能忘记暗嫩的死。
4~5. 这妇人直接将案情陈明在王面前;当公民的控诉无法从地方官得到满意的答复时,就可以到王这里来。这位妇人喊着说:「陛下啊,请说明我!」(现中、RSV;希伯来:Hôšiʿā,拯救)她没有辩护者,自觉软弱无助,呼求保护。
6~7. 我有两个儿子……这个就打死那个:这案例与大卫家中情形类似,不难让大卫想起自己的忧愁。全家的人都起来攻击婢女,要求照法律施行公义,为被害人报仇:「那打人的必被治死」(民三十五21)。站在要求死刑的人这一面来看,他们是公义的;但母亲爱儿子,她和死去的丈夫所有期望都维系在儿子身上,他是母亲将熄的火焰中仅剩的炭火。约押很有技巧地描绘了令王左右为难的矛盾。王会怎么回应呢?
8~11. 王的判断是想要尽速以这确据草草了结这件案子:我必为你下令;但那妇人可不是那么容易打发的。愿这罪归我……:这妇人把罪揽在自己身上,暗示她面对家人的诘问时仍会受到责难,因为王并没有充分而认真地处理这问题。虽然王答应要对付任何为难她的人,她仍然请求王起誓保证:不许报血仇的人施行灭绝。报血仇的(希伯来:gōʾēl)将会因为提及耶和华你的神而受到威吓,会认真地接受王的话。王宣告说: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藉此保护她的儿子。从这时候开始,大卫虽然还没有醒悟,却是已经承诺要保护押沙龙的性命,不会因为残杀哥哥而受到刑罚。
12. 即使到了这地步,妇人所受的托付最伤脑筋的部分还在前头──帮助王和他儿子,为此,她再次请求王准许她说话。
13. 率直地抨击王──王为何也「图谋了这样的事……」(吕译、RSV)──令读者深感震惊,也一定会令大卫震惊。她认为他作了什么事反对神的民──他自己的臣民呢?妇人指控他,是有关于那逃亡的人流亡在外的事,也就是使他非常苦恼的那个儿子;所以也就探查了王的伤口。
14. 我们都是必死的,然而妇人在故事中却不愿那仅存的儿子死去。王曾经宣告怜悯之判决;而「人〔大卫〕若想法子使被放逐的人不永远被放逐而离开他,上帝是不夺取他性命的」(吕译、RSV)。这位勇敢的妇人竟然敢拿神的怜悯对比王对儿子没有怜悯,王的态度就等于是「将……剩下的炭火灭尽」(7节),和将水泼在地上,换句话说,就是贸然将他杀死。她自称是代替所有百姓说话,他们都期望王能设法将流亡在外的人带回家来。
15~17. 妇人此时改变了方向,回到自己的故事,对王说话时也变得极谦恭有礼,将他描绘成拯救者,如同神的使者一样具有洞察力。她祷告求神与王同在,大概不是说大卫会不同意她所说的困难的事,而是指王对难以决定的事需要耶和华他神的帮助。她再次巧妙地从自己的关切转到王的关切,但却是为了使他安心。
18~20. 这时,王开始怀疑这次长时间的晤谈背后的真相。他直觉自己还未明白事情的真相,怀疑这是押沙龙的表兄约押的干涉。王提出问题时可真是紧张的时刻,妇人先肯定王的精明,然后才承认约押的确是她扮演之角色背后的导演。但约押的动机是要帮助王脱离僵局,为要挽回这事;所以他是扮演王的仆人,而妇人则是「你的婢女」(思高、吕译、RSV)。妇人以讨人欢喜的口吻说到王的智慧,就退出了对王的谈话。她虚构的故事发挥了功效,她也达到了目的。
21~24. 约押显然一直密切参与整件事,现在则是接替了她的地位,听王的宣布:「看吧!这事我就作吧!」(吕译、RSV,参:思高)王知道自己已经受哄骗到行动的时候了,无法逃避,因为已经被誓言卡住了,但他也没有对约押的大胆意见提出异议;他反倒让约押负责将那少年人押沙龙带回耶路撒冷。大卫对儿子的印象仍然是少年人(希伯来:naʿar;参:撒下十八5、12),所以也没有以成年人的身分对待他,同时也对暗嫩所犯的罪太宽大。为此,他还无法接受押沙龙回到他的面前,就把他赶回自己家里去,继续表露出不悦。虽然大卫回应妇人的故事时,容许怜悯向着严厉的公义夸胜,但将这原则应用到自己的处境时,却又无法作得这么多。结果,这件事却大大损害了大卫的利益,因为他有限、保留的接纳,使他的儿子怀恨在心,终致兵戎相见。
25~27. 押沙龙外表的魅力于事无补,但却显得极为出众。他是那么英俊,令每一个人都黯然失色。夸大其辞的描述留给人的印象,是这人完全是以容貌取胜,特别是头发,他每年都会修剪,而且仔细称它的重量,用王的秤来记录其数值(大约
28~31. 熟悉押沙龙的人格,越发添加我们的不安,因为大卫有整整两年没有理会押沙龙,给他足够的机会侵蚀父亲的权威,鼓励人支持他。他的自私自利一定是因受辱而激发,他被带回京城竟然只是受父亲冷落,而群众却又非常推崇他。约押两度拒绝他的召见,则是最后的导火线;他放火把约押的大麦田烧掉,一面象征自己的愤忿,一面也使约押火速赶到他家来兴师问罪。
32~33. 押沙龙知道如何提出反对意见来强逼对方就范。约押最初要使押沙龙与父亲言归于好,却只成功了一半,故不愿再继续卷进其中;但押沙龙却认为约押是他惟一的希望。毕竟,把他从基述带回来的就是他,但结果他回来却是毫无意义。现在,经过了五年之后,他要约押带口信去谒见王:我若有罪,任凭王杀我就是了。押沙龙似乎是辩称自己没有罪(参:撒上二十8);他可能已经说服自己相信杀害暗嫩是报复恶行,如果他的父亲尽责,判决暗嫩的恶行,他一定不会刑罚哥哥。但大卫实际上并未如此作,所以才让人认为他也不会将押沙龙置于死地。
王接见了约押;简短而形式化的描述本身就意味深长。虽然退出在王就与押沙龙亲嘴,却没有想法子敉平父子之间的隔阂。两人都认为错在对方,也都冷冰冰而不肯饶恕,但至少已经朝向复和跨出了一小步:押沙龙已经进到王的面前,俯伏于地。问题是他将来会继续效忠于王吗?王与他久已失落的儿子亲嘴,但是两个人之间没有对话,亲嘴又能代表什么呢?当约瑟让兄弟得知事情真相,他们都大大哭泣并互通消息;约瑟曾经为这会面而预备自己,勇敢地面对自己对神良善的经历,使他能够由衷地饶恕兄弟(创四十五1~15)。在押沙龙与王的事上,两人的关系实际上还是僵持着,没有一方具有属灵的动力打破这僵局。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