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哈巴谷书第1章查经资料

哈巴谷书第一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哈巴谷书相关章:

哈巴谷书第一章

Ⅰ 标题(一 1

   默示 (见 17 页 )是 哈巴谷 “在异象中”(吕译、 NEB 、 JB )中 所得的 ,在此称他为 先知 。这个称谓很少出现在一卷书的起头(见该一 1 ;亚一 1 ),因此有人就提议说哈巴谷是个职业先知,就是在圣殿或宫廷靠先知服事维生的人,与阿摩司不同(参∶摩七 14 )。这一点不能肯定,但至少我们可以确定他是在这背道时期中传神信息的人。

Ⅱ 恶人未受惩罚的问题(一 2 4

  这一般是以哀求的诗篇或控诉诗篇的形式写成的,这类诗歌描写一个需要,并且寻求从神而来的帮助(参∶诗三、十三、二十二等)。神的公义受到质疑,因为祂的审判长久迟延。

   2.   要到几时呢 ?这是哀歌诗篇的引言(参∶诗十三 1 ~ 2 ),显出先知不怕质问耶和华他的神(参∶赛六 11 ;见 45 页 )。当呼求神的声音显然不蒙垂听或应允时,这种痛苦中的发问特别适切(参∶诗二十二 1 )。这里是以呼求帮助的方式来表达这个问题,因为 强暴与欺压 (参∶创六 11 ;士九 24 ;在哈巴谷书中出现六次)导致作者怀疑神干预或拯救的能力与意愿(参∶申二十 4 ;诗十八 41 ,三十三 16 ~ 19 ;赛五十九 1 ~ 2 ;耶四十二 11 )。在先知的神学知识中,神是公平、公义的,但这却与他对神的经历不相符;约伯也曾提出类似的问题(见伯六 28 ~ 30 )。

   3.  压迫的严酷以 不公义 ( NIV 、 JB ,中译“罪孽”;参∶箴十九 28 ;赛二十九 20 ,五十九 4 、 6 ~ 7 )、“灾难”( RSV ; NIV 作“邪恶”;中译“奸恶”;参∶民二十三 21 ;箴二十四 2 ;赛十 1 )、 毁灭 (参∶赛二十二 4 ;哈二 17 )、 强暴 ( 2 节,二 17 )、 争端 (参∶箴十七 1 ;耶十五 10 ),和 相斗的事 (参∶箴十五 18 ,十六 28 )等一连串同义词的堆积来描述。哈巴谷问∶ 为何 ──一种典型之哀歌的诗篇问句(见 2 节;参一 13 ;诗二十二 1 ;耶二十 18 )──这一切事会出现在先知的生活中?

   4.  这些持续的不公导致 律法 (抑制他们的主要力量) 放松 55 。律法本当成为神之社会秩序的基础(参∶出十八 16 、 20 ;赛二 3 ;耶三十二 23 ),但它却不再能发挥此一功用。结果就是缺乏 公理 (参∶赛一 17 ;弥六 8 ),甚至是公理 颠倒 ( RSV 、 NEB 、 NIV 皆同)。然后就是以色列中的义人被 恶人 虐待,这些恶人将他们 围困 。恶人的身分是本书中争论的题目之一(见导论 , 48 页)。这里他们显然是以色列本身中不敬虔、无法无天的百姓(相对于一 13 )。这强调了哈巴谷问题的另一面。不义不仅未受制止( 2 节),义人的力量反倒受挫。

55 见 Johnson, 'Paralysis of Torah', pp. 257 ~ 266.

Ⅲ 耶和华的头一个答覆(一 5 11

  耶和华用一个默示回答哈巴谷。从标题或结论无法确认宣讲的人,但耶和华却是以第一人称说的。哀歌的诗篇(参一 2 ~ 4 )期望的回应是救恩的默示,但这里的回应却是个审判的默示。这并不是耶和华忽略哀歌的诗篇吁请的帮助,反倒是因为先知的呼吁,实际上就是吁请神差遣审判,以彰显祂的公平和公义。

   5 ~ 6.  神呼召先知和百姓,一起惊奇地向列国 56 观看,因为神的手将要在那里作一件史无前例的事。主词 我 是七十士译本和一些英文译本从第 6 节加进来的。这节经文开头的两个动词 看 与 察看 (吕译;和合本只作“观看”),将耶和华的回应直接与哈巴谷的哀歌的诗篇连在一起,那里也用了同样两个动词(一 3 )。这件令人惊奇的事是∶神从四围列国中兴起 那残忍暴躁之民 ,这国家素来以残暴任性闻名(参∶士十八 25 )。这显然是指 迦勒底人 ( AV 、 RSV 、 NEB 、 JB ; NIV 作 巴比伦人 ,见 46 页\cs16 )的势力迅速窜升。这段经文的其余部分都用来描写这个民族。

  他们通行“广大的地区”(吕译、 RSV )──那就是肥沃月湾──占据列邦之地,目的是要夺取那 不属自己的 住处。这里用了两个希伯来文谐音字(即发音相近的字) lo{~ lo^ ,属于一种字技。

   7.  巴比伦人对那些与他们接触之人的影响,是可畏且 可惧怕 的(吕译、 AV 、 NIV ),这个字通常用来描写那经历神临在之人对神自己的敬畏回应(参∶出三十四 10 ;申七 21 ;番二 11 ;玛一 14 )。巴比伦人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神,甚至 以自己为法律 (现中;和合本作“判断……发出”),并尊崇自己(和合本作“势力”;参∶创四十九 3 ;何十三 1 ;见 11b 节)。势力与骄傲通常是连在一起。

   8 ~ 9.  她的 马兵 被比拟成 豹 和“晚上的豺狼”( AV 、 RSV ;参∶番三 3 ) 57 ,以描述他们的飞快 58 和凶猛。他们 从远方 (见 6 节;参∶赛三十九 3 )疾驰而来(现中、 JB 、 NIV ;和合本作“踊跃争先”) 59 ,比作 鹰 ( RSV ; NIV 作“秃鹰”;参∶伯九 26 ;耶四 13 ;哀四 19 )的突袭飞扑,以描述其贪婪与故意 强暴 。

  第 9 节中间的子句含糊不明,因为它的三个单字中有两个的意义较具争议性。在军队前进的上下文中,它似乎是指游牧族群( NIV ; NEB 作“脸海”;何乐德( W. L. Holladay ) 60 作“全然,所有”),他们的“脸面”定住 向前 。有人将最后一个字解释作“东风”,是来自炎热的沙漠地区、烤焦大地的风( NIV 即如此译,那么就是使用同一个字的两个可能意义;参 JB 、思高)。干热之风的题旨在此有其适切性,因为它在别处也用来象征从东方而来的蹂躏(参∶耶十八 17 ;何十二 1 ,十三 15 ),并且显然是来自巴比伦的(结十七 10 )。这解释也配合紧随其后的明喻,而且在第 11 节再次使用它,然而那文法格式却难以确定。

  贪婪的巴比伦人 将掳掠的人聚集 ,以作为他们军队往前时的战利品。这些俘虏的数目多如 尘沙 般不可胜数。这明喻本来很有力,因为它最常用在祝福和强盛的军事力量等正面意义上(参∶创三十二 12 ,四十一 49 ;赛四十八 19 与书十一 4 ;士七 12 ;撒上十三 5 )。在此的隐喻却用反面的意义来取代它常用的正面力量,用在犹大败亡的处境中。令人惊奇的是神怎样回应哈巴谷祷告中论强暴的部分( 2 ~ 3 节)──更加强暴。这是以牙还牙报复法( lex talionis ),是与罪孽相称的刑罚(参∶创九 6 ;利二十四 19 ~ 20 ;诗七 16 )。

   10 ~ 11.  傲慢自大的国家之权能,从他们 讥诮君王 和“王子”( JB )的能力显示出来,其他国家的 首领 是他们嘲笑的对象。受侮辱的不只是别国的领袖,也包括他们的保障;敌人 堆筑土垒 攻击他们“坚城”(中译∶ 保障 )的城墙,将它们毁坏(参∶撒下二十 15 ;结四 2 ) 61 。攻取之后,马兵( 8 ~ 9 节)就能继续行进, 像风 (和合、现中、 RSV 、 NEB 、 NIV 、 BHS 边注) 62 一样猛然扫过。

  最后一句有些文法上的困难,但它可连接前面巴比伦人的自大骄傲( 7 节),他们 以自己的势力为神 ,所以显为 有罪 63 ;这种罪过普遍存在主要的军事势力中。这些势力将他们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归功于自己的作为。(参∶赛四十七 8 、 10 ;番二 15 )

56 七十士译本和使徒行传十三 41 读作“你们这轻慢的人”;参∶哈一 13 ,二 5 ;马索拉经文使用这个提议的字。这两个希伯来字间的区别非常细微,但在这里没有不得已的理由来修正经文。见一章 6 节,那里用了本节经文的同一个希伯来字的单数形式;由此可见,在此若作经文修正,必然牺牲掉这默示的文意发展。

57 母音的改变结果就成了“平原(旷野)的狼”(参∶耶五 6 )或“亚拉伯”(七十士译本)。

58 死海古卷读作“声音”,原因是文士将两个字母的位置对调了。

59 一个罕用的希伯来字,其意义不能确定。

60 W. L. Holladay, A Concise Hebrew andAramaic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 Wm. B. Eerdmans, 1971 ) , p. 182.

61 见 Y. Yadin, The Act of Warfare inBiblical Lands ( McGraw-Hill, 1963 )与 J. B. Pritchard ( ed. ) , The Ancient Near East, 1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8 ) ,illustration 101 中的图画。

62 在希伯来文中,这字是表态度的直接受格( accusative ),参 G-K 118,r. 耶路撒冷圣经( JB )以“风”为主词,有可能是巴比伦横扫之力的象征(参 9 节),尽管“风”这个字在希伯来文中通常(虽然不是不变的)是阴性的,而这里的动词却是阳性的。

63 死海古卷遗漏了重复的字母,读作“他向他的神设立祭坛”。

Ⅳ 刑罚太过的问题(一 12 17

  哈巴谷听见了耶和华的回应,又发出了另一首哀歌诗篇(见 2 ~ 4 节)。他以神圣洁且公义的属性开始( 12 ~ 13a 节),然后根据祂的属性来质问神刑罚的方式( 13b ~ 17 节)。他对神的信靠,不仅显在这首诗篇的第 1 节,也显在紧跟着这首诗篇后的那一节(二 1 ),他在那里耐心地等候神答覆他的吁请。

   12.  这段是以一个修辞疑问句开始(见“增注∶修辞疑问句 ”, 29 页),这问句所期盼的是一个肯定的答案。以色列人确信耶和华是 从亘古而有的 (参∶申三十三 27 ;诗五十五 19 )。神不仅是从亘古而有的,此处且用祂立约的名字耶和华(参∶出六 2 ~ 8 )表明祂介入以色列人的历史。当这伟大的一位被称为 我的神 (参∶诗三 7 ,七 1 ),祂便与人有亲密的关系;祂是一位拥有实在能力的真神,不是巴比伦人所“拜”的,将自己的力量神化后想像出来的神( 11 节)。这位神被称为 我的圣者 ,以显出祂的属性。祂的圣洁成为人能就近祂求帮助的基础(见诗二十二 3 )。因着祂和祂的属性,先知和他所代表的以色列人 必不致死 64 ,不然这约就会破坏。

  耶和华被称为 磐石 (参∶申三十二 18 ;诗十九 14 ),描述祂坚定不移,永不改变。祂建立( RSV )巴比伦人是有目的的,那就是要 刑罚人 、惩治人( RSV )。这样,先知宣告说∶神以创造的能力兴起、使用那些不承认祂是神的国家。头一个目的是刻意选来回应哈巴谷在一章 4 节的哀歌,这哀歌是为着公理显然不彰而发出的。事实上,公理和救赎性的管教(参∶伯五 17 ;箴三 12 )是神自己选定的,不管神选用哪个工具来达到这些目的。

   13.  作者继续细述神的纯洁──与罪和邪恶全然分别──来列举祂的属性。以色列人洁净的律法是要在礼仪上洁净自己,脱离因外在与不洁之物接触而有的玷污(见利十一~十二、十五;民十九),不过其最终目标乃在内心得洁净,脱离罪恶( 见 诗五十一 7 ;结三十六 25 ;来一 3 ,九 14 )。这是必须的,因为神全然恨恶邪恶,在此特别用隐喻手法提及祂的\cs9 眼目 ,这眼目不喜爱 邪僻 与 奸恶 (诗五 4 ~ 5 )。在此所用的动词( 看 和 宽容 ,和合本皆作“看”)和第二个受词( 奸恶 ),是从第 3 节的第一首哀歌诗篇引用的。先知对圣洁之神的信仰,因为耶和华拣选巴比伦人作为刑罚的器皿而受到挑战。这使哈巴谷再次问“ 为何 ”(参一 3 )。

  他在道德上的问题,在第 13b ~ 17 节有详细叙述。一般都接受 背逆者 ( JB 、 NIV ,参∶思高作“背信的人”; NEB 作“恶人”;和合本作“行诡诈的”)就是那位破坏与神或与人之间关系的。他在此与 恶人 (见一 4 )平行,他们如贪婪的动物般 吞灭 (参∶出七 12 ,拿一 17 )犹大国;犹大国虽然得罪神,却仍然 比 神所用来刑罚他们的那些人更 公义 (参一 4 )。“恶人”这词所指涉的,已经从以色列不忠的人转到巴比伦人身上(见 48 页 )。叫哈巴谷惊讶的是∶在这新的、不公义的事件转变上,神竟然 静默不语 (参∶创三十四 5 ;斯七 4 ;诗五十 21 ;赛四十二 14 )──按着哈巴谷所理解之神的属性,祂应该会做一些事来矫正它们。

   14 15c .  依照这里所用的意象,神不仅容许恶事临到义人身上( 13 节),祂似乎还主动地为这件事作准备。神使人类(包括犹大在内)在其整体受造物中 如鱼 和“爬物”一样;这些都是神在创造人类之前所造的(参∶创一 26 、 28 )。它们不仅 没有 来自同类的 管辖者 (参∶箴六 7 ,三十 27 ),反倒是在其他受造之物──即人类──的管辖之下(参∶创九 2 ;诗八 6 ~ 8 )。

  鱼的类比是用在巴比伦人如何对待犹大上,他们强暴地 用钩 (参∶伯四十一 1 ;赛十九 8 ;摩四 2 )和 网 (参∶传七 26 ;结三十二 3 ;弥七 2 )把他们“拉出来”(吕译、 RSV ;参∶箴二十一 7 ),用 拉网 (参∶诗一四一 10 ;赛十九 8 ,五十一 20 ) 聚集他们 (一 9 );这些都象征审判和征服;这种类比不仅出现在旧约圣经中,在古代近东文献也很常见,曾有些记载描写打败的俘虏如何被放在网内 65 。将战败的俘虏从他们的环境、土生土长的地方带走,迁移或移居到一个陌生的地区,这种习俗在亚述人和巴比伦人中很常见(见王下十七 5 ~ 6 、 24 ,二十四 12 ~ 16 ,二十五 11 ~ 12 、 18 ~ 21 )。将他们带离自己的家乡,可以熄灭残余的背叛之火,因为一个人总是比较不愿意为着解放一个不属自己的家园而战斗!

   15d ~ 16.  巴比伦因为能够剥削犹大人像鱼一样,就 欢喜快乐 。这种反应通常都是因为神和祂的作为(参三 18 ;诗九 14 ,三十二 11 ),但也不是绝无例外的。在此,巴比伦的骄傲(一 7 、 11 )使他沾沾自喜。他将自己的 网 ( 15 节)神化,向它 献祭 、 烧香 ,这也是它沾沾自喜和自傲自大的部分表现。这里所用的这两个特殊形式的动词,通常都是用来描写对虚假之偶像的敬拜(如∶王上十一 8 ,十二 32 ;诗一○六 38 ;何十一 2 ──献祭;耶四十四 23 ;摩四 5 ),但也不是绝对如此(如∶王上八 5 ;代下三十 22 ──献祭;撒上二 16 ──脂油)。这两个动词连在一起用时,几乎每次都出现在被定罪的格式语中,必定牵涉到异教崇拜(参∶王下十二 3 ,十四 4 ;代下二十八 4 ;何四 13 ,十一 2 )。所以,哈巴谷只藉选用的字汇,就把巴比伦人的行为定了罪。巴比伦把 肥美的分 (原文字义“肥沃、丰富”; RSV 、 NIV 、 JB 作“奢华”;参∶创四十九 20 ;赛三十 23 )和 富裕的食物 (参 RSV 、 NEB ;字义也是“肥沃”,参吕译“肥甘”;创四十一 2 ;士三 17 ;“食物”是接续一 8 )归因于这些网,而不是耶和华。

   17.  一章 13 节的质问在此扼要重述 66 ∶ 他 (巴比伦这个国家或她的国王)仍要继续 倒空网罗 67 (见 15 ~ 16 节),仍要因他压迫人而繁荣。他继续要作的究竟是什么,不是很清楚,从文法上来说,它应该是指紧跟着的动词 杀戮 (参 AV 、 JB 通注),但是从一细微的经文修正,可以看作是重复或误抄,导致它变成用来修饰倒空网罗的副词( 1QpHab 、 BHS 、 RSV 、 JB 、 NIV )。这样,紧跟着提起无怜悯的、毫不顾惜的屠杀( AV 、 JB ),就是摘要叙述巴比伦的作风;这种文学技巧,先前已出现在捕鱼的意象中。

64 拉比传统视此动词为文士修改的范例,文士将之改为不可思议的“你必要死”(见 IDBS , pp. 263 ~ 264 )。没有抄本证据显示有这种改变,而其论据也没有说服力。

65 见 Pritchard, Ancient Near East, 1,illustration 121 ;及 O. Kell, The Symbolism of the Biblical World ( Seabury,1978 ) , p. 90.

66 1QpHab 在此读作一个宣称,而不是一个质问,其他的版本亦同;故两种读法在经文上都有可能。但马索拉经文逻辑地引入二章 1 节,等候一个回应。

67 1QpHab 读作“拔刀出鞘”( NEB 、吕译),是因为文士一个很细微的误读。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3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哈巴   注释   圣经   先知   犹大   大惑不解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哈巴   上帝   先知   巴比伦   犹大   的人   自己的   迦勒   这一   他们的   耶和华   动词   导论   的是   圣经   以色列   这是   恶人   公理   都是   名词   国家   是在   注释   旧约   点此   人来   经文   是指   列国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